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中华罗氏通谱》内刊第九期

简报
第九期
新年贺辞
简历简介
编纂动态
捐款芳名
收藏者名录
工作汇报

工 作 汇 报

罗 训 森

  《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工作自1996年开始已进入第十一个年头,本次汇报的主题是筹备出版工作。
  一、目前进度
  已完成《中华罗氏通谱》卷首、渊源卷、人物卷、文献卷、世系卷、附录六大部分的文字电脑录入工作,广东省连南县原党史办主任、本会副主编罗昆烈已完成全书第一稿的文字校对工作。打字员已完成电脑修改作业,正与笔者日夜兼程争取春节前完成第二稿的审校、排版工作。
  100多位历代罗氏代表的肖像彩图已委托专业人员创作,按协议春节前完工。
  已完成"捐款芳名录"及"收藏者名录"的整理,在本期简报中予以公布。因两名录均将正式刊入《中华罗氏通谱》,所以,力求做到准确无误,体现本会"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完成了"前言"、"编后语"稿的撰写,正向有关人士征求意见。
  二、今年计划
  1、三月份前落实出版社。争取签署正式协议书。配合出版社责任编辑进行全书的审查、校对工作。按规定,正式出版物有严格的编审制度,即常说的"三审九校"制度。为方便工作、节省经费,争取由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专家学者负责审校工作,由出版社责任编辑负责最后的总审校。本会希望六月底完成审校,但要视各位专家学者及责任编辑的工作进度。他们不大可能加班加点,时间上有不可预测的因素。
  2、七月或八月份落实印刷厂。一套五册或六册、六百多万字、一般精装的《中华罗氏通谱》在印刷厂中有很长的工艺流程。本会在累计印刷七期内刊、八期简报过程中,已累积了一定的经验,深知印刷质量对《中华罗氏通谱》的重要性。为了降低成本,不可能在大型印刷厂印刷,所以,将派员全程跟踪印刷工艺,尽量将质量问题消灭在出厂前。
  3、诚邀当代名人题词,为《中华罗氏通谱》争光。《中华罗氏通谱》已有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原副所长童超研究员、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南开大学博导常建华教授、中国科学院遗传所袁义达研究员、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卢美松编审等撰写的"序"。已有中共中央原政治局委员、空军司令张廷发、1955年授衔中将、原中央军委空军副司令罗元发题词。纵观罗氏修谱历史,自唐代开始均请到当时名流撰序题词,所以,本会尚须向兄弟姓氏学习,如福建潘氏请到贾庆林、王兆国同志题词。本会祈望海内外罗氏组织及宗彦贤达发辉各自渠道,邀请省军级以上及国际、国内著名人物题词。尤其是兄弟姓氏名人,以免有罗家自吹自擂之嫌。
  4、进一步筹资,确保《中华罗氏通谱》内外质量。时至今日,本会可以负责地说:《中华罗氏通谱》有丰富、深刻的内涵,但如何内外一致、确保装祯、用纸的质量?进一步筹资将列入上半年工作重点。在付印前、签订印刷协议后,完成财务总报表,正式刊入《通谱》,供公开审议及后人借鉴。
  三、问题与对策
  1、篇幅问题。《中华罗氏通谱》不是各地各支系族谱的简单堆砌,用台北议员罗宗胜先生的话,是罗氏公谱。即应荟萃各地各支系的精华,原计划世系卷中刊载参与支系的概况,一般支系不超过3页码,重点支系不超过30页码。由于各地各支系参与人员的文化程度、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很多支系撰稿人没有领会本会编纂原则,按照本支系家谱编法,整理"概况"。造成巨大的篇幅压力。如初稿中湖南、广东两省即达500多页,四川、江西、福建、海南,每省超过150页码,加上其他各国、各地区、各省,世系卷·第一分卷的篇幅就要两大册以上。大家希望多上本支系资料的心情可以理解,篇幅太大不但财力无法承担,也没有必要,详细内容,各支系还有族谱可记载。
  因此,理论上按照统一格式整理各支系概况很有必要。但为了尊重当地本支族人意见,也为了反映各地各支系的编纂水平、现状,本会仅进行"机械压缩"。若篇幅实在太大,确保有捐款、订谱的支系。
  原计划-套五册,即"卷首、渊源卷"共一册,"人物卷"两册,"文献卷"一册,"世系卷、附录"合一册,现在不但第五册有篇幅问题,其他各册也有压缩问题。实在不行,在资金许可前提下,只能增加一册。此安排体现《中华罗氏通谱》以人物为主。
  2、资金问题。由于《中华罗氏通谱》目前印数仅1600多套,台湾罗柏青宗长估计需100-200套,加上出版社存书100-200套,最多2000套左右,远小于印刷厂的基本开印数,所以单套成本很高。如本会印刷中号信封,若一批2000个,则每个单价0.15元,若印5000个,则每个只要0.08元,差价将近一倍。本会已准备了40多万元的印刷费用,即使文字录入电脑费、排版费可以节省,但出版社还有审稿费、校对费、书号费等,而审校费用以"千字"计算,数百万字《中华罗氏通谱》的审校费用巨大!据了解,还必须赠送出版社100-200套存档待用,这些费用远超出内刊、简报印刷的想象。因此,计划发动有实力的罗氏企业家赞助。
  3、化解、淡化矛盾问题。中华罗氏有1000多万人口,有各种各样的人,有各种各样的意见,产生不同意见、有矛盾,实属正常现象。如何弘扬正气、帮助有"争名争利"思想及行为的人改正错误,是本会遇到的棘手问题。只能将"争名"与"争利"者区别对待。对"争名"者晓之以理,若一时思想不通,只好耐心等待,尽量化解、淡化。对"争利"者,严肃批评教育。本会经费中既有贫困地区宗彦节衣缩食的钱,又有省军级高层人士的认同捐款,饱含着海内外罗氏组织及宗彦贤达对"罗氏文化"热爱的深情厚意!每一分钱都必须用在《中华罗氏通谱》上。一旦发现财务问题,本会以"治病救人"为原则,将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
  2006年是《中华罗氏通谱》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本会将在海内外罗氏组织及宗彦贤达、专家学者的帮助下,鼓足干劲,戒骄戒躁,-步一个脚印地完成《中华罗氏通谱》的出版工作。今后是否筹建组织、续编《中华罗氏通谱》视大多人意见再议。
  此是本届编委会最后一次向海内外罗氏组织及宗彦贤达、专家学者汇报工作,笔者忝为《中华罗氏通谱》总编兼主编,畏天、畏地、畏人,如履薄冰,是否称职,只有留待出版后任由评说。

2006-1-6于福建省文史研究馆总部0000000000000000

加强姓氏源流研究,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罗 训 森


  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在2005年7月26日致"福建省海峡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的贺信中,明确提出;"闽台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同根同祖同脉的海峡文化是两岸同胞感情联系的重要纽带",他明确提出了"新五缘"概念。此"新五缘"与姓氏源流研究工作有密切的关系,尤其"血缘亲"、"同根同祖同脉"更是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研究的重点对象。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省委统战部对姓氏源流研究工作高度重视,研究工作已取得长足进展。本文试从"姓氏源流研究工作的意义"、"闽台姓氏源流概况"、"闽台姓氏文化交流"等方面,论述加强姓氏源流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略舒己见,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姓氏源流研究工作的意义
  "老百姓",明示姓氏的广泛性,"坐不改名,行不改姓",昭显姓氏的重要性,"寻根谒祖"、"敦宗睦族"、"光宗耀祖"更是民间强烈的愿望,有学者喻其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草根文化",因此,姓氏源流研究具有非常广泛的民间群众基础。
  祖国繁荣昌盛,和平统一,百姓安居乐业是历代中国先贤的追求。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南北朝、五代十国的不统一时期,台湾与大陆亦有分合历史,但最终都统一了。其间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根深蒂固的以血缘为纽带的"谱牒文化"曾起到重要的作用。炎黄子孙分久必合,是历史的大趋势。
  姓氏源流研究是介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中国科学院遗传所从姓氏群体遗传、"姓氏基因"角度,介入该学科创立研究,因此,"姓氏学"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深入研究闽台各姓氏源流,从学术上论证闽台血缘关系,将极大提高台湾"老百姓"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归属感。将有力加强闽台各姓氏之间学术交流和民间联系。用台湾政界某知名人士的话说:姓氏源流研究是拉住台湾一根非常粗壮的绳索。
  二、闽台姓氏源流概况
  据统计台湾的现居民,其祖籍80%在福建,而其它20%中又大部分来自粤东。粤东各姓氏,?其上源又主要来自福建。宁化石壁,作为历代中原民众南迁的最重要中转地之一,名垂史册,著名"客家民系"的发明者广东梅州罗香林教授对此有很多论述。因此,不管台湾各姓氏是来之福建、还是粤东,追本溯源,他们的根都在揊建。此结论从《台湾通志》有关"姓氏"章节中可得到佐证。
  三、闽台姓氏文化交流现状
  闽台姓氏文化交流在省委统战部直接领导下,正在蓬勃发展,以下姓氏呈现越来越活跃的态势。
  黄氏,闽台大姓之一。省江厦黄氏源流研究会组织过规模达200多人的台湾黄氏大陆寻根团,在闽台黄氏中形成很大的反响。他们在著名企业家黄如论先生的领导下,组织编纂"福建省黄氏世谱",在闽台乃至全国及海外各国黄氏中都有很大的影响。
  林氏,闽台第一、二位大姓。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林氏委员会成功地召开了"《中华林氏通谱》研讨会"吸引了很多台湾及东南亚各国林氏宗亲与会。并以民族英雄林则徐为旗帜,召开高规格纪念会,增强了海内外林氏的凝聚力。
  陈氏,闽台第一、二位大姓。省姓氏源流研究会陈氏委员会在福厦两地成功召开几次大会,其中开漳圣王陈元光研讨会在闽台陈氏中形成较好影响,正酝酿组建某型式的《族谱》编委会。
  卢氏,闽台特姓。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卢氏委员会已出版《中华卢氏源流》(卢美松编著),在海内外谱牒学界及卢氏中有很大影响,正组织编纂福建《卢氏汇谱》,正进一步联系台湾及海外卢氏。
  罗氏,闽台特姓。省姓氏源流研究会罗氏委员会组织编纂《中华罗氏通谱》,已历时十年,该编委会在台北设有办事处,与海外罗氏组织及宗彦贤达建立了密切联系。
  杨氏,"闽北三杨研究会"正组织编纂《中华杨氏通谱》,并成功地在福州召开过全国性的"《中华杨氏通谱》研讨会",正积极联系台湾及各国杨氏宗亲。
  邓氏,闽台特性。省姓氏源流研究会邓氏委员会正参与组织编纂《中华邓氏族史》,编委会在宁德、沙县召开过数次研讨会,正积极联系台湾及各国邓氏宗亲。
  彭氏,闽台特性。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彭氏委员会(筹)正进行彭氏源流的调研工作,"世界彭氏"在武夷山成功召开了大会,在海内外彭氏中有很大影响。
  潘氏,闽台特性。以福建省政协副主席潘心城(曾任副省长)家族为主筹建潘氏委员会,《荥阳潘氏》创刊号,刊有中共中央常委贾庆林、中央政治局委员王兆国题词,鼓舞了姓氏源流研究者士气。
  还有很多姓氏正在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与台湾及海外各国宗亲会及宗彦贤达开展不同层次、多姿多彩的交流、联谊活动。
  四、几点建议
  1、加强党的领导
  随着姓氏源流研究工作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越来越多的党政领导干部介入到姓氏源流研究领域。以罗氏为例,有十三位在职及离退休省军级罗氏领导公开支持由省姓氏源流研究会罗氏委员会主持的《中华罗氏通谱》的编纂。原湖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罗海藩同志来信说:"编纂《中华罗氏通谱》可起到非同一般的作用"。
  笔者切身体会:加强党对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工作的领导有利于促进各姓氏的高层人士介入姓氏源流研究,可提高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在海内外的影响,尤其有利于促进海外高层人士介入。如:
  台湾台北市议员罗宗胜先生认同、支持《中华罗氏通谱》并出任"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台湾办事处主任"。台湾原立委、赖罗傅宗亲联谊总会会长罗传进先生,其子罗世雄连任台湾立委。罗传进先生为了《中华罗氏通谱》,召开全台理、监事会议慎重研究后,决定参与、支持《中华罗氏通谱》,于2004年10月8日在马来西亚参加"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第十一届代表大会"期间,与笔者会晤,并以"赖罗傅宗亲联谊总会"名义捐款5000元新台币。马来西亚MBA营销硕士罗启光先生以"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海外编委"身份利用工作之便,在海外进行卓有成效的联络工作,扩大了《中华罗氏通谱》在海外的影响。本会顾问、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南开大学博导常建华教授在韩国进行族谱研究工作期间代表本会与韩国罗州罗氏中央宗亲会罗庆安会长等进行会谈。美国中华团体工商联合会会长罗文正先生经认真研究后,决定认同《中华罗氏通谱》。
  众多高中级党政干部直接参与姓氏源流研究,众多海外宗亲会及知名人士认同、认可姓氏源流研究,使姓氏源流研究工作日显重要,同时增大了其工作量和复杂性,建议加强党对姓氏源流研究工作的切实有效领导。
  2、组?各姓氏《中华通谱》平台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的宗旨之一是"海外联谊与学术研究并重",如何做到?经过实践摸索,笔者以"罗氏源流研究"为试点,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编纂《中华罗氏通谱》是个好办法。与海外华人组织及人士联谊工作,若没有合适平台,工作将难以深入,难以将"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具体化,难以增强炎黄子孙凝聚力。编纂《中华姓氏通谱》能以"血缘"为纽带,实质性地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2004年10月9日,笔者在马来西亚参加"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第十一届代表大会"时,组织召开了"《中华罗氏通谱》第一次海外座谈会",以"如何增强海外罗氏宗亲会凝聚力"为主题展开讨论,海外各国罗氏代表形成共识:参与、支持《中华罗氏通谱》是增强海外罗氏凝聚力重要途径。
  有了海内外高层次人士、国内专家学者的参与、认同、认可,为解决办会经费、动员有实力的企业家、社会捐赠就有了扎实的基础。
  由于编纂《中华姓氏通谱》兼具学术研究、海外联谊、统战、对台工作、招商引资等功能,建议发现各姓氏中热心公益事业、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组织编纂各姓氏《中华通谱》,以"通谱"为平台,广泛联络海外、港澳台宗亲会及知名人士,将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推向深入。
  3、引导姓氏文化为海西建设服务
  福建历史名人众多,各姓氏均以本姓氏名人为自豪,如宋代的闽学四贤: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从祀孔庙的158位先哲、先贤中,福建籍或在福建工作、生活过的比重很大,是可资挖掘、开发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如沙县宋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罗从彦,海内外罗氏组织及宗彦贤达奉其为"祖宗"的很多,台湾有"仲素公会"(罗从彦,字仲素、时儒尊称"豫章先生")组织, 2004年12月8日,在沙县召开"《中华罗氏通谱》暨罗从彦学术研讨会",吸引了十几所国内著名大学的专家学者与会发表论文,提高了福建文化知名度便是明证。
  黄氏,黄如论先生支持创办以郡望"江夏"命名的大学、医院,该会组织台湾200多位黄氏宗亲回福建寻根旅游更是典型范例。将姓氏源流研究引导至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服务,为兴办教育、公益医疗服务,从而为振兴中华服务。
  建议组织各姓氏有关人士认真深入研究本姓氏源流及族谱,挖掘历史及民间认同、认可的本姓氏名人,推出一、二个有代表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有影响力的福建籍名人,搭建一座由军政名流、工商精英、专家学者、各界人士、广大群众都可参与的姓氏源流研究平台,整合各姓氏文化资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服务。
  五、结 语
  综上所述,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是炎黄子孙凝聚在一起的重要纽带,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尊祖敬宗的优良传统,就是血浓于水的血缘关系。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委统战部直接指导下,充分发辉民间积极性,大规模、有组织地开展闽台大姓、特姓的源流研究,将民间传统、自发的编修族谱"敦宗睦族"的热情、"光宗耀祖"的愿望,"寻根谒祖"的天性,引导至为构建和谐社会、海西建设服务。一旦政策到位,有条件的姓氏将进一步迸发本姓氏源流研究的热情和干劲,将会组织各种"通谱"、"汇谱"、"世谱"、"族谱"、"族史"编委会,从而广泛联络台湾及海外各国宗亲会和宗彦贤达,在台湾将会出现许多修谱的"办事处、联络处"。一股民间血缘联系、牢不可破的强大力量将有力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促进构建和谐社会。

2005-12-18于福建省文史研究馆000000

  注:笔者系中国社会史学会会员、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总编辑、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福建省江厦黄氏源流研究会顾问,高级工程师。笔者曾在2005.12.29福建大会堂"首届海西论坛"大会演讲本文观点。

《中华罗氏通谱》前言(选录)


  历经秦、汉、晋、南北朝的积蓄力量,罗氏有能力参与了隋唐的开国伟业,罗艺封王,罗仕信封公,秦王李世民府中竟有三位罗氏将军封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创作的"隋唐演义"、"罗通扫北"、"粉粧楼记"等,合编成"罗家将全传"(华龄出版社"家将系列"2000年11版),它生动、艺术地再现唐朝"罗家将"之风采。本会收集到的唐初罗氏墓志铭,铁证了"罗"为十六姓开唐之一,为大唐盛世立下不巧功勋!在此背景下,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记载了唐末邺王罗绍威与著名诗人罗隐等通谱的史实,"罗氏族谱"中佐证了他们联宗编修"罗氏通谱"的事实:罗绍威远在北方重镇魏博,"唐三罗"支系在浙江,罗衮支系在四川,在当时交通、通讯很原始的条件下,全国形成了统一的班辈行第。《全唐诗》中留下罗隐"寄酬邺王罗令公"的动人诗篇:
  脉散源分历几朝,纵然官宦只卑僚。正忧末派沦沧海,忽见高枝拂绛霄。……
  敢将衰弱附强宗,细算还缘血脉同。湘浦烟波无旧迹,邺都兰菊有遗风。……
  进一步艺术、形象地再现当时罗氏修《通谱》的盛况。……
  让我们共同探研罗氏生命大河的邃古滥觞和今日壮阔,为龙的传人、罗氏光辉历史而骄傲、而自豪吧!让我们沉思自问:我为"罗氏"做了些什么贡献?


本期主编:罗训森    副主编:罗昆烈。编辑:罗炳行、罗纬、罗肇前、罗青山

福州办事处: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前屿长春路89号福兴花园6-401,电话:0591-83676159邮编:350014
电话/传真:0591-87432225(总部办公) 总编手机:13960825863 E-mail:Luox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