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相帮助 重振盛唐罗氏雄风
──再读《中华罗氏通谱》有感
作者:罗训森http://www.luos.org
唐代,万邦朝仪,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也是中华罗氏最兴旺的时期。名人辈出,其中异姓封“王”者有四:罗艺、罗好心、罗弘信、罗绍威;有罗贯中笔下少年英雄罗成的原型--罗士信封“公爵”,有“唐三罗”罗隐、罗邺、罗虬,至今雄居诗坛等等。
唐朝罗氏之所以能兴旺发达,能在民间各姓中修成首部《罗氏通谱》(孔姓为官方修族谱,例外),《全唐诗》中留下罗绍威、罗隐等修《通谱》时脍炙人口的诗篇,影响至今。究其原因,在宗族间互相帮助,遵循弘扬“敦宗睦族”精神起了很大作用。
《旧唐书》一百八十一卷,“罗绍威”传记中记载:
钱塘人罗隐者,有当世诗名,自号“江东生”。(绍)威遣使赂遗,叙其宗姓,推为叔父。隐亦集其诗寄之。威酷嗜其作,自己所为曰:《偷江东集》,凡五卷,令邺中人士风咏之。
《新唐书》二百七卷,“罗绍威”传记中记载:
江东罗隐工为诗,绍威厚币结之,通谱系昭穆,因自己所为诗,为“偷江东集”云。
《旧五代史》卷二十四,“罗隐”传记中记载:
初,隐罢上中书之日,费窘,因抵魏,谒邺王罗绍威,将入其境,先贻书叙其家世,邺王为侄。幕府僚吏见其书,皆怒曰:“罗隐一布衣尔,而侄视大王,其可乎!”绍威素重士,且曰:“罗隐名振天下,王公大夫多为所薄,今惠然肯顾,其何以胜!得在侄行,为幸多矣,敢不致恭,诸公慎勿言。”于是拥旆郊迎,一见即拜,隐亦不让。及将行,绍威赠以百万,他物称是,仍致书于鏐,谓叔父,鏐首用之。
《五代史补》卷一,《罗隐》传记中记载:
罗隐在科场,恃才傲物,尤为公卿所恶,故六举不第。时长安有罗尊师者,深于相术,隐以貌陋,恐为相术所弃,每于尊师接谈,常自大以沮之。及其累遭黜落,不得已,始往问焉。尊师笑曰:“贫道知之久矣,但以吾子决在一第,未可与语,今日之事,贫道敢有所隐乎!且吾子于一第也,贫道观之,虽首冠英,亦不过簿尉尔。若能罢举,东归霸国以求用,则必富且贵矣。两途,吾子宜自择之。”隐懵然不知所措者数日。居有卖饭媪,见隐惊曰:“何辞色之沮丧如此!莫有不决之事否?”隐谓知之,因尽以尊师之言告之。媪曰:“秀才何自迷甚!且天下皆知罗隐,何须一第,然后为得哉!不如急取富贵,则老婆之愿也。”隐闻之释然,遂归钱塘。
[译文]罗隐在争取科举功名过程中,因自己的才干,十分骄傲自信,经常在诗中讽刺公卿大人物,所以六次参加进士举荐均榜上无名(唐朝选进士,实行公卿举荐制)。当时,长安有罗尊师,对相术深有研究,罗隐因自己相貌不佳,恐怕在“相术”会有什么难听的话,每次与罗尊师交谈,故意装成“骄傲自大”的样子。到后来,累次都落选进士,不得已,只好去求教罗尊师。尊师笑着说:“贫道知道很久了,但你决心科举,以求一第,所以,不好说什么。今天你来问,贫道敢隐瞒吗?依我看,即使在科举场上,首冠群英,也不过当个小小的县尉。如果你能放弃科举,东归霸国(指越王钱鏐在浙江的封地),必然会富且贵。两条道路,你自己选择。”罗隐说,知道了。并将罗尊师的意见,全部告诉一位相识的老太婆。老太婆说:“秀才你怎么这么糊涂,天下人都知道罗隐,何必在科举场上求得一第,才算成功呢!不如去找罗绍威急取富贵,则是我老太婆的心愿。”罗隐听后明白了,遂回归钱塘。
罗绍威官至“王爷”,何等尊贵,罗隐仅是“六举不上”(有云“十举不上”)的穷困诗人而已。但是,当罗隐求见之时,罗绍威力排众官非议,以“得在侄行,为幸多矣,敢不致恭,诸公慎勿言”(译文:按班辈排序能作为罗隐的侄子,已经很幸运了,敢不恭敬?诸位讲话要谨慎,不要再多说了)。
为了帮助罗隐,罗绍威打出“邺王”的旗号,率手下文武官员开城门,到郊外迎接,一见到罗隐,就下拜。用现在的话说,“极大提高了罗隐的政治地位”。
在罗隐将要离开时,罗绍威赠送了一大笔钱,达到当时“百万”数量级,即从经济上大大增强罗隐的实力,一举脱贫。同时,以“王者”身份,致函浙江的王爷钱鏐,推荐“叔父”罗隐,罗隐自此步入仕途,获得发展平台,而彪炳史册。
如果没有“罗尊者”的点拨,罗绍威的帮助,罗隐将穷困潦倒,中华罗氏将失去一名大人才!“敦宗睦族”的力量,真令人感慨万千。
在编纂千年一遇的《中华罗氏通谱》的过程中,笔者才能不及罗隐九牛一毛,自然就没有遇到罗绍威这样的“王爷”,但十几位省、军级罗氏毅然介入,许多先富起来的罗氏慷慨解囊,造就了《中华罗氏通谱》。作为总编,心存感激,衷心地感谢所有支持过《中华罗氏通谱》的人。
一旦形成一支热爱罗氏文化事业、有规模的经济“罗家将”队伍,将适时启动“中华罗氏总祠"或"豫章书院”工程,上告列祖列宗,下对后代子孙。
草拟宗亲函件稿时,重读了《中华罗氏通谱》中,“敦宗睦族”的典型范例,偶有所感,留与有志的族人共勉。
2009-1-2 于广西北海00000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