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詔邑伯六公派系台灣開基祖十世祖羅晚公名隊號子群
首頁 伯六公派下 開基祖派下 台灣羅氏 羅氏源流 族譜家譜 賴羅傅聯宗

台灣賴羅傅宗親沙縣羅從彥紀念館文化交流

紀念羅從彥誕辰周年慶座談會

 
  (客套語和開頭語):省略

    九百年前豫章先生,開創理學,羅氏之光、羅氏之榮,後人緬懷,孔廟奉祀,已深入百姓心靈,身為羅氏後裔,更感有幸。

    沙縣為地靈之所,出此人傑,自元代迄今,建祠紀念,沙縣之功和人傑同存,今得能參與豫章先生誕辰周年之慶,僅代表台灣賴羅傅三姓宗親,向紀念館所有人員致感恩之意。

    雖說賴羅傅三姓聯宗,自遠古即起了因緣,現今三姓宗親組織也歷半世紀有餘,然而羅姓因同姓,和紀念館之感情更屬親切,台灣羅姓開基祖,約有二百五十位,含約二十個較多裔孫的派系及分散之派系,以福廣為祖源地約佔九成,整體羅姓子孫約有十萬至廿萬之眾,羅姓宗族組織各地皆有,較著名者為關西德達公派系祖厝,新屋九斗國桂公派系祖厝;至於宗親會組織,基隆市羅姓宗親會成立已數十年,由各派系組成,重點在每十五年主辦基隆中元祭典;桃園縣羅姓宗親會下分十餘個鄉鎮宗親會,總成員近二千位,幾乎台灣各派系人員皆有加入,以新屋九斗祖厝泛稱為主要的基點;新竹羅姓宗親會以廣東移民派系為主,含蓋台灣最大派系(約四萬子孫)的德達公派系,而金門縣羅姓宗親會,雖全縣總人口不多,也成立宗親會,是台灣羅姓的楷模,至於為何羅姓宗親會存在於新竹和桃園,這和閩籍和客籍的習俗有關,客籍大都保有先祖的各自牌位,並集中於祖厝,閩籍重視墳頭,先祖名諱歸入歷代祖先之牌位,男子長大後分家習俗不同,演變成祖厝之留存與否,祖厝一改變,宗族或宗親間的連繫也就產生變化。

    豫章先生在台灣被重視的程度,除孔廟奉祀受百姓尊崇外,羅姓裔孫的家譜也有些有記載,而只要有編印族譜之派系,都會在開頭就介紹仲素公為羅氏之榮耀先賢,甚或記載為該派系之先祖,可惜大部份之子孫皆不識此位先賢碩彥,如「關西鐵坑羅氏家乘」、「屏東美源公旗公派下族譜」,都寫入豫章先生之事蹟;然而,最有相關的,是「祭祀公業羅仲素」,此組織為自清嘉慶年間延續迄今,二百年來無中斷運作的組織,也是台灣所有各式民間組織的濫觴,在台灣文史上,以後將會有一定之地位,此次也有兩位此組織派下員與會,「祭祀公業羅仲素」每年冬至前二日舉辦,奉拜卅八位先賢名位,並塑造一座刻有「羅氏祖仲素公」的青銅爐為拜祭對像,此組織就簡稱為「冬至會」,成員包含十餘個派系,應是以皆擁有類似的『大明萬曆三年流傳世譜序』而結合,組合之先賢認為既擁有類似譜序,當在福廣祖源上應為同支系,所以結合為理所當然,而仲素公為福建大儒,因此塑爐奉祀,公業名稱更直接冠上「祭祀公業羅仲素」,代表子孫皆為仲素公後裔;更進一步說,幾乎絕大部份的台灣羅姓人員,只要有參與宗族、宗親事務,或多或少,皆會認為羅仲素和其血源有某種程度的牽聯,但是,卻僅有非常少的人,才知道仲素公就是羅從彥、豫章先生。

    台灣民法已經修定,自後子女姓氏可自由選擇,從父姓、從母姓,由父母或本身自行決定,再經幾世代,宗族之觀念可能減弱,所以,宗親組織將逐漸取代宗族派系,而這也代表著,台灣各縣市三姓會以後必須更用心於會務,總會的責任也更重,此次到紀念館,來之前的瞭解不深,經此次之參與,回去後,會將訊息儘能力向台灣宗親解說,期待往後和紀念館更有效之溝通及交流。

(客套語和結尾語):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