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寮羅氏歷來認為只有一個德垂公系,一九九六年在續譜過程中發現有另一個派系,曾撰寫「伯九郎公宗支探討」一文發表在《修譜簡訊》第六期上。由于當時資料不足,短時無法理順,仍按原譜編排完成續修。二00三年二月,終于徹底弄清歷史真相,湖寮羅氏確實存在兩個宗支。
一、德垂公世系(珠系十七世企生系)
据1975年(台灣版)《羅氏歷史文物匯篇》載;珠系四十五世宗智公讀星廷。原籍江西吉水。宋景定三年(1262年)壬戍科進士,官授廣東程鄉縣令(今之梅縣)。生三子:公興字德裕,公勝字德慶,公明字德垂。宋末,元軍節節南下,宋朝天下大勢已去,地方土豪割据,潮州府志載:長汀涂某,古祖神泉村(今之茶陽),筑城聚眾號曰:「涂寨」,其勢力伸至上杭、金豐、三錢、程鄉等地,私收賦稅,盤踞二十余年,至1284年為元討平。公為避亂,舉家隱居大埔大寮(今之大埔大東鎮)。公興、公勝居興寧龍田等地(后均再遷,其一遷回吉安,另一不祥)。公明(德垂)居大埔湖寮,為湖寮開基祖。
公明字德垂,行大三郎。生九子:伯一郎、伯二郎、伯三郎、伯雙郎、伯五郎、伯六郎、伯七郎、伯八郎、伯九郎。
長子伯一郎:號明響。居大埔大麻鎮下麻村,為下麻開基祖。生一子;佑祈長子法經,遷居龍川水口;次子遜公居本村,支分銀江、洲瑞等地。
次子伯二郎:遷居古豐順縣湯坑(待考)。
三子伯三郎:又名三郎,號三陽。居大埔茶陽水涵頭,為水涵頭開基祖。生一子:大二郎,號昌裕。傳四世時通、孔志遷居始興縣;時進遷大埔西河黃沙。
四子伯雙郎:又名仁杰,居楓朗坎廈。生一子:坦謹。傳三世源端遷大埔長治鎮坪上。源隆遷惠州。源興遷揭陽。源明遷長樂。四世英傳遷興寧龍田。
五子伯五郎:居大埔大東鎮溪口,俗稱溪口公。生二子:美源、美容。長子美源遷居福建雲霄縣呈奇岭。生一子涵載。其后又遷福建南靖。傳至十二世愈奇遷台灣,后裔居台北、嘉義;元銳遷浙江溫岭市松門上馬鄉。次子美容遷南海。
六子伯六郎:又名永達,行二十四郎,謚朴茂。遷福建平和長樂鄉。生二子:長子文深居秀山村;次子文富居長富村。傳五世越興,其后裔遷廣東、廣西等地。遷台灣之后裔未詳。
七子伯七郎:居塘唇,稱塘唇房。生三子:十三郎、十五郎、十八郎。
長子十三郎,遷福建詔安。傳至六世梅田,回遷大埔茶陽鎮懿墩頭。梅田六世文富,號東峰,遷豐順縣韓江河畔朱坑開基。七世后挺遷普寧南徑鄉。次子十五郎,生三子:長子三秀居本村,三秀次子明顯初遷湖寮傘岭下,再遷大埔百侯鎮赤田坑。三秀六世孫石庄遷還江縣陀村開基。十五郎次子俊秀,號裕幹,遷大埔三河鎮舊寨立籍。十五郎三子念八郎遷鶴山坪山開基。三子十八郎,生三子:長子榮祖遷大埔大麻鎮蓮塘。次子德祖,后裔分居湖寮上寨田心里。三子廣祖居湖寮古城下村祖地。支分龍崗圳下、寮家坪高圳。
八子伯八郎:居坪上稱坪上房。生二子:佑明、次明。長子佑明生六子:東耕、東泉居本村,東庄遷大埔楓朗圳黃沙,其后裔遷大埔光德鎮雷豐,大東鎮帶頭圩、山背、長丘田。東安遷大埔大東鎮溪口,其后裔源美、源潭分遷福建呈奇岭(今之馬鋪鄉)龍鏡村。次子次明,生一子,樂耘居本村。
九子伯九郎:居河頭稱河頭房。生一子:圓任。宗支分居湖寮麻地里、雙鄉山,傳至八世文化遷居始興縣,九世懷相、懷德、懷智、懷穩兄弟四人俱遷始興縣。
二、大一公世系(珠系十七世遵生系)
据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壬年八月初一日高陂代富余慶堂房譜載:珠系四十六世洪德公,字必元,行五郎。原籍福建汀州寧化。宋景定三年(1262)壬戌科進士,官授湖北咸陽縣令,嗣擢升江西撫州太守。九妻十八子。長子大一,派名君崇,字俊,謚文恭。宋明經進士。因避蔡九五之亂,于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癸亥遷徙大埔湖寮鄉,生三子:次一郎、次二郎、次三郎。
長子次一郎,生二子:念一、念二。長子念一。生一子二十七郎。二十七郎生一子明達,明達生四子:文富居湖寮山子下,文貴居湖寮河頭,其后支分遷湖寮之山豐、黃舊坑、密坑、百侯宜洋坪;德瑞失傳,德明遷居大埔高陂牢河。生五子:愛良居高陂村開基。裕倫居古野村開基。茶基居鳥槎開基。宗政遷豐順縣大勝開基。邦相居桃花開基。次子念二遷豐順縣潘田鎮開基。
次子次二郎,生二子:念三、念四。長子念三遷豐順縣東聯鎮軍田村開基,次子念四,生一子三十八郎。三十八郎生一子瑞卿。瑞卿生二子:子寧、云探。子寧生三子:友直、友端、友昌。其后遷始興縣、英德縣。云探居湖寮黃田坑茶亭下。
三子次三郎。生一子念五,念五生一子四十九郎,四十九郎生四子:宗廷、宗道、宗逵、宗達。
長子宗廷,行二郎。生二子:子明遷興寧徑南山田屬。子熙(失考)。次子宗道,行三郎。遷海陽。生四子:攀林居饒平寨坑。輔朝居海陽赤米鋪。伯謙居饒平空腹樹下大小榕五樓。德勝遷鳥石了陳峙嶺。三子宗逵,行五郎。居湖寮梅潭。生一子克正。四子宗達。行六郎(未詳)。
据清嘉慶六年(1801年)辛酉縣城羅氏總祠「明德堂」會簿載:『吾族自豫章衍派迨宋季由閔入粵、散往四方,各世其家,各宗其祖,雖同出一源,無以聯之……』。其后遂有興建大埔羅氏總祠「明德堂」之舉。据載,在該祠陳役主位的計有一十八個宗支。分別是:一、楓朗鎮坎廈仁杰公、二湖寮鎮德垂公、三、茶陽鎮城內三郎公;四、長治鎮坪上五郎公;五、楓朗鎮黃沙樂庄公;六、三河鎮匯城八二郎公;七、三河鎮黃貧村十五郎公;八、大麻鎮石海百一郎公;九、大麻鎮下麻昌后公;十、裔陂鎮高陂村德明公;十一、茶陽鎮弓沙八一郎公;十二、茶陽鎮墩頭梅田公;十三、三河鎮舊寨裕軒公十四、大麻鎮蓮塘十八郎公;十五、豐順縣朱坑東峰公;十六、福建永定縣東洋千八郎公;十七、福建平和縣長樂永達公;十八、福建云霄縣呈奇岭美源公。
數年來深入探索,訪宗親查古墓,顯閱族人珍藏家譜、房譜、宗譜。終于查清吾縣羅氏宗源派系。
一、宗智公派系
据1975年(台灣版)《羅氏歷史文物匯篇》載;珠系四十五世宗智,諱顯廷。原籍江西吉水。宋景定三年(1262年)壬戍科進士。官授廣東程鄉縣令(今之梅縣)。生三子:公興(德裕)、公勝(德慶)、公明(德垂)。宋末,公為避亂舉家遷居大埔大寮(今之大東鎮)。
長子公興,字德裕。居興寧龍田。
次子公勝,字德慶。居興寧龍田。
三子公明,字德垂。居大埔之湖寮,為湖寮開基祖。詳見湖寮德垂公世系。
二、洪德公派系
据1989年《羅氏閩贛聯修族志》載:珠系三十三世景新。字夭慶,號文薪。唐禧宗之末因黃果之亂由江西西山遷閩汀宁化石壁村。傳至珠系四十六世洪德,讀用格,字必元,行任郎。宋景定三年(1262年)壬戍科進士。官授湖北咸宁縣令。嗣擢升江西撫州太守。九妻十八子,膠處于江、灘、川、陜、湖廣、黃河南北,及廣東之東、北江、興寧、五華、大埔等地,其在大埔者:
長子大一,字君崇。据《江西大成譜》及高陂《大埔羅氏德明公系宗譜》載,因避蔡九五之亂,于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癸亥由閩汀宁化石壁村遷大埔之湖寮開基。生三子:次一郎、次二郎、次三郎。詳見湖寮大一公世系(15-19頁)。
五子大五。据《福建羅氏源流考》載:因避兵亂,于元初由閩汀宁化石壁村遷大埔茶陽之弓砂開基。歷四代分五房,松林公居茶陽之滸田下村;竹林公居弓砂支分大宁;木林公遷興宁之寶山;綠林公居弓砂移三洞后回遷弓砂;柏林公居茶陽之廣陵青坑里。
九子大九。据《福建羅氏源流考》載:因篡兵亂于元初山閔汀宁化石壁村遷大埔之安樂度。生二子:德興、德貫。傳四世竹軒議建祖祠于三河匯城曰「積慶堂」。又据《江西大成譜》載:大九公生歿葬失考。生二子:瓚、琳。
十一子盂二。据《福建羅氏源流考》載:八傳珠系五十五世十五郎。因避亂由閩遷大埔三河黃貢村開基。生三子:長子念二郎,次子不詳,三子念八郎,其后裔建祠于黃貢下村曰「紹德堂」。
十五子小六。据《江西羅氏大成譜》及《興寧羅氏總譜》載:居興寧寧新城南。生二子:成錦、成鐘。長子成錦于元至大年間(1308-1311)遷福建連城縣坑子堡開基。次子成鐘二傳珠系五十世百一郎遷梅縣松口溪南蓬辣坑開基,四傳珠系五十四世三十三郎由醫辣坑遷大埔大麻鎮石洗洞村立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