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珠公,字懷漢,號靈知,生于秦始皇二年(公元前245年)。仕漢,初為治粟內吏,后改任大農令。漢惠帝三年,公奉守九江郡,繼灌侯之后續筑新城,并在溝內手植豫章樹,故豫章郡由此得名。后裔尊稱珠公為豫章始祖,羅氏族譜對先世世次記載一般自漢朝珠公始。為表明某人世次,常在名字前冠以珠系若干世。
珠公派衍昌盛,代有聞人,特以十三世瑭公之后(俗稱柏林羅氏),非但人丁興旺,且克紹箕裘,大都賢肖有成,功名事業在豫章羅氏中最為可觀。傳至十六世綏公,生子二:企生、遵生。企生為晉室盡忠,遵生奉養老母,撫育孤侄,史稱忠孝一門。兩房裔孫分布大江南北,尤以湖南、江西、廣東、廣西、福建等省最為密集。為便于識別派系,企生后裔稱「企生系」,遵生后裔稱「遵生系」。
民國三十一年編纂的《大埔湖寮羅氏族譜》,系卓英公倡修,以俠公主編,慶元、維德、載華三公助理。初稿定成后攜往江西上高,經卓英、為雄、柏麓諸公參考修正,前后歷時五載,終成于戰雲彌漫,戰火連天的贛北抗日前線。
《大埔湖寮羅氏族譜》「譜系溯源」載:『彧公……領汀州刺史,因家于閩,子孫遂為閩人,……數傳至洪德公,……妣九人生十八子,散處于江淮川陜湖廣,黃河南北及廣東之西北江,興寧、五華、大埔等處,其在大埔者曰大一公,再傳至德垂公分居湖寮,為湖寮羅氏之開基祖云』(卷一25頁)。《大埔湖寮羅氏族譜》中遠祖世系、世傳載至珠系三十五世,以下欠缺。編者附云:『此吾豫章羅大農公派下先世一派系傳也,江西各譜記載均同,惟自井公入閩至德垂公遷湖寮,中將數世因文獻失徵尚付闕如,殊為憾事,后此有人查明補入,俾吾族一派得上下聯絡,克臻完備,實為至幸,跂余望之!』《大埔湖寮羅氏族譜》對始祖德垂公的記載:『因文獻實徵不得詳焉。僅存始祖遺訓,知始祖之為人也』。
1996年續修《大埔羅氏族譜》,續修成員分赴興梅閩西及本縣各地,訪問宗親,查詢世系蕃衍情況,反復查閱各地羅氏所存之族譜、房譜,加以校對核實,并廣泛聽取宗親意見,反復考證,補入珠系三十六世至四十八世共一十八上祖名實,完成先賢未竟之事業,《大埔湖寮羅氏族譜》載德垂生四子,直查生九子,其播遷情況作了簡述。至此,自珠公至十七世遵生,再傳至四十七世大一,直查至大一第五代,整個遵生派系完整無缺,但令人百思不解的是:為何在這個系統中始終找不到德垂及三大房上祖(伯七郎、伯八郎、伯九郎)的名號?而在伯九房內卻有大一之第四代孫明達、瑞卿、宗逵?德垂與大一有何關系?由于續譜期間搜集之資料不多,說法不一,短時無法考證,只得按《大埔湖寮羅氏族譜》編排完成續修,把德垂公問題待后解決。
1998年7月完成續修后,參與成員認為,徹底查明德垂公上源時我門輩人義不容辭的責任。由于思想上受到《大埔湖寮羅氏族譜》「譜系溯源」的影響太深,考證範圍始終沒有超出遵生派系,故雖經數年仍無頭緒。
2003年3月,在分析、總結前段時間考證工作為何得不到進展的原因之后,遂打破框框,擴大考證範圍,集中大量資料,認真閱讀,從1975年台灣出版的《羅氏歷史文物匯編》「台北縣永達、美源公派簡譜」一文,發現有關德垂公源流的線索。該「簡譜」載:永彪公第五子宗智,科甲出身(宋景定三年(1262)壬戌科進士),官授潮州程鄉縣(今之梅縣)縣令,避亂隱居大埔大寮(今之大埔大東鎮)。生三子:公興、公勝、公明。公興、公勝遷興寧龍田等地,公明居湖寮。又該「簡譜」還記載了宗智公曾祖以下名號及傳略。我們綜合德垂公各支系的譜志,對始祖的稱謂計有三種:公明、德垂、大三郎;遷入時間:均在宋末;地點:湖寮。古時候個人除了派名之外尚有讀、字、號,逝世后還有謚。因遷入時間、地點均同,故按常理分析可以把公明、德垂、大三郎視為同屬一人。即「公明,宗智三子。字德垂,行大三郎」。
根据上述「簡譜」及《大東大塘頭東庄公房譜》(德垂支系),將公明(德垂)之上源理順如下:
振廷 |
→ |
世英 |
→ |
永達 |
|
宗仁 |
|
|
|
|
世奇 |
|
永虎 |
|
宗德 |
|
|
|
|
世豪 |
|
永豹 |
|
宗禮 |
|
|
|
|
|
|
永彪 |
→ |
宗義 |
|
公興(德裕) |
|
|
|
|
|
|
宗智 |
→ |
公勝(德慶) |
|
|
|
|
|
|
|
|
公明(德垂) |
|
最后再以《江西羅氏大成譜》首卷所載:『按企之后……獻公之孫振廷生世英、世奇、世豪』為根据,廣泛參閱羅氏各地譜志,終于查明,理順從珠系十七世企生至四十六世公明(德垂)的世次、傳略,從而揭開了湖寮羅氏七百年前歷史之謎。
2000年3月,公明(德垂)公宗源考證終于畫上了個句號。
湖寮羅氏歷來認為只有一個德垂公系,在續修《大埔湖寮羅氏族譜》期間查明尚有大一公系,所以湖寮羅氏存在兩個宗支,茲分述如下:
一、德垂公世系(珠系十七企生系)
珠系四十五世宗智公。諱顯廷。原籍江西吉安府。宋景定三年(1262年)壬戌科進士,官授廣東程鄉(今廣東梅縣)縣令。生三子:公興字德裕,公勝字德慶,公明字德垂。宋末,元朝稱號,宋室南遷,干戈扰攘,地方土豪各踞。潮州府志載:長汀涂某,占據神泉村(今之大埔茶陽),築城聚眾號曰:「涂寨」,其勢力伸至上杭、金豐、三錢、程鄉等地,私收賦稅,盤踞二十余年,至元二十一年(1284)為元討平。公為避亂,舉家隱居大埔大寮(今之大埔大東鎮)。公興、公勝居興寧龍田等地(后均再遷,其一遷回吉安,另一不祥)。公明(德垂)居大埔湖寮(約公元1270年左右),為湖寮開基祖。
公明:宗智三子。字德垂,行大三郎。生九子:伯一郎、伯二郎、伯三郎、伯雙郎、伯五郎、伯六郎、伯七郎、伯八郎、伯九郎。
長子伯一郎:號明響。居大埔大麻鎮麻西村,為麻西開基祖。生一子:佑祈。佑祈長子法經,遷龍川水口;次子遜公居本村,支分銀江、洲瑞等地。
次子伯二郎:遷居豐順縣湯坑(待考)。
三子伯三郎:又名三郎,號三陽。居大埔茶陽水涵頭,為水涵頭開基祖。生一子:大二郎,號昌裕。傳四世時通、孔志遷居始興縣;時進遷大埔西河黃沙。
四子伯雙郎:又名仁杰,居楓朗坎廈。生一子:坦謹。傳三世源端遷大埔長治鎮坪上。源隆遷惠州。源興遷揭陽。源明遷長樂。四世英傳遷興寧龍田。
五子伯五郎:居大埔大東鎮溪口,俗稱溪口公。生二子:美源、美容。長子美源遷居福建雲霄縣呈奇岭。生一子涵載。其后又遷福建南靖。傳至十二世愈奇遷台灣,后裔居台北、嘉義;元銳遷浙江溫岭市松門上馬鄉。次子美容遷南海。
六子伯六郎:又名永達,行二十四郎,謚朴茂。遷福建平和長樂鄉。生二子:長子文琛居秀山村;次子文富居長富村。傳五世越興,其后裔遷廣東、廣西等地。遷台灣之后裔未詳。
七子伯七郎:居塘唇,稱塘唇房。生三子:十三郎、十五郎、十八郎。
長子十三郎,遷福建詔安。傳至六世梅田,回遷大埔茶陽鎮墩頭。梅田六世文富,號東峰,遷豐順縣韓江河畔朱坑開基。七世俄挺遷普寧南徑鄉。次子十五郎,生三子:長子三秀居本村,三秀次子明顯初遷湖寮傘岭下,再遷百侯鎮赤田坑。三秀六世孫石庄遷還江縣陀村開基。十五郎次子俊秀,號裕幹,遷大埔三河鎮舊寨立籍。十五郎三子念八郎遷鶴山坪山開基。三子十八郎,生三子:長子榮祖遷大埔大麻鎮蓮塘。次子德祖,后裔分居湖寮上寨田心里。三子廣祖居湖寮古城下村祖地。支分龍崗圳下、黎家坪高圳。
八子伯八郎:居坪上稱坪上房。生二子:佑明、次明。長子佑明生六子:東耕、東泉居本村,東庄遷大埔楓朗圳黃沙,其后裔遷大埔光德鎮雷豐,大東鎮塘圩頭、山背、長丘田。東安遷大埔大東鎮溪口,其后裔源美、源潭分遷福建呈奇岭(今之馬鋪鄉)龍鏡村。伯八郎次子次明,生一子,樂耘居本村。
九子伯九郎:居河頭稱河頭房。生一子:圓任。宗支分居湖寮麻地里、雙髻山,傳至八世文化遷居始興縣,九世懷相、懷德、懷智、懷穩兄弟四人俱遷始興縣。
二、大一公世系(珠公十七世遵生系)
据明嘉靖十三年(1534)大麻麻西余慶堂房譜及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高陂代富余慶堂房譜,內載:珠系四十六世洪德公,字必元,行五郎。原籍福建汀州寧化。宋景定三年(1262)壬戌科進士,官授湖北咸陽縣令,嗣擢升江西撫州太守。九妻十八子。
大一:洪德長子。派名君崇,字俊,謚文恭。宋明經進士。因避蔡九五之亂,于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癸亥遷徙大埔湖寮鄉,為湖寮開基祖。生三子:次一郎、次二郎、次三郎。
長子次一郎:居河頭,生二子:念一、念二。長子念一移居沐教陷坑(今之楓朗鎮)。生一子二十七郎。輾轉遷徙居古野(今之高陂鎮)。二十七郎生一子明達,回居湖寮河頭。生四子:文富居湖寮山子下,其后支分三河匯城北門內;文貴居湖寮河頭,其后支分湖寮之山豐、黃田坑、百侯宜洋坪;德明遷居大埔高陂半河。生五子:愛良居高陂村開基。裕倫居古野村開基。茶基居鳥槎開基。宗政遷豐順縣大勝開基。邦相居桃花開基。次子念二移居沐教陷坑(今之楓朗鎮),其后遷居鳥槎、潘田(今之豐順縣潘田鎮)。
次子次二郎:居河頭,生二子:念三、念四。長子念三遷居軍田(今之豐順縣東聯鎮軍田村),支分官陂臨等處。次子念四,生一子三十八郎。三十八郎生一子瑞卿。瑞卿生二子:子寧、云探。子寧生三子:友直、友端、友昌。其后遷始興縣、英德縣。云探居湖寮黃田坑茶亭下。
三子次三郎:居五行橋(今之楓朗鎮)。生一子念五,移居沐教陷坑。念五生一子四十九郎,移居坎廈(今之楓朗鎮)。四十九郎生四子:宗廷、宗道、宗逵、宗達。
宗廷:四十九郎長子,行二郎。生二子:子明、子熙。子明遷興寧徑南山田尾開基。子熙(失考)。宗道:四十九郎次子,行三郎。遷海陽赤米鋪(今之豐順縣韓江河畔赤米鋪)。生四子:季林居饒平寨坑。輔朝居海陽赤米鋪。伯謙居饒平空腹樹下大小榕五樓。德勝居鳥石子(今之韓江河畔)。宗逵:四十九郎三子,行五郎。回徙湖寮梅潭。生一子克正。
宗達:四十九郎四子。行六郎(未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