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发送稿件
商州知州、石阡知府罗文思

商州知州、石阡知府罗文思

  罗文思,字日睿,号勉夫,四川合江县人。乾隆三年(1738)乡试解元,后为进士。品行端严,学识渊博。由孝廉方正,钦赐六品职衔。乾隆十年起,至乾隆十八年,历任陕西白河、商南县、洛南(兼)知县,调蒲城知县共任知县八年。乾隆十八年升直隶商州知州,在任十二年。乾隆二十九年迁贵州石阡府知府,署贵西道。居官明允,洁己爱民,兴利除弊,事事筹划尽善,所至卓著循声。商州、石阡士民为建生祠。解官归田后,优游林下,筑乐志园,时邀文人诗酒其中,年八十九卒于家。著有《半亭文集》、《乐志园诗集》、《罗氏家训》行世。《合江县志》有传。

附录一:解元太守罗文思行实
  县人,罗公讳文思曰睿,号勉夫,黔南贤太守,西蜀名解元也。“乾隆”三(1738)年中四川解元后,任陕西商南蒲城知县,政绩灿如,升任直隶商州知州,贵州石阡府知府。商南,土瘠民贫,俗鄙风陋,多不尚文学。莅任伊始,即召募垦荒,示谕养蚕,购地设青山书院,延名席坐讲席,比及三年,丰享豫大之象,文采风流之景,颇觉改观。榕门陈大中丞曾赠联云:“一尘不染,百废俱兴”。蒲城乃西秦繁难之区,治理不易,公不立讼期,不悬审牌,案积如山,升堂听断,不逾年,奸宄鼠窜,人心安定。接任之初,灾裖不已,公发帑赈济,详查户口,七昼夜未尝寝。有如奉文碾谷万石作米,除正米二千石外,余米二千石,悉数发给于民。远者变米为银,生全甚众,民咸得之。如有鬻子女者,如价与之,秋稔后悉令还家,不索原值。西邑有漫泉河可开发,可灌田一百六十余亩,集乡众定分水之规条,禁豪强之估夺,水利大兴。西北有唐之五陵隙地一百八十余顷,陵户与邻近居民互争,殴毙数命,经六官未结。公履亩勘视,为定疆界,每陵设陵户八,外给地二十亩,免其租,以资口食,以供修筑,余地令邑民与陵户四六均分;邑民少得十之四,陵民多得十之六,复详入奏,奉旨永免陵租十分之四,争乃永息。公治理蒲城,无事不欲便民利物,无时不欲约己奉公。“乾隆”十九(1754)年,陕甘总督、陕西巡抚奏请升署直隶商州知州。奉旨准其实授。城内向无书院,以五金购厥地,名曰“商山修补涂”,肄业者济济称盛,尤加意寒儒,不时周乏,贫不能支,皆令人署读书,捐廉计口,以济其家,皆登贤书者。郡东有铜佛坎,为商贾网来之路,悬岩一线,人畜多坠毙,公以六百金购工开凿,民德之,易其路为罗公路。“乾隆”二十(1755)年,奉上谕饬令,保举知府,甘抚陈以公实心爱民,才学优裕,历任地方俱有政绩,旋引荐纪名。“乾隆”二十二至二十三年,数年西陲军兴,协办邠州台务,俱妥速无误,议叙军功一等加级。“乾隆”二十五年冬,巡抚钟举行计典,奏称公器品端重,才识老成,率属公平,民情爱戴,并列举事实:如征收钱粮,输将称便也,设立书院,文教丕振也,严行保甲,宵小潜迹也,委办军务,迅速妥应,接收楚运钱文,毫无稽迟也,自理词讼,听断强明,形名无宽滥也各等词语,引荐准其卓异回任候升。“乾隆”二十八年春,推升贵州石阡府郡守。起行之日,绅士庶民制衣解靴,设彩张宴,送之不绝数十里,嚣呼罗爷者以万计。时资斧未敷,留赵氏夫人统眷属在后,寄寓馆所数月之久,民间有担柴囊米以效芹暴,受之则喜,却之则垂涕不去。石阡关中有一石堤,郡城外铺户鳞集,河水泛涨,民有如鱼之厄,公目睹形势,鸠工聚石,砌堤堵御,长四十丈,高五尺,自是民歌乐土,水不为灾。
  公居官二十余年,怀清履洁,约己爱民,政事文章,在在可传,秦黔诸民,被泽深厚,甘棠之爱,永矢弗爰,年七十致仕回籍。时总督文绶赠联云“饮福惟五达,尊有三学使”;邑令王有榕赠联云“自是君身有仙骨,散与人间作好春”。“乾隆”四十九年,奉上谕符合五代同堂,汇奏在案。着《学半亭文集》、《乐志园诗集》。公之忠孝两全,子臣兼尽,洵人间之大老,实天上之三星。因详其实,以垂不朽云!
  (注:原文作者蒋兆奎,字峙南,陕西渭南人,进士,山西巡抚,“乾隆”三十三至三十八年,任合江知县。此前,罗文思在蒋的家乡渭南的商州、商南、蒲城供职。原文载《松溉罗氏族谱》第111-114页。)

附录二:追寻罗文思的足迹
  一、罗文思在商州
  据《陕西通志》载:罗文思“西蜀名元,来牧斯土,以经术饬吏治,辟荒田,修渠堰,兴蚕桑,轻徭役,开道路,成桥梁,惠商贾,恤鳏寡,至缮文庙以光文治,建东城楼以标巽峰,种种善政,不可惮述。”他在任期深受老百姓爱戴。
  劝课农桑,关心民瘼
  乾隆十一年任商南县知县兼洛南县知县时,就常跋涉奔走四乡,体察民情。他在深山区,号召老百姓种植果树;在川塬地区,号召栽桑养蚕,增加收入。乾隆十八年任知州不久,提倡放养山蚕。古商州历史上习惯直播水稻,既浪费种子,又长势不好,产量很低。于是,他“就在静泉山下亲临教授,改直播为育苗移栽。插秧时节,又下田示范,教以倒退插秧法。自此,育苗移栽倒退插秧法,在商州普遍推广”(《商州市志·人物卷》)。
  罗文思在任中一贯坚持实事求是,对下从不轻信禀报,深痛虚报冒功;对上敢于反映实情,减轻百姓负担。他到乡间巡视时,发现由于课赋堪重,土地荒芜,老百姓生活极其困难,当他查荒时,“各乡团练禀称,并无荒地”。他没听虚情,“又随即亲诣勘验,逐加体访,委无抛荒”(《续商州志》卷三)。经他亲自查访,四乡丢弃荒地甚多,有四五亩连片的,有六七十亩连片的,按原额统计荒地竟达648顷之多。查访后立即上报开垦并提出减免政策。他在《饬查荒地酌议招垦当即禀复》一文中说:“查山坡地,原系瘠薄,种植之后,必须歇力,间年耕种,方能有收”。后经获批:凡山坡瘠薄土地,五亩折征一亩;五亩以下的零星丘段者永免升课。减赋政策一经宣布,长岗岭、流岭、黑山、泥峪山、上庄、高岭等乡,逐渐开垦并推及全州。过去省布政司每年给商州派五百匹军需骡马。经过调查上呈“卑州及所属洛、镇、山、商四县,均系僻处山乡,民贫土瘠,烟户稀少,向无骟马骟骡……。”(《续商州志》),属县得以免派或酌减。他一面发展生产,一面建仓储粮,以备灾荒,赈济灾民。上任五年,就把常平仓贮粮增加到21010石,把社仓由四处增加到九处,贮粮由3770石增加到6110石。
  罗文思由于“实心行实政,未若后世,徒托空文”(《商县志稿·十二》),使百姓收入增加,负担减轻,生活改善,安居乐业。因而,他高兴地撰写了一幅对联贴在仪门之上,联曰:

计廉吏,可为可不为,岂复合入官志气
观穷黎,得所未得所,自难宽敷政精神

  因势利导,开渠筑堰
  罗文思效法前任知州许惟权教民引水灌田的经验。首先,疏通了丹江、南秦河、大荆、大黄川、泉村河、泥川河等311道水渠,使万亩土地得以灌溉。后采取“因势利导,随时制宜”(《续商州志》)的办法,教民在蒲峪沟、惠峪沟、流峪沟、胭脂关、桃岔沟等11条河上开水渠,修水田120多亩。棣花铺在康熙年间就凿石引水,因上下游村民争执未修成。罗文思得知后,亲自到棣花“勘明,倡捐工本,谕令协力修通,公议均分水利约”(《续商州志》),解决撂置了五十多年的纠纷,使百亩旱地变成了水田。孝义湾、代街及白龙观农民集资开渠灌田,但因上下灌区争水,官司打到知州大堂。罗文思就随双方亲临现场。为公平、合理用水,他叫人抬来大石磨盘,横放水渠中间,将周边空隙封实,只见水均匀地从两只磨眼中涌出来。罗文思令上灌区人从两只磨眼中间砌石筑堰,引水直入上灌区。另一只磨眼流出的水从原渠向下灌区流去。并议定沿途所经上灌区处如发现有决口偷水者,将决口处第一块田的主人收监坐牢。让上下游的主事者在立约上按手印,存入知府大堂。从而,消除了世代争水的纠纷。上下灌区的百姓为感激罗公的公德,合伙在官道边立碑,上书“青天罗太祖公分水利碑”(《商洛地区志》)。
  修路架桥,便利商旅
  乾隆十一年罗文思刚任商南知县,就主持将徐家店、普峪河、太吉河等处丹江渡口,收为官渡;把湘河、耀岭河、庙沟街三处设为义渡,行人欢呼称便(《商南县志》)。任知州后,看到商州城西通省城长安大道的二龙山有两座木桥,经年累月,雨蚀风化,木朽桥塌,往来多困。便于乾隆二十一年十月,捐银六十两,重建石桥。

  商州城东霸王寨下铜佛龛碥路,十分险要,“悬崖一线,下临丹江,长五六里,商旅往来,骡驮行李,多有堕岩落水之虞”(《续商州志》)。他在任商南知县时经此碥道,“往返州城,目击情状,即志修治”。乾隆十八年刚任知州,就筹划修路之事,“遂节廉俸五百金,鸠工运斧,辟路于槎牙兀中,宽可丈许,旁因石为栏,壁间洞如屋可息,行者避除之,……往来驮载,如履平地”(《续商州志》)。乾隆二十二年碥路修好。罗文思也高兴地说:“十余年怀抱之志,终于实现”。他在《新修东路碥记》一文中还谦虚地说:“好事者传为美谈,呼曰罗公碥,余甚怪焉!”乾隆二十二年他到龙驹寨巡视时,又主持捐资,于西古城岭泗渠之上,修筑石桥一座。这座石桥后来虽经多次维修重修,但石桥曾沿续180多年,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修公路时拆除(《丹凤县志》)。
  罗文思修路的目的是便利商旅往来,促进经济发展。龙驹寨是“水陆码头,路通楚豫二省,商贾络绎,为五方杂还之区。”如果龙驹寨设立州同,对全州百姓都有好处。于是大胆上书,言称“卑职自到任以来,二载有余,实力巡逻,从不敢偷安怠惰。现在境内虽称宁谧,然而,一人之耳目心思,实有鞭长莫及之势。官斯土者,既悉情形,自不得不为熟筹以求治之。”(罗文思:《禀稿》),经他数次禀报,朝廷终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批准设州同于龙驹寨。从而,使境内外商贩接踵而至,栈行、铺店、会馆,布满五里长街。商贸昌盛,税收增加(年税额达15万两),百姓广受其益。
  创办书院,倡兴教育
  罗文思注重“兴学校,广教化”,认为“学校兴则真材出”。任商南知县的第二年,以旧学址为基础,斩棘缭垣扩展,建青山书院。聘请学者名流并亲自兼课。又在场、试马寨为贫困子弟建社学二处。后到蒲城任职,捐金创办尧山书院。乾隆十八年由蒲城调任商州知州后,原商山书院因“岁久渐圯,且地僻,士子往来不便”,加上“一州之广,士子接踵,学舍狭窄,不足以容”,捐俸银480两,买州城内宅地9亩、房屋16间,整修扩建,将书院移至新址(即今商州区城关中学)。并为书院撰门联曰:云涌商山腾墨采,雪翻丹水蹴文澜。为筹措经费,除罗公自己捐俸银外,动员地方士绅捐赠,添置校产,解决学子伙食,使其安心读书。他聘请商州学士陈慕楷任山长,商州学士王学逊及海宁才子钟鳞书执教。罗文思认为兴学校是“为国家储梁之选,意至深且远”。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不然国家无法选用。所以他要求教育学生必须以“道德为本,文艺为末”,罗文思《创建商山书院记》),“不徒以文词相夸许,而重名教,崇实学”(钟鳞书《商山书院记》)。因而,他亲拟“揭课仕大纲”,考核士子,撰写《相题论》、《惜字引》,刻石碑镶砌学校屏门左右,以励士子。他“敦崇实学,于乡会岁科考,诸生一切烦文?为芟剔”(罗文思《创建商山书院记》)。由于他亲授“官课”,“乐育”治学,一时士人云集,文风丕变,书院盛况空前,名士济济而出。为解决“人文日盛,号舍不敷”的问题,罗文思于原考场处,建房八间(《续商州志》)。过去岁试文武童所需银两由一州四县均摊,罗文思到任后决定“四县各出银五十两,州出一百两,不敷由州赔垫,永以为例”(王暮《考院记》)。从根本上解决了教育经费。
  修葺山景,长得游乐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东门洞砖倒坏,门楼倾圯。知州罗文思捐俸修葺,南门、西门亦予修理。并增刻匾联,东名“雄顾武关”,南名“晴江飞鹤”,西名“高瞻秦岭”。
  商州近郊静泉山,原名观音山,初建于唐代后期,山上有洞有阁有泉水。罗文思任商南知县时,赴州、省述职,常往返于东龙山道,在肩舆上“每南望一峰特起,蔚然深秀,中有朱楼石洞,隐隐在目,心知其非凡境,未获一造选其胜”(罗文思《修静泉山洞阁文》)。在任商州知州后,于乾隆二十年登览其上,“恍置蓬岛,飘飘乎遗世而独立也”(罗文思《游静泉山诗并引》)。因而,诗兴大发,就静泉山八景,漫成八律。他认为:“从来名胜之境,天地生之,而人成之”(罗文思《修静泉山洞阁文》),虽然,静泉山原有景物,因年久失修,建筑颓圮荒芜,但山上“大美已具,然山口缺,缺者必补;山半有平地丈余,以为修憩之所,宜亭;泉之东有龙神阁遗迹尚在,宜修复。”(引文同上)为此,罗文思又于乾隆二十三年十一月和二 十四年二月,他带头捐俸银100两,并号召志向与他相同的人,“各输其力以见志”。购买陈家土、地二亩五分,立户 为静泉山产。在他倡导下,捐资捐力,很快动工,修复了龙神阁,重修了菩萨洞阁和七星楼,新修了百居阁、补山阁、甘雨亭和僧舍、作坊。凿修了登山道路,栽植了花卉树木。山下立坊,大书颜其额。罗文思还为补山阁撰联曰:“想世界五岳四溟,那外眼前光景,泉也奇,石也奇;看民间青藤绿亩,都合心上意思,吾亦乐,人亦乐。”经过几年修葺,楼阁亭榭,洞泉花木,相映成趣,使静泉山风景面貌焕然一新。完工之后,罗文思应乡绅名流之请,写了《静泉山工毕记》一文,他在文中把整修静泉山之功,归于当地人士,以激励当地人士勤谨修业,永葆朴质之风,长得游乐之兴。从此,静泉山成了商州近郊名副其实的游览胜地。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罗文思修静泉山之功,把补山阁改为罗公祠。
  编纂方志,流传后世
  罗文思在任商南知县期间,慎狱恤刑,问民疾苦,勤农桑,并亲履各乡采访山川形胜、风物,编纂《商南县志》四卷。后升任商州知州的数年中,以亲身的经历,集翔实的资料,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将商州的地理形势、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古迹名胜、名山大川、艺文典故等辑成《续商州志》十卷,其中《续商州志》二卷,约6万余字现存有复印件。为商洛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为官清廉,政绩卓著
  罗文思为任知州十三年如一日。 陕西巡抚陈弘谋来商巡视时,曾亲笔给他书写了“一尘不染,百废俱兴”八个大字,刻匾挂于大堂之上。由于他为官清廉,人们在州城东街修建了一座罗公祠,因他还在职故名生祠。同时,又在龙驹寨、铜佛龛建罗公祠,塑罗公像,四时祭祀。后来,还于每年二月初四过会演戏,祝其冥寿。

  二 、罗文思秩事与踪迹
  《商南县志*古迹》(清乾隆十七年罗文思编纂)载:赵匡胤鲁正恩结伴而行,行至失马寨,他的坐骑受惊,甩下他脱缰东逃,二人在后面急忙追赶,直追到捉马沟才将马捉住,但又不慎,马再次东逃,直跑到挡马店,终于将马挡住。后世人十分敬仰这位马上皇帝,于是这几个地方均以失马、捉马、挡马命名。到了明代,有好事者在捉马沟马家岩畔镌立石碑,上刻“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八个大字,附会出《淮南子人间训》中的故事。清代,这里有一地方官员失职受责,被议召于勤政殿,回任后在失马寨写《塞翁亭》一文自况。
  这一带还有一个极有意思的避讳,演戏不许演《打瓜园》和《千里送京娘》。据说,戏中的陶三春和京娘的娘家就在此地,他们自然都是这两个女性的娘家人了。正恩坟、京娘洞、玉带桥,至今犹存。有一幅对联概括了这一段趣事:

想当年赵匡胤在此失马捉马再挡马,
忆昔日鲁正恩于斯榨油储油又卖油。

  相传,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六月的一天,商南县知县罗文思信步东门上了东岗(东门外一小山丘),突然发现面前站着一位老翁,红颜白须,神采奕奕。罗问:“老翁贵姓高名?”老翁笑呵呵地答道“角里”。罗又问“家住哪里”,老翁用手指向城北双峰山,转眼间,老翁不见了。罗知县请工匠在见到老翁的地方竖一石碑。碑文横额“北望双峰”,中间为“角里先生隐处”六个大字。右边刻注“先生秦时人姓周名术字元道 隐城北双峰今角山。”左边注“大清乾隆十三年六月上浣商南县西蜀罗文思立”(石碑现存商南县文化馆),以示尊崇。此传说虽有点奇妙,但与碑文对照,确是该县知县罗文思所立。摘自《商洛市民俗文化》
  石阡仙人洞与场窝
  《贵州通志》卷之五 载:乾隆三十二年(1767),石阡知府罗文思,视察龙泉县。县令李合,迎至官厅,汇报地方政要和民情,谈到了“麻弯”的故事。罗知府对“麻弯”很感兴趣,他认为“麻弯”是“麻姑”的影子。说起麻姑,晋代葛洪《神仙传》记载:麻姑乃女仙,年十八九,甚美。手指纤细如鸟爪,得道于江西麻姑山。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在他的作品中,就有《麻姑山仙坛记》碑文。李合点头:“对,卑职治下的属民,也有‘麻姑上寿’之说。”“麻姑”与“麻弯”,不难看出中原文化对凤冈的影响。罗文思又说:“麻弯不属野人,应是仙人。‘野人洞’应该改称‘仙人洞’”。他又很惋惜的自言自语:“没有把‘麻弯’写进《石阡府志》,遗憾遗憾”。
  罗文思主编的《石阡府志》八卷,已在此之前的乾隆二十九年刊印面世,不可能再纳入“麻弯”了。政事完毕,罗知府在李合的陪同下,再次参观麻弯洞和便民场。为了弥补遗憾,罗文思于附近小山,挥毫写了“仙人洞”三个大字,刻于石崖,以兹纪念。
  公元1942年,胡玉琨主政凤冈。新官上任烧的第一把火,就是拆毁城隍庙,修建龙泉镇镇公所。庙里的城隍、判官、小鬼,通通捣毁后火焚。城民说“菩萨遭难”,连夜将城中其他寺庙的神像偷运城外,择地隐藏。人们在寻找合适的隐地时,意外的发现一小山洞。挖开荆棘丛中的封填泥土,只见洞门隐约有字,挖出石洞,洞口现出石刻“仙人洞”三个大字。落款“乾隆丁亥”、“石阡守罗文思”。从此,这个山洞就叫“仙人洞”,在今城南加油站后山。
  仙人洞,洞道对穿,洞有天眼,是个极平常又普通的小山洞。因有了罗文思的石刻,受到人们重视。于是,有人承头募化资金,修建庙宇,供奉神像。有庙祝照料香火,成了城南的宗教活动场所。晚清秀才胡子春在《仙人洞碑记》中写道: 这里仙人,原称野人,栖息麻弯洞中。其洞,泉水涓涓,大旱不涸。流驰远方,灌溉田亩。……野人兮,仙人兮,府尹罗公、讳文思,考订分明,修庙宇以兹祭祀……
  场窝,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罗文思视察时问左方何名?李合答:叫三岔路,三条岔路。一走永兴去遵义;二走蜂岩去石阡;三走永和去思南;民谣唱道:“三岔路的田打起一半,狗都不吃稀饭”。这里缺水,严重缺水,田土都已龟裂。罗文思又指问:“对面山凹何名?”李答:“人称场窝,它是‘便民场’的一个小山窝窝”。罗文思很感兴趣,定要看看这个“便民场”的小山窝窝。场窝,山石峻秀,古树浓荫,是个好地方。罗文思参观了场窝后,一行人又沿其后山之路返城,眼前又是良田万顷。李合介绍:“麻弯洞的泉水流经这里,注入士桥河”。罗文思说:“这里远山近水,地势开阔,五百年后,便民场要胜过龙泉城”。
  两百年后,当地人都知道,竹林弯有个麻弯洞。洞前有个便民场。场外有个地名叫场窝。可人们就是不知便民场,因它在历史的进程中泯灭了,只知其名,不知其址。
  石阡太虚洞
  中国泉都石阡向来有“天下第一景”、“洗心泉”之誉。景区由石阡温泉、石阡古城和佛顶山构成。
  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太虚洞”在燕子岩西南一侧。岩山有如蓬莱仙宫,山虽不大而洞口极为宽阔。约百米的洞口向下倾斜,恍如鳄鱼张开的巨口,吞天光而藏瑞气。天生的洞喉石门双立,经此而入明暗相间、云雾缭绕的大厅。大厅地底宽平,间有巨石堆积成景;壁间正面高处刻有醒目大字:“千奇内蕴”,为民国初年廖河恩书刻,字为红色。厅内分道而入上、中、下三洞。上洞坎坷,转登天楼,但高险难入;名胜景观尽在大厅和中、下二洞。此二洞各深约500米,一高一下,空间大体相同,但景观各异。
  大厅石景和崖壁上,有知府郑一信题刻的“虎踞”、“龙翔”、“海图”、“禅堂”、“知音”、“观音室”、“仙家白日”等文字;这里是中洞高峻的崖面,有明代李应期朱笔所书“万佛崖”三个大字。清乾隆年间,知府罗文思在前人命景的基础上,综合洞内主要自然景观,重命“太虚洞八景”,并逐景赋诗以记之。
  四川合江笔架山与之溪
  笔架山古名安乐山。位于四川省合江县境内,由于三峰耸立尤如笔架而得名。山高698米,山峰矗立,东西狭长,从长江边眺望,如石笋直插天际;从赤水河畔仰视,则是笔架横亘河岸。特别是雨后初晴或云雾弥漫时,山上云遮雾绕,时聚时散,故有“笔架连云”之称,为合江八景之一。《太平环宇记》载:隋开皇年间刘珍羽化登仙,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曾诏令建观或题词,一时名闻遐迩,文人学士常登山览胜。山腰有清解元罗文思读书之白鹿洞。洞侧竹林中有钧惠法师等人化身塔。
  历代文人墨客对之溪的亮丽风景多有赞美,留下了不少优秀诗篇。清朝解元罗文思蹬笔架,爬丁峰,独乘小舟,沿符阳而上,漫游之溪河,观两岸风光,赏山水之秀色,对之溪美景赞不绝口,其《之溪秋练》诗云:“一波三折带清溪,净影澄光匹练齐。/蝌蚪虫书依浅藻,芙蓉花样簇长堤。/纹因风过吹重叠,旖为晴余照斐凄。/闻说吴淞秋可剪,并刀欲试板桥西。”之溪水绕山行,山依水秀,波浪曲折,如绮如练,真是让人陶醉其间,乐不思返。
  八景之三——丁峰耸翠。在实录、车辋境内。山高700余米,为丁字倒峙,赤水河如玉带九绕山下,蜿蜒而过,山顶松柏参天,老树新枝,绿满长岗。诗云:“奇峰突兀插天明,含翠凝烟百态生。谁与画眉施黛绿,独教珮玉映葱珩”。(清·罗文思)
  八景之七——榕山聚雪。现在榕右乡境内。榕山山势陡峭巍峨,严冬绝顶常积雪,从县城远眺,甚是壮观。诗云:“朔风吹过万重山,积雪凝寒玉树环。樵径忽迷惟寂寂,鹤巢难觅但般般”。(清·罗文思)
  八景之八——鱼入龙窝。在今大桥乡境内,相传为骊龙畅游长江至此小憩,伸个懒腰即成龙窝。骊龙游走后,无数鱼鳖即争先恐后游入此地,以享龙气,形成一大景观。诗云:“骊龙睡悟自成窝,鱼在濠梁乐处多。浪卷雷声催变化,涛翻珠颗得骈罗”。(清·罗文思)


oooooooooo家园提示:人自为谱,家自为说,正误自辨,取舍自酌。引用注明作者和出处。 来源:罗氏家园
阅读:9979
日期:2005/9/20

查看评论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字体: 】 
上一篇:龙里知县罗煦
下一篇:诸城知县罗廷璋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站长提示:这里不是互动留言处!
点  评: 字数0
用户名:  密码: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家园地址:http://www.luos.org  粤ICP备13039246号-2
家园创建:罗良富   技术支持:AssumeYessure   法律顾问:罗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