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发送稿件
罗姓出自罗部落的探索

罗姓起源之我见——罗姓出自罗部落的探索

作者:罗继云http://www.luos.org

  『提要』:罗氏远祖是黄帝之观点与历史年代不吻合。罗姓出自罗部落,罗部落是句芒的后裔,句芒是太昊伏羲的长子,名叫重。重的后裔世不失职,传至夏商。罗氏的远祖是太昊伏羲。

  我国的姓氏浩繁庞杂,在历史进程中又不断地发生变化,从古至今还在不断增加。宋朝《百家姓》438个;明朝《千家姓》1968个;1996年《中华姓氏大辞典》11969个、1997年《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12000个;2010年《中国姓氏大辞典》23813个。因此,寻根问祖,追根溯源,探寻自己的“姓”源来自何地,出自何人,如何移居变迁等,就成为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为了满足这一愿望,古今许多学者、机构和个人都在致力于姓氏研究,姓氏著作层出不穷。对很多姓氏的起源、播迁、兴衰等进行了介绍,并提供了很多资料。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依据不同、依据的来源不同,及当时历史的需要不同等,而出现同一姓氏、同一起源(不是来源)的多种说法,以致使人无所适从。本文就是在修家谱的过程中,在网上看了“罗氏起源”的多种说法后,根据有关资料,得出的看法。现将此文录于谱中,供族人参考。

一、罗姓起源的种种说法

  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我罗姓是当代第20大姓,人口有1054万,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0.86%。其来源,可追溯到周朝,还可追溯到母系社会。
  追溯到周朝,罗氏得姓始祖为匡正公,已被普遍认同。匡正公是周朝初期人,因助周灭商有功,被封为子爵,建立了罗子国,便以国为氏,开始有罗姓。
  追溯到母系社会,罗氏的远祖问题则众说纷纭。不过,可归纳成两大类七种观点。
  第一类:认为远祖是黄帝,罗氏是黄帝曾孙颛顼的后裔。其中又分观点(1)和观点(2):
  鬻(音yù)

  观点(1)认为是颛顼曾孙重黎(祝融)的后裔(颛顼音zhuanxu)
  观点(2)认为是颛顼曾孙吴回(祝融)的后裔。其中又分观点(3)和观点(4):
  观点(3)认为是吴回孙子求言的后裔。
  观点(4)认为是吴回孙子季连的后裔。其中又分观点(5)和观点(6):
  观点(5)认为季连被夏启王封邑于罗地(今罗山县),建立罗国,赐臣民以国为姓。
  观点(6)认为是季连的孙子穴熊后裔鬻熊发展成为罗部落。罗姓出自罗部落。
  图一是说明这些关系的罗氏远古世系图。从图一中,可以更清楚、更直观地看到这些关系。(见图一)
  重黎与吴回是两兄弟,是火正之官(祝融),是观点(1)和观点(2)的关键人物。求言(又称会人)与季连也是两兄弟,是观点(3)与观点(4)的关键人物。观点(5)认为在匡正以前就有一个罗国。观点(6)认为罗部落出自穴熊后裔鬻熊,与楚同宗。
  记载这类观点的相关史书和文章有:
  《广韵》、《世本》、《姓解》记载:本自颛顼,末胤受封于罗,今房州也,子孙以为氏。这里的“末胤”指的就是匡正。
  《姓氏急就篇》:罗氏,颛顼后。妘姓国,封于罗,今房州也,子孙以为氏。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祝融之后,妘姓国,初封宜城,徙枝江,周末,居长沙。”这里的“妘姓”指的也是匡正公。
  《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罗氏,子爵,熊姓。一曰祝融之后,妘姓”。这里的“熊姓”指的就是穴熊。
  《路史》:罗本姓熊,是芈姓的分支。这里的“芈”姓指的是季连。(芈音mǐ)
  中华姓氏源流:“据史载,会人及其后裔有封地十邑。一曰晋(山西临汾),商代封,赐柴姓。……七曰罗,西周时封会人(妘姓)后裔于湖北宜城,称罗国,后被楚灭,罗姓”。这里的“会人”就是求言。
  罗姓源流考、源于信阳的姓氏、赖罗傅同宗渊源考:在夏朝时期,公元前21世纪,夏启王因陆终治水有功,封陆终第六子季连于罗地,建立罗国,赐臣民以国为姓。
  还有《罗氏源流本始世次录》、《赖罗傅联宗大族谱》、《罗氏开宗始祖祝融源流》和《罗氏源流考及我系单支世系》、《遵义澄心草堂罗氏世本》等等,都有相关记载。
  第二类:认为远祖是太昊,罗氏先民是罗部落。为了叙述方便,将这一类称之为观点(7)。
  观点(7)认为匡正公是罗部落的首领,罗部落是太昊的后裔。脉络为:太昊——句芒(重)——罗部落——匡正(罗子国)。
  观点(6)也认为罗氏源自罗部落,不过这个罗部落的上源是黄帝而不是太昊,起源于商末周初的鬻熊。因此其观点是有所不同的。罗姓出自罗部落之说,资料较少,史书上似乎也无记载,其他观点,也不赞同“罗部落”的说法,有人还不相信罗部落的存在。但在提及罗氏之迁徙、发展与兴衰时,却又每每不离罗部落,总与罗部落密切相关。看来罗部落之说值得探索。
  持第二类观点(7)的代表作有:
  《罗国历史的溯源与觅踪》:罗山县的先民罗部落最初的始祖应当是与太昊伏羲有关的氏族,就是罗氏族。这一阶段经历了母系社会后期及父系社会的初期。
  罗人先祖起源和罗姓起源应是两个概念:一是罗人先祖起源,可追嗍到皇帝,乃至伏羲氏及其臣下句芒,他发明了罗网,以捕鸟为生,从有一定记载的原始社会夏直到周朝中期(前1044年),一直在河南罗山县一带至湖北罗田县一带活动。
  中华罗氏源流概述:相传位列三皇之首的伏羲氏(又称伏犧、庖犧、包犧氏)是罗网的发明者。他教民結网捕鸟打魚,饲养牲畜,从事渔猎和畜牧。据说罗部落的原始居民得其亲授结网和捕鸟技术,才得以繁衍生息,子子孙孙感激怀念他,把他尊奉为始祖神。

二、第一类说法(罗氏远祖是黄帝)与历史年代不吻合

  从多数与少数来看,第一类说法占有绝对优势。但这种绝对优势并不等于绝对正确。罗氏远祖是黄帝的说法还真存在问题,与历史年代很不吻合。我们再来看图一,图一的世系链为:
  1世黄帝→4世颛顼→7世重黎、吴回→9世求言、季连→67世匡正。
  从这一世系链看出,颛顼是第一代黄帝的曾孙,匡正公是第一代黄帝的67代孙。求言、季连是第一代黄帝的九代孙。
  如果不对照年代,看不出什么问题。如果对照年代,则会感到惊讶。《三皇五帝时代》、《三皇五帝年代表》,及夏商周断代工程-断代年表告诉我们:
  黄帝时代为公元前4513年——公元前4053年
  颛顼时代为公元前3790年——公元前3380年
  夏朝时代为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18年
  西周时代为公元前1056年——公元前771年
  匡正公是西周初期人,如果他是第一任黄帝的67代孙,则这67代历时3400多年(4513-1056=3457),平均世代间隔为52年,这怎么可能呢?3400多年足够两个67代了,还有67代哪里去了呢?
  另外,颛顼是第一代黄帝的曾孙,而这个曾祖父与曾孙却相隔七百多年,平均世代间隔达200多年,你觉得可能吗?
  还有季连是一世黄帝九代孙,又是夏启时代人,这样就相隔2400多年,平均世代间隔达300多年,你不感到惊讶吗?
  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受到传统意识的影响,以为“中国自古以来即是大一统国家”,“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而《史记》又把五帝、夏朝、商朝、西周的历史,写得极为简略,直至公元前841年才有详细记录。特别是五帝,写得更简单,把远古5000多年历史说成只有几百年时间。实际上,五帝就相当于五个朝代,现在称为政权时代,就像周朝、唐朝、宋朝一样。而史记把一个政权时代(朝代)缩减成一个人,有的政权时代还被删掉了。黄帝时代15帝、460年,被缩减成黄帝一人、100余年,颛顼时代12帝410年,被缩减成颛顼一人,帝喾时代21帝582年、帝尧时代6帝230年、帝舜时代2帝,也都如此。还有少昊金天氏政权7帝、帝挚青阳氏政权17帝,干脆被删削掉了。结果变成了黄帝生昌意,昌意生乾荒,乾荒生颛顼,颛顼生某某一类的世系链了。试想,这样的世系链怎么能与历史年代相吻合呢?
  由此,本文以为,第一类观点关于罗氏远祖为黄帝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其世系链和世代数是有严重问题的,其人物关系是难以置信的。
  《中国远古帝王谱》说:“早在两千年前,孔子与司马迁为了宣扬‘万世一系’皆源于黄帝的封建大一统思想,对远古文明进行了无情的删削,把远古五千余年一百多代的多民族政权时代,改造成仅数百年‘五帝一族’的黄帝天下,给中国历史造成了严重的讹误。新中国诞生以后,这种讹误始终没能得到纠正。这不仅是中国史学界的遗憾,也是十三亿中国人的遗憾”。对此,我们在寻根问祖过程中算是最有体会了。
  至于观点(6)所谓“穴熊生鬻(yù)熊,罗姓子孙便从此分支而出”的说法就更不可能了。
  要知道,鬻熊是周文王时代的人,是商朝末期人。楚人一直奉鬻熊为始祖。《史记·楚世家》载:“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史记·三代世表第一》载:“楚,熊绛,绛父鬻熊,事文王”。据说,他还是是周文王的老师。周文王时代是公元前1152年―前1056年。这时期的社会已经脱离了史前的氏族、部落阶段,不可能再产生以狩猎为生的新部落。另外,在此前100多年(鬻熊还没出生),罗部落就已经是商朝要征伐的对象了,早已被列为黑名单。还在商朝中期的时候,商王武丁(公元前1250年至前1192年在位)就对罗部落实施征伐,罗部落为了躲避征伐,才被迫由罗山远距离迁徙到甘肃正宁一带。可是,按“黄帝——昌意——乾荒——颛顼——称——老童(卷章)——吴回(祝融)——陆终——季连(芈)——附沮——穴熊——鬻熊——罗”之说,则到商朝末期(周文王之时)罗部落还没形成,还不存在,这又做何解释呢?武丁伐罗之举,又从何谈起呢?这种说法,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三、罗姓出自罗部落的探索

  本文前面曾说到,在提及罗氏之迁徙、发展与兴衰时,每每不离罗部落,总与罗部落密切相关。所以觉得罗姓出自罗部落之说值得探索。现就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探索一 罗部落的存在
  1.从传说看罗部落的存在。
  在寻根问祖的过程中,看到很多书籍和文章,都提到了关于罗部落的传说,即在原始社会晚期,或者说在夏商时代,就有一个部落一直在大别山一带活动生息,他们善于结织罗网,捕猎鸟兽,借以为生。这个部落被称为罗部落。
  在原始社会里,人类各部落都以狩猎为生。母系社会时期,虽然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状态,使生活有了一定的稳定性。但也仅此而已,那时的农业并不发达,还不能取代原始的生活方式,狩猎仍然是谋生的手段。所以,在远古时代,在大别山的南北,存在一个捕鸟的部落是完全可能的。那里森林茂密,鸟类繁多,又是候鸟南北迁徙的重要地带。对捕鸟来说,这是最佳场所。
  2.从图腾看罗部落的存在。
  图腾是古代最早出现的社会组织的标志,是一个群体的象征。也可以说是古代氏族的族徽。主要是为了将一个群体与另一个群体区分开来,不致相互混淆。它还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的职能。在上古时期,中华文化是一个多图腾崇拜的时期,把图腾看作祖先,看作保护神。认为通过图腾标志,可以得到神的认同,受到神的保护。许多氏族往往以图腾命名。每个氏族或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有蛇图腾、鸟图腾,熊图腾,狼图腾,虎图腾……鹿图腾等等。
  罗部落的图腾,由一张网和鸟组成。见图二。这个图腾非常形象、非常鲜明,

(图二罗部落图腾)
  就像用网捕鸟的样子,也很像一个“罗”字。人们一见到这个图腾,就知道这是捕鸟的部落,很容易与别的部落区分开来。之所以被称为罗部落,与这个图腾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由图腾可以确定,罗部落、罗氏族的存在是无容置疑的。
  3.从山名、水名、地名看罗部落的存在。
  追溯罗姓起源的人都会注意到一个现象,即罗人所到之处,其山、其水、其地都以罗命名。他们最早活动于大别山的南北,那里罗鸟的山称为大罗山、小罗山;罟(gǔ网)鱼的水称为罗水、罗汭,繁衍生息之地后来置县,称为罗山县罗田县。他们迁徙到甘肃正宁,正宁附近的山、水、地也称为罗山、罗水、罗川、直罗川、直罗镇等。以至亡国后的遗民被迁徙到洞庭湖以南,长沙以北的地区,依然以罗为名:“汨水在罗,故曰汨罗”,“长沙有罗县,罗子民之所徙”。“洞庭之南,罗水出焉。”还有罗山、罗渊、罗城等等。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一群雁,一个人尚且如此,何况一个部落呢。罗部落给我们留下最多的就是山、水和地的名称。当然还有考古发掘。这是历史踪迹,是部落化石。说明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罗部落一直是存在的。
  4.从甲骨文看罗部落的存在
  甲骨文,是古代商朝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1985年夏,考古队又在西安的长安县,发掘出中国迄今所见的最早的甲骨文,这批甲骨文的历史至少可上溯到4500——5000年之前,比过去认定的商代甲骨文要早1200-1700年,值得注意的是,在甲骨文中,居然还有罗字。而且罗在甲骨文中,字形就像罗部落的图腾一样,上半部分也是一张捕鸟用的网,下半部分是一只鸟(见图三)。

(图三罗字甲骨文)
  表示以网捕鸟的意思。说明“罗”是一个捕鸟的部落,使用的工具是网。据此,有的学者就提出:最早织网捕鸟的部落叫罗部落,他们以“罗”为图腾。甲骨文印证了罗部落的存在,也印证了罗部落在商朝之前就存在了。
  探索二 罗部落是太昊的后裔
  1.我国远古三大氏族集团及政权时代
  为了弄清来龙去脉,先来了解一下远古简况。
  人类出现后,原始社会就随之产生了。原始初民,穴居野处,人少而禽兽众,不足以与禽兽抗衡,茹毛饮血而衣皮革。有巢氏构木为巢,教民巢居,躲避猛兽。燧人氏钻木取火,教民熟食。经过几百万年,人类进入到燧人氏时代。与此同时,人类社会组织也随之产生并发展,形成氏族和部落。
  在原始社会中,以相同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人类群体叫氏族。氏族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氏族内的成员都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氏族出现以后,人口越来越多,一部分人便向外开拓新的生存空间,于是产生了新的氏族。几个新老氏族结合在一起,便形成一个部落。部落是氏族组织的联合体,部落的特点是以狩猎、捕鱼、采集植物果实为主要生活来源。多个部落联合,便形成具有较大规模的氏族集团。
  隧人氏是一个人工取火、用火的氏族。燧人氏的先祖起源于青藏高原的昆仑山,古称羌戎,为东方人的重要支脉。约距今五万年时,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火的使用,使人类从动物界中脱颖而出,火的使用,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约距今四万年时,发明了用大山榑[fú]木观天测星定四时的太阳历。约距今三万年时,燧人氏的织女发明搓绳技术,创立“结绳记事”,定织女星为北极星。约距今三万年至一万年时,居住在昆仑山上的燧人氏族团,因气候变冷,雪线下移,已经无法继续生活在昆仑山上,只好迁徙到祁连山一带的河西走廊,后来又分两路转移。一路由南往东,进入长江以南,发展成为燧人氏苗蛮集团。一路由北向东,进入黄河流域太行山以东,发展成为燧人氏伏羲集团。苗蛮集团即燧人氏的黑虎支;伏羲集团即燧人氏的白虎支和牛羊支。留居古昆仑山、祁连山、不周山、大地湾一带的发展成华夏集团。
  这就是我国在远古时期,存在的三大氏族集团,即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他们是由燧人氏集团发展而来的。简单脉络如图四(见图四)。
  苗蛮集团的蚩尤氏族最先进入中原地区。其次是华夏集团的炎帝族,黄帝族散布在中国西北部。东夷集团的伏羲族在太行山以东。东夷集团最早进入早期文明时代。这三大集团相互征战,胜者为帝,形成了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不同时期的政权时代,时间跨度达五千六百余年(公元前7724年——前2071年)。先后包括东夷集团伏羲女娲政权78帝,华夏集团炎帝魁隗氏政权6帝,炎帝神农氏政权8帝,黄帝轩辕氏政权15帝,东夷集团少昊金天氏政权7帝,颛顼高阳氏政权12帝,华夏集团帝喾高辛氏政权21帝,帝挚青阳氏政权17帝,帝尧陶唐氏政权6帝,东夷集团帝舜有虞氏政权2帝。因为涿鹿之战蚩尤被打败后,一蹶不振,形成了东夷与华夏两集团东西对峙、轮流坐庄的局面。
  2.太昊伏羲与佐臣句芒
  太昊是伏羲女娲政权时代的第四任帝,又称太昊伏羲,尊称白帝,是东夷部族的祖先和首领。绝顶聪明。太昊执政时期,都于宛丘(河南淮阳境内),活动在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和河南东部地区。句芒是太昊的佐臣。他们管辖着东方一万二千里土地。太昊伏羲在宛丘这里带领他的子民繁衍生息、渔猎稼穑,结束了人们茹毛饮血的历史。《尚书·洪范》载:“东方之极,自竭石东至日出榑[fú]木之野,帝太皞,神句芒司之”,《淮南子·时则训》说:“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国,东至日出之次,榑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昊,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淮南子·天文训》云:“东方,木也,其帝太昊,其佐勾芒”,《史记·索隐》记载:“太嗥都于陈(即淮阳),东封泰山”,《资治通鉴》、《竹书纪年》说:“太昊伏羲氏都宛丘,作网罟,兴渔猎”,《史纲评要·太昊伏羲》说:“太昊始作网罟,以佃以渔,以赡民用”。
  太昊东封泰山,向四外扩张地盘。传说,在淮阳,后来人多了,伏羲挑选了一批会打猎捕鱼的人,叫他们去东西南北四方,再寻找一些新地盘。大家问伏羲“东西怎么分呢?”伏羲说:“东方属金,西方属土。日头出东落西”。又有人问:“南和北怎么分呢?”伏羲说:“南热北冷。”从此,人们就认清了东西南北方向,后裔向四外扩大活动范围,分居各地。
  3.句芒是太昊伏羲的长子重
  句芒是太昊的佐臣,也是太昊的儿子,名叫重。太昊娶五世女娲氏女子为妻,
  生有四子。长子名重,次子名该,三子名修,四子名熙。这四个儿子后来都得到了太昊的重用。这在很多史书中都有记载:
  《长沙战国楚帛书》专家破译说:“伏羲生有四子:重,该、修、熙、或羲、和、重、黎,伏羲命四子去四个不同方位测天”。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少昊有四叔,曰重、曰该、曰修、曰熙,实能金木与水。使重为句芒,该为蓐收,修与熙为玄冥,世不失职,……”。
  《三皇五帝时代·伏羲氏族世系年谱》:“太昊生有四子:重,该,修,熙”。
  《炎帝世系图谱》(第二部分——有考证的三皇五帝时期):太昊“又任命重为句芒,以该为蓐收,以修、熙为玄冥,分管东、南,西、北四方测天工作。重、该、修、熙为太昊四子,少昊之叔”。
  太昊执政时,提升葛天氏后裔木正勾芒(又作句芒)为天栋勾陈柱下史总官,拜为上相。而让自己的长子重代替勾芒木正之职,主管东方木星,龙星的观测。由于人们习惯于称木正为勾芒,所以便把重称作勾芒。此后句芒便成了木正官职的代名词。
  所以,重就是句芒,句芒就是重,就是太昊伏羲的长子。
  4.罗部落的始祖是句芒即重
  罗部落是一个捕鸟的部落,使用的工具是网。罗部落的图腾,就由一张网和鸟组成。罗部落以网为图腾,说明是在罗网出现以后才形成的。罗网是句芒发明的,句芒是太昊的佐臣,是太昊的儿子。《世本》云:“句芒作罗”。《说文解字》说:“罗,以丝罟鸟也,从网从维,古者芒氏初作罗”。《三皇五帝时代》载:第四代伏羲太昊帝“佐臣为句芒,又作勾芒,芒氏作罗以捕鸟”。由此可知,在远古的时候,在太昊伏羲时代,太昊的儿子、木正之官句芒发明了“罗”,创造了捕鸟的工具,用来捕捉鸟禽。由此可知,第一个用网捕鸟的人是句芒,或者说是重。后来,重的后裔、重的氏族,一直传承,不断发展,形成了捕鸟的部落。所以,用网捕鸟始于句芒,始于重。重的后裔发展成为罗部落。于是,后来“罗”就出现在甲骨文中。于是,后来“罗”就出现在《诗经》里:“有兔爰爰,雉离于罗”,“鸳鸯于飞,毕之罗之”。
  由此可知,太昊的儿子重是罗部落的最早始祖。罗部落是太昊的后裔。
  罗部落的原始居民,由于得到太昊伏羲和句芒的结网、织罗及捕鸟技术,才得以繁衍生息,子子孙孙感激怀念,把太昊伏羲尊奉为始祖神,把句芒尊奉为春神,芒神,木官之神,产生了张网捕鸟的罗图腾。句芒是人面鸟身,网下面的鸟就代表句芒。所以《吕氏春秋·孟春》说:“其帝太皞,其神句芒”。所以立春祭芒神。所以在孟春之时,天子要帅百官进行祭春,祈谷于帝太昊、神句芒。1979年发现的连云港将军崖岩画,考古学家推测就是一处原始宗教的祭祀场所。岩画中方面人像的刻画,正是句芒后裔对句芒的纪念和崇敬,作为祖先祭祀的列祖之一。
  探索三 罗部落始祖句芒即重的后裔世不失职,传至夏商
  始祖重,为木正之官,是天文历法之官,掌管天文观测,用观测到的天文资料制定历法。天文之官是世袭的。之所以世袭,是因为在古代,人们靠天吃饭,天象、历法和农时显得至关重要,祭天、告庙、册封、耕种等等,都要以历法为指导,按历法规定的节气行事。所以历朝历代的君主都视为第一要务。太史公于《史记·天官书》曰:“自初生民以来,世主曷尝不历象日月星辰”?自从有生民以来,世间君主何尝不取法于日月星辰的运行,制为历法?其重要性可想而知。而天文观测,专业性很强,又需要长期持之以恒地进行,非世袭不能传承天文,非世袭难以推算历法。所以重的后裔世袭天文官之职。关于此,自古以来多有记载:
  1.《帛书》:“伏羲生有四子:重,该、修、熙、或羲、和、重、黎。伏羲命四子去四个不同方位测天,各自提出自己的数据来制定历法”。
  2.《炎帝世系图谱》(第二部分——有考证的三皇五帝时期):太昊“又任命重为句芒,以该为蓐收,以修、熙为玄冥,分管东、南,西、北四方测天工作。”
  “第一代少昊号金天氏,是第六代伏羲。……,仍用重、该、修、熙后裔为掌天地四时之官”。
  “公元前五千年炎帝代伏羲,仍命伏羲四子后裔继续掌管观天工作,奠定了日、月、星三天观测基础,四极观地基础”。
  3.《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少昊有四叔,曰重、曰该、曰修、曰熙,实能金木与水。使重为句芒,该为蓐收,修与熙为玄冥,世不失职,遂济穷桑”
  4.《太史公自序》说:“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世序天地。”
  5.《尧典》、《史记·五帝本纪》说:尧帝“乃命羲、和,敬顺昊天,历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居郁夷,……,申命羲叔,居南郊。……申命和仲,居西土,……申命和叔,居北方……”。集解引孔安国曰:“重、黎之后,羲氏、和氏世掌天地之官”。《正义》《吕刑传》云:“重即羲,黎即和,虽别为氏族,而出自重、黎也”。羲仲、羲叔、和仲、和叔,是重、黎的后裔,是尧帝时代派出的四位官员,分别主持东南西北天象历法和春夏秋冬四季农时。
  6.《帝王世纪》:帝喾“以句芒为木正,祝融为火正,蓐收为金正,玄冥为水正,后土为土正。是五行之官分职而治诸侯。”
  7.《国语·楚语下》云:“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為巫史,……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北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復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其後,三苗復九黎之德,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敘天地”。
  8.《书·吕刑》:“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
  9.《史记·夏本纪》云:“帝仲康时,羲、和湎淫”。集解引孔安国云;“羲氏、和氏,掌天地四时之官”。
  由以上记载可知,从第四代伏羲太昊长子重,为天文观测官(木正),负责观测天象、推算历法。历炎帝氏时代、神农氏时代、黄帝氏时代、少昊氏时代、颛顼氏时代、帝喾时代、帝尧时代,以至夏商时代,其后裔世袭天文观测(木正)的职业。所以,重的后裔世不失职,世守其官(木正),一直传至夏商。
  探索四 重、黎与重黎名字混淆,罗部落始祖被掩盖
  在上述探索三的引文中,出现了重、黎和重黎三个人名,《史记·楚世家》还说:“高阳(颛顼)生称,称生卷章,卷章(老童)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帝喾﹞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因此,重、黎及重黎之名字,异说较多,使得关系有些混淆,并且关系到罗氏的远祖起源问题,所以有必要加以理清。
  1.先了解“绝地天通”。绝地天通,是颛顼时代的大事。据《史记·历书》及《国语》记载:黄帝时期根据历法,建立了五行序列,有了分管天地神祇(qí)和其他物类的官员,称为五官。各自掌管自己的一套,不相杂乱。而到了少昊(暤)衰落时期,不按历法行事,使得天地秩序混乱,人们逐渐无视人和神之间的界限,不再对神存敬畏之心。《史记·历书》说:“少暤氏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扰,不可方物,祸灾荐至,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北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国语,楚语下》说:当时“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就是说,少暤氏衰落以后,诸侯九黎作乱,巫术盛行,人和神混在一起,真假难辨。人人都设祀称神,家家都有通神的巫师。因此天地秩序大乱,天灾频仍。少昊之后,颛顼继位,乃命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让神归于天,人归于地,神与人不相杂乱,天地秩序才重新恢复正常,这就叫绝地天通。“绝地天通”叙述了一个天地秩序由正常-到陷入混乱-又重新恢复正常的故事。实际上就是天文历法-被巫术取代-又转换为天文历法的过程。
  2.为了不混淆,要记住太昊伏羲生有四子,名叫:重,该、修、熙、或羲、和、重、黎。他们在四个不同方位测天,世守其职。其中,重是罗部落的始祖。
  3.对以下关于重、黎以及重黎的记载不要混淆:
  第一、《国语·楚语下》所说:“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北正(一说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復旧常,无相侵渎”。《史记·历书》说:“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北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书·吕刑》说:“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这里的重、黎及重黎,都是指重和黎的后裔,而不是颛顼的曾孙重黎。理由一,因为所说的都是同一件事,就是颛顼任命他们担任绝地天通之官。颛顼是在登帝位后任命他们的(颛顼受之,乃命……),从时间上看应是即位之初,颛顼20岁登帝位,那时他连孙子(卷章)也没有,故所任命的不可能是他的曾孙(卷章的儿子)重黎,而是重和黎之后裔。理由二,南正重者,《尧典》所说居治南方之官羲叔也,为重的后裔,故曰南正重。北正黎者,《尧典》所说居治北方之官和叔也,为黎的后裔故曰北正黎。所以孔传说:“重即羲,黎即和”。孔颖达疏:“羲是重之子孙,和是黎之子孙,能不忘祖之旧业,故以重黎言之”。
  第二、“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於夏商”,这里的重黎,指的也是重和黎的后裔。不是颛顼的曾孙重黎。因为所说的仍然是天文历法之事。
  《史记·历书》说:“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故二官咸废所职,而闰余乖次,……,历数失序。尧复遂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而立羲和之官”。意思是说,后来诸侯三苗随九黎一起作乱,所以重、黎二氏所任天文之官被荒废所职,使润月余分数值,排列失了次序,……,历法与天体运作的次第也不相符。尧时重新任命重、黎二氏的后人,不忘旧功,使他们恢复了原来的职务(使复典之),并为此而设立了羲、和的官职。关于“羲和之官”,《尚书·尧典》说:有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孔安国解释说:“羲仲,居治东方之官”;“羲叔,居治南方之官”;“和仲,居治西方之官,掌秋天政也”;“和叔,当是居治北方之官,掌冬天政”。可知羲、和是分掌四方天文星历的官员。《史记·五帝本纪》所说“乃命羲、和,敬顺昊天,……分命羲仲……”与此一致。孔安国还说羲和之官,就是尧舜时代的四岳,他说:“四岳,即上羲和四子也,分掌四岳之诸侯,故称焉”。
  《周礼正义序》引郑玄曰:“尧育重、黎之后羲氏、和氏之子贤者,使掌旧职天地之官。”
  从这里可知,《国语·楚语下》所说:“尧复育重黎之后”,太史公所说“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指的就是重的子孙羲及黎的子孙和。与火正重黎无关。颛顼曾孙火正重黎没担任过天文历法之官,不存在“使复典之”的问题。
  第三、《史记·楚世家》说:“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卷章即老童)。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帝喾﹞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这里的重黎指的是颛顼的曾孙重黎,是火正之官祝融。不是重、黎的后裔。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由此可知,火正之官祝融,不是天文观测之官句芒、蓐收和玄冥。《汉书·五行志上》一书说:“古之火正,谓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所以,火正重黎只管祭火星,行火正,为祭祀之官,不管天文观测。而重、黎、羲、和则管天文观测,为天象律历之官。《帝王世纪》已说得很清楚:帝喾“以句芒(重)为木正,祝融(重黎)为火正,蓐收为金正,玄冥为水正,后土为土正”。因此,卷章所生、为帝喾高辛居火正之重黎,并非天文观测官重、黎后裔。帝喾诛杀火正重黎后,又以吴回为火正,火正重黎、火正吴回,都不是天文官重、黎的后裔,不是罗部落始祖重的后裔。
  到此,恍然大悟了。原来第一类观点认为罗氏是火正重黎的后裔,或者是吴回的后裔,是由于重、黎和重黎三个名字的混淆所致。错把火正重黎看成是天文官重、黎,导致移花接木,张冠李戴,掩盖了罗氏真正的始祖重。
  “相传在现今的荆楚大地上,那时生活着一支擅长畜牧、以编织罗网捕猎鸟兽为主要生活来源的部落,人们称之为罗部落”,“善于制作罗网,并用来罗捕鸟兽的部落,称为罗部落”,“在河南罗山一带,活动着一个以织网捕鸟为生的罗部落。这个罗部落,便是罗姓的最初先民。”
  只要搜索罗部落或罗姓起源,一般都会搜索到这些相同的内容。须知,善于制作罗网的罗部落,其始祖乃是句芒,也就是重,重的父亲乃是太昊伏羲。

  结论是:罗姓出自罗部落,罗部落是句芒即重的后裔,是太昊伏羲的后裔。

  联系邮箱:laoruziniu@163.com18974649250@163.com


oooooooooo家园提示:人自为谱,家自为说,正误自辨,取舍自酌。引用注明作者和出处。 来源:罗氏家园
阅读:8119
日期:2015/6/10

查看评论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字体: 】 
上一篇:云南禄劝罗氏安毓公世系
下一篇:你的电脑主板支持多大内存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站长提示:这里不是互动留言处!
点  评: 字数0
用户名:  密码: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家园地址:http://www.luos.org  粤ICP备13039246号-2
家园创建:罗良富   技术支持:AssumeYessure   法律顾问:罗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