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发送稿件
浙江慈溪罗江罗氏

浙江慈溪罗江罗氏望族
附《慈溪罗氏迁徙及发展寻踪》

作者:句章樵隐http://www.luos.org

  罗甫(834—919)字令则, 是罗江罗氏始迁祖。
  罗姓源于熊姓,是颛顼的孙子祝融之后,封于罗(今湖北宣城西部罗川城),建立了罗国,后迁到枝江一带。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原罗国王室子孙又移居湖南长沙,遂以国命姓为罗氏。(右图:罗甫像)
  罗甫,睦州人。唐大中八年(854)甲戍科颜标榜进士,拜起居郎,历任归义长史,庐州刺史,给事中,知制诰。转翰林学士兼兵部尚书。僖宗即位(874)专务游嬉,宦官田令孜专权乱政,罗甫据理力谏,得罪权贵。不久即以“忤旨”落职。遂归隐,教授于睦州桐庐新登镇。(查“新登镇”,三国时,吴从富春县析置新城县,县城在今富阳县西南。五代时,吴越国改名新登县。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复名新城县。民国三年(1914)复称新登县,1958年撤销,并入桐庐县,1961年划归富阳县,1994年改属富阳市。)广明元年(880)黄巢陷睦州,乃自睦挈家渡江至四明慈溪石台乡孝顺里芦江筑室而居,遂为慈溪人。“初斯地芜弃,久阒无居人”。罗甫招集人民开垦田地,树艺五谷,“耕稼乃作,地日益垦,资日益裕,从而居者日益众。”因为芦江原为海泻湖淤积的沼泽地带,雨易涝、晴易旱。他带领民众在周边开凿河道,位于芦江之东的名为东芦浦,位于芦江之西的名为西芦浦,两浦之间再置一条仓基河,后又在东芦浦之东,白芦岭之北再凿一条白芦浦以资灌溉,排蓄两宜,旱涝无忧。并在其上架桥,分别称作东芦桥、西芦桥、白芦桥。又因为芦江地处前后两江包围之中,对外交通闭塞,罗甫在村庄的东北处创建渡口,名曰芦江渡。岁时躬率其父兄子弟祀田神,瑕则教以诗礼孝悌,渔樵耕读,陶淑一方,乡里感化,蔚成善俗,泽及居人。
  后梁贞明五年(919)九月十五卒,享年八十六岁,葬十六都一图,黄耆弄巽山之源。殁后乡里追慕,感德不忘,将江、浦、渡、桥、地名俱改以罗为称,号其江曰“罗江”,始有罗江和东罗桥、西罗桥、东罗浦、西罗浦、白罗浦、白罗桥、罗家渡等名。“里人怀念不能忘,作祠竹林浦,在西罗浦之西,即府君旧祀田神所也,岁时享祀”。名曰罗公祠。宋建炎间(1127~1130),慈溪县令林叔豹,闻诸朝,四年(1130)九月宋高宗诰封罗甫“嘉德侯”,并亲笔御书“嘉德庙”额,以示表彰。
  宋“咸淳中(1265~1274),有贵官之舟,来自越,夜入小江,值大风雨冥,迷失所向,波涛怒恶,众皆危急,意必死。忽远见丛薄中,有灯隠暎,移舟就之,得浦可入,依岸舣泊。黎明访其所,乃府君庙下。众骇异欢传,自是舟过者必尽敬致祷。”
  元至元十三年(1276)元兵南下,五月攻克临安,宋主赵显降,大军向鄞城挺进,所向披靡,风鹤频惊,“乡民惶惧,议奔窜,计未决,诣庙虔祷,是夕,巫祝倪氏,梦神告曰,兵至此,必无战斗,苦勿忧也,慎无妄动,众信而安之,后大兵至,果安堵如故。”
  “至正丙申(1356),四方骚乱,海滨震惊,慈邑之犷悍陆梁者,以赤白丸为号,约日窃发起应,侯见梦于里人任元亨,白县掩之而尽获。”“自是凶狡之徒震詟屏息,海隅靖安,故祀亊益虔。”这些都是写入县志,有据可稽的“官方记载”。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元顺帝封罗甫“嘉德顺惠侯”,
  元配夫人郑氏(?~917),唐宣宗驸马郑颢之女。继配夫人本邑鸡鸣岭孙氏。
  罗甫的儿子罗伏,字昭信。又讳罗才,又字昭议。唐昭宗光化二年(899)杨赞榜进士,五代时任吴越国丞相知东府事,封昌功伯。配吴越公主钱氏,生三子。
  长子罗仁绍、次子罗仁祖,先后娶吴越国方丞相、吴丞相之女方氏、吴氏。长子罗仁绍,仕吴越国为金吾将军。三子罗仁显,《宗谱》说“配李氏,其后无考。”
  到了宋朝,罗江罗氏科第衣冠盈极一时,二宋共有进士24名,举人12名(中进士者不再统计在内):罗顼,北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进士、罗皓,北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进士、罗逵,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罗仲点,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进士、罗仲虎,南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进士、罗仲说,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进士、罗仲舒,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进士 、罗仲元,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进士、罗仲杰,南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进士、罗天锡,南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进士、罗似孙,南宋宁宗开禧元年 (1205)进士、罗叔韶,南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罗叔符,南宋理宗嘉禧元年(1237)进士、罗叔盛(也作罗叔晟),南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进士、罗明復(家谱误为罗復明),南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进士、罗谦,南宋理宗淳祐七年(1247)进士、罗雷发 南宗理宗宝祐四年(1256)进士、罗季芳,南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进士 、罗季舆,南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进士、罗叔泽,南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进士、罗季瞻,南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罗季禹,南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罗季庄,南宋度宗咸淳八年(1272)进士、罗回祖,南宋恭帝德祐四年(1278)进士、罗安中,南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举人、罗安道,南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举人、罗安雅,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举人、罗安稷,南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举人、罗安礼,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45)解元、罗仲尹,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解元、罗仲由,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解元、罗仲容,南宋解元、罗仲严,南宋解元、仲五百六(住临安),南宋解元、罗仲曾,南宋监元、罗仲钦,南宋监元。
  其中不乏祖孙三代科第连绵,父子、兄弟同朝为官之例,如罗逵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他的五个儿子是举人,孙辈中有十八个举人,其中六人中进士。有“十八举人七进士”之称,罗安中,南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举人,罗安道,南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举人,罗安雅,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举人,罗安稷,南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举人,罗安礼,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45)解元,他的孙子罗仲点,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进士,罗仲虎,南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进士,罗仲说,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进士,罗仲舒,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进士,罗仲元,南宋孝宋淳熙十六年(1189)进士,罗仲杰,南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进士 。罗仲尹、罗仲由、罗仲容、罗仲严、仲五百六五人先后荣膺乡试第一(解元)。兄弟举人有罗安道、罗安礼。还有兄弟三举人的:罗安中、罗安雅、罗安稷。父子举人有:罗逵,子罗安中。父子进士有罗仲虎、子罗叔符。兄弟进士有:罗仲虎、弟罗仲舒;罗仲说、兄罗仲元。
  宋亡之后,罗氏族人不愿与朝廷合作,以做官为耻,故有元一代九十年间,罗氏族人科第无闻。至明兴,有桴隐者言:“明天子在上,可出仕矣。”罗氏族人又竞相赴考,效忠祖国。
  罗暹,明洪武十八年(1385)进士、罗益都,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进士、罗信佳,明成化二年(1466)进士、罗缙(罗信佳子),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罗应斗,明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罗映台,清康熙六年(1667)进士、罗凤,明洪武三年(1370)解元、罗观翁,明洪武九年(1376)举人、罗信才,明成化元年(1465)举人、罗淮,明嘉靖元年(1522)举人、罗淇,明嘉靖七年(1528)亚魁、罗学植(罗淮子),明嘉靖廿二年(1543)举人、罗显德,明万历廿五年(1597)举人、罗显行,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举人、罗士尤,明崇祯六年(1633)举人、罗选,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罗襄,清乾隆三年(1738)举人、罗奇,清乾隆六年(1741)举人。
鼠标指向局部放大   自罗甫定居罗江,历宋明清,千余年间,罗江罗氏“金榜题名”至少有五十余人。这里还有一位叫罗万化的状元也值得一提,据《罗氏宗谱·进士匾录》记载:明“隆庆二年(1568)戊辰科状元及第吏部尚书讳万化”。这是罗江罗氏中出的唯一一个状元,在家族中应是最出类拔萃的。“罗万化(1536—1594),字一甫,号康洲,明代浙江绍兴会稽县(今上虞东关罗村)人。穆宗隆庆二年戊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升侍读。后任国子祭酒,南京礼部侍郎。父亡丁忧回乡,赈灾救民,丧服满期任南京吏部侍郎,升礼部尚书,国史馆副总裁。他为官清廉,不慕名利。晚年多次上书乞归,病逝于归家途中,赠太子少保,谥号‘文懿’”。“罗万化的《殿试对策》十分有名,很多后来成为国务政策”。这说明罗万化先辈已迁徙到绍兴府会稽县(上虞)居住,也说明《慈谿罗氏宗谱》的记载是极有可信度的,只是后人把“礼部尚书”误为“吏部尚书”。据《慈谿罗氏宗谱·卷二十六》记载,罗江罗氏8世祖罗元下注:“从罗江迁居上虞为始祖”(时约北宋末年),其后子孙兴旺,官宦极多,“兹虞北已有宗谱,缘此亦不重录编入,特此载明,以为后来者知耳”。想来罗万化便是罗元公的后裔了。
  罗甫的儿子罗伏五代时任吴越国丞相知东府事,封昌功伯。罗甫的孙子(罗伏的长子)罗仁绍五代时仕吴越国为金吾将军。罗甫的从孙(罗隐的儿子)罗仁达,字塞翁。五代时任吴越国镇东节度使推官,慈溪县令。
  九世罗仲舒(1156-1229)字宗之,宋淳熙十二年(1185)“魁上舍”(太学高年级生中名列第一)除安庆教授。十四年(1187)丁未科王容榜进士,调常德教授。嘉定五年(1212)改宣教郎知宜兴县。十年(1217)秩满入朝除国子学录。十一年(1218)迁太常博士。十四年(1221)授宗正博士,除秘书郎,寻除著作佐郎。十五年(1222)仍以本官兼屯田郎,寻改著作郎兼权仓部郎。十六年除福建提举。宝庆元年(1225)改提江东狱黠。三月召为国子司业加朝议大夫,宗正少卿,直显谟阁,加金紫光禄大夫。后因病乞归,乃命以本官特授慈谿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主管绍兴府千秋鸿禧观致仕。
  十世罗叔韶宋嘉定十三年(1220)庚辰科刘渭榜进士,绍定三年(1230)任监澉浦镇税修职郎时修纂《澉水志》。端平二年(1235)任建康节度推官(《建康志》端平二年六月二十九到任),有美政,卒于廨舍民立祠以祀。建康(今南京市江宁区)有罗公祠祀罗叔诏。
  十九世罗信佳(?-1471)字邦彦,景泰元年(1450)庚午科举人,宁波府知府陆琦立“文奎坊”于县治东以示表彰。成化元年(1465)他的弟弟罗信才中举人。又立“棣萼联辉坊”于县学前给予表彰。成化二年(1466)信佳中丙戍科罗伦榜进士,宁波府立“进士坊”于竺巷口,弘治十五年(1502)他的儿子罗缙中进士,又立“父子进士坊”再次给予表彰,其受地方器重若此。官至南京兵部主事,人称武选公。二十世罗缙(1463-1515)字荐卿,号素庵,罗信佳的儿子。罗缙九岁而孤,母夫人刘氏,抚孤成立,艰辛备尝。弘治十一年(1498)中举人,十五年(1502)壬戍科康海榜进士,宁波府在慈谿县中街立“父子进士坊”以资表彰。授武源县知县,适有昌化豪民侵占绩溪山田八百亩,诉于朝。事久未决,御史命罗缙审理。这时有人以为罗缙是浙江人,托人贿请罗缙袒护昌化,罗缙怒曰:“天下之民一也,吾岂容以国法而独私乡人。”罗缙秉公审理,其田卒归绩溪。正德元年(1506)擢湖广道监察御史,时太监刘瑾擅权朝政,逞刑威而劫制天下,群臣依附者众,有人私下以为罗缙会“以财自媚”,罗缙笑曰:“吾守在义,命悬之天”,不为所动。十年(1515)升广东按察司副使,敕视海道,进文林郎,出按滇南,莅任未及三月,因病乞归,返乡时行至韶州芙蓉驿卒,时年五十三岁。(传见《光绪慈谿县志·卷二十七·列传明二》)二十一世罗瑞(罗缙的儿子)字双浦,《光绪志·罗瑞传》作字景祥,一字应之。官至南昌府通判。二十二世罗淮(1491-1553)字中行,号芦山。明嘉靖元年(1522)举人,授礼部司务,升工部营缮司员外郎虞(工部员外郎的侍从副官),后晋工部衡司郎中,授奉政大夫。(正五品衔)二十二世罗淇,字思抑。官宿州知州。二十四世罗应斗(罗淇的孙子),字巍冈,汝学子。明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授工部主事,在部除冒滥之弊,《雍正宁波府志》“监大工,有羡金数千两,中贵欲分取之,应斗不可,疏于朝,神宗嘉其廉,特赐金奖之。”迁郎中,出守河南,以病告归,凡十年。神宗釆廷议,起知大名府,僚佐莫不懍然奉约束,一时盗贼越境远窜。以呕血解绶归,布衣蔬食逾二十年卒。二十五世罗士尤,号妆其,崇祯六年(1633)以举人任淳安县学教谕职官表:康熙五年任。扑茂淳厚,古风感人。后卒于官,合庠哀毁,奉祀菁莪祠。
  罗仲舒退隐后筑室西罗浦,与兄弟觞咏其间。《光绪慈谿县志·卷四十六·艺文一》载有罗仲舒作品三种,《罗江集》、《春秋法论》、《繁露类辨》,今佚无考。有《芦江八咏》五言诗存书。
  《光绪慈谿县志》有多处罗仲舒旧居的记载,且明确表述“在西罗浦”其中有“小菟裘”的记载称“小菟裘宗正少卿罗仲舒遊息所”。全文抄录如下:仲舒于所居南轩营别墅,为归闲计,遍植花木,匾曰“群芳”,其藏书室曰“经训菑畲”,遊息所曰“小菟裘”。堂之后筑一亭,修竹成丛名曰“万绿”。仲舒性友爱,兄弟五人义均膺指,尝感苏颖滨与子瞻有早退闲居之约,中秋寄咏,忾叹别离,因筑一室曰“埙篪”,将求闲亟退,追绩二苏以乐永年。今遍访诸老,遗址无考,求识者教之。
  二十二世罗廪(1579-?)[罗瑞子]一名国书,字君举,后改高君,号飧英,别号烟客。明书法家、学者、隐士。万历(1573-1620)年间诸生,擅诗。工书,行书、草书得法于二王和怀素,纵横变化,几入妙品。工于临摹,与同乡书法家姜应凤齐名,临摹作品嫁名鲜于枢,书法家也难分真假。《宁波府志》、《中国版画史图录》、《四明书画家传》等均有记载。
  罗廪的曾祖罗信佳,官至南京兵部主事,人称武选公。祖父罗缙官至广东按察司副使,父亲罗瑞官至南昌府通判,而其看到当时朝廷昏庸,政治腐败,他不满现实,淡泊名利,无意仕进,隐居乡里,筑有别墅曰秫庄,日以诗书为乐。他生长在茶乡,自幼受茶文化薰陶,酷爱茶事。遂入车厩山,开辟茶园,植茶、造茶、品茶,“山堂夜坐,手烹香茗,至水火相战,俨听松涛,倾泻入瓯,云光缥缈”,过着闲情逸致的生活,冀永葆艺术人生。虽很清贫,但他立志不渝,锲而不舍,总结前人经验,亲自参予实践,历经十个春秋,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著《茶解》问世,弘扬茶文化,传播科技知识。
  《光绪慈谿县志·卷四十七·艺文二》记载,其著作有《茶解》一卷、《胜情集》一卷(游都门暨山左、山右诗)、《青原集》一卷(游江西吉水诗)、《浮樽集》一卷(游浙江严滩及福建武夷诗)、《补陀游草》一卷(游舟山普陀诗)。县志认为他的诗作还有散佚。另选录宁波洪武以后80家诗人的诗歌为《句雅》,已散佚。另有《秫庄晚归》、《春莫秫庄忆》等诗作传世。据说浙江图书馆有明刻本《罗高君集》四卷一册。该集为《胜情集》(上、下集)、《青原集》、《浮樽集》汇集本。尤以《茶解》为著。
  《茶解》全书共约3000字,前有序,后有跋,分总论、原、品、艺、采、制、藏、烹、水、禁、器等十目,凡茶叶栽培、采制、鉴评、烹藏及器皿等各方面均有记述,用现代语言说是既有科学原理,又富有哲理。该书多有独到之处,尤为突出的是,作者在“艺”之章节中,首次提到茶叶园艺概念。唐以前茶以野生为主,陆羽《茶经》称“野者上,园者次”,随着栽培、育种技术的提高,尤其是当代大量无性系良种的培育,大多栽培茶质量已超越野生茶。罗廪长期生活在茶乡,对栽培、施肥、除草、采制、储藏等都有独特体会与见解,尤其是首次提出“茶园不宜杂以恶木,惟桂、梅、辛夷、玉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其下,可莳芳兰、幽菊及诸清芬之品”。这一说法符合科学原理,为当代专家所提倡,一是夏秋干旱高温季节树茶可以防止晒伤,而漫射光有利积累茶叶营养成分;二是适当套种桂、梅、兰、菊及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花木、果木,尤其是与茶树同花期的花、果木,花粉及花、果香可以为茶树的花、叶吸收,增添独特的花果香。
  《茶解》文笔优美,在“品”之章节中,作者写到品茗的独特意境与美感,常被茶人引为茶文化精华妙语:“山堂夜坐,手烹香茗,至水火相战,俨听松涛,倾泻人瓯,云光缥渺,一段幽趣,故难与俗人言。”
  甬人以屠隆《茶说》、罗廪《茶解》、屠本畯《茗笈》、闻龙《茶笺》为四大经典。由著名茶学专家郑培凯、朱自振主编、香港商务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该书认为宁波茶人罗廪及其茶书《茶解》是“除陆羽及其《茶经》外,其人其书几无可与比者!”
  罗江东罗桥东房支三十一世罗诗怀字逸仙。清授中宪大夫,赏戴花翎候选道。在北京经营恒利钱庄,与罗江刘氏世彩堂的恒利银楼、浪墅钱氏崇桂堂的恒利当典、汪家汪氏树德堂的恒利绸缎庄合称“四恒利”。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已从萌芽时期进入了成长时期,浙商,尤其是宁波帮已初露头角。当时慈谿“四恒”(恒利、恒源、恒兴、恒和)在京城小有名气,是早期宁波邦在京的重要成员企业之一。符合旧中国早期资产阶级人士,集官商于一体的身份。
  逸仙公乐善好施,“于光绪廿三年(1897)创办惟善堂义庄,置田千余亩,租息所入给族内孤寡废疾,并设学塾以教邻里子弟”。不料事未完竣,逸仙公当年谢世。弥留间諄諄嘱其妇子,务竞厥绪,虽更費数千金勿恤也。其子罗翔(谱名贤霖),一名罗振翔,字祥龙,“受父遗命,接办义庄诸务”,并设“继志义学”于其中。
  宣统二年(1910)朝廷重颁《癸卯学制》,饬令各地遵照执行,慈谿县知县吴喜孙责成县学教谕孙树礼督办,在罗江罗氏继志义塾旧址上创办继志初等小学堂,创办并参与校务的监堂罗振翔先生受变法维新思想影响,按照新学的要求安排课程。后于民国元年(1912)自费就读日本大学法律专业,毕业回国后,自任继志学校校长兼义庄庄长,民国九年(1920)改继志初等小学堂为继志初级小学校开罗江现代学校之先河。为地方大办善事。
  罗逸仙、罗祥龙父子捐资“办义庄、兴义学”善举受到地方推崇,上报中央,中华民国元首对罗逸仙父子、家人和义庄大力予以褒奖,赐与匾额和授奖。中华民国八年(1919)九月,大总统徐世昌题褒罗逸仙匾额“敬宗睦族”,题褒罗翔匾额“博济为怀”;中华民国十年(1921)二月二十八日,大总统徐世昌授罗翔四等嘉禾章。中华民国十一年(1922)十一月,大总统黎元洪题褒罗逸仙妻子罗陈氏匾额“慈孝扬庥”;另外,中华民国九年(1920)五月十三日,国务院侨工事务局局长张弧给予罗翔三等侨务奖章。
  清朝晚期有一位集官商于一身的罗国荣号绅伯,东房支三十四世孙,孝友性成。据《慈谿罗氏宗谱·重修宗谱新序》记载:“绅伯少孤贫,赖母氏张恭人贤义方之教,慈训为多,成年辍读习商。春申以贩运舶来品营业,发展家境,乃稍稍裕游,为沪上大资本家。岁归省,张恭人常以置产祀祖、修谱联宗,殷殷谆嘱,绅伯惟命是听”。为“奉母命,竟父志”,独力出巨资倡修谱之举,罗江罗氏合族响应。国荣亲自担任采访员,爬山涉水访问,“历五、六载,用款不下五千金”,终于在民国八年将零散先谱及百余年未续谱牒,如贯联珠,系统整理刊出,厥功甚伟。另外,国荣为今后续修家谱计,“另捐基金,存肆生息,定其名曰“谱源”,“续修需费,无待他筹”。国荣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伴随洋务运动(1861—1895年)长大,既“以长子瑞麟贵封朝议大夫”,又是上海买办资本家,也具有旧中国早期资产阶级人士官商一体的身份。
附一《慈溪罗氏迁徙及发展寻踪》

第一部分  罗氏是慈溪先民之一

  移民文化是慈溪文化的重要特征。早在唐末、五代时期,罗氏先民就已迁徙定居慈溪,可说是慈溪最早期的先民之一。
  居今慈溪境内的罗姓,大体来自二个源头:大部分来自老慈溪罗江—即今余姚市河姆渡镇罗江村,我称之为“罗江罗氏”,始祖罗甫(字令则)公,唐末、五代时期自睦州(今浙江桐庐)迁来;小部分来自今慈溪市匡堰镇,我称之为“匡堰罗氏”,始祖万九公(不知名讳),南宋时自绍兴迁来。
  一、“慈溪”的沿革和先民的迁徙
  慈溪的出典十分著名。东汉末年有孝子董黯,因母生病想喝故里大隐溪之水,天天不辞山高路滑,去三十里外担水奉母,母怕子累坏,甘愿受寒吃苦,索性结庐住在大隐溪旁。“汲水奉母,母慈子孝”,彰闻有司,朝庭敕封董黯为孝子,大隐溪遂改名慈溪。
  据《慈溪县志》记载:慈溪地域春秋时属越,秦为句章县地。慈溪辟为县名,在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首任县令房琯,设治于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自唐历宋、元、明、清、民国,直至解放后一九八八年慈溪县撤县设市为止,共一千二百五十年间,慈溪县名一直沿用。其中慈溪之“溪”字,在明初后的五百三十八年中,曾写作“谿”字,原因是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慈溪县县印遗失,重铸时恐失印复出,致滋奸利,改印文为慈谿”。直至1956年汉字简化,才重新写作慈溪。
  慈溪县辖地自宋代起,历元、明、清、民国,基本不变。直到一九五四年行政区域调整,慈溪县名虽沿用,而地域大幅调整,由原慈溪、余姚、镇海三县的北部地区共同构成了今新慈溪(别称“三北”),县治改设浒山。
  “三北”地区,背靠四明山余脉,面对杭州湾滩涂,人称唐涂宋地。据《慈溪县志》记载:“至公元十一世初(北宋早期),随海水北却,近山平原逐步成陆,居民渐次北移东迁”。其后千年至今,因杭州湾潮流改变,使海涂淤涨加速,岸线不断北移。人们不断筑塘围涂,晒盐垦地,徙家定居,由此产生大批先民随塘北移,形成了慈溪独特的移民现象,也籍此滋生形成了慈溪独特的移民文化。
  在诸多的移民大军中,慈溪罗姓是其中之一,而且是慈溪最早期的移民之一。慈溪罗氏的迁徙,可以上溯到唐末、五代时期。
  二、唐末、五代时期,桐庐罗姓迁居慈溪罗江
  (一)、罗江罗氏从桐庐迁居慈溪
  罗江罗氏先民在唐末、五代之际从桐庐迁居慈溪,落脚慈溪罗江(今属余姚市河姆渡镇罗江村),始祖为罗甫公。有嘉德堂《慈溪罗氏宗谱》(民国八年重修)和河姆渡明代石碑可以佐证。
  据《慈溪罗氏宗谱•重修宗谱新序》记载:“唐昭宗时兵部尚书讳甫字令则,避乱迁慈,是为始祖”,“罗氏自唐末兵部尚书元追封顺惠侯始祖令则公,由桐庐迁慈溪,迄今已历千祀矣”。又有《慈溪罗氏宗谱•重修宗谱碑记》记载:“溯吾罗氏,唐末始祖顺惠侯迁居句章南乡芦江,称望族焉”。
  明代进士罗缙(罗甫公二十世孙)墓碑现存河姆渡镇河姆村,我曾于去年二次实地考证。碑文中说“逮后梁贞明(公元915—921年),有甫者,始自桐庐徙居四明之慈溪石台乡孝顺里,遂为慈溪人。甫笃于行谊泽及居人,没而人德之。因以其姓名其江曰‘罗江’,以志不忘,且立祠以祀焉。历宋、元、咸有赐命。庙曰‘嘉德’,侯曰‘顺惠’,志其行也。”罗氏始祖来历行状,及罗江地名由来,叙说清楚。
  另外,罗江村嘉德庙至今尚存。去年走访罗江村罗氏后裔,罗江罗氏31世孙94岁老人罗继安传述先祖遗训:“宗在桐庐,族聚罗江。”
  可见,罗江罗氏先民早在唐末、五代时期就已从桐庐迁居慈溪定居,并逐渐生根壮大。
  历宋、元、明、清、民国,慈溪罗江罗氏发展迅猛:子孙繁多,分支林立,“椒衍瓜绵”;且代有闻人,蔚为“四明望族”。慈溪罗江罗氏除不断向慈北迁徙外,还不断外迁浙东、邻省,乃至远走全国。
  (二)、唐末、五代时期,慈溪罗江罗氏重要人物
  据《慈溪罗氏宗谱》记载:
  1、罗甫:为慈溪罗江罗氏始祖。唐宣宗大中甲戌(公元854年)颜标榜进士,拜起居郎。附马都尉郑灏爱其才学择为婿,累官至给事中,迁知制诰,转翰林学士兼兵部尚书。唐僖宗即位,宦官田令孜专政,王仙芝、黄巢起义,天下动荡。甫公秉忠力谏,得罪权贵,落职归隐桐庐教授。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打下睦州,甫公自桐庐携家避乱,途经明州慈溪芦江一带,四面皆江,洲渚沃土,芦苇茂密,便于立足,于是定居。垦荒开渠,筑路播学,修庙立庵,教化一方,此即后来的罗江。地方追念甫公功德,立庙祀之,并上报朝庭,先有宋高宗诰命“嘉德侯”;后又有元顺帝诰命“顺惠侯”。罗江村“嘉德庙”尚存,千余年祭祀至今。
  2、罗隐:甫公长子,字昭谏,晚唐著名诗人,长期怀才不遇,后曾仕唐为观察使,五代十国时任吴越国给事中。著有《江东集》等,其诗深受鲁迅先生和毛主席赞许。
  3、罗伏:甫公次子,字昭信,唐昭宗光化二年(公元899年)杨赞榜进士,五代时任吴越国丞相知东府事,封昌功伯。
  4、罗仁达:罗隐之子,字塞翁,五代时任吴越国镇东节度使推官,慈溪第九任县令(《慈溪县志》有此记载)。
  5、罗仁绍:罗伏长子,五代时任吴越国为金吾将军。罗江村现仍有“金吾将军庙”,香火兴旺,辟为余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余年来祭祀至今。
  (三)、附文(选自《慈溪罗氏宗谱》)
  1、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宋高宗诰封嘉德侯诰命”。
  唐赐进士第金紫光禄大夫翰林学士兼兵部尚书
  奉天承运
  皇帝诏曰:自唐政衰微,朱梁僭窃,有志之士,咸为愤耻。惟尔征士罗甫,抱伊傅之才,怀经济之略,知几达变,明哲以保其身;避地明州,含光而隐其迹。安贫笃以穷经,乐道甘心于白首。恬静寡营,立言垂世,化民成俗,儒立贪廉,上追巢许之高风,下继夷齐之清节。其没也,存浩气于罗江,杨威灵于海内,福善祸淫,昭著匪一,可无宠锡以彰厥灵?兹特封尔为嘉德侯,锡之诰命于戏,一字褒封式贲。如存之宠,万年血食,永为不朽之称。惟尔英灵,尚其歆服。
  诰命
  建炎四年九月二十一日
  之宝
  2、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元顺帝封嘉德顺惠侯诰命”。
  奉天承运
  皇帝诏曰:朱梁窃传,遂避地于勾馀(慈溪),董昌倡乱,欲起义于浙水。导诸生以忠信,化民成俗;招群庶以耕获,辟土开疆。幸有立节于生前,可无褒崇于身后。尔唐朝原任翰林学士兼兵部尚书罗甫之灵,讲学成农,一乡之善士;御灾捍患,作百姓之名臣。兹特封尔嘉德顺惠侯,锡之诰命于戏。嘉德肇封既著褒于宋室,顺惠锡爵復崇祀于本朝。庙貌如故,殂豆常新,惟尔明神,尚其钦哉。
  诰命
  至正十一年  月十三日
  之宝

第二部分  宋、元、明、清、民国时期,慈溪罗氏的迁徙和发展

  一、慈溪罗江罗氏各支分支及迁徙概况
  (一)、罗江罗氏一至五世世系图:

罗      罗
伏      隐

仁      仁      仁      仁
显      祖      绍      达

好              好
勇              智

立      立      立      立      立              立
道      信      节      耻      礼              德

  (二)、罗江罗氏五世祖后各支分支及迁徙情况一览表:
  据《慈溪罗氏宗谱》记载,到宋代,慈溪罗江罗氏已是“四明望族”。其后历元、明、清,至民国时,慈溪罗江罗氏分支繁多,子孙蕃衍已达三十多世,并且有很多分支远迁外县外府,甚至远迁外省。
  在数百年茫茫人世中,有很多慈溪罗姓子孙,因搏于生计,加上缺乏信息和相互联系,竟不知上祖所在。尤其是那些势小族微的,散居异地,天各一方,遂使湮灭无闻。
  现把《慈溪罗氏宗谱》中有记载的罗江罗氏后裔,自罗江五世祖后各支分支及迁徙概况列表于后备考。
  因为家谱重修时,往往时隔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因此谱中之人,大多年代无记,生卒不详。现据家谱中生卒有详明记载的重要人物来测算,几十代中,每代(世)平均约为35年左右。因此各世次人物迁徙时间,得出推算方法如下:35(X-1)+830+25≈迁徙时间。
  其中,X代表世次;“830”是始祖罗甫公出生公元年份;“25” 约算指迁徙者年令。大体接近事实,但个例也有差异的,仅供参考。
  罗江罗氏各支分支及迁徙情况一览表  
  五
  世 支 支    名 迁               徙 家
  谱
  卷 备  注
   世 支祖 迁徙时间 从何迁到何 
  立德公下 1 白马岙支 5 立德 995年 北宋(初) 罗  江—白马岙(典渡桥) 1 观城鸣鹤场
   2 屠徐岙支 12 丑孙 1240年 南宋(后) 白马岙—屠徐岙 1-3 余姚陆埠镇
   3 崇寿宫支(东罗) 15 珪 1345年 元( 末 ) 白马岙—崇寿宫 4-5 师桥东罗村
   4 白唐桥支(西罗) 15 瑜 1345年 元( 末 ) 白马岙—白唐桥 6-7 师桥西罗村
   5 松浦支 17 子十二 1415年 明( 前 ) 白马岙—松  浦 8 掌起五姓点
   6 虹桥支(东罗) 20 升三 1520年 明( 中 )松  浦—虹  桥 9 观城施叶村
   7 观海卫支 17 犀 1415年 明( 前 ) 白马岙—观海卫 10 观海卫镇
   8 祖师庵支 25 凤 1695年 清( 初 ) 白马岙—祖师庵 10 掌起周家段
  立礼公下 1 立礼公支(含日月光天德) 5 立礼   11
   2 鄞县支 21 鉴 1555年 明(中后) 德季分支  罗江—鄞县 12
   3 嵊县支 29 兴仁 1835年 清( 后 ) 鄞  县—嵊县 12
   4 东罗桥东房支 12 禧 1240年 南宋(后) 朱村岙—罗江东罗桥 13
   5 十二房支 20 铭 1520年 明( 中 ) 东罗桥东房分支 14
   6 白罗桥外堂前支 23 显行 1625年 明( 末 ) 十二房分支 14
   7 白罗桥里堂前支 23 显允 1625年 明( 末 ) 十二房分支 14
   8 坊前支 15 文八 1345年 元( 末 ) 罗  江—朱村岙上宅 15-16
   9 西桥田洋支 18 仲淇 1450年 明( 前 ) 坊前支分支 16
   10 罗江田畈南房支 15 明臣 1345年 元( 末 ) 朱村岙—罗江田畈南房 17
   11 都大房水缺口东房支 19 均厚 1485年 明( 中 ) 罗  江—宣差堂 18
   12 都大房水缺口西房支 19 均宝 1485年 明( 中 ) 罗  江—宣差堂 19
   13 都二房宣差堂里房支 16 昌时 1380年 明( 初 ) 罗  江—宣差堂 20
   14 都二房宣差堂外房支 16 昌大 1380年 明( 初 ) 罗  江—宣差堂 21
   15 学前支 16 真卿 元( 末 ) 朱村岙—罗江—学前釆芹坊 22-24
   16 镇海万嘉桥支 23 忠七 1625年 明( 末 ) 罗  江—镇海 25
  立耻公下 1 立耻公支 5 立耻    西罗桥竹林浦西
   2 虞北支 8 元 1100年 北宋(末) 罗  江—上虞 26 上虞小越镇
   3 姚北埋马支 9 庭坚 1135年 南宋(初) 罗  江—余姚埋马 26 横河埋马村
  立道公下 1 立道公支 5 立道   28
   2 仁义礼智信五房支 9  1135年 南宋(初)  29 罗仲舒信房
   3 温良恭俭让五房支 9  1135年 南宋(初)  30
   4 临安支 9 仲贤 1135年 南宋(初) 罗江—临安 31
   5 庵前支 15 昙 1345年 元( 末 ) 罗江—双顶山—庵前 32
   6 镇海南洋清水湖支 20 仰山 1520年 明( 中 ) 罗江—镇海灵绪乡前绪罗家庄 33 灵绪乡大部在今龙山镇
   7 理房支 16 理成 1380年 明( 初 ) 西房(俭房)分支 34
   8 安房支 16 温 1380年 明( 初 ) 西房(俭房)分支 34
   9 上安房支 19 忠潮 1485年 明( 中 ) 安房分支 34
   10 下安房支 19 忠美 1485年 明( 中 ) 安房分支 34
   11 茂房支 22 一凤 1590年 明( 后 ) 上安房分支 34
   12 白芦岙支 17 正十七 1415年 明( 前 ) 罗江—白罗庙 35
   13 前房支 28 堂孝 1800年 清(中后) 上虞—罗江 35
   14 南房中九房支 18 行贵 1450年 明( 前 ) 西房(俭房)分支 35
  说明:表中未列立节公支和立信公支,因为立节公支传至十四世后无考;立信公支传至七世后无后。
  二、 宋、元时期慈溪罗氏的迁徙
  宋时,慈溪大地涌动移民潮,慈溪罗氏参与其中,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杭州湾潮流改道,南岸海涂淤涨加速。慈溪县民为制盐、垦田,大批北迁东移,近海谋生,罗江罗氏融入其中。
  二是北方连年战乱。自金灭亡北宋,掳走二帝,小康王赵构南逃杭州建立南宋起,大批北宋臣民蜂拥江南,很多靠近浙江杭州定居,就有部分到慈溪落户,其中不乏罗姓臣民,如“匡堰罗氏”成为慈溪罗氏新的宗支。
  (一)、宋元时期,罗江罗氏的迁徙。
  根据《慈溪罗氏宗谱》记载,我已把罗江罗氏迁居后形成支脉的,整理记入《罗江罗氏各支分支及迁徙情况一览表》(以下简称《一览表》)中,至于零星迁居及迁后人脉不旺的,则无从记述。
  从《一览表》中可见,罗江罗氏有在原慈溪县内北迁东移的,也有迁徙县外的。在宋代主要有六支,在元代主要也有六支。
  因为古今地名不同,加上本人力有不逮,凡不在今慈溪境内的,只引述《慈溪罗氏宗谱》(民国八年修)所述地名,以备后人考证;而对在今慈溪市境内的,按今乡镇、街道编制加以说明。
  1、宋代主要迁徙的有六支。
  ①白马岙口支(又称典渡桥支)。
  从罗江迁白马岙,始祖是五世祖立德公,迁徙时间约在北宋初期。
  白马岙口在慈北鸣鹤场,今属慈溪市观海卫镇。典渡桥属今观海卫镇湖东村。
  鸣鹤场、龙头场、石堰场是现县境三大制盐场,始于唐,盛于宋。据《慈溪县志》记载,鸣鹤场“唐、宋两代,场区在官塘(大古塘观城段)以南。咸平间(998—1003)置场署于鸣鹤乡,明洪武二十年(1387)后修筑官塘,灶地北移。”“鸣鹤、石堰二场产量,宋时已占全浙60%以上。清末,龙头、鸣鹤两场渐废盐改农。”
  白马岙口支是慈溪罗氏一大支脉,今观城、师桥、淹浦、掌起、松浦、古窑浦罗氏,大多是其后裔。至于白马岙罗氏与制盐的关系,另待考证。
  ②余姚埋马支。
  从罗江迁余姚埋马里(今慈溪市横河镇埋马村),始祖是九世祖万八(讳庭坚)公,迁徙时间约在南宋初期。
  据《余姚埋马罗氏宗谱》记载:“吾族始祖讳庭坚,行万八公,乃唐宣宗大中甲戌进士擢翰林学士兼兵部尚书顺惠侯公(罗甫)第九世孙也,由慈邑罗江徙家姚之梅川埋马里,即今罗墅桥(指横河镇埋马村埋马庙前江上旧有罗墅桥,不是今浒山街道南边罗墅桥)。”
  埋马支罗氏主要聚居在横河镇埋马村、周塘罗家路(白沙街道三洞桥村)、胜山镇罗家路(四灶村)、四灶浦七塘罗家路(杭州湾新区浦东村和崇寿镇四灶浦村)等地,同时散居附近乡镇。
  ③上虞支。
  从罗江迁上虞,始祖是八世祖元公,迁徙时间在南宋初期。
  据《慈溪罗氏宗谱•卷廿六》载,元公“南宋时由慈邑罗江迁居上虞三都永丰乡,是为迁虞始祖……由马渚桥行约十余里,见有一村镇,即小越镇是也。”
  ④临安支。
  从罗江迁临安,支祖是九世祖仲显公,迁徙时间约在南宋初期。
  据《慈溪罗氏宗谱•卷三十一》载:“仲贤公,将仕郎,住临安为支祖。”
  ⑤屠徐岙支(又称杜屿岙支)。
  从白马岙口迁余姚屠徐岙,支祖是十二世祖丑孙公,迁徙时间约在南宋末期。
  屠徐岙,距余姚陆埠镇约二十里。
  ⑥东罗桥东房支。
  从朱村岙迁罗江东罗桥,支祖是十二世祖禧公,迁徙时间约在南宋末期。
  2、元代主要迁徙的有六支。
  ①崇寿宫支。
  从白马岙口迁崇寿宫,俗称东罗,支祖是十五世祖珪公,迁徙时间约在元末期。
  崇寿宫,又称道士宫,在今慈溪市观海卫镇淹浦小学门前,前属师桥镇东罗村,今属观海卫镇洞桥村,位于“329”国道线师桥段南侧半里处,全村共有罗姓约500人。
  ②白唐桥支。
  从白马岙口迁白唐桥,俗称西罗,与崇寿宫一河之隔。支祖是十五世祖珪公之弟瑜公,迁徙时间约在元末期。
  白唐桥,前属师桥镇西罗村,今属观海卫镇师东村西罗片。西罗白唐桥今犹在,但已改建,位于“329”国道线师桥段南侧半里处。
  ③坊前支。
  从罗江迁朱村岙,支祖是十五世祖文八公,迁徙时间约在元末
  ④罗江田畈南房支。
  从朱村岙迁罗江,支祖是十五世祖明臣公,迁徙时间约在元末期。
  ⑤庵前支。
  从罗江迁双顶山,再迁庵前,支祖是十五世祖昙公,迁徙时间约在元末期。
  ⑥学前支。
  从朱村岙迁罗江,再迁学前采芹坊,支祖是十六世祖真卿公(号菊轩),迁徙时间在元末期(菊轩罗公墓志记述)。
  (二)、南宋时,匡堰罗氏自绍兴迁入姚北(今属慈溪市)。
  据《姚江罗氏宗谱•卷一》载,匡堰罗氏支祖为万九公,其父宪章公居住会稽。匡堰支罗氏奉始祖为文弼公。
  “始祖文弼公虽业儒,值五季之乱,不入仕版”,“始祖文弼公世居豫章,传二世至世南,迁居于闽,又六世至希吕,同子宪章等,历宋季之乱,扈驾南渡于越,始居会稽云门泾口。宪章再传而五人,各异居一境,分仁义礼智信五派”,“……九府君(即万九公)迁于姚江匡堰为信派”。
  从上记述,匡堰罗氏是南宋初期从会稽(绍兴)迁徙而来,加入慈溪罗氏队伍。
  现今匡堰镇罗姓,逍林镇罗家庄罗姓,胜山镇镇前村(凤凰甲和罗家丁)罗姓,新浦镇荣誉村罗家丁罗姓等,都是匡堰万九公后裔。
  (三)、宋元时期,慈溪罗江罗氏重要人物:
  匡堰罗氏自南宋立足后,鲜闻官宦者。其后裔回忆匡堰罗家祠堂原挂有做官者匾额和图像,但家谱无记,到底何因,有待考证。
  而罗江罗氏簪缨不绝,且代有闻人。简述如下:
  1、罗仲舒:
  字宗之,罗甫公九世孙。南宋一代鸿儒,著有《罗江集》,学者称其罗江先生。
  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王容榜进士,历任安庆、常德教授,迁太学博士,秘书郎,拜宗正少卿,以直显漠阁致仕,主管绍兴千秋鸿禧观,封朝议大夫,为南宋正三品文官。晚年授“慈溪开国男,食邑三百户”。
  其墓在距慈城15公里之剡岙,即今余姚市三七市镇大霖山村半岙,当地人称罗丞相墓,遗迹尚存。
  罗仲舒和另一个当地唐代名人张无择(字君选,唐中宋时任和州刺史)因“事亲至孝,事君尽忠”,从宋代起,就被当地人们立“忠孝二贤祠”合祀,历元、明、清香火不绝。
  2、罗仲元:
  罗甫公九世孙,罗仲舒堂兄,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进士,于南宋嘉泰壬戌年(1202)始修本支家谱,赖以保存大量罗江罗氏家族珍贵原始信息。
  罗仲元和弟罗仲说,堂弟南宋一代鸿儒罗仲舒俱是进士,且距始祖罗甫公年代较近,所编罗氏家谱应该是比较可信和规范的。
  3、宋代慈溪罗江罗氏进士、举人名录(摘自《慈溪罗氏宗谱》)。
  ①进士共24名:
  1) 北宋徽宗政和元年  (1111)进士  罗  顼
  2) 北宋徽宗宣和元年  (1119)进士  罗  皓
  3) 北宋徽宗宣和三年  (1121)进士  罗  逵(罗仲舒祖父)
  4) 南宋孝宗隆兴元年  (1163)进士  罗仲点(罗仲舒从兄)
  5) 南宋孝宗淳熙二年  (1175)进士  罗仲虎(罗仲舒兄)
  6) 南宋孝宗淳熙八年  (1181)进士  罗仲说(罗仲舒从兄)
  7) 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进士  罗仲舒
  8) 南宋孝宋淳熙十六年(1189)进士  罗仲元(罗仲说兄)
  9) 南宋光宗绍熙四年  (1193)进士  罗仲杰
  10) 南宋宁宗庆元二年  (1196)进士  罗天锡
  11) 南宋宁宗开禧元年  (1205)进士  罗似孙(罗叔韶继子)
  12) 南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  罗叔韶(罗仲舒堂侄)
  13) 南宋理宗嘉禧元年  (1237)进士  罗叔符(罗仲虎子)
  14) 南宋理宗淳祐元年  (1241)进士  罗叔盛(也作罗叔晟)
  15) 南宋理宗淳祐元年  (1241)进士  罗明復(家谱误为罗復明)
  16) 南宋理宗淳祐七年  (1247)进士  罗谦  (罗明復子)
  17) 南宗理宗宝祐四年  (1256)进士  罗雷发
  18) 南宋理宗宝祐四年 (1256)进士  罗季芳(罗仲舒孙)
  19) 南宋理宗开庆元年  (1259)进士  罗季舆(罗仲说孙)
  20) 南宋理宗景定三年  (1262)进士  罗叔泽(罗仲说侄)
  21) 南宋度宗咸淳元年  (1265)进士  罗季瞻
  22) 南宋度宗咸淳元年  (1265)进士  罗季禹(罗季庄兄)
  23) 南宋度宗咸淳八年  (1272)进士  罗季庄(罗仲舒继孙)
  24) 南宋恭帝德祐四年  (1278)进士  罗回祖
  上述宋代进士中,很多是父子、兄弟,“簪缨相继”。如罗仲舒曾祖守和公一门中,五代共出进士15人,举人9人(其中4人为省元、解元)。罗仲舒祖父罗逵是进士,父亲罗安中是举人;罗仲舒和兄罗仲虎两个是进士;罗仲舒两个孙子罗季芳、罗季庄是进士;罗仲虎和子罗叔符、孙罗季似(未见进士名录)三代三个是进士。到宋代,罗江罗氏已成“四明望族”。
  ②举人共12人(中进士者不再统计在内):
  1)南宋高宗绍兴三年     (1133)举人 罗安中(罗仲舒父)
  2)南宋高宗绍兴七年     (1137)举人罗安道(罗仲元父)
  3)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   (1142)举人 罗安雅(罗安中兄)
  4)南宋高宗绍兴十五年   (1145)举人 罗安稷(罗安中弟)
  5)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 (1145)解元 罗安礼(罗安道弟)
  6)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   (1189)解元 罗仲尹(罗安雅子)
  7)南宋光宗绍熙元年     (1190)解元 罗仲由(罗仲舒从兄弟)
  8)南宋                       解元罗仲容(罗安礼子)
  9)南宋                       解元罗仲严(罗仲舒从兄弟)
  10)南宋                      解元仲五百六(住临安)
  11)南宋                      监元罗仲曾(罗仲严兄)
  12)南宋                      监元罗仲钦(罗仲舒从兄弟)
  因元代无科举,慈溪罗江罗氏官宦情况,宗谱无记,俟从考查。
  (四)、附文(选自《慈溪罗氏宗谱》)
  1、宋理宗授罗仲舒“宗正少卿直显谟阁致仕诰命”。
  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宗正少卿直显谟阁致仕诰命”。
  奉天承运
  皇帝诰曰:朕惟濯缨观光白首辞位得仕止之义,无玷缺之讥,非学力至到不能也。罗仲舒径明行修,才全德巨尔,方自守蔼,然操履之纯悃幅无华允矣。老成之彦,比趣迁于使傅,亟擢正于师模,六馆属心,四方崇化。卿为宗正,未足以究尔庸也,抗章辞疾,莫遂挽留,爰乘禹阁之闲,俾赋汉厘之廪,勇急流之退,姑徇雅怀;竟繁露之篇,益彰晚节。可依前金紫光禄大夫直显谟阁,特授慈溪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主管绍兴府千秋鸿禧观致仕,任便居住,依敕奉行,钦哉!
  诰命
  绍定二年三月十五日
  三、明、清、民国时期慈溪罗氏的迁徙
  (一)明、清、民国时期,慈溪罗氏的迁徙和分支发展。
  这一阶段慈溪罗氏的迁徙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以罗江为中心的罗氏由于子孙繁衍,势必分枝开叶,不断产生分支和外迁;二是随着杭州湾南岸线加速北移,人们不断围涂筑塘,慈北以白马岙支为中心的罗氏不断逐北东移;三是姚北以埋马支和匡堰支为中心的罗氏也不断向北随塘发展。
  1、罗江地区罗氏的迁徙和发展(共九支)。
  ①、迁徙的主要有六支。
  1)、白芦岙支。
  从罗江迁徙白芦岙(俗称白罗庙)。支祖是十七世祖正十七公,迁徙时间约在1415年左右(明前期)。
  2)、镇海南洋清水湖支。
  从罗江迁徙龙山西门外,再迁镇海南洋清水湖。支祖是二十世祖仰山公,迁徙时间约在1520年左右(明中叶)。
  镇海南洋清水湖,在灵绪乡前绪罗家庄(据《慈溪县志》记载:宣统三年,镇海灵绪乡析为前绪、东绪、西绪3乡。1954年,东绪、西绪两乡从镇海划入慈溪龙山,前绪应仍在镇海)。
  3)、鄞县支。
  从罗江迁徙鄞县。支祖是二十一世祖鉴公,迁徙时间约在1555年左右(明中后期)。
  鄞县,今称宁波市鄞州区。
  4)、镇海万嘉桥支。
  从罗江迁徙镇海万嘉桥。支祖是二十三世祖忠七公,迁徙时间约在1625年左右(明末)。
  镇海万嘉桥,原名范嘉桥,云憩桥,旧属镇海县东管乡。
  5)、前房支。
  从上虞返回原籍罗江,其后俗呼前房支。支祖二十八世祖堂孝公,迁徙时间约在1800年左右(清中后期)。
  6)、嵊县支:
  从鄞县迁徙嵊县。支祖是二十九世祖兴仁公,迁徙时间约在1835年左右(清后期)。
  ②、分支发展的主要有三支。
  1)、东罗桥东房分支:
  十二房支,由东罗桥东房分支,支祖是二十世祖铭公,分支时间约在1520年左右(明中叶)。
  白罗桥外堂前支,由十二房支分支,支祖是二十三世祖显行公,分支时间约在1625年左右(明末)。
  白罗桥里堂前支,由十二房支分支,支祖是二十三世祖显允公,分支时间约在1625年左右(明末)。
  2)、坊前支分支:
  西桥田洋支,由坊前支分支,支祖是十八世祖仲淇公,分支时间约在1450年左右(明前期)。
  3)、西房(俭房)分支:
  理房支从西房(俭房)支分支,支祖是十六世祖理成公,分支时间约在1380年左右(明初)。
  安房支从西房(俭房)支分支,支祖是十六世祖温公,分支时间约在1380年左右(明初)。
  南房中九房支从西房(俭房)支分支,支祖是十八世祖行贵公,分支时间约在1450年左右(明前期)。
  上安房支、下安房支从安房支分支,支祖是十九世祖忠潮公、忠美公兄弟俩,分支时间约在1485年左右(明中叶)。
  理房东支、理房西支从理房支分支,支祖是二十世祖濠公、滔公兄弟俩,分支时间约在1520年左右(明中叶)。
  下安房松房支、竹房支、梅房支从下安房支分支,支祖是二十世祖信通公、信达公、信进公,分支时间约在1520年左右(明中叶)。
  茂房支从上安房支分支,支祖是二十二世祖一风公,分支时间约在1590年左右(明后期)。
  八七房支从上安房支分支,支祖是二十二世祖华七八公,分支时间约在1590年左右(明后期)。
  茂房东边支、茂房西边支从茂房分支,支祖是二十四世祖象贤公、达三公兄弟俩,分支时间约在1660年左右(清初)。
  2、慈北地区白马岙支罗氏的迁徙和发展(共四支):
  据《慈溪县志》记述:“大古塘观城段(一塘)原名捍海塘,又名上塘、老塘、官塘。东至淞浦下三眼桥与大古塘龙山段相连,向西经掌起镇塘上叶家,折入杭甬公路北侧,然后沿公路延伸,经洋山、淹浦乡境、师桥镇塘下村、福山乡泽山北、观城镇卫山,至洋浦与大古塘姚北段相接。明洪武二十年(1387)后建”。因此,慈北白马岙支罗氏的迁徙,明代基本上在今国道线南边东西迁徙,直到明末、清代以后,才逐渐向北迁徙。
  ①松浦支。
  从白马岙口迁徙松浦四段。支祖是十七世祖子十二公,迁徙时间约在1415年左右(明前期)。
  松浦现属慈溪市掌起镇。松浦罗家在今掌起镇五姓点村,是“邱吴童谢罗”五姓中一个大姓。据该村32世80岁老人罗忠泉说,松浦罗家现有罗姓约300人。该村靠近范市,位于“329”国道线掌起段南侧里许处。
  ②观海卫支。
  从白马岙口迁徙观海卫。支祖是十七世祖犀公,迁徙时间约在1415年左右(明前期)。
  观海卫,现称慈溪市观海卫镇。
  ③虹桥支。
  从松浦迁徙虹桥。支祖是二十世祖升三公,迁徙时间约在1520年左右(明中叶)。
  虹桥支罗姓与施、张、韩姓共居其间。村中有纵向小江叫罗家江,上有小桥,桥东称东罗,人口繁多;桥西称西罗,民国时已人疏地荒,至今依旧。
  虹桥属今观海卫镇施叶村,位于“329”国道线观城五里段南侧。虹桥在村南横江上,原与余姚县城快船相通,交通便利。该村现有罗姓约300人。
  ④祖师庵支。
  从白马岙迁徙祖师庵。支祖是二十五世祖凤公,迁徙时间约在1695年左右(清初)。
  祖师庵罗家,俗呼洋罗(洋山殿罗家),属今掌起镇周家段村。祖师庵旧址仍在,位于“329”国道线掌起周家段段北侧一公里处。
  3、姚北地区埋马支、匡堰支罗氏的迁徙和发展。
  姚北地区埋马支、匡堰支罗氏的迁徙和发展,基本上随海塘北筑而直线北移。
  ①姚北地区海塘修筑时间。
  据《慈溪县志》记载,姚北地区一塘至七塘修筑时间如下:
  一塘(大古塘):“宋庆历七年(1047)始建,初为土塘,屡遭风潮袭击,曾几坍几建。至元至正元年(1341)改为石堤,最后建成,历时近300年”;
  二塘(新塘):“东段:在逍林区境内称横新塘,东起洋浦(三管乡毛家村南),西至择浦乡横新塘……塘建于明永乐初(1403)”;
  周塘:“东段:自洋浦边三管乡洪家村起,经三管乡、逍林镇、择浦乡街,至白沙镇上周塘止……明弘治初(1488)建”。
  三塘(榆柳塘):“清雍正二年(1724)增筑榆柳塘”;
  四塘(利济塘):“雍正十二年(1734)于榆柳塘外民灶按丁捐筑利济塘,乾隆十二年(1747)以工代赈请帑银一万四千余两添筑”。
  五塘(晏海塘):“东至新浦镇洋龙村,经新浦镇街,胜北乡街,五塘南村,入浒山区沿五塘横江西伸……清嘉庆时(1796—1820)筑”。
  六塘(永清塘):“东至洋浦,沿六塘横江往西延伸,经新浦镇陈家舍、胜北乡黎阳村、崇寿乡相公殿、六塘凉亭……至建塘乡协同心村入余姚县曹娥乡境。自清嘉庆20年(1815)开始分段兴筑,至民国8年(1919)竣工。”
  七塘(澄清塘):“东至新浦镇下洋浦村,经新闸(过塘行)沿七塘公路向西延伸……清光绪18年至23年(1892—1897)筑新浦镇下洋浦至新闸段,民国6年(1917)筑西部义四乡段头湾以西段。35年(1946)……兴筑崇寿乡相公殿至义四乡段头湾段,贯通七塘全线。”
  由上可知,姚北段海塘向北修筑时间清晰,姚北罗氏埋马支、匡堰支自大古塘南往北直线迁徙时间,大致也可以推算出来。
  ②、埋马支罗氏的迁徙和发展。
  横河镇埋马村是埋马支罗氏始迁祖万八公居地,后发展为东、西、前、后四大房系。埋马支罗氏600年间未建祠堂,可见前期发展的困顿。又因其后建宗祠在周塘,中心北徙,致使四大房系大批外迁。所以,埋马支罗氏虽人丁兴旺,而今仍留埋马村的罗姓反仅剩一、二百人。
  据《余姚埋马罗氏宗谱》记载,埋马支罗氏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时,已传有24世,四大房系下共有17个支派。
  历宋元明清,埋马支罗氏不断壮大发展,紧随海塘北移而北迁。
  1)、周塘罗家路。
  周塘罗家路(今为白沙街道三洞桥村、上周塘村和古塘街道太屺村)是埋马支罗氏向北发展的第一站,也是埋马支罗氏中心所在。
  周塘罗家路地处大古塘之北,地塘(即潮塘,1471年筑)之南。周塘为解决军民争夺盐利纠纷为界塘,比潮塘迟筑17年(1488),所以埋马支罗氏迁徙该地正式定居,应在1488年后,即明中期。
  埋马支罗氏唯一的一个祠堂就建在周塘三洞桥村(今属白沙街道)。据《余姚埋马罗氏宗谱》记述:“吾族由埋马罗墅桥转徙周塘罗家路”,罗家祠堂“造于乾隆庚戌(1790)……讵料同治壬戌(1862),寇起粤东,劫沿姚北,仰瞻寝庙,只剩烬馀……于光绪二年(1876)重建”。
  埋马支罗氏修建祠堂后,又着手修《余姚埋马罗氏宗谱》,并于光绪25年(1899)完成,其间距万八公始迁埋马,已约有七百余年。
  据三洞桥村埋马罗氏后房后裔20世92岁罗渭年老人讲述,其13世先祖迁来该地(四灶板桥头),当时罗姓已达五、六百户。周塘罗家路按明代“直甲分田”制,大多居住在四灶浦边头甲、二甲,埋马四大房系均有迁徙。现主要聚居于三个村:白沙街道三洞桥村最多,有1200余人;上周塘村约200人;古塘街道太屺村(太平桥头)约200人。
  2)、胜山罗家路。
  胜山罗家路(四灶村)是埋马支罗氏向北发展的第二站。
  该村地处三塘之北,四塘之南。胜山罗家路罗氏始迁祖是其贵公,迁徙时间在清初乾隆年间。
  据《余姚埋马罗氏宗谱》记载,其贵公,“生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4),卒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为迁姚始祖万八公后裔西房世系支下第17世孙(按罗江罗氏世次数起,当为罗江罗氏二十五世)。四塘竣工那年(1747),其贵公为33岁,正值年壮力强,是围筑四塘、开垦涂地的首批定居之人。
  现居胜山镇四灶村(旧称罗家路)的罗氏,大多是其贵公的后裔,至今已传有十一、二代,约有四五百人。我就是其中之一,是其贵公的第六代孙。
  3)、七塘罗家路。
  七塘罗家路是埋马支罗氏向北发展的第三站。迁徙时间约在1850年左右。
  七塘罗家路在四灶浦两岸,浦东原为东三乡浦东村—新浦镇浦东村,现为杭州湾新区浦东村;浦西现为崇寿镇四灶浦村。两村现有罗姓各约二三百人。
  据浦东村85岁老人罗德成(埋马罗氏后房第20世孙)说,浦东村罗姓最早居住在七塘南(六塘下),比他爷爷还早。到他父辈六兄弟在七塘后造房24间,七塘后也兴旺起来。浦西四灶浦村罗姓与浦东罗姓同宗,但辈分远比浦东村小。
  据《余姚埋马罗氏宗谱》记载,罗德成老人的曾祖17世(罗江罗氏25世)清堡公“生于道光2年(1822),卒于光绪11年(1885),住六塘下”,应为今七塘罗家路始祖。因此,七塘罗家路先祖迁徙定居此地约在1850年左右。
  历元、明、清、民国,余姚埋马支罗氏除沿埋马—周塘罗家路—胜山罗家路(四灶)—七塘罗家路(四灶浦两岸)直线北移外,其余散居附近乡镇极多。
  如坎墩街道二灶市村、坎东村、三四灶村、三群村、孙方村等,均各有埋马支罗姓百人左右定居。
  古塘街道石桥头村也有埋马支罗姓定居。该村罗姓82岁老人罗炳张说,其幼时,该地罗姓仅六、七户,至今约百余人。不知始迁何时,但从始迁者至今,至少已逾七代150多年。
  4)、桥头镇罗姓分析。
  桥头镇潭河沿村和小桥头村亦有罗姓群居。
  潭河沿村93岁老人罗意祝诉说,该地罗姓群居一圈,当地称为罗家圈,现有罗姓50几家,计200余人。罗家圈罗姓已住该地很多年,老人知道自家至少前四代先祖居于此。至于最早始迁时间,老人表示应与处同一平行线的逍林罗家庄村同时期。
  潭河沿村罗家圈地处周塘之北,三塘(1724年筑)之南,故其迁徙定居时间当在1724年之后,最早约在清代雍正、乾隆年间。
  老人还说罗家圈罗姓迁自大塘南桥头镇小桥头村,那里原有罗家大祠堂,内有“圣旨桶”等物,自己约是20世左右。
  桥头镇小桥头村紧傍“329”国道线南。该地原有桥头罗家村,现并入小桥头村为罗家片。据该村村民罗元根(72岁,自称21世)等述说,小桥头罗姓相传始迁祖是万八公,来自罗江。最早先祖在江西豫章(今南昌),当地口语相传,有“江西南渡分派豫章之地”(凭音记录,述者也不知含意)之说。
  小桥头罗姓至今已传有27世,现有罗姓约六、七百人。曾有部分罗姓迁往新浦镇老浦村等地。当地最早在康熙27年(1688)建有罗姓小支香堂,叫“价繁堂”,设在一间“大堂前”,至今犹存。稍后(约几十年),合族建有桥头罗家祠堂“汇德堂”(遗址在今新建桥头镇桥南小学西南角),直至“文革”被拆。罗家祠堂内原有大块匾额,盛放御旨的“圣旨桶”,还有做高官显耀的三对大旗杆,记得最大的官是长沙府台老爷。
  若小桥头罗姓真是万八公之后,则属埋马支罗姓。但《余姚埋马罗氏宗谱》(1899年修)记述该支只建有一个祠堂在周塘罗家路,无有桥头“汇德堂”罗家祠堂记载;再说桥头罗姓已有数百年,也从未听先人提及与埋马支罗姓有关。
  到底桥头镇潭河沿村和小桥头村罗姓隶属何支,亟待考证。
  ③、匡堰支罗氏的迁徙和发展。
  据《姚江罗氏宗谱》记载,匡堰罗氏始迁祖为万九公,南宋时从会稽迁来。
  匡堰罗氏后裔相传,万九公行贩为业,墓葬游源乌贼头沙子林。原墓于解放后五十年代毁去,墓碑用作水库石料。有一后裔在墓址暗立一小碑,割草垒土,每年祀之。近年匡堰罗氏后裔才新立大墓碑,隆重祭祀。
  匡堰罗氏主要集中在今匡堰镇龙舌村和高家村(原五大弄村部分),建宗祠于匡堰老街河北(今辟为龙舌村老年活动室)。两村现有匡堰罗姓各约1200人和600人。
   匡堰罗氏曾于1946—1948年编修家谱《姚江梅川罗氏宗谱》,民国己丑年(1949)出版,今62岁的统计在内。
   匡堰罗氏田央房支19世孙90岁老人罗介民讲述,他曾在民国三十八年(1949)为《姚江梅川罗氏宗谱》写序。匡堰罗氏共分为12个房头,分别为:前房支、后房支、凤房支、雍房支、清房支、八房支、良房支、孝房支、田央房支、高地房支、友房支和开房支。
  至于万九(排行)公名讳及南宋以来匡堰支罗氏官宦等情,因原家谱并无记载,老人也不知晓,无从查证。
  在该镇倡隆村河东片(原名孙家潭),也有匡堰罗氏田央房支后裔近百人定居。据该村匡堰罗氏21世孙53岁的村民罗君岳说,他的前五代先祖已定居于此,至今已传7代。始迁祖是尚位公,其在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的坟墓今仍完好。
  1)、逍林镇罗家庄。
  逍林镇罗家庄村是匡堰罗氏北迁第一站。
  因该村地处周塘以北,三塘(1724年筑)以南,故其迁徙定居时间当在1724年之后,约在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基本上与桥头镇潭河沿村罗家圈罗姓迁徙定居时间差不多。该村现有罗姓居民数百人。
  该村村民罗宏权家珍藏有《姚江梅川罗氏宗谱》10本,计分首卷、尾卷和第一至十五卷共十七卷,我有幸一睹。但10本 《姚江梅川罗氏宗谱》,均从十六、七世起至1947年时的二十三、四世止,通本记载家族成员繁衍名单,未见家谱源头及族中大事记录,应该还不是家谱的全部。
  2)、胜山镇罗家丁村和凤凰甲村。
  胜山镇罗家丁村和凤凰甲村(两村已并入镇前村)是匡堰罗氏北迁第二站。
  因该村地处三塘以北,四塘(1747年完成)以南,故其迁徙时间约在1747年之后,即清代乾隆年间,与处同一平行线的胜山镇罗家路罗姓迁徙时间应该差不多。
  胜山镇镇前村罗姓分别从匡堰和逍林罗家庄迁来,隶属匡堰罗氏各个房头,现有罗姓居民一千余人。
  胜山镇凤凰甲村罗姓中,解放前有个头面人物罗杏生,系匡堰罗氏18世孙,人称“头旗阿生”,因为他在胜山庙行会时领头拿小旗子指挥而出名。他既是当时乡长(开明地主),又是匡堰田央房房长,今镇前村“油车江”即因他在此办油车产业而留名。他也是编修《姚江梅川罗氏宗谱》的组织者之一。
  3)、新浦镇荣誉村罗家丁。
  新浦镇荣誉村罗家丁是匡堰罗氏北迁第三站。
  因该村地处四塘以北,五塘(当地又称讨饭塘,1796—1820年筑)以南,故其迁徙定居时间约在1820年之后,即清代嘉庆、道光年间
  据荣誉村罗家丁70岁退休老师罗林富老人讲述,该地罗姓始迁者是他前六代祖廷英公,从逍林罗家庄迁来,至今已传九代,现共有罗姓子孙200余人。罗林富老师还拿出手抄“家谱”,发黄的纸上记录着自廷英公起历代先祖名字,接续到现在的子孙。至于家族渊源及世系等情,则一概不知。
  历元、明、清、民国,匡堰支罗氏除沿匡堰—逍林罗家庄—胜山罗家丁、凤凰甲—新浦荣誉村罗家丁直线北移外,也有散居附近乡镇的,有待考证。
  4)、长河镇宁丰村罗家路分析。
  长河镇宁丰村也有个罗家路,原叫罗家路村,1999年并入今宁丰村。
  据该村78岁老人罗春良(原公社老书记)讲述,听前人说,该村罗姓属匡堰一脉,但不知先祖何时迁来。他知道爷爷辈前原有三座古墓共祭,他以上至少还有五代,现村中有罗姓200余人。
  罗春良老人生于1931年,始迁者按先他五代,以每代相隔25年计算,且青年时迁来,始迁时约在1831年左右,当为清道光年间。
  长河镇宁丰村地处潮塘(过长河街)以南,潮塘筑于明成化七年(1471),因此,宁丰村罗家路罗姓先祖迁居时,该地早已大有人在。
  但对宁丰村罗家路罗姓源自匡堰罗氏之说,存在很大疑问:一是匡堰罗氏于1949年出版家谱《姚江梅川罗氏宗谱》,近在50几年前,两地又相距不远,而宁丰村罗家路罗姓却浑然不知;二是走访匡堰罗氏,他们对逍林罗家庄、胜山镇罗家丁和凤凰甲、新浦镇荣誉村罗家丁如数家珍,但对宁丰村罗家路却无人知晓。
  到底宁丰村罗家路隶属哪支,还有待考证。
  (二)明、清、民国时期,慈溪罗江罗氏重要人物:
  1、慈溪罗氏五老。
  “慈溪罗氏五老”,指白马岙支(鸣鹤场)罗氏十四世世华公、世英公、弘惠公、天锡公、世昌公五兄弟。他们耆寿乐善,敦宗睦族,五世七十余人和谐同居,德彰朝野。元朝旌其门曰“同居耆德罗氏之门”,明朝大儒宋濂亲自写下《罗氏五老图记》大加赞美,录入《慈溪县志》。
  五老曾曾祖父十世明复公,曾祖父十一世谦公,父子相隔六年均为宋理宗朝进士,成为慈溪诗礼望族。五老银须白发,乐善好施,美名远扬,子孙兴旺。老三宏惠公传至十七世犀公,迁徙观海卫为支祖;
  老四天锡公又生五子,大儿子十五世珪公迁徙崇寿宫为东罗支祖,三儿子十五世瑜公迁徙白塘桥为西罗支祖。
  2、明、清慈溪罗江罗氏进士、举人名录(摘自《慈溪罗氏宗谱》)。
  ①明、清进士共7名:
  1)明洪武十八年    (1385)  进士  (15世) 罗暹    (智房支)
  2)明永乐二十二年  (1424)  进士  (17世)  罗益都(又名罗慎德季支)
  3)明成化二年      (1466)  进士 (19世)  罗信佳  (学前支)
  4)明弘治十五年    (1502)  进士  (20世)  罗缙  (罗信佳子学前支)
  5)明隆庆二年    (1568)   状元 (?世 ) 罗万化  (   ?支)
  6)明万历十四年  (1586)  进士  (24世)  罗应斗  (都目公支)
  7)清康熙六年   (1667)   进士  (26世)  罗映台  (德季支)
  ② 明清举人共12人(中进士者不再统计在内):
  1)明洪武三年   (1370)   解元  (17世)   罗凤   (白马岙支)
  2)明洪武九年  (1376)   举人  (13世?)  罗观翁  (俭房支?)
  3)明成化元年  (1465)   举人  (19世)   罗信才 (学前支)
  4)明嘉靖元年   (1522)   举人  (22世)  罗淮    (都目公支)
  5)明嘉靖七年   (1528)   亚魁 (22世)   罗淇    (都目公支)
  6)明嘉靖廿二年  (1543)  举人  (23世)   罗学植  (都目公支)
  7)明万历廿五年  (1597)  举人  (23世)   罗显德  (白罗桥支)
  8)明万历三十四年 (1606) 举人 (23世)   罗显行  (白罗桥支)
  9)明崇祯六年    (1633) 举人  (25世)   罗士尤  (都目公支)
  10)明崇祯九年  (1636)   举人  (25世)   罗选 (都目公支)
  11)清乾隆三年   (1738)   举人 (?世)    罗襄   ( ?   支 )
  12)清乾隆六年   (1741)   举人  (?世)    罗奇   ( ?   支 )
  3、状元罗万化。
  据《慈溪罗氏宗谱•进士匾录》记载:“隆庆(明穆宗年号)二年(1568)戊辰科状元及第吏部尚书讳万化”。
  这是罗江罗氏中出的唯一一个状元,在家族中应是最出类拔萃的。但仅这一句话,再无其他信息。
  我特别在家谱每个分支目录里的“科甲显庸录”中查找,《慈溪罗氏宗谱•进士匾录》记载的其他进士都有着落,世系父承交代清楚,
  唯有状元罗万化找不到所系分支,真是奇了怪了。
  我在网上“百度•明朝状元” 搜索中,得到如下信息:
  “罗万化(1536—1594),字一甫,号康洲,明代上虞东关罗村(浙江绍兴会稽县)人。穆宗隆庆二年戊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升侍读。后任国子祭酒,南京礼部侍郎。父亡丁忧回乡,赈灾救民,丧服满期任南京吏部侍郎,升礼部尚书,国史馆副总裁。他为官清廉,不慕名利。晚年多次上书乞归,病逝于归家途中,赠太子少保,谥号‘文懿’”。“罗万化的‘殿试对策’十分有名,很多后来成为国务政策”。
  这说明罗万化先辈已迁徙到绍兴府会稽县(上虞)居住,也说明《慈溪罗氏宗谱》的记载是极有可信度的,只是后人把“礼部尚书”误为“吏部尚书”。
  据《慈溪罗氏宗谱•卷二十六》记载,罗江罗氏8世祖元公条目下注:“从罗江迁居上虞为始祖”(时约北宋末年),其后子孙兴旺,官宦极多,“兹虞北已有宗谱,缘此亦不重录编入,特此载明,以为后来者知耳”。想来罗万化便是元公的其中一个子孙了。
  4、罗逸仙、罗祥龙父子
  据《慈溪罗氏宗谱•卷十三》记载:罗江东罗桥东房支三十一世诗怀公,字逸仙,清授中宪大夫,赏戴花翎候选道。逸仙公乐善好施,“于光绪廿三年(1897)创办‘惟善堂’义庄,置田千余亩,租息所入给族内孤寡废疾,并设学塾以教邻里子弟”。不料事未完竣,逸仙公当年谢世。
  其子三十二世罗翔公(谱名贤霖),字祥龙,父亡时年仅六岁,后于民国元年(1912)自费就读日本大学法律专业,毕业回国后,“受父遗命,接办义庄诸务,创设继志学校”,自任继志学校校长兼义庄庄长,为地方大办善事。
  罗逸仙、罗祥龙父子捐资“办义庄、兴义学”善举受到地方推崇,上报中央,中华民国元首对罗逸仙父子、家人和义庄大力予以褒奖,赐与匾额和授奖如下:
  中华民国八年(1919)九月,大总统徐世昌题褒罗逸仙匾额“敬宗睦族”,题褒罗翔匾额“博济为怀”;
  中华民国十年(1921)二月二十八日,大总统徐世昌授罗翔四等嘉禾章。
  中华民国十一年(1922)十一月,大总统黎元洪题褒罗逸仙妻子罗陈氏匾额“慈孝扬庥”;
  另外,中华民国九年(1920)五月十三日,国务院侨工事务局局长张弧给予罗翔三等侨务奖章。
  罗祥龙办事认真,恐其后不肖子孙侵占义庄、学校公产,公开请合族宗长、房长、柱首在宗祠开会议诀立据,提出捐资章程,并报慈溪县公署审批,呈内务部、教育部备案,法规完备。另在罗氏义庄,立碑示禁。
  慈溪县公署于民国十二年(1923)元月廿六日下达批令(县知事杨拱笏)。
  现将“罗氏义庄禁碑”抄录如下:
  先考创办义庄,真正千难万辛。现在邀同族人,已将章程订明。
  田产分为三项,界限均己分清。都图田亩数目,另有石碑载陈。
  呈县达部立案,严防不肖子孙。以后各项田亩,只准无减有增。
  下代如有坏规,田亩偷卖别人,无论远支近支,立即禀明官厅。
  治以不孝重罪,决不通融徇情。倘有通同帮助,暗中春色平分,
  一旦事情败露,罪与为首同等。或者知情不报,嫌疑亦难脱身。
  勖尔下代子孙,时思继述先人。非我立法过重,尔等不犯就轻。
  官厅不教而诛,圣人谓之殃民。若不先行禁止,祖宗亦不安心。
  特此谆谆告诫,其各切切凛遵。
  中华民国十二年十月    日     第三十二世孙罗翔勒石永禁。
  注:“都图”,即乡村。元朝改宋代乡、里为都、社,明清复用宋时之乡、里,并沿用元之都,而都下改称图。
  5、罗国荣:
  罗国荣,号绅伯,慈城都大房水缺口东房支三十四世孙,孝友性成。据《慈溪罗氏宗谱•重修宗谱新序》记载:“绅伯少孤贫,赖母氏张恭人贤义方之教,慈训为多,成年辍读习商。春申以贩运舶来品营业,发展家境,乃稍稍裕游,为沪上大资本家。岁归省,张恭人常以置产祀祖、修谱联宗,殷殷谆嘱,绅伯惟命是听”。
  国荣至孝,为“奉母命,竟父志”,独力出巨资倡修谱之举,罗江罗氏合族响应。国荣亲自担任采访员,爬山涉水访问,“历五、六载,用款不下五千金”,终于在民国八年将零散先谱及百余年未续谱牒,如贯联珠,系统整理刊出,厥功甚伟。
  另外,国荣为今后续修家谱计,“另捐基金,存肆生息,定其名曰“谱源”,“续修需费,无待他筹”。
  国荣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伴随洋务运动(1861—1895年)长大,既“以长子瑞麟由俊秀遵例捐同知加一级四品封典,封朝议大夫”,又是上海买办大资本家,集官商一体,符合旧中国早期资产阶级人士身份。同时与虞洽卿(生于l867年)为同府同时代人,是否与宁波帮有关,待考。
  (三)附文:
  1、明宋濂《罗氏五老图记》。
  明之慈溪罗氏,出唐观察判官。隐之子塞翁来摄事,因祖讳甫之居,遂附家焉。至宋,有明复及谦者,相继擢第,遂为诗礼望族。然谦之后,多以耆寿称。其讳纲者,年八十有四而终。纲之子善卿亦如纲年而卒。善卿之子五人,长曰明远,年八十有三;次明杰、明德、明纯、明叔,各减远之年不一、二,时为之五老。嗟夫,此五人者,其高迈八秩,卑跻六旬,当风日和美之时,婆娑庭帏,如佩玉铿锵,徐徐而趋,雍雍而喏,皓发庞眉,照耀前后,华幌彩衣给事左右者,咸惊诧焉。不曰此人间之上瑞,则曰是国家之体征,嗟叹歆艳,若有弗及,噫亦异哉。昔者,睢阳以五老名于时,然其系非一姓,生非一门,不过仕焉。而止优游乡梓,想与讲赋唱酬,人犹以为奇而传之。今罗氏世华辈,一姓同胞,揆之睢阳之所闻,不为尤异者与?尤异之事,可不新之典籍。曰睢阳之传,皆以爵显,而罗氏则隐于布衣。然爵禄有命,不可悻致,显不显,非所计也!嗟夫,人生至欲者,莫过寿考,故书之九畴五福,举以寿为首。诗人之颂美虽不一,而尤以寿为至愿焉。惟罗氏一门,获之为多,诚希世之盛事,是宜士大夫播之声诗,篇联牍累绳绳,犹未已也。他日协之音律,被以管弦,使其子若孙持觞五人寿,非特为一时之美谈,观风之使或采而上之,则斗酒之宠劳,絮帛之敕赐,荣光下照,赫奕于东海之滨者,猗欤盛哉!
  顾序睢阳之事者钱公明逸之文雅,故能传之久远。若予荒芜不振之作,将焉用之要,不足为罗氏之重轻也。故述其概于首简,以俟如明逸者删焉。然明远五昆季生子二十二人,孙五十人,其爨而食者五世,至正(元顺帝年号)初以同居耆德旌其门。予尝求其故:纲孜孜乐善,惠利及人者众;善卿生平不害物命,好施如其父,岁歉则散粟以给,宗族无死徙之忧,临没又聚贷借诸券焚之,其所以培植者远矣哉。
  明学士宋濂撰。
  2、《慈溪县志•孝友传》:
  《慈溪县志》记载,明嘉靖府志中有“孝友传”记述:
  罗世华,字明远,集贤院檄为冲元处士,孝友天性本乎天质,事父甚谨,侍侧无虚日。父没,结庐墓左,德量迈世,标望绝人,士大夫每称举以厉其土俗。与弟世英(字明杰)、弘惠(字明德)、天锡(字明纯)、世昌(字明叔),皆以高年聚居,扁所居堂日:“春风”,深衣幅巾,苍颜白发,望之如列仙。子孙七十余人,无一人为不律事,家教使然也。至正二十四年(元顺帝时l364),有司上其事于朝,旌其门日“同居耆德罗氏之门”。
  3、中华民国内务部褒章证书、勋章执照。
  ①内务部褒章证书
  内务部
  为发给证书事,查罗翔系浙江省慈溪县人,经本部审查事状,核与褒扬条例第一条第三六款之行谊相符,除呈准奖给紫绿绶银质褒章外,合行发给证书,以资证明。
  此证                           (右证书发给罗翔收执)
  中国民国八年    月  日(印)
  ②罗君祥龙勋章执照
  大总统为罗翔勋绩卓著,特给予四等嘉禾章用于奖励。
  中华民国十年二月二十八日令行,中华民国十年十月二十日颁发(印)。
  诠叙局局长郭则澐
  支字第一三八号

第三部分   慈溪市现境内罗氏主要聚居点探析

  一、慈溪市现境内罗氏主要聚居点概况一览表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和交通的便捷,人们居家和工作的流动十分频繁,慈溪现境内罗姓,几乎遍布每个镇村、街道社区,难于细说。
  我只是对那些有历史渊源且听说聚居上百人的,都坚持实地采访,并努力用有关资料印证探析,收集、寻觅慈溪罗姓迁徙和发展的踪迹。现至少从12个镇、街道、区中,查有罗姓聚居点,试列表图示之。凡有遗漏或错误,敬请有识者点拨指正。
  慈溪市现境内罗氏主要聚居点概况一览表
  源头 镇区街道 村 家谱支派名 始迁祖 始迁时间(约) 何地迁来 现人数(约) 备注
  罗江
   观海卫 湖东 白马岙支 5世立德 995北宋(初) 罗江 
   观海卫 洞桥 崇寿宫支 15世珪 1345元(末) 白马岙 500
   观海卫 师东 白唐桥支 15世瑜 1345元(末) 白马岙 
   观海卫 观城区域 观海卫 17世犀 1415明(前) 白马岙 
   观海卫 施叶 虹桥支 20世升三 1520明(中) 松浦 300
   掌起 五姓点 松浦支 17世子十二 1415明(前) 白马岙 300
   掌起 周家段 祖师庵支 25世凤 1695清(初) 白马岙 
   横河 埋马 埋马支 9世万八 1135南宋(初) 罗江 150
   白沙 三洞桥、上周塘 埋马支  1488 明(中) 埋马 1400
   古塘 太屺 埋马支  1488 明(中) 埋马 200
   古塘 石桥头 埋马支  1850清(后) 埋马、周塘 150 
   胜山 四灶 埋马支 25世其贵 1747清(初) 埋马、周塘 500
   杭州湾 浦东 埋马支 25世清堡 1850清(后) 埋马、周塘 300
   崇寿 四灶浦 埋马支 25世清堡 1850清(后) 埋马、周塘 300
   坎墩 二灶市、坎东、三群 埋马支  清(后) 埋马、周塘 各100
   坎墩 三四灶、孙方 埋马支    清(后) 埋马、周塘 各100
   桥头 小桥头 ?支 9世万八? 明代 罗江? 700 待考
   桥头 潭河沿 ?支  1724清(初) 小桥头 200 待考
  匡堰
   匡堰 龙舌、高家、倡隆 匡堰支 1世万九 南宋(初) 绍兴 1900
   逍林 罗家庄 匡堰支  1724清(初) 匡堰 300
   胜山 镇前 匡堰支  1747清(初) 匡堰、罗家庄 1000
   新浦 荣誉 匡堰支 ?世廷英 1820清(后) 罗家庄 200
   长河 宁丰 ?支  1831清(后) 匡堰? 200 待考
  二、慈溪市现境内罗氏在历史上科举官宦概况
  慈溪市现境内大古塘(“329”国道线)“姚北段”完成于元末(1341),“慈北段”和“镇北段”建筑于明初(1387),完成于明中叶弘治年间(1488—1505)。所以大古塘以北,基本上是“明涂清地”。迁居大古塘以北荒凉之地的,大多是微族寒士,生存尚且不易,哪来读书致仕。因此,随塘北迁的罗氏,至今还没有发现一个中举当官的。
  但居住在大古塘以南的罗氏,因为经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岁月,已不乏富家大族的形成,产生不少科举官宦情况。
  目前发现的至少有两处。
  一是白马岙口(鸣鹤场)罗氏。10世祖明复公登南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进士,历官至湖南安抚使;其子11世谦公六年后登南宋理宗淳祐七年(1247)进士。明大学者宋濂在《罗氏五老图记》中提到“至宋,有明复及谦者,相继擢第,遂为诗礼望族”。宋濂所说的“罗氏五老”,即谦公玄孙14世“世华、世英、宏惠、天锡、世昌”兄弟五人。今崇寿宫、白唐桥和观海卫罗姓,也均是明复公、谦公后裔。
  二是桥头镇小桥头村罗氏。该村罗氏祠堂内,曾放有圣旨御物,祠堂外树有三对大旗杆,显有官宦情况。后裔只知道其中最大的官是长沙府台老爷。
  其他居住在大古塘以南的罗氏村落,虽也传说上代有做官的,但缺少史料、实物佐证,有待考查。
  三、慈溪罗氏的性格特点。
  慈溪罗氏保留了罗姓千百年来“理学治家、助贫济世”的传统,这在罗江地区和“三北”大古塘南表现得十分显著。如《罗氏五老图记》中的白马岙支罗家“乐善好施”和罗江东罗桥东房支罗逸仙、罗祥龙父子“办义庄、兴义学”善举,名闻遐迩,上达中央,朝庭表彰,地方入志。
  大古塘北罗氏,则更集中体现“忠厚敦实”的家风和“刻苦向上”的品格。因为穷,俭能养志,孝祖敬宗,敦家睦邻;因为苦,吃苦耐劳,崇尚耕读,一心向上。这在“三北”大地罗姓中,俯拾皆是,充分体现了历史上“老实罗”的评价。

第四部分  关于慈溪罗氏迁徙和发展中的几个未解之题

  在慈溪罗氏一千多年来的迁徙和发展中,由于时空跨度大,资料积累少,因此有几个问题尚未弄清,叙述如下,以备有识者教正。
  一、关于人物。
  1、罗甫公。
  慈溪罗氏在数量上以罗江罗氏后裔为主体,而罗甫公是罗江罗氏始祖,因此,他是慈溪罗氏历史发展源头上和时空连接点上的一个关键人物。
  ① 何时迁慈?
  按《慈溪罗氏宗谱》记载:“唐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陷睦州(桐庐),(公)乃自睦避乱挈家渡江至四明慈之芦山(在今罗江村),筑室而居。”
  按明代进士罗缙(罗甫公二十世孙)墓碑记载:“逮后梁贞明(公元915—921年),有甫者,始自桐庐徙居四明之慈溪石台乡孝顺里,遂为慈溪人。”
  两个记载均记述罗甫公自桐庐徙居四明之慈溪,但相差三四十年,哪个为准?
  ②原籍江西何处?
  按《慈溪罗氏宗谱》记载:“其(指罗甫公)先世江右(既今江西)人”。
  又据《余姚埋马罗氏宗谱》记载,“肇祖豫章(指江西),胄裔仕睦(桐庐)”。
  千百年来,罗江罗氏后裔在农具、家具上均书写“豫章”二字,表示祖籍。
  以上只表示罗甫公上祖在江西。但罗甫公家族出处,原居江西何地?何时迁睦?无人知晓。民国时,有罗江罗氏后裔(迁虞二十世孙罗宝煦)化大力气寻根问祖,遍访桐庐、新城、清里、杭越罗姓,细查当地罗氏宗谱,实地考察,以罗甫公如此官宦身世,竟无一处家谱记载,推见罗甫公出处与浙西罗姓无关。
  “豫章罗”几乎涵盖全国,罗江罗氏上祖在江西何处?有待考证。
  ③唐史资料中有否罗甫公出处记载?
  按《慈溪罗氏宗谱•八府君顺惠侯年谱》记载:“唐文宗太和八年甲寅(834)侯(指罗甫公)生……宣宗八年甲戌(854)侯二十一岁登进士,拜起居郎。驸马都尉郑灏奇其才,知侯器识不凡,即以其女来归……侯三十三岁转翰林学士,纂修国史……侯三十七岁迁兵部尚书……”
  驸马都尉郑颢(“慈溪罗氏宗谱”中写作郑灏)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可考的驸马状元,唐武宗把自己心爱的女儿万寿公主嫁给他,郑颢偏不喜爱,后逼于无法才娶。可见郑颢不贪权势,而他却把女儿喜嫁罗甫公,足见罗甫公是个大才。
  如此两个历史人物,唐史资料应有提及吧,待考。
  2、罗隐公。
  罗隐公是晚唐著名诗人,曾仕唐为观察判官,吴越国辟为给事中,
  其人与罗江罗氏之关连,存在不同说法。
  ①《慈溪罗氏宗谱》说法。
  《慈溪罗氏宗谱》同时记录着有关罗甫公儿子的两种版本:
  一是“上谱”载“生一子伏”;
  二是“宇充公谱稿”说“始祖生二子,长隐次伏,系罗江本支嫡祖。历始祖迁居慈之罗江,隐仍居于睦,至子仁达字塞翁者,为慈邑县令,于后梁贞明间,依祖而家焉。生子好智,无后,仍以罗江本支好勇次子立德为嗣”,“(隐)墓葬杭州钱塘县定山乡居山里徐村。”
  明大学者宋濂在《罗氏五老图记》中叙述有云:“明之慈溪罗氏,出唐观察判官。隐之子塞翁来摄事,因祖讳甫之居,遂附家焉”,就是采用了“宇充公谱稿”说法。
  《慈溪罗氏宗谱》还收录分支《虞北宗谱》在《吴越备史罗隐本传》中的记载:“罗隐,字昭谏,新登县人也。祖知微,福唐县令。父修古,应开元礼。隐本名横,凡十上不中第,遂更名”。文末有云“按慈溪嘉德堂宗谱,始祖令则公长子隐,居余杭为给事中。此云新登人,新登即今新城,本余杭属邑。里居官爵与此传所载无异,惟传云父名修古,与慈谱大相迳庭,殊不可解,姑存之以备参考。”
  可见,《慈溪罗氏宗谱》在正统记述罗隐作为罗甫长子的同时,保存了不同家谱的提法,本身就含有待考证的意味。
  ②富阳市“罗隐研究”信息说法。
  今富阳市(新城)正大力开展“罗隐研究”,罗隐家史、故居、传说故事、诗词文章等,都十分热门。其中,关于罗隐的生卒、家承比较一致:生于公元833年,卒于公元909年;其曾祖父罗仙、祖父罗知微都是县令,其父罗修古曾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参加过京殿礼仪考试,在家谱中称为“应开元礼”。其曾祖父、祖父和父亲过世后,家谱有记载均葬于罗隐古宅(富阳新登镇钦贤罗家村)屋后阳宅后山。
  从“罗隐研究”信息分析,若其考证正确,则罗甫公与罗隐公构不上父子关系:一是出生时间矛盾,罗甫公生于公元834年,而罗隐公却生于公元833年;二是罗甫公和罗修古名字对不上号,即使一人多名,《慈溪罗氏宗谱》明确记载罗甫公“葬于本邑(老慈溪)十六都一图”,而罗修古却记载葬在富阳阳宅后山。
  但可奇的是,罗宝煦(迁虞二十世孙)却在新城清里谱中看到,罗隐之子塞翁相同。而“慈溪谱图明书隐公居余杭,子塞翁于朱梁贞明间依祖而居,墓葬上黄山谢墅桥,今其墓犹在,其明证也。”至此,罗宝煦大胆猜测,“两谱所书配氏亦多不同。塞翁之子慈溪谱名好智,其后在白马岙口启族;清里谱名孝,其后在清里启族。盖因塞翁前居余杭,后居罗江,两地各娶一配,各生一子,相距五百余里,历数传而音闻不通,彼此阔绝,在罗江后裔只载其所知,而不复载其在余杭之事。在清里之后裔亦只载其所知,而不复考其在慈溪之事,是以两地所书不能一辙,两谱相核判若两人矣。余故订而定之,以释后人之疑。”
  以上信息,必然有真有伪,或记载有误。罗隐公与罗甫公真实关系,还有待大量史实考证。
  3、万九公。
  万久公是匡堰罗氏始祖,也是另一个慈溪现境内罗姓历史发展源头上和时空连接点上的关键人物。
  但遗憾的是年代久远,手头资料匮乏,连万九公的名讳都无从知晓。
  匡堰罗氏1949年版家谱《姚江梅川罗氏宗谱》,未见源头记载,应是一部不完善的家谱。而《姚江罗氏宗谱》虽记述万九公及前辈简历:其祖父和其父从延平府(今福建省南平市)剑蒲县罗源之乡“扈驾南渡于越,居于会稽云门”,其兄弟五人,作“仁义礼智信”五派书于谱,“万三知盐避难复归江右吉水吴江为仁派,一府君迁于山阴破塘为义派,六府君迁于古虞三岭为礼派,八府君迁于慈溪螺江为智派,九府君迁于姚江匡堰为信派”,但仍没提万九公名讳。
  《姚江罗氏宗谱》中“八府君迁于慈溪螺江为智派”,不知“螺江”位于慈溪何地?但此“螺江”,绝非彼“罗江”,因为罗江罗氏早在唐末、五代时期就已迁来。
  由于信息不清,人们极易以讹传讹。因此,匡堰罗氏后裔中,有人说匡堰罗氏来自罗江。又因为万八公和万九公是两兄弟,而姚北埋马罗氏始祖恰巧也叫万八公,人们极易认为匡堰罗氏始祖和埋马罗氏始祖是两兄弟。
  万九公真实名讳,有待考证。
  二、关于房族。
  慈溪市现境内群居之罗姓,除有两处房族归属不明外,余皆渊源明晰。这两处有待考证房族归属的是:
  1、长河镇宁丰村罗氏。
  该村罗氏自称来自匡堰,而匡堰罗氏后裔无人知晓。匡堰罗氏曾于1946—1948年编修家谱《姚江梅川罗氏宗谱》,编修者今还健在,但不知长河宁丰村罗氏属匡堰罗氏分支。
  2、桥头镇小桥头村罗氏(含迁到该镇潭河沿村的罗姓)。
  该村罗氏自称源自罗江,是万八公后裔,清初建宗祠“汇德堂”(文革时才拆除)。罗江万八公迁居埋马,是姚北埋马罗氏始祖。而《余姚埋马罗氏宗谱》(1899)记载本支仅建过一个宗祠在周塘(在今白沙街道上周塘村,解放后一直做学校),显见桥头镇小桥头村罗氏与姚北埋马支罗氏缺少关联。
  对上述两村罗姓归属,本人看法如下:
  其一,慈溪市现境内群居之罗姓,还未发现不属“罗江罗氏”和“匡堰罗氏”两个源头的,而该两村罗姓也自称隶属这两个源头,应该说,这两村罗姓就是这两个源头的后裔。
  其二,两村罗姓存在以下可能。
  关于长河镇宁丰村罗氏,极可能隶属“埋马支”罗氏。因该村罗氏也称“罗家路”,而“埋马支”罗氏北迁,多用“罗家路”地名,其有联系乎?至于宁丰村罗氏相传“来自匡堰”之说,因匡堰埋马地域相近,埋马支罗姓就无散居匡堰可能?
  关于桥头镇小桥头村罗氏,则存在两种可能性。一是《姚江罗氏宗谱》中有记载匡堰万九公的哥哥万八公“八府君迁于慈溪螺江为智派”,若记载正确,则“慈溪螺江”罗氏后裔有分支迁居姚北小桥头,岂非成“万八公”后裔,来自“罗江”(与“螺江”同音)?只是此万八公(万九公兄),不是彼万八公(埋马支始祖庭坚公)。二是《慈溪罗氏宗谱》中曾提到余姚部分罗姓把始祖八府君(罗甫)误为万八府君,若属这一情形,其实是罗江罗氏另一支派。
  到底上述两村罗姓归属何支,要以史实为据,有待考证。
  三、关于迁徙时间
  慈溪市现境内群居之罗姓,其迁徙时间在《慈溪罗氏宗谱》、《余姚埋马罗氏宗谱》和《姚江梅川罗氏宗谱》中极少记载,因此本文所用时间,来自两方面推测:
  1、以“世次”推算。
  即以有确切时间的人物,按其“世次”平均计算,每世(代)约年左右,然后按家谱记载世次推算某地始迁者时间。此法推算时间大体准确,但代数相隔越少,误差越大。
  2、以筑塘时间推算。
  随海塘北迁的村落,以海塘筑成后时间为始迁者时间。因为海塘是用来抵御潮水的,某塘筑成后,某塘南才能定居。但“三北”特别是“姚北”海塘,很多不相连接,自成一段,很难确定具体定居时间。还有,有的塘不是用来抵御潮水的,如“周塘”,更难确定始迁者定居时间。
  综上所述,慈溪市现境内群居之罗姓,推算其迁徙时间只是相对的。至于确切迁徙时间,应以相关史实证据为准。

第五部分  结束语

  我从小喜爱历史,特别是有关自家的。我们从哪里迁来?祖辈中都有些啥人……儿时的好奇,至今延续。
  老天巧合,有次在族侄一间被拆的旧房神阁里,尘埃废纸中发现了本家的一部残缺家谱——《余姚埋马罗氏宗谱》。由此引发极大兴趣:我们村从何迁来?埋马罗氏始祖从何迁来?罗江罗氏始祖又从何迁来……然后展开了一系列追踪。
  罗氏定居慈溪已逾千年,历经岁月沧桑,顽强生存且不断壮大,至今几乎遍布“三北”大地。其实,慈溪罗氏正是慈溪人民的一个缩影,寻找他们的发展轨迹,就是探索慈溪人民生存的命脉。
  由于历史的原因,特别是“文革”的“横扫四旧”,家族宗谱几近绝迹。加上如今生活格局大变,原有的族亲乡谊,渐被淡忘。能上知自家五代先祖的,已属罕见,更无庸侈谈家根何处。族亲视同路人,血缘渐失凝力,这决不是和谐社会所愿看到的。但换过来说,即使有人殷切欲知家根,确也探求无门。
  如今耄耋之人,尚知一些家族信息,再过一二十年,恐将永远石沉大海。因此,象我这种年届花甲,残有余力,又接触些许家族资源的,理应收集整理所知,以告来者,或许能为后人寻根问祖,作一路标,布衣之愿足矣!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教人睿智。今天从昨天走来,明天从今天起步。探求祖辈艰辛持家,才能更好地教导子孙开拓创业;切忌孤芳自赏,数典忘祖。华夏聚于氏族,爱国始自爱家。但愿慈溪罗氏和全体慈溪人民一道,不论迁居先后,均能凝聚家族合力,尽心建设慈溪家根之园,昌盛祖国现代化大业,上不惶见祖宗先辈,下不愧对子孙后代。

埋马支罗氏23世孙00000000
胜山镇    罗映学00000000
2008年11月11日000000000

附二:慈溪罗江罗氏世祖罗隐之父非令则公 及记载矛盾之处的新解
  有关晚唐大诗人罗隐的祖籍,一直来说法不一。
  民国时期,本地乡贤汪德振先生撰写的《罗隐年谱》称:据新登钦贤《罗氏宗谱》及五代时期的镇海军节度推官金部郎中沈崧为罗隐撰写的《墓志铭》载:“罗仙(罗隐曾祖),字同知,福州福唐县令,自长沙迁新”。此后,全国各地的相关文献就都依此照搬而论。
  但通过本次重修谱所查得的东安各家罗氏宗谱记载,东安钦贤罗氏始祖罗仙,是江西豫章珠公第二十七世孙。祖籍江西无疑。
  那么,汪德振先生的“罗隐年谱”,说是翻阅钦贤罗氏宗谱后所撰:隐祖“自长沙迁新”,这又是从何说起的呢?
  带着这个疑问,笔者查阅了新登、万市等地幸存的10部罗氏宗谱、以及慈溪、临安、昌化罗氏宗谱、《咸淳临安志》《中华罗氏通谱》和新登县“万历、康熙、道光、民国”县志、沈崧的罗隐《墓志铭》等等。
  值得庆幸的是,永昌长盘谱采用的是钦贤罗氏谱头与世系,该谱将钦贤罗家迁新始祖仙公世系,完整延续到盘谷始祖祈公与钦贤罗氏千五公为止,然后再分门别户。谱牒还明确记载着从罗隐的曾祖到父辈,均葬于钦贤罗家阳宅后山、祖坟山。
  据此可知,罗仙是首位迁新定居的始祖,故族谱及罗隐的《墓志铭》仅上溯到为官知县的罗仙,也符合“欧苏遗式”的谱牒修纂规范的。
  再看沈崧撰写的罗隐《墓志铭》,其内也仅言:“暨乎永嘉南渡,封邑多迁,代不乏贤。曾祖讳仙,字童知,福州福唐县令”。并没有提及“长沙迁新”字眼。
  另外,根据新登县万历、康熙、光绪志记载,“罗公墓,在昌化县东,为罗隐祖墓。”再引中华罗氏通谱载,罗隐是居浙江临安锦南乡罗谦逊之后,谦逊的祖父世寿夫妻合葬于江西西河大洲上。谦逊的父亲原洁,是从江西到浙江临安仕任薄职的。原洁殁后与妻(西昌宣氏)合葬于临安罗坑孤山。县志记载的“罗隐祖墓在昌化县东”,虽无署明墓主名字,但与有关记载完全吻合,应不外乎谦逊公之墓。
  那么,汪德振先生的罗隐“自长沙迁新”,会是空穴来风吗?那可是汪公阅谱后所言,实属有据之谈。那又是何故呢?
  这还得从钦贤罗氏中的一位神秘人物——罗令则说起。
  令则公在东安罗氏家谱中的地位十分显赫,而且,在多份谱牒中都冠以“罗隐父亲”。而罗隐父亲明明是修古,只参加过京殿礼仪考试(即应开元礼),怎蹦出个翰林学士兼“兵部尚书”令则公来了呢?再说,按照各种记载,令则公的年龄都较肯定,比罗隐还要小一岁,怎个罗隐父亲之说呀?
  对于令则公的祖居,蓼源及长盘谱、慈溪谱的序言以及令则公传略记载都很含糊,其中道:“令则公,讳甫,江右人,登唐宣宗大中八年(854)进士,复知庐州为给事中,知制诰转翰林学士兼兵部尚书,僖宗即位(873),田令孜专事游嬉,公力谏忤旨,寻薄职归隐教授,遂隐于睦之桐庐,僖宗广明元年,黄巢陷睦州(桐庐、建德、淳安一带),公乃自睦避乱挈家渡江至鸡鸣山”。
  长盘谱中的令则公传略及慈溪谱行传载:“公生二子,隐者为长,伏为次子。隐者子塞翁,字仁达,为慈邑令,于后梁贞明间(918),以始祖而居焉。塞翁生子好智,无后。乃以甫公之孙好勇次子立德为嗣,故将立德派下各支另辑,不敢泯灭隐公耳”。
  对于令则公的祖籍,长盘谱序言如是载:“晋时,则有企生从殷仲堪为谘议参军,及败於桓元,参军死焉,是时派分二支,自晋迄唐,出湘潭者,宗西鄂;出豫章者,宗参军。究之,实一本也。第豫章之后益盛,著籍南昌吉水子孙,独滋倍於湘潭矣。其后居湘潭者。令则之祖也。唐宣宗八年,始祖令则公由进士历任翰林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传出于豫章,知为参军之后无疑也。”可以看出,令则公是豫章后裔,是分居长沙支族,与隐父修古为同辈宗彦,龄差二十九岁。其兵部尚书卸职后隐居桐庐(时新城为桐庐县管辖),后因黄巢作乱,遂携家眷隐居于鸡鸣山东麓的钦贤罗氏族内。
  位居高官的隐居者,德高望重又贤达善施的令则公,十分敬仰罗隐的品德。他迁徙钦贤时,罗隐正热衷于京试,常年在外。而罗隐之子塞翁,尚未取得功名。为此,令则公就撑起了隐子塞翁的辅教。后来,塞翁仕任慈溪县令,令则公作为恩师尊长,被邀为师爷而后定居慈溪,成为慈溪始祖,也是情理中事。更重要的是,塞翁之子好智无后,由令则公之子伏公的孙子立德为嗣。这样,作为传承谱系,令则公为兵部尚书,是一个家族的荣耀,隐公的名望更是钦贤罗氏精神所在。为理顺关系,一些谱系就刻意把令则与修古二公合二为一。
  由此可知,隐公是仙公之曾孙,为江西迁新族,已断无疑问。而令则公属长沙籍宗彦也很明了,因官场失意抑或更大的隐情而隐居合族于钦贤罗氏,再加上其曾孙立德又是钦贤本族的嗣后,故不可泯灭。至此,汪德振先生所言的“谱中有言,隐公祖籍出自长沙”字眼,就不难理解了。

──摘自罗益平博客:《关于罗隐故里历史遗疑问题的诠释之一》00000000



oooooooooo家园提示:人自为谱,家自为说,正误自辨,取舍自酌。引用注明作者和出处。 来源:罗氏家园
阅读:11998
日期:2013/3/31

查看评论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字体: 】 
上一篇:湖北郧县青曲镇罗家嘴罗氏概况
下一篇:江西吉安樟山镇陂上罗氏明善公世系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站长提示:这里不是互动留言处!
点  评: 字数0
用户名:  密码: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家园地址:http://www.luos.org  粤ICP备13039246号-2
家园创建:罗良富   技术支持:AssumeYessure   法律顾问:罗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