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发送稿件
真实的笑话(二)

不是笑话的笑话之二

作者:罗良富http://www.luos.org

  1958“大跃进”后,紧接着就是夺去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生命的三年“自然灾害”。我们是在“自然灾害”中考进了高中的。高63级本来五个班,一年后精简为两个班。就是这两个班,有的也实在读不下去退学了,比如尤华明等等,我们读完的算是幸运者。“自然灾害”中的三年高中生活,能写一本厚厚的书,拣几则有趣的故事吧。

(四),想穿皮鞋留下永远的伤疤

  进入高中,就上课住宿都在老校区了(现在的教工宿舍一带),我们住在藏书楼左边一栋东头第一间,墙外就是邱少云纪念馆。因为我和吴启超同村,还和初中一样,总住一个寝室,而且床挨床。同寝室的还有初中同班的夏钱良。
  吴启超的父亲原来在板桥(后来划属永川了)工作,可能是这个原因吧,一次他从家里穿来一双皮鞋。哇,这可不简单哦,那时穿胶鞋都是很奢侈的了(我上学来回走刚修的碎石公路还打赤脚呢),我们好羡慕啊!在他没有穿时,我叫他给我穿穿,过把瘾。我们两个还有啥说的,穿就穿吧。
  不知是久了没有上油嘛怎么的,皮鞋很硬,我穿起不合脚,又没有穿袜子,没有走多少路就把右脚掌内拐磨破了!
  这一破不打紧,感染了,怎么也不好,整整烂了三个月,一个学期都是跛着走的,留下的伤疤现在都还清晰可见──成为永久的纪念了。
  老土啊,几十年过去了,想起来都还是说不出的滋味。现在的小孩年轻人一定以为是在瞎编,哪会相信那是真的啊!

(五),我差点被开除了

  高一下期,我实在住不起校,又走读了。
  那时,父母都60多岁,早上起早已经困难了。我每天早上自己起来煮红苕,间或也抓两把米一起煮,熟了自己吃了上学,剩的给父母留在锅里。下午放学后,沿途打一背猪草,回家吃第二餐(有一次连病带饿,在登高寺下的田角昏倒了,不知睡了多久才爬起来,第二天仍然昏昏倒倒的上了学)。
  说实在话,我从来就不是调皮学生,成绩也不差。但由于走读的原因吧,确实有过迟到现象。加上当时下午后两节课多数是自习,也没有老师管,我要打猪草回家呀!有时就提前走了,有时确是到文化馆借书看(老伴“曾同学”现在都不明白我哪看了那么多书)去了。
  因为这,我成了不守纪律的典型,和另一个同学一起,被班主任列入了勒令退学的“黑名单”!
  后来不知道是学校领导还是哪个环节没通过,我被保了下来,到肖根会老师当班主任时,我慢慢成了比较“得宠”的学生,还曾在教导主任家过年呢。
  几十年过去了,想起来都叫人心寒,心里流泪。扭曲的年代,扭曲的师生关系,伤害了多少无辜的人啊!那时要就有个“助学工程”该有多好!

(六),活学活用“杠杆原理”

  高二我读了一段时间住校。
  那时生活已经十分困难了。食堂吃“盆盆饭”,就是将一桌人的米称准装入瓷盆,加水蒸好后端到桌上,由学生自己分。
  那时粒米如金,甚至一口饭可换一条命哪,怎么分得均匀呢?
  嘿,我有办法,物理力学课不是学了杠杆原理吗,自己做称!于是我用木棍做称杆,还用电线铜芯嵌刻度,用一个搪瓷菜盘做称盘,一杆象模象样的盘称真的就做成了。
  这把称还真发挥了作用,不仅本桌用,邻桌也还借用呢。2003年同学会,四十年过去了,当年同桌吃饭的田荣华还在说起这件事,可见它在青少年时代的心中,刻下了多么深的痕迹。
  可惜这把称后来不知哪去了,如果现在还在,一定是绝妙好文物!

(七),高级营养“小球藻”

  高二下期,也就是1962年上半年吧,困难时期到了极限,到处饿死人已经见惯不惊了。在农村,吃尽草根树皮吃“观音米”了,我不仅吃过观音土而且亲自去担过,但被民兵守着没有抢到,空手而回。
  学生怎么办?学校就组织搞“代食品”!
  烂菜叶绞细为“叶绿素”,稻草磨细为“淀粉”……能用的名词都用上了。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含“高蛋白”的“小球藻”了。
  什么是“小球藻”?就是小便合上水,装在池子放在露天,几天后尿水发绿,生成悬浮的颗粒状藻类植物,将这水来烧汤喝,说是含高蛋白!
  (到了高三上吧,连这也维持不下去了,就把我们家在农村的学生的户口全部转回农村,自带口粮来学校,带啥吃啥,有的同学实在没有办法,就退学了)
  现在的年轻人爱说活的累,活得苦,其实,他们哪里知道苦的滋味啊!

(八),我终于进了“大学校”

  1963年,我们终于熬到了高中毕业。在那种条件下,我还多科毕业成绩100分,且是数学竞赛第三名呢。
  铜梁学生到大足参加的高考。当时还处于饥饿笼罩之中,似乎老师、家长和学生都并不十分在乎考不考得上,特别是我们这些家在农村的学生,有饭吃才是最重要的。因而考了多少分,谁被录取了都不知道。
  文化考试后就进行军检,因为是“严肃的政治问题”,我们作为首批学生兵被录取进了解放军这所“大学校”。虽然,后来有教导主任为我走从军之路而惋惜,但我并不为我所唯一能做的选择而后悔(三个月入伍军训结束,我的体重由90斤增至120多斤)。
  1963年9月8日,是我终身难忘的日子,我们先于其他同学离别母校,离别家乡了。行前,我在老家墙上写了一首打油诗:“寒窗十二载,浪趋舟易航,不求诗坛臣,旦作疆场将。”。已63岁的老父老母没有流泪,而是给了我两块钱,说是“一本万利”。铜中校为我们组织了盛大的欢送,低年级的同学站满了通街──这在当时来说,毕竟是非常荣耀的了。
  再见了,母校,永别了,学生时代。

(完)00000000

上一页:不是笑话的笑话之一


oooooooooo家园提示:人自为谱,家自为说,正误自辨,取舍自酌。引用注明作者和出处。 来源:罗氏家园
阅读:7629
日期:2004/9/16

查看评论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字体: 】 
上一篇:真实的笑话(一)
下一篇:我的六十年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站长提示:这里不是互动留言处!
点  评: 字数0
用户名:  密码: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家园地址:http://www.luos.org  粤ICP备13039246号-2
家园创建:罗良富   技术支持:AssumeYessure   法律顾问:罗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