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由罗鎔先生在内江、自贡的那段经历想到的

由我父亲罗鎔先生在内江、自贡的那段经历想到的

作者:罗致鸿http://www.luos.org

  是2010年的一个夏夜,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四川省自贡市(自流井)以盛产井盐闻名,素有“盐都”之称,其悠久的采卤制盐史,可上溯到两千年前的东汉章帝时期(公元76-88年)。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自贡(自流井)作为四川的盐业生产中心,为大后方提供食盐,为中华民族顶过那一段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做出了巨大贡献,被称为“川盐济楚”。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四川省政府决定成立自贡市,自贡成为中国第一个因盐而设的省辖市。自贡由自流井、贡井的首字命名。自流井属富顺县,贡井属荣县。抗战期间,蒋经国先生曾到自贡参观自流井。参观后,他说:“自流井的工程设计,实在是使我们惊叹赞颂的,自流井很像苏联的巴库油区,高大的汲取盐水的木架有几千个。”在盐井旁边,还有许多煤气井,经国先生兴奋地说:“这真是大自然给我们便利的 赐予。” 哦,自贡,自流井,我知道的,多么亲切的地方啊,那地方与我父亲有缘的。
  4年后的2014年9月30日一早在报纸上看见一幅醒目的黑白图片,是新华社发的。一列火车驶入车站,欢迎的群众兴高采烈。图片文字写道:“北京9月29日电”成(成都)渝(重庆)铁路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干线。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全线通车后,第一列自成都和重庆分别开出的火车在内江车站会车。“喔,是一则旧闻,也是回顾。”老照片发在新中国成立65周年前夕是非常有意义的。新中国成立前,四川是没有铁路的。那时的内江是成渝路上的咽喉,从成都到重庆或由重庆去成都必须经过内江,而且只能走旱路或水路。那么,1949年,我父亲缘何到内江自贡?在内江自贡,父亲是怎样的一个经历呢?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秋,国民政府所辖疆土日蹙。退至四川的国民政府财政部对其直辖的内江区国税局进行了机构改组。财政部内江区国税局改组后,奉财政部指令,我父亲罗鎔先生由财政部设计专员调任财政部直辖内江区国税局简任副局长(负责实际工作,月支薪俸430元,司局级地厅级,那时父亲已是高级官员了,国民政府高级官员是指文官简任以上,武官将官以上)。如此,父亲坐汽车从山城重庆出发经过一天的旅途就到了盛产蔗糖的内江城。
  虽然那时国民政府控制区日益减少,可财政部直辖内江区国税局管辖的范围却很大。该局在川中、川西、川南地区的六县一市下辖很多分支机关:内江办事处、茂市镇办事处(内江县)、椑木镇办事处(内江县)、益民厂办事处(内江县)、资阳城区办事处(资阳县)、荣威国税稽征所(荣县和威远县)、资中国税稽征所(资中县)、富顺国税稽征所(富顺县)、自贡国税稽征所(自贡市)。
  说起内江,想到了文学家梁实秋先生,想到梁先生用笔墨描写的抗战。梁先生在《雅舍忆旧》中谈到了内江:“讲到抗战时期的生活……没有不贫苦的……重庆有物资局,供应平价物品,局长是何浩若先生,后为熊祖同先生,都是我的同学……对我们中国人,糖不是必需品,何况四川也产糖,只是运输不便。我们派专人到内江大量采购,搭小船运来,大为人所艳羡……”
  史料记载,1940年4月21日,宋霭龄先生、宋庆龄先生、宋美龄先生到过内江。宋氏三姐妹在内江县女中体育场开展抗日演讲。
  抗战期间,冯玉祥将军到内江县开展国民节约现金救国运动。内江给冯将军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冯将军说:“内江尤有一个特点:周围几十里路,尽是红土,漫山遍野都种着甘蔗。内江城里东西街达数里之长,几乎家家铺子都陈列着冰糖,一座座堆成糖山,晶莹剔透,使人目眩。大块冰糖有重至五六十斤者,走了多少地方也没有见过这种光景。”
  画家丰子恺、作家沈从文都称赞过内江。丰先生说:“糖果家家有,甘蔗处处栽,世间茹苦者,应到内江来。” 沈先生说:“今天下午二时半到了内江县,是川南大地方,出糖和橘子,有文化,多知识分子。大地主可能也格外多。地方有文化,也有文物。水名沱江,大如沅水,清而急,两岸肥沃无可比拟,蔗园橘子园都一山一山连接,这几天橘子还未下,一片一片金黄……”
  内江出糖,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因石油中断,以糖蜜(俗称“漏子水”)为原料生产的酒精,对全国军需、民用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抗战期间,液体动力燃料极度匮乏,国民政府明令全面实施以酒精代替汽油的办法来维持战时交通与运输。1938年9月,四川省政府与经济部资源委员会在内江县椑木镇合办的四川酒精厂开工。在内江设立的四川酒精厂是当时大后方第一家酒精厂。”内江文史专家如是说。
  蒋先生虽然没有到过内江,但吃过内江蜜饯。1949年7月,蒋的警卫知道蒋喜爱甜食,就委托内江的官员让蜜饯作坊精制了十多斤蜜饯请蒋先生品尝,蒋品尝后大为赞赏,说:“内江蜜饯化渣,甜而不腻。”
  糖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1958年3月,毛主席赴渝在内江资阳站下了车,他看了一块甘蔗地,说:“这个东西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应该大力发展。”
  也是1958年3月,一辆专列驶入内江东站,周总理下车走到站台上买了内江特产--蜜饯。
  毛主席和蒋先生是20世纪影响中国历史风云的国共两党领袖。毛到过内江。蒋品尝过内江蜜饯。那么还有哪位历史人物到过内江呢?那就是唐代的大诗人李白老先生。据《内江日报》载,诗仙李白是这样描绘甜城内江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内江的确是个物产丰富的地方。内江不但富庶,还出了不少名人,如喻培伦大将军、张大千先生、范长江先生等等。
  内江与自贡不过咫尺之遥,大概有七、八十里地。父亲在局长任上也常到自贡国税稽征所检查工作。
  1949年九十月间,父亲在其办公室、官邸多次召集各界开会,讨论研究减税问题。会后,父亲到重庆、成都晋谒履新不久的财政部长关吉玉先生。在征得关部长同意后,父亲做出给内江、自贡的蔗农、糖商和工商业者酌减赋税的决定,得到广大百姓称赞。历史从来不曾远去,也不该远去。今天,沱江边上的甜城内江和盐都自贡依然记得我父亲给老百姓减税的事。父亲为民请命,是不是体现了士大夫精神呢?
  2017年春夏之交,我刚到内江的时候,内江史学界的专家跟我说:“有一位还健在的90多岁的内江老教育家认识罗局长。”1949年9月的一天,内江一所学校要举行一个活动,前面说的那位内江的老教育家时任这所学校的教务主任。这位教务主任随其校长到国税局邀请我父亲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父亲欣然接受了邀请。间日,父亲出席了学校举行的活动,并在签名簿上写上了自己的名字。“签名簿保存下来了。”内江史学界的专家告诉我。
  在内江的时候,父亲与各界人士广泛交往,曾与画家张大千先生有一面之雅。
  国民政府财政部内江区国税局的签呈保存得很好。这些民国时期的档案引起我的注意。1949年9月20日,内江国税局第一课课长上了一份签呈给父亲,说:“签呈卅八年九月廿日于本局窃职自卅二年考试及格参与直接税工作七有余年拳拳服膺幸无内咎此次机构改组以备用人员优先录用今闻李某某同事因有他故请求资遣拟憩钧座准予补入若蒙俯允使职竭尽棉薄不胜戴感之至谨呈课长彭核转副局长罗”次日,父亲在该签呈上批示:“姑予照准鎔。” 1949年9月21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向内江国税局下达了由财政部长徐堪先生签署的训令,训令事由说,兹派刘某某代理内江国税局统计员令仰知照!内江国税局人事室收到徐部长的训令后即作出“由局加派”的拟办意见,父亲在内江国税局人事室的签呈上作批示:“如拟鎔。” 1949年9月26日,财政部内江国税局荣威国税稽征所签呈父亲,事由:“为尊令于三十八年九月十四日将荣威稽征所组织成立呈请鉴核备查由。” 父亲在该呈文上批示:“如拟鎔。”1949年9月27日,内江国税局会计室呈文父亲请父亲批示向自贡国税稽征所下达训令,这份呈文的事由是这么写的:“为分别调派刘某某等十一员在该所工作令仰道照由。”该训令由内江国税局人事室承办,父亲在该令稿上批示:“发鎔。”民国时期机关行文是大有讲究的,基本沿用了过去旧的传统的方法,就连印信也是方方正正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从前的签呈都是用毛笔书写的,而且字写得都非常好,这可能与国学训练背景有关。
(图为罗鎔先生在签呈上留下的手迹。点击图片放大)
  内江于1949年12月6日解放。就在内江解放的前一天,蒋经国先生在其日记中写道:“父亲与胡宗南长官等研究作战方略,决集中二十六军于自流井与内江之线……然自流井已于夜间失陷,决战方案遂失作用。内江已陷……”
  内江解放后,中共方面安排两袖清风的父亲担任国税局的设计主任,父亲经过考虑,婉辞该职。1949年底,父母决定去成都教书。1950年初,父母带着年仅1岁的长子与内江挥手作别,到了碧水环绕的成都(住在今成都市商业街四川省委机关大院原国民党励志社旁边一个四合院里。1950年夏,父母的次子在此院降生)。1951年末,我母亲在成都修书致其父母(我外公我外婆)希望团聚,千里之遥,我外公接到来鸿后即从青岛寄给我母亲路费,就这样,我父母在蓉寓居两年后,拿着我外公给的盘费,于1952年初携两个小孩子一路艰辛地来到青岛定居下来(上世纪50年代初,我外公住在青岛。那时,外公在青岛所住的三处洋房,一处三面开窗,满院子树木把屋子都映绿了。记忆中,窗外可见远山,那山的峰巅在白云下面横拖了一道青影,就像一张漂亮的水彩画,1952年,我父母携两个孩子由成都到青岛便住家在这栋洋房里。1964年我出生在青岛,出生后也住在这栋日式的房子里。在我的记忆中,上世纪60、70年代,也就是我的少儿时期,我们家这一片全是洋房,欧式的,日式的,花园别墅一个接一个。民国实业家、教育家王宣忱先生的住宅与我家相邻。爱喝酒的老青岛人都知道,王宣忱先生是青岛名产“栈桥白干”的创始人,青岛尚德小学(今青岛上海路小学)和青岛文德女子中学(今青岛第八中学)也是王氏参与创办的。王宣忱先生有一个后人叫李传韵,李先生是著名的小提琴家。外公住的第二处房子靠近青岛栈桥,离前海沿很近。在外公这所地处前海沿的寓所里,白天靠着窗口站着,闲闲的远望,可见白帆点点,夜晚入睡可听拍岸涛声。在青岛有一种说法,栈桥有多久,青岛的历史就有多久。那时栈桥里边的迴澜阁是我外公、我父母及我父母的孩子们常去消闲的地方。顺便提一句,当年栈桥这一带既是风景区也是经济中心,青岛首富刘子山先生的住宅和其开办的东莱银行与我外公家仅相隔一街。我外公住过的第三处洋房,隔壁是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故居)。民国时期,我父亲遵循国父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之遗教,17岁追随中国国民党,参加国民革命。父亲是深受传统教育,崇拜孔夫子的人,是儒学伦理的遵奉者,通过10几年的不懈奋斗,由一个普通公务员官至高级官员,实现了自古以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人生理想,实属不易。
  1952年,父亲由政府安排到青岛火柴业公会当干部。火柴公会撤消后,父亲被安排到国营青岛火柴厂工作。当时被裁撤的干部到了新单位后工资级别都降低了,父亲也不例外。父亲虽然在火柴厂仍是干部身分,但工资从原来每月九十多元(17级)降至六十几元。六十年代初,父亲从青岛火柴厂又调到了只隔了几条街的国营青岛印刷厂计划科工作。到了上千人的印刷厂后,父亲的工资级别继续下降,每个月五十多块吧。“文革”开始后,父亲保留干部身分到工厂车间干活,月工资只有四十几元了(虽然父亲下车间,但是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并未受到太大冲击,只是参加了几次学习班而已。父亲的“历史问题”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非敌我矛盾。父亲为人正直,工作勤恳,他在车间与工人处得很好,时间久了,打成了一片,得到了同事的尊重。“处长来了。”每天上班的时候,一见面,有的工人悄悄走到父亲跟前向父亲打招呼表示问候,父亲说:“那都是过去的事,不要再提了。”工人说:“是处长,就是处长嘛。”(处长是指我父亲当过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特捐征收处处长。)“到厂子里去”,是父亲每每出门时要对我说的。当时我就感到父亲说此话的时候是那么的平静,好象还有一种愉快的心情在里面。“到厂子里去”要比在家里的气氛好得多,心情舒畅得多。虽然那时我年纪小,但我还是能体会到父亲在家里家外的各种苦处。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从未说出自己的那些苦处,忧愁从未写在父亲的脸上。只记得父亲说过这样的话:“除死无大灾,讨饭无二穷,难不倒我。”生活上的困难不算什么,父亲最大的苦痛,在我看来,是对其精神上的冲击。连绵不停的苦雨一直伴随着父亲。是可忍,孰不可忍?父亲有着极大的忍耐,一向宽厚待人的父亲是在遵循中国古代提倡的隐恶扬善的为人处世的态度?闻大学者胡适先生之子不愿意随胡先生离开大陆。留在大陆的胡适之子在报上发表了批判胡适的文章,更为严重的是,胡适之子还声明跟胡适划清界限,断绝父子关系,此事使胡适先生十分痛心。后来留在大陆的胡适之子结果不大好。唉,多事之秋,咄咄怪事何其多矣。昔人有“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的说法,我以为,父亲既不是大隐,也不是小隐,至少,他遇到困难时并未跑到山里去遁世隐居起来,而是用智慧和气魄,避免了灾难的发生,这是父亲安之若素的生活哲学。这里只说一件事,政治气候不好的时候,上面安排一邻居暗藏在我家的窗户下偷听我父亲平时都说什么话,此邻居是一个要求“进步”的女中学生,她是带着任务的……)。这里还要说一件事,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些当年在火柴公会工作过的老同志联名上访,要求恢复级别提高待遇,父亲没有参与其事。老人家依然是读书看报习字听广播,悠然自得的生活着。升沉不过一秋风,惟胸次浩大乃真正受用,父亲早已把功名荣辱、利禄得失抛到身外去了,真正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碰到父亲工厂的同事,父亲的同事询问我父亲退休后的情况并跟我说:“你父亲的样子有点象小平同志。我们都爱听你父亲说四川话。”
  上面业已说过我父亲读书看报听广播的事,这里再提一句,父亲退休后几乎每天傍晚的时候都要到青岛市工人文化宫(青岛市第三公园)报刊阅览室看《参考消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青岛日报》。阅览室的管理员是一位与父亲年纪相仿的老年人。一次,这位步履趑趄的老管理员走到我父亲跟前叫了一声“老长官”,报名王某某,抗战胜利后在青岛一粮库当主任,认出我父亲是几十年前的国民党粮食部青岛粮政特派员办公处的“罗专员”,于是就走上前向我父亲鞠躬行礼。我听说,这位阅览室的老管理员(我尊称王伯伯)解放后在青岛某粮食单位工作,“文革”中被逼跳楼伤了筋骨,虽几经医治,但没治好。退休后到文化宫补差。阅览室的王伯伯对我父亲非常敬重,尊称我父亲:“罗公。”
  父亲博闻强记,可他仍要学习。记得那个时期的黄昏时分,迟暮之年的父亲从家里出来,他手持一杖,彳亍地走在前往文化宫阅览室的路上。晚上,路灯下,父亲会慢慢走,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地归来。这些个夜晚啊,父亲的精神世界是多么的充实!
  父亲,您走了,您留下了整个的您!虽然您已渐行渐远,但您执着的人生态度,丰富的人生经历,都是后代常说常新的话题。已是凉秋八月,炎暑尽却。天上的半轮晓月呀!你现在可知我的心情?
  今天是父亲的诞辰日,我念我的父亲。

2010年9月19日于青岛静心斋初稿0000000000000000000
2017年5月10日在昭通至自贡至内江的火车上二稿000000000000
2017年9月23日农历八月初四日秋分于青岛静心斋修改补充00000000
2018年4月2日成都修改补充000000000000000000000
2018年4月9日内江修订000000000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