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父亲罗鎔先生回老家四川平昌
作者:罗致鸿http://www.luos.org
山水幽丽是我对平昌留下的直观印象。
2000年9月23日,我陪侍87岁高龄的父亲罗鎔先生回到了四川平昌老家。在平昌县城,我和父亲住在亲戚家①。记得亲戚家要盘山而上,且在最高层,亲戚说:“住得高,风景好。”一日,我登上楼顶平台,放眼望去,郁郁葱葱的树子包裹着这座川东北静谧的山城。巴河与通河在平昌交汇后,像一条蜿蜒的巨龙,穿城而过,实为壮美。巴河是平昌的灵魂啊!不雕饰,不渲染,平昌没有浮世的喧嚣,给了我一份祥和,一份依恋,一份感悟。(右上图:罗致鸿陪侍父亲罗鎔先生回老家四川平昌。点击放大)
在平昌的那些日子里,秋雨霏霏,时停时下,雾气也大,宛如到了烟雨飘花的江南。置身在烟雨蒙蒙的景色中,我忽然想起了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说的巴山即四川东部大巴山,我的老家平昌就在大巴山南麓。
一日,风雨消歇,随父亲出门,步行10分钟抵平昌县城最具现代化气息的繁华之地新平街。县中心新平街东高西低,长千余米,商店饭馆鳞次栉比,景象繁盛。(左图:罗致鸿摄:2000年9月,作者在亲戚家的屋顶平台俯瞰平昌县城。群山连亘,巴河与通河在此交汇。山川形胜的优越,滋养着这里的百姓。点击放大)
平昌(古称江口)虽是弹丸之地,但置县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为川东北重镇。追寻历史,更其久远的米仓古道北起汉中,翻越险峻的大巴山余脉米仓山后,一路南下,经巴中,最后到达平昌。米仓古道对传播中原文明和巴蜀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历史学者和考古学者在央视纪录片《寻踪米仓古道》中说:“当时平昌十分繁荣,是货物集散地。大批货物由平昌分散到重庆、成都等地。”可以想见,那时巴河边上的平昌(江口)已经是繁华的水旱码头商贸重镇了。
古老的平昌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新平街南侧即平昌老街,我跟随父亲走进老街,父亲和我说:“这条街有上百年喽,我以前经常走。”
上百年的平昌老街,父亲以前经常走。父亲的话里,乡思浓浓,乡愁漫漫。父亲爱老街的青石板路,老街已深深地植根在父亲的记忆里。(右图:罗致鸿摄:2000年9月,平昌老街景象。点击放大)
平昌老街南起巴河岸边,北到半山腰之新平街,蜿蜒狭长,远远看去,形似腾空而起的巨龙,异常雄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几百年前,平昌人硬是在陡峭的山坡上,打开通路,开辟出一条几百蹬的石阶来,这就是四川人的性格。
在老街上做生意的比比皆是。您看,青砖黛瓦的老房子开着各式各样的铺子,有卖小角楼白酒和江口醇白酒的,有卖通江银耳子的,有卖腊肉的,还有卖川贝,川芎的,我晓得四川许多中药材前面会冠以“川”字。四川草药因药源正宗,材质地道,药性纯正一向为人所称道。有句话说得好“无川不成方”,意为中医开药方的时候,如果没有一味川药,那算不上方子。平昌老街就是一热闹的大集市,来赶集的乡民大多背着竹篓,里面装着鸡鸭鱼肉,要么就是自家地里种的水果蔬菜。有些妇人还把小孩子放在篓子里背起走。这种纯朴自然的生活方式浸满在平昌。我父亲晚年虽寓居发达的海滨城市青岛,但还是念念不忘自己的平昌老家。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猜想,1935年,我的父亲怀抱理想,毅然走出生于斯长于斯的平昌。走的那一天,是否也遇上这总也下不完的巴山秋雨,或许父亲头顶骄阳,翻山越岭走上几十里路,再乘上一叶扁舟顺江而下?父亲未曾说起过,我不得而知。但我能想象出,当年父亲面对的是险巇的山路,翻不尽的高山和汹涌喘急的河流,能搭乘汽车是件多么奢侈的事体啊!就这样,18岁的父亲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勇敢地走出了大山。相隔70多年的今天,若从平昌到巴中、达县,或去重庆、内江、成都已经很方便了。大家可乘汽车,个把小时到巴中,要去成都一宿即到。我的老家平昌是个大县份儿,辖40多个乡镇,各项事业发展很快,听说有修铁路的规划。(左上图:罗致鸿摄:2000年9月,平昌新平街早市一瞥。点击放大)
近年来,我通过网路在万里之外每天可以看见老家乡亲已经生活在一个门户开放,思想自由,心智奔放,和谐稳定,经济飞跃的大环境中。衷心祝愿我的老家:平安、昌盛!
清明将至,谨以此文缅怀我的父亲
2010年3月28日在青岛静心斋00000000
2013年11月23日修改00000000000
①亲戚:指魏传续先生。魏传续先生1924年生于四川平昌,毕业于国立四川大学法律系,曾任通江法院审判长、平昌县政协秘书长,是罗鎔先生的堂妹夫。
后记
|
|
(图为罗鎔先生墨迹。点击放大) |
在我和父亲回乡五年后的二〇〇五年,由平昌县政协、平昌县诗书学会编辑出版的《平昌文化名人墨迹选》收录了父亲两幅书法作品。父亲之作,一帧写的是爱国诗人稼轩的词永遇乐:“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父亲手迹之二为十四个大字:“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二〇一七年春节0000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