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宋珠玑巷罗贵家南迁记(四)

宋珠玑巷罗贵家南迁记(四)

作者:曾昭璇http://www.luos.org

  第八章 罗贵三子辉之系的迁播(附表2)
  罗贵三子辉之(1114一 ),号始南,别字始兴(故又称始兴公),字巨用,至新会时为18岁(绍兴元年),绍兴四年(1134)迁居大良都州头。景泰三年(1452),顺德县建,即当大良北门石湖涌,青灰庵前。配妣朱氏恭人。官授宣德郎。生四子:宝珍、宝球、宝琳、宝裔。公同朱氏合葬大良南门外,土名天马冈,又名‘渴马饮泉’、 ‘赤龙入首’作坐乾山巽向,兼己亥之原。(据《康乐谱》)。《书院志》记为“生于宋徽宗致和四年甲寅出生,有误,故不依。”
  一、辉之迁顺德大良立基(1134)
  《海晏谱》云:
  “翁(指辉之)赋性聪明,怡情山水,当未娶时,因游大良, 卜居于此。后归家言诸兄弟,将父遗业割税贰拾亩三分,飞在保昌都、大良堡立籍,充第八甲里长。大良堡者,即今之顺德县是也。”迁居大良堡为1134年。
  大良堡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地力饶富,为三角洲最良好地区。故其子孙聚族而居,能不断发展,未见有大迁徙记载。
  二、辉之翁子孙散居大良(1134一?)
  大良为辉之长子宝珍居处,建玄贞观修道。“宝珍生于绍兴十一年(1141)辛酉,住故居顺德北门外。配妣杜氏,生二子:一彦荣、二彦化”
  “珍祖中年入道,法名务先,号仙翁。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甲辰,四十四岁,建玄贞观,安静潜修,了悟大乘,金刚宝庵修卷,养精神,抱元守一,固气存神,至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庚午,寿一百三十岁而卒(即1141—1270)。”
  “葬犬良金榜山,坐庚向甲,兼酉卯之原。载《顺德县志》,《福建福州府志》。”
  辉之子孙多居顺德大良即辉之、宝珍父子在顺德经营有方,侄辈往依者亦众。皆因顺德为珠江三角洲鱼米之乡,又是桑基鱼塘之地,蚕丝八造,故富甲一方,人丁衍茂。
  辉之次子宝球亦居大良,生于绍兴十六年(1146)丙寅,生一子,名彦举,仍住大良北门。
  辉之三子宝琳,无后,据《书院志》:宝琳祖,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乙亥(1155)。少年入释,隐居大良,建宝琳寺。悟道法智慧,打坐盘脚而游。事载《顺德志》及福州《福州志》。”辉之四子宝裔,生于绍兴三十年(1160)庚辰,住大良北门石湖涌,青灰庵前。无后,继子由长兄宝珍次子彦华继承为继子。
  辉之长子宝珍长子彦荣,号长荣,配妣陈氏,生二子,一颜公,二颜客。
  颜公字尊颜,号喝泉,配妣何氏。后俱葬附, ‘渴马饮泉’辉之祖坟左右旁附葬。颜公生二子:一原仲,二原礼。
  辉之二子宝球子彦举亦住大良北门。可见罗氏已成顺德望族。兄弟各能自建寺、观。使大良成一宗教兴盛之地,开地方文化贡献之功也。按宝琳寺不是今天宝林寺(南汉建)。
  辉之子孙以大良为本家开支发叶,传自罗贵系第二代辉之,直至廿八世。世系如下:
  “辉之(顺德北门,贵系二世)——宝珍(长子)——彦荣(过继四弟宝裔)——颜公(长子)——原仲(长子)——景任(独子)——德凤——应隆(字敬甫)——永年(字陋巷)——兰庭——月川——西涧——高——仍——于道——服泉——为昌——世宪——仰松——观悲——滋大——开诚——焜海(三子)——庆桐 (号满华)——冠南 (长子)——国流 (次子)——士洪(次子,贵系廿八世,珠系七十一世。)
  顺德明、清以后,工商业并兴,农业亦盛。因珠江三角洲沿海沙田不断淤涨成田,故顺德成为大地主集中居住城市。桑基鱼塘,又是高产值生产。生丝出口量大,白银一船船运来,故顺德成为广州银业贸易兴旺小镇,女工不愿结婚,有自梳女风俗,即自于此。
  大良南门亦为罗姓分布地点,是罗贵七子之后,此处不述。
  三、北门罗氏近代分布国外者多
  顺德大良罗姓望族,明、清时代,由于沿海沙田淤涨甚速,耕地面积扩展日大,大小地主集中居住大良,故有“地主城”之称。
  加上蚕丝业发展,缫丝女工日增,一天可获6毫钱(白银),比农业增值成倍(清代情况)。加上淡水鱼业兴旺,禾田改为鱼塘,获利亦倍增。故工商业兴起,广州银业(即今天银行)中即形成“顺德帮”,今天香港如著名的恒生银行,即为代表一员。故罗氏子孙从事工商业者不少,亦随企业发展,远至南洋、美洲者不少。
  颜公(长子)——原仲(长子)——景任(独子)——德凤——应隆(字敬甫)——永年(字陋巷)——兰庭——月川——西涧——高——仍——于道——服泉——为昌——世宪——仰松——观悲——滋大——开诚——焜海(三子)——庆桐 (号满华)——冠南 (长子)——国流 (次子)——士洪(次子,贵系廿八世,珠系七十一世。)
  顺德明、清以后,工商业并兴,农业亦盛。因珠江三角洲沿海沙田不断淤涨成田,故顺德成为大地主集中居住城市。桑基鱼塘,又是高产值生产。生丝出口量大,白银一船船运来,故顺德成为广州银业贸易兴旺小镇,女工不愿结婚,有自梳女风俗,即自于此。
  大良南门亦为罗姓分布地点,是罗贵七子之后,此处不述。
  三、北门罗氏近代分布国外者多
  顺德大良罗姓望族,明、清时代,由于沿海沙田淤涨甚速,耕地面积扩展日大,大小地主集中居住大良,故有“地主城”之称。
  加上蚕丝业发展,缫丝女工日增,一天可获6毫钱(白银),比农业增值成倍(清代情况)。加上淡水鱼业兴旺,禾田改为鱼塘,获利亦倍增。故工商业兴起,广州银业(即今天银行)中即形成“顺德帮”,今天香港如著名的恒生银行,即为代表一员。故罗氏子孙从事工商业者不少,亦随企业发展,远至南洋、美洲者不少。

点击看大图
附图:表一罗贵公系三房辉之公世系表

点击看大图
表二辉之公系德凤公世系表


  第九章 罗贵四子光之系的迁播(附表12)
  罗贵四子光之(11 17—1196),号镇南,官授宋丞直郎。子孙徙居广东增城县罗山阁下,子孙分布南海罗村、紫洞、三华、陈村、香山小杬、东莞茶滘、阳春各地。配妣张氏、黄氏、萧氏三位恭人。生六子:昊、晟、暹、升、昂。(据《康乐谱》)
  《书院志》称为罗贵三子实误。生辰亦误,本书不从。光之又号期用,随父罗贵至新会蓢底村时为十五岁。据《槎滘谱》为金氏所出。官任广西梧州府苍梧县文林郎,“后历官文林郎,晚年辞禄而归,解组之暇,幽隐林泉,棲迟岩穴,寄迹耕萃。一日邀游罗浮。”见其山水之美,即开基立业,成家于此。
  《槎滘谱》云: “良底村,配张氏,生长子昊,次子暹,续娶黄氏,生三子晟,四子升,后娶萧氏,迁居增城罗山阁。”
  从谱载可知光之迁居已是晚年时期,才由蓢底村迁出。在罗山阁生五子昂及六子旻的。并终于罗山阁。葬于沙贝冲天凤。槎溪之祖云云。即光之出身于丞事郎(即丞直郎)才升为文林郎的,以终其身。
  一、罗贵四子光之迁居增城罗山阁(1189)
  光之晚游罗浮山, 《槎浯谱·镇南罗公传》云: “见浮山山麓之阳,山川融结,田野广平,及无势恶把持之处,择一形胜开辟住址, 卜宅卜居,且耕且读,有枕流漱石之风,无圭组轩冕之志,恬谈自如,欲训子孙,诵读于浮山之麓,有可大可久之业,不干闻达,脱然高尚,后有云初奕世之欢,至晚年娶夫人萧氏,自岗州来,居于增城罗山阁,因家焉。晚生一子,行五,公欣欣然不胜之喜。喟然叹日:“吾得此子,真乔梓也。吾从此而心欢矣。梓昂而参天,每见乔而垂首,命其名日昂。因其字子宽。后又生第六子,命曰曼,公日:“吾生六子,而今成矣,因命其字子成。”盖詹宋运式徽,而树德以贻后昆也。”
  “公生于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按此处与《康乐谱》载生年1127不同)庚子。原配张氏,继配黄氏,晚娶萧氏,共生六子。张氏生于徽宗宣和三年(1121)辛丑,生长子昊,次子晟,终于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 152)壬申,享年三十一岁。”(按《康乐谱》称1127不确)。
  “黄氏生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乙亥。公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乙未时,年已五十六矣。继娶黄氏。黄氏年方二十一,归于公,生三子暹,四子升,终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壬子,享年三十有八。公于淳熙十六年(1189)乙酉岁,徙居增城罗浮西麓罗山阁。”(按《槎溪谱》载为绍熙十六年)
  “续娶萧氏同居,夫人生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夫人年已一十七岁,即生第五子昂,复于宋宁宗庆元初年(1195)乙卯,又生第六子曼。公时已七十六矣。长张氏一岁,黄氏三十五岁,萧氏五十五岁。”
  “公终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丙辰,享年七十七岁。张氏黄氏合葬于冈州蓢底村后山,×向之源。初葬公罗山阁增城县地。后因风水不利,五子昂、六子旻起柩改葬增城沙贝四望冈飞鹅穴,与妣萧氏合葬焉。公乃冈州二世祖,增城山阁始迁之祖,珠玑巷七世孙,江西宗派汉大司农西山珠公五十二世孙也。”萧氏终世失考。二世罗昂,三世善卿,为光之长子嫡孙仍居罗山阁守业。其余五子中只有四子升仍居蓢底。
  二子晟迁南海紫洞三华里(五代后)
  三子暹迁香山小榄,(八代后)
  五子昂迁增城罗山阁,
  六子旻迁东莞茶迳。
  二、光之长子昊仍居新会蓢底村
  光之早期当官在外,家业由长子昊管理,故他未有随父迁去罗山阁。晟、暹、昂迹随兄居葫底。分迁是以后之事,即父亲光之辞官归隐后,由蓢底迁罗山阁开始。
  光之长子罗昊,字赫享,生于绍兴十八年(1148)戊辰。住蓢底。晟、暹、升同居。以后才因子孙渐多,分散居住。据《槎溪谱》载:“四,讳升,同兄居蓢底。”
  三、光之次子晟迁南海紫洞三华里
  光之次子罗晟生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辛未,住南海县西樵罗村。这是珠江三角洲发展中心地域,今天西樵山区是半县级的管理区,官山圩是明清丝业中心地区,紫洞是北江交通的中心,东平水道的交通要道,罗村现为广三铁路的一个大站。故罗晟迁居这里工商业发达的农产丰富庶地区,也反映罗氏族人的先进观点和经济水平。今天罗村已发展成镇。今附近村庄多为南雄珠玑巷迁民,如谭边、石硝、大同、亨美、松岗、溶洲等(见《广东省今古地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
  罗晟住的具体地点为西樵罗村地,又根据《槎溪谱》晟是在蓢底住五世后始行迁出,但该谱记迁中山小杬,系误载,故不从。认为南海紫洞三华里一说为合。
  四、光之三子暹迁香山小杭
  据《槎滘谱》(一用《槎溪谱》)云:“三讳暹,居铁城,今香山小榄村。”
  罗暹,光之三子,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乙亥,住蓢底八代后,徙居香山小榄村,《康乐谱》却载为: “住南海县紫洞、三华、阳春。”疑与晟祖同,故不用此说。虽《书院志》亦载仝此。取槎滘谱,即因记暹住蓢底八代才分居小杬,内容较详。其弟升仍载蓢底从长兄昊詹。但从分居年代看罗升居八代于蓢底太久。
  五、光之四子升居蓢底或说迁小抚
  光之四子升按《槎溪谱》称与兄同居蓢底;但《书院法》则说:“住香山小杬,石滩、荔枝迳。”生于宋高宗二十八年(1158)戊寅。”《康乐谱》亦载:“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1159)戊寅(按此处年岁与槎溪谱异,差一年,康乐谱误)。住香山县小杬村,增城石滩、荔枝迳而居之。”《槎浯谱》说八世后始迁小杬(沙田区),为珠玑巷人滘中地,亦有“地主镇”之名。即因沙田年年增大,田地增加之故、石滩、荔枝迳地名今仍存,石滩亦属沙田区,即有利于农业发展,今已成镇。荔枝迳则为农村性质聚落,但因当广州至增城大路所经,故亦为移民易达之地。
  是则罗升久住蓢底,至其子孙亦效暹、晟几世后方迁居至中山小杬,增城各处亦很有可能。《蓢底谱》说升仍居葫底,或指升本人而言;未说其子孙外迁之事而已,即古谱与新谱之差别也。
  六、光之五子昂随父居罗山阁(1189)
  广东第一名山为罗浮山,由罗山及浮山合成,两山均高1300米以上,以罗山为主体,浮山传说外处浮来,并于罗浮,故日浮山。两山并崎,故名,光之晚年,见罗山角(即今改阁的美称)美可开家立业,于1189年迁居增城罗山阁、娶妻萧氏,生五子昂。时公为七十岁(《槎溪谱》)。七十六岁又生六子曼。
  昂始居增城罗山阁(在罗浮西麓),字子欢。父母合葬于罗山阁(光之与萧氏),光之原配张、黄二氏葬蓢底村后山。萧氏二子昂、曼俱居罗山阁。光之七十七岁死,二子全赖萧氏养大成人,故长大后,以父葬处不好利,起柩改合葬,于增城沙贝四望冈飞鹅穴冲天凤地,别名飞鹅龙跃天门之向原。
  昂讳子欢,配夫人郝氏,生七子:善卿、羲卿、贤卿、原卿、受宗、贵宗、晚卿。昂生于绍熙元年(1190),终于祥兴二年(1279),享寿九十一岁。郝氏生于绍熙三年(1192),终于祥兴三年(1280),享寿90岁,番禺车坡人。当元世祖至元十八年也。与昂合葬沙贝塘帮水。长子善卿仍居罗山阁上水乡居住。
  《康乐谱》说昂生于绍兴32年,略异。
  七、光之六子曼迁东莞茶迳
  光之六子曼,字子成,生于庆元元年乙卯(1195),但《康乐谱》说生于隆兴二年甲申,迁东莞茶迳。 《书院志》称生于绍兴二年,实误。曼与兄昂曾把父母起柩合葬于飞鹅穴冲天凤地,又名龙跃天门之向原,求福求禄,可见兄弟家势亦盛。故迁居东莞茶迳,亦发迹表现之一,因迁居要建基立业,买田建房,才能落藉。
  雯迁茶迳,《书院志》、《康乐谱》皆同,惟《槎滘谱》则在《琴轩公九子之派》一节中,却说:“昂,为东莞槎滘雯二世祖也。生七子,三子迁槎溪。旻居东莞西门,分居南海湖涌,紫洞罗村。“旻二子:昌、李。
  则昂子迁槎溪而尊父为二世祖也。但更则不提居槎溪而直接提出迁湖涌紫洞罗村。又与《书院志》、《康乐谱》异。这是更未迁槎浯,后代再迁南海湖涌紫洞萝村之故。
  旻死于祥兴二年(1279),寿六十八岁。
  八、光之五子昂之子三人迁槎滓
  罗昂娶车陂郝氏女生七子:长善卿、号林池,仍居罗山角。次羲卿迁增城佛岭,三贤卿迁莲塘迳、潮水边,四原宗,改字受卿,迁佛岭。五受宗,六贵宗,七晚卿,三兄弟仝迁东莞槎滘。昂居罗山阁,母萧氏,妻郝氏。
  昂五子受宗偕六弟贵宗、七弟晚卿三人同迁东莞槎滘,为槎滘迁祖。但建宗祠时追祀祖父镇南为始祖,子欢公为二世祖,兄弟三人为三世祖,分为三大房。二世祖昂字紫宽。
  五子受宗与昂公子欢本居罗山阁,配郝氏生七子,五子即受宗,父死亡迁槎滘(一名茶迳),配妣邓氏,生三子:汉明、二奴、伊获。二奴迁居沙贝,伊获出继叔贵宗。
  六弟贵宗,配庄氏,继子伊获。
  七弟晚卿,字朝相,号甘节,配陈氏,子二:飞骏、满聚,为乡饮正宾。
  汉明(受宗长子)时已入明代,讳霞,字文彩,号溪明,配陈氏,生五子:永聚、永保、观颐、友盛、友津。生于洪武二年(1369)十一月初五,终于正统四年(1439)八月初十,寿71。安人生于洪武三年(1370),终于正统二年八月十一(1437),寿68。
  计《槎浯谱》记至雍正后,凡23传,亦称善本,存今暨南大学华侨研究所退休教授罗晃潮冢,据今他是24传。可上接古谱公世系,则此本实为详细族谱矣。
  九、光之五子昂次子义卿迁增城佛岭
  光之五子昂长子善卿,号林池,仍居罗山角,次子义卿,即迁增城佛岭。
  《槎溪谱·宋岭南始祖》篇云:“四世祖长善卿,号林池,仍居山阁。次义卿,邑庠、其后迁居佛岭,遂为佛岭之始祖。公葬于村下侧面虎。”按佛岭在正果东面,属和平村地,在增城县北,近增江亦为水稻产区。
  十、光之五子昂三子贤卿迁增城莲塘迳
  光之五子昂三子(光之孙)贤卿,子二:长讳通,迁居增城莲塘迳。(据《槎滘谱》)。地在派潭镇甫围园村,临河多水稻。
  十一、光之孙贤卿次子道迁增城潮水边
  光之五子昂七子中第三子贤卿,生二子,次子为罗道,迁增城潮水边定居。(据《槎滘谱》)
  十二、光之孙贤卿弟原宗(四弟),后改字受卿,亦迁居增城佛岭据《槎滘谱》,此说未考。
  十三、光之六子曼之孙迁居紫洞萝村
  据《槎滘谱》:“曼,居东莞西门,分居南海湖涌紫洞萝村。”又在《镇南罗公传》中称:“公,字子成,乃光之公第六子,萧氏生。配欧氏,生二子:昌、李。公(指罗昌)生于宋宁宗庆元元年(1 195)乙卯。次子李,号困果斋,生一子:专,徙居南海湖涌,以作始祖。”注明(此谱本自冈州葫底家藏古谱,与《横沙房谱》载同)。
  即曼——李——专(或专),始徙南海湖涌。
  曼生于宋庆元元年,终于祥兴二年(1195——1279),享寿八十六岁。
  按光之六子雯迁紫洞罗村,可能他的哥哥在罗村有关。
  十二、光之孙贤卿弟原宗(四弟),
  后改字受卿,亦迁居增城佛岭
  据《槎滘谱》,此说未考。
  十三、光之六子曼之孙迁居紫洞萝村
  据《槎滘谱》:“曼,居东莞西门,分居南海湖涌紫洞萝村。”又在《镇南罗公传》中称:“公,字子成,乃光之公第六子,萧氏生。配欧氏,生二子:昌、李。公(指罗昌)生于宋宁宗庆元元年(1 195)乙卯。次子李,号困果斋,生一子:专,徙居南海湖涌,以作始祖。”注明(此谱本自冈州葫底家藏古谱,与《横沙房谱》载同)。
  即曼——李——专(或专),始徙南海湖涌。
  曼生于宋庆元元年,终于祥兴二年(1195——1279),享寿八十六岁。
  按光之六子雯迁紫洞罗村,可能他的哥哥在罗村有关。
  十二、光之孙贤卿弟原宗(四弟),
  后改字受卿,亦迁居增城佛岭
  据《槎滘谱》,此说未考。
  十三、光之六子曼之孙迁居紫洞萝村
  据《槎滘谱》:“曼,居东莞西门,分居南海湖涌紫洞萝村。”又在《镇南罗公传》中称:“公,字子成,乃光之公第六子,萧氏生。配欧氏,生二子:昌、李。公(指罗昌)生于宋宁宗庆元元年(1 195)乙卯。次子李,号困果斋,生一子:专,徙居南海湖涌,以作始祖。”注明(此谱本自冈州葫底家藏古谱,与《横沙房谱》载同)。
  即曼——李——专(或专),始徙南海湖涌。
  曼生于宋庆元元年,终于祥兴二年(1195——1279),享寿八十六岁。
  按光之六子雯迁紫洞罗村,可能他的哥哥在罗村有关。
  十二、光之孙贤卿弟原宗(四弟),
  后改字受卿,亦迁居增城佛岭
  据《槎滘谱》,此说未考。
  十三、光之六子曼之孙迁居紫洞萝村
  据《槎滘谱》:“曼,居东莞西门,分居南海湖涌紫洞萝村。”又在《镇南罗公传》中称:“公,字子成,乃光之公第六子,萧氏生。配欧氏,生二子:昌、李。公(指罗昌)生于宋宁宗庆元元年(1 195)乙卯。次子李,号困果斋,生一子:专,徙居南海湖涌,以作始祖。”注明(此谱本自冈州葫底家藏古谱,与《横沙房谱》载同)。
  即曼——李——专(或专),始徙南海湖涌。
  曼生于宋庆元元年,终于祥兴二年(1195——1279),享寿八十六岁。
  按光之六子雯迁紫洞罗村,可能他的哥哥在罗村有关。

点击看大图
附图:表一罗贵四子光之迁东莞槎窖世系

点击看大图
表二迁东莞长房受宗世系表1

点击看大图
表三迁东莞长房受宗世系表2

点击看大图
表四迁东莞长房受宗世系表3

点击看大图
表五二房贵宗祖分支衍派表

点击看大图
表六三房三世晚卿祖分支衍派表1

点击看大图
表七三房三世晚卿祖分支衍派表2

点击看大图
表八三房三世晚卿祖分支衍派表3


  第十章 罗贵五子曦之系的迁播
  曦之,字明用,号日南,官授著作郎,与长子迪迁居番禺山下,子孙散居东莞,都宪亨信公,其裔也(据《槎滘谱》),字“大明”。
  他是罗贵第五子,到新会蓢底村时还未成年,母金氏,南雄珠玑巷女,共生五子,曦之最小。母未同迁,因早死而葬于南雄珠玑巷密洞山。曦之生于徽宗宣和二年(1120),《书院志》称“国用”,号大明,为官时为绍兴二十六年(1156)丙子,宋懿议郎中。后迁番禺黄陂紫务本乡,生子:祯、祥、禧、裕、礼。(据《书院志》,与《槎溪谱》)赂有不同,《康乐谱》称曦之迁黄陂紫务本乡,紫洞罗园、又与《书院志》略异。
  按黄陂即今广州东郊黄陂(白云区南部)。
  曦之迁番禺县山下
  曦之迁山下是与长子迪源仝迁的,见《槎浯谱》。迪源为曦之长子罗祯。”迪源生于绍兴十七 年(1147)丁卯。生一子,名文思。文思生于淳 熙六年(1179)已亥。迪源早死,文思由二叔(曦之次子)罗祥养大。山下为清代地名,属鹿步司萝园堡地,后代散居于东莞。据《康乐谱》则说又迁上番禺罗村。三子罗禧、五子罗礼同居番禺。罗禧生于1153年,罗礼生于1160年。
  二、曦之次子祥迁上番禺罗村
  《康乐谱》云:“(文思)依叔祥祖,同迁番 禺慕德里司紫罗山下,又徙上番禺罗村。乃系明朝进士起夙公之祖也。”
  罗村指名在上番禺,今广州市北郊地,因各地罗村地名甚多,故要指明。在今太和市地,即今罗洞村。这带水田较旱,不如下游江村有潮汐的珠江三角洲平原之富。
  罗祥生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子一,名文成,与堂兄文恩同居。按《康乐谱》,文成迁居多处,云: “后徙东莞、增城、从化葫边城;又迁往肇庆、高明,四会各处而居之。” 《书院志》“望边城”改为“葫边”。则罗祥生活并不安定。故有些谱称罗祥后代居肇庆、高明。如高明罗岸村,即说是1146年由珠玑巷至金利,再迁此去村传说。
  四子罗裕生于1156年,住黄埔紫罗山下,又曾去东莞、增城居住,似从祥兄一段时期,但各谱所不同,时相调换。
  曦之为宋懿议郎中,后迁番禺。
  三、罗氏兄弟曾迁东莞、增城
  罗曦次子罗祥、四子罗裕都有些谱记述曾居东莞,但地点未载。如《书院志》即说:“五六世祥祖……迁东莞、增城、从化葫边,又迁肇庆、高明、四会。”
  罗曦四子罗裕也说:“住黄埔紫罗山下,东莞、增城。”
  可见他们生活也不安定。
  计罗氏兄弟和子孙,入居东莞,从上述看来,有四大支,虽时间不同,地点不同。
  计罗氏入东莞凡四次;
  ①清之三子罗翔,入迁英村等地,
  ②光之五子昂等迁入槎溪等地,
  ③清之后四世元振迁入铁冈、寒溪水等。
  ④曦之二子罗祥、四子罗裕亦曾入莞。
  每次中又再分衍在各处附近地区。故成为各地族谱难以分析之原因。迁入时间不同,地点亦异,故各地族谱和家谱,在撰写过程,未有小心研究,故常混杂,错抄等,至使学者们不愿细察各族谱及家谱之复杂情况也。
  《康乐谱》云:“番禺鹿步司横沙乡,系长子之二房子孙(即清之次子罗鸣后代),因元末明初时势乱,徙迁于番禺车陂乡永泰里新桥,是明初时授千户镇守新桥,由车陂而迁东莞。”即罗鸣子孙入东莞是在明初。
  按罗鸣生维清,维清生元振,即迁东莞始祖也。
  又记五房(即曦之一系)子孙分布如下:
  “五房徙迁番禺慕德里司黄陂,紫洞务罗山下”又迁上番禺罗村。东莞、增城、从化、望边城(按望即朗之误写)。又徙肇庆、高明、四会,俱系五房子孙之裔,分各处而居之。”即指元振一系之迁徙根略。
  估计今后在肇庆、高明、四会可能发现罗氏族谱与家谱。
  四、曦之三、四子迁居番禺
  曦之三子罗禧,据《康乐谱》它记迁徙,并记:“生于1151年,迁番禺县而居之。”并记曦之四子罗裕生于1156年,与禧祖同居于番禺县。与别谱略异。
  曦之五子罗礼亦记出生于1160年,与禧、裕两祖同居。后迁罗山下东莞、增城各处而居之。 ”
  即曦之三、四、五子都曾迁番禺县而居。五子罗礼后迁去罗山下东莞、增城各地居住,可能与各兄弟联系有关,故不用单项列出论述。


  第十一章 罗贵六子温之系的迁播(附表1)
  罗贵六子温之,字利用,号从南(据《康乐谱》),生于绍兴三年(1133),官授宋宣德郎,迁回珠玑巷居住,别字念缚,生六子。
  一、罗贵六子温之迁回珠玑巷旧居
  温之是南迁后在蓢底出世的。别字念缚,成年娶妻后,并于生长子罗渥后,携同回南雄珠玑巷老家居住。时年三十二岁,生五子:可祯、建祯、维祯、祥祯、奇祯。亦随居旧里。
  罗渥生于1161年,绍熙三年(1192)壬子迁回珠玑巷西门尚书里而居之(一说尚德里),与父及五子同居,父温之为宋宣德郎。
  二、温之次子汉仍居新会水尾
  罗汉仍住新会县,《书院志》云:“汉祖生于宋高宗隆兴二年(1164)甲申,佳新会水尾,生瑞祯。”《康乐谱》云:“汉祖,名倍,生于孝宋隆兴二年。”其子瑞祯仍住新会县。未见外迁记载。
  但其弟溟、洪、法、深四人迁他县,如英德、开平、恩平、高明等县。
  三、温之三子溟在英德立户
  温之三子罗溟在英德洽洸立户。 《书院志》云:“溟祖,生于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戊子。迁韶州英德,含光司,生子显祯(或丽祯)。
  按含光是连江下游平原区,亦英德农业最发达地方,有船只通广州、韶关,故亦为迁民首选地点,唐以前且为洽洸县治所在。子显祯亦同父居于洽沈。《康乐谱》云:“溟祖名佐”。
  四、温之四子洪迁高明
  温之四子罗洪,迁肇庆高明,《书院志》称:“洪祖生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壬辰,住肇庆高明,生子丽祖。”
  按高明县在西江主流西面,为河谷平原地方,有利于农垦,因有西江,可通省港各地,亦利于工商业发展。子丽祯同父居高明。
  五、温之五子罗法迁居恩平
  温之五子罗法,迁居恩平县地。子名乾祯,与父同住恩平县。《书院志》称:“法祖,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生。” 《康乐谱》称: “法祖,名伍。生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丙申,迁肇庆恩平县而居之。生一子,名乾祯。”
  六、温之六子罗深迁居开平
  温之六子罗深, 《康乐谱》称他生于: “深祖,名修,生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巳亥。迁肇庆府开平县而居之,生子,名‘远祯’。“但《书院志》先记,即只记五子《渥、汉、溟、洪、法五人)。
  温之一系六子三代谱系可查。但地点分布分散,由珠玑巷、新会再分枝英德洽洸,肇庆高明、肇庆恩平、肇庆开平(当时这些县都属于肇庆府管辖)。可见今后研究即可于肇庆、高明、恩平、开平求之。《康乐谱》还记六房有一支分去罗村,因谱云:“罗村,系六房子孙之裔。“即为一例。因罗村在各县均有,而在开平县村地点不明,按一般迁居多依靠亲友,罗深开支于开平县。是否开平另有罗村,抑或依曦之长子之罗村(罗祯居处)、或光之次子西樵之罗村、或淳之五子罗琛居处,未敢说定。按文义则似为开平罗村。
  《槎溪谱》温立称:“字和用。“与《康乐谱》不同。又谓温之为开平、恩平始祖,新会水尾始

点击看大图
附图:罗贵公系六房温之公世系表


  第十二章 罗贵七子淳之系的迁播(附表3)
  罗贵七子名淳之,《书院志》:“字大用,别字念济,生于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丙辰。至孝宗乾道六年(1170)庚寅,校书郎中,谏议大夫。生子:殉、瑞、环、璟、琛、璜。“《康乐谱》称他号“梅南”。……公葬蓢底。生五子。缺“璜”子。并记此房分布面积很广。如云:“番禺慕德里司罗村,东莞、增城、高要、四会系七房子孙。”
  江南大岸镇头,澳边、流澹、龙庆、石硖,三家村,罗园、紫洞、皆同七房子孙之裔,分各处居之。”
  可知淳之系后裔已分布在珠江三角洲腹内部,故生殖日繁,各族人丁日多,分支有必要了。“亦有迁回江西老家吉水县。“(《康乐谱》) 兹按七房各子长次分述如下:
  一、淳之长子珣迁南海罗园
  据《康乐谱》:“殉祖,号阉翁,别字园翁,生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辛已,徙南海县黄鼎司绿潭堡罗园、南庄、上塘而居之。殉生三子:一竹庭,居罗园,二居南庄。地点按黄鼎司今东平水道南北地区,如今天罗格围处,仍保留有罗园、南庄、紫洞、大岸、澳边等罗氏子孙散居聚落地名。即西樵至佛山间,已为罗氏后代分布地区。三子松庭居尚塘。
  殉长子竹庭在罗园居住生三子:一名圃、二耕隐、三乐耕。但后代因年年战乱失记。即由第六世至十六世未详。但由道光壬午(1822)年殿试探花及第之廿一世祖文俊公起,其世系则由其裔孙镇洲宗长记录如上(见《罗君筹考志》三十五)。
  ①贵系五世乐耕祖(即竹庭三子)后代:十七世名敦复,十八世名淑燕,十九世未详;二十世未详,廿一世文俊,住附近萝邮,罗镇洲记录下来如此。
  ②贵系廿五世罗镇洲记下文俊公后人分派为二房:廿二世支大为兄,廿二世廷琛为弟。支大三子:瑛、江甫、超浩。廷琛五子:崇伦、崇禧、崇龄、崇襄、崇年。廿三世后延琛一支为盛。
  二、淳之长子殉廿四世孙宗炎迁北京
  淳之长子殉后代廿三世孙崇龄(廷琛三子)四子宗炎,迁北京,有二子:可兴、可发。
  按崇龄,字雨三,生八子:长宗耀,字津生,二宗焯、三宗炜、四即宗炎,五宗煊、六宗煜,七宗炬、八宗煜。
  本谱记录者罗镇洲即为罗殉(阁翁,罗贵系三世)后廿五世孙,字一元。属文俊长子支大一房,为支大曾孙,即支大——超浩——汝富(字俭存)之第二子。镇洲有四子(贵系廿大世):士介、士令、士全、士余。
  三、淳之次子罗瑞迁居南海溶洲
  罗瑞据《康乐谱》号飒翁。生于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乙酉。配妣郑氏,生二子:长子迁居南海县、溶洲乡,次子迁居四会县。
  按溶洲乡本名榕洲乡,为榕树生长沙洲地,亦在罗格围内东平水道南岸。与长兄罗殉同一围内,罗园在溶洲之西不远处。
  四、淳之次子罗瑞第二子迁居四会
  据《书院志》称: “次子住四会(淳之次子)。“《康乐谱》亦记:“次子迁居四会县,”则恐怕不会是假的。
  五、淳之三子环迁南海沥滘
  《书院志》称:“环祖,生于宋孝宗乾道4年(1168)戊子,住南海沥滘。配孙氏,生子:纪纲、绩横。”《康乐谱》记:“号石翁……徙迁南海县江浦司三多、龙庆而居。配妣孙氏,生四子:一纪、二纲、三绩、四(纟黄)。”《康乐谱》似可靠些。
  按江浦司即今后西樵山地区,三多正当吉利涌和北江正干汇口地点,为一方富庶之区,亦是军事要地。故迁入本地是经济、政治上有面子的阶层。对岸即为龙庆(今名隆庆)。
  六、淳之三子罗环长子罗纪迁吉水
  淳之三子罗环长子罗纪,据《康乐谱》云:“纪祖,字通州,生于宋宁宗庆元元年已卯(1195),至理宗绍定二年(1229)已丑,三十五岁,徙居江西吉安府,吉水县,配妣周氏。即迁回江西省老家居住。
   七、淳之三子罗环次子纲迁顺德县南门
  罗环次子名罗纲,字雄州,迁顺德南门开派,与北门罗辉(纲的伯父)系不相通连。自成一派。故罗君筹《考志三十六》按《康乐谱》及《书院楼》定为淳之后人。
  由罗纲传下(一世)凡廿六世。由罗贵为一世计起为廿九世。他是由南海罗园(罗格围内)迁去顺德大良南门开派的。
  八、淳之三子罗环三子罗绩迁南海良登
  罗环三子罗绩,名伟菴,字碧潭,生于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癸未,嘉定三年(1210)庚午解元,住南海龙畔北。”(据《书院志》)。但据《康乐谱》则罗绩曾迁居多处,但始终在西樵附近。云: “生于宋宁宗嘉泰四年(1201)甲子。徙南海县西樵、良登、黄冈、江浦司、紫洞、顺德三桂等。配妣王氏,生一子,名桂。”
  两谱颇有差异。
  按良登在丹灶南,正是珠江三角洲良田区。丹灶——西樵——九江一线,正好是西江和北江主流的两岸冲积平原地带,今天仍是珠江三角洲精华区,工商业发展。
  九、淳之三子环的四子缵迁南海龙庆
  罗环四子罗缵,字东州,迁南海县龙庆村居住。龙庆亦在罗格国内,即南庄西侧,东北尚塘、罗园(同在罗格围内),对河为三多、大洋。即淳之子孙是发展性的近距离迁徙,表示经济发展,田地日增的家族兴盛情况。今天附近罗字地名密集,如广三铁路有罗村站,小塘站有罗冈,南沙有罗行,吉利冲北为罗格围,围内有罗园。顺德水道有罗村沙(沙上有罗村)。南岸有罗客村。丹灶南面亦有罗村,可见罗氏在珠江三角洲中心部分是个望族。因为这里除罗姓地名外,不少村为罗姓人迁入的地点,或开村地点。缵生于宋宁宗嘉定元年戊辰(1208),徙南海流滘、镇头、“龙庆各乡而居。配妣王氏,刘氏。生三子:一诏,三诰、三瓒。”(据《康乐谱》)。
  十、淳之四子球迁南海龙畔
  淳之四子名璟,字碧潭,生于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癸未。嘉定三年(1210)庚午解元,住南海龙畔北。(据《书院志》)。但据《康乐谱》则说罗璟生于宋孝宗淳熙四年丁酉(1177),徙居南海县龙畔、罗村、良登、沙头岸,三水太和各处而居之。
  可见罗氏族人在西樵一带已子孙众多,因龙畔即在西樵山顺德水道东岸江边,南对沙头镇,西即罗村沙(村在沙岛上)。
  此志与《康乐谱》不同,解元记在罗琛。
  十一、淳之五子琛迁南海罗村
  淳之五子琛迁南海罗村,而其四兄王景居处相近。据《康乐谱》云:“琛祖。号碧潭,生于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癸已。至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庚午科解元,徙南海县江浦司龙畔、大岸居之。”
  但《书院志》云:“五六世,琛祖,字绿谭,生于宋孝宗绍熙四年(1193)丁酉。住南海龙畔、良登、罗村、沙头岸、云浯、三水太和。”与《康乐谱》不同,可能传抄族谱时有错出。因《槎溪谱》又说解元是罗琛,但日期则云是成淳六年(1270)解元。
  十二、淳之六子璜迁三水太和
  淳之幼子名璜,迁居三水县太和乡,按《书院志》云:“生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壬寅,与兄仝住。”《康乐谱》所记亦同。
  淳之一系由于迁居珠江三角洲富庶之区,经济、文化发达,有功名子孙产生,故子孙分居多不出西樵一带。属近地分派。表示家族力量膨胀 而不是创业性分居他方,以求出路的远距离
  最远三水太和,亦离丹灶西北约16公里,虽已跨县,但距离仍近。
  淳之按《槎溪谱》云:“淳之,字广用,号幅南。”又与《书院》《康乐》二者不同。
  十二、淳之六子璜迁三水太和
  淳之幼子名璜,迁居三水县太和乡,按《书院志》云:“生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壬寅,与兄仝住。”《康乐谱》所记亦同。
  淳之一系由于迁居珠江三角洲富庶之区,经济、文化发达,有功名子孙产生,故子孙分居多不出西樵一带。属近地分派。表示家族力量膨胀 而不是创业性分居他方,以求出路的远距离
  最远三水太和,亦离丹灶西北约16公里,虽已跨县,但距离仍近。
  淳之按《槎溪谱》云:“淳之,字广用,号幅南。”又与《书院》《康乐》二者不同。

点击看大图
附图:表一罗贵公七房淳之公世系表

点击看大图
表二淳之公支系闾翁公世系表

点击看大图
表三淳之公支系顺德南门世祖雄州公世系表


  第十三章 罗贵八子绍之系的迁播
  罗贵八子绍之,按《槎溪谱》云: “绍之,字振卿,号木浪荡,宋敕授承务郎。迁居番禺沙湾、傍冈为始祖。生五子,一子徙居东莞南沙。”又如据《书院志》,则记如下:“绍之,字维统,号维纲,别字宗南,生于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己未,宋丞务郎。番禺傍冈、东莞南沙。配张氏,生子:芝、兰、茂。”又《康乐谱》记为:“绍之祖,字定用,别字统纲,号宋南,花号浪荡生,生于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己未,官授丞各郎。徙居番禺傍冈、东莞南沙。配张氏宜人,生四子:一芝、二兰、三蓉、四茂。”与上两谱有异。
  一、罗贵八子绍之迁番禺傍冈
  罗贵八子罗绍之各谱记载不同,连所生子女数目亦不一,但迁居地点却同是傍冈及南沙。傍冈在市桥东北,与市桥间即有罗家,显系同一系开派,与沙湾同一地区分布着:《番禺县志》亦记此事(1995年广东人民出版社版)称:“罗氏族人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从中原南迁广东南雄珠玑巷,再而南迁番禺罗边、傍江、罗家,继迁往东莞厚街。”又云:“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罗文秀从东莞县厚街出发,以贩卖小食麻糖为生,游走四乡,随后到此定居(指南沙大岭界村),建立村落,为南沙罗姓之祖。因村内有大岭界山,故名。罗屋、林傍岭等村定居开发较早,多姓罗。”
  又据《豫章家谱》(1941年版)出:“八子绍之(八房),字定用,号宋南,花号“浪荡生”。生于高宗绍兴九年(1139)己未,官授承务郎,徙居番禺傍江,配妣张氏宜人,生四子:长子芝,居傍江;次子兰,居南沙;三子蓉;居九江;四子茂:居高明。
  则八房子孙分布亦广,即由九江到高明,由傍江到南沙均有分布。
  二、罗贵八子绍之后代迁东莞
  绍之后人迁入厚街已见《番禺县志》(1995版)。明代入南沙亦有记载。但《豫章家谱》记绍之次子兰居南沙。则可能南沙在宋已有罗兰等人先到开发。
  但《康乐谱》又说:“兰祖,字必芬,生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丙申,徙九江田心黄冈村,妻儿未见详载。”则罗兰未去南沙而去九江。南沙别有人迁去的。如《罗君筹考志》(二十四)即说: “(长子)芝,东莞南沙是其后裔: “因《书院志》云:“芝祖……子孙迁东莞南沙。”
  三、罗贵八子绍之长子芝迁回珠玑巷
  罗贵八子绍之长子芝生平,已记载其概略于《康乐谱》;《书院志》更详记:“芝祖,字镇卿,生于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辛卯。府庠生,住韶州,迁回珠玑巷。又迁番禺傍江,子孙迁东莞甫沙。(南沙清代属东莞县,今天才属番禺市)。《康乐谱》只说:“学中府庠生,徙居韶州府城而居之。”可见罗芝迁粤北是在韶州城内住了一段时期,才迁回老家珠玑巷的;才再迁出番禺傍冈,依父而居。子孙再迁南沙。如《豫章家谱》即说罗绍之(罗贵八子):“生四子……次子兰,居南沙。”而《槎滘谱》更说:“绍之,字振卿,号木浪荡,宋敕授承务郎,迁居番禺沙湾傍冈为始祖,生五子,一子徙居东莞南沙。”
  这样,绍之有子有三个、四个、五个之说,故每个子迁居地就易乱了套了。
  下述以《康乐谱》、《书院志》为主。
  四、罗贵八子绍之次子兰迁九江
  《书院志》称:“兰祖,字必芬,生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丙申,住九江、田心、黄冈、溶洲、石湾。”《康乐谱》云: “徙九江、田心、黄园村。妻儿未见详载。”
  但《豫章家谱》却说: “生四子:长子芝、居傍江;次子兰,居南沙;三子蓉,居九江;四子茂,居高明。”这里多出一个三子蓉,而罗蓉正是迁居九江的子孙。本书从《康乐谱》及《书院志》。因三子罗蓉各谱记载不详。
  按九江是在南海县西江边上,向为主要地方市镇,有“九江不认南(海)”之谚。田心在沙头《顺德水道南岸)南桑基鱼塘区,也正是罗氏族人分布中心区,与西樵山西侧黄冈村相对。溶洲则再往北去,在罗格围内,对岸隔潭洲水道和石湾相对。
  五、罗贵八子绍之三子茂迁高明
  按(1941年版《豫章家谱》云: “(绍之)四子茂,居高明。”《书院志》:“茂祖,字必秀,生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壬寅。住肇庆、高明、范洲。”《康乐谱》云: “茂祖……徙肇庆、高明县范州而居之。”
  据此,绍之三子罗茂时迁居高明,当时高明属肇庆管地。范州在西安北面西安河西岸。
  六、罗贵八子绍之四子的迁播问题
  据《中华罗氏通谱》稿,绍之四子,姓名和上述不同,兹列如下。
  1.锋 裔居番禺沙湾傍江、南海。从居地与《书院志》记与绍之长子迁地相同,但名字不同。按地点应为罗绍之长子芝迁地。
  2.铭 裔居南海溶洲。按迁地与《书院志》记载与绍之次子罗兰迁地相同,但名字不同。按地点应为罗兰(绍之二子)迁地。
  3.铖 分居南海。迁地与兰祖迁处相同。但名字不同。按迁地应为兰祖迁地。
  4.镇 分居河南。迁地未见他谱记载。名字亦不同。
  这些问题将会随族谱不断发现与研究,一一解决。
  
  第十四章 罗贵九子信之系的迁播
  罗贵九子信之,是他的最小儿子。
  《康乐谱》云:“字存忠,号竹林,生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癸亥,至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癸卯,官授循州路宣教儒林郎。后徙居广东循州(今名龙川)、惠州、端州各村,程乡、大埔、镇平(今蕉岭)各县而居之。配妣汪氏、陶氏二位宜人,生五子:一建、二晏、三慎、四肃、五彝。”
  据《书院志》说他生于绍兴十二年(1142)癸未。《槎浯谱》云是:“字贯用,别号竹林溪官拜丞事郎,后授福州宣教郎,生一子讳怒,迁居南海扶南镇头罗村乡。永乐壬子科解元讳彦,其裔也。(壬子科疑为成祖壬午科之误,因永乐无壬子科)。”此谱与上谱有异。
  信之是宣教郎随任而迁各府、县,使他定居地点常变动。故后人分布亦每随他公职的变动而各处分散居住。远至粤东,福建,西至端州(今肇庆)。但其子则有说居南海扶南镇头罗村(《槎滘谱》)。
  按《康乐谱》载信之娶二妻汪氏、陶氏、生五子,未有名恕的,恐为后来生的幼子,如《槎滘谱》即记罗恕迁回南海罗村居住。
  一、罗贵九子信之长子建迁大埔
  据《康乐谱》:“建祖,字卓明,生于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辛卯,徙潮州府、大埔县、饶平而居。与弟晏(或宴)祖同住焉。”其弟晏祖,生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甲午。年轻,从兄同居。罗建字卓宁,罗晏字素安(见《张熊、刘兴洲》主编《罗氏源流》1998年版,引录《中华罗氏通谱》稿)。
  二、罗贵九子信之次子晏迁饶平
  据《罗氏源流》引《中华罗氏通谱》表称:“宴(即晏),字素安,裔居潮州饶平。”即从兄居后,长大成人,自开家于饶平一地。因《书院志》已记:“(建祖)与晏祖同居潮州、大埔、饶平。
  三、罗贵九子信之三子慎迁博罗
  《康乐谱》云:“慎祖,字仲仁,生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己亥,徙惠州府博罗而居。”又《书院志》亦称:“迁惠州博罗。”即因父在惠州任职之故,其弟肃祖亦同慎兄同居。
  四、罗贵九子信之四子肃迁归善
  归善今称惠州,与博罗相连,故迁移往返皆便。《康乐谱》称:“肃祖,字品泰(或恭),生于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癸卯,与兄慎祖同住焉。”少年兄弟同住及长各自成家,故《中华罗氏通谱》云:“肃(字品恭,裔居惠州归善。”按归善即今惠阳县地。
  五、罗贵九子信之五子彝迁揭阳
  《康乐谱》云:“彝祖,字念五,生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戊申,徙潮州府程乡而居。”程乡今梅县地,旧为潮州管地。《书院志》还记载了彝祖(该志称叠祖)”住潮州嘉应程乡县,后迁南海石潭(信之第五子)”。可见彝祖先居梅县,后迁南海。其间还有迁揭阳一段过程。
  《中华罗氏通谱》稿载信之子彝中云:“字念五,裔居潮州、程乡、潮阳、揭阳。”即他的子孙分布通粤东各地,后迁南海的。
  六、罗贵九子信之五子彝又迁南海
  《书院志》记彝祖“后迁南海石潭(信之第五子)。”即在粤东地区迁回珠江三角洲地区。按南海石潭距程乡较远,交通不便,迁回南海石潭,似有久居之意。且石潭正在广州芳村区西侧,为珠江三角洲中心地区,为富庶之地。
  七、信之子孙分播问题
  《中华罗氏通谱》稿载信之不止五子,而是九子。即除上述五子外,还有,宪、忠、念、恕四子。分述如下。
  1)罗宪 谱称:“宪(裔居增城沙贝)。” 按沙贝位于流溪河东岸,近从化县城(宋时沙贝属增城管)。沙地多,故名,宪与弟忠居之。
  2)罗忠 据《中华罗氏通谱》稿称:“裔居沙贝”,即与兄罗宪同居。
  3)罗念 《中华罗氏通谱》稿,只记其名字,迁居地未明。
  4)罗恕 《中华罗氏通谱》稿,记:“裔居南海扶南镇头罗村。”
  按南海扶南堡即有镇头村和罗村,明代已盛,为珠江三角洲良田沃地区。佛山镇即在其南面。
  
  第十五章 罗贵十子分布的地理概况
  一、罗贵十子良之情况
  罗贵亲生九子之外,还有一育子,故世称“罗贵十子”。即第十子实为堂兄罗实之次子。故各谱少记,故本书叙其大要。
  罗贵十子良之,字大九。生于宋绍兴十四年(1144)甲子,官授登仕郎,此乃贵祖之育子也。亦名十子。“(据《康乐谱》)。
  良子亦随贵祖南迁,良之由罗贵养大,实为实祖之二子,实祖生于哲宗元祜元年(1086)丙寅,生三子:震之、良之、朗之。故实即罗贵堂兄,其关系如下。
  1)罗环(壤)迁入珠玑巷居住后,生子元祐。
  2)元祐(环二代)生文启、文达二子。
  3)文达生二子:纯福、纯禄。
  4)文启生纯德、纯义二子。文达一支与良之罗贵关系无关,不述。
  5)纯义后四代即良之一代。
  纯德后三代即罗贵一代,即良之祖与罗
  贵祖在文启公时属亲兄弟来。
  兹列表如下:
  罗贵与育子良之关系表
  罗壤(彦琅)(珠玑巷始迁祖)
  元祐 (瓌系二世)
  文启 文达 (瓌系三世)
  纯义 纯德 (壤系四世)
  维统 维基维业 (瓌系五世)
  梦祥 梦祯 锦裳 锦元锦文 锦章 (瓌系六世)
  贯 宝 实 富 贵 (瓌世七世)
  谅之 朗之 良之 震之 (瓌系八世)
  二、 罗贵九子分布概况
  罗贵九子分为九大房。据《康乐谱》载,九子(九房子孙)分布大致如下:
  1)长房清之子孙分布:
  “长房住冈州葫底。番禺鹿步司横沙乡,系长子二房子孙,因元末明初时势乱,徙迁于番禺车陂乡永泰里新桥,是明初时授千户镇守新桥,由车陂而迁东莞,南海五斗司三山涌源。元末明初时势乱,而迁番禺鹿步司岑村大浪,大坑。陈村赤花、东莞英村,增城蕉田,系长子三房、四房之裔,各处而居。”
  2)二房慎之子孙分布:
  “二房长子,徙迁番禺茭塘司罗边村而居之。”
  “次子徙惠州府龙川县兴贤坊而居之。”
  “三子徙肇庆府四会北门新路,西沙仓江南贞,广宁鹅笼寨,俱系三子之裔,各处而居之。”
  “六子、七子徙迁肇庆端州墨砚沙、绥州四会,顺德北门外盛德里,又迁登州岳步,系六、七子之裔。
  3)三房辉之子孙分布:
  “徙迁顺德石湖涌,青庆锦岩菴前,系三房子孙之裔。”
  4)四房光之子孙分布:
  “徙迁冈州葫底,顺德大良,南海江浦司罗村,紫洞、三华慕德里;陈村、阳春、香山小榄,增城上湖、水边、石滩,荔枝迳,茶滘(即槎滘),以上俱系四房子孙之裔。”
  5)五房曦之子孙分布:
  “徙迁番禺慕德里司黄坡,紫洞务罗山下。又迁上番禺罗村,东莞、增城、从化望边城,又徙肇庆、高明、四会,俱系五房子孙之裔,分各处而居之。”
  6)六房温之子孙分布:
  “徙回南雄珠玑巷,又迁韶关、英德含光司。新会水尾,肇庆、高明、恩平、开平、罗村,系六房子孙之裔。”
  7)七房淳之子孙分布:
  “七房长子徙迁南海罗园、南庄、尚圹而居之。”淳之一房有集中南海西樵一带之势。
  “次子迁南海溶州,又迁四会而居之。”
  “三子迁南海江浦司三多,龙庆而居之。”即分布于西樵一带。
  “四子迁南海江浦司龙畔、北乡、大岸而居之。”亦在西樵一带。
  “五子迁南海龙畔、罗村、良登、沙头岸、三水太和而居之。”亦在西樵一带。
  8)八房绍之子孙分布:
  “徙迁番禺傍江、东莞南沙。”
  “长子迁韶州府城,又迁回南雄珠玑巷而居之。”
  “次子迁九江田心黄冈村而居之。”
  “三子迁肇庆府高明县范州而居之。”
  9)九房信之子孙分布:
  “徙迁广州、循州、惠州、端州各府,程乡、博罗、大埔、镇平各县,系九房子孙分居。”从分布地区看,本支分布最广,计由粤东大埔各地均有子孙广布。
  
  第十六章 罗贵同行97家人仕考
  为了证明宋代罗贵南迁确有其事,我们利用罗姓族谱资料,明确了:
  1.罗贵先世的来历确有资料可以查证。
  2.罗贵后人也确有其世系的记载,分迁的时间,到达的地点,都有记载。
  3.根据地方志、地名志找出罗贵后人分迁的地点的村名、地方志记录等。
  从上述研究已可证明罗贵南迁珠江三角洲确在南宋初年,以珠江三角洲为目的地的事实;其后更有向海外,东、西、北、南的扩展。即从罗贵的祖先、罗贵的后人从族谱学观点予以论证。这是纵向的一个主要方向。
  本章则再从横向方面,论述罗贵的同乡,戚友,一齐仝时立誓起程南迁的97家,也是可以考证出不少确有其人,去说明当日罗贵南迁的确是集体行动。大家仝一目标而互相帮助,到达目的地珠江三角洲才各自投亲靠友,自谋生活的。由于我们掌握资料太少,97人未能逐一考订,现只把我们掌握资料,试加分析只得出可靠的同行者有16人。其他大都分同行者则有待后人续上,因为按族谱学的发展,不断发现罗贵同行人们的族谱、家谱,当可证明当日同行97人中,不少人有子孙传世的,是很可靠的史料,说明大部人应与罗贵同行到达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证据。
  一、97人的背景
  有学者认为一巷能有97户人仕,其中不少富户,不大可信。其实,唐开岭道,沿岭道南流沙水河道已成通衢,挑夫行商,仕人旅客,改由此上京(洛阳),沿线不只建有“中站城”、“通济镇”,附近还有“祗芫城”等用石建的“石围,,村镇。沙水河为野河,有航行小舟之利,不单设陂灌田。使沿河平原成一片片良田分布区,如宋时“叟园里”即上万人。牛田村亦称“千家户村”(见刘兴洲《珠玑巷古今》(1995);富民黄贮万即该村人。牛田坊属村达57村。据《寰宇记》、《九域志》等记载,南雄州从8368户人口增至20339户,两倍有多,故南雄盆地与连县(古名桂阳)盆地是粤北两大经济区。汉以前。且不属南海郡地。可见其经济、政治、军事上的重要。桂阳道衰,梅岭道更加重要。使通道的珠玑巷一带自成一种方言(珠玑话),与南雄话略异。即表示珠玑巷地区文化沉淀已有相当长久历史.正如南雄城区一样。故罗贵能串连97人南迁亦有其经济和历史背景。
  二、可考的同行人数为16人
  作者等就手头上有的资料进行分析,认为同行97人中有下列16位人仕是有族谱或家谱记载的。分述如下:
  1)卢明远 卢明达
  据《东莞英村罗氏族谱》 (下简称“英村谱,,)手抄本记有“卢明远”一人。但《市桥谢氏族谱(下简称“谢谱”)》又记“卢明达”一人。在《迩言》 (冯秉芸撰)所记《冯氏族谱》所记有:‘‘卢远”、“卢明远”二人。但据《神山卢氏光裕堂族谱序》(二十一传裔孙芝湖序)所记.二人乃两兄弟。同时两兄弟南迁,随罗贵至大良后,再迁神山(广州市郊)立村。谱云:
  “我穆公兄弟四人……适值天灾地劫,民不聊生,兄弟几人,避难迁此。并同三十余姓,在南雄保昌县沙水村牛田坊珠玑巷三月十六日起程,四月尾始到冈州大良,后各分居觅食。尔至番禺神山,择地立家,耕种为活。
  二世祖长讳渊,字少九,妣刘氏;次讳穆,字名远,妣黄氏;三讳镜,字智亮,妣邓氏;四讳睿,字明达,妣江氏,各以耕读营生为业,而不失虚传也。斯其时,吾祖初绘图于轴而出于盎而已矣。”
  从上谱可知同来是四兄弟,97人中只签名二、四二人,是有钱买地的读书人。今神山村仍在,人口4000,为宋代建村(据《广州市地名志》),与谱合。
  另据杨宝霖《南雄珠玑巷迁东莞的氏族》中,亦记相同事迹。即云:
  “东坑《卢氏族谱》载):入广府始迁祖卢依(字肇元),从得姓计为37传。生三子:长卢瑞,瑞生四子:长子渊,字少九;次子穆,字明远;三子镜,字智亮;四子睿,字明达。居于南雄珠玑巷。”
  “北宋末,南雄珠玑巷人罗贵,因金国南侵,组织居于珠玑巷者三十三姓九十七人南迁。罗贵带领众人,先到冈州大良都朗底村,然后分居各地。”
  “居莞者,为长子卢渊,四子卢睿之裔。卢渊生二子,次子尚志,子孙迁莞城步步高横街。其后有名谷叟者,迁增步之卢屋。再迁于茶山卢边之下巷坊。”
  “卢渊长子丹公,其曾孙仕宏(6世)迁顺德弼教。其曾孙洞溪(9世),迁樟树。”
  “东坑之寨边头、茶山卢边之上巷坊及水边坊,大朗之黄草朗、寮步之药勒上围、原街之古村俱属樟树村分支。”
  “东坑之中心巷,茶亭楼、长安塘均由寮边头迁至。”
  “次子尚志子孙有名永昌者,迁增城之大墩。”
  “厚街之白濠,万江之新村,道滘之深涌,小河村,大鲩涌均从大墩迁来。”
  卢睿字明达(二世)生二子,长卢俊,字荣基;次杰,字创基。兄弟二人迁东坑新门楼,为卢氏入迁东莞之始,在南宋初。”
  “莞城宝积巷(宝积街)卢氏迁自樟树。”
  2)谢忠卿(《冯谱》作谭忠卿)
  据谢璋《从族谱探究芳村谢氏的本源》一文中,揭露出《大田谢氏世系谱》始祖为谢忠卿。谱云:
  “始祖讳六郎,字忠卿,号六翁,乃四十三世艺圃公之子也。……自南雄府始兴县牛田村迁居番禺县慕德里司大田村为始祖,配安人朱氏,生四子。”
  按慕德里司即今广州城西北流溪河西北岸江村处,今大田村仍在于江高镇区内。传六世祖仲廉公,长子(七世)添宝,字庆玉,号芳圃后,迁花县莘田,为莘田始祖。
  据《番禺芳村谢氏族谱》载称:
  “于是由江古入岭南,原居南雄府始兴县著(‘著’原字左边加‘石’)矶里(即珠玑巷)。以南宋开禧年间,因事诏民迁徙时,随吾祖而迁者,计九十八家,悉有名人等。而大宗始祖之六郎公,遂择番禺之北,居大田乡,则谱所谓称大田始祖六郎从迁也。未几,芳圃公复支迁花邑(即花县)莘田(在流溪河北岸),生五子:长曰仁叟,留莘田;次义叟,迁芳村;次礼叟、智叟迁市桥者,或为智叟或为信叟,而木棉房之礼叟,谱录固殊焉。”
  按《广州市地名志》(1989)亦记:“大田在市区西北部,白泥河东岸,2140人,属江高镇。相传南宋时南雄县珠玑巷迁此建村,开垦一片大田,故名。“亦与上述谱记相合。
  谢璋文还记:“义叟号伯颜,由莘田迁居芳村,为始祖,祀芳村至爱堂,时在宋末元初。”义叟字彦脺。”(见《羊城今古》1992,第三期)。
  按《南雄珠玑巷人南迁氏族谱、志选集》载《谢氏世谱序》(122页)则说同行人应为: “而吾姓惟惠生公之三子,德政、德峻、德卿兄弟三人相偕南下。“此又一说。并且说:“六郎公乃德卿公之曾孙。”是否六郎选择大田开村时是承继太祖三人之意乎?但考之《市桥谢氏族谱》,则仍说六郎为始祖,谱云:
  “番禺市桥谢族,始祖六郎,字忠卿,自南雄珠玑巷迁居番禺慕德里司大田村,八世礼叟乃迁居市桥。六郎父武仲,生宋成淳中,仕南雄路总营府照磨,六郎以开德元年(1204)同陆阉圣、罗贵等九十八人赴告,向南而行。“则明确六郎为罗贵同行97人之一。
  上条仍主六郎是与罗贵一起南迁的人仕,时代是咸淳时代。按六郎父为咸淳时人,比六郎还年青,显有错处。讨论尚多,不在罗氏之内,不述。即各谱抄传错记所致。
  3)苏汝卿(《冯谱》作苏汝兴)
  按《江门市地名志》载:“木朗,在杜阮镇区东甫,江门市区西北约5公里处,为丘陵地。相传南宋成淳九年(1273),李四庄、刘大用、苏汝卿三人,由南雄珠玑巷来此立村。此地低洼荒芜,四面小山林木茂盛,洼地上葫草丛生,故名木朗。”
  这三人疑是同行者,因签名97人只是各家代表,随行人员、家属均未计入。谱记“咸淳九年”恐亦传抄时之错。
  4)陈世道 陈世卿
  两陈名次在《英村谱》、《冯谱》均分开写;在《陈氏英翁族谱》中,更具体,谱云:
  “开禧元年(1205)正月初五日,珠玑巷签名九十七人共三十三姓。罗贵为首,内有族中陈世兴、陈世道二团称告移,由县及府,南雄府钟文达准给文引,正月十五日给限四月二十日缴,偕九十七人向南迁移,四月十三日至大良邑。众赴县丛芳告案立藉,具造册缴引,而世兴、世道在良而居止焉。”
  此谱所记与后来咸淳南迁的同族人陈谟、陈英榜族人数十名南迁之事,可相连系,即证明陈世道、陈世卿二人与罗贵同里居住,亦同时迁徙珠江三角洲地区,只日期不同,恐为立谱时误传之故。
  5)陆世卿(《冯谱》作陆也兴)
  按《开越大夫祠纪略》云:“顺德秀廷房始祖世卿,原居南雄珠玑巷,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癸酉三月十六日由南雄启行,二十六日抵广州府龙江之北立家焉。祠建古树坊。”
  此记除记咸淳九年南迁日期不符外,均与罗贵97人南迁日期相仝,人名亦列于97人当中,故应属于罗贵同行97人中之一位。
  6)梁淳化 梁宏益
  梁淳化在《谢谱》中作‘梁化道’。他是罗贵同行97人中之一,是黄佛颐在《香山县志》找出的。他在《珠玑巷民族南迁记》(以下简称“黄氏”)中记:
  “香山榄都小榄梁族,厥祖宏益由南雄珠玑巷迁古冈州,又迁小榄分二族:一松隐祖族,一毓灵祖族。”按:梁宏益为九十七人之一, 可考见者如此。南来年日亦未详。按:又有梁氏始祖淳化,字绪库,由珠玑巷迁居小榄。按此亦九十七人之一。”
  即此二人同到新会,再迁入小榄的。
  梁淳化在《谢谱》中作‘梁化道’,在《冯谱》中作‘梁化淳’,并注明别本有作“梁淳化”。
  梁宏益在《谢谱》中记作“梁孔益”;在《冯谱》中记“梁益宏”,但注明“别作宏益”。
  从上述所记知为97人与行者之一。
  7)冯三才(三谱名字统一)
  据《顺德修志简报》载《顺德冯氏家谱》中,即有一节《珠玑巷南迁顺德族姓》一文,记述如下:
  “顺德古楼冯族,始祖祯颐,字三才。宋承事郎,由保昌县(即南雄县古称)珠玑里迁居南海县古楼乡,今隶顺德县。”
  从上条可知冯三才亦为宋官员身份(即官)。因名字入罗贵同行者97人中之一。故应为罗贵南迁同行者。因97人中,冯姓不少。
  8)冯元等兄弟七人
  《新会县乡土志》称:“其别支由业二十二世至元昌(按别支指北燕后裔南迁冯宏之子冯业)。宋度宗成淳九年(1273),挚兄弟七人,自南雄珠玑巷迁香山大良角。又十世至诚大,迁新会近城大口冲、清化关、西塾,及散居各乡者,约共二千余丁。
  据黄佛颐文云:“按:九十七人中,有冯元昌、冯彦彩、冯三才、冯大泽、冯元泽、冯元愈、冯道立、冯德恩。殆即此七人。”
  上列七人均见于罗贵仝行97人之中,黄氏从名派分析很有见地。按:
  1.冯元昌 属“元”字派,三谱仝名;
  2.冯彦彩 《英村谱》称:“冯彦彩”;
  3.冯三才 《冯谱》、 《谢谱》作“元俞”;
  4.冯大泽 《谢谱》称有作“冯元举”;
  5.冯元泽 《英村谱》作“冯大泽”;
  6.冯元愈 《谢谱》、《冯谱》均同;
  7.冯道立 《谢谱》、《冯谱》均无载;
  8.冯德恩 《冯谱》作“冯思德”。
  上列八人有冯元泽为双重,故实得七人。
  就我们分析,认为上述16人,较为可靠。虽迁移时间有南宋初年绍兴年间与南宋末年咸淳年间差别。但其他记载相同,故我们仍以罗贵同行为根据,并有后代传人为证。得出下列16人为已知同行者、即:
  1.卢明远 2.卢明达 3.谢忠卿 4.苏汝卿
  5.陈世道 6.陈世卿 7.陆世卿 8.梁淳化
  9.梁宏益 10.冯三才 11.冯元昌 12.冯元彩 ’
  13.冯元愈 14.冯元泽 15.冯道立 16.冯德恩
  罗贵同行者97人,我们未能找出更多,希后来者补上为愿。
  三、传疑的同行者
  罗贵同行97人中,我们只了解一些最有可能的同行者。但可传疑的还有1人。分述如下:
  1.麦秀或即麦必秀
  《英村谱》中,在《罗贵等之供结》中,即有裹排麦秀等人。但在各地族谱、家谱中,则未见载。黄佛颐文中则直指麦秀即麦氏各谱中的麦必秀。因麦氏南迁的记述是和罗贵97人一起南行的,一字之差,即为简略名字之故。下列其理。
  首先,麦必秀和罗贵等人同行的记载可见于现存《小榄麦氏族谱》 (1883年版)中有一段《南来岁月考》文,称:
  “伪称始兴有贼,流害平民,请旨于牛田坊建兴良平寇寨,屯兵镇守,督民迁徙。牛田坊凡五十七村,惟珠玑巷同里九十七家共议南行,闻南方烟瘴,地广人稀,田多山少,可以合处辟居。乃告有司给路引南徙。时保昌严县主准南雄府钟文达立案,批发路引。我祖必达公兄弟五人,长必荣、次必秀、三必达、四必瑞、五必雄,相与挈家二百余口,于咸淳九年二月二十六日起程抵广州,五月十五日至香山黄旗角乡。未凡,遂分居各属云。说与南海冼氏族谱大略相同。惟东莞张明经璐《桑梓识佚续编》,谓此宋理宗时事。理宗宠妃苏氏,与东宫不合,越宫潜逃,飘泊流徙。……”
  “我族南来各谱,又有谓绍兴间金人南逼,有谓绍定间(1228—1233)宋政日非……而揆其时势,当不离南渡后绍兴者为近,决不在咸淳间时也。盖五必公(指麦氏先祖5人)科仕、生卒,虽前后参差,难于复核。然则别房冲霞谱考之,则伊始祖遁涯公由绍兴6年(1136)避乱而至。我五必公之来,应与同时。”
  “按我榄旧谱载:黄角有宋故六九秀才墓。六九,必达公第四子。碑刻”宝庆元年乙酉(1225)十一月丙午葬于武山之原”,则五必公南来,必在宝庆以前。……应与遁涯公同在高宗绍兴初年矣。”
  又沙头房旧谱载必秀公第七传雷奋,任宋阳江尉。《小榄麦氏族谱》亦记麦必秀为“登宋政和丙申乡贡,宣和二年(1120)授江西南康县知县招讨尉。此亦北宋末之事,故麦秀即麦必秀并非不可能,而黄佛颐肯定“麦秀即麦必秀”亦有原由者也。
  2.关于贺县罗氏来源的记述
  据广西贺州《信都县志·民族》云:“查铺门中华乡梅岭寨魏姓先祖薄注载,宋咸淳九年(1273),有广东南雄府保昌县珠玑巷牛田坊罗贵、欧以信、麦秀等三十四姓共居民一百户,避乱到封阳武安市。”
  另莫官济等《浅析信都人的来历》文中,亦说《信都县志》(1935)卷二第四页载:高宗皇帝有一宫妃苏氏,极为皇上所宠,不料越宫出逃。……罗贵等于大宋绍兴元年正月陆续到达贺州封阳县武安市。” (引自张熊等主编《罗氏源流》并说97人名计和《黄佛颐文》基本相合。
  但由于该县志及莫官济等文章,均未写出迁贺州具体人员姓名,难于查考,故只存记于此,以待后人,因在慎之系子孙有由广宁入怀集(罗玑),再入广西贺县、富川、恭城、桂林、全州(包兴安),故携本家族谱在贺州落户,当有可能,希有心者多加注意焉。
  
  结  语
  本书从三方面论证罗贵确有其人、其事、即:
  一、从罗贵祖先是否有来源研究起,查出罗贵的家史,即:
  ①祖先得姓情况;
  ②祖先南迁路线、过程、迁徙原因;
  ③祖先入南雄居住历史。
  二、又进一步从罗贵南迁过程,查证其子孙分布情况,即:
  ①罗贵九子世系情况;
  ②罗贵九子后代地理分布情况;
  ③罗贵后代在各地分布的实施证据。
  这两部分是从罗贵一族的历史,发展和地理栖息的研究,为本书的主体。
  三、再进一步由罗贵同行97人试加考证,说明罗贵97人南迁确有其事。即:
  1.由罗贵同行97人中的同行者先世情况;
  2.由罗贵同行者的后代分布情况,地理处境,说明确有其人。同时也反映罗贵其人的确实存在。
  这样,由罗贵横向一面,研究其存在的真确性。希望从纵向、横向一起进行研究证实罗贵一家南迁的过程和其子孙后代的分布实际情况。为国内、外研究学者提供我们的浅见,以供参考。
  至于各谱载罗贵南迁日期之异同,我们初步认为南宋末胡妃引发的珠玑巷第二次大迁徙也是事实,但不能混同于南宋初期苏妃引起的罗贵97人南迁事件相混淆。各谱有载苏妃,有载胡妃,一作绍兴年间,一作成淳年间,可能是作谱人士错编之故。请后来者予以澄清为愿。附记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