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宋珠玑巷罗贵家南迁记(二)

宋珠玑巷罗贵家南迁记(二)

作者:曾昭璇http://www.luos.org

  第四章 罗贵南迁记(附图1)
  目前有关罗贵南迁日期,大致可分为两种:一主张在南宋末年淳熙年间,如新会泷水都莲边里“麦氏家谱”,此谱具体作“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癸酉。”时期之事。冯秉芸弓J他家《广州旧谱》说法,亦于“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癸酉。”陈老乐素亦主此说:“罗贵等一行离南雄,总是在元军攻陷南雄前后。他们沿着浈水到韶州,又从韶州沿北江南下至广州。”(见陈乐素:《珠玑巷史事》,载《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史话》一书中,1991)。
  另一主张在南宋,余在《罗贵南迁97人考》中所述(见《岭峤春秋——珠玑巷与广府文化》一书,1998),还有东莞杨宝霖(见同上《罗贵九十七家集体南迁的时间考证》)亦持此说。
  今按罗氏各谱,试论如下,因各谱均以罗贵南迁事在绍兴年间,亦有记苏妃事有关。
  一、罗贵南迁日期是在南宋绍兴年间
  罗氏各谱,以罗贵南迁,落藉新会葫底村“旧谱”记载为详,兹录《宋岭南始祖》文如下(俱见《槎滘罗氏族谱》)。
  “公讳以达,庠名贵,字天爵,号琴轩。原配金氏,继配田氏,合生九子:清、慎、辉、光、曦俱金氏所出。金氏葬南雄府保昌县珠玑巷密筒山。温、淳、绍、信。另猫子良之,亦名大九,乃实公之子,贵公之侄也,由珠玑巷居新会冈州葫底。乃冈州始迁之祖,系彦环公七世孙也。”
  “贵公系南雄府岁贡生,以彦瓌公开国功臣,袭锦衣卫。又因次子慎之举人进士,拜吏部尚书,公与田氏合葬葫底村东边土名仓厢下凤翔山怀中穴凤窝酉辛向之原,后因风水不利,七子淳之起柩卜吉,改葬端州高明县凤果山,与母田氏合墓葬焉。”
  该文又记罗贵四子光之生于徽宗宣和二年(1120)庚子,终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丙辰,寿77岁。则罗贵南迁显非宋末成淳间事。而为绍兴间事。
  《槎滘谱》(即《东莞槎滘罗氏族谱》简称)又有《镇南罗公传》,与《宋岭南始祖》同源自葫底,因文后称:“此谱本自冈州葫底家藏古谱,与横沙房谱载同”,等字样。
  此谱又记《镇南罗公传》云: “公讳光之,字期用,号镇南,乃琴轩翁第四子,母金氏。授宋朝官任广西梧州府苍梧县文林郎。少时,与父琴轩公及兄弟五人由南雄珠玑巷徙居广州府新会县之冈州太良都古蓢底村。”
  并记原配张氏生于1121年,终于1152年,寿31岁,生长子昊,次子成,亦说明罗贵四子之妻亦北宋时人。《豫章书院志》说罗贵为生于1086年。都不说罗贵是咸淳时人也。
  后代学者亦不少怀疑罗贵是咸淳时人,如近黄佛颐《珠玑巷民族南迁记》中引《小榄麦氏族谱》一则(光绪19年(1893)刻本云:理宗宠妃苏氏事……载东莞英村《罗氏族谱》,并载绍兴元年(1131)正月批发路弓I,……当不离南渡后绍兴间者为近,决不在咸淳时间也。……咸淳一说,或后世传闻之误。”故黄氏虽未见罗氏各谱,凭此一谱,但已显绍兴时人之想法。 由罗氏各谱所记罗贵十子出生日期亦可说明罗贵是绍兴时人。即:
  清之 字大用,1106年生(徽宗崇宁五年)。
  慎之 字和用,1l 10年生(徽宗大观四年)。
  光之 字期用,1111年生(徽宗政和元年)。
  辉之 字巨用,1114年生(徽宋政和四年)。
  曦之 字国用,1120年生(徽宗宣和二年)。
  温之 字利用,1133年生(高宗绍兴三年)。
  淳之 字大用,1136年生(高宗绍兴六年)。
  绍之 字继统,1139年生(高宗绍兴九年)。
  信之 字竹林,1142年生(高宗绍兴12年)。
  良之 字大九,绍兴间(实祖子,贵祖侄)。
  上表可见罗贵携五子南迁时,正是原配金氏已死(葬珠玑巷蜜筒山),五子即清、慎、光、辉、曦也。皆金氏出,次年即南迁时期,故来新会后所生温、淳、强、信四子与五子年岁相差较大,曦之与温之相差即达13年,乃罗贵在新会续配所生,即田氏所出(与罗贵合葬)。这九子生辰和罗贵生活配合着,显示他是绍兴时期南迁的生活实际,即南来娶妻生子的生活情况相合,难于作假。
  因此,我们从族谱学观点,提出罗贵南迁是在南宋初期。
  二、罗贵等人南迁原因
  按罗氏各谱所载,罗贵南迁原因有四:一是“奉旨颁行取土筑作寨所”,二是“天灾地劫”,三是“窝藏苏妃”“恐上查究”,四是“南方土广人疏,必有乐土”。兹分述如下:
  1.关于“取土作寨”迫徙
  黄佛颐以东莞英村《罗氏族谱》罗氏手抄本中, “赴始兴县告案迁徙词”云“为天灭地劫,民不堪命,十存四五,犹虑难周,及今奉旨颁行取土筑作寨所,严限批行,下民莫敢不遵,贵等思得近处无地堪迁徙。远闻南方烟瘴地面,土广人稀,田多山少,堪辟住址,未敢擅自迁移,今备签九十七名,历情赴大人阶下,俯乞立案批给文引,经渡关津岸陆,俾得路引迁移,有地安生,戴恩上词。”末署:“绍兴元年(1237)正月初五日词上。”黄佛颐按:“《麦谱》①作咸淳九年正月初五,以下年号同。 《谢谱》①作开禧元年(1205)正月初五,团词人陆阉圣、罗贵等九十八人。”
  上引黄佛颐文中,罗氏族谱作绍兴元年,并团词人只罗贵一人。而《麦谱》、《谢谱》不同年号,但文词相同。故可能是外姓各谱得之传闻,故本书取罗氏谱为准。
  按“奉旨取土筑寨”未见史载,但作为上官府词,当不敢作伪,且官府亦同意此事而发给路引,事当不假。这是罗氏南迁的主因。因为上级行文迫迁,“严限批行”,而附近又无地可迁,故要南下。
  2.南雄地方不宁,天灭地劫
  南雄在粤、赣边区,山多田少,珠玑巷一带小平原已是当地粮仓,附近即为台地,由红色砂页岩所成,页岩即古代泥层结成的岩石,故岩性较弱,岩层出露大气中,太阳晒热它,也会自动裂成小块,一遇雨水,即被冲入平地,成为黄泥水淹没坑田、垌田。砂岩层透水,雨水可以下透入砂岩层中,成为地表旱干的旱地,因此,由这些红色砂岩、页岩所成地层形成的台地、丘陵,即成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易旱易潦,一遇少雨天或多雨天都会成灾,故南雄盆地每成为“天灾地劫”的地区。据近出版《南雄县志》第二章《自然环境》云:建国后(1950—1987)发生洪水即有8次,受旱年份达11年,干月达连续15个月(1962年7月至1963年9月)。在水利建设较差的古代十日不雨,堪称天旱,三日大雨即洪,使珠玑巷小片平原成为当地肥沃地区,为中原迁民首先定居场所,是很有利的。
  由于五岭山地红色盆地较多,又多为农业集中地方,一有“天灾地劫”,即为农民起义原因,如罗贵南移时的南宋初年,据《南雄县志》所载,即有绍兴元年(1131)宜章县民李冬至二起事(二月),八月又有张忠、邓庆、刘庞、刘军等起义,据南雄的记载,可见罗贵等《赴始兴县告案迁徙词》中所说:“为因天灾地劫,民不堪命,十存四五,犹虑难周。”等语,是案实情入状的。故当时“出土筑寨城”等均事出有因,并非无据。
  3.罗贵等对珠江三角洲有所了解
  罗贵等能同心同意,集体南迁,与他们对珠江三角洲地广人稀, “必有好处”是有所了解,才敢举家举众南迁的,因罗贵兄弟叔伯在此之前,已有南迁例子。如堂兄弟伯父锦章、锦源之子,均已迁南方三角洲区。即:
  (1)锦章二子:
  ①资迁花县擢桂坊宝鸭湖为始祖。
  ②质迁肇庆府开平县河封为始祖。
  (2)锦源子:
  贞迁南海罗村为始祖
  (3)弘举次子:
  协迁南海湖涌为始祖。
  故《东莞英村罗氏族谱》云:“珠玑里(即里)居民九十七家,贵祖密相通透,周集商议,以南方烟瘴地面,土广人稀,必有好处,大家向南而往,但遇是处江山融结,田野宽平,及无势恶把持之处,众相开辟基址,共结婚姻,朝夕相见,仍如今日之故乡也。众议而相语日:“今日之行,非贵公之力,无以逃生……如戴天日,后见公子孙,如瞻日月。九十七人即相誓日:“吾等五十八村,居民亿万之众,而予等独藉公之恩,得赖逃生,何以相报?异日倘获公之福,得遇沃垠之地土,分居安插之后,各姓子孙,贫富不一,富者建祠奉祀,贫者同堂共餐,各沾贵公之泽,万代永不相忘也。世世相好,无相害也。即签名团词赴县陈告,准立文案文引。乃赴府告准案结引,立号编甲,陆续向南而行。所有案卷文引,备列于后,绍兴元年仲冬望后志。(本段系自黄佛颐《珠玑黄氏族南迁记》)
  可见罗贵等97家南迁是有目的地。事前也有调查如《赴南雄府告案给引词》:“素闻南方烟瘴地面。田多人少,堪辟住址。”等语,即可为证,不是漫无目的,故宫府亦批准发给路引的。
  4.罗贵南迁与苏妃匿藏珠玑巷有关
  按《罗氏族谱》多载有苏妃事迹,并把罗贵等97家南迁和朝廷追缉苏妃事有关,如《槎滘罗氏族谱》中即有《珠玑徙居事志》云:
  “时因宋宫人苏妃,貌美,其性贪淫,上怒,出苏妃于冷宫,愈加私慾,变诈出逃,日丐夜宿,别无知觉。南雄府始兴县牛田坊有一富民黄贮万,备船运粮上京,至关口市湾泊,备礼酬神,有一女子下船丐食, 贮万见其貌美衣破,贮与相戏,其女子匿船不出,贮万因载而归。后来,皇上敕复取 妃,不知苏妃出逃之迹,敕兵部尚书张英贵,钦命行文各省司道府县,严行访缉,经 年无迹,上准不行,贮万将苏妃立为宠妇, 改姓张氏,无人知觉。因其家人刘庄反主,反出泄漏根獘,传溢京都,张英贵知此诈 民,违法作孽,恐上究其根獘,罢职丧身。乃会同通部官僚,密行计议,伪称广东南雄府始兴县牛田坊,有贼作乱,流害平民,冒 奏皇上准行,以南雄府牛田坊择地建作兴良平寇所寨,聚兵镇守,庶国泰民安。时有乡人罗贵,伊姑丈乔辉,现任京都指挥职。闻获声音,遂遣家人赴报,未径旬日,部文批行府县,严行迁徙,时牛田坊五十八村,莫 不惶恐,惟石 珠玑里珠玑巷民居九十八家.至相通透团集,众日:“自祖传闻南方烟瘴.土广人疏,必有乐土可居。大家向南而去, 但遇安处,冈山融结,田野宽平,又无势要之处,众相开辟住址,朝夕相见,仍如今日,于是签名团词赴县。首名罗贵会签九十八人,蒙县批准,立文弘案准续向南而去。”
  上文即为罗贵南迁的起因。按其他姓氏族谱有记为“胡妃”,时间有记为咸淳年间,而《罗氏族谱》多记为“苏妃”,时代记为绍兴初年,即南渡后不久之事,与胡妃在宋末之事不同。且两妃事大至相同,仍细考之,仍有差别,论如下。
  苏妃事件概况:
  《罗氏族谱》载苏妃事与外姓族谱所述亦有不同,该事件特点有下述特色:
  (1)没有正史记述,
  (2)事情发生是在宋初绍兴年间,
  (3)是宫妃出逃事件,
  (4)缉查已有文停止不追究,
  (5)苏妃已作商民妇告终。
  (6)事出于家人反主而传溢京师,
  (7)兵部用取土筑寨去灭迹消案。
  上述各点都与胡妃事件不同。
  5.罗贵等南迁与胡妃事件无关
  各姓记载胡妃出逃事迹详略不大,但彼此仍有相似的过程,如《小揽麦氏族谱》即说:“据旧谱云: ‘宋度宗成淳八年九月,祀明堂,贾似道为大礼使,礼成,幸景灵宫将还,遇大雨,似道期帝雨止升辂,胡贵嫔兄显祖为带御嚣械,请如开禧故事,却辂乘道遥辇还宫,帝曰:平章得毋不可,显祖话曰:“平章已允”。帝遂归。似道大怒曰:臣为大礼使,陛下举动,不得预闻,乞罢政,即日出嘉会门,帝固留之不得,乃罢显祖,涕泣出贵嫔为尼,似道始还,由是贵妃出宫,作钞化状,肆行丐食,有南雄县保昌县富民张贮万运粮入京,船泊关口市,备牲酬福,此女下船丐食,衣虽蓝缕,而艳丽常人,张怜其无依,遂挈归保昌牛田坊。后帝欲复贵妃,敕兵部张英贵行文各省严缉,杳无踪迹,已回旨准奏不行,盖贮万已将胡妃改姓为妾,阴秘其事,会张之逆奴背主,含恨扬泄,传溢京师,英贵恐上究不便,乃会同六部九卿计议,伪称始兴有贼,流害平民,请旨于牛田坊建兴良平寇寨,屯兵镇守,督民迁徙。牛田坊凡五十七村,惟耆(原字右‘石’左‘耆’)珠玑巷同里九十七家共议南行。闻南方烟瘴,地广人稀,田多山少,可以合处辟居,乃告有司给路引南徙,时保昌严县主准申南雄府钟文达立案,批发路弓l,我祖必达公兄弟五人相与挈家二百余口,于成淳九年二月十六日起程抵广州,五月十五日至香山黄旗角乡,未几,遂分居各属云。说与南海《冼氏族谱》大略相同。”
  此事有正史记录, 《宋史·贾似道传》文与“麦氏族谱”同,显抄录《宋史》入谱。
  《九江乡志》(黎春曦撰)云:“相传宋咸淳间,有胡妃逃死珠玑,乡人虑祸,相率结牌筏挈家顺流而下,至九江大洋湾,牌为水漂坏,因登岸散处,其地以上得名。胡妃事涉不经,或考《纲目》,成淳六年,徙保昌民实广,则北江水浅,乘桴而来,事信有之。”
  清赵天锡《宁阳杂存》更说:“涕泣出贵妃为尼,出宫后逃去,为商人所得,携归南雄珠玑巷。后商人知其为贵嫔,不敢留,复令逃出,为强暴所凌而死。是时,南雄人讹传朝廷将加罪于珠玑巷,故居人逃窜于南方海滨云。”
  简竹居《粤东简氏大同谱》云:“然或云投寺(指胡妃之死),或云溺水,或云凤病死,言人人殊……或曰:宋咸淳六年(1270),诏徙保昌民实广州,此在潮贼王兴寇广州之后,故有言由南雄来迁者以此故也。”
  何大佐《揽屑》云: “咸淳八年(1272)壬申,诏出贵妃胡氏为尼,九年(1273)癸酉,胡氏颠狂出溺水郡,贾似道奏民间收匿,大索之,十月甲戌正月,人民畏惧,举族奔逃,时无舟楫。我祖兄弟砍竹为插,乘流漂泊。夜半,突至连江口,潦水冲散。时偕伯祖九郎公及男仲远、仲达,侄七三、七四,奔南海县西淋都华桂坊住歇。”
  南海鹤园《陈氏族谱》云:“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癸酉岁,怀王妃胡氏逃于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珠玑巷,溺水,至次年行文访查,民虑及难,各挈家逃窜荔枝山下者万余人,遂结竹为牌,顺水漂流,乃狂风大作,牌散,溺水死甚多,旋至一处,见岸上童子,问之,得悉里中有忠勇将军,甚显灵,从即赴祠祈祷,后抵连州水口,始各奠居,故我祖来寓于佛山。”
  《粤东简氏大同谱》二云:“(新会房祖)宋成淳十年(1274)正月甲子夜,避胡妃之难,由南雄州保昌县沙水村珠玑巷迁新会县鸾台乡。”又“(那都房祖)宋度宗时,贾似道专政,有胡妃事,兄弟四人避祸携家迁广州。”
  《顺德龙江乡志》(道光版)云:“宋度宗成淳九年(1273)癸酉,徙南雄珠玑里,上年有胡妃逃到南雄溺水死,乡人逃难远徙龙江巨族始祖,多由此迁。”
  从上引各谱可知胡妃事各谱详略不大,但大同小异,但仍可概括为下述几点。即:
  1)胡妃事发生是在咸淳年间(即1265—1274),与苏妃事在绍兴初年不同。
  2)胡妃事见于正史,即《宋史》有载。
  3)胡妃事是宫廷与权臣争权的事迹,带有政治性。苏妃事未见于正史。
  4)胡妃并未有作“宠妇”。
  5)胡妃生命结束很早,即在逃南雄后不久,死说众多,但都说死了。
  6)胡妃死于非命(即有溺水说,投井说、投寺说、被辱说等等)。
  7)胡妃死后留有乡人纪念石塔。
  从上述各谱所载,可见胡妃和苏妃是珠玑巷两次窝藏皇妃事件,时代、性质各不相同。作者1943—1945年,由于研究南岭山地,曾数次上梅岭,路过珠玑,路亭角仍见元代古塔放置亭角,亭中古井已无水,为砖瓦沙石所塞,直径尺许,其上本放有石塔(即今天称为“贵妃塔”的元代文物),以表乡人对胡妃抗节高行,特置塔于井上,以表忠节。今存者为元代重新置立,即南雄路同知孙朝列重立的石塔。即距胡妃死80多年,其事还近,故所传可靠性较大,今仍有“血溅珠玑巷”土戏流存。予有诗纪之。诗云:
  珠玑古巷夕阳西,下岭长亭倦意归。
  元塔倚墙迎日照,恰似胡妃抗旨威!
  关于投井自尽,以免连累乡里之事,作者数次访问珠玑巷老人(客家人),所谈相同,但史无记载。故证明此事,花费不大,既雇工把古井残砖败瓦,沙石杂物,一一清上,自面至底,检查有无女性骸骨存在,并用c14同位素测年,测定其年代是否符合成淳时期,即距今约1265—1274.年间,即可为证。望南雄市考古单位努力也,解决此历史上大移民的实据,亦为胡妃之死增一传说也.。
  还有,各谱记胡妃引起的南迁事件,记载路线也如记苏妃事件引起的罗贵南迁为详尽,如记有:
  1)如胡妃死因即各谱每不相同:
  2)难民集中在荔枝山下万余人;
  3)狂风吹散竹排,溺死无数;
  4)连江口遇洪水冲散竹排;
  5)难民曾上岸拜神(忠勇将军)求祐。
  这些记载比《罗氏族谱》记苏妃事及罗贵等97人南迁事都较详细,显为历史较近期之故,事比苏妃迟了100多年,故苏妃记载较简。
  总之,无论苏妃、胡妃事件引发珠玑巷民南迁是原因之一。故罗贵等人集体南迁亦应受苏妃匿藏珠玑巷一事有关。但从年代,事件性质,两妃传闻都拉不上一起来,即胡妃事件与罗贵南迁事件无关。
  两事的混淆也反映珠玑巷为移民的通途,各代迁移均有之,同一期代各期亦均有之,如《粤东简氏大同谱》,即记简氏南迁有达2次。
  三、罗贵等97家南迁的日期和路线
  据《英村罗氏族谱》(手抄本,引自黄佛颐文,今该谱不见传存)即记罗贵所有案卷(包括文引),都记绍兴元年(1131)即可以启行之日,以南宋初年绍兴为准。计有:
  1)赴始兴县告案迁徙词(后称文件1)
  2)赴南雄府告案给引词(后称文件2)
  3)本府文引(岭南道南雄府,后称文件3)
  4)赴冈州告案立籍繓引词(后称文件4)
  5)罗贵等之供结。(后称文件5)
  以上五件均书明绍兴元年文件。知府钟文达批词,冈州知县李丛芳批词,则不记年月。并附有97人名单。
  南迁路线是由珠玑巷出发,陆续向南迁移,未见有目的地的具体地点,但总的是结竹排随浈水南飘,经韶关、连江口、英德、过峡,入清远而达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家自我投亲靠友,计出峡至清远县,即有上岸定居,并随各水道分支,顺潮流涨退,分别入西江肇庆府,东江惠州府上陆,今以罗贵家为主线,论述如下:
  1.罗贵等申请南迁,按文件1为:
  绍兴元年(1131)正月初五。
  2.批给文引日期,据文件2为:
  绍兴元年正月初十,即五天批出。(有知府钟达文批准,吏房书吏黄英茂行)
  3.南雄府批文引及文引规定日期为:
  有效期为绍兴元年(1131)正月十五日,给限四月二十日繓。(吏房书吏黄茂英行)。即三个月多日期为限。
  罗贵一家即很快南迁,在文引批出后,立即上路。《英村谱》记:“即于是年十六日,携长男大用,次男利用,三男巨用,四男期用,五男曦等及同文引九十七人,向南而来,四月二十六日,方至冈州、大良乡、古朗等村,凭土人龚应达接歇数日,乃会同齐人九十七名,赴州县告案,立藉繓引,凭土人龚应达保结。”按文件4,时为绍兴元年(1131)五月初六。冈州知县李丛芳批词云: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贡生罗贵等九十七人既无过失,准迁移安插广州、冈州、大良都等处,方可准案增立图甲,以定户籍,现辟处以结庐,辟地以拜食,合应赋税办役差粮,毋违,仍取具供结册,连路引繓赴冈州。”
  从这个批文可知罗贵是到达冈州(今新会县)大良(今顺德县城)地,就地增立图甲,以定户籍的。即罗贵等人是顺利由珠玑巷迁至大良的。沿途未有重大变故,如记胡妃事件引起大逃亡是有“万人结集荔枝山”、“连州水口遇洪水”等变故,伤亡甚众的。因按文件3有“乃会同齐人九十七名,赴州县告案,立籍繓(即缴)弓I。”的记载,可见是97家安全汇集冈州,虽过了一些期日(6天),但仍属顺利。
  按文件4称:“本年正月初十日,赴府立案批引,严限正月十六日赴程,沿途经关津岸陆,此照通行,于本年四月二十六日,来到邑属冈州、大良都、古葫甲、蓢底村,盘费乏尽,难以通行,借投土人龚应达草屋,未敢擅作窝兜。百口相告签名粘引,团赴冈州大人阶下,俯乞立案,安插各处,增图定藉,保恤生民,仍乞批执照缳引施行,庶子孙万代,戴恩罔极上词。绍兴元年五月初六日,团情贡生罗贵等叩呈。”
  上文件指出南雄府公文(文件3)已指出罗贵等到达该地定居时,应:“方到此处,合应行赴该府、州、县属立案定籍”的,并“缳报文寅尉造册转报施行。”等语,故得到冈州知县李丛芳批方,罗贵等亦具供结册,连路引繓赴冈州。
  罗贵等人获得立图定籍可见于文件5,即《罗贵等之供结》,兹按黄佛颐抄录《英村谱》文重抄如下:
  “绍兴元年正月十三日,团情贡生罗贵等居民九十七人,蒙州官准案,逐一编定新图,开报排里,分住各村,具结报投州应造册务,大良都古葫底村开图居民新增都图,以定户籍,新充新图一甲里长罗贵,里排麦秀、李福荣、黄复愈(复的原字左边加‘礻’)、黎孔昭、吴孟魁、何大参、郑一元、胡汉瑞、赵世常等。今相与结为奉上明文行勘攒造黄册事,贵等原系南雄府始兴郡保昌县牛田坊十四图民籍,原住珠玑巷,为因天灾地劫民荒,及今奉旨颁行取土筑设寨所,严限批行,贵等备开九十七名,团赴本府蒙案批引迁移,来到邑属大良都古朗甲、朗底村,下担歇脚,备情赴台,蒙准议增立图,编立十排格眼该掌约束九十七人,各辟土以种食,辟草以结庐,聊为窝兜,今蒙上取具供结应造册务缳弓l等因,遂一遵依,合同排里人尸备开单情由,逐一分勘,中间并无隐匿,如虚甘罪,所供是实。”
  《单开供状》
  “立供状系南雄府岁贡生罗贵,年方四十六岁,①系南雄府始兴郡保昌县牛田坊十四图民藉,住沙水村珠玑里,奉侧告案批引迁移,来到邑属冈州、大良都、古蓢甲、葫底村,盘缠乏尽,难以通行,结草歇脚,备情赴州,蒙准批以增图立甲,以定户籍,开辟新图,结草为屋,种蔬为日食,随时度活。今蒙上司明文行勘攒造黄册等事,罗贵户充新图第一甲里长,今将本家新收丁户,逐一开报,中间不敢隐瞒,如虚甘罪,所供是实。”
  (上文黄佛颐《珠玑巷民族南迁记》长文中按称:“麦谱”作八月十八日罗贵祖等供状。“麦谱”指新会泷水都莲边里“麦氏家谱”而言。)
  《计开男女人丁》(据《英村罗氏族谱》) “家里五口,男子未成丁四口,本身年四十六岁,长男大用,年方二十六岁;次男利用,年方二十二岁;三男巨用,年方一十八岁;四男期用,年方一十五岁。”
  “男丁未成丁一口,妇女一口,阿郑年方二十岁。家仆二名:林昌、张进陛。”
  “仆男未成丁三口:阿达、阿禄、阿胜。仆妇二名,仆女一口。”
  《新收田户》(据英村谱)
  “新收山圹田地共二十一亩二分二厘一毫,纳米六斗四升、三合、二勺、四抄。一田土名朗下底,一号共十九亩一分二厘二毫,纳米六斗、二升、二勺、三抄。一民田每亩三升,则加耗二合一勺计,一民地土名高处地,税五分五正,纳米一升六合一撮,一民圹每亩五升,则加米三合一抄,一圹土名山子下,税四分,米二升一合四抄(秋粮正耗)。
  《计开》(据《英村谱》)
  “草屋三间,草牛两头。”
  从上列供结,亦说明罗贵一家大小15口一齐抵达蓢底村,买田地,盖屋,买牛从事农业开发。即罗贵家是在绍兴元年(1131)在新会朗底村落籍为民的。《英村谱》称:“宋绍兴元年,琴轩始居冈州蓢底村。”,又按《新会良溪《罗氏族谱》云:“始祖琴轩自宋高宗绍兴元年,因避苏妃之难,由珠玑巷迁新会朗底,即“良溪也”。从供结看,罗贵未有带同妻子南迁,因已死环境建炎三年(1129)。
  《计开赴难团词人九十七名》
  (据《英村谱》)
  1.罗 贵2.李福荣3.李应元4.伍 悦5.吴孟魁6.谭君可7.张汝学8.马彦彩9.冯三才10.陆道思11.梁 淮12.麦信可13.吴仲贤14.黄复愈(复的原字左边加‘礻’)15.陆以信16.曹一常17.郑一元18.周彦才19.谭广信20.冯元昌21.胡汉瑞22.高易思23.黄 羲24.何大参25.陈世兴26.黄可润27.周观达28.赵世常29.梁弘益30.周君羲31.陆云远32.苏汝卿33.高子启34.胡胜章35.蔡春泽36.吴国礼37.欧以信38.陆润成39.文可大40.黄仲贵41.谭文广42.黎人杰43.李伯宗44.李德裕45.黎元海46.吴永奇47.赵汝荣48.湛英奇49.黄文富50.蔡二齐51.冯大泽52.李子龙53.黄天挺54.梁淳化55.何汝祥56.黄悦中57.伍之露58.卢明远59.郭子交60.黄秀系61.阮可益62.区孔道63.高 远64。汤 佐65.冯道立66.黎圣进67.李圣悦68.冯元泽69.陈子龙70.谭广孚71.周伯通72.陈世兴73.谢忠不74.黄圣永75.陆荣泽76.黄文礼77.黎文达78.何鹏羽80.吴仁礼81.黄 棠82.何一裹83.伍显才84.温大化85.尹中奇86.黄元生87.陈世道88.李子才89.冯元愈90.黎成初91.-麦全92.冯德恩93.周子逵94.曹元瑞95.麦 秀 本谱所载只得95人,人名和他谱所载也多不同。如新会泷水都莲边里《麦氏家谱》即载97人名表,而以“陈猷”为首,罗贵居次。市桥《谢氏族谱》抄本,亦有97名表,但又以陆阉圣为首名,共九十八人了。冯秉芸《迩言》已论及各谱97家异同,更有卓识。
  总之,罗贵不只一家平安,而同地97家亦平安,才能齐赴冈州开图立户。但不久即行分别迁出,分散各地安居。

点击看大图
附图:新会蓈底村地理位置图


  第五章 罗贵在新会蓢底一家(附表1)
  罗贵一家,住珠玑巷七代,为南雄府学廪贡,配南雄金氏,生五子:清之、慎之、辉之、光之、曦之。卒于1129年。安葬珠玑蜜筒山,是年八月下浣,时有皇妃苏氏,匿于珠玑巷,为里人黄贮万纳为宠妇,改姓张氏,无人知觉,建炎四年(1130)冬月,因家人刘庄背主逃走泄密于京(一说去兵部张英贵告密),里民集体南逃避祸,于绍兴元年正月十六日由珠玑巷全家起程,三月十六至冈州大良。幸遇土人龚应达接待数天,会同赴县立籍缴引。蒙准批增立图甲以定户籍,开辟新土,结草为庐,父子五人及仆从等,合力恢张,时罗贵年46岁。四子亦大,五子尚小,男仆二,女仆一,仆妇二,仆女一。田地21亩多,山塘二,草屋三间,牛二头。
  但很快即大兴土木,娶妻生子。
  罗贵于绍兴元年八月十六,即安居后即行娶冈州田氏,后生四子。即温之、淳之、绍之、信之。共有子九人。封为恭人。一说田氏江西人。立户后,罗贵即大兴土木,营建住宅,当初是两进五间的泥屋,横过十间,另建四廊,坐癸向丁,兼子午三分,即坐北向南,偏东一点。这种屋式和今天粤北客家屋式相似,而与珠江三角洲广府人三间两廊情况不同。
  居住地在蓢底村,即今称“良溪”(即蓢溪之意)。今天即称为良溪(靠近鹤山),在西江正干(西海)西边,越人称“沼”为“葫”,故蓢底即长草湿地。近良溪沿岸山丘已无林木,故地理环境一似南雄珠玑地方。宋时草木茂盛,为荒坡台地湿地区,有利新移民开垦。
  罗贵生于1086年,讳以达,名贵,字天爵,号琴轩,锦裳翁子,诰封中宪大夫,赠吏部尚书。妣金氏,诰封四品恭人,赠一品夫人,在南迁前1129年(建元三年)已死,葬珠玑蜜筒山。苏妃事发,罗贵家1131年(绍兴元年)正月十六日南迁,三月十六日抵冈州,安定户籍后,八月十六日,娶冈州女田氏为继室。
  田氏共生4子:温之、淳之、绍之、信之。各皆为官他地,故易分居。田氏亦封恭人。
  田氏共生四子,皆在绍兴年间,且各有官爵,列如下:
  温之生于1133年(绍兴三年癸酉),
  淳之生于1136年(绍兴六年、丙辰),
  信之生于1139年(绍兴九年,己未),
  信之生于1143年(绍兴十三年,癸亥),
  罗贵在蓢底开基后,养育九子,和一个同堂兄弟接养的育子,名良之,1144年生(绍兴十四年甲子),故世称罗贵有十子,即此。良之字大九,实为罗贵之侄,即罗梦祯长子罗实之滴子。
  (据《台山海晏罗氏家谱》中“罗氏世系”)
  一、罗贵十子简况
  长子清之——号宗南,字大用,至蓢底时为廿六岁,生于崇宁五年(1106)丙戌。35岁时,官授宋将待郎(1141),转中宪大夫中待郎,配妣郑氏夫人,死葬新会佛凹冈①。再娶阮氏恭人,与公合葬番禺县东陂乡东圃圩上罗坑村。今墓仍存,1990年,各房子孙重修一新,并有碑记。
  记云:
  “宋一世祖讳清之,字大用,号宗南。
  乃南迁始祖贵公长子,生于徽宗崇宁元年九月初十日己时,终于孝宗隆兴元年十月廿七日辰时,享年五十八岁。
  “原配郑氏,生一子凤,继配阮氏,生三子:鸣、翔、冈。二氏合生四子,后裔宗枝蕃衍,瓜瓞绵延,子孙散居广州市郊、新会、台山、顺德、南海、番禺、增城、东莞、惠阳、化州、广西、海南岛等地。”
  “原配郑氏葬于新会县良溪乡东边,土名佛坳岭。”
  “溯我祖于宋朝隆兴年间安葬本墓,迄今经历八百余载。由于日久失修,墓穴破毁,荆棘丛生,影响环境优雅。嫡裔有见及此,倡议集资修葺,供后人追思,爰将捐资者镌勒芳名,永垂德泽。香港罗氏宗亲会修墓发起人:定邦、景云、伯明、智笙、德雄、善祥、罗苏。横沙旅港族人:衮华、炳为、昭萼、昭芸。
  墓碑刻石文称;
  “公元一九九。年岁次庚午仲春吉日重修。”(左首行)中书:
  “宋中宪大夫一世祖显
  考清之罗公 合墓
  妣阮氏夫人
  “众房等孙敬立”(右下侧)
  墓在广州市天河区东圃镇政府东侧,中山大道东南侧行人路上,闻说因扩路要迁墓,此亦市政建设不注意文物保护之例子,在国外则采用建墓地小公园(小景点)保护下来,古迹不灭,但大道要绕开建成,征用土地较多!
  按墓碑所记,清之生于崇宁元年有误,因崇宁元年(1102)至绍兴元年(1131)为30岁了,应按《康乐谱》生于1106年为准。但碑记说郑氏生罗凤。《海晏谱》又称:“清之名洁”。
  次子慎之——名谨,字和用,别字宋卿,号广南。生大观四年(1110)庚寅。绍兴十四年(1144)甲子科举人,乙丑联捷进士,任福建福州府太守,官至吏部尚书。配梁氏、白氏、陈氏、李氏四位恭人,生七子:恒、恺、杰、嵌、渎、嵩、湖。子孙散居番禺罗边乡,其后更有迁惠州者。但以新会罗村为主④。
  慎之到蓢底时为廿二岁。离开家乡在任福州府。又《槎滘谱》说他字巨用,和用为温之字。《海晏谱》称他为“利用”,七子为:恒、密、恺、曼、善庇、泽泉、敏其。
  三子辉之——字巨用(《槎溪谱》为利用),号始南,别字始兴,生政和四年甲午(1114),绍兴四年(1134)徙居大良都州头。即明顺德县建城后(大良城建于景泰三年壬申,即1452),北门石湖涌青灰庵前④。官授宋宣德郎。配妣朱氏恭人,生四子:宝珍、宝球、宝琳、宝裔。死与辉之合葬大良南门外,土名天马冈,又名渴马饮泉,赤龙入首,作坐乾山巽向,兼己亥之原。子孙今呼为‘始兴公’,子孙今居大良堡东涌北门石湖涌。官职《槎滘谱》称“承德郎”。
  辉之离葫底村在1134年,即随罗贵生活只有四年,即行自行开家,迁大良。
  四子光之——字期用,号镇南。生于政和七年丁酉(11 17)。到蓢底时只有15岁。初授承事郎,后升授文林郎,居蓢底村。配张氏,生长子昊,次子晟,续娶黄氏,生三子罗,四子升,后娶萧氏,迁居增城罗山阁,生五子昂,字紫宽,六子旻,字紫成。后卜居东莞槎滘为始祖。蓢底二世祖。《康乐谱》载子孙分散各地,如南海罗村、紫洞、三华、陈村、阳春、小杬(香山)、茶滘(东莞)。三位夫人均封为恭人。光之与五弟、长兄守父业在葫底居住,光之次子、四子外迁。
  五子曦之——字明用(《康乐谱》称国用),号大明(《槎滘谱》曰日南。),别字日南,生于宣和二年庚子(1120),至绍兴二十六年丙子(1156)。官授宋懿议郎中,时36岁,即他随父南迁至蓢底时为11岁。复拜为著作郎。并与长子迪源迁居番禺山下,子孙后多居黄陂紫务本乡,紫洞、罗冈等地。亦有散居东莞,都宪亨信公其裔也。
  六子温之——字利用(《槎蓢谱》日和用),号从南,生于绍兴三年癸丑,官授宣德郎(《槎滘谱》曰登仕郎),后徙居南雄府珠玑,韶州英德含光(洽洸)、新会水尾、肇庆、开平罗村等各处。生六子:渥、溟、洪、汉、法、深。
  七子淳之——字大州(用),别字念济,《槎滘谱》称: “字广用,号幅南。”而《康乐谱》日:“号梅南”。生于绍兴六年丙辰(1136)官拜校书郎中至谏议大夫(乾道六年庚寅,1170)。死葬蓢底。子五:玽、瑞、环、璟、琛。后代迁徙居南海、番禺、顺德、新会、高要、四会、吉水(江西省老家)。
  淳之迁南海为始祖;幼子罗琛,宋咸淳六年(1270)解元。《海晏谱》称他为“通议郎”。
  八子绍之——字定用,别字统纲,号宋南,花号浪荡生,生于绍兴九年(1139)已未,官授丞务郎(敕授),字振卿。迁居番禺沙湾傍冈为始祖。生五子:芝、兰、蓉、茂,一说只生四子,并迁居东莞南沙(《康乐谱》)。配妣张氏宜人。
  九子信之——字贯用(另一说“存忠”),号竹林,或别号竹林溪。生于绍兴十三年(1143)癸亥。淳熙十年(1183)癸卯,官授循州路宣教儒林郎,后徙居广东循州、惠州、端州各府。程乡、大埔、镇平各县而居之。配妣汪氏、陶氏二位宜人:生五子:建、晏、模、肃、彝。迁徙随任职之故。另《槎滘谱》称:“官拜承事郎,后授福州宣教郎,生一子,讳恕,迁南海扶南镇头罗村乡,永乐壬子科解元讳彦其裔也。”
  十子良之——字大九,生于绍兴十四年甲子(1144)。官授登仕郎,实贵祖之侄,亦名十子。 世称罗贵“九子、四十七孙、十一位仕郎”不计良之一系的,即只计金氏、田氏所出而言。 罗贵后代留于蓢底村者不多,多随官职分居各地。《槎滘谱》中,查得住蓢底子孙只记光之有子孙居蓢底,情况录如下:
  1.光之长子罗昊一房,长居蓢底村;
  2.光之次子罗暹居蓢底五代后,即迁居南海紫洞三华里;
  3.光之三子罗晟居蓢底八代后,分居香山
  4.光之四子罗升仍旧居蓢底村。
  其他八子多已迁出蓢底,清之迁番禺车陂,慎之子孙散居番禺、循州;辉之居大良;曦之居迁番禺;温之迁开平,淳之迁南海;绍之迁番禺;信之迁南海等等。
  二、罗贵死葬于蓢底,后迁凤果山
  罗贵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可以由今天在蓢底仍有罗贵墓存在,今天且已新修,为族人所拜祭。
  罗贵死于何时,未有明记。但记田氏大婆与贵祖合葬凤果山,土名蚁仔冈,坐艮向坤兼寅申(即坐东北,向西南,略偏东60度处)。向西海(即西江正干)为明堂,向对岸三州山为后案。后倚西樵山为屏障,附近草尾大江圩为来龙,坐落三水县,凤果村前山。名蚁仔冈。(据《康乐谱》)”此是次迁墓址。
  “本山泥坟三个,上护领一字灰沙基,下两层灰沙园台包金兜唇也。”
  “新会蓢底祖祠坐乙向辛(即坐东南向西北)兼卯酉之原(即偏正东),村前琴轩公之坟墓,乃坐乙向辛兼卯酉,土名凤眼岗,乃葬牙发指甲衫各物(即衣冠坟)也。”(《康乐谱》)
  另据《槎滘谱》内“宋岭南始祖”记称:“公与田氏合葬蓢底村东边,土名仓厢下凤翔山怀中穴凤窝酉辛向之原(即坐东向西)。后因风水不利,七子淳之起柩, 卜吉改葬端州高明县凤果山,与母田氏合墓葬焉。”即记罗贵夫妇是经二次葬的。地点即今三水与南海市交界的台地丘陵区西江东岸凤果村地。
  罗贵经营蓢底基业,不特成为子孙长久生存的基业,而且也可作为子孙宦游退隐休养地点,如四子光之晚年退隐回家,即邀游各地名胜,游罗浮山时即发现罗山阁佳境焉。不少后代子孙亦每迁回蓢底居住,如清之长子罗凤即自车陂迁回蓢底居焉。当然蓢底罗氏子孙亦有寻根而迁回珠玑巷,甚至祖家吉水县的。如56世八子绍子长子罗芝,即自韶州迁回珠玑里居住,七子淳之三子罗环之长子罗纪(珠公系四十七世)即迁回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居住。
  今天良溪已成为1719人的大村,多数仍为罗姓居民,港澳同胞及东南亚人数亦多。昔日洪水常侵,今已防止,即把村子迁上坡地上兴建,沿蓢草地(即水草丛生的湿地)开垦,呈级状分布。蓢底即指水草丛生洼坡而言。良溪为谐音取名的。据《新会地名志》称:“蓢底村在今良溪村北里巷”云。耕地开至2千亩多,以水稻和旱地红烟、花生等为主。
  良溪距西江5公里,东南距棠下镇3公里。棠下已属河网区,良溪则属丘陵区,故台风雨大即可产生洪水,平时旱地易旱,要建山塘灌溉(现有4个山塘,可灌地约500亩)。故当日立新图甲,即指定这里少人开垦的台地丘陵区,水利不良。足见当日南雄珠玑巷迁民南来是满怀开荆棘,辟田地的雄心壮志,逃避苛政的决心。今天亦为我省侨乡地区,据1989年统计,东南亚侨民已达785人,港澳同胞更和住民相近,达1648人。(据1989年版《江门市地名志》)侨乡的形成多与当地地理环境生态不佳有关,良溪也不例外。即台地丘陵区不及河网区生活的富裕。故罗贵一生经营蓢底,即使有封荫,子孙一代多为官,但是为着下一辈人的生活,罗贵九子多数已搬出蓢底村了。如为官数十年的四子光之,晚年归隐,仍搬出去罗浮山之西的罗山阁,即为一例。而长子清之,年龄较大,为官亦高,四子亦为高官,故早就搬出蓢底,迁广州东郊车陂乡居住了。故号称“九子、四十七孙、十一位仕郎”的罗贵家,只靠蓢底村家业,也难担承起来的。兹分述如下。
  ①按《海晏罗氏家谱》云:“(清之)翁与配合葬于古劳都,土名瓦坳坑,午丁向。后因风水不利,启攒起柩,化小金。明年5月初四日,合葬于土名佛凹甲向之原。后以阮氏附于考之墓侧。”说与前异。
  又云:“翁迭举四子,长子随翁居守祖籍。其余数子,与诸翁各迁别土。”即以清之志守父业,与长子留葫底村,即清之未有迁居东陂,而实由其子迁母及父骨合葬东陂矣,亦可能清之两地皆有居处。
  ②按《海晏谱》慎之“翁承父业遗迹,割税贰拾亩三分,飞在新会城古情都罗村立籍。”
  ③辉之按《海晏谱》说: “翁聪明,怡情山水,当未娶时,因游大良,卜居于此。后归家言诸兄弟,将父遗业割税贰拾亩三分,飞在保昌都、大良堡立籍,充第八甲里长。”

点击看大图
附图:南迁始祖罗贵公蓈底世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