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宋珠玑巷罗贵家南迁记(一)

宋珠玑巷罗贵家南迁记(一)

作者:曾昭璇http://www.luos.org


(罗贵纪念馆)

  按:《宋珠玑巷罗贵家南迁记》一书,由华南师范大学曾昭璇(1921~2007)教授等编著,2002年出版。其书主旨在于考证罗贵一支南迁的历史踪迹,但对罗姓的起源、罗子国的兴衰亦有详实的记述,对于研究罗姓的历史渊源值得一读,且罗贵支派为广东罗氏最大支,川、渝罗氏,亦有不少系从广东迁入,特全文转载于此,以为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罗氏得姓(附图1、照片2)
  第二章 罗氏南迁路线考(附图1)
  第三章 世居(七代)珠玑巷之罗氏(附表1)
  第四章 罗贵南迁记(附图1)
  第五章 罗贵在新会蓢底一家(附表1)
  第六章 罗贵长子清之系的迁播(附表9)
  第七章 罗贵次子慎之系的迁播
  第八章 罗贵三子辉之系的迁播(附表2)
  第九章 罗贵四子光之系的迁播(附表12)
  第十章 罗贵五子曦之系的迁播
  第十一章 罗贵六子温之系的迁播(附表1)
  第十二章 罗贵七子淳之系的迁播(附表3)
  第十三章 罗贵八子绍之系的迁播
  第十四章 罗贵九子信之系的迁播
  第十五章 罗贵十子分布的地理概况
  第十六章 罗贵同行97家人仕考
  结  语
  
  第一章 罗氏得姓(附图1、照片2)
  一、罗氏得姓于西周时罗国
  各省罗氏谱多载罗氏得姓起于西周时的罗国,在今湖北宜城县西,西周初年分封的诸候国,坛姓。后为楚所灭。宋罗元杰《江西大成谱序》云: “吾族世系,出于有熊氏之后祝融公,流传及妘姓,建周封妘匡正公於罗,食采宜城,其后卜土受姓,以国为氏。”即主此说。从上例说明三点:
  1.罗氏的祖先是以国为姓的。
  2.罗氏的祖先是本姓“妘”的。
  3.罗氏祖先是周代策封的部族。
  我国族谱所记第一代祖先取姓,“以国为姓”是很普通的一种(还有以地理环境、家族名人为姓的等等)。这是在奴隶制国家建立后的社会组织形式之一。因为三代以前,姓和氏是有别的。例如在原始公社时代,如母系社会阶段,古书即有记载。《通志·氏族略序》云:“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以后,姓氏合而为一。”母系社会组织是儿女知有母而不知有父的。因为一个女子可以和几个男相爱生子,在古书中如《白虎通》即记古之民“但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古书上常见妇女假借异像,无夫产子之事,如《史记·殷本纪》即记:“三人行浴。见玄乌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姓为女生,为血缘家族性质,氏则每为地理区域性质而生,《左传》有云:“因生而赐姓,胙之土而命氏。”故《史记·本纪》各篇所记,均有此种记述,例如在《夏本纪》云:“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即用氏去划分同姓各支系用。故周为功臣封国亦用斯制,《江西大成谱序》云:“武王承烈,无论同宗异姓,凡先世有功德者,悉分茅胙土,世爵世官,侯伯子男,大小七十二国。而我祖匡正公,有功于周,受封于罗,地方五十里,当是时,与隋、勋、鄢、绞数国,为唇齿之邦。”故罗氏一世祖即为坛匡正,分封于罗,改坛姓为罗姓,尊匡正为始祖,长子二世为始姓祖。罗国是春秋小国,也是周武所封。而国名因所封地于罗水,故国号曰“罗”。《初辑罗氏族谱序》云: “至周武王三年(约前1 1世纪),我祖郐公,字匡正,因征宜城有功,晋封子爵,国于宜城,镇守楚北。地在南漳县八十里,有罗水出焉,故国号日“罗”。封“安南罗国公”。
  这里说匡正率领族人,协助周武王征殷是向南出的,即顺汉水南下,攻殷人属国,罗地即今宜城,为南攻楚人要地,故克殷后,武王即封为子爵,建成镇守,立为国,春秋时,更因为东周防楚,升为候,故后被迫迁。据《罗氏世本序》(佚名):“周桓王二十年,楚以伐绞(今勋县地)之后,分师涉于彭(房县地)、罗、欲伐之……明年,楚屈瑕帅师伐罗。……罗遂袭击瑕师,败之荒谷。是岁,罗自宜成徙国枝江。”即前700年时,罗国仍强,能胜楚,败楚鄢水(即鄢国地,今宜城地)。其先,平王东迁时(前764年),亦由15世罗彦和公督军统带一百三十七营官兵拒楚。故16世罗班(彦长子)亦能胜楚军,将屈瑕自缢死,楚怒,故举国迁避楚报复。胜楚是因罗班有谋,与大夫郭伯嘉请戎卢国军袭后,于鄢水合军攻楚也。(见《江西大成谱序》)此役罗班升为候爵,称为“罗候”。传二十世至罗晖,为楚并税,国用太差,二十一世罗缙,贡税入楚,至二十四世万通国亡,家徙襄阳,山居黄龙洞,二十七世利达,世袭被削。二十九世罗文,采地为秦所并。(据《大埔罗氏族谱》1998年修订本附二《罗氏源流受氏世次录》、《罗国一世始祖郐公世系》等文件)
  二、 罗 国究源
  正史记载,罗国以春秋时为盛,但其祖则各地族谱多记源于祝融,妘姓,罗国始祖“安南罗国公”姓妘,与祝融同姓。
  我国族谱始祖多和古代名人、名臣武将,国君帝王相连,即欲说明本族的光荣,用为凝聚和鼓励族人上进心之用,如作者家谱,即记曾氏祖郎国,即受夏时“少康中兴”封国,即曾氏祖为“小国之君”(事见《禹本纪》)。但曾氏第一世定在孔门高弟曾参与名人相连起来。故罗氏亦以国为姓,故定安南罗国公之子为第一代。史家每不相信古史之传说,故民国有“古史辨”一派,言“大禹是一条虫”。以此段历史记载不明,又无考古证据。以当时人类学(包括民族、民俗、社会和文化学等)未兴,才产生这一学派。
  妘匡正为一世祝融61世孙,过程如下。《初辑罗氏族谱序》云:“我社黎公,即祝融氏(黎为颛项子八凯之一卷章长子),颛项帝时为火正,司地,及高辛氏之世,与弟回(即吴回)代为祝融之官,后世以功列王祀,称祝融氏·都于郐。今河南新郑县东北有祝融圩是也。历唐、虞、夏、商、周五代,处其地者,改称坛姓。”按妘为上古代八大姓之一(郑晓曰: “上古八大姓:姜、姬、妫、姒、赢、姑、姚、坛)(即八个大部族姓,为母系社会残留形态。这样,罗姓祖源即和上古历史联系上了。因为祝融按传说即为颛项帝火正、司地;高辛帝为祝融氏,有封地立国,称为郐(都所在)。而颛项、高辛皆黄帝的后裔,《五帝本纪》云:“高辛于颛项为族子”。“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而“帝颛项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这样,罗氏因妘匡正而与祝融氏相接连,故罗氏祖源为黄帝子孙之一支了。
  具体来说,坛匡正是祝融后妘姓子孙之陇西一支。因该《谱序》续说:“妘姓之后,有迁居陇西者。”即周初又从陇西随周朝伐纣而南调的一支人马。与楚为邻,周封妘氏于此防楚也。
  按罗国附近各氏族部落多为随武王征殷的封国。如庸国(竹山)、隋国(随州)、邓国(邓县)、蓼国(固始)等,且多属蛮族,如南面的楚,自称蛮夷,但与罗同祖。《楚世家》云:“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项高阳……卷章生重黎,为帝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日祝融……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六日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又“周文王时,季连之苗裔日鬻熊,鬻熊子事文王……当周成王之时,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今枝江), “尽与谱记相同,故可与罗祖并用。
  罗氏与楚同祖,亦见于《罗氏世本序》。序云:“罗氏之先,熊姓也,本楚熊绎之后。初封国于襄州宜城。”两说虽同连系到祝融,但姓有差别,即一为坛姓,一为熊姓,故其间足资考证者殊多,希学者注意焉。如芈(即妳)姓为楚后,称“有熊氏”。而罗姓则以居妘水地,故姓妘,今见《广东豫章书院志》云:“(前八十五世)和伸……与羲氏兄弟,并佐唐帝放勋……迁居坛水之阴,后改姓妘氏。”如是,则罗氏亦可称源为“有熊氏”了。
  总之,罗国以祝融说为主。而亦有以为楚祖被周分封之一支,即罗楚同源、同姓,其后于周封国时,各为子爵,封于群蛮所据地区,分成一小国焉。

点击看大图
附图:罗国立国时形势图


照片:罗氏始祖凌甫公

  妘匡正公于周武王九年南征有功,封安南罗国公,十二年灭商,封为子爵立罗子国于宜城,以国为姓,历廿四世,至前565年为楚武王所灭。卅一世凌甫公仕秦复国,前366年复国于罗,旋迁枝江,历时230年,召集宗亲,并辑家谱,上起祝融,下迄匡正,至今二千三百年,97而卒,葬枝江城北。 (前437一前341)
   (采自《罗氏历史文物》汇编)


照片:豫章始祖珠公

  西汉罗珠(前245一前155)于前192年谪守九江,成灌婴未竞筑城之功,城在南昌几十里六门。植豫章(樟)于庭前,故南昌城并名豫章。宅于西山。三妻六子,分支演派遍我国东南,撰有“诫子孙训”。寿91,他21世孙景显即迁开封祥符县尚德里(566年),即为后来人粤的起发点。
  (采自《罗氏历史文物》汇编)
  
  第二章 罗氏南迁路线考(附图1)
  罗国为楚所灭,已入战国,为楚所迫,一徙枝江,二徙长沙。三迁豫章,已入汉世。生息繁茂,且已分宗,因国灭于楚,子孙失封,分散于江汉之间,或在襄潭,故不只有豫章之盛也,然襄潭支宗,分布西鄂,豫章支宗则向南迁。地理环境较优,子孙尤盛,为南迁之源。兹分述下。
  一、罗凌甫一迁于枝江(前366年)
  罗国迁国记载见《罗氏世本序》,云:“周桓王二十年,楚以伐绞之后,分师涉于彭、罗,欲伐之,……明年,楚屈瑕帅师伐罗。……罗逐袭击瑕师,败之荒谷”是岁,罗自宜城徙国枝江,避楚难也。”即指此次迁国而言。
  按《左传》,桓公亦记此事,即鲁桓公十三年前(699),楚庄王假道以伐勋、绞二国战于蒲骚,胜之,罗算楚兵,楚子遂虎视汉东。因是有并吞之意,使屈瑕,斗廉领兵伐罗,屈瑕狃于蒲骚之役,持勇自用,轻视罗为小国,兵渡鄢水,行列不整,且不设备,于是罗师郭伯嘉与班公商议,会南蛮人卢戎国之军于鄢水,合兵攻击,遂大败楚师,屈瑕羞归楚国,奔至荒谷林中,自缢而死。原文云:“桓公十二年,伐绞之役,楚师分涉于彭。罗人欲伐之,使伯嘉谍之,三巡,数亡。桓公十三年,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及鄢,乱次以济。遂无次,且不设备。及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仑以听刑。”可与《罗氏世本序》相比较。知“世本序”谓“是岁,罗自宜城徙国枝江,未为《左传》所记。
  楚报荒谷之耻,是载于《罗国一世始祖郐公世系》(见《江西罗氏大成谱》)24世万通公时,云:“定王己巳年(前592),楚报荒谷之耻,灭其国。公遂出亡下邑,避隐襄阳黄龙洞金瓜圩,山林草野居焉。……宗室散处,长子苍噩失国,逃鄙西,合家一十九口,被楚所杀……苍噩次子,随父隐金瓜圩……27世利达逃散川上……28世世正隐衡川铁炉门……29世学……隐逸山林,茅屋蓬户”。30世罗程政时期,周弱秦强,即已进入战国时期,有才,但隐居楚南鸿洞。今地名罗鸿洞。子凌甫,显王时(前334一前321年)佐秦,封益伯侯,即《左传》称:“周末徙枝江”。修《家乘》,即分《罗氏历史文物汇篇》中的罗乘《凌甫公初辑族谱序》。(该序疑后人改过)
  罗凌甫事据《赖、罗、傅联宗大族谱》载称:“恨罗国被楚所灭,计能灭楚者秦也,故事于秦,至周显王三年(前366),秦奉献公爵于上卿,封陇西地为公采邑,公不受,恳秦助兵复国,自楚灭罗至此二百三十年,始克恢复故物,后见罗国在宜城山中偏僻,乃迁于南郡枝江,今荆南道枝江县有罗国之故址。”
  而另一说则认为迁枝江在楚文王时,《汉书》注长沙国应劭曰:“楚文王徙罗子自枝江居此。”即迁楚文王时已有迁枝江之事。故凌甫复国时,枝江已有罗国故址可依。
  按1998年修订《大埔罗氏族谱》中《罗氏世系溯源及播迁概况》一文,亦主此说,该文记称:“楚武王强迫罗人从宜川城迁往丹阳附近之枝江,为楚国修筑新都丹阳城廓;未几楚文王复丹阳迁都郢,离罗遗民住地枝江较近,……复迫彼等迁至汨罗,称长沙国。”此说似由应劭之说伸引而成。
  后,三世守陇(以罗匡正为第一代计,守陇为33代,凌甫孙)即率家属28人,由枝江迁长沙,《罗姓始祖凌甫公自周以来历代谱系》云:“慎靓王元年(前320),辛丑,领家属二十八口,由枝江再迁长沙,闻长沙府湘阴县东北六十里,亦有罗国城遗迹。殆迁而再迁者欤,今人相传罗姓望出长沙者,此也。……此后长房茂峻承袭“罗候”至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天下,废封建而为郡县,国乃亡。”
  该“谱系”记凌甫公六世罗科屏“仕秦卑都守,历宫御史中丞,七世长孙罗廷荣“仕四川成都太守,转拜御史中丞(始皇九年,前238),八世长孙复任“二世胡亥间,升光禄大夫,官至参军,转拜进爵舍人。”九世维翰秦二世“职掌九卿,曰号九卿公。”十世君用“仕常德府武陵县令(秦末)……生三子:珍、珠、珏。”珍之后,徙居衡州府,珠之后徙居豫章,珏之后未详,女一日娘。即后代均袭凌甫公地位而成望族。
  长沙罗氏由十一世罗珠迁江西而分支。且罗珠一系子孙昌盛,而留长沙一系,世称“襄潭”即襄州及潭州,多分布于湖北、湖南,而南下一支东入江西,即为入粤之源。故“襄潭”一支,据佚名《罗氏世谱序》云:“至周庄王八年(前689),楚文王赀亦徙丹阳,都枝江,号曰丹阳。于是罗又去枝江,徙于长沙之湘阴,东北六十里有罗故城,其水日罗汭,今楚人谓之汨罗江,故子孙从其国名为氏。”直至汉初立长沙国,仍存罗县,可见长沙有罗国历史较长,或凌甫迁枝江时,长沙已有楚文王迁罗子立国于长沙也。
  长沙一支按《罗氏世本序》云:“其在襄潭,有罗怀为汉梁王相,后有蒙,仕蜀至广汉太守,蒙后有宪,当晋时,以守巴东有功,封西鄂候。”东出一支,入豫章,为入粤一系之祖。
  按《罗族考源》以祝融为一世祖计,则匡正立罗国已为61世,凌甫复国南迁枝江为91世.孙守陇徙居长沙为93世,由长沙分豫章为罗珠。第101世,入汉代了。
  如以黄帝为第一世(如《赖、罗、傅联宗大族谱》、《广东豫章书院志》等),则至罗匡正之罗国为65世。至凌甫复国枝江为95世,至守陇迁长沙为97世,至珠迁豫章为105世。
  三、罗珠三迁由长沙至南昌(豫章)(前192年)
  《江西罗氏大成谱》载《分迁豫章郡第一世》文称:“始祖罗公,讳珠……君用公次子,郐公(匡正)41世孙,原籍湖广长沙府、浏阳县,东乡、纯江人。”即由长沙罗君用分出的次子。但《谱系溯源》称: “公为武陵县令君用之遗孤。”君用有三子,和子珍,后代迁衡州府,仍以陇西郡;珠之后,徙居豫章西山,后分豫州郡;珏为三子,后代不详(按大成谱)。但按《大族谱》则珠为“罗氏公谱”中“第40世,天朝公,直翰林学士,生子珠。” 又云:“第41世祖珠,字灵知,号还谟,别号怀汉,高祖时为治粟内史,奉口镇守楚北九江郡。惠帝时,官大司农令,并相国大夫,奉命遂代武将灌婴,带兵三千,来江右继筑新城,环十里,辟六门,告成。国助宝钞五千贯,粮田二千顷。由长沙迁豫章西山,居豫章沟。”
  《广东罗氏豫章书院志》中,更述“治粟内史至惠帝改称“大司农”,《罗族考源》更记“珠生六子。”《江西罗氏大成谱》记《分迁豫章郡第一世》中更述及“因刚直不容于朝及后出守豫章沟时,蔓植松柏,以示已节,也传今罗汉柏、罗汉松,即公遗名……明万历间,南昌县柏林,置祭田一百卅八号,屋二所,柴山一处,以及因地数段,俱坐落槽坊。其槽坊均系子孙耕种。立户名罗柏宗户,完税纳条兑,除完兑外,余祖仍还柏林宗祠……生子六:居厚、宣礼、子成、知正、祗德、成通,俱傅祖妣所生也。”
  又云:“一汉高祖时,颖阴侯灌婴定九江郡,始筑省城十里许,辟六门。至惠帝三年(前192年),大农来守是邦,始毕其功。郡人张文献德之,祀于北山下。”
  又云:“一世传罗为豫章,盖祖怀汉(珠字)于汉时居豫章沟,因筑城之功未毕,公偕郡人张文献、妹婿石固,继其功,无民劳怨,恪守城廓,遂家其地,手植豫章树(今樟树)①于庭前,戊午七年(前183),避诸吕乱,隐于红崖,景帝二年,薨其地,丁亥三年(按景帝二年为前公元155年,三年为前154年)吴王反,景帝命太尉周亚夫灭之。亚夫请建置,以九江郡有新城,系灌婴公之所封,大司农珠公所筑,因大农植有豫章,隶十八邑,请定为郡。”
  按汉高祖即帝位前即命灌婴渡江掠吴地。《汉书.灌婴传》: “渡江,破吴郡长吴下,得定吴、豫章,会稽郡,还定淮北。”当时江南郡地无城,故灌婴下江南时,即择南昌地建城,为平一说豫树与樟树不同吴越之地的依据,未成北归。罗珠复筑,南昌负江(赣江)临湖(鄱阳),南朝雷次宗已说:“咽握荆淮,翼蔽吴越”,唐王勃亦说:“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县定南昌即此意,为汉豫章郡首县。故名灌婴城或灌城,地即今南昌城东南面,地方志载有十里八十四步周长,六门(南门、松阳、西为卑门、昌门、东北为东门、北门),考古证据为高大夯筑土城。地今称湖坊乡,故罗珠史迹可信,宋苏轼有传,珠亦有留《诫子孙训》。司马光有“像赞”。
  罗珠六子:居厚官集贤院景灵宫大学士,转太尉,为用兵丞相,荫袭大司农;次宣礼,诏书台宗正殿大学士,授中书令;三子成为集贤院大学士;四知正,官同上,五祗德同上,濠州路官政,(据《罗氏大族谱》)故后世有说为官者多宗豫章,即因罗珠世代为官,又有六子,故子孙昌盛,为官分散四方。为豫章一支独秀原因,清广东罗氏族谱亦因名为《广东罗氏豫章书院志》,即可为证。
  计南昌一脉分派按外省族谱已知有下列各支。分支遍我国东南各省。大致如下:
  1.由南昌北支入安徽(安庆一合肥一宿县入山东曲阜一济南)。
  2.东北支:南昌一武汉一信阳一许昌一安阳一石家庄一保定一北京。
  3.东北支:南昌一上饶一玉山一杭山一绍兴。
  4.东南支:南昌一临川一宁化一连城一福州,中途由宁化分支沿汀江由上杭一永定一大埔一兴宁。
  5.南支:(1)永丰——吉安——赣县 赣州——南雄
      (2)临川——南城——广昌
  从上可见入南雄是由南昌分两支南下,一由永丰南下,一由临川分派南下,同汇赣州,再过岭入粤之南雄。
  但如详细分析则更复杂,即入粤之先,还有曲折的迁徙过程,如入粤前先迁河南省许昌,再直行入粤的。有先入福建宁化,再此南入粤的,还有由赣县东北入宁化,再南入粤的等等。现只谈由南昌入南雄一支情况。
  四、罗景显四迁由南昌迁河南祥符县(566年)
  罗珠子孙在南昌立业后,各代子孙,不停地外迁各省,因为官者多,故每外迁远地。如15世(罗凌甫为一世计起)罗诚任广西谏议大夫(《广西省志》)、18世罗叶镇守郁林,20世罗季实子孙迁居山东,时入晋初,29世罗智友任福建延平府学政等等。至30世罗诚中(即罗诚忠)任江西建昌府军参政、中散大夫,时入梁世。33世罗元朗,陈时迁山东济阳府,历城县居焉。34世,为唐河南陕州道行军总营,死葬长安,名世推,字士信。子罗通,名志为,字照,因避难改为通,世传“罗通扫北”即他。可见历代子孙分支甚广。
  其中30世罗诚忠一支,生三子,长景显,次景哲,三景章。景显因任何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47岁时,由南昌迁汴州河南祥符县尚德里,时陈文帝天康一年丙戌。生万贤、万儒,(据《广东罗氏豫章书院志》)初官时为33岁(固始县)。可见景显一家是定居河南省了。是为31世。子万贤于梁大同二年(536)任开封府。兹将有关景显世系比较列下。
  1.按《广东罗氏豫章书院志》中《罗姓始租凌甫公自周汉来历代谱系》中所记。
  以罗乘(凌甫)为始祖一世计:
  罗诚中 30世 罗景显 31世
  罗景哲 31世
  2.按《江西罗氏大成谱》中《分迁豫章郡第一世》中所载:
  以罗珠为始祖一世计:
  罗诚中 20世 罗景彦 21世
  罗景哲 21世
  3.按《罗氏考源》中
  以祝融为一世祖计:
  罗诚忠 1 1 8世 罗子元 119世
  4.按《罗氏大族谱》中所记。
  以罗匡正为第一世祖计:
  罗诚忠 58世 罗子元 59世
  5.按《大埔罗氏族谱》(1998年修本)中:
  以罗珠为一世计:
  罗成中20世景显 景朗 21世
       景哲 景章
  由32世万贤历梁、陈、隋至唐咸通四年(863)迁江西吉安前,凡十三世。情况如下:
  32世罗万贤,536年生,任开封府,生元佑、元杰。(梁代)
  33世元佐,564年生,生世隆、世昌、世兴三子。(陈代)
  34世罗昌,606年生,子:志安、志泰(隋代)。
  35世志安,625年生,子:环、琼(唐代)。
  36世环,647年生,子:有学、有道、有德(唐)。
  37世有道,680年生,子:恒(唐高宗)。
  38世恒,701年生,子二:宏政、宏猷(唐)。
  39世猷,723年生,子:绍刚。(唐)
  40世绍刚,745年生,子:周匮。(唐)
  41世周匮,767年生,子三:仪英、仪真、仪像(唐)。
  42世仪英,788年生,子三:天推、天垂、天桥。(唐)
  43天推,810年生,子:崧。(唐)
  44世崧,831年生,子:寅。(唐)。
  45世祖寅迁江西吉水县。以上世系次序是凌甫一系计,即以凌甫为第一世算起。罗珠为十一世,(按《广东罗氏豫章书院志》)
  五、罗寅五迁由祥符里迁江西吉水县(863年)
  据《广东罗氏豫章书院志》中《续源流考》文,罗氏45世罗寅,字寅菴,生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丁卯,唐宪宗咸通四年(863),癸未,由尚德里迁回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仙井乡,五年(864)甲申,十八岁,生子袍。
  罗袍为46世(以凌甫为第一世计),字德称。生于唐宪宗咸通五年(864),甲申,唐禧宗文德元年(888),戊申,二十五岁,官都御史参军,辅夫政,兼左丞相。配九妻:萧、吕、李、邱、黄、杜、刘、朱、吴氏。生十四子:仁通、羲通、礼通、智通、远通、近通、应通、达通、胜通、明通、中通、安通、汉通、臣通。
  罗袍发迹后,掌握军权,即由吉水县仙井乡迁居抚州府,是为六迁。时为文德元年,即罗袍长大至25岁,即迁临川,居吉水县20几年。
  六、罗袍六迁由吉水县迁抚州府(888年)
  罗寅45世迁居吉水后,生下罗袍,袍长大后,25岁即官都御史参军,即由吉水县仙井乡迁居抚州府、临川县、安宁里居。后再迁建昌府、南城县、磁龟居住,终葬抚州府,宜黄县、崇贤乡,十一都,黄坡、象山。
  罗袍为凌甫46世孙。随父居吉水只20年。 据《东莞槎滘罗氏族谱》,罗袍称“罗抱”,谓:“抱公隐于江西抚州府临川县滕溪乡,娶九妻,生十四子。”即为退隐之策而迁居者。因乱世为官至不易也。《台山海晏罗氏家谱》云:“一世,彦怀翁(即彦環),承远翁(即应通)之子……翁之太祖西山翁(即罗寅)与其少子迁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定籍为豫章。”即指47世罗寅偕罗抱由河南开封迁吉水县事,亦为避祸之措施也。其后抱公再迁抚州府临川县也。
  七、罗应通七迁由临川县迁回祥符县尚德里(925年)
  《槎滘罗氏族谱》云:“抱公……生十四子,俱“通”字派,分居各省各府州县,有孙彦环公,乃应通公长子。”应通为罗袍第七子。
  47世孙为罗袍七子应通。应通生于唐熙宗天佐二年(905)乙丑,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乙酉,二十一岁,由江西临川县安宁里又迂回祥符县尚德里,配王氏,生子:环、玮、是为七迁。以作宦游。
  迁回开封原因即以此时宋室将兴,故不用南迁避祸,反而北迁以求发展,例如他的长子罗彦环即为一例,《槎滘罗氏族谱》云:“有孙彦环公乃应通公长子,佐宋太祖开国功臣。“即可知北迁时为家族发展需要而进行的。
  按彦环子孙为官者亦不少,如其子元祜(49世孙),即为一例,年少即加封为建国大将军,诏封世袭锦衣卫之职。
  彦环,一作彦怀或彦環,疑皆一人,因所记事相同也,各谱抄录时手文之误。
  八、罗彦环八迁由符祥上德里入南雄珠玑巷(960年)
  按《广东罗氏豫章书院志》云: “四八世,环祖,字彦环原名“環”, (别谱有作环或環、懁),名威,号宝北,别字南庄,生于后晋高祖石敬堂帝天福元年(936年)丙申,至后汉帝刘成祐乾祐三年(950年),庚戌,十五岁。同赵匡胤、张光远三人,同侍后周郭威,打烂御勾栏,踢死美女,后汉隐帝刘成祜访捉不获。后三人同侍后周郭威,世宗柴荣帝显德元年(954年)甲寅,官御前校尉少卿。后因陈桥驿安寨,众皆大变,彦威抽气挺剑,厉声不允者斩,高呼百官皆复。宋太祖匡胤登位,建隆元年(960年)庚申,官御前忠勇太尉翊郎。由河南尚德里,迁广东南雄府保昌县牛田坊珠玑巷沙水村。配赵、朱氏,公二十九岁,生元祜。七代罗贵,迁南方作始祖。”但《槎滘罗氏族谱》作乾德二年(964)甲子。
  此条未说明南迁原因,幸而在《槎滘罗氏族谱》记称“有故”。原文云:“应兆……官至忠翊郎,授御前干办,从太祖渡江讨叛之后,于乾德二年甲子,有故,自祥符上德里徙于广东南雄府始兴县牛田坊沙水村珠玑巷辟为居,时年已二十七,乃生先祖元祜父子,并力恢张堂构。”这里“有故”是指与丞相王薄等有隙,自行退隐南边之意,但《台山海晏罗氏家谱》所记略有不同,记为“于乾德二年,有故,遂随翁(承远)迁居南雄府……父子二人,创立堂构,辟土居焉。”即说应兆是同父一起迁居的。应兆父为应通长子,故同他归隐之心一致的。应兆顺父意避居南疆,示不为国用,专心经营家园也。
  总之,罗氏自罗国亡灭开始,其族人南迁部分,历八迁而入南雄珠玑巷者,得总结如下:
  1.罗国灭于楚庄王后,子孙四散,前366年,罗凌甫复国枝江为一迁。
  2.凌甫孙罗守陇迁家于长沙为二迁,时为前320年。
  3.凌甫十一世孙罗珠由长沙迁南昌(豫章)于前192年为三迁。
  4.凌甫三十世孙罗景显由南昌迁河南祥符县于566年为四迁。
  5.凌甫四十五世孙罗寅由祥符县上德里于863年迁吉水县为五迁。
  6.凌甫四十五世孙罗寅由吉水县迁抚州临川县安宁里于888年为六迁。
  7.凌甫四十七世孙罗应通由临川县迁回祥符县于925年,为七迁。
  8.凌甫四十八世罗彦环(怀、環)由祥符县上德里于964年迁南雄珠玑巷为八迁。
  (以上据《广东罗氏豫章书院志》)
  按应兆据《康乐谱》云是本名宝兆,因旧谱纸烂字迹不明,错抄成“应”的。《槎溪谱》则说“原字宝兆,字应北”。而以上所本皆多出自香港罗氏宗亲会出版《豫章罗氏源流考》一书,但书中多错字,故应加注意。《康乐谱》云:“南雄始祖系宝兆,今广东冈州葫底谱载应兆者,乃年远谱烂误写矣,通谱兆并为一也。”

点击看大图
附图:豫章罗氏子孙入广东南雄路径约示图


  第三章 世居(七代)珠玑巷之罗氏(附表1)
  一、梅岭驿道与珠玑巷
  珠玑巷是一条唐代以来的南北交通古驿上的一个小镇,这个小镇起源于有一条宽而直的街道,长达1500米,宽近5米,现代是由卵石铺砌成路面的大道,在南雄城北约9公里,并伸延入群山之中,通去梅岭。古称“梅关驿道”,为中原与广州交通最主要的道路,笔者在抗日战争时期,梅岭仍然是一条繁荣的商路,江西南下土特产和北运的洋杂货,敌伪区和内地重要商品交流孔道,故很繁忙,担夫一帮帮地挑货过岭,珠玑巷就是必经之道。沿途还很热闹。如由珠玑巷北行即入山区,距珠玑巷9公里处又有中站,即大余县至南雄的中间宿站之意。古名梅鋗城,汉将梅鋗设关固守①,商道发展后,成为客商宿站,故名。其北即为小岭,今镇政府在此,有如沙水巡司与珠玑巷关系,一政一商,与珠玑巷同为三日圩,珠玑巷为三、六、九,小岭圩为一、四、七,使商贩能日日赶及,场贸易之故。街道也是河卵石砌路面大路,今称梅岭镇。再上山路9公里,即到古关梅关。其岭名大庾岭。今公路只到梅关,即转向小梅关过岭入大余。因上岭太陡之故。
  按梅锅为番君别将,番君项羽封为衡山王,都邾(江夏),后又夺其地,改名番君,刘邦为帝,诏封长沙王,故梅鋗得地浈水。 《新语·人语》云:“项羽封鋗为台候,食台以南诸邑……其后沛公……复封鋗为广德十万户”《吴越春秋》亦记:“阖闾子孙避越岭外,筑南武城,后楚灭越,越王子孙,避入始兴。”梅锅即越王子孙一支,《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云:“传闻越王子孙在丹阳皋乡,更姓梅,梅里是也。”即指此支。台岭即梅岭,已分演成公路边的中站,和仍应名梅鋗城(在北)的中站,和以宿站(唐代以后)为主的中站圩三部组成,笔者曾找汉迹二次,终不获。但据《直隶南雄州志》 (清道光)云:“周末越人徙此。”亦持此说。古代带货物过岭,由大庾县上岭30里,下关至珠玑巷再走50里,正好一日脚程,故珠玑巷成为驿站。但一遇事阻,如大雨或起程时间不早,则每天黑过关,交通不便,故必要有中站作为补充宿站,以利休息和补充过岭工作。故虽名中站,实为小镇,人口千人以上。旧传台城实明建递军所址。
  梅关故名“秦关”,即秦时开辟入粤新道一支。说唐张九龄开是修建此道,以利交通,不是新建,而是扩大修平,适应当时南北运转量大的需要。称梅关一说是因梅鋗建关于此得名,其实梅镉建关是在中站梅鋗城处①,一名台关,以梅封台得名。后人沿山广种梅树,故俗称红梅岭。按秦军南下,按《淮南子·人间训》为50万,分五支,一支为即:“一军守南野之界”。南野即南壄,说文:“野”即“壄”通“埜”,为汉代豫章郡末县,埜为密林山地,可见当日南埜县是个山林边区,与今天光秃情况不同。此县已入南雄盆地范围,不以大庾为界了。故秦建南海郡,即要开新道通粤,《史记·两粤传》云:“南海辟远,恐盗兵侵此,吾欲兴兵绝新道……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这里的“新道”据师古证日:“秦所开越道也。”这些新开的通粤大道当为入侵南越地的通路,必以上述三关为主要关隘,作为攻防重地,其中阳山关在连江上游阳山县,湟溪关在湟溪,今连江入北江口处。可见赵佗封的关口也是秦军南下的新道。故汉武帝灭南越也走这二条新道的。横浦关旧说在大庾岭上,即今梅关,近不少学者视为水关,即沿峡谷口设关(见梁国昭等教授),故横浦关在墨江入浈江处,并已有发现1000米。秦汉城址,北、西临江、东南有濠沟为护,城内有4米望台,故楼船将军于南雄盆地伐林造船,故一军最早攻下番禺。而学者多谓其实横浦关为浈江水系之源头。墨江地处始兴县城,从清化上游北注浈江。即上说不当。而今南雄凌江,亦有杨历水之称。在大庾山区公路亦通杨历岩,皆传说为汉武楼船将军杨仆经过之地。即指杨仆一军以南雄盆地为聚军集粮造船(楼船)南下据点。故汉代南荃县管辖至此。和汉桂阳辖下至曲江县相邻。浈江在始兴南雄间即一片山地所隔,浈水一入南雄即豁然开朗,土地平旷,为粤北山区一天然盆地,历来战争不到的避难良区。故名雄州(南汉名此),宋才称南雄,以别于北方雄州同名也(971),故南雄置县迟到唐代才建为浈昌县的。而珠玑巷因早已为南北通途,故成巷早在唐代已出名,历史已记。《新语.地语》:“珠玑巷得名始于唐张昌,昌之先,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按此处屈翁用南雄敬宗巷是后人用语,唐时为浈昌县(684),梁、陈为安远,前至三国为始兴县地(263)),其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居,敬宗宝历元年(825),朝闻其孝义,赐兴珠玑绦环以旌之。避敬宗庙谥,因改所居为珠玑巷。”
  南雄一名据《舆地纪胜》: “盖以其控轭群蛮,襟令两粤,杰峙于一隅”而得称。的确,《方舆纪要》亦说:“州以雄名者,盖控带群蛮,总汇百越,岭南气息,仰此一州。”历代大乱,少扰南雄,如吴征兵于越,越妻送夫,止于仁化夫溪,起陆30里,至于城口,赵佗建以防汉(笔者考察多次,古书所记为“城”,不确,只一城关,有如梅关,闭关路断而已)。下汝城即有船可上长沙,故不接南雄;此处为丘陵谷地,无城,《新语》只说“筑城以壮横浦。”胡居安《仁化县志》亦只说:“城北尚存,勒‘古秦城’三字,1945年笔者所见,只一温泉及城关,并无住民的城厢可见,只有城门一座而已。至秦时,梅锅经营台岭,以保子孙(他是越后代),可见南雄为避祸之所;再至东汉马援征交趾,动员湘桂、粤西兵力,不扰南雄;降至晋代,卢循北上亦不扰南雄,晋代韶关不少晋墓砖刻文与广州相类,表示为一和平安定商业兴隆之地的吉祥语,计由三国建为始兴(263),表示吴国开辟南疆之意,到梁、陈更名安远县和郡,表示六朝北人南迁,安置于此,由县而立郡,即日趨重要了。入隋更改入南海郡辖地,表示经济开发。唐黄巢起义,亦由桂、湘,不扰南雄,北宋末,金人追隆祜太后至赣州,当时估计过岭避难仕人不少。如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绍兴三年(1133)三月癸未年:“时中原士大夫避难者多在岭南,上数诏有司给其廪禄。”但静江府许中却不给。说:“中言;”本路(广南东、西路)诸州赋入微薄,诸禁案寄居官毋得居沿边十三州郡,见寓者,皆徙之,仍毋给其禄。”可见南雄宋时仍为仕人避难之区。
  但是由于唐开岭道,又成南北交通要途,故珠玑巷由村成镇,如唐代仍称敬宗里,入宋即设沙水驿(1208—1224)。商户达1000家以上,今成珠玑镇所在。建治于沙水圩。境内如牛田坊即有58村之多。今天全镇人口达3.2万,面积为179平方公里。珠玑古巷已成省游览点,建设一新。文化淀积又可见于珠玑话的形成。唐开岭道是在开元四年(716),相张九龄《开凿大庾岭路序》云:“先天二载,龙集癸丑,我皇帝御宇之明年也。理内及外,穷幽极远,日月普烛,舟车远行,无不求其所宁,易其所弊者也。初,岭东路废,人苦峻极,行径寅缘,数里重林之表,飞梁嶪栽(栽字上面加上边旁‘山’),千丈层崖之半,颠跻用惕,渐绝其元。故以载则曾不容轨,以运则负之以背,而海外诸国,日以通商,齿、革、羽毛之殷,鱼盐蜃蛤之利,上足以备府库之用,下足以赡江淮之求,而粤人绵力薄财,夫负妻戴,劳亦久矣!不虞一朝而见恤者也。不有圣政,其何臻兹乎?开元四载(716),冬十有一日,俾使臣左拾遗内供奉张九龄,饮冰载怀(有作矢怀),执艺是度,缘蹬道,披灌丛,相其山谷之宜,革其坂险之故,岁已农隙,人斯于来,役匪逾时,成者不日则已,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转输不以告劳。高深为之失险,于是乎,锯耳贯胸之类,殊琛绝赆之人,有宿有息,如京如砥,宁与夫越裳白雉之时,尉佗翠鸟之献,语重九译,数上千双,若斯而已哉。几趣徒役者,聚而议曰:虑始者,功百而变常;乐成者,利十而易业。一隅何幸,二者尽就,况启而未通,通而未有。斯事之盛,皆我国家玄泽寝远,绝垠胥泊,古所不载,宁可默而无述也?盍刊石立纪,以贻来裔,是以追之琢之,树之不朽”《张曲江集,卷十一》。
  按此文,则有下列可注意,非通路始使路成北南通衢也,列如下:
  1.此路修通乃利用农闲时期抢修。
  2.此路是修险、筑平,故费时不多。
  3.修路是因当日唐代外海交通,商业繁荣所需,而道路失修,不利交通之故。
  4.此路当日是京师,江淮广大地区要求大量舶来品内输而引起修路。
  5.这条路早已有之,长期失修,为行者所苦,有必要修筑。
  从地理位置看,梅岭关是雄关,西侧峭壁高而东侧低,两山之间为一峡谷,沿古生代变质石英砂岩所成,裂隙多,故在此山峡辟开筑路,是最有利地点,故防御能力比东面小梅关,仁化城口关要强,如城口关,关西侧岗高数十米,坡度不陡。梅关则两侧峭峻,计自大余(南安)过岭入南雄城120华里,为一天脚程,如有宿有息,则此为过岭捷径也。今关楼及砖切路是宋建(1063),东西横截峡口,高5.8米,宽6米,关J J两3.55米,内宽3米,南北厚5.5米。城上关楼已毁,只余痕迹,向北门上有“南粤雄关”石刻,南门有“岭南第一关”匾额,用砖石结砌向成,关口路面亦如之,免雨季泥泞之苦。关口外有碑,上书“梅岭”二字,字径达1.1米。可见梅关宋、明也修过的。即古来为南北通道之一。中站以下田地渐多,南山水可行舟和竹排了。
  二、古巷“珠玑巷”即唐敬宗巷地
  据陈摩人等教授研究,张家世系见于《新会清河族谱》,谱中记有《喾祖遗言》:“古冈州全紫厢韩屋桥张喾,始系南雄敬宗巷孝义门,唐进士张辙翁之玄孙也。七世同居,不异房屋,宝庆元年(825),国闻孝义,赐珠玑绦环高祖兴。后因避敬宗庙号,改敬宗巷为珠玑巷,”并记张兴世系:
  1.兴子三:迪、原、盛;2.原子一:昶;3.昶子三:廷泽、廷范、廷彦;4.廷泽子一:喾,喾与二叔廷范辞官居冈州,买韩屋桥韩文英屋三座居住。子三:荣(915生)、华(917生)、昌(919生)。
  七代同居据陈摩人等查证新会《张氏族谱序》、《开平乡土志》,张昌为张九龄十四代裔孙,“七代同居”计如下:
  1.张辙,唐进士,第八世;
  2.张兴,第九世;
  3.张迪、张原、张盛,第十世;
  4.张众(昶),第十一世;
  5.张廷泽、延范、延释(廷彦),第十二世:
  6.张喾,第十三世;
  7.张荣、张华、张昌,第十四世。
  十四世张昌即今天称“张昌故居”一代。有学者认为应称“张兴故居”为宜,因家业由张兴而兴,获朝廷赐珠玑条环,并改敬宗巷为珠玑巷之始祖云。故珠玑巷唐前已有之。 如是,珠玑巷始于唐825年,张兴始名。
  张氏入南雄五世祖张纲(据《南雄族谱》记为隶英),六世名和岱、七世张行、八世张彻.九世为张兴,故如表扬张兴为“七世同居”则十世以后,已见分派,不宜列入“七代同屋”之孝行者矣,如此只能得5—9世共5世同居,又缺了两代,或张兴有子而张纲有父同来。
  此外,沿驿仍有唐代器物发现,亦证此道之古也。如罗田即发现唐代铜镜,即为一例。宋代文物,今上罗田村东南仍有残存废塔,据考证为残存宋塔,现只存4层。
  珠玑巷内古迹仍存元代石塔,1945年笔者查访时尚斜放四石柱路亭角上,古井口出露(口宽1华尺),今复置古井口上(相传胡妃投井死此),为七层八角形花岗岩刻佛像塔,原石刻出(实心),高3.5米,底层刻有“南雄同知孙朝列重立,元至正庚寅孟冬记”字样,为我省唯一有记元塔。1—4层塔身刻浮雕佛像,第五层却呈椭园形,六、七层呈柱形,塔顶呈葫芦形,现已重建塔亭保护,列为省重点文物单位。距宋亡33年。
  珠玑巷古代经济繁荣还表现在成镇早在北宋,称“沙角镇”,按唐、宋立镇,条件有三,一为人口众多,二为有钱粮征收,三是位当要冲,可见珠玑巷入宋已达此要求。文化上亦已有沙水寺的建立。而珠玑话的形成,更显示珠玑巷已在文化上已有所淀积,在距县城只有约9公里地,即能形成与南雄城关话不同珠玑话,显示珠玑不只是经济中心,而更一文化中心,有千年时间始能淀积而成。故在文人记述中,也可为证,如宋余靖《武溪集》: “沿汴绝淮,由堰道入漕渠,溯大江,渡梅岭,下浈水,至南海之东西江者,唯九十里马上之役,余皆篱工楫人之劳,全家坐而至万里。故之峤南虽三道,下浈水者十七八焉。”
  但此种情况是全国经济中区转迁的影响,汉时南北交通,自京师西安,出两湖,以潇、湘i!水入粤之广信,再以合浦、徐闻为外港。但汉以后,京师东迁于洛阳、开封,南下主要城市,亦由广信而东迁广州,故京广一路亦东移至洛阳开封入淮,出豫章,过岭,由浈水而下广州了这是和全国经济区东移有关,并非梅岭开道所致。
  珠玑巷之兴隆当与梅岭道繁荣有关,但珠玑兴起则与其本身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关系至大。其驿站和设镇之重要与当时行政上规划有关。而规划选定珠玑亦与其所处环境有关。今珠玑巷外,即一片翠绿田畴,农地大片,显示珠玑农业的兴旺,这是成镇立巡司的基本条件。因人口集中,圩日上万人的供应,不能靠外地运来,故珠玑四周农业兴盛,至关重要。如即在山区中站也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肥沃冲积平原,阔处达1000米,这是沿石灰岩溶蚀出来的谷地,故沿途有钟鼓岩、金龟石、-5套石等峰林石山排列成带,长10公里。沿南山水两岸的冲积平原也是南雄盆地中主要冲积平原。计由大庾岭流下山沟,平行流入浈江的小河即5—6条之多,古代梅岭是林区,水量充足,沙水驿即可行舟。不似今天要在山溪上游冲积平原建成水库,淹没平原水田,并引入珠玑镇河岸两侧台地,灌溉田地。如横江、罗田水库等。台地由红色岩层(白垩纪地层,产恐龙化石及恐龙蛋)所成,含钙质的泥质页岩,易风化成肥沃土壤,最宜黄烟、银杏、风栗、番薯、大豆、西瓜、花生,较高山丘则有利于油茶、松、杉和毛竹的生长。这里河谷、台地、低丘、低山的层状分布地势,向北大庾岭升高,成立体农业生产格局,使珠玑巷得成农业冲心地区,为珠玑镇工商发展服务。在古代山林未伐,更多鸟兽、木材,故成为各地仕人避难隐居地点。如珠玑巷罗氏家族,即在此地开家立业,卖田甚广,今天仍保留有“上罗田”、“罗田”和罗氏兴建的水陂头水利措施,如“罗陂”等地名存在,据各地族谱,不少记载当时定居珠玑,每因“山水之美”,即可以开家发业之地。不单是罗家一族也。如新会苹岗《宋氏族谱序》云:“讳开字,字肇雄,号庚锋者……孝宗时,随其父莅任广东保昌县署,日与士大夫游,悦其地山水之清秀与风俗之勤俭,爰卜筑珠玑巷内,以长育子孙。”故只凭地理环境优越性,即可吸引移民迁入。远在广州后代也每迁回祖居。族谱记其祖迁入最早,有花县平山《江氏族谱序》记其祖于西晋末已迁入。故一般自南雄迁出之氏族,多是已居珠玑巷七八代人,不独罗贵一家也。
  故郝玉麟《广东通志·古迹》记有沙水驿在沙水镇,宋嘉定四年,知州邹孟卿汉节亭改建,十三年知州孙宣修,保昌令传烈记等语,可见珠玑巷或早在汉时已为民居点了。
  新编《南雄县志》1996年版亦称: “梅鋗城,位于南雄城北25公里的梅岭镇中站村,该城座北向南,总面积约3.2万方米,梅关古道穿其中。”又称:“尚存城基长约25米,用青灰色磨石叠砌筑成……城北墙脚下有东汉墓。”按《直隶南雄州志》:“越王腧零陵往南海,越人梅鋗从,至梅岭家焉。”意即指此。按墙压东汉墓,显非汉迹,而历代建置,此城明代为递军所,故由南安与南雄两府合建,清代仍名“红梅巡检司,建署其中(1737)。但说明梅岭驿道之重要性,设军驻守。
  汉京西安,东汉迁洛阳沿淮下江,再溯赣水过岭,较沿西汉入湘古道为近,六朝都南京入粤更以梅岭道为主。716年张九龄凿开岭道,长20丈,高10多丈,即沿山坳扩大过岭路面,并种植梅、松(如1063年即再补种),修路1446年大修岭道90余里,古松夹道,清代名为“官道虬松”胜景,明代沿道开街七条(珠玑、石塘、里东、灵潭、中站、火迳、小岭(今梅岭镇),以应日行数千挑夫、行客之需。
  三、世居珠玑巷罗氏六代情况
  按《槎滘罗氏族谱》(暨南大学罗晃潮教授藏本)载乾隆丁亥十三世孙罗大超《重修家谱小序》中有云雍正时先兄却非至抚州任职,过豫章,因得《江南古谱》,即编录“罗氏远早源派”一节,记如下:
  1.彦壤(与豫章书院志称环不同):
  “原名環,原字宝兆,字应兆,乃通应公长子,侍都御史,讳袍,字德称。公之孙,袍公隐居江南抚州府临川县滕溪乡。袍公娶九妻,生十四子。俱通字派,分居各省各府州县。公分自河南汴州,乃南雄珠玑始祖,佐太祖开国功臣。子一:元祐。”
  “元祐:初授镇海大将军,敕授镇国大将军,子:文达、文启。”
  “文达:国子监助教。一子:纯福。”
  “文启:岁贡生。二子:纯义、纯德。”
  “纯福:二子:大隆、大昌。”
  2.《槎滘罗氏族谱》又载“南雄府六代”一节,录如下:
  “自应兆祖乃于乾德二年迁南雄府,贵祖绍兴元年南迁,共计二百四十余年。”
  “应兆祖乃于乾德二年(964)甲子,自祥符上德里徙居南雄府,开六代之始祖也。”
  “元祜祖,应兆公之子。文达祖,元祐公长子;文启祖,元祐公次子,纯福祖,文达公子;纯义祖,文启公长子;纯德祖,文启公次子。大隆祖,纯福公长子,大昌祖纯福公次子。维统祖,纯义公子;维业祖,纯德公长子,维基祖,纯德公次子;士杰祖,大隆公长子,士良祖,大隆公次子,士忠祖,大隆公三子;弘举祖,大昌公长子,弘达祖,大昌公次子,梦祯祖,维统公长子;梦祥祖,维统公次子;锦章祖,维业公长子;锦文祖,维业公次子;锦源祖,维业公三子;富祖,维基公长子,贵祖,维基公次子。字天爵,号琴轩,配妣金氏、田氏,自南雄府南迁,奠居葫底里。开我后人亿万世之始祖也。”
  以上记应兆祖在珠玑巷居四代,未有外迁记述。第五代开始,已有南迁,如纯福次子大昌之孙,即向南迁入南海,为湖涌罗姓始祖,与罗贵为同时南迁的堂兄弟。上纪漏“锦衣祖一代”,锦衣是维基祖独子名锦衣,锦衣生二子,才是富和贵,贵为维基之孙,属七世。(据22世孙罗晃潮教授注)。
  兹列表明之:
          1士良一贺
  纯福公长子大隆一2士杰一贡、赏
          3士忠一贽、贤
  纯福公次子大昌一1弘举一赓、贺(原字上面三个‘力’下面一个‘贝’)
  (贺字公协,更名为寅,为南海湖涌始祖,讳湘灏其后裔也)
          2弘达一宾
  纯义公派 维统一1梦祯一宝、实
          2梦祥一贯
  纯德公长子维业一1锦章一赞
          2锦文一资、质
  (资花县擢桂坊宝鸭湖祖,质肇庆府开平县河村祖)
          3锦源一贞
  (贞为南海罗村祖)
  纯德公次子维基一1.富
  (锦衣世袭锦衣卫,富南雄府庠生)
          2.贵
  (字天爵,号琴轩,原名以达,南雄府廪生,祖主奉葫底本源堂。九子:清 之、慎之、辉之、光之、 曦之、温之、淳之、绍 之、信之)
  (据近人罗晃潮教授指出维基生锦衣,锦衣生富、贵,此处有误)
  3.有关开支立业记述。
  (1)据《番禺康乐罗氏族谱》载入南雄一世彦环(即瓌),补充如下:
  “官拜御前校尉少卿,至宗训太子幼年,初登龙位,时恭帝元年(960年)庚申,匡胤出师征蛮,兵至汴城,今河南开封府也。城东北外四十里,土名陈桥驿安寨,众皆大变,拥匡胤入宫,责丞相王薄草诏,不允;又责范质,不允、彦怒气挺剑,厉声日:“不允者斩。”时王薄草诏天下,范质高呼,百官皆优。是年宋太祖赵匡胤登位,建隆元年(960年)庚申,官拜御前忠勇太尉忠翊郎。自从宋太祖渡江讨叛之后,与丞相王薄,范质等忆见复周旧迹,稍有形迹,屡求迁徙,时宋太祖匡胤乾德二年(964年)甲子,由河南开封府祥符县尚德里,迁于广东南雄府保昌县牛田坊沙水村,辟土为田,作宅居住,配妣赵氏,诰封温恭慈淑夫人;次配朱氏,诰封恭惠慈孝夫人,是年二十九岁,生一子,名元祐。父子二人,并力恢张,开传七代,至贵祖又徙南方作祖也。彦璋祖、彦瑨祖,仍住河南开封祥符县尚德里。”
  又说: “应通三子,次季两男(即指彦璋、彦瑁)仍在河南开封府祥符县而居。”
  康乐谱与《台山那马罗氏家谱》所载不同,那马谱把应兆列为彦瓌子,应兆生子元。又与《广东罗氏豫章书院志》载锦裳公生子:贵、赉、实、贯、宝不同。实、宝为梦祯所生,贯乃梦祥之子。
  康乐谱又称:“瓌祖生于后晋高祖石敬堂帝天福元年(936)丙申。”
  (2)据《书院志》①记二世元祐祖情况如下:
  “字平稳,生于宋匡青乾德二年(964)甲子。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壬甲,九岁,诏封荫袭父基镇海将军。宋太祖匡二帝兴国五年 ①《书院志》即《广东罗氏豫章书院志》简称。(980)庚辰,十七岁,加封镇国大将军,诏封世袭锦衣卫之职。配湛氏,王氏夫人,生二子:文达、文启。”
  《康乐谱》①则“二帝”改为“羲帝”, “锦衣卫”改称“锦衣侍卫”。又“配妣湛氏,诰封懿德夫人;次配诰封贤孝夫人。”
  (3)三世文达祖按《康乐谱》云:“号南兴,生于宋太宗雍熙二年(985)乙酉,南雄府附生,兼授世袭锦衣卫之职,配妣霍氏,生二子:一纯福、二纯绿。”
  三世文启,号云客,号南庄,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辛卯。南雄府学廪生,任福建兴化府蒲田县教谕。配妣区氏孺人,生二子:一纯德、一纯义。
  (4)四世纯福祖,据《康乐谱》云:“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已酉。配妣袁氏。授世袭锦衣卫之职。生二子:一大昌、二大隆。”
  四世纯禄祖据《康乐谱》:“生于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壬子。”
  四世纯德祖据《康乐谱》:“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癸丑。配姆袁氏,生二子:名
   ①《康乐谱》即《番禺康乐罗氏族谱》此谱较佳,故用为主。维业、维基。”
  四世纯义祖据《康乐谱》:“生于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戊午。子一:名维统。”
  (5)五世大昌祖据《康乐谱》:生于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癸酉。生子二:一宏举、一宏远。
  五世大隆祖据《康乐谱》:“生于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乙亥,生三子:一仕杰、二仕良、三仕忠。”
  五世维业按《康乐谱》:“生于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辛未,授世袭锦衣卫之职。生三子:一锦章、二锦文、三锦元。”
  五世维基按《康乐谱》:“字仕广,生于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甲戌。南雄府学廪生,任福建福州府、古田县宣教儒林郎。配妣龚氏,诰封淑德宜人。生一子:锦裳。”
  五世维统祖按《康乐谱》:“生于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壬午,生二子:一梦祯、二梦祥。”
  (6)六世宏举祖按《康乐谱》:“生于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乙未,生子二:一赓、二胁。”
  六世宏远祖《康乐谱》:“生于宋仁宗嘉祜三年(1058)戊戌。子一,名宾。”
  六世仕杰《康乐谱》:“生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乙亥,生子二:一贡、二赏。”
  六世仕良按《康乐谱》:“生于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壬寅。生一子,名贺。”
  六世仕忠按《康乐谱》:“生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乙巳。生二子,一贽,二贤。”
  六世锦章祖按《康乐谱》:“名盖,生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甲午,南雄府学廪生,举进士,任广西制付史。生子二:一资、一质。”
  六世锦文祖按《康乐谱》:“生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丁酉。生一子:名赞。”
  六世锦元祖按《康乐谱》:“生于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辛丑。生二子:一贞、一贷。”
  六世锦裳祖按《康乐谱》:“字经世,生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甲午。官授世袭锦衣卫之职。配妣温氏恭人,生二子:一贵、一赉。又生一女,适梁门,婿名国,字乔辉,系南雄府廪生,宋徽宗重和元年(11 18)戊戌科进士,任兵部职方司。”
  按《书院志》则说温氏生子五人即: “贵、赉、实、贯、宝”本书不从此说。
  六世梦祯祖按《康乐谱》:“生于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甲辰。生二子:一贲,一宝。”
  六世梦祥祖按《康乐谱》:“生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丁未。生一子:名贯。”
  (7)七世赓祖按《康乐谱》云:“生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戊午。”
  七世协祖按《康乐谱》云:“生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癸亥。”
  七世宾祖按《康乐谱》云:“生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丙寅。”
  七世贡祖按《康乐谱》云:“生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庚申。”
  七世赏祖按《康乐谱》云:“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甲子。”
  七世贺祖按《康乐谱》云:“生于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丁卯。”
  七世赉祖按《康乐谱》云:“生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戊辰。”
  七世贽祖按《康乐谱》云:“生于宋哲宗元 四年(1089)己巳。”
  七世贤祖按《康乐谱》云:“生于宋哲宗元 八年(1093)癸酉。”
  七世资祖按《康乐谱》云:“字耀桂,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甲子,甲午科举人,乙未进士,生三子:一锦、二章、三岳。二孙,一思本,二思修。徙居广州府番禺县而居之。”
  七世赉祖按《康乐谱》云:“生于宋哲宗元 三年(1088)戊辰,子孙徙居广东肇庆府、开平县平山村而居之。”
  七世赞祖按《康乐谱》云:“生于宋哲宗元 二年(1087)丁卯。生一子,名逮,住顺德县大良而居之。”
  七世贞祖按《康乐谱》云:“字贞夫,号梅石,生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乙丑。后子孙徙居广州府南海县罗村,鹅湖乡而居之。”
  七世贷祖按《康乐谱》云:“生于宋哲宗元 三年(1088)戊辰,子孙徙居,未见开载。”
  七世贵祖按《康乐谱》云:“字以达,别字天爵,号琴轩,生于宋哲宗元祜元年(1086)丙寅。系南雄府学廪生,赠吏部尚书,兼授世袭锦衣卫之职。配妣南雄金氏,生五子,一清之,二慎之,三辉之,四光之,五曦之。金氏卒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己酉,安葬珠玑蜜筒山,是年八月下浣,时有皇妃,貌美性淫,匿在珠玑巷,黄贮万纳为宠妇,改名张氏,无人知觉。于高宗建炎四年庚戌冬月,时因家人刘庄,背离逃走,扬泄机密。于宋高宗绍兴元年辛亥正月十六日(1131),在珠玑巷起程,三月十六日,至冈州大良地面。幸遇土人龚应达接待数天,会同赴县立籍缴引。蒙准批增立图甲,以定户籍,开辟新土,结草为屋,种蔬日食,随时度日,父子努力恢张。公是年四十六岁,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辛亥八月十六日,又娶冈州田氏,生四子,名温之、淳之、绍之、信之。共生九人,建造泥屋,两进五间,横过十间。另四廊坐癸向丁,兼子午三分,住冈州大良古葫甲,今新会蓢底也。田氏大婆与贵祖合葬凤果山,土名蚁仔冈,坐艮向坤兼寅申,向西海为明堂,向对岸三州山为后案,后倚西樵山为屏障,附近草尾大江圩为来龙脉,坐落三水县凤果村前山,名蚁仔冈。本山泥坟三个,上护领一字灰沙基,下两层灰沙园台包金兜唇也,新会葫底祖祠,坐乙向辛兼卯酉之原。村前琴轩公之堵墓,乃坐乙向辛兼卯酉,土名凤眼冈,乃葬牙发指甲衫各物也。火旺丁财,金、田二位恭人,共生九子,四十七孙,十一位仕郎。”《书院志》云有育子良之。
  七世赉祖按《康乐谱》云:“字以富,别字财广,号淡轩,生于宋哲宗元祜七年(1092)壬申。南雄府学士,徙居广东南海县湖涌紫洞乡而居之。《槎滘谱》以赉为罗贵长兄。
  七世实祖据《康乐谱》云:“生于宋哲宗元祐年(1086)丙寅。生三子:一震之,二良之,三朗之。惟三祖住址,未见开载。”
  七世宝祖按《康乐谱》云: “生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辛未。生一子:名谅之,徙居何处,未见开载。”
  七世贯祖按《康乐谱》云:“生于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丙子。”
  (8)罗贵南迁前入广子孙情况。
  罗贵是约同乡里97人,一起南迁而著名,但在罗贵南迁前,即罗氏珠玑巷本家,亦已有不少同辈或长辈南迁,举列如下:
  ①《康乐谱》载罗袍九妻十四子,其中七子应通,八子达通后代皆有子孙入广。
  ②上谱还载罗袍(抱)第八子罗达通祖第三子罗芰由宜黄迁广州肇庆府高要县,裔孙罗孟郊迁兴宁县(嘉应州)。
  ③《康乐谱》还记载与罗贵同辈的兄弟亦有自行南迁的记载。如记罗贵堂兄乙未进士(11 15年)罗资徙居广州府番禺县居住。罗资亲弟罗质子孙亦有徙广东肇庆府开平县平山村居住。罗质堂兄罗贞子孙亦分支广州府南海县罗村,鹅湖乡居住。罗贵弟罗赉亦迁南海县湖涌紫洞乡居住等等
  因此.罗贵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认识已有一定的基础的,即本家已早有南迁移民在番禺、南海、肇庆一带居住,对当地情况亦有所了解,故南迁时,虽然时间上匆忙,但是并非全无接应亲朋戚友的。

点击看大图
附图:罗彦环至罗贵珠玑巷七世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