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基督教青年会大楼

基督教青年会大楼


(从闽江上拍摄的新落成的基督教青年会大楼)

  一、建筑名称:基督教青年会大楼
  位于台江南部、紧邻闽江的苍霞洲,为福州基督教青年会(YMCA)的主会所,1915年奠基,1916年建成。建筑由美国芝加哥的沙塔克-何塞建筑事务所(Shattuck & Hussey Architects)设计,由于福州基督教青年会对最初的设计规模不满,图纸在中美之间往返两次才得以施工。1949年后,基督教青年会归福州市第十三中学作为校舍;2008年被改造为集餐饮、娱乐、商业、休闲为一体的消费中心,2011年10月开业。

  二、建筑创建
  光绪十一年(西元1885年),传教士施美志在福州英华书院成立学校青年会,这是中国第一个基督教青年会组织。光绪三十一年(西元1905年),传教士马拉林、裨益知在福州创办基督教青年会,租用仓前山观音井街,现观井路29弄5号俄商茶行(参见福建美丰银行)为会所。
  宣统二年(西元1910年),62岁高龄的黄乃裳先生接任福州基督教青年会会长后,为让该会有个固定的活动会所,以便联络各界人士,于民国二年(1912年)决定在苍霞洲筹建新会所。黄乃裳在福州本地募集捐款五万余元购置地皮;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刚好在此时捐资12万美元,再加上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美国基督教公理会、英国基督教圣公会共同筹集的资金,用于建筑费用。

  三、建筑衍变
  民国十八年(公元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福州爱国青年(包括青年会中学学生)宣传“抵制日货”,与日本浪人组织的“敢死队”在青年会及周边地区发生冲突,是为著名的“台江事件”(具体可参考此处)。该事件以日本政府声明道歉,并赔款2000元结束,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获得的国外赔款。
  民国廿五年(公元1936年),作家郁达夫回到福州,曾在大楼四楼的一间临江的房子里住了五六个月。他在所著的《闽游滴沥》中这样描述窗外的月夜:“在南台的高楼上住下的第一晚,推窗一看,就看见了那一轮将次圆满的元宵前的皓月,流照在碎银子似的闽江细浪的高头。”而福州的闽江在郁达夫笔下则被描绘成“中国的莱茵河”。
  1949年以后,教会撤退。青年会大楼归福州市第十三中学(现福州市财政金融职业中专)作为校舍。
  2008年开始,基督教青年会大楼被改造为集餐饮、娱乐、商业、休闲于一体的一站式消费中心,类似上海新天地、北京798的风格。投资方为福建汇源投资有限公司。改造后的基督教青年会大楼已于2011年10月11日开业,入驻企业包括中兴印画(福州)影业有限公司、味冠海鲜吧、汽车俱乐部酒吧、万蜀川菜园、微焙咖啡等18家。

  四、建筑形态
  会所主楼选址在台江苍霞洲,建筑面积为8156.40平方米。大楼濒临闽江万寿桥畔,规模宏大,气派非凡,曾是福州近代最早、最大的一座综合大楼。大楼由红砖砌成,前楼三层,后楼四层,中间天井相隔。地板则全用上等楠木铺设。大楼内设有福州当时唯一的室内灯光篮排球两用球场,并附有舞厅、游泳池、健身房、图书馆、西餐厅、电影院等,福州第一部无声电影就在这里放映。
点击看大图
(福州基督教青年会正式开放合影)
点击看大图
(青年会大楼今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