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罗氏》 第二节 复播之战
作者: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葛镇亚www.luos.org
(罗荣自叙)
唐末藩镇割据时,地方豪强兵马达四十万之众,而朝廷的中央禁军只有十二万人,且多是老弱,或雇来的游民、商贩,不能打仗。朝廷尚且自顾不暇,不可能发大军给罗荣征播州。罗荣所领之兵,只能是自行招募的地方武装力量,或由罗氏“土丁弟子充任,当时播州土著居民人口总数约5000人,罗军人数也不会超过此数。
罗氏土官是外来统治者,兵戈所至,播州土民或死伤,或逃亡,或被招降,土地山林被罗氏占有,沦为领主治下的农奴,罗氏和播州土著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罗荣《叙》说“费十年汗马之劳,开千载难平之寇”,希望后嗣子孙继其志,固守他垂创的基业。罗荣入播后的100年,即唐咸通十一年(870),传至四世孙罗太汪,太汪冲年嗣位,乾符初闽蛮见侵,力不可支,遂弃国还走泸南。罗氏三十三世孙罗仪廷万历四十六(1618)所写《谱序》云:“传至乾符三年(876),(误,当为咸通十一年即870年)四世祖太汪公襁褓居官,权柄失握,百年甫平之域,转而为腥秽之区,迁国图存,斩关走出”。太汪先后请蔡、宋、康、高四人助之恢复不克,最后乞援于杨端。罗仪廷写道:“当是时,太师杨端公,勋名赫擢,威望尊隆,太汪公抗疏力请,乃得提师援剿”。端于乾符三年偕舅氏谢将军率七姓之众,自泸州、合江径入播州白锦,据险立寨,结土豪臾、蒋、黄三氏,为久驻计。闽出寇,端出奇兵击之,大败,寻纳款结盟而退,杨端据有播土,为世代相袭的酋主,雄长斯土,而罗氏退居副职。
从《杨氏家传》看,杨端乾符初入播之战,完全与罗氏无关,根本不谈是助罗氏收复丧失的领地。《杨氏家传》载:“唐末,南诏叛,陷播州,久弗能平。僖宗乾符三年,下诏募骁勇士,将兵讨之。……端与舅氏谢将军诣长安,上疏请行,上慰而遣之”,《家传》之说,全不言是罗太汪请其发兵助罗恢复播州祖业,而自称是奉天子命入播平南诏的独立军事行动。
罗太汪弃播土逃至泸州,依叔曾祖罗勇家避难,罗氏谱说是因:“播孽之遗类复猖,牂牁之残魔复祟”,即是播州土民和与之毗邻的“闽蛮”,驱逐了外来统治者罗太汪;《杨氏家传》则称此事是“南诏叛,陷播州,久弗能平”,两家之说各执一词,互相矛盾。据《唐书·懿宗纪》,唐大中十三年(859),南诏陷播州。次年咸通元年,“安南都护李鄠杀蛮酋杜守澄,已而越境收取播州”。播州之陷于南诏,为时仅一年,未尝“久弗能平”,根本不能成为杨端乾符初年入播“平南诏”的理由,《杨氏家传》之说法显然与史相悖。此事又被《贵州通志》混淆,此书称:“南诏陷播,李鄠复之,寻仍为所陷。乾符初,太原人杨端应募领兵复之,世为州刺史。”查国史,咸通元年后,南诏未曾再陷播州。郑珍考证,据黄震之《古今纪要》,唐僖宗之相萧遘被贬为播州司马,咸通十四年九月犹在播州任职,此时播州尚有流官,所辖各州县亦有守、令,南诏军未必能轻易据有播州,足证至咸通十四年播州未曾失陷。郑珍结论为“杨端复播,唐、宋史皆未书,而见元、明两史。端受安抚使,及世袭州刺史,未详所据。”
《罗氏宗谱》所记之“播孽遗类”,指播州僚人部族。《元和郡县志》载,珍州(今道真、正安县)南接夷僚界,珍州之南即播州也。《杨氏家传》记:三公自闽还至界上,“谢巡检帅夷僚逆之,会济江,夷僚忽怀异志”,也指僚人。《宋史》记,宋代播州部族属于渝州蛮,谓即古板楯七姓蛮,唐世之南平僚。《家传》记“结土豪庾、蒋、黄为久驻计”中,蒋、黄二氏亦为僚族中大姓。史载的“闽蛮”,《家传》称为“罗闽”,是居于今大方、黔西、金沙、仁怀、四川古蔺等地的古代民族,为乌蛮(今彝族先民)后裔,居于闽地,即称闽蛮;乌蛮又称罗罗,故又称罗闽,唐末宋初为播州西北强大的部族,南宋时称罗施鬼国,为明代水西安氏之祖。唐末大中年间,播州夷僚和罗闽部族联合,赶走了外来统治者,罗太汪、杨端入播之军,实际上是同罗闽和播州夷僚部族作战。因罗闽与南诏国土著同属乌蛮族类,明初大学士宋濂作《杨氏家传》便将杨端伐罗闽附会为驱“南诏”,这是一种历史误会。《家传》中记宋元时杨氏历代均同罗闽部族作战,明代同水西(罗闽后裔)仇杀,倒近于真实。史学家谭其骧教授于民国年间浙江大学内迁遵义时,致力于播州史研究,1940年著《播州杨保考》,在文章第四部分“杨保据有播土”中说,太汪乞援于杨端兴兵复播州,“端之所复,乃系杨保族在播鄙之故土,至其后之据有播州城邑,自唐(朝)言之,(播州)乃失而非复”,这是杨氏子孙宋元以后“渐习诗书,浸濡礼义,耻其先祖之出于蛮夷,故刺取前史,巧相比附,不谓数百年通儒硕学,竟无一不堕其术中,转相称引;明为酋豪割据,反以‘功在国家、泽被生民’誉之,斯诚喷啧怪事矣。”谭教授指出,“同一复播(之战),而杨氏谱以为唐室讨南诏,罗氏谱以为助太汪击闽蛮,非昏蒙无识者不难立辨其膺矣。惟《家传》叙端之用兵在白锦高遥山(今遵义县西三十里)而不及州城(今绥阳县治左右),此点犹能存其本素。由是观之,可知大中、咸通间唐与南诏大国之争为一事,所争者城邑州县;乾符初杨保与闽部族之争又一事,所争者特播州西南边鄙之溪峒耳。惟其为部落之争,故传说偕杨氏入播者,为七姓八姓之众,而非若干万之大军也,以上考杨保复播”。
郑珍治学严谨,在太汪请杨端提兵复播问题上,不盲从罗谱、杨谱之说,他在《遵义府志·年纪一》按语中考证:“《宋史·诸蛮传》云:‘唐季之乱,蛮酋分据其地,自署为刺史’。《明统志》云,‘播州,唐末没于蛮,疑州刺史者得之。”他否定了明万历孙敏政和清康熙陈瑄修的两部《遵义军民府志》中关于 “乾符初,杨端复播州”的说法,又指出川、贵两省《通志》对此事记载的讹误。郑珍论述五代时,前蜀王建、后蜀孟知祥相继据有播州地,而《五代史·职方考》中“载前后蜀所有州,珍、播、溱、夷皆不之及”,他认为“自唐末来,珍、播、溱、夷悉为蛮酋所据,朝廷以其边远,不复问及。前、后蜀以大国称帝,(播州)受其统制,理所必然,特未能复疆理而州县之,故史不及耳。”。 乾符初的“复播之战”,实质上是罗、杨二氏侵夺了唐朝播州的西南境,其地相当于唐带水县(在今遵义县中部)。罗氏期望借兵“光复故国”,杨氏则实行武力“雄长斯土”,取罗氏而代之。战后,进行权力再分配,至唐广明元年七月以后,播州沦陷,其后便不见于史。唐末五代,播州地逐渐成了杨氏的一统天下,由杨氏主政;罗氏仅任杨氏土官政权的属官。杨端序中有“其始也,我出我车,与子同袍”,言并肩战斗;“其终也,执讯获丑,与子同僚”,此后,播州土官杨正而罗副。乾符以后,诸多史籍在记载播州史时,均只言杨端执播而不谈罗氏,至宋元二朝,杨氏浸大,罗氏渐次湮没无闻。明末李化龙《平播善后事宜疏》才比较客观地指出“宣慰司同知罗氏,世有官号,(是)与播并建者”。太汪请杨氏助兵收复播州之战,以确立杨氏在播州的世袭土官统治地位而告终,大违罗氏初衷,太汪乞兵于杨端,无异引狼而入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