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播州罗氏罗荣入播

《播州罗氏》
第一节 罗荣入播

作者: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葛镇亚www.luos.org

  今遵义地,汉代为夜郎国旁小邑之鳖国,是“西南夷”少数民族聚居地,主体民族称“夷僚”,即今仡佬族先民。古代,遵义地处偏僻,中央王朝不能直接治理,由部落首领管事,因此“蛮夷王侯君长,相承不废”。至唐贞观十三年(639)置播州,领恭水、高山、贡山、柯盈、邪施、释燕六县。贞观十四年,改恭水为罗蒙县,十六年(642),改罗蒙县为遵义县,遵义之名从此始。
  唐朝置播州后,派流官治理,州治在今贵州省绥阳县一带。安史之乱后,唐室衰落,藩镇割据拥兵自立,地方土著势力强盛,战争频繁。据《罗荣自叙》,大历五年(770),世居夜郎故地的播州僚人叛,罗荣帅兵入播,实行军事征服,署“播州侯”,对播州实行世袭土官统治,罗氏入播比杨氏早106年,历唐、五代、宋、元、明五朝,至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撤销播州建置止,统治播地831年,世袭36代。罗氏是入播最早的外籍土官家族,历史悠久,传承不衰,影响较大,在播州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道光《遵义府志·土官》:“宋中叶间设州、军,未闻有流官及播、珍、溱者,其皆土人为之可知。元之宣抚、招讨、万户;明之宣慰、安抚、长官,亦不出数姓,今虽概行革除,其世系事迹有首委可究者具录之。即一人一官,偶载史册,亦从附著,所以考见地方数百年利害”。
  播州罗氏史料,正史所载点滴零星,旧志收录亦甚粗略,罗氏谱谍因历代战乱散佚不全,罗姓子孙派衍分枝,族众人繁,散居各地,难于寻根问祖,更难于详溯古老家族史事,为此,发掘并研究史料,编撰《播州罗氏》专章,据实探索播州罗氏史事,冀收鉴古知今,存史、教化之效,并寄希望于来者。

罗荣入播


(罗荣塑像)
  播州地域,介于川贵,广袤千里。唐德宗贞元以前,被中土士人视为非人所居之地,是朝廷充军流放罪徒的地方。这里山重水复,道路崎岖,夷僚错居,“散处丛篁,溪谷之阻,与鱼鸟群,卉服而居,畲田而食”,地广人稀,社会生产力低下。明代李化龙《平播露布》载:“惟此播州……跨重冈复岭以疏疆,介绝涧茂箐以设险。丹崖紫涧,常截地而潆回;翠壁苍岩,每横天而嶻嶭。羊肠鸟道,一夫可以当关;虎啸猿啼,万骑总为却步。加以腥烟幕覆,毒露纵横,上漏下蒸,坐见飞鸢之堕;前溪后陷,常有多蜮之灾”。可见播州地形险要,更兼地处边陲,远离京师,朝廷对播州鞭长莫及,不能实行有效统治,本境土著民族由部落酋长统率,过着简单朴素的农牧生活。从唐贞观十六年(642)到广明元年(880),播州为唐朝的经制州,由中央政权控制户籍和田亩,派流官治理(见唐广明元年播州司户崔礽立尹珍讲堂碑),历年派驻播州的官员姓名,国史均有记载,但当时播州处于唐朝实际控制范围的最南境,乌江以南之地便是土酋当政的地方少数民族政权,称羁縻州,对唐朝时附时反,朝廷则“来而不拒,去而不追”,保持着一种松散的联系。播州流官势弱,境内未驻官兵,朝廷对播州未能实行有效的管理。
  “安史之乱”(755~763年)后,唐朝由盛而衰,宦官在中央掌权,藩镇在地方割据,形同土皇帝,以兵威胁迫朝廷,社会更加黑暗。因为连年征战,北方荒芜,灾祸频仍,千里萧条,农民大批破产流亡。唐朝为戍边关而增设了许多节度使,他们勾结地方强,招募军士,把百姓统计造册,老弱种地,青壮当兵,搜括租谷钱财,控制国家土地,发展成为“据险要,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的藩镇割据势力,与衰落的朝廷抗衡。节度使死后,子孙世袭,甚至拥兵逼迫朝廷承认既成事实。这种以武力霸地称雄之风延续了一百五十年,逐渐波及播州,罗荣亦于唐大历五年(770),帅军入播,征服当地土著,署“播州侯”,实行世袭统治。
  罗荣入播的详细情形已不可考,据《罗氏宗谱》收录的《罗荣自叙》:罗荣本山西太原人,初奉命麻阳(今湖南省麻阳),“分符巴土”,镇守川东一带,屡有战功。《自叙》说:“播州,古之夜郎地也,自生民以来,长山深箐,彝种丛居,倏叛倏臣,时征时讨”,视播民为“西蜀之巨寇”,“累朝之眼丁”。《自叙》又云:“蔡经略三战而无功,何司马九征而败绩”,说明蔡、何二人早想侵夺播州而未成。唐大历五年(770),罗荣“奉天子命”率军征播州,“凿山开道,剿抚并行”,取得了战争胜利,播州的“渠魁十八恶,显就枭擒;爪牙八万人,翕来归化。”他镇守七年,委派的“长官安抚,棋置星罗”,将播民“编户立差,厘然画一”。后“请表还乡”,朝廷不允,赐罗荣铁券一道,封为“播州侯”,子孙世守其地,成为播州世袭土官。上述说法,不等于历史的真实。
  按理,播州叛乱,朝廷命将帅师征讨.并留守封侯,是唐朝军国大事,国史不可不载,然查遍新旧两《唐书》,均无派遣罗荣入播的只言片字。播州“叛”,也未见朝廷派驻播州的刺史、参军等官员的奏疏,未详所据。罗荣入播征战,僚人部落有十八个军事首领是可能的,但“爪牙八万”则全不可信。《唐书·地理志》载,唐贞观十三年(639)置播州后统计:“播州播川郡,户四百九十,口二千一百六十八人”,至大历五年(770),就算播州人口飞速发展,男女老少人口在这百余年中增加十倍,也才二万余人,《自叙》言播州有“爪牙八万人”归化罗氏,显系夸张之数,与史不合。
  《罗荣自叙》中,“长官安抚,棋置星罗”句,及《唐代宗赐政卿公券》中“封尔为播州侯,秩官宣慰使司”句,亦与史实相悖。按《旧唐书·职官志》:武德(唐高祖李渊年号)改郡为州,置刺史,天宝(唐玄宗李隆基年号)改州为郡,置太守,乾元(唐肃宗李亨年号)改郡为州,置刺史。唐杜祐《通典》载:“州郡史、守名虽殊,其实一也。”据唐代官制,大历中播州长官应称刺史,或节度使,绝无“宣慰使司”之称,至于“长官、安抚”之职衔,同宣慰使一样,是元代确立土司制度时才产生的土官称谓,此说与史实相牴牾。“长官安抚,棋置星罗”,言罗荣属下的各级土官土目数量之多,事实上,直到明代,播州的安抚使、长官司长官为数也屈指可数。
  大历十三年(778)朝廷赐官给罗荣时,播州尚有流官治理,直至唐僖宗广明元年(880),播州还有朝廷派的司户参军崔礽供职,可证罗荣军当时并未占领整个播州境内六县,更未占领播州的治所,当时对播州并未实行“土流并治”,朝廷既派有流官在播,便不会同时赐封土官管事,因此,朝廷赐官给罗荣之说无凭。罗荣征播州,因功受赐铁券事,《罗谱》中载有明文,而正史中却查不到。遵义学者郑珍在道光年间编撰《遵义府志》时,在《金石》中列有“敕赐罗荣铁券”条,后注明“未详”,即当时未见实物,未详所据。如真有铁券,也在道光以前遗失。《罗谱》所载《唐代宗赐政卿公券》中,有“特封尔为播州侯”句,这就把罗荣在播州实行的土官统治合法化了。分封诸侯始于商周时期,奴隶主国家的君主商王分封贵族官吏时,有公、侯、伯、子、男几等。将善于骑射的勇武之士封为“侯”,命其战疆场,戍边关。侯字源于“射侯’’,即箭靶子。将善于耕种的封为“男”,从田从力,“侯”的地位高于“男”。天子加封爵位时,要举行仪式,授民授疆土,宣布皇帝册命,公布所赐封地的疆界大小,奴隶多少,并发给凭信。帝王所赐的封地形同一独立国家,侯爵在封地内掌行政、军事、经济大权,准予世代相袭。罗荣被封为“播州侯”,亦称“罗侯”,“食邑五千户,实封四百户”,四百户之数,合于唐代播州统计户数。罗氏土官依古例,有臣服于中央王朝,治理封地,承担朝贡、述职请命、缴纳赋税、保辑本境,战时派军勤王或随官军出征等义务。因此,据罗氏谱资料,罗荣受封得赐铁券,便成为中央王朝派驻播州的合法统治者了。今此事无实物佐证,存疑待考。
  据《罗氏宗谱》载,罗荣是播州罗氏鼻祖,功高位显,所任官衔有“六州都督、沿边招讨使、钦赐铁券金书赐封播州侯、秩官宣慰使司、追封太子太保、荣禄大夫”等显要职位,这么重要的一位军政大员,国史应当记载,但查无所据,亦存疑待考。
  古代播州山川险阻,历代通往巴蜀的道路,都是沿着古代先民迁徙往还的河谷走廊行进的,罗荣入播之军虽然“凿山开道”,在征战环境中也不可能修筑千里大道,亦当取道川南泸州、合江,南渡长江,溯赤水河而上,途经今赤水、习水、仁怀等县,进入今遵义县西南部。这一带山水相依,有宽谷盆地,山间坝子,也有高山大河,地势宜攻宜守,可能是罗荣入播之初屯军及驻扎的地方。明进士何缨撰《罗秉信碑记》云:“大历间,政卿公靖播乱,卒于官,葬荣播南十里许九平之原,俗呼总戎之墓,今尚存。”秉信碑记写于明代万历以前,当时罗荣墓尚未被播州末代土司杨应龙所毁。据实地考察,罗荣初葬墓在今遵义市西南忠庄乡蒙氏垭罗家寨,其地东有马坎关,西有母氏囤,囤下为风光秀丽的洛江,由于罗氏世代在这一带居住,初名罗江,后改为桃溪河。罗荣墓位于两山夹护的宽谷中,即明代所称“九平之原”。明代播州治所在今遵义市,此地正合“播南十里许”的记载。因罗荣曾任“后军镇武总戎”,他的墓亦被称为“总戎之墓”,当地人今仍称其残墓遗址为“罗侯墓”。明末,罗氏子孙将被杨应龙毁坏的罗荣残墓东迁至三岔场口罗氏坟山茶子园,从此推断,这一带曾是罗氏唐代入播后的主要活动中心。据古地理和古代民族分布考证,大历中,罗氏领地范围西至罗闽水闽蛮地界,向东不超过洪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