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玉家族记略
作者:罗良富http://www.luos.org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罗振玉家族可称是无以伦比的名门望族,三代祖业相承,大多为文史名家!现据可以查到的公开资料,略述如下。 罗振玉〔1866-1940〕,中国古文字学家、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初名宝钰,后改振玉。初字坚白,后改字叔蕴、叔言,号雪堂、贞松老人、松翁,又称永丰乡人、仇亭老民。浙江上虞县〔今浙江上虞县〕人。光绪年间,上虞县学第七名出身。辛亥革命后,避居日本从事学术研究。1919年回国,1924年奉溥仪之召,任南书房行走,逐渐参预清室的复辟。伪满洲国成立后,曾任监察院长等职。一生喜爱收集金石铭刻,广泛收集和整理敦煌遗书、甲骨汉简、金石铭刻等各类文物资料。与其子一起开创西夏文字、文献介绍研究之先河,1924、1927年先后刊印《番汉合时掌中珠》和《音同》。1927年又辑印《西夏官印辑存》,收西夏文官印33方,并首次进行考释。另外还著有《鸣沙石室佚书》、《鸣沙石室佚书续编》、《敦煌石室遗书三种》、《贞松堂西陲秘籍残存》、《瓜州文录补》、《雪堂校场刊群书叙录》、《补唐书张议潮传》、《瓜沙曹氏年表》、《殷墟书契》、《三代吉金文存》等。其著作大多收入《罗雪堂先生全集》。 长子罗福成(1884-1960),中国民族古文字学家、西夏学专家。字君美。清光绪十年(1884年)生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县〕。早年先后毕业于江苏师范学校和日本早稻田大学兽医科。辛亥革命后,随父罗振玉避居日本,开始接触黑水城文献。1919年随父返国,在天津主持其父开设的贻安堂书店。后迁居旅顺,拒受日本驻伪满当局的招延,闭门潜研学问。解放后,任旅顺博物馆研究员。1919年发表《西夏译莲花经考释》(一说1914年)、《西夏国书类编》(一说1914年)。前者考释西夏文莲花经,后者把一些西夏字单词分类编排,便于检索。1932年在《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4卷3号(西夏文专号)上发表《韵统》、《文海杂类》、《居庸关石刻》《西夏文残经释文》等论文17篇。1924年、1934年分别全文摹写和整理出版了《番汉合时掌中珠》和西夏文字典《音同》。 次子罗福苌(1895-1921),中国民族古文字学家、西夏学专家。字君楚。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生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县〕。1914年,撰著《西夏国书略说》一书,就《掌中珠》所载西夏文字考证出23个部首。1932年在《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4卷3号(西夏文专号)上发表《俄人黑水访古所得记》、《西夏赎经记》、《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释文》、《妙法莲花经弘传序释文》、《宋史夏国传集注》(部分)等论文5篇。惜英年早逝,年仅26岁。国学大师王国维曾为其作传悼念。 三女罗孝纯(1902-),16岁许与王国维长子王潜明为妻。纯婚后不久,即1919年9月,王从上海工部局所办育才公学肄业,并由校方介绍,考入了海关。翌年,调至天津海关,寄居嘉乐里岳父家中。但王潜明还是执意迁出罗宅,搬入公寓,过起了独立的小家庭生活。1925年5月底,潜明奉调上海海关。翌年9月26日,在上海病逝,年仅27岁。做了遗孀的罗孝纯,时年仅24岁,与潜明完婚八载,先后生有二女,王国维十分喜爱。不幸的是,两位宝贝孙女均已在上年夭亡,后过继王国维次子王高明的长子王庆端为嗣。罗孝纯被罗振玉接回娘家寡居。在处理王潜明后事过程中,发生了一些“误会”,不仅激化了所谓婆媳家庭矛盾,还致使罗、王两亲家笔墨官司愈打愈烈,最后终于导致了罗、王“三十年金石之交”破裂。 第四子罗福葆,(1899-1967),字君羽,中国古文字学家、金石家、西夏学专家。1918年与长兄罗福成辑其父罗振玉所藏之印成《小蓬莱阁古印菁华》、1924年辑有《敦煌零拾》等。他是罗家子弟中惟一在伪满政府中当过行政官(宫内府秘书处长)的,抗战胜利后移居北京。或许因为如此,在罗家兄弟中,罗福葆的建树似乎不如其他。约在1951年,还将有“罗买王稿”议论的其父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的原稿卖给了陈梦家(陈去世后,此稿归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见王庆祥《罗振玉和王国维的世纪风云》)。 第五子罗福颐,(1905-1981),字子期,又署紫溪、梓溪,七十后自号偻翁。中国古文字学家、金石家、西夏学专家。宣统三年(1911)随父避居日本。十四岁时回国定居天津。自幼秉承家学,由父兄为他教授四书五经,并无其它学历。课余写字刻印,阅读家藏古印谱,手拓青铜器铭文,并开始摹集玺印文字。与他父亲的学生容庚、商承柞是青年时代的学友,十八岁时即出版《 古玺汉印文字徵 》。 新中国成立以来,罗福颐先后在人民大学政治研究所、革大政治研究院、文化部文物处、故宫博物馆任研究员,整理明清档案、助理文物收购,并兼国家文物局谘议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涉及青铜器文字、西夏辽金元少数民族文字、明清档案、以至石刻、墓志、竹简等。为不使学识“黄土埋幽,与生俱尽”,他努力笔耕,著术多达一百四十四种。文革中下放至湖北干校备受迫害。十年浩劫后,克服年迈力衰,三年中足迹遍涉大江南北十五个省、市,访问了二十七个博物馆及文化机构,采集古玺印资历料近万件。罗福颐研究文物考古的面极广,除玺印、古文字外,对清廷史料、古代官制、甲骨、汉简、古尺度、古量器、镜鉴、银锭、石刻、墓志、汉魏石经、古代医书及西夏、辽、金、元少数民族等都有著述。其中《汉印文字徵》、《古玺文编》、《古玺汇编》、《古玺印概论》、《印章节概述》(合著)等考证严谨,对篆 刻艺术影响极大 。西夏研究方面有《宋史夏国传集注附系表》(1932)、《西夏文存》(1935)、《关于西夏国书的介绍》(1957)、《西夏护国寺感应塔碑介绍》(1961)、《西夏官印汇存》(1978)等。
嫡孙罗继祖(1913-2002),罗福成之子,原字奉高,后改字甘孺,1913年4月19日出生于日本京都。罗继祖幼时体弱多病,两周岁时就与祖父母一起生活。自幼从塾师读古书、习书画,并在祖父罗振玉指导下治学,从未进过学校。16岁习唐人写经、后兼学各家,宗法唐宋。工甲骨、篆、隶、楷、行、草诸体,尤擅楷、行。所作严整挺峭,不作拖沓之笔。1939年10月入沈阳医科大学预科任国文课讲师。1942年因学校国文课废除,赴日本任京都大学文学部讲师。1944年辞职回国。1946年参加革命工作,任旅顺市教育局科员,负责整理自家藏书九万册,捐献给国家。1949年任沈阳博物馆研究员。1955年奉调至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历史系任教,曾任古籍研究所文献研究室主任。1988年离休,2002年5月28日在大连市病逝 罗继祖为我国著名的学者、中国史专家、古文献学家、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书画鉴赏家。著述甚富,主要著述有:《愿学斋从刊》、《永丰乡人行年录》、《甘孺史考》、《蜉寄留痕》、《鲁诗堂谈往录》、《墨傭小记》、《罗继祖小品文》、《鲠厂读史编》、《林下放言集》、《三助堂序跋》、《后书钞阁读书记》、《两启轩韵语》等。主编《雪堂学术论著集》、《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札》、《雪堂书札》、《王国维之死》等。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和1987年在日本东京举办的“中国书法家百人展”等。 嫡孙罗随祖(1952.2-),罗福颐之子,字慕鸿,出生于北京。现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金石考古及博物馆文物方面的研究工作。 罗随祖自小受家庭熏陶,五岁由母、舅授古文,临帖习字。渐长随父学刻印、辨识、勾摹古文字。正值少年,遭遇厄难,但终秉承家学,1979年完成《汉印文字徵补遗》一书,由文物出版社刊行。1980年入故宫博物院,整理考订古代玺印,参与编辑《古玺文编》、《古玺汇编》、《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两种)、《西夏官印汇考》、《秦汉南北朝官印徵存》等书,於《徵存》一书,用力尤多,对于此书的完善出版,做了大量极为重要细致的工作。 罗随祖近二十余年主要从事青铜器和古代玺印及相关古文字与艺术方面的研究。内容涉猎:古玺考释、青铜研究、文字考证、文物鉴定、书画与建筑、考古与断代等方面。勤於著述,目前略计有五十六种:如《论秦汉南北朝官印的断代》、《中国玺印概述》、《谈隋唐官印之鉴别》、《齐白石篆刻概述》、《试论米芾的书画用印》、《罗雪堂先生的法书及其赝作》等学术论文三十六篇;《秦汉南北朝官印徵存》、《古玺印考略》、《战国秦汉古印式》、《吉林大学藏古玺印选》等参与撰写、编著、增订重刊的书籍十二种;《汉印文字徵补遗》、《中国通史大图集•第一卷》、《齐白石全集•篆刻卷》、《罗振玉法书集》、《首都博物馆藏古玺印选》、等出版的专著八种。主持设计的主要展览有故宫博物院“青铜器馆”。在古代玺印、青铜器辨伪鉴定方面,经验丰富,见解独到。为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及各地方博物馆鉴定文物。并多次国内外讲学,受到欢迎。 罗随祖在从事学术研究和文物鉴定之余,还长于篆刻。先生刻印,不逐时流,以白文、圆朱文见长,取法秦汉,端庄严谨,雍容尔雅,不失家范,为著名鉴藏家启功、黄苗子、刘作筹、刘九庵等先生称许。现为杭州西泠印社社员、中国考古学会、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成员。被列入《中日现代美术通鉴》、《中国专家大辞典》、《印学年鉴•印人传》、《当代印人名鉴》等书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