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罗氏教授中的领军人物
罗良富http://www.luos.org 在我国最高学府之一的北京大学,有一支人数众多的“罗教授”队伍(用搜索引擎一搜便知),其中更有不少赫赫有名的人物。现据手中资料,简介几位如下:
罗振玉(1866-1940),浙江上虞人。初名宝鈺,后改名振玉,字式如。又字叔蕴、叔言,号雪堂,永丰乡人,晚号贞松老人、松翁。十五岁举秀才。清光绪十六年(189O)在乡间为塾师并著书。二十二年与蒋斧等在上海创立农学社,开办农报馆。二十四年创办东文学社。二十六年应鄂督张之洞之邀,任湖北农务局总监兼农务学堂监督。二十八年任南洋公学虹口分校监督。次年入两广总办岑春煊幕参议学务。三十年受江苏巡抚端方委任,创办江苏师范学堂,任监督。三十二年入京任学部二等谘议官。宣统元年(1909)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农科监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与王国维等避居日本,从事学术研究,1919年归国,住天津,1921 年,参与发起组织“敦煌经籍辑 存会。1924年奉溥仪之召,入值南书房。1928年迁居旅顺。九一八事变后,参与策划成立伪满洲国,并任多种伪职。1937年退休,死于旅顺。宣统元年,他来到北京的伯希和处,看到伯希和所获敦煌写卷,并得知藏经洞仍有数千卷文书,乃力促学部电令甘督查封石室,将所余遗书悉数解送京师。使这批宝藏于宣统二年秋,运抵北京,最后入藏于京师图书馆。对于流散的敦煌文也留心购存,所得文书及海外藏卷照片,大多收入《鸣沙石室佚书》、《鸣沙石室佚书续编》、《鸣沙石室古籍丛残》、《敦煌石室遗书三种》、《贞松堂西陲秘籍丛残》、《敦煌石室碎金》、《敦煌零拾》、《沙州文录补》、《敦煌石室遗书》、 《佚籍丛残初编》、《石室秘宝》等书中。还和王国维将斯坦因在敦煌、罗布泊等地发现的汉晋木简照片汇为《流沙坠简》并做考释。撰有《雪堂校刊群书叙录》二卷、《补唐书张义潮传》、《瓜沙曹氏年表》等多种敦煌学论著,尤其注重对中国传统四部书写本的研究和整理。另有《殷虚书契》、《三代吉金文存》等,其著作及刊刻大多收入《罗雪堂先生全集》。 (左图为罗振玉和王维国)
罗昌,字文仲,夏威夷华侨,康有为 “万木草堂”的弟子和爱婿,康同璧的夫君。光绪十年(1884)生于夏威夷。原籍广东省宝安县(今深圳市)大肚村。罗昌曾先后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陆军大学,唐才常“庚子勤王”时,他曾在日本负责联络工作。罗先生学贯中西,娴于国际法,尤精希腊、罗马文学历史。民国时期曾任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山东交涉使、厦门关监督,以及驻新加坡、伦敦、加拿大总领事。 罗昌在45岁那年做出了彻底告别官场的决定,全身心地投入了一个新的大学教授生涯。执教于北京大学,教授欧洲古代史、古希腊罗马文学等,并首开拉丁语这门课程。很快就成为了深受北大学生尊敬和爱戴的教授之一,并且与温源宁和徐志摩等两位名人并列成为国立北京大学英文学会的导师。在北大任教的同时,罗昌还曾经在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和中国大学等校兼任讲师,同样受到那儿学生的欢迎,其名声越来越响。1931年,原北平师范大学和北平女子师范大学两校合并,成立了新的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罗昌接受该校的聘请,正式出任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外语系的主任和教授,由此担当起了在另一个著名大学组建外语学科的艰巨任务。1949年后奉命接管北京师范大学,任文学院长并代理过校长。1955年病逝,终年71岁。
罗常培,字莘田,别号恬庵。北京宛平人,满族。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家。 191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继入北大哲学系深造。后来到南开中学任教。1922年到西北大学,任该校国文专修科主任兼教授,讲授文字音韵学。1926年秋,任厦门大学教授,在中文系教中国音韵学沿革。1927年到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教授。1929年,在广州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1934年被聘到北京大学主持文科研究所语言乐律实验室的工作,1936年起兼任中文系主任,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随北大至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主任,兼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在此期间,对云南全省方言进行调查,写出报告论文40余篇。1944年赴美国,先后在朴茂纳大学、加州大学、耶鲁大学、密西根大学讲学。1948年回国,仍在北京大学任教授,并兼文科研究所所长。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还是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常委。毕生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对汉语音韵学和汉语方言的研究卓有成绩,被誉为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研究也做了不少开创工作。有论文百余篇,专著10余部。著有《中国人与中国文》、《语言与文化》、《厦门音系》、《临川音系》、《唐五代西北方音》、《汉语音韵学导论》、《普通语言学纲要》等,有《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选集》出版。
1940年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教授在大普吉镇合影 左起:朱自清、罗庸、罗常培、闻一多、王力
罗庸(一九○○——九五○),字膺中,号习坎,古典文学研究家。自称江苏江都人,是清初扬州八怪之一两峰山人罗聘的后人。 一九一七年考入北京大学,后在教育部任职,与鲁迅同事,同时兼任北大讲师,女师大、北师大教授。一九二七年应鲁迅邀赴广州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是鲁迅《两地书》和《鲁迅日记》都曾提及的知名学者。后任浙江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主讲唐代文学研究等课程。据说罗先生上课,不带片纸。不但杜诗能背写在黑板上,连仇注都背出来。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学史》等。 在西南联大时,罗庸曾写有一首词《满江红.西南联大校歌》。词曰:“万里长征,辞别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僥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扫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鲁迅先生逝世后,罗庸集鲁迅诗挽鲁迅: 荷戟独彷徨,岂惜芳草遗远者; 大圜犹茗艼,如磐夜气压重楼。 字里行间,透出罗庸的高风亮节,可惜长期艰难的生活环境和操劳,英年早逝。
罗荣渠(1927.8--1996.4),男,汉族,四川荣县人。1945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在世界近现代史、美国史、拉美史、中美关系史、殖民主义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及中国近现代史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是我国现代化理论和现代化世界进程研究的开拓者。 罗先生曾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世界史学科评议组副组长、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市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太平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史卷编委、外国历史小丛书编委、中美关系史丛书编委、美国对外关系历史学家协会特邀会员、荷兰莱顿大学欧洲扩张史研究所外籍研究员等。 罗先生治学领域广泛,著述宏富,曾主编《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丛书》等,著有《现代化新论》、《现代化新论续篇》、《美洲史论》、《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等。代表性学术论文有《论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扶桑国猜想与美洲的发现》、《关于中美关系史和美国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的初步探索》、《论现代化的世界进程》、《走向现代化的中国道路》等。罗先生的文集《罗荣渠文集》(4卷本)正在编纂之中,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罗教授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事迹收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名录》、《Dictionary of International Biography》、《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中国当代美术书法家汉英辞典》等。 罗荣渠教授还是著名的书法家。曾任燕园书法会会长,是中国书法协会会员。他出身书香世家,其父罗文谟是民国时期著名书画家,他自幼受到熏陶,在书法方面有深厚的功底和非凡的造诣。他的作品显示了一种学者型的书法特色。部分作品是他个人自赋的诗词,如《返乡吟》等,多幅作品曾选送到海外展览。
罗豪才,1934年3月出生,祖籍福建安溪,新加坡归侨,中共党员、致公党成员,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教授。 1951年4月至1952年7月在新加坡被英殖民地当局监禁。1952年至1956年在广东省广州知用中学、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学习。1956年至1960年在北京大学法律系学习。1960年至1984年任北京大学法律系助教、讲师、系副主任。1984年至1985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1985年至1986年任北京大学法律系副主任、副教授。1986年后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侨联主席,中国侨联副主席,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致公党中央副主席。1993年3月至1998年3月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1994年6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侨联副主席。1995年6月至2000年4月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1997年11月当选为致公党第十一届中央主席。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9年7月当选为第六届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 2002年12月当选为致公党第十二届中央主席。 2003年3月,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华侨委员会副主任。 2001年12月22日,以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和城市与环境学系区域经济专业为基础扩建的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宣告成立,罗豪才出任第一任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