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邑中名儒罗星
来源: 万盛信息港 作者:曾 静
罗星,号春堂,綦江县蒲河乡人。生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腊月初九,卒于咸丰八年(1858年)二月二十八日。为道光年间举人,綦江邑中名儒。是道光六年至十五年第一部成书的《綦江县志》的编纂者。罗星在其晚年移居故里蒲河花门,与今万盛区境邻近,常涉足温泉、白云寺和金兰小桃源。在清道光年间,罗星即对温泉有过初步开发;在白云寺赋诗咏其形胜,撰写《白云寺纪略》叙其颠末。咸丰初年撰写《桃源桥叙》,记金兰小桃源绮丽风光和风土民情,并刻于石。这些诗文和碑刻,是区境内一种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现将有关资料汇集整理,以飨读者,并藉以存史。
汤窝寺及温泉
温泉,位于重庆市万盛区西部,在孝子河下游右岸万盛区和綦江县交界处的沙坡山脚下。据清道光六年和十五年编修的《綦江县志》记载,在道光六年(1826年)时,这里有一“汤窝寺”,寺下有二泉:“其一,温暖恰可通身澡浴;其二,低二丈许,如沸汤,然能已疥,春冬不减。”并记载,当时此地产业为罗星所属,在其别业内,“以灌田,并甃石为池,以恣浴,培以竹树。”道光十五年,知县邓仁堃曾在此题词“灵液延春”四字。其他来游者,亦有不少题咏,并刻于石。这说明在道光年间罗星曾对温泉进行初步开发。在咸丰八年罗星去世后,这里逐渐荒芜。随着时间流逝,“汤窝寺”等,早已荡然无存。在1949年解放时,这里只有两个水凼,热水则淌入孝子河。
1955年建立南桐矿区(1993年4月8日更名为万盛区)后,区人民政府、区工会于1959年在此筹建公园,1961年对外开放,名温泉公园。1997年11月,由重庆市钻井泥浆公司(2001年改制为重庆市天泽钻井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先后投资1000万元,对温泉公园进一步开发。至1999年5月建成万盛樱花温泉度假村。园内外林木郁郁葱葱。园中富植樱花。设有住宿、餐饮、娱乐和泳浴等服务项目,为二星级饭店。对外开放,接待游人。
白云寺诗作及《白云寺纪略》
白云寺遗址位于万盛区南桐镇营寨村西北部山嶺下寺平。罗星故居在綦江县蒲河花门,隔孝子河与白云寺相望,“举目便见”。罗星对白云寺所处自然环境甚为赞赏,他说此地“由竹林穿过妙于曲成都”,“草堂寺似此而近于嚣”。晚年曾多次到白云寺避暑。其诗云:“尘土烟霞二里遥,到来心跡便超超。花门我亦幽居好,那似高寒可避嚣。”有其“白云寺避暑七截十二首”诗作刻于石。“破晓携儿上碧峰,森森梧竹透阴浓。沿岩一道清如水,误入天台第几重。”“弯环一径巧通幽,寒玉排云筍尚抽”。“小立前林送晚晴,连山无际水无声。”和“古柏长松遮不断,绿云围绕梵玉宫。”“敲罢晚钟寒寂寂,一轮明月照禅关”等诗句,把当年白云寺的山势、幽径、晚景、古寺禅林境界,历历如绘地描写了出来。罗星还在白云寺查清零落无次的碑版资料,撰写了《白云寺纪略》,并刻于石。为今人研究区境内民俗和宗教发展史,留下了可贵的实物资料。
罗星白云寺诗作和《白云寺纪略》石碑,在1980年5月9日南桐矿区(万盛区)地名办公室张亮、杨正富到此核调时,此碑尚放在前殿右侧。石碑正面刻的是十二首诗作,背面刻的是《白云寺纪略》。杨正富对两面碑文一字不漏地进行了抄录。碑两面碑文,原为直书、繁体字。杨是用横书、简化字抄录的。1993年11月5日,笔者陪同万盛区地方志办公室编写《区志·社会风情篇》的孙龙英再去白云寺时,一些信男信女正私自集资塑神像,恢复寺庙,已将石碑毁坏作为神像基座垫板,碑已不存。现根据杨正富的抄录件,将罗星白云寺诗作和《白云寺纪略》收录于后:
白云寺避暑七截十二首
一、白云古寺旧知名,咫尺无缘谒上清。
奈此炎威消不得,眼前何处觅蓬瀛。
二、破晓携儿上碧峰,森森梧竹透阴浓。
沿岩一道清于水,误入天台第几重。
儿子赓仪赓夔从寻,霍生会生亦到同读
三、弯环一径巧通幽,寒玉排云筍尚抽。
日影不穿尘不到,迴思无此好山游。
由竹林穿过妙于曲成都,草堂寺似此而近于嚣
四、粉垣绀宁静无风,天籁虚徐日乍中。
古柏长松遮不断,绿云围绕梵玉宫。
五、尘土烟霞二里遥,到来心跡便超超。
花门我亦幽居好,那似高寒可避嚣。
举目便见
惮于登陟
六、小草盆花放不齐,余香时复度丹梯。
山斋镇日无人到,一任幽禽自在啼。
画眉之
声不断
七、黄花翠竹不须删,绝顶僧寮分外閒。
敲罢晚钟寒寂寂,一轮明月照禅关。
八、最好无如月满时,仙盘清冷露华兹。
吟怀早共水壸朗,不借高楼玉笛吹。
有学笛者
而未入谱
九、小立前林送晚晴,连山无际水无声。
天空地阔悠悠在,禁得蜉蝣慨此生。
天地悠悠举目
有河山之感
十、古迹当年下寺平,排空仙仗本天生。
而今不是松篁处,念尽弥陀改不成。
下寺平巨石排空天生佛界乾隆初
移建现刻凌云承露宇然无可改也
十一、白云遥峙几多年,衣钵相承太俗缘。
一箇莲花香世界,可能容易说安禅。
远近兰若惟
白云观差似
十二、禅堂东面有书声,静里尘心应不生。
修到佛场堪入選,如来先已看分明。
秋闱
在迩
道道光辛巳科举人綦邑春堂罗星譔
道道光二十六年丙午季夏月中浣 谷旦
[注]:诗的序号为笔者所加。
《白云寺纪略》
此庙惟崇祯十一年戊寅之碑稍古,然当时已云前朝古跡,则或唐或宋或元,无可考也。戊寅之僧为海霞,自瀛山落锡于此。时播酋叛后,殿宇或毁,海霞因捐赀重修复成规制。旧碑又云海霞于万历戊申焚献于此。崇祯二年己巳装彩诸像更修圆觉罗汉,置买产业红契。现在又云厥倾圯,海容僧复至,于乾隆十五年与徒寂惺重修砖宇永奠佛堂。按寂惺之亡在三十六年,僧果慰以岔派遽为住持,偕其徒福祯于五十二年丁未募修下殿两廊。今六十年而如故。查福祯之师弟曰福权,乃果慰削发徒,人称金和尚,管理最久,被人愚弄滥费,道光初将田取押至六七百金之多。八年戊子綦永兴寺僧月澄勉强承接给权衣单招押佃如故。凡八年,南邑天堂寺僧昌龄承接给澄衣单招押佃如故。至二十四年,今僧明月乃三百余千承顶而押佃依然未款。此白云寺之始末也。按庙基旧在今下寺平生成形局,或以双石高耸山号金刚,人罕知之,凡海霞万历间焚献、崇祯间装彩,皆在彼处鼎草。后越顺治、康熙、雍正,迄乾隆庚午百余年间,虽有缁流栋宇荒落,诸像不免霞处,海容寂惺始复建修砖宇即今上殿,盖自下寺平移迁于此。海容亦临济派,与海霞年代悬绝,并非道友。果慰乃西禅僧。福祯先名照栋,本寂惺之徒,转拜果慰。从乾隆三十六年以后,皆属西禅。而福权坏之,自是而月澄而昌龄而明月僧凡五易。此白云寺僧之始末也。月(注:应为“明月”)僧善居积,今年丙午春始週围筑垣延山门,护蓄竹树,稍成净界。诸押佃必能徐徐赎取其田产。至崇祯碑虽载,今已非昔,惟自果慰以来,管理不紊举无所谓檀越。将来节次修理作珠林宝界可不求人。并于廿六年后纳綡查清碑版零落无次,略叙其颠末如此。
花门春堂罗星撰次
綦庠生楚山霍敬修谨书
太学生丽云罗赓仪
庠生李弯罗赓夔 校刻
廪生宝门霍会昌
住持僧明月 徒真修、真一徒孙如美、如玉等竖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季夏月中澣 谷旦
《桃源桥叙》
在万盛区南桐镇金兰村小桃源、养生河右岸,有建于清代的金兰小桃源碑群。其中《桃源桥叙》碑,其文为罗星于咸丰二年(1852年)撰写,同治七年(1868年)刻于石。罗星在其叙文中纵情记述:“两岸石壁沮洳。”“夕阳西下,树影周遮,不见天日”;“再数十载[注一],林尽,豁然开朗,草木际天,四望空阔。”“其中居人数十家,粉垣高屋,掩映于竹堤松坞之外。”“其东北诸峰,林壑美处,有瀑布泉自东山张三塘源源而来,悬流数十丈,白映一村。”“长沱处有路横过左上为青山,纵横百余里,居人稠密。”“右岸出去即蒲河、永新场之通衢,盐米往来,日陸驿不绝。”这些记述,将金兰小桃源胜境和邻近地区的社会风貌,宛如一幅诗意画景,展现在人们眼前。罗星还在文中说:“邑中山川[注二]清淋,当以此为第一”,“余数十年前即目此地为桃花源。”这些都给人们对金兰小桃源留下了无限向往。现将罗星所写的《桃源桥叙》刊录如下:
《桃源桥叙》碑刻
永里干河沟东去连溪六七里,河流汨汨,岸芷汀兰不断。在前曰“长沱”,两岸石壁沮洳。旧多古木,夕阳西下,树影周遮,不见天日;而潭水凝碧,盈尺之鱼青黑色,游泳不禁。路无行人,气阴森可怖。再数十载,林尽,豁然开朗,草木际天,四望空阔。其中居人数十家,皆殷实,粉垣高屋掩映于竹堤松坞之外。其东北诸峰,林壑美处,有瀑布泉自东山张三塘源源而来,悬流数十丈,白映一村。耕者依山引水,田皆膏沃,出谷坚实而早于他乡。邑中山川清淋,当以此为第一。予外曾王父苍珩公居此,宅幽而势阻。少从先孺人数往返,路径熟焉。长沱处有路横过左上为青山,纵横百余里,居人稠密。右岸出去,即蒲河、永丰场之通衢,盐米往来,日陆驿不绝,而苦于利涉。霍楚山中表,秀林公之子,从予游而入泮,多年同乡人议,拟募众,跨长沱为梁。疑地僻而人寡,图功靡易。乃咸丰次年壬子秋鸠工,越数旬而告蒇。两岸接山,記五洞,长六丈,宽四尺,俨然长虹卧波焉。楚山请所以名之者,予数十年前即目此地为桃花源,直以此名之可也。楚山能约乡人自麦子孔而进,沿溪种以碧桃,不至十年,桃花源仙境俨在人间,不劳问津矣。
道光辛巳恩科举人铨选 知县春堂罗星撰
附贡生楚山霍敬修受业泽瀛谨书
大清同治七年戊辰岁仲夏月下浣 吉旦
[注一]误刻,应为“武”:古制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合用则为“步武”。 [注二]:万盛区南桐镇金兰村在清代属綦江县永兴里(永里)辖地。1955年始划入万盛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