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化学博导罗勤慧
罗勤慧,女,1933年12月出生,四川成都人。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名词委员会化学组委员,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编委。主研方向:(1)金属酶及其模拟化学;(2)超分子配合物光化学;(3)新奇配合物的合成,热力学,和动力学。
罗勤慧教授195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系,1956年到现在在南京大学化学系工作,其中1959、1960年曾随前苏联专家学习配位化学;1985、1986年在美国旨罗里达大学做访问学者。现任职于南京大学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配位化学研究所。
主要研究领域:
(1)溶液配位化学:在三价铬的水解和聚合作用的研究中对国际上"根+节"理论进行了补充、发展,并对制革工业起了指导作用。
(2)金属酶的模拟化学:对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研究取得较大的成绩,合成了第一个咪唑桥联的铜-锌模型和铜模型,后者被国外同行誉为当前最好的模型之一。
(3)超分子配位化学:在大环配合物方面有的研究成果多次被美国化学评论和美日学者(G.W.GokelandY.Inoue)引入二人合编的《大环键合阳离子》的专著中。
主要学术成果:长期致力于配位化学教学和科研,在配位化学方面有较深造诣,科研方面在仿生配位化学,金属酶的模拟化学,膜的传输,大环配位化学和溶液配位化学方面成绩显著,首次复制出咪唑的铜锌超氧歧化酶活性中心。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奖三项,通过省级鉴定4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60余篇,被SCI收录和引用达100余次。编著有《配位化学》,为国家名词审定机构撰写《配位化合物命名原则》,并参加编写有关化学著作4部。
1. 专著:
(1) 主编《配位化学》, 江苏科技出版社1987.
(2) 主编《大学化学解题诠释》, 安徽教育出育出版社2000.
(3) 撰写《无机化学命名原则》(中国化学会)和《化学名词》(全国名词审定委员会)中的配位化学部分.
2. 学术论文: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70余篇,其中120余篇被SCI收录,被国外同行引用150余次。
3. 产品: 2002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专利权的发明1项 (第一发明人), 另有3项通过江苏省省级鉴定.
4. 获2000年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均为项目主持人, 另有三项产品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