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发送稿件
诗人罗隐用诗给四川“打广告”

“蓉漂”诗人罗隐用诗给四川“打广告”

作者:肖姗姗 文莎 祖明远http://www.luos.org

  1300多年前,秋。在绵州的魏城县,一位客游来此的诗人,他乡遇故知。客居于此的朝朝暮暮浮上心头,他想起了走过的路,看过的花,遇过的人……于是,千言万语化作一首深情的诗《魏城逢故人》。他,就是晚唐诗人罗隐。
  在60年前毛泽东亲自圈选的《诗词若干首——唐宋明朝诗人咏四川》诗集中,罗隐的《魏城逢故人》入选。
  2018年9月25日,四川省杜甫学会理事、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张宗福教授深入地赏析了这首诗,他把罗隐称为晚唐的“蓉漂”诗人,长时间在成都、罗江、绵阳等地游走,一路诗来一路歌。
  张宗福直言:“如果那个时候有文案的工作,罗隐绝对是佼佼者!《魏城逢故人》就是一首诗意四川的‘广告’名篇,以神来之笔,将四川推荐给了天下人。”


游仙区魏城镇


  正话反说,用词俏皮内心欢喜
  据考证,罗隐大致是在唐咸通十三年(872年)秋入蜀的,他前来拜谒出镇西蜀的宰相路岩。之后,他滞留于此。
  张宗福分析:“他的《移住别友》一诗给我们透露了一些信息,‘自到西川住,唯君别有情。常逢对门远,又隔一重城。’可见其移居之地与西川(成都)只有一城之隔。”
  第二年秋天,罗隐去了魏城。魏城即魏城县,关于它的具体位置,张宗福表示:“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说,唐代绵州有魏城县,在州东北方向,由此经剑、利二州北上即可出蜀。”
  所谓绵州,正是今天的四川绵阳。罗隐由此借道,准备离蜀,恰与故人喜相逢,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
  而据张宗福透露,这首诗还有另外一个题目,《绵谷回寄蔡氏昆仲》,“这就是说,本来在魏城县写给故人的诗,又在绵谷(今广元)回寄给游历锦江时结识的蔡氏兄弟。既不舍故人,又难忘新友,表达了罗隐对蜀地深深的眷恋。”
  整首诗,罗隐以情取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他的欣喜如锦江水流淌于字里行间,而更令人叫绝的是,罗隐还毫不掩饰地用各种迂回跳脱的字词,描写了他人生中的小确幸,颇有种偷着乐的趣味。
  张宗福说:“你看他在首联,就已经掩饰不住开心了。‘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春秋佳日,两游锦江,笔含感情,直灌全篇。对于锦江这样的名胜之地,能去游一次就不错了,而罗隐却在一年之内的最佳时日游两次,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连用两个‘值’,刚刚好的意思,可见他有多得意。”
  再看颔联,“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对仗精工,深得律诗之妙。春游锦江,江畔芳草连绵不尽,似乎有意绊住马蹄,不让离去。
  张宗福感叹:“秋游锦江,湛蓝色的天幕上云卷云舒,秋天的‘好云’与锦江边的亭台楼阁相互映衬,煞是迷人。罗隐幻想这‘好云’是为他而设,是为了殷勤地挽留他而把楼台遮掩,让欢聚的时光在此刻驻足。在这里,与其说是芳草有情,不如说是罗隐有情,分明是他对蜀中好友、蜀地江山依依不舍。”
  而最妙的,当属“碍”“遮”二字,“我们现在的人,说亲密的话,常常喜欢把‘可爱’说成‘讨厌’,正话反说。罗隐就是这样嗔怪着,把自己的开心事讲得格外俏皮。”
  据悉,那个时候的罗隐已经40岁了,这样的行文颇有些“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趣味。


  “客游”一年,留恋蜀地美景
   但“漂”于四川,再美的景色,带不走也留不下。在魏城,在蜀地,罗隐终究是个过客。所以,这首诗的后半部分,情绪陡转直下,大喜之后,大悲来袭。
  张宗福解析道:“此诗颈联‘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在诗人的眼里,锦江的山似乎牵绕别恨因我而离去,锦江的水似乎带着离情发出哽咽之声。”
  为何罗隐这般伤感?此诗的尾联“今日因君试回首,澹烟乔木隔绵州”给出了答案。
  张宗福说:“这一句,将颔联与颈联所要表达的诗思明确地呈现出来,即‘因君’,是说对蔡氏兄弟的思念,同时,也是罗隐在留恋锦江,留恋四川的美好。他将这首诗寄给蔡氏兄弟,既是在给友人告别,也是在给四川告别。”
  其实,这一生,罗隐又岂止与四川伤离别?
  张宗福告诉记者:“《魏城逢故人》之后,罗隐又要启程,开始‘漂’了。‘蓉漂’之后,就是‘北漂’。”
  据了解,罗隐的大半生都在漂泊中度过,十分坎坷。起初一心想要借助科考,踏入仕途。“结果他困居长安,考了十多次都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他给自己改名‘隐’,就是彻底失望后,立志隐居的悲愤之意。”
  张宗福坦言,虽然有归隐之心,但如何维持生计?“他四处求谒,希望能找到赏识自己的达官贵人,足迹遍布四川、安徽、江苏、河南、江西、山西、福建……但罗隐的性格孤傲,尤擅讽刺散文,他嘻笑怒骂,涉笔成趣,对现实充满强烈的批判精神。官场上,哪里见得这样的人?所以,罗隐始终颠沛流离,55岁暮年之际,才归乡依附吴越王钱镠。”
  张宗福认为,正因为这样的人生经历,“漂”着的罗隐才不愿“漂”着,不断告别的罗隐才害怕告别,尤其是到了丰饶安稳的蜀地,他更是舍不得。“《魏城逢故人》中说‘一年两度游锦江’,是罗隐指与友人蔡氏兄弟相伴而游去了两次,而他自己去游了多少次不得而知。当然,他不会只游锦江而不游锦城,蜀地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人雅士多有留恋,罗隐更不例外。从他写的蜀地诗来看,自咸通十三年(872年)秋入蜀至咸通十四年(873)去蜀,他在蜀地整整呆了一年时间。”或许,与杜甫相比,这个时间不算长。但杜甫是“旅居”,而罗隐只是“客游”。


  妙笔生花,推广“诗意四川”
  罗隐居无定所、行踪不定,诗歌总是在漂泊中生成。他的诗作460首,今编诗十一卷,其诗被毛泽东浓圈密点90余首,罗隐在唐代文学史及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于此可见一斑。
  而在这些诗作中,他为蜀地所留下的,数量虽不及杜甫、陆游、李商隐等,但他笔下生花,为“大美四川”作了最好的诠释,真正令全天下能观蜀地山水之美,品天府人文之韵。
  用张宗福的话来说,就《魏城逢故人》一诗而言,罗隐在魏城县遇到的故人是谁,姑且不论,但他以神来之笔,向故人隆重推荐“锦江”的意图是非常明显的,而他以“魏城”作题,也让此地千古留名。“这样的创作,在他吟咏蜀地的诗句中是常有的,堪称‘诗意四川’的广告名篇。”
  据张宗福介绍,罗隐曾沿湖湘上溯至三峡而入蜀,写下了《巫山高》:“下压重泉上千仞,香云结梦西风紧。”一句“下压”将当时还隶属四川的巫山,山势水貌刻画得入木三分,“西风紧”,不仅写出了他在秋季入蜀,还将这里的云以“香”描绘,西风以“紧”表达,既美,却也有外来客的不适。
  后来,他到了当时四川的合州,登临铜梁山作《子规》一诗:“铜梁路远草青青,此恨那堪枕上听。”在他的《下第寄张坤》诗中,有“玉垒铜梁空旧游”之句,写出了他在彭州登临玉垒山的情形。在成都城北访司马相如故地,作《升仙桥》诗:“危梁枕路歧,驻马问前时。”
  到了金牛成都驿道上剑州至绵州间的重要驿站上亭驿,罗隐又写下同名诗作《上亭驿》:“细雨霏微宿上亭,雨中因感雨淋铃。”
  在广元利州北数十里有大漫天岭、小漫天岭,是入蜀必经之地,罗隐经此地便作《谩天岭》:“西去休言蜀道难,此中危峻已多端。到头未会苍苍色,争得禁他两度谩。”每到一处,都将眼前实景如实描绘,昭示天下人。可以说,罗隐对蜀地的宣扬和力赞,极为走心。张宗福感叹,因为有了四川的动人美景,才有了诗人的动人诗篇;更因为蜀地的包容,才留住了那些“蓉漂”诗人。

杂谈:千年魏城,繁华深处觅诗情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今日因君试回首,澹烟乔木隔绵州。”《魏城逢故人》诗题中的魏城,原为绵州(今绵阳)所辖魏城县,是古金牛道的必经之路,过往行人商旅甚繁,留下了不少诗文和人文遗迹。
  9月25日,绵阳师范学院教授、绵阳地方史研究学者蒋志将魏城的往事娓娓道来。
  西魏设县,明清重生
  “古代的魏城,大部分位于今天绵阳市游仙区境内,面积为1018平方公里,现在游仙区还有一个叫魏城镇的地方,面积仅有91平方公里。”不过,这个弹丸之地,历来备受朝廷重视。
  蒋志介绍,魏城是古代西蜀到长安(今西安)、襄汉(今湖北襄水、汉水流域)的交通要道,是古代绵州(今绵阳)北上的重要门户之一。同时,在古代,魏城还有很多盐井,制盐业相当发达。此外,这里水土肥沃,农作物产量高,是川北重要的粮仓之一。南来北往的马帮将这里的盐、谷物等,不断地运送到陕西、甘肃、湖北等地。
  魏城设县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魏,距今已有1400多年。据记载,“西魏废帝元年,析潼州地,置魏城县于州东之六十五里。”
  关于“魏城”这个称谓的来历,蒋志表示,有两种说法:一种来自官方。公元553年,西魏攻占南梁,在新征服的地方置县,并以“魏国之城”之意,取名“魏城”;另一种说法来自民间。早在三国时期,蜀中大将魏延曾长期驻守这一带,后来朝廷将此地赐予魏延后人繁衍生息,民间遂以将军之姓为名,故有“魏城”的叫法。
  因盐兴县,魏城一直经济活跃,商业云集,人民生活富庶。“直到蒙宋战争几乎将魏城毁灭,作为一颗蜀道上的明珠,它的光芒逐渐暗淡。”蒋志嘘唏道,1283年,支离破碎的魏城被正式撤销,并入绵州管辖,成为一个不起眼的小乡村。
  然而,300多年的休养生息后,魏城又再次走向繁荣。“在明清时期,魏城一直作为一个驿站的形式存在,交通枢纽的作用依然很显著。但是因资源的枯竭,这里的制盐业走向凋敝,取而代之的是手工艺,以生产丝绸而闻名。”蒋志说,特别是在清朝,产自魏城驿的丝绸源源不断地作为贡品被送入宫廷,商品贸易往来,繁华不减当年。
  吟诵魏城,诗人唱和
  关于《魏城逢故人》这一首诗,罗隐在哪里写的,有两种说法,一是在魏城所作,一是在绵谷(今广元)所作,因这首诗还有个一个别名,叫做《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不过,蒋志认为,虽然写诗的具体地点还有待考证,但是罗隐到过绵阳、到过魏城,这是不争的事实。“尾联‘隔绵州’三个字,清楚地指出诗人与成都的空间距离,而这种感受是用脚步丈量得到的。”
  蒋志还表示,古往今来,罗隐留下的魏城的“诗情”,引来不少诗人的追和,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南宋诗人陆游。
  1172年,陆游从汉中出发“细雨骑驴入剑门”途经魏城,在此歇脚时,读到“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后,便诗兴大发,提笔写下《绵州魏成县驿有罗江东诗云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戏用其韵》。
  罗隐,字昭谏,号江东生。“戏用其韵”,是指沿用《魏城逢故人》的韵脚。诗的后半段“孤城木叶萧萧下,古驿滩声虢虢流。未许诗人夸此地,茂林修竹忆吾州”,将葱郁竹林、潺潺的魏城与自己的家乡浙江绍兴对比,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愁。
  而清代乾隆年间,诗人王士祯在《渡涪江》的诗中云:“涪江江水抱山流,不见唐家帝子楼。记得江东诗句好,淡烟乔木是绵州。”全诗巧妙地化用了《魏城逢故人》的尾句“今日因君试回首,澹烟乔木隔绵州”,寥寥数语,道尽绵阳风流。“一句‘记得江东诗句好’可以看到,罗隐这首诗在古代流传甚广,历久弥新,深受文人追捧和称赞,非常影响力。”
  蒋志表示,从文人墨客竞相为绵阳、为魏城题诗可知,这里自古就是一座文化名城,而且风景秀美,不断地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

寻迹:于石刻碑文中聆听历史的回响

  9月25日,我们自驾经京昆高速、成渝环线高速,过老龙山隧道,行经两个多小时,到达地处绵阳市游仙区中心腹地的魏城镇。
  这个曾经的“蜀道咽喉”早已四通八达,车水马龙。行走于境内的石塘院、北山院、玉珠山……那些石刻碑文、殿宇楼阁,仿佛还有历史的回响。
  《魏城镇简志》载,魏城镇素有“剑门锁钥”之称。553年建县,1283年撤县并入绵州。我们一行从魏城镇政府出发,经过近10分钟的车程,到了一个名叫绣山村的地方。


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魏城北山院

  魏城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说,唐代石塘院就在这里。从绣山村村委会旁边的小路拾级而上,就进入了石塘院,记者几乎是以仰望的姿势,惊艳于眼前那些紧依绝壁奇石而建的石刻和亭台。
  在长40米、宽6米的石壁之上,布满石刻题记和摩崖造像。只见那石刻题记,行书、楷书,如行云流水;摩崖造像栩栩如生,虽有风化的痕迹,但仍能看出造像的神态举止惟妙惟肖。
  再往里走,盘石上沿处,还有佛教造像13龛,不过大部分已被时光磨砺,仅有6龛尚有造像可见。据介绍,石塘院现存唐、北宋、南宋、明、清不同时期的石刻题记及部分摩崖造像。


魏城北山院摩崖石刻“经柜子”

  而要想看到更为精美的摩崖造像,则要去另一个地方——北山院。又是半个多小时的路程,驶过山路,上顶处,眼前豁然开朗。一众层叠的殿宇,白墙、灰瓦、朱红勾檐,古韵质朴。北山院,又名大佛寺,建于唐乾符四年(887年)。
  “现在看到的那些建筑,都是后来修的,曾经的北山院那叫一个华丽!”一旁的当地人比划着,描绘着北山院繁盛的过往。
  的确,有史记载,北山院有18层,殿内有就山势开凿的石刻大佛一尊,大佛为半身,仅头部就高4米、宽4.5米……而今,见不到那般盛景,好在院内石壁上,那块著名的“经柜子”还在,一外形如柜子的巨石上,布满造像,虽残缺不全,但他们的衣衫、双手,坐姿,还是能看出鬼斧神工的灵巧。
  遗憾的是,罗隐当年并未详细书写自己的魏城行。倒是他的浙江老乡、诗人陆游,写下了《绵州魏成县驿有罗江东诗云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戏用其韵》一诗。
  (来源: 四川日报)


oooooooooo家园提示:人自为谱,家自为说,正误自辨,取舍自酌。引用注明作者和出处。 来源:罗氏家园
阅读:1460
日期:2022/9/15

查看评论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字体: 】 
上一篇:湖南永州零陵石门罗氏两种字辈的思考
下一篇:广西省宾阳县饭匙岭罗氏源流概况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站长提示:这里不是互动留言处!
点  评: 字数0
用户名:  密码: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家园地址:http://www.luos.org  粤ICP备13039246号-2
家园创建:罗良富   技术支持:AssumeYessure   法律顾问:罗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