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连南耕读传家的寨岗罗氏宗族
作者:高滩仁http://www.luos.org
在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寨岗墟镇的东边,老糖厂对出的河杈,有自稍陀坑流出的称架河、白芒坑流出的白芒河且接上老鸦坑流出的安田河在此处汇合,三坑水源汇流始称为同冠河。汇合后河水流速渐缓,从湾角至高山营龙凤陂,绕出了一个滩坝,此地方就叫高滩坝,坝上的村子名金星村,公元1961年以前一直称为高滩坝村。
(寨岗高滩坝村全景)
高滩坝全村面积只有2.2平方公里,村子有上屋、下屋、村头、屋心、河边、青屋六个村民小组,但只居住邹、罗、曾三姓人,是寨岗境内姓氏最少的一个行政村,其中罗氏族人是后来者,但其自乾隆五十三年(1788)来寨岗开基后,崇文尚武,耕读传家,迅猛发展,成为境内一大望族,令人惊叹。
寨岗的罗氏族人遵奉达先公为始迁祖。
达先公为珠系五十七世、昭远公十二世裔孙,丹馨(廷桂)公第四子,名焘,字达先,号若腾,原籍为粤东兴宁县大坪镇人,生有五子:大文(贻光)、成益(朝荐,过继从兄弟亮生公为嗣,为增城蒌园开基祖)、大昌(贻旺)、贻荣(早丧无嗣)、大元(贻华)。
(寨岗罗氏达先公子嗣)
康熙四十六年,达先一家由兴宁徙居惠州归善县赤泥坡,康熙丁酉年公寿终,享年五十七岁。
乾隆二年,罗贻光、罗贻旺、罗贻华三兄弟商议将归善县赤泥坡的田地变卖,迁到广州新宁县(台山)三合洞德行都珍珠坪村居住,后三兄弟相继寿终。
乾隆五十三年,因新、恩、开(新宁、恩平、开平)土客之争,贻华妻江氏祖婆率贻旺、贻华两房子侄,背负祖骸复迁阳山(今连南)寨岗高滩坝。道光十年,贻光房必祯公之子罗国康、罗国宁、罗国容三兄弟举家从新宁珍珠坪迁入石坑崀,至此,达先系贻光、贻旺、贻华三大房齐聚连阳寨岗,开启了寨岗罗氏宗族百年大发展的宏伟篇章。
(寨岗罗氏班辈诗)
寨岗罗氏宗族虽客迁来此,但从勿忘豫章家风——崇文尚武、耕读传家,谨记“孝敬祖先,耕读为本,兄弟康宁家声远;忠厚为人,勤劳创业,后裔儿孙世泽长。”早在新宁珍珠坪居住时,就有族中公田办学的举措,在寨岗安顿后,也积极举办学堂,培育子孙,故代代不乏贤才,有功于国,有恩于民者,不胜枚举,并为黎寨乡民所乐道。
●贻光房
(寨岗罗氏贻光必房、国班辈)
清道光十年(1830),贻光房必祯公之子罗国康、罗国宁、罗国容三兄弟举家从新宁珍珠坪迁入石坑崀,至此,达先系贻光、贻旺、贻华三大房齐聚连阳寨岗。该房系虽是后来,但裔孙谨记祖训,勤俭持家,勤读上进,搏取功名振家声。不论清朝时期、民国时期、或是新中国时期,皆人才辈出,为寨岗地区发展作出杰出贡献。
(寨岗石坑崀罗氏必祯公祠)
●贻旺房
(寨岗罗氏贻旺房必、国班辈)
(寨岗官坑罗氏宗祠)
罗国亨,贻旺系必经公四子,此公志存高远,好学上进,独立意识强,有敢为人先之胆识。嘉庆年间,其率先由高滩坝迁至官坑竹山脚立业,开启了寨岗罗氏家族第一次开枝散叶的发展举措,鼓舞族人奋发进取。
罗国镇,贻旺系必贤公次子,道光年间入赘白芒坑排瑶房姓有女无子一农家,生2子,长子随父姓罗,次子随母姓房。他入赘的举措正体现了当年客家人来到寨岗时,无田无地,举步维艰的境况,通过与当地人结亲,可以获得发展的基础,现罗氏后人入籍瑶族的也有近600人。
●贻华房
(寨岗罗氏贻华房必、国班辈)
(寨岗高滩坝罗氏必锦公祠)
(寨岗高滩坝罗氏必达公祠)
(寨岗高滩坝罗氏必通必俊公祠)
贻华公五子,除必绣、必俊英年早逝(其中必俊公妻王氏,矢志不移,送死扶孤,持家应世,此贤良淑德,获阳山县知事陆向荣为其立“节行可风”锦帐一面,举人叶鸿仪题序),必锦、必达、必通三公居住高滩坝,均享寿七十岁以上。而贻旺公的七子,必才、必贤、必彰三公裔孙移居何方不明,其余四公,也多是国字辈兄弟迁来寨岗。
罗国声,必锦公之五子,过继与必达公为嗣,在必达公的教导下,其好学上进,于道光年间,考取监生。娶村头邹氏女子为妻,夫妻二人琴瑟和谐,事业有成,在高滩坝立有青砖屋三堂出水一座(故必达公祠也称为青屋祠堂)。另开设萃英斋书室,三间两廊布局,其身亲纳监,督促攻读,目覩子孙进庠补廪,夫妻长寿,五代同堂,子孙开枝散叶,蔚为壮阔。邹氏婆太因佐公建业,持家有道,颇得后辈尊重,其仙逝后,青屋祠堂立下规矩,凡清明大祭,聚餐时必留一桌饭菜予以邹氏婆太的外家享用,春节前要送外家12斤猪肉,两只大公鸡,直至解放前。
罗国辉,必俊公长子,此公天资聪慧,道光年间进庠(秀才),对易经、地理、星相、堪舆等一学就通、一点就明。在必达公、必通公的口传身授下,成为连阳地区著名的堪舆大师,他非凡的寻龙认穴手段,为四乡百姓所赞叹,所扦的风水地形,至今仍留存于寨岗大地上,成为不老的故事。
在国字父辈的影响下,文字辈的罗氏子侄勤学苦读,奋发有为。族谱载道——文字班,承祖训,勤学文章冠同群。
罗国智,国学生(必锦公三子)的长子罗文云最为出色。此公天资聪颖,好学上进,儒学经典,朗朗上口,所著文章,非常出彩,道光五年在连州入阳山县学科试中名列第一,道光二十七年为增贡生。其育子有方,言传身教,所生六子,四个考取贡生,一个秀才,其中两个在东升、淇潭开基创业。
罗文瑄,国声公五子,此公好学进取,事业心强,为人处世有方,持家有策,左右逢源,为同辈之杰出者。嘉庆十六年例授巡政厅职位,是时,他在必达公祠右边建三间两廊瓦屋一座,数年后又在此屋左边建和合屋一座,光绪七年在淇洞起造上五下五两降横及散屋一列,光绪壬寅年又兴建青砖屋一大座。公事业辉煌,寿终后,牌位被请进广州豫章书院旁龛与历代祖先同享春秋二祭。
罗文容,国声公之六子,罗文谟系国辉公之三子,两兄弟均敏于进取,学有所成,吟诗弄墨,文章出色。在科举考试中,居于人上,都考取为附贡生。
文字班兄弟在高滩坝萃英斋勤学上进,舞文弄墨,意气非凡,给后辈于榜样,为传字辈全面崛起带来示范效应。后人云:——传字班,齐努力,英才奋发建树勤。
(寨岗罗氏才子辈出的萃英斋学堂)
按高滩坝罗氏先祖规定,“传(绍)字辈”中凡有功名者为“传”,没有功名者为“绍”。据统计(未计石坑崀),本辈份有功名者共22人,其中考取监生、贡生者则有11人之多(罗传山、罗传均、罗传心、罗传相、罗传经、罗传楷、罗传敏、罗传禧、罗传瑛、罗传芳、罗传洛),庠生(秀才)10人,武生1人(罗传淇),一时为寨岗地区读书最浓,科举考试进廪人才最多的村子,乡邻侧目,官府赞誉。此后,虽际逢扰乱,但罗家仍耕读进取,实属难能可贵,其中姣姣者罗传心、罗传芳、罗传经、罗传楷、罗传敏,更为社会作出杰出贡献,而载入连阳史册。
罗传心,国礼公房文峰公之三子,自幼聪敏好学,少负奇志,以天下为已任,咸丰十一年为拨贡生。时太平军举事,怀集、清远等地的豪强土匪乘机焚毁劫掠寨岗、黎埠两墟镇,乡民损失甚惨。事后黎寨两乡议决公推著名绅士曾庆襄、罗传心、李钟瀛(负责寨岗团练),罗传芳、王宪章(负责黎埠团练),以抗击豪强土匪的侵扰。同治二年,计擒匪首李福佑,名震粤北,后又先后驰援阳山县城,击退股匪。因功勋卓越,获清皇朝赏赐五品蓝翎顶戴。
罗传芳,国声公房文球公之长子,自幼好学习武,心存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志,廪贡生。罗传芳畅晓兵机,尤以明断果决闻名乡里。生擒匪首、收复三江城、击溃匪军护佑连州城,战功卓著,因御敌、救城有功,官府除赐五品蓝领顶戴之外,还赏赐其与王宪章两人良田、租谷一万二千余司码斤,但二人淡泊明利,不分赏田,委托乡人贤能者设立“同德堂”管理,以将所得良田银两均作为族中学堂,年收租谷奖励两乡教育及周济贫乏,直到1949年,泽垂百年。
罗传经,国智公房文云公之二子,自幼天性超群,读书了得,于道光十七年岁试进庠,二十一年补廪,同治元年为恩贡生。此公自进庠补廪以来,无论科考或岁考皆列一等,其读书之声名,乡民之赞誉,洋溢于阳邑。
罗传楷,国智公房文云公之三子,自小聪明,勤学进取,饱读儒学诗书而德行超群。道光丙子年阳山县学科试以超等第二名补廪,同治庚午年以第一名考取岁贡生。此公为人厚道,诚恳友善,一生重礼斯文,品行优秀为人称颂,生平德成名立。
(寨岗东升罗氏传敏公祠并树文官标)
罗传敏,国智公房文云公之五子,诞生于必锦公祠,自幼天资聪明,好学勤奋,励志青云。同治元年科考获阳山县学第一名(时逢世乱,但其仍以文章显名,实属人才也),光绪二十二年乡试获附贡生,立匾“明经进士”,树文官标名。
(寨岗东升罗氏传敏公祠“明经进士匾”)
光绪十八年(1892),罗传敏于淇潭下万遂地段立基,置田建业,造有一座上三下三横屋一座,与妻曾氏勤劳持家,惜衣惜食,育导后代,一百多年来人丁延绵拓展。同年冬,罗传楷迁到淇潭木桥头旁建房居住,创立新业,繁衍发展。光绪年间,罗传灏,国礼公房文峰公之四子,光绪年间迁至官坑筑室而居,建立新业。
(寨岗官坑罗氏传灏公祠)
传敏、传楷、传灏三公到万遂、淇潭、官坑立基拓展,此为罗氏家族第二次开枝散叶的又一重大举措,罗氏家族的迅展状况让黎寨百姓所羡赞。
传字辈的群英奋起,让“家字辈”子侄不敢松懈,时局虽已是清皇朝风雨飘摇之际,但知书识礼之传统,天下之事为已任的家风教诲未曾有失。世人道:——家字班,人才继,业道发展芳香溢。
高滩坝罗氏家族到了“家字班”这一代,攻书上进仍未放松,考上监生、贡生的仍有六、七人(罗家煦、罗家菌、罗家修、罗家祯、罗家辉、罗家琳等),秀才仍然一大把,值得一提的是族中人丁已增多一倍有余。
清朝末年贻旺系国亮房文盛公长子绍献公之子家腾、家奎等七兄弟从高滩坝迁到酒楼居住立业;文盛公次子绍光公之子家友、家秀等五兄弟则从高滩坝迁到寨南称架村青氹居住立业,这是罗氏家族第三次开枝散叶的举措。民国元年(1912)贻旺系国亨公房文保公次子罗传山又从官坑竹山脚移居酒楼立业,随后又有部分向黎埠移居,罗氏家族的拓展,已遍及黎、寨地区,而家族所拥有的田地,从车站背到酒楼冈、高滩坝,到官坑、石坑崀、东升、大龙,甚至到了杨柳陂,实现了客家占地主的宏大目标。
光绪三十年(1904),罗氏族人在阳山县黎埠镇凤山崀头,建祀奉始迁祖罗达先“若腾罗公祠”一座,规模宏大,占地2亩多,有二进大厅,两侧有庑廊护持,墙体用水磨青砖砌成。建造时有两广总督兼广东督学史徐花农题“若腾罗公祠”五个石刻大字,但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此祠堂被拆毁,青砖用于砌炼铁的小高炉。
戊戌变法失败后,面对中华之孱弱现状,革命烽火开始传播,共和思想已为一些仁人志士所践行。罗家春,字子芳,系国智公房文章公长子传宣公之四子,过继传君公为嗣。生于清同治十年,少年在家就读儒家经典,慷慨有大志。17岁到广州学习西医知识,结识革命党人,经朱执信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革命党人。1911年参与广州黄花岗起义,追随孙中山前往南京,在临时大总统府任随员。袁世凯称帝后,愤而回乡创办第一个西医诊所,以医术济世,造福寨岗人民,为民称颂。
随着封建帝制终结,民国建立后,中国又进入一个世局动荡的社会。启字班子侄目睹了清朝没落到革命的兴起、袁世凯复辟到军阀的混战。但在良好家风的影响下,并没有随波逐流,在家的继续躬耕勤读,在外的,为国家,为民族事业奔走奋斗。正是——启字班,逢变势,有所作为不停滞。
罗启凤,系国声公房传芳公三子家腾公之二子。因传芳公淡泊名利、为人清廉,所得赏田、银两悉数捐于族中作为办学或周济贫乏,未有留给子孙。少年时因家境不济,罗启凤与哥哥罗启裕常与人打短工。在天吊垅干活时,树下歇息的石板因多人靠坐歪斜,众人却视而不见,但兄弟俩心地善良,就搬开石板,想重新叠平,以方便人座,想不到地下竟有一瓮银,半夜两兄弟将瓮搬回家藏好,不敢声张。而后开始做豆腐,经营小生意,购买田地,逐渐起家。多年后在高滩坝青屋祠堂右边200米处建上三下三合屋一座,民国初年又在高山营西牛潭边老虎冲口建一座上三下三两边横屋。公持家有方,和善处世,教育子孙,不论侍婢、长工,皆以家人相待,世人尊称为“贴耳凤公”。
(寨岗罗氏启凤公屋)
罗映峰,系国智公房传基公四子家泰公之二子。聪明好学,熟读儒学诗书,新学考试中,也同样成绩优异,少年时考入广东省立政法学校,业成后为广州有名律师。抗战期间,从广州回乡创办学堂,成为寨岗地区有名的儒学教师,他自办的国文专修班,以新学手法讲授儒学经典,让人耳目一新。
罗启英,系国智公房传斌公二子家镕公之三子。少年好学,积极进取,思想开化,投身国民革命,曾任阳山县参议长。罗启泉,系国声公房绍颜公二子家东公之长子。少小志大,思想进步,参加国民革命,曾官任国民政府军需官。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还是新中国建设时期,高滩坝罗氏子孙亦积极为国、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才人志士仍然层出不穷。还有清朝后期至民国时期,三大房的部分子孙,历尽艰辛,下南洋创业,后回国认祖,并为社会发展献力等等。至此,我们不得不掩卷而感慨万千,“溯前人于湘河肇始,经赣闽下粤域,治国齐家,辈辈恩光垂万世。思上代自宁邑迁来,从寨岗至黎埠,定居创业,重重事迹耀千秋。”罗氏祖上业绩昭著,卓有声名,呜呼!后辈子孙应谨记祖训,传承家风,勤勉进取,为众献能,方显扬家声。
相关链接:广东连南县寨岗镇达先公世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