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发送稿件
探索慈溪新桥罗氏及中华罗姓祖先的来龙去脉

探索慈溪新桥罗氏
乃至中华罗姓祖先上上下下代的来龙去脉

作者:罗明奎http://www.luos.org

  现在的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村,在上世纪的1954年以前是隶属于当时的浙江省、绍兴府、余姚县、上林乡的。这个地方在民国以前叫上林乡的,民国初年叫东林乡。这个罗家为什么叫新桥罗家?这是因为在新桥罗家祠堂东边的直江上,沿着大河沿有一座东西走向的拱型桥叫做:‘福寿新桥’。因此在这座桥附近的罗家就被习惯的称之为新桥罗家。这个地方在二、三百年前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迁徒过来的一户罗姓人家?这户罗姓人家兄弟有三,分为三房,后来其中有一房,或一房的后代叫:瑞杨,公的迁移到了相距五、六华里北面,就是现在五丰村的周塘罗家,然后该周塘罗家在第二代又分为五房,其中有五房中的小房叫:昌培,公的又迁移到现在新浦镇的红星村。经过二、三百年以后,居住在原来新桥头罗家的人口包括迁移到逍林的、东山头山沿村等其它地方的加起来现有人口大概有三、四百人。而去周塘罗家的那个村庄把去上海的、去五洞闸的、去太阳地等地方的人口都计算在内现有人口也有三四百人。而从周塘罗家迁到新浦红星村的小房人口发展最快,其现有人口可能也有二、三百人上下。二、三百年来这一户罗姓人家的现有总人口大概在一千人左右。
  而《这个新桥罗氏家族早在一、二百年前已经建有祠堂,而这个罗氏祠堂早已经年久失修。去年有加拿大籍的华侨——本祠罗姓30世孙罗国良先生慷慨解囊捐款150万。还有其他慷慨解囊捐款的有如下:
  ……
  自从建好新祠堂之后有很多族人都很想为这个现有一千人左右的新桥罗氏家族的家家户户寻找有自己具体直系祖先名单的家谱。同时也想弄清楚在二、三百年前第一代前来新桥罗家的始迁祖先究竟是谁?究竟是从那个地方迁徒过来的?其次也想弄清楚到目前新桥罗氏____年前左右已经有33个世代,而第1世究竟是谁?究竟是从何地迁移过来的?为了寻找这几个答案,本祠三十世孙我们三人几次去宁波天一阁,去慈溪、余姚的博物馆、图书馆翻阅多本罗氏宗谱。及去余姚罗江村、余姚陆家埠石门村的罗氏居住地,还从网上查看各种有关罗氏宗谱和相关资料。但是非常可惜均未查阅到有与新桥罗氏有直接相关的文字记载和信息!
  不过在寻找新桥罗氏来龙去脉的时候,也让意外的获得了一些收获,这就是了解到了新桥罗氏这个小圈子范围之外的、之上的有关全国罗姓的起源及发展和迁徒的信息。今天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想让大家分享这方面的有关知识。虽然由于新桥罗氏的家谱已经失落,导致了十几代祖先的具体名单究竟是谁?已成为盲区!无法直接和自己近代祖先的具体名单相对接。不过按照辈份自己是新桥罗姓的第几世?还是有很多人知道的,而且也是有共识的。
  那么新桥罗氏的1世究竟是谁?是从何地迁移过来的?在他的前面还有多少世代的罗姓祖先?如果探索清楚了这个问题,那么新桥罗氏从上就可以把自己直系祖先的名单和路线一直追溯到一百六七十代以前,上至四、五千年以前的炎黄时代的祖先为止。
  而从这篇文章的下部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辈份填写自己所知道的近代祖先的具体名字和世系,并还将可以继续填写自己每个家庭无限的未来。这是一本不是家谱,但却也可以代替家谱的,这也是一本今后可以连接新桥罗氏家家户户,上上下下代本家庭直系至亲的一本小册子。
  据现在所查过的资料可以知道:今天的慈溪罗氏不外二个源头。一个源头来自:现在的余姚市、河姆渡镇的罗江村。
  据《慈豀罗氏宗谱》记载:在晚唐时有位兵部尚书名讳:“甫”。罗甫公当时在朝做官时为宦官所排挤,后辞职退居家乡浙西桐庐,当时叫:睦州。后:“避乱迁豀,是为始祖”。在现在的余姚市、河姆渡镇的罗江村,有纪念罗甫,公的嘉德庙至今尚存。根据罗江34世孙罗国荣先生在民国八年编辑的《慈豀罗氏宗谱》的38卷记载:慈豀罗江罗氏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有几十个左右的分支,已分布到宁波、镇海、奉化、宁海、余姚,慈溪及嵊州、上虞、杭州、海宁等地,共计可能已经有好几万人口。
  其中有从当时的慈豀、石台乡往三北地区迁移到至现在鸣鹤镇附近,白马岙,(典渡桥)的始迁祖是罗江,始祖,罗甫公的后四代的立德,公及他的下代往慈北迁移的世代和路线,在这里引证一下罗江罗氏31世孙,胜山镇罗映学老师的有关文章如下:
  (一)、罗江罗氏一至五世世系图、及五世立德公下至七个分支的世代和大约的年代如下:
  罗
  甫
  罗  罗
  伏  隐
  仁  仁  仁  仁
  显  祖  绍  达
  好     好
  勇     智
  立  立  立  立  立  立
  道  信  节  耻  礼  德

  (二)、罗江罗氏五世祖后各支分支及迁徙情
  立德公下 一, 白马岙支 ,罗江5 世,立德 995年 北宋(初) 罗 江—白马岙(典渡桥)
   1 观城鸣鹤场。
   2 屠徐岙支 罗江12世 丑孙 1240年 南宋(后) 白马岙—屠徐岙 〈可参见民国八年版慈溪罗氏宗谱1-3 卷〉,余姚陆埠镇
   3 崇寿宫支(东罗)罗江 15 世,珪 1345年 元( 末 ) 白马岙—崇寿宫 〈参见慈溪罗氏宗谱卷4-5卷 〉,师桥东罗村
   4 白唐桥支(西罗)罗江 15 世瑜 1345年 元( 末 ) 白马岙—白唐桥 〈参见慈溪罗氏宗谱6-7 卷〉,师桥西罗村
   5 松浦支 罗江17世 子十二 1415年 明( 前 ) 白马岙—松 浦 〈参见慈溪罗氏宗谱8 卷〉,掌起五姓点
   6 虹桥支(东罗) 罗江20 升三 1520年 明( 中 ) 松 浦—虹 桥 〈参见慈溪罗氏宗谱9卷〉, 观城施叶村
   7 观海卫支,罗江 17世 犀 1415年 明( 前 ) 白马岙—观海卫 〈参见慈溪罗氏宗谱10卷〉, 观海卫镇
   8 祖师庵支,罗江 25世 凤 1695年 清( 初 ) 白马岙—祖师庵〈参见慈溪罗氏宗谱 10 卷〉,掌起周家段。
  如果新桥罗家是罗江罗氏后代的话:那么在三百年前新桥罗氏的这一户人家,从地理位置来讲:都有可能从立德公以下的这七个支脉当中的任何其中一支中迁移过来的。也就是说这七支宋元明清时期从白马岙的往北迁移的各位始迁祖都有可能是新桥罗氏的直系祖先。不过据现在所知道的资料表明,在这七个支脉当中:新桥罗氏从现在师桥镇的西罗,白塘桥那个支脉中迁过来的可能性比较大一些。
  1,其中在白塘桥罗氏家谱的开篇序言中写着:<燕翼贻谋>这四个大字。〈这四个字的意思是泛指为子孙后嗣预先作好打算〉。而新桥头罗家祠堂的堂名也恰巧正好是:“燕翼堂”。
  2,周塘罗家还有这样的一个传说:说据在一、二百年前白塘桥罗家在土地问题上同其他周围的村庄的某宗姓发生了冲突,到周塘罗家这里来通报,周塘罗家这里派去好多人去参加了械斗和打官司,最后白塘桥罗姓赢得了官司,而周塘罗家在沈师桥往北的高彼山附近还分得了一块土地,并一直种到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时为止。但问题是现在我们和罗映学老师一起去访问白塘桥那里的几位罗氏老人的时候他们都说:“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情”。以后有新的结论在这里可以填写……
  3,根据胜山镇罗映学老师说:“白塘桥支家谱错把立道公下的第五世孙的罗仲舒奉为自己的祖先,因而造成白塘桥支世系错位和世代被遗漏几代。罗仲舒公不是立德公的后代”,罗仲舒是立道公的下五代,是罗甫公的九世孙。南宋一代鸿儒,著有《罗江集》,学者称其罗江先生。是南宋淳熙年间正三品文官,其墓在距慈城15公里之剡岙,即今余姚市三七市镇大霖山村半岙,当地人称罗丞相墓,遗迹尚存。因此罗仲舒该公是可以称的上是为:百师师表的人物。而新桥罗氏燕翼堂的祠堂的廊柱上正好也写着“百师师”这三个字。可见“百师师”这三个字也可能与罗仲舒公有关。当时白塘桥罗氏的先人,新桥罗氏的先人以为自己是罗仲舒的下代也是有可能的。当然或许罗仲舒,公也确实是白唐桥和新桥支罗氏的直系祖先的话,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新桥罗氏和白塘桥支,也就不是从鸣鹤场白马岙迁移过来的了。而是从余姚三七市,立道公那支迁移给来的了。不过这种可能性还是比较小的。
  有另一种可能就是所谓的“百师师”很可能是指为明初名臣宋濂所表彰和称赞的慈溪五老。“慈溪罗氏五老”,指白马岙支(鸣鹤场)罗氏十四世:世华公、世英公、弘惠公、天锡公、世昌公五兄弟。他们耆寿乐善,敦宗睦族,五世七十余人和谐同居,德彰朝野。元朝旌其门曰“同居耆德罗氏之门”,明朝大儒宋濂亲自写下《罗氏五老图记》大加赞美,录入<慈溪县志>。
  因此慈豀罗氏五老也不失为百师表的人物。而且宋濂又曾经是担任过明太祖朱元璋儿子太子朱标的老师。古代的孔夫子老师是万师师表的人物,而太子的老师当然也应该是称得上为百师师表的人物。因此新桥罗氏燕翼堂的祠堂的廊柱上写着“百师师”这三个字可能是与罗仲舒公有关,也可能与宋濂和慈溪五老有关。但总之新桥罗氏燕翼堂祠堂的廊柱上写着百师师这三个字当然是不可能凭空而写的,很有可能同以上两者的其中之一者有关系。而且以上这两者也都和白塘桥的西罗有关系。因此新桥罗氏在燕翼堂祠堂的廊柱上写着的“百师师”这三个字,也是很有可是从白塘桥的西罗那边迁移过来是有关系的。
  但假如新桥罗氏是沿着罗江罗甫公这条路线往下至立德公白马岙(典渡桥)再往下至慈溪五老中的老四天锡公这一条路线走的话。那么天锡公他是元明之际的人物,明朝建立于1368年为洪湖元年。罗江14世的慈溪五老中的天锡公,大概应该是宋濂的同时代人,或稍前的人,而作为慈豀五老的下一代,罗江15世——西罗的始迁祖瑜,公。根据罗映学老师在慈溪罗氏的迁移和发展的一文中所写的:西罗的始迁祖瑜,公从白马岙往北向白塘桥迁移的年代大概是在公元1345年左右。但是以1345年以前出生的西罗的始迁祖。即罗江15世的瑜公,同现在所知道的的白塘桥罗氏的世世去对接,但无论是白塘桥西罗支自己还是新桥罗家支双方向上对接至1345年以前的出生西罗的始迁祖瑜,公的世代,或直接的对接到出生于公元834年的罗江始迁祖罗甫公的世世和年代,父子之间的平均代差有40岁之多,都超出了父子之间正常所需的平均代差。
  在民国八年版的慈豀罗氏宗谱三十八卷的第8卷中白塘桥罗氏的世世,或民国9年版的白塘桥二券的家谱的记载中《即现在的师桥镇的西罗》白塘桥的世代都记载到28世的长字排行为最后、最小的一个世代,凡出生后取好名字的男孩子都登记入册了。从民国9年即公元1920年28世的罗氏长字排行上至白塘桥西罗的始迁祖,即罗江15世的瑜公仅13为个世代的距离。但相隔年代从1345年以前的出生西罗的始迁祖,即罗江15世的瑜公到民国9年即公元1920年的大概距离有575年以上。以575年除以13个世代。每代代差为44岁以上。如果从民国9年即公元1920年的西罗28世直接对接到出生于公元834年的罗江始迁祖罗甫公为止,以1920年减去834年等于1086年除以相隔27个世代等于每代,代差为40、2岁
  其实当时不论是的白塘桥的西罗还是新桥罗氏都有的几百人口以上的规模,而家谱中的记世代记载都是把以当时整个家属最小辈份,最近出生的人写进入内的。因为在民国八年或九年版家谱中记载的28世.当时大辈份的28世孙肯定尚未出世,十几代人、二十几代人而且是以最小辈份的人写进入在内计算,每代的代差竟有40岁以上。其实这样大的代差好象是根本不可能事情。事实上就算该家属以最大辈份的家庭计算世代更替的代差也绝对不可能连续十几代人、二十多代人的父子之间的平均代差有40岁以上的事情。
  再如果从公元834年出生的罗甫公为1世一直计算到现在新桥罗氏的最小辈份33世的人为10岁左右,那么以2007年减去834年=1173年的距离除以32个世代的距离=父子之间代相差等于36、6岁之多。然而这个36岁多的代差也已经为几十代的平均所掩盖。事实上新桥罗氏的第二代或许第三代是五丰村周塘罗家的始迁祖:是22世的瑞杨,公,现在可能现在还在三百岁偏下。瑞杨,公为什么估计他是在300岁偏下,是因为他的下4代一个最小的玄孙,也就是周塘罗家当时中当时辈份最大的一位,据说他生前曾经在担任过新桥罗家祠堂里的族长太公〈他的小女儿可能前几年刚刚过世,他的孙女28世今年才72岁,名叫罗银春〉以她和她父亲还有他叔叔的年龄来推算迎春他爷爷可能仅在140岁偏下,加上迎春他爷爷上面的四代、假定每代四十岁的代差以4x40等于160年加140岁等于300岁,因此估计瑞杨,公他的实际年龄一般不太可能会超过300岁,同时他同房同辈的另一个玄孙,增鳌公,他的年龄可能已有186岁以上,再加上增鳌公他的上面的四代假如以每代27岁计算,以186加108岁,到瑞杨公的年龄,因此估计瑞杨公他的实际年龄因此一般也不太可能会小于294岁的。当我们基本上可以确定周塘罗家的始迁祖瑞杨公的实际年龄的情况下,以他的年龄往往上推算会比用比现在的人、现在的年龄去往上推算可能会精确很多,可以更接近对事实真相的探索。以瑞杨公的22世减去罗江15世的瑜公1世代等于7代的距离,那么以1717年出生的瑞杨公减去1345年出生西罗始迁祖瑜公的年龄等于372年的距离。以372年除以7个世代、每个世代的代差就会长达53岁以上。或者以公元1717年左右出生的瑞杨,公减去公元834年罗甫公出生的年龄,等于相隔1086年距离,除以21个世代,等于每代为51、7岁的代差。大家想一想就可以知道21代人父子之间这么大的代差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可以断定:如果新桥罗是从师桥西罗白塘桥那边迁移过来的,那么白塘桥罗氏家谱首次不论是在什么年代编辑的,可以猜想:他们在编辑家谱时,因为缺乏资料而遗漏了祖先的世代,或者是因为张冠李戴的接错了上代祖先的路线。如果新桥罗氏不是从白塘桥迁移过来的,那么他们白塘桥家谱记载中即使有错误,但就会同新桥罗氏毫无关系。不过有很多家族在编辑家谱时已经不知道自己祖先的具体名单和世代、而出钱雇佣专门的家谱编辑匠来编辑家谱。从而导致该家谱向下代所传递世代和世系的信息是不正确的。丛观网上可以知道犯这毛病的家谱其实也并不在少数!
  在翻阅白塘桥罗氏家谱时,除了28世白塘桥和周塘罗家双方都有长字排行。再往上翻阅两支之间并没有发现相同的排行。虽查到23世白塘桥支是有很多的名字是“瑞”字排行,而周塘罗家支的始迁祖瑞扬公的“瑞”字是22世,世世不相符合。因此民国八年白塘桥支的长字排行和周塘罗家的长字排行可能是偶然的巧合。反而这个白塘桥支的23世的“瑞”字排行与周塘罗家始迁祖瑞杨,公的“瑞”字,两者仅差一个世代,会不会白塘桥和周塘罗家双方的世代在计算上有差错,也未可知。
  但是不管怎么样,因为缺少文字记载,都已经无法证实。
  但在民国八年白塘桥支在的世代记载到28世为最后一个世代,而这个时侯的周塘罗家的29世可能也已经有好几个出生了,两组族人的辈份是比较接近的。因此如果新桥支世系有误、世代有遗漏的话:那么或许这些错误都是从自己的母支白塘桥那边引渡过来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如果现在新桥罗氏现在能够查找到新桥罗氏总太公的坟墓〈据说直到解放后土地改革之前新桥罗氏祠堂,每逢清明时节总是要委托三房中的其中一房轮流去总太公总太婆墓前祭扫的。如果今天新桥罗氏能够寻找到新桥罗氏总太公的坟墓并能查到他和他三个儿子的名字,并以这两代人的名字到慈溪罗氏宗谱的第八卷中及民国九年版的西罗白塘桥罗氏家谱的二卷中去寻找。如果能和白塘桥西罗在22、21或20世之间有两代相同的排行对上号,那么新桥罗氏就算是有了从白塘桥迁移过来的重要的证据了。如果相查结果真的有两三代人名字的排行对上号,那么在下面就可以填写新的结论……
  如果新桥罗家的祖先在二、三百年前真的来自现在的师桥镇的〈西罗〉白塘桥的话:那么新桥罗氏的第一世,当然也不但仅仅是白塘桥支的第一世而是整个罗江几十个左右支脉共同所奉的1世祖先。那么罗江罗氏的一世究竟是慈溪宗谱中所记载罗甫公?还是江西罗豫章罗氏宗谱中所记载的唐文宗大和八年即公元834年出生的名:天直,字:令则。据罗映学老师的猜想:“江西豫章罗氏总宗谱里记载的名天直、字,令则,公,他与罗江罗氏的始迁祖:罗甫公应该是同一个人”。当然当时的这位天直公因,为避黄巢造反之祸而迁移到慈溪石台乡。因避祸而来,从而改名为“甫”这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但是他们二个名字如果是同一人的话,那么这里在时间差上存在着几个问题,有一种情况分析起来好象有两个不同版本的两个罗甫公的存在了似的。可以这样分析:一个是按照江西豫章罗氏宗谱中提及的,名天直、字令则。出生在公元834年。在唐宣宗大中甲戌年〈公元854年大概21岁〉考中进士。〈大概在唐僖宗时即在公元871年时已36、7岁〉官至翰林学士兼兵部尚书,因,得罪宦官,落职归隐桐庐家乡。然后在再然后在公元883到公元888年间为避黄巢造反之祸,从浙西桐庐携家避乱到当时的慈溪石台乡(现在的余姚、罗江村)。
  而另一种记载:罗甫公是郑灏和万寿公主女婿。而唐宣宗出生在公元810年,有记载唐宣宗的女儿万寿公主和驸马都尉郑灏结婚在公元849年,因此作为万寿公主和驸马都尉郑灏的女儿结婚年龄,估计应该在公元869年前后才可以达到结婚的年龄,那么这个时候834年出生的字天直、名令则公应该已经到了35、6岁左右的年龄,那么这个时候字天直、名令则,公与万寿公主的女儿据说是结为头婚的,但实际年龄早已经过去了。同时网上还有另一篇文章记载:“罗甫公是在唐昭宗任兵部尚书名讳:甫”。是罗江罗氏的始迁祖的罗甫公。假定这个罗甫公在唐昭宗时任兵部尚书,那么因朱温篡位改唐为梁,当时大势所趋他只好落职归隐,如明代进士罗缙(罗甫公二十世孙)在他自己的碑文中记载:“逮后梁贞明(公元915—921年),有甫者,始自桐庐徙居四明之慈溪石台乡孝顺里,遂为慈溪人。
  其实明代进士罗缙在他碑文中记载的:逮后梁贞明已经不是唐朝的年号了。唐朝最后一位皇帝——哀帝在位仅三年,在公元907年已被朱温所废,朱梁僭窃在公元907年已改唐为梁,改年号为:开平。其(公元915—921年)已经是朱,梁国的贞明年号的年代了。那么如果这样的话:在公元883年至公元889年为避黄巢造反之祸乱的字天直、名令则,同罗甫公不应该是同一人,也如罗映学老师自己所疑问的:"二者相差三四十年"。
  从这两方面的原因,因此也可以得出另一种的结论:当然名天直、字令则公和罗甫公他们都是罗江罗氏的上代祖宗这一点应该是确定无疑的,因为江西豫章罗氏宗谱和慈溪罗氏宗谱二方面所记载,在一般情况是不可能是故意造假的。不过按照年龄和时间差上来分析:他们两人或许是父子两代人,这也是有可能的事情。假如江西豫章罗氏宗谱中提及的,字天直、名令则公他或在黄巢造反时,也许他确实携家避难到过慈溪石台乡孝顺里。但是当黄巢造反被平息后,浙西桐庐老家那边或许还有家产,或许浙西桐庐还有另外的儿子留在那里,因此又回到了浙西桐庐,而作为他儿子的罗甫公却留在慈溪石台乡而成为了罗江的始迁祖。因此他们是父子两代这也是说不一定的事情。当然或许他们是同一个人,但是如果是同一人的话:那么有关记载和明代进士罗缙在他碑文中所记载的年份应该是错误的。这也是说不一定的事情。这里也顺便说一下:还有如罗映学老师所自己疑问的:"罗甫公和晚唐诗人罗隐的父子关系"根据有些材料记载罗隐出生在公元833年,他的年纪年甚至 比天直公还要大。因此这两者也都是同样待于继续考证的。
  其次是罗江罗氏的始迁祖罗甫公的五世孙,立节,公传至14世无考,立信,公传至7世无考。我们新桥是不是他们的后代?也不是没有一点点可能,性的存在。因为无考和绝代、及失传是两会事情。在封建社会这个家属没有了男丁就会绝代和失传。而无考的意思则存在着有不知去向和查无着落的含义。尤其是立节公传至14世加上他上面的4世,已经非常接近新桥罗氏始迁祖的世代了,如果立节公的下代突然之间从罗江那边迁移到当时的余姚三北地区,在信息不灵通年代,那边造家谱时不是也成为无考了吗?不过这个可能是微乎其微的。
  根据以上各种情况可想而知,如果在一百年前新桥支的罗氏家谱中已经清楚的记载着新桥支上到罗甫公或立德公或立道公的所有世代了,那么新桥罗氏的世代也就不会被遗漏了;而且从哪儿、哪支迁移过来世系就不会被错位了。同时也不会发生有后来去匡堰罗氏传认高地房龙王庙和柬房支了的事情了。因此新桥支在二、三百年前究竟是从何地迁移过来的?有可能一百多年前的先人他们已经解不开这个迷团了!
  其实一百多年前的先人在缺乏资料和信息情况下:在编辑家谱时把别支的祖先张冠李戴,造成世系错位和世代被遗漏犯这种毛病的家族、家谱还是很多的。
  其次慈溪罗氏还有另一个源头,那就是匡堰罗氏。罗江罗氏和匡堰罗氏都同属于豫章罗氏,直到豫章罗氏16世孙罗均章公,他是罗江罗氏和匡堰罗氏的共同祖先。他的儿子罗企生公和罗遵生公兄弟二人,分别是东晋时期有名的忠臣和孝子。现在在江西南昌豫章柏林村建有全国最大的罗姓总祠堂,其名称就是叫:忠孝祠。东晋忠臣罗企生、孝子罗遵生都是豫章罗氏珠公,的17世孙,而匡堰罗氏万九公及其兄弟五人都是是豫章罗氏珠公,的47世孙。是东晋孝子遵生公的31世孙。
  为了弄清楚新桥罗氏同匡堰罗氏的关系,我们也特意去慈溪博物馆翻阅了:匡堰报本堂《姚江梅川罗氏宗谱》16卷。在光绪28年即公元1902年罗立功先生编辑的《姚江梅川罗氏宗谱》16卷在开篇序言中有这样的这段记载,这段记载的内容,据现在理解,其文中的意思好象是:当时的新桥支、后支、和罗家岙涂山支的三支罗姓曾经有人,在当年去找过罗立功先生他们。因为在光绪28年的《梅川姚江罗氏的家谱》序言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新桥支传认高地房、龙王庙,后支传认柬房,罗岙涂山支传认孝房,然观其本行刺谬不符,岂是派分已久,固是同姓不同宗歟” 。
  为了搞清楚:《姚江梅川罗氏宗谱》16卷中这段记载的真实情况和内容的含义。三个人也特意去访问罗家岙涂山支的罗姓后代,在他们那里只有七、八户罗姓人家,他们是离匡堰罗氏很近的地方。但是他们确实也是没有在匡堰罗氏的宗谱中登记入册的罗姓人家。他们那里有一个年青人叫罗______的也在为查阅与他们自己有相关的罗氏家谱无果而感到迷茫!
  如果罗立功先生在序言中所记载的新桥支确实是指的“新桥罗家”,而后支,指的是新桥罗家支的周塘罗家,而罗岙涂山支指的就是那七、八户罗姓人家的话。那么当时在一百年前,这以上三支罗姓人家虽然或许都有可能、有自己简短的家谱记载,但是当这些简短的家谱记载,向上追溯可能早已经断了线!一百多年前他们在无奈的情况下:带着自己的家谱去向正在编辑匡堰《姚江梅川罗氏宗谱》的罗立功先生讨教。至于当时的新桥支、后支和涂山支为什么要分别传认高地房和孝房,可能是高地房和孝房家谱中祖先的名单记录中有和新桥支、后支及涂山支的祖先名单或排行有相连的名字。比如现在的匡堰罗氏家谱分别有十二个房头。但是其实柬房是没有的,在匡堰罗氏家谱的世系排行中可能是有孝房一房的名单中间,其中有很多“柬”字排行的名字,而柬字排行的下一代正好是“瑞”字排行,同周塘罗家支的始迁祖“瑞”杨公的“瑞”字相同。有可能当时周塘罗家支在一百年前的先人误以为这个瑞杨公的“瑞”字和他们匡堰罗氏家谱中的“瑞”字有关联,因此就去请教罗立功先生。〈以上的论述仅仅是本人个人的猜测而已〉。后来我们去现在这次匡堰罗氏家谱的总编,匡堰罗氏23世孙罗炳苗先生那里再次查阅,才知道这些“柬”字排行的先人大概是匡堰罗氏的孝房,是万九公下的13世,“瑞”字排行的人是万九公下的14世。而周塘罗家的瑞杨公按照现在的口头相传他应该是22世。因此相差8个世代。如果周塘罗家的瑞杨公的22世是按照以奉文弼公为一世的话,而匡堰罗氏以按照万九公为一世的话,那么两者的实际辈份和世世也正好相同。
  可是当罗立功先生看到了这三支罗姓的家谱时,他认为:“然观其本行刺谬不符,这不是派分已久的问题,其意思是同你们新桥支、后支、及涂山支罗姓这是:同姓不同宗的问题。所以当时的罗立功先生根据这三支的家谱记载,进行分析:就不认为,这三支罗姓是属于他们匡堰罗氏这一系的了,并回绝了这三支的罗姓编入他们匡堰罗氏的家谱。因此大家现在也可以同样的认为:这三支罗姓属于匡堰罗姓万九公门下的可能性,似乎也是没有的。但是这三支罗姓属于匡堰罗姓万九公兄弟名下的可能性还 是存在的。
  为了继续搞清楚:新桥罗氏与匡堰罗氏万九公兄弟支之间的关系。这里给大家摘引一条匡堰罗氏在《报本堂姚江梅川罗氏宗谱》中的另一段记述:“万九公,宪章第五子,讳号安化,由会稽徙居余姚匡堰,授大兴县尉”,万九公“生于宋光宗绍熙(1190—1194),卒于理宗宝佑(1253—1258),葬沙子嶺”。该匡堰支罗氏奉文弼公为始祖,称“始祖文弼公世居豫章,传二世至世南,迁居于闽,又六世至希吕,同子宪章等,历宋季之乱,扈驾南渡于越,始居会稽云门泾口。宪章再传而五人,各异居一境,分仁义礼智信五派”,“自此兵乱相仍,家世靡定,万三知盐避难复归江右吉水吴江为仁派,一府君迁于山阴破塘为义派,六府君迁于古虞三岭为礼派,八府君迁于慈溪螺江为智派,九府君(指万九公)迁于姚江匡堰为信派…”。
  从这段记述中可以知道万九公在兄弟排行中实际上应该是老九而不是老五。只是老二、老四、老五、老七在该家谱中只字未提(这几支可能没有男姓后代)所以万九公就写成宪章五子。同时记述了老三、老一、老六、老八,老九兄弟五人分为:仁义礼智信五派。一是记述:“万三知盐避难复归江右吉水吴江为仁派”。知盐避难,这几个字的意思,依照现在理解:很可能是因为万三当时因贩卖私盐而被政府获罪,并为当时的政府所通缉。〈因为盐是历朝历代被政府所管制的重要物资,是朝庭重要的财政来源〉复归就是回归的意思。江右吉水这个地方大概应该是现在的:江西省、吉水县,至于古代的吉水县有没有吴江这个地方?现在也很难查证!不过在现在的网上<罗氏留言>栏目里有罗贤磊的留言里:可以查证到现在的江西省、吉水县、螺田镇确实有很多支的罗姓人家。万三之所以在报本堂姚江梅川罗氏宗谱》中被划为仁派?可能是因为他为了避难而复归到了7、8代以前万九公他们共同祖先的原居住地江右吉水吴江这个地方。而一府君迁于山阴破塘为义派(山阴想必是当时绍兴府的山阴县,离绍兴会稽原住地也是很近的)。六府君迁于古虞三岭为礼派(现在的上虞市不知道有没有三岭这个地方?或者是其它更远的地方。那么现在就更不知道了)八府君迁于慈溪螺江为智派,九府君(指万九公)迁于姚江匡堰为信派…”。而新桥罗氏现在最关切的应该是:迁于慈溪螺江为智派的万八府君。这里的八府君很可能就是兄弟中排行老八的意思。
  “慈溪螺江”,这个地名在现在的地图上没有能查到。只有查到属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三勤村的那个地方,位置在罗江东南方向六、七、市里有个叫螺弯的地方。但是那一次我们去罗江村访问的时候,问了一下当地人,他们说在螺湾那里没有姓罗的人家。同时因时间关系所以那天也就没有去螺湾继续查证了。
  不过在最近网上的《罗氏家园》文章栏目里有一篇:《浙江姚江罗氏令则公族源流概述》的这文章中的一段记载里,记录了余姚、陆家埠、石门乡屠徐岙支的罗氏家谱中,有一段关于慈溪螺江与慈溪罗江互相混淆、互相矛盾的记载。其内容是:“慈溪螺江罗氏智派世系图。慈溪螺江始祖万八府君,行八,讳甫字令则。后梁贞明间,自睦之桐卢迁居慈溪之螺江。墓在慈溪十六都一图八太保黄耆衕巽山之原。府君殁后,乡里怀念其德,为立祠竹林浦东,奉祀香火,”的句子。
  当本人在网上看到了:《浙江姚江罗氏令则公族源流概述》的文章里有“慈溪螺江”的字句;突然之间好象亲切的感觉到这个“慈溪螺江”和匡堰罗氏在《报本堂姚江梅川罗氏宗谱》所中的记述的“慈溪螺江“的年代和祖先的名字、字号是何等的相象、相近。其一,双方写的都是“慈溪螺江”。其二,双方写的都是八府君,而且还有“行八”的字句。其三,所记载是“智派”。其四,世代和年代基本上应该和匡堰支万九公的兄长万八公比较相吻合;而同慈溪罗江始祖令则公的年代对接不相符合。
  其实这个聪府君实际上同罗映学老师在《慈溪罗氏的迁徒与发展寻踪》一文中的:“从白马岙口迁余姚屠徐岙,支祖是十二世祖丑孙公,迁徙时间约在南宋末期。屠徐岙,距余姚陆埠镇约二十里“。应该是同一个人。但是这个聪府君和丑孙公如果是同一人的话,那么如果向上对接到罗江罗甫公是12个世代,也即11代的距离。
  如果根据以陆家埠石门村屠徐岙支的罗氏家谱的记载:屠徐岙支的罗氏始始迁祖聪府君出生在公元1341年——1370年的元至正年间。以这个年代减去罗令则公,出生在公元834年代等于二者相隔以507年除以11个世代父子之间的平均每代代差是46岁之多。其实11代父子之间平均这么多的代差好象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其年代同罗江的始迁祖罗令则,公的世代好象不太相符合的。
  如果聪府君或丑孙公的出生年代即使以罗映学老师在《慈溪罗氏的迁徒与发展寻踪》所说的南宋的某个年代为准,那么以南宋的某个年代向下直至现在的的20世左右的每代平均代差仍然会有40岁之多。所以屠徐岙支的罗氏的始迁祖不论是聪府君或丑孙公是罗江罗甫公下代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如果聪府君或丑孙公是慈溪螺江万八府君下代的话。那么他们的1世应该是慈溪螺江万八府君的上8代的与匡堰支罗氏共同的始祖文弼公。而9世正是慈溪螺江始迁祖万八府君。而12世正好是慈溪螺江迁姚陆家埠石门村屠徐岙支的聪府君或丑孙公。只有这样才能上下对齐,世代和代差都比较符合正常。只有这样才能比较经得起历史检验和事实的推考。
  因此从《浙江姚江罗氏令则公族源流概述》中的文章这段文字上分析:这个余姚、陆家埠石门村屠徐岙支的罗氏祖先的八府君是更象在报本堂姚江梅川罗氏宗谱》中所描述的:“的迁于慈溪螺江为智派的八府君。而不象罗江的始迁祖罗令则公或曰罗甫,公。这个慈溪螺江究竟在现在什么地方,虽然大家还不知道,但是可以估计余姚、陆家埠石门村屠徐岙支在造雀兰堂罗氏家谱时:有可能是接错了路线!因此如果姚江梅川罗氏宗谱中的这段记载是正确的话:那么余姚、陆家埠石门村、屠徐岙支罗氏他们就应该是:迁于慈溪螺江为智派的八府君,也即万八府君的下代;而不是慈溪罗江罗令则公的后代。但是陆家埠石门村的罗氏他们可能是直到现在自己还不知道!其原因很可能是当时和现在的余姚、陆家埠石门村屠徐岙支的罗氏家谱的编辑人,在编辑雀兰堂罗氏家谱时,他们根本不知道有姚江梅川罗氏宗谱中的这段记载。他们在寻找上代祖先时,在无线可接的情况下:就糊里糊涂的接错了路线,把实际上的慈溪螺江万八府君错误的连接到慈溪罗江的始迁罗令则公那边去了!这种可能性应该是存在的。
  当本人看到了《浙江姚江罗氏令则公族源流概述》的这篇文章之后,也在《罗氏家园》的留言栏目里留了言,希望能联系到余姚、陆家埠石门村屠徐岙支现在最近几年的罗氏家谱编辑人。因为这对寻找新桥罗氏祖先路线,也是有非常有帮助的。因为新桥罗氏以现在相传的世世和罗江始迁祖的年代对照也是同样不符合的!因此新桥罗氏的上代祖先也有可能和余姚、陆家埠石门村的罗氏犯同样的错误。同样的把螺江误认为罗江,把慈溪螺江的万八府君误认为是慈溪罗江的罗甫公为八府君,而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除了余姚陆家埠石门村屠徐岙支罗氏疑似是慈溪螺江的万八府君的下代外。还有从新桥罗家往东二至三华里的地方有个桥头罗家支及潭河沿村罗家支罗姓其实他们也应该是属于慈溪螺江万八府君的下代。
  本人在网上也看到了罗映学老师在《慈溪罗氏迁徙及发展寻踪》一文中的一段记载:“桥头镇小桥头村紧傍“329”国道线南。该地原有桥头罗家村,现并入小桥头村为罗家片。据该村村民罗元根(72岁,自称21世)等述说,小桥头罗姓相传始迁祖是万八公,来自罗江。最早先祖在江西豫章(今南昌),当地口语相传,有“江西南渡分派豫章之地”(凭音记录,述者也不知含意)之说。
  小桥头罗姓至今已传有27世,现有罗姓约六、七百人。曾有部分罗姓迁往新浦镇老浦村等地“。
  根据罗映学老师的以上这段话:本人断定桥头镇小桥头罗家也是应该属于慈溪螺江万八府君的下代,而不应该是属于慈溪罗江罗甫公的下代.其一:“当地口语相传,江西南渡分派豫章之地”的意思,是不是意味着其上代祖先,先是从江西豫章之地南渡到福建,然后再由福建至绍兴。这不正是匡堰罗氏所迁移的这条路线吗?其二:如果桥头镇小桥头罗家是属于慈溪罗江罗甫公下代的话,那么桥头村罗姓他们为什么没有被编入民国八年版的《慈溪罗氏宗谱》的三十八卷呢?应该相信《慈溪罗氏宗谱》的编辑者罗国荣先生他们在民国八年的时候是不会不知道当时在余姚三北地区离观城支罗姓,离施叶罗姓这么近的地方有这样大的几支罗姓人家的存在的。
  其三:依照现在小桥头罗姓现在的世世与罗江1世罗甫公出生的年代相对接是根本不相符合的。假如以该村村民罗元根72岁出生于公元1943左右减去罗甫公出生于公元834年=1109年除以相隔20个世代=55、4岁。即使以现在桥头镇罗家最小辈份的人27世,大概出生公元2010年减去罗甫公出生于公元834年=1176年除以相隔26个世代=45、2岁的代差。其实父子之间的平均代差这样大的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小桥头镇罗家是罗甫公下代的可能性似乎也是没有的。
  其四:如若小桥头罗姓是埋马支万八公支后代的话,那么埋马罗氏宗谱也应该有所记载才对。所以本人认为:小桥头支及理所当然也包括潭河沿村的罗姓及新浦镇老浦村的这些罗姓人家都应该是慈溪螺江万八政君下代。
  假如新桥罗氏也是属于慈溪螺江万府君公支后裔的话,那么新桥罗氏现在所知道的世世,显而已见从大方向上讲应该是奉文弼公为一世的世世。而不是奉螺江万八公为一世的世世。而文弼公公具体的出生年代可能没有能够找到。这里先按照罗珠公17世东晋孝子遵生公出生于公元365年来同新桥罗氏周塘罗家22世的瑞杨公的代差计算一下。以1717年左右出生的瑞杨公年代减去公元365年东晋孝子遵生公出生年代=相隔1352年的距离。而文弼公距离遵生公为22个世代,而螺江万府君公距离文弼公为8个世代,而周塘罗家瑞杨公距离螺江万八公为14个世代,因此晋孝子遵生公距离周塘罗家瑞杨公共计是44个世代。以1352年的距离除以44个世代,等于平均每代30、7岁的代差。因此可以说基本上是属于正常范围内的代差。
  但是如果按照《报本堂姚江梅川罗氏宗谱》所记载的万九公“生于宋光宗绍熙(1190—1194),年的话,那么应该出生在1190年左右的螺江万八府君与瑞杨公对接两者相差14个世代。周塘罗家的始迁祖瑞杨公出身公元1717年左右减去万八公出生在公元1190年左右以前相距527年左右的距离,以527除以14个世代,如果这样的话从万螺江八府公至周塘罗家始迁祖瑞杨公之间的每代代距就有37岁之多。代距好象确实也有点偏大。
  但其实按照《罗氏家园》中发表的:《姚江梅川罗氏宗谱》到民国三十八年即1949年为止所记录的世世:最小辈份人有四房的人在二十四世世,如果最小辈份的人最大的年纪在20岁,那么以1949年减去20再减1194年万九公出生的年份等于735年距离除以23代的距离等于最小辈份的人23代代平均代差是31、9岁。而但是最大辈份的人还只有在15世,即使如果这个最大辈份的人当时的年纪是一百岁,那么以1949减去100年再减去1194年等于是655年的距离除以14代的距离,等于最大辈份的人每代代差相等于46、7年。其实14代人的平均每代代差为46、7岁,确实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因此本人估计万九公“的出生年代可能也是不太正确的。因此本人估计万九公的出生年龄至少要往后退几十年以上至上百年。如果这样的话向上对接东晋孝子遵生公的和向下对接现在匡堰罗姓的世代才能符合父子之间比较的正常的平均代差。
  目前新桥罗氏目前最小辈份、最小年龄的人可能是在33世。而现在匡堰支罗氏最小辈份、最小年龄的人,大概也在26至27世之间。而按照梅川姚江罗氏家谱记载万九公至文弼公相差7、8个世代的距离,所以现在的匡堰罗氏的世世计算到文弼公为止一共大概也只有33至34个世代左右。双方的年代和世世因此也基本上可以是相同的。以上这几点都说明新桥罗氏目前的世世是以奉文弼公为一世的世世。因此新桥罗氏也最有可能是慈溪螺江万八府君的后代。
  最后寻找新桥罗氏祖先的路线经过以上各种的比对,可以总结出这样的结论:其一是新桥罗氏通往师桥西罗始迁祖瑜公,再由瑜公往上向罗江始迁祖罗甫公为一世(如果是这条路线的话,那么其中间很可能有6至7个以上的世代被遗漏),然后再由罗甫公往上通向东晋忠臣罗企生公。
  而另一条路线就是新桥罗氏通往慈溪螺江万八府君,同时也有可能是单独的,也有可能在中途和师桥西罗支及余姚及陆家埠石门村屠徐岙支等罗氏汇集在共同一起共同通往慈溪螺江万八府君也是说不一定的事情。然后再由慈溪螺江的万八府君往上一起通向一世文弼公。再由文弼公往上通向东晋孝子遵生公。再以上就是两线合一:由均章公通往豫章始珠罗珠公和罗国建国始祖匡正公及其往上的路线。事实上除以上这两条路线是不太可能会有第三条路线的。具体的情况有待于进一步的了解和探索,在什么时候有新情况,可以在下面继续补充和填写新情况。
  ……
  从罗江罗氏的令则公再往上至东晋忠臣企生公相差16个世代,从令则公出生公元834年至东晋忠臣企生公出生公元362年,间隔472年,除以16个世代,每代代差为29、5岁。
  以上这个阶段的世代对这两支人罗姓支脉的记载都是非常简单的,一代人只有提及一个名,没有字,而且有的名字只有一个字的是单名。网上有关这些记载的材料也很可能是从江西豫章罗氏宗谱中摘引过来的。而这两组人的名字从豫章17世的兄弟二人,直至32世,前面名字前面的排行字双方还是基本相同的。而且本人在网上的<罗氏家园>中也查阅到了全国各省有许多支罗姓从企生公、遵生公的下代直至他们的下十几代,即罗珠公为1世的30多世名字前面的排行还基本相同。这些取名的排行自豫章珠公为1世的各地各代名字的排行字有30几代名字基本按照世世所取,排行如果不是有祖先有预先指定或者是家谱的人为编造,是不可能这么多代的巧合的。
  从东晋忠臣、孝子在公元362年左右出生后再往上至公元前231年出生的豫章始迁祖罗珠公的出生年间隔593年,相差16个世代,以593年除以16个世代,每代代差为37、06岁代差有些偏大(不知道有无错误)。再从公元前231年出生的豫章始迁祖罗珠公至出生在公元437年的枝江复罗国的凌甫公。间隔仅206年,相差11个世代,也另有记载相差10个世代的。因此每代代差仅为18、7岁或20、6岁,也有另一种记载珠公出生在公元前245年,从245年至437年仅相隔192年相差11个世代,因此每代代差仅为17、45岁或19、2岁。总之父子之间的实际代差连续10代以上不到20岁好象不太可能有这么小。因此以上记载可能有出入的,也有可能把兄弟一代人记载成两代人。再从公元前437年的出生凌甫公至公元前出生于商纣甲寅年,即是公元前1098年<公元前1098年是丙寅年才对>出生建立罗国的始祖:字郐,名:匡正,公间隔661年,除以相差30个世代,每代代差仅为22,03岁。也有另一种记载罗国的始祖:字郐,名:匡正出生在公元前1109年,以1109年减去437年等于间隔672年除以30个世代每代代差也仅为22、4岁。
  从罗珠公至罗姓建国建姓始祖匡正公的四十代,为什么代差这么小?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原因可能是古代的国王可能是有好几个老婆,如果立长子为王,那么每代的代差肯定是小了。还有一种原因就是后世的宗谱记载有可能就是把一个王朝共计有几位国王,误记为几代人,这也是有可能的事情。毕竟在凌甫公年代编辑罗氏宗谱时,向上追溯年代已经非常遥远,而且罗国又不是大国,大国可能有史官和历史记载。
  在这里记载着:从公元前1098年或1109年出生的罗国建国始祖匡正公至上古时代的火神祝融公有61代人60个世代的距离。再从火神祝融公到中华人文始祖黄帝大概是是间隔几百年,或上千年的时间,只记载着6代人的距离,但是从实际年代上至少应该有4、5百年以上。
  但是有关史书和网上记载:如今至黄帝的年代有四千六、七百年的,也有五千左右的,甚至也有6、7千年的。其实黄帝其人实际上离现在多少年代尚无定论。
  在有关记载中:从黄帝到舜帝和大禹只有五六代人的距离,但是夏王朝却建立在公元前二千年左右。但是他们之间的间隔时间何止5、6百年。因此这中间很有可能有许多代人被遗忘,当然这是没有办法弄清楚的事情,因为就算国家财政出钱几千万的,有关中国历史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答案,也有不了了之的。一般的历史记载也是越往上越是模糊,上古时记载都带有神话的色彩也是这原因。
  正象吾辈新桥罗氏在寻找自己的直系祖先已经付出了不少的努力,但是因为缺少直接有效的文字记载。所以还是没有能找到近代的祖先的名单与上代祖先与之相连接的对接口。为了使寻找和努力不全部的付之东流,因此只好无奈的把以上这些不成文记录奉献给大家并以此慰大家共同的祖先。
  
  树有根、水有源、饮水思源,寻根问祖、建祠堂、编宗谱,爱家、爱国这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流源流长。华夏民族盘古开天下先有伏羲和女娲,然后有三皇和五帝。三皇就是传说中的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所谓的三皇五帝他们实际上是并不拥有帝皇的实际权力。但是他们在上古时代各自都有了不起的发明和发现,促进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和进步。他们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起了重大的作用。他们是深受中华民族远古部落人群爱戴和尊敬的部落首领。是他们带领古代部落和部落联盟的人群一步一步从荒蛮的吃生食的以游牧的和采集野果子为生的原始部落,而逐渐的过渡到成为吃熟食的、有居住的、有衣穿的、能农耕的华夏文明社会。使上古华夏由新石器时代过渡到了青铜器和铁器时代。同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中国上古氏族和部落联盟长官及其组织机构的诞生;用今天的话说,也即共同事务的管理委员会的诞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原先原始的民主选举和推荐制产生的委员会职位渐渐的演变成为世袭的职位,最后社会的公共权力机关渐渐的为专制的、世袭的王权所取代。关于人类史前这方面的知识大家也可以参读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的:〈《国家、家庭和私有制的起源》一文。对大家是可以大有启发的。
  所谓五帝就是:黄帝、颛顼帝、帝喾、尧帝、舜帝,《但也有几种不同版本的说法》。不过实际上他们的权力同后来封建帝皇的权力也是有差别的。原始社会最初的部落和部落联盟首领一般是通过本部落和部落联盟成员共同推荐、选举而产生的。首领的职务也不是世袭的。到了五帝的时候可能是到了由推荐、禅让和专制世袭而并存的。例如:尧帝把部落首领的职位禅让给了舜,舜帝把部落首领的职位禅让给了对治水有功的禹,禹把部落首领的职位禅让给了他的儿子启,可是启却把部落首领的职位世世代代的传给了他的子子孙孙,从而建立了〈奴隶制的〉夏王朝。从此就开启了中国上古近二千年的夏、商、周三代家属式的分封制模式,开启了只有用武力才能推翻和更换王朝的政权。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结束了上古的分封制模式。开启了由帝皇专制的皇权世袭,由皇帝为首的朝廷委派地方官员的封建郡、县制。《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来划分中国社会五大阶段的社会制度和经济模式:第一阶段从黄帝至禹帝至的这阶段的上古时代是属于原始社会的晚期、奴隶社会的初期。而夏、商、周则是属于奴隶社会。从秦汉至明清是属于封建社会。第四阶段是资本主义社会。然后人类将进入永久的第五阶段那就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而社会主义社会只是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当然夏、商、周究竟是不是属于奴隶社会也是有待于继续考证的。而人类最终究竟会不会或需要不需要实现共产主义,这也是要看人类的极大多数人的客观利益是否符合实行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还要看极大多数人的主观意愿是愿意还是与否的。因为只有人民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黄帝是中国上古时代的五帝之首,黄帝原来是姓公孙的、名:轩辕。因黄帝长期住在姬水河边,而以住地为姓这是古代人的习惯。所以后来也称黄帝为姬姓。姬姓是上古:姬、姜、姚、嬴、姒、妘、妫、妊 ,八大姓之首。大约在离现在五千年左右以前,生存、活动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游牧部落逐渐过渡到以刀耕火种的农耕时代。随着农耕时代的到来,在中华大地上各氏族和部落的人口逐渐增多,氏族和部落的内外矛盾也在增多,各氏族和部落之间为了争夺山、水、土地相互之间发生战争和兼并。最后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以黄帝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和以炎帝为首的部落联盟及和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联盟这三支较大的势力集团。
  最后黄帝带领他的部落联盟打败了蚩尤的部落联盟。蚩尤然被战死,蚩尤部落的人群估计大部分退居到了边远地区,成为了后来少数民族的一部分,不过现在也不应该以胜败论英雄,蚩尤也应该被列为中华民族的先祖之列。黄帝的部落也打败过炎帝部落,而然后他和炎帝部落达成了妥协和解,结成了联盟,后来二大部落之间也互相通婚,因此历史上的这两大部落联盟形成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汉民族的主体。因此我们今天所有的华夏子孙,不管他们去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也不管他们去地球上的任何天涯海角,但是他们都不应该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当然我们罗姓的子孙也不能够例外。现在使豫章罗姓感到分外自豪的是,据有关方面资料的记载:我们豫章罗氏竟然是华夏远古始祖黄帝的直系后代。
  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也是罗姓的始祖。据史书记载:黄帝的后三代是颛顼帝,颛顼帝也是上古的五帝之一。黄帝后六代中:其中有一位叫祝融氏的,是罗姓的开宗始祖。其实祝融氏并不是名字,祝融氏是传说中:上古时代火官职位的名称,火的发现和发明在上古时代对人类的进步和进化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火的发明、发现和使用对部落外是战胜敌人的重要武器,对部落内是提高生产效率和改善群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祝融氏是现在神话故事中的火神菩萨。他曾经大战水神共工,最后水神共工大败,撞不周山而亡。在百家姓中就有十几个姓氏都起源于或间接的起源于祝融氏。也有祝融八氏之说。祝融八氏有后来又繁衍出很多姓氏,其中也有芈姓和罗姓。芈姓后来成为了楚国的贵族。而罗姓和罗国只是西周和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而已。
  也可以这样认为:既然祝融氏是上古的火官,传说中的黄帝有一百多岁的寿命,而从黄帝到颛顼帝、帝喾、尧帝、舜帝及禹帝的几百年甚至千年中是不可能仅仅只有一、二位祝融氏的,也可以猜想不同姓的开宗始祖的祝融氏,应该也有可能不只是同一个人的祝融氏。有可能有一个祝融氏就有一个姓氏也是说不一定的事情。
  黄帝的曾孙叫颛顼,颛顼的曾孙叫吴回。吴回有功,帝喾命他为祝融(火正官),掌管民事,吴回被后人尊为火神。什么是火正官呢?远古先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钻燧取火的经验,但燧石(火石)的开采、加工等活儿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黄帝就专门设置了管理这个行当的职位,地位挺高,权力也很大。火正官也叫祝融官,史上有两个祝融,一前一后,一“号”一“职”。在前的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被后人尊为赤帝的祝融氏;在后的是颛顼曾孙,老童之子,先后当上“火正官”的重黎和吴回。
  吴回的儿子叫陆终,陆终生了6个儿子:樊、惠连、葳、求言、安、季连。这6个儿子后来分化为8个姓,史称“祝融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季连姓芈,季连的孙子叫穴熊,是此后荆楚国君熊姓的起源。穴熊生鬻熊,罗姓子孙从此分支而出。因吴回是最早在朝中为官者,故罗姓子孙尊奉吴回为罗氏开宗始祖。此外,罗姓还有少数民族或他姓改姓的。如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实行汉化,将原鲜卑族复姓多罗氏、叱罗氏,改为罗姓。
  另一种记载和传说:重黎祝融氏和吴回祝融氏是兄弟,而罗姓是重黎祝融氏的后代。据说早期的罗氏先人生活和活动在现今河南的罗山至湖北的罗田一带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罗山至罗田这一带有大量的候鸟飞经或停留在此,上古时代的罗氏先民发明了以结网捕鸟的方法。繁体字的罗字正好象是网字的象形文字。而现在还有:“天罗地网”,“自投罗网”这两句成语也可以佐证。
  还有一种记载:重黎祝融氏的第六十一世是匡正,公。匡正公因为带领罗氏先民追随周武王伐纣有功,武王伐纣成功建国三年后,匡正公被周武王封国于现在的湖北省、宜城县一带。由于当地有一条罗水河,所以就定国名为罗。罗就成为了周王朝所封72个诸侯国中的其中之一的一个子爵国。匡正公传至十五世彦一,公的时候,曾为保护周平王东迁出了大力,大败楚国于鄢水,因而楚国记仇了罗国。直到匡正公传至二十四世万通,公时,《公元前五九八年》由于楚庄王有扩展领土的野心并为报祖上鄢水大败之耻,派出大军灭了罗国。万通公出亡罗到下邑,罗国的宗室和百姓也就自此星散。当时有很多罗子国的后裔融入了苗、彝、土家族的少数民族。
  而当匡系传至第31世,即是二十四世万通公的下7代,即是乘公。乘公讳:凌甫。公晚年,显王时佐秦有功,受封益伯侯,复兴罗国。都于南郡之枝江。正是这次复国才使罗姓有机会编辑了自凌甫公至罗姓的开宗始祖匡正公的罗氏宗谱。及往上一直追溯至火神祝融氏和中华人文始祖黄帝为罗姓为直系的上代祖先。
  后来在凌甫公的下代宗室后裔当中,其中有一支迁移到了到了现在湖南的汨罗一带。凌甫公传至9世或10世的其中的一个宗室后裔是:君用,公。君用公是湖南汨罗人、是匡系:四十世或四一世。是任秦朝时期的武陵令君。
  而君用公的次子就是豫章罗氏的开宗始祖名:珠、字:怀汉,罗珠公他出身在当时的武陵县,也有一说:是出生在湖广长沙府、浏阳县。而他的人生和事业的成就及家庭的安置却兴旺在现在江西省南昌市的附近,即当时的豫章郡。罗珠,公。生于始王十五年农历已巳年,即公元前231年,〈农历已巳年是在公元232年,不过公元前231在的元月一月份也属于农历已巳年〉殁于公元前142年寿至九十一岁。另一说是:秦始皇丙辰二年(即公元前245年)四月十四日寅时,幼而岐嶷,长而好学,敦品行,通经术,汉朝高帝时(公元前206-195年),为治粟内史,官至:大司农令。为当时的九卿之一,可能相等于现在主管财经的付总理级别。景帝后元年出守江西九江,佐灌婴筑城有功,家居豫章郡。殁于汉景帝丙戌二年(公元前155)九月十八日辰时,寿至九十一岁。
  豫章罗氏。则是全国罗氏支脉中较大的一个支脉。而现在的新桥罗氏不论是:慈溪罗江罗氏,还是:慈溪螺江罗氏,新桥头罗氏都是二千多年前罗珠公该一大支脉中的其中的一个很小的分支的分支而已。
  当豫章罗姓子孙自以为自己是黄帝直系子孙而感到无比骄敖自豪的时候,大家也应该了解到:黄帝一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有十二个儿子都是单独封为姓氏的,而十二个儿子的后代又倍封为更多的姓氏。
  在《说文》等古籍的记载中这样写道:“黄帝生于姬水,故姓姬。其中有正统王位的嫡系子孙继承姬姓,没有正统王位的非嫡系子孙则改为他姓。光西周分封的72个诸侯国里,姬姓国就有53个,这些国名后来大都演化成姓氏。《就如同罗姓也是以封国为姓的》。据统计,《百家姓》中收录的508个大姓中,有411个直接或间接的源于姬姓;中国人口数量排名前300位的姓氏中,直接源于姬姓的有120多个。不过,姓姬的本姓却越来越少见,如今人口约只有54万人,也有说是44万人。
  在百度中查证:在现今姓氏中人口排名前二十位的依次分别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而在这前二十个大姓中,其中在十七个姓氏中他们里面的极大多数支脉都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来源于上古黄帝的姬姓。有陈姓和胡姓来源于舜帝的后代。有高姓来源于姜姓即炎帝的后代。为什么华夏民族有这么多的人口和姓氏直接的或间接的来源于黄帝和炎帝的直系后代?很有可能是后来:当每个姓氏、每个家族在编辑自己宗谱或向后代传递信息的时候,当他们找不自己的上线祖宗的时候,在上线被断线的情况下:那些具有虚荣心的编辑者们或信息传递者们,他们把自己断了线索的上线祖宗同有世系记载的,与同姓的诸侯国国君或和有世系可查、可引证的国君的后代直接的挂起勾来,编辑成是自己的直系祖先。从而把自己上线祖宗一直编排衔接到以华夏人文始祖黄帝为止而引以为自豪,其实这种可能性确实也是存在的。不然的话二、三千年前中国广大平民老百姓的子孙后代现在都到哪儿去了呢?
  其中还有另一种关于罗姓氏源流的记载: 罗姓现在占全国人口的1%约1338万人左右。罗姓来源与原始社会善於结网(罗)捕猎鸟兽的罗部落。据考证这一部落最早活动於今河南罗山一带。夏商时代为某部落的一个分支,与荆楚同祖。周武王灭商后,罗被封为子爵,称“罗子国”,正式成为周的属国-——罗国。后来罗国被楚国所灭,当时被灭国后的罗国有大量的罗姓子民流向湖南、四川、云南、贵州一带,其中也有一部分融入成为当地苗族、彝族、土家族的少数民族中的罗姓。而江西,珠公下代的豫章罗氏在罗姓当中也算是比较正宗和比较大的一支罗姓。
  当然现在在探索新桥罗氏来龙去脉的时候,大家是没有权力可以更改过去以往世系表资料中所记载的世系的。但是为了不误导大家,本文的编辑人也是有责任把自己所知道的各种客观事实情况和信息向大家表白清楚的。只有这样才能还给大家有一个更加可以接近客观事实的思考。还大家有一个可以客观自由想象的空间。
  相信学习本文对罗姓孩子们学习上古的历史知识,联系自己的罗氏家族发展史,提高孩子爱国爱家的热情和提高知识是会有帮助的。本文印刷费一共是_____元,一共印刷_____本,由_______出钱______元。现在_____不取任何费用和劳酬发给大家。
  这本小册子由于它的直观、简便、廉价它可以普及新桥罗氏的每个家庭,它可以做到让自己的子孙后代对自己历代的直系祖先一目了然,这是它比有横向记载的宗谱具有更优越的地方。有横向记载的家谱一般至少需要好几卷。因此有横向记载的家谱虽然是完整的,但很难普及给每一个家庭发一套。过去由于没有这种小册子可以说大部分家庭对自己仅相隔四、五代的直系祖先都不了解了。新桥和新浦红星支的情况不知道,但是在周塘罗家过去有的家庭在在给自己的下代取的名字的时候,把自己孩子的名字同仅相隔四、五代祖先名字相连的也是很多的。在周塘罗家各房上代的名字中都有这种情况。今后如果新桥罗氏每家每户都有了这本小册子,那么以后就不可能会出现自己的子孙同自己上代祖先名字的相连带的这事情了。同时相信本册的购买者在教育自己的后代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方面将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希望新桥罗氏的大多数家庭都能世世代代的保留这样的小册子。
  附录:《探索中华罗氏祖先之源头》这是本作者发表于中华罗氏文化网站的一篇文章
  在今年2018年的最近,本人在网上翻阅罗氏家园的许多文章时,偶尔发现其中有一篇中华罗氏付会长罗宇然先生在2017年9月12号发表的:《句芒是罗氏初祖》的文章。罗宇然先生说:"羅姓的初祖,是黄帝吗?敝人十余年的研究结果,确定羅姓的初祖不是黄帝,是创“羅”字的句芒(goumang勾王)。句芒,何许人也?句芒,伏羲之子,中国第一字“羅”的创造人。羅作为中国第一字,其依据是什么?羅真的是中国第一字吗?中国史前史,是靠一代一代的口耳相授传下来的。中囯古代神话文化是不发达的,没有对历史原始造成虚枉的渲染,对史实没造成太大干扰和影响。因此,具有相当踏实的可信度。"
  罗宇然先生继续说:“句芒最初创作羅,最早创作了中国的第一个方块字,最初为羅人贴上了文化的标签。中国的文字,是句芒在模仿结绳文化和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在古籍以及发掘的古简和考古文献记载中,没有任何姓氏先于句芒创字之前而为姓。任何姓氏都是句芒创字之后,逐渐得姓。在句芒创字之前连文字都没有何来姓?姓是中国文字存在后的产物,除羅姓外,其于姓氏应在黄帝之后,从陆终六子的祝融八姓开始,才有姓的概念。到春秋战国,孔子正其姓,编其辈,世人皆效仿。汉朝开姓赐姓,姓才开始普及,以姓取名,以便呼应。句芒为羅氏初祖,有史可鉴,后裔应认肯为得姓之源,不可非议。任何先于句芒未创羅字之前的所谓得姓者,都是无稽之谈。羅姓出于古芒氏,是因为在父系时代,强大的射鸟氏,羅姓以高人一筹的网罟羅雀技能,统治各大小部落,并先于其他姓氏所得姓数千年。羅氏以羅图腾为姓,并非以国为姓,切勿以讹传讹,误导后嗣。”
  还有一篇文章是罗继云先生写的:“罗姓出自罗部落之说值得探索”的文章。读过这两篇文章对大家是可以大有启发的。当大家看过这二位关于中华罗姓起源中比较有影响力文章的论述之后,一切想知道、想关心罗氏祖先源头在哪里的人们,也可以自己独立思考一下,并作出自己的判断。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本人也想在下面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罗宇然先生他确定:“羅姓的初祖不是黄帝,是创“羅”字的句芒(goumang勾王),句芒”。“罗宇然先生说:句芒“何许人也,伏羲之子,中国第一字“羅”的创造人”。
  但是本人认为:创造羅字的人并不等于应该是罗氏的初祖,创造羅字的人同是不是罗氏的初祖是没有必然的连带关系的。比如是象仓颉、沮诵等人是黄帝的时代为华夏民族创造了许多汉文字的人,而其中必定也创造了包括:赵钱孙李等后来当作为中国姓氏的汉文字。但仓颉、沮诵他们并没有成为这些汉字姓氏人的开宗初祖。而且据说:“句芒”这二个字,也并非是真实的姓名,“句芒”这二个字据说,如同”祝融氏“这三个字一样,都是上古时代官职的名称。据说:“句芒”的官职级别如同后来的"大司马"和再后来的"礼部尚书"差不多。
  不过罗宇然先生的观点认为:在匡正公被周王朝封为宜城侯建立罗国之前,甚至在黄帝时代之前的中华大地上早已经有使用"羅"网工具捕鸟的氏族或部落存在。而这罗部落人群的后代也就是后来西周时期的罗子国人,知道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光就这一点也是足可以使主张罗姓是唯一起源于黄帝的中华罗氏前会长河胜先生的理论已经无法全面的自圆其说;无法全面的否定罗姓有可能出于罗氏族或罗部落的一个基本的事实和可能。
  我认为:只要有罗部落先于罗氏建国之前确实已经存在,那么建国始祖匡正公他本人和他的直系祖先及他所领导或统治的成千上万的罗部落平民祖先的源头就有可能源自这个罗部落本身,而不是源于黄帝。
  然而前中华罗氏会长罗河胜先生却批驳罗宇然先生说:“古书明明白白记载:古者“句芒初作罗”的“罗”字,“是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是捕猎、捕乌、网渔的“罗网”,并非宇然宗彦所说姓罗的罗。”
  不过本人倒认为:捕猎、捕乌、网渔的“羅”网同“姓罗的罗”和罗姓起源的“羅”确实应该是有密切相关联的。匡正公被周王朝封为宜城侯的地方之所以被称为罗国。不就是因为这里有一个善于结“羅”网捕鸟的罗部落存在吗?这个部落之所以称之为:“羅”部落。就是因为他们所结的捕乌工具网的名称的读音是luo就叫“羅”字。在远古的时候整个社会还没有文字,人们之间要进行交流只好把它这个象网一样的“羅”网画成简单的图片,才能表达给其他人知道;而这个图片可能就是最初的象形文字的“羅“字。当初的这个甚至比有些甲骨文还早的象形文字的“羅”字是怎么画、怎么写的?是什么样子的?这个象形文的“羅”字是不是比其它象形文字出现的更早或迟一些,我认为:现在已经并不重要了,也没有必要争论了。现在我们只要知道当时有这样的一个罗部的落存在。而只要证明这个部落的先人就是罗姓的最早的祖先就行了。而且也如罗氏家园里的“罗姓出自罗部落之说值得探索”的文章作者罗继云先生所说的那样:这个罗氏族和罗部落所到之处的山、田、水、川、镇都在以这个“羅”字命名。而这些上古罗人所到之处的山名、地名、水名直到现在都好象已经变了当时罗人所经历、居住、活动过的化石一样已经定格在那里。相信现在是谁也无法把他抹去的。
  而现在网上有一种简单的,了近话却说:当时匡正公被周王朝封为宜城侯的那个地方,之所以被称之为罗国;是因为当时湖北宜城附近的这个地方在上古有一条河,而这条河的名称叫做:“罗水河”。所以在这条河附近的地方就被称之为罗国。
  其实以上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之所以是错误的就是因为它是颠倒了因果关系的。因为他们殊不知道宜城附近的这个地方之所以有一条罗水河,不就是因为当初这个地方有一群善于结“羅”网捕乌的羅部落人群的存在;或者有这个善于结“羅”网捕乌的羅部落人群的后代现在居住在这个地方了,不管他们是从其它地方迁移到了这个地方来了,所以这条河就叫做:罗水河了。而不应该是其相反。
  其次我猜想:当初周王朝之所以封匡正公为宜城侯,也有说是安南王的。我想不外二个原因:其一可能是因为匡正公带领罗部落的人群追随周武王灭纣有功。另一个原因就是匡正公的背后有一个庞大的罗部落存在和支撑。如果没有这个庞大的罗部落人群的存在和支撑,那么你匡正即使有功于周王朝或许也无法被周王朝封侯、或封王的。但如果你有这个庞大罗部落人群的存在和支撑,即使你匡正没有灭纣的功劳,而周王朝为了安抚这个罗部落的人群,只要你匡正公所领导或统治的罗部落人群愿意接受他这个中央周王朝的领导和统治并交纳税贡,他这个周王朝封你匡正为这个部落的首领,成为他中央王朝管辖下的诸侯或国王,试问对他周王朝有什么损失没有?而他们周王朝又有何乐而不为呀。其实周王朝封匡正公为:宜城附近的这个地方为罗国,他们周王朝自己并没有给出一点地盘和人口于你,而只是承认了你这个早已经存在于这个地方的罗部落;并承认给你一个适当名份和合法的地位而已,而这种承认实际上也是互相的,而不是单方面的。
  其实这个罗氏族,罗部落事实上或许早在句芒发明结“羅”网捕飞鸟之前千年、万千年已经存在。只不过在上古史前这群人有多少人口、称作什么?叫作什么氏族?什么部落?它象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奥洲的土著居民的有些氏族和部落在五、六百年以前那样,我们现在也无法知道他们当时的名称一样,而实际上已经存在。而这个上古史前的罗部落或罗氏族的先人也一定会象其它的原始部落和氏族一样:也曾经经历过只有知道自己的母亲、外婆和外婆的外婆是谁;而不知道自己的父亲、祖父......,是谁的母系社会。而只是到后来才进入了父系社会,只是后来这个部落里出了一个发明结"羅“网能捕鸟的能人。而我们现在也不知道是这个发明结"羅“网能捕鸟的能人?还是他的后人?还是他所在这个部落里的领导人?是在上古华夏伏羲神农氏的政权机关里当上了称之为:叫做“句芒”的官员。是从这件事情之后我们现在就称这个部落为罗部落。后来这个罗部落又有了这样的一个国名,后来这个罗国被楚国灭了,后来这个罗国人群的后代,就散居到全中华各地乃至海外。今天大概有罗姓人口一千多万人,毫无疑问今天姓罗人口的绝大多数人就应该是上古时代这个罗部落人群的子孙后代。
  大家也可以再深入一点的分析一下:而事实上匡正公他并没有象周初有名的姜子牙那样带领周王朝的西歧部队直接的去讨伐商纣,同时匡正公他既不是周王朝灭纣的统帅、也不是周王朝的将军。而匡正公他也不可能是自己一个人去追随周武王,而成为伐纣臣功的。而他带领的应该是这群罗部落的人群去追随周武王,向纣王的中央朝廷造反的。而匡正公和这个罗部落人群和的关系,他们之间也不应该是简单的臣和民之间的关系,而且应该和这个罗部落人群是有相同的血缘关系才对。因为在上古时代只有,有相同血缘的人才可以领导和统治这个部落的,所以我认为:建罗国始祖匡正公的上代、上上代也应该是在这个中华大地上早已经存在千年、万年的罗氏族、罗部落中的其中一员才对。才能顺利成章。
  否则的话除非是匡正公的上代或上上代是从黄帝或王室的下代中派遣到罗部落中担任和世袭罗部落领导人的职位。不过后一种可能性是很小的。因为作为各部落盟主的黄帝派遣自己的子孙后代到其它部落中去担任领导人的职位,本身也会受对方部落抵制的。弄不好这种被派遣人甚至有被对方部落变成人质的可能。而派遣一定是有条件的、也有记录的才可以为被大家所采信。
  现在我们再回到罗姓的源头是黄帝说。无论是在网上还是在所有罗姓的家谱的记载中,罗姓的源头来自上古的黄帝说,都是绝对占有绝对优势的。他们博古通今从古书上摘章引句,貌似千正万确。但是本人发现问题和疑点还是不少。
  其一,在罗姓起源于黄帝的一种说法中,其中有一种说法的路线是从黄帝至吴回祝融氏。“黄帝的后三代是颛顼帝,颛顼帝的后三代是:吴回祝融氏,吴回祝融氏的儿子叫陆终,陆终生了6个儿子:樊、惠连、葳、求言、安、季连。这6个儿子后来分化为8个姓,史称“祝融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季连姓芈,季连的子孙后代中有个叫穴熊的,是此后荆楚国君熊姓的起源。穴熊生鬻熊,罗姓子孙从此分支而出”。
  按照上述这段话的说法:不但罗姓同楚的先人芈氏、熊姓、妘姓是同宗。而且根据有关史资料记载:楚国的先人鬻熊因周文王拜他为师,他辅佐周文王有功,周武王灭纣成功以后武王的儿子周成王追封功臣后裔时,封鬻熊的的曾孙熊绎于楚蛮,建立楚国。同时也有记载鬻熊也被他的子孙后代奉为楚国的建国始祖。
  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罗国的建国始祖匡正公同楚国的建国始祖鬻熊,前后大概只有相差四、五十年而已。因此匡正公同周文王之师鬻熊可能最多仅相差二代人左右的年龄了。如果“罗姓子孙从此分支而出”指的是在鬻熊的下代才开始罗姓的分支的话,那么鬻熊不但是楚国君主的祖先,而且鬻熊应该同样是匡正公最近的直系祖先了?如果按照以上这样的说法是正确的话:那么鬻熊不就等于是匡正公的嫡亲的父亲、爷爷或者最远是太公了?应该比鬻熊的曾孙熊绎是更近一至二代的直系祖先了?但是鬻熊的曾孙熊绎借鬻熊的光被周王朝封给楚蛮,建立了楚国,为什么同样是作为鬻熊直系后代,甚至更近的匡正公却没有借鬻熊的一点点光?为什么罗氏宗谱和有关史料根本没有记载:匡正公同周文王之师鬻熊有一点点相关联的信息?如果匡正公离鬻熊真的是这么近的直系后代,那么罗氏的家谱怎么会没有一点点的信息记载?你们以为这样可能吗?
  更奇怪的是我今天发现在〈罗氏家园〉里其中的一篇《罗氏百代远祖世系图》的文章里看到了这样的一段奇谈怪论:“熊匡正,是楚国开国君主熊绎的次子,熊绎又称楚孝公,周武王十四年(公元前1119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43年)建立,当时楚孝公的次子熊匡正因镇守宜城,为周王室向淮、汉流域发展势力、镇压徐夷有功,被赐封于罗地(今河南罗山),始有罗国,子爵,熊匡正因此被称为罗郐公(宜城侯)。”。
  对于上古的历史我本来也不太感兴趣的,不过最近为了写好这篇:《探索罗氏祖先之源头》的文章。因此在网上有关罗氏祖先之起源的文章读多了,了解到楚孝公熊绎之所以被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封为楚蛮、建立楚国,主要是因为周成王的祖父周文王曾经拜熊绎的曾祖父鬻熊为师。因而鬻熊有功于周才封鬻熊的曾孙熊绎于楚蛮、建立楚国的。
  而匡正公是因为追随周武王灭纣有功才被封为宜城侯的,而且根据有关方面的记载:匡正公的大概年龄应该比熊绎大20岁左右。因此本人认为:罗国建国始祖是楚孝公熊绎的次子的说法是根本不能成立的。同时本人也没有能从罗氏家园的所有文章和宗谱中找到从吴回祝融氏至鬻熊的几十个世代中的任何一个世代的名字。吴回祝融氏至楚国先人鬻熊的几十个世代,我还是在中华熊姓的起源的某篇文章里找到的,不过在《中华熊姓起源》的某篇文章里,从吴回祝融氏至楚国的先人鬻熊一共只有30个世代。如果罗姓建国始祖匡正公是鬻熊的直系下代的话,那么按照楚人他们的世代推算:吴回祝融氏至匡正公最多一共也只不过是30几代人的距离罢了。同时更有正宗的周王朝后人在他们的姬姓宗谱记载中:从黄帝到周文王姬昌一共只有19个世代。但是按照罗姓起源于黄帝的这种说法中:从黄帝至重黎祝融氏再一直至罗国建国始祖匡正公;这条路线以黄帝为1世,共有67个世代。而在罗世家园中的《罗氏百代远祖世系图》的这篇文章中也可以找到从黄帝、吴回祝融氏至匡正公一共也有67代人,而且每个世代的妻子或夫人是何方何地女子都有明确记载。
  从以上姬、熊、罗三个不同三姓氏族谱的记载中:大家可以发现三个姓都以黄帝为1世,一直往下至周文王的那个时代。按照正宗的周王朝后人在他们的姬姓宗谱记载中从黄帝到周文王姬昌一共只有19代人。按照熊姓宗谱,从黄帝至鬻熊的世代共计只有36代人。而按照罗姓通谱中从黄帝、重黎祝融氏至匡正公一共有67个世代的人。同时按照罗世家园中的《罗氏百代远祖世系图》的文章中记载:从黄帝、吴回祝融氏至匡正公也一共有67世代的人。而这三个姓氏的宗谱都上至黄帝为1世开始,都下至基本上于周文王的那个年代为止,各姓所记载的世代的多少差别竟有如此之大!当然姬姓宗谱的记载从黄帝到周文王姬昌一共只有19代人肯定是错误的,因为从黄帝至周文王至少也需经历一千六、七百年以上的年代,但中间只有18代的距离。这样每代代差至少会达到90岁左右,父子之间的每代代差在90岁左右当然是根本可能的。按照熊姓宗谱:假如以1700年除以35个世代,每代代差也在48岁以上当然这也不可能,假如按照罗姓宗谱以1700年除以66个世代,每代代差近26岁,这基本上虽然还差不多。但是姬姓和熊 姓的错误并不代表罗姓宗谱和罗氏家园所记载的世代是正确的。因为姬姓和熊姓他们的错误或许只是世代被遗漏的错误,而路线是正确的。但罗姓宗谱在这个问题上貌似正确的,而实际上反而隐藏着路线的错误和伪造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为现在全国几十万姬姓人口却正是这个周王朝君主的正宗后代,而现在3百多万的熊姓人口也正是这个楚国君主的正宗后代。而且周王朝的君主和楚国的君主又都是当时大国的君主,如果历史和古籍的记载连大国君主的上代至黄帝的世代都无法正确的记录下来?那么作为小国罗姓匡正公至黄帝的具体世代又怎么能够被历史和古籍正确无误记录下来呢?但如果离开历史和古籍的正确记载,那么从黄帝至匡正公的具体的世代的名单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因此这条路线确实有好多不确定的因素!这一点应该是确定的。

  其二,就是罗姓起源于黄帝的这条路线,也分为二种说法两条路线。其中一条就是黄帝的曾孙是颛顼帝、颛顼帝的曾孙是重黎祝融氏至罗姓建国始祖匡正公的路线。
  而另一条就是是黄帝的曾孙是颛顼帝、颛顼帝的曾孙是吴回祝融氏至罗姓建国始祖匡正公的路线。
  《重黎祝融氏在帝喾时代,有说:重黎祝融氏与南方水神共工作战不力,因而被帝喾殊杀,继而起用了他的弟弟吴回祝融氏》。
  而重黎祝融氏这条路线:是以黄帝为1世,重黎祝融氏为7世直至67世为罗国建国始祖匡正公。而且每一代都有罗氏祖先的女主人来自何方何地的明确记载。但这也是一条比较封闭的路线,它既没有记载任何旁系的分支和亲属;也没有记载这支罗姓祖先有同上古罗氏部落的任何联带有的一点点的信息。
  不过在〈罗氏家园〉里还有另一篇〈罗国远古君主世系〉的文章里也同样的记载着一条直线上至三皇的伏羲为中华罗氏的始祖。然后再从黄帝至吴回祝融氏,下至匡正公一共也是67个世代的名单。但是具体祖先的名单都同重黎祝融氏至匡正公的名单大相径庭各不相同,只有到了接近匡正公的近10代的名单基本相同。同时如果你只要承认其中的一条路线是对的,那么现在的罗姓基本上会同上古时代的罗氏族或罗部落会毫无关系!。
  而如果你不承认这条路线是对的:那么你就得承认:匡正公的上代或上代甚至是重黎祝融氏都是出身于上古以“羅”网捕鸟的罗部落人的下代。而不是伏羲和黄帝的直系后代。不过在这里吴回祝融氏当别论,因为吴回祝融氏他有可能不是重黎祝氏的兄弟,同时又不是出生在罗部落。所以吴回祝融氏是罗氏祖先的可能性要比重黎祝融氏是罗氏祖先的可能性是要小得多。因此从吴回祝融氏下至匡正公的共61个世代也更有可能是后人伪造的。

  其三:还有这样的一种说法:黄帝时期的政权,并不代表只有黄帝一个人或一代人。而是一个朝代。在传说中的黄帝是他的母亲怀孕24个月而生的。而黄帝本人又有一百几十岁的寿命,但实际上,这只能是一种神话而已。
  根据罗继云先生说:“苗蛮集团的蚩尤氏族最先进入中原地区。其次是华夏集团的炎帝族,黄帝族散布在中国西北部。东夷集团的伏羲族在太行山以东。东夷集团最早进入早期文明时代。这三大集团相互征战,胜者为帝,形成了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不同时期的政权时代,时间跨度达五千六百余年
  (公元前7724年——前2071年)。先后包括东夷集团伏羲女娲政权78帝,华夏集团炎帝魁隗氏政权6帝,炎帝神农氏政权8帝,黄帝轩辕氏政权15帝,东夷集团少昊金天氏政权7帝,颛顼高阳氏政权12帝,华夏集团帝喾高辛氏政权21帝,帝挚青阳氏政权17帝,帝尧陶唐氏政权6帝,
  东夷集团帝舜有虞氏政权2帝。因为涿鹿之战蚩尤被打败后,一蹶不振,形成了东夷与华夏两集团东西对峙、轮流坐庄的局面。
  但是现在的问题就是源头于黄帝说和源头于句芒说双方都没有能拿出有效的足可以使大家能信服的有文字记载的证据。因而本人认为:罗姓应该起源于上古的罗氏族和罗部落本身。而不应该是仅源于黄帝一人,也不应该仅源于句茫一人。在这点上我同罗继云先生写的:“罗姓出自罗部落之说值得探索”的观点基本上是相一致的。

  其四:还有一个问题,在中国宋代编辑的百家姓一书中的极大多数姓氏都是源于黄帝和黄帝的姬姓,据统计,《百家姓》中收录的508个大姓中,有411个直接或间接的源于姬姓,而有一部分源于炎帝的姜姓。如果按照这样来理论的话:那么在中华大地上岂不是大部份人,基本上都是黄帝和炎帝的直系后代了,是不?
  本人认为:当时的黄帝时代中国已经达到了游牧和农耕相结合的原始社会的晚期和奴隶社会的初期,当时中华大地上人口可能已经有几百万之多,而这些人口可能象几百年前的美洲印第安人和奥洲的土著居民那样他们都各已经划分成百上千个以上的氏族或部落。也比如象商末周初武王伐纣时那样中华大地已经有800诸侯存在。而当时黄帝和黄帝所领导的部落和部落之间的联盟已经形成,华夏部落联盟和炎帝部落联盟及与苗蛮的蚩尤东夷部落联盟之间进行了相互争夺山、水、土地的战争已经大暴发,最后战争以华夏部落联盟和炎帝部落联盟达成和解,而以东夷蚩尤部落的失败而告终。经过涿鹿之战胜利以后华夏部落的生存活动范围得到扩大、人口得到发展,而黄帝也就被华夏各部落民尊为至神,被推荐为各部落联盟的领导人,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而据说黄帝有25个儿子,当然应该也有很多的女儿,那么黄帝当然也应该有很多的妻子或曰妃子。据说其中有12个儿子、也有说是15个儿子被赐姓,当然其子孙后代会倍封更多的姓氏。依我的猜想以现在的话来说:黄帝时代的赐姓就是为了巩固黄帝家属及华夏部落的有效统治。赐姓有可能就是把自己嫡系的亲属和有功之人,被分封到华夏部落联盟体内或的其它部落中去担任领导职务。被赐姓的除了黄帝的直系亲属之外也可能从其它氏族和部落的优秀的出类拔萃的领导人中挑选而赐姓。当然赐姓同分封王、封侯可能还是有区别的。
  但在事实上真正的黄帝和炎帝的直系后代,在现在仍然应该是在全国总人口中是很小部分而已。现在在名义上某些姓氏人口都流源于黄帝和炎帝。但实际上在目前的级大多数的姓氏的人口中,上古平民百姓的后代肯定是占极大多数的,只不过是后来的人们当在造家谱时找不到自己上古时代有名有姓的直系祖先时,〈就如象“黄帝内经”是以黄帝的称号命名为这部中华医药名著的;而实际上并非是黄帝本人所著作是一样的〉把自己的上代祖先编辑成名人和黄帝的后代而已,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应该是存在的。因此我们现在的姓氏虽然都极大多数虽然都流源于黄帝的姬姓和炎帝的姜姓,同时夏、商、周的统治者也有可能是源于黄帝姬姓的。但是其实中国极大多数人口的直系祖先,真正流源于黄帝和炎帝直系血统的肯定也只是极少数。而真正属于黄帝和炎帝直系后代的只是当时一些大国领君主和名人后代而已。不然的话上古中国应该有几百万民平民百姓的后代现在都到哪儿去了呢?据说百姓还有黎民和百姓的区别,据说黎民指的是打败蚩尤东夷部落后,被俘为奴的东夷、九黎族人,而百姓指的是被赐姓部落中的普通自由民和他们的后代。
  大家应该相信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上古部落联盟政权的诞生,和上古国家政权的诞生都是因为以人民的共同利益、共同事务管理的需要而诞生的,最初上古国家政权的诞生也是以建立上古部落人群共同事务的管理需要为出发点的。在原始社会后期人类从狩猎和采集野果子逐渐的过度到和农耕相结合的社会,于是人口增多了,氏族内外需要共同管理的事务也增多了,氏族和氏族、部落和部落之间之间为了争夺山、水、土地于是战争也发生了,于是产生了氏族和氏族之间的联盟及部落与部落之间的联盟组织用以对内更好的管理,对外更好的一致对敌。而这种联盟的组织是需要有人来组织和领导的。起初那些有能力、有热心于公益事业的,有创造发明的、有贡献的特别是在战争中获得胜利了的英雄人物,他们被本氏族和本部落的联盟人群当选或被推荐为本氏族和本部落联盟的领导人。但是随农耕社会和人口的增加,人类社会也逐渐的由母权制社会逐渐的演变成为私有制的父权制社会,而这些社会的公共权力也逐渐的为这些领导人和他们的子孙后代所世袭和专权。因此后来这些公共权力的管理委员会就而逐渐的演变成为凌驾于全体氏族人群,凌驾与全体部落联盟人群之上的奴隶主王朝和后来的封建王朝。
  但是不要忘记水既能载舟也能覆舟的,一个个的奴隶主的王朝,一个个封建皇朝当全体人民的利益不需要这种政治体制,不需要这种政权机关存在的时候:总是要改朝换代的,总是要改变政治体制和历史潮流的,最后一个个的为人民群众的力量所推翻。欧洲几百年前出了一个叫卢梭的人他发表了,有利于建立民主国家的“社会契约论”和后来又出现了一个有利于无产阶级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两大理论都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世界的历史潮流证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对的,现代世界各国代之而起的是建立为各阶层所共同认可的民主共和国,和被人民选举而产生国家领导人的人民共和国,这是社会历史的必然。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当然在我们探索中华罗氏祖先源头在哪里的时候,也是必须有实事求是之诚心的,不论每个人持有何种不同的观点,但都应该是为了爱家、爱国、爱我中华为出发点。民主才是我们老百姓的根,一统中华的大共和才是我们罗姓和全国人民共同的最大家园。这就是我的探索。

  下面就是从黄帝至重黎祝融氏和吴回祝融氏的世系表。
  一、远祖黄帝源流(6代)
  第一世:黄帝:黄帝(公元前2717-前2599年),姓公孙,号有熊氏,少典之子。母符宝氏於祁野感电光绕斗,怀孕二十四月,生帝於轩辕之寿坵,因名轩辕。即今河南新郑县。生出日角龙颜,有景云之瑞。长居姬水,改姓姬。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狥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以土德王,即神农之位而有天下,土色黄,故日黄帝。初都有熊国,因号有熊氏。迁都涿鹿,即彭城是也。在位百年,寿一百一十七岁。崩荆山之阳,葬於桥山。元妃西陵氏女,名嫘祖,生三子玄嚣、昌意、龙苗;次妃方累氏女,生子四:青阳、节、休、清;三妃彤渔氏女,生子三挥、夷皷、彭;四妃嫫母氏女,生子二苍林、禺阳;众妾生十四个有姓的儿子:祁、己、滕、箴、任、荀、嬉、佶、儇、依、夷、姬、大酉、细酉。
  第二世:昌意:昌意,黄帝次子。降居若水为诸侯。若水即江水,古之江国也,皆在四川之蜀地。娶蜀山氏之女,名昌樸,又曰女枢,生子一乾荒。
  第三世:乾荒:乾荒,昌意之子。娶河女淖子,又名女枢,于蜀四川之若水,感瑶光如蜺贯月正白之祥,在幽房之宫,生子一颛顼。
  第四世:颛顼:颛顼,高阳氏,乾荒之子。姓姬,生有圣德,首戴干戈,能专正天人之道,故号颛顼。山东濮州旧有陵碑尚存,言颛顼十五岁佐少昊为政,二十岁师事绿图。少昊氏崩,遂即位。自穷桑迁都于帝坵,即河南大明府清县东北七十里。以水德王,而有天下。复国都高阳,称高阳氏,即开封府杞县。在位七十八年,寿九十八崩。葬东郡濮阳顿坵,即今东昌府城门外广阳里中。娶邹屠氏,生子:骆明、苍舒、贵阝敼、祷戭、大临、庞降、庭坚、仲容、叔达;又配滕隍氏,生子称、孺帝;庶子二:穷蝉、祷杌。
  第五世:称公:称公,亦作伯称,颛顼之子,生子一卷章
  第六世:卷章:卷章,字老童,称公之子。娶根水氏女,谓之骄福,生子二重黎(祝融)、吴回(祝融)。

  下面就是重黎祝融氏下至罗姓建国始祖匡正公的世系表。
  二、开宗始祖重黎祝融公源流(60代)
  第1世:祝融 祝融公,讳重黎,卷章公长子,居火正之官,殁封南方火神,有祝融城在山西汾州府,殁葬直隶永平昌黎县,娶鬼方国筑氏女,生六子,长曰宸佐,奉公祀,有祭田五亩在直隶。
  第2世:宸佐,袭父爵,居有妘,号有妘氏,娶若水氏女,生任。
  第3世:任公,为共正,娶伊祈氏女,生正。
  第4世:正公,为木正,娶穷桑氏女,生宣朝。
  第5世:宣朝,为鸟正,娶曲阜女,生荣居。
  第6世:荣居,为鸟正,加御史,巡阅州郡,娶伊祈氏女,生弼后。
  第7世: 弼厚,食禄千钟,为上大夫,娶姒氏女,生立德。
  第8世: 立德,娶涂山氏女,生振。
  第9世: 振公,娶蜀山氏女,生纲。
  第10世: 纲公,娶姒氏女,生廷。
  第11世: 廷公,娶公山氏女,生升。
  第12世: 升公,娶仲氏女,生桂。
  第13世: 桂公,仕夏,为中大夫,娶姒氏女,生选。
  第14世: 选公,仕夏,为上大夫,娶湛氏女,生孟。
  第15世: 孟公,字益元,官共正,娶胤侯氏女,生周。
  第16世: 周公,娶奄国女,生思仁。
  第17世: 思仁,官谏议大夫,娶羲氏,生信。
  第18世: 信公,娶慕容氏,生瑞。
  第19世: 瑞公,娶姒氏,生金梧。
  第20世: 金梧,官下大夫,娶犬戎氏女,生知足。
  第21世: 知足,官下大夫,娶郧氏女,生运。
  第22世: 运公,富盖巨都,施牛田乡曲,娶靡白氏女,生大德。
  第23世: 大德,娶姚氏,生礼荣。
  第24世: 礼荣,娶斟郭氏,生南峰。
  第25世:南峰,娶□氏,生兖。
  第26世:兖公,娶黎侯氏女,生伦。
  第27世:伦公,官上大夫,娶臧氏女,生佐。
  第28世:佐公,官上大夫,娶奄侯女,生辅。
  第29世:辅公,娶颉氏女,生日盛。
  第30世:日盛,娶子氏女,生章。
  第31世:章公,仕商,于徐州大光清廉,娶吕氏,生明。
  第32世: 明公,娶胤侯氏女,生忠。
  第33世: 忠公,娶伊祈氏女,生和。
  第34世: 和公,官上大夫,娶靡白氏女,生志。
  第35世: 志公,官工正,娶姒氏,生元。
  第36世: 元公,官上大夫,娶犬戎女,生镇。
  第37世: 镇公,官宗伯,娶子氏,生常。
  第38世: 常公,官谏议大夫,娶西冉氏,生安。
  第39世: 安公,娶雍州女,生秉文。
  第40世: 秉文,应州托沙哈和番,娶黎侯氏,生城。
  第41世: 城公,教子一劳,娶孟氏,生立名。
  第42世: 立名,娶冉氏,生纪。
  第43世: 纪公,娶陈国女,生万。
  第44世: 万公,娶端木氏,生鹏。
  第45世: 鹏公,娶吕氏,生冲。
  第46世: 冲公,娶邾氏,生凤召。
  第47世: 凤召,娶国女,生承。
  第48世: 承公,娶薛女,生贯。
  第49世: 贯公,娶颜氏,生富。
  第50世: 富公,施谷千石,娶姒氏,生恩。
  第51世: 恩公,中相去思,河阳蔽芾,娶颛孙女,生权。
  第52世: 权公,娶冉氏,生百发。
  第53世: 百发,娶姜戎女,生通。
  第54世: 通公,娶子氏,生祚。
  第55世: 祚公,娶仉氏,生觉。
  第56世: 觉公,娶荆佳氏女,生奎。
  第57世: 奎公,娶姜氏,生旭。
  第58世: 旭公,娶颛孙氏,生炳。
  第59世: 炳公,娶奄侯女,生源。
  第60世: 源公,仕周,为中谋参将,娶吕氏,生匡正、匡越。

  http://www.luos.org
  第五十七世:
  奎公,讳士文,觉公长子。仕殷,辅太子郊。解组归老。 陕西鞏昌府陇西县居焉。娶袁阴
  姜员氏女。
  生子四:休、林、樸、术。

  三:下面是建国始祖匡正公至豫章罗氏罗珠、公的世系源流。共41世、也有共42世的。世表。
  罗氏的得姓始祖,郐公出生于商纣壬辰年,也就是公元前1109年,讳匡正。号逼阳,孝公次子。原籍陕西巩昌府、陇西县。由于他带领他的部落,追随周武王灭纣与周有功,被封为周王朝的一个子爵之国,负责为周室镇守楚北。根据历来罗氏族谱的记载,当时匡正公的封地,有一条罗水,所以就定国名为罗。这个地方,就是现今的湖北省的宜城县一带。罗国跟周天子的其他诸候和附庸一样,匡正公所开创的罗国,爵位也是世袭的。自他以下,第二世为奕芳,三世为祥,四世甲应;五世文波,六世德;七世操;八世进贤;九世慎;十世璇;十一世辇,十二世赞,十三世静,十四世洪统;十五世彦一,曾于周平王东迁时统宁一百卅七营官兵拒楚,使周室得以易地延续,十六世班,就是那位大败入侵的楚军于鄢水,保全了罗国的了不起人物。班的儿子,是十七世的震,此后,十八世为博古,十九世为干,廿世为晖;廿一世缙,廿二世敬,廿三世家斯;到了廿四世的万通,罗国的国势已渐衰微,周定王十一年(公元前五九八年),楚庄王为报鄢水之耻,派出大军灭了罗国,万通出亡罗到下邑,国的宗室也自此星散
  祝系61世、匡系第2世:昌允
  昌允,讳宣,号奕芳,郐公长子。生于周武王乙丑年,即公元前1076年。荫袭为都司。原配叶氏,次娶郝氏。生子三祯、祥、禧
  昌允公32岁生祥公
  祝系63世、匡系第3世:祥公
  祥公,讳祥德,昌允次子。周成王丙申年,也即公元前1045年生。荫袭卫守府推官。原配刘氏,次娶章氏,三娶梅氏。生子甲应、中应。
  祥公26岁生甲应公
  祝系64世、匡系第4世:甲应
  甲应,讳隆,祥公长子。周成王辛酉年,也即公元前1020年生。《荫袭仕江南扬州刺史》。原配周氏,次娶孟氏,三娶毛氏。生子三文波、文海、文沧。
  甲应公岁24生文波公
  祝系65世、匡系第5世:文波
  文波,甲应长子。周周康王甲申年,也即公元前987年生。世袭子爵。原配东方湛氏,次配周氏。生四子德、善、安、隆。
  文波公24岁生徳公
  祝系66世、匡系第6世:德公
  德公,讳象贤,号德智,文波长子。周昭王丁未年,也即公元前974年。原配南宫氏,次配邱氏,三配伏氏。生子二凝蝟、凝蝠。
  徳公26岁生凝蝟
  祝系67世、匡系第7世:凝蝟
  凝蝟,讳操,德公长子。周穆王壬申(公元前949年)生。世袭爵侯。原配王氏,次配胥氏,三配李氏。生子三进贤、进贵、进贡。
  凝蝟公31岁生进贤公
  祝系68世、匡系第8世:进贤
  进贤,讳真,凝蝟公长子。周共王壬寅年,即公元前919年生。世袭祖爵。原配王氏,次配颛孙氏。生子三宏、容、宜。
  进贤公21岁生宏公
  祝系69世、匡系第9世:宏公
  宏公,讳顺,号慎之,进贤长子。周懿王壬戌,即公元前899年生。世袭祖爵。原配卜氏,次配张氏,三配陕氏。生子二璇、施。
  宏公26岁生璇公
  祝系70世、匡系第10世:璇公
  璇公,讳严,字琢先,宏公长子。周孝王丁亥年,即公元前874年生。世袭祖爵。原配程氏,次配莫氏,三配汪氏。生子一辇。
  璇公27岁生辇公
  祝系70世、匡系第11世:辇公
  辇公,号日通,璇公之子。周夷王癸丑,公元前848年生。世袭祖爵。原配李氏,次配鲁氏。生子二赞、舜。
  辇公23岁生长子赞公
  祝系72世、匡系第12世:赞公
  赞公,字胜,辇公长子。周宣王二年亥乙,即公元前826年生。世袭祖爵。原配卜氏,次配李氏,三配韦氏。生子三静、仲、晏。
  赞公28岁生长子静公
  祝系73世、匡系第13世:静公
  静公,号善,赞公长子。周宣王二九年,农历乙已年,即公元前799年生。世袭祖爵。原配汤氏,次配卜氏,三配张氏。生子四洪统、洪美、洪吉、洪彦。
  静公21岁生长子洪统公
  祝系74世、匡系第14世:洪统
  洪统,讳郁,字岩,静公长子。周幽王四年,农历已亥年,即公元前778年生。世袭祖爵。辛未年平王即位东迁,王室渐衰,号令不行,列国干戈烟起。公仍守城坚固。原配彭氏,次配端木氏。生子一彦一。
  洪统公19岁生彦-公
  祝系75世、匡系第15世:彦一,讳和,洪统之子。周平王十一年已,农历辛已年,即公元前760生。世袭祖爵。固守城廓。配陆氏。生子二班、瑶。
  彦-公20岁生长子班公
  祝系76世、匡系第16世:班公
  班公,讳煌,号怀沙,彦一长子。周平王三十年,农历庚子年,即公元前741生。世袭祖爵。周平王东迁后,桓王十三年甲戌,楚庄王督假道伐郧、绞二国,战于蒲骚,胜之。遂虎视汉东,因此起意并吞罗国。使屈瑕、斗廉领兵伐罗。屈瑕狃于蒲骚之役,恃勇自用,轻视罗为小国,兵渡鄢水,行列不整,且不设备。于是罗师郭伯嘉与班公商议,会南蛮卢戎国之军于鄢水,合兵攻击。遂至大败楚师。屈瑕羞归楚国,逃到荒谷林中自缢而亡。时人赋诗云日:“胆略骁勇楚屈瑕,征郧伐绞智堪夸,奈何不慎罗侯戟,空使功名丧谷崖。”事见春秋传并宜城县志。原配田氏,次配黄氏,三配夏氏。生子三震、雯、零。
  班公22岁生长子震公
  祝系77世、匡系第17世:震公
  震公,讳广英,班公长子。周平王五十一年农历辛酉年,即公元前720生。世袭祖爵。以鄱水胜楚。原配张氏,次配颜氏,三配乔氏。生子三博吉、博告、博古。
  震公20岁生长子博吉
  祝系78世、匡系第18世:博吉
  愽吉,讳宣溥,号先博,震之长子,周恒王十九年,农历庚辰年,即公元前701生。世袭祖爵。以鄱水胜楚。原配淳氏,次配郭氏。生子二乾、坤。
  博吉20岁生长子乾公
  祝系79世、匡系第19世:乾公
  乾公,讳尊太,博吉长子。周平王十五年,农历己亥年,即公元前682年生。原配蒋氏,次配郭氏。生子四晖、旺、畦、暄。
  乾公20岁生长子晖公
  祝系80世、匡系第20世:晖公
  晖公,讳焕彩,乾公长子。周惠王七年农历午戊年,即公元前663生。世袭祖爵,国势渐衰,被楚吞税。原配傅氏,次配韩氏,三配曹氏。生子二缙、绅。
  晖公19万生长子缙公。
  祝系81世、匡系第21世:缙公
  缙公,晖公长子。周襄王七年,农历丙子年,即公元前645生。后游于鲁国授学,创办罗氏学馆,曰“儒林堂”。晚年撰《儒林罗氏源流记》。有鬲氏生敬、敦。世袭祖爵,渐衰,被楚并吞贡税。原配饶氏,次配姚氏,三配张氏。生子二敬、敦。
  缙公20岁生敬公
  祝系82世、匡系第22世:敬公
  敬公,缙公长子。周襄王二十六年,农历乙未年。即公元前626年生。世袭祖爵,国势渐衰。被楚吞税。原配程氏,次配姬氏。生子一家斯。
  敬公20岁生长子家斯
  祝系83世、匡系第23世:家斯
  家斯公,敬公长子。周匡王六年,农历甲寅年,公元前607生。世袭祖爵。国势尽衰,被楚吞税。原配惠氏,次配戚氏,三配宦氏。生子三万忠、万通、万严。
  家斯公19岁生万通公
  祝系84世、匡系第24世:万通
  万通公,字思晦,家斯次子。周定王十八年,农历壬申年,即公元前589年生。定王乙丑,楚报荒谷之耻,侵占罗国。公遂出亡下邑,避隐襄阳黄龙洞金瓜墟,山野草林居焉。公薨于蓼宗室,国人逃奔散处。娶骆门茅氏。生子二芳噩(长子逃蜀,合家十九口被楚杀)、苍噩。
  万通公20岁生苍噩。
  祝系85世、匡系第25世:苍噩
  苍噩公,讳仓,万通次子。周灵王二年,农历亥卯年,即公元前570年生。随父逃难襄阳黄龙洞金瓜墟,山林草野居焉。原配姬氏,次配李氏,三配逢氏。生子二砧、研。
  苍噩公20岁生长子砧公
  祝系86世、匡系第26世:砧公
  砧公,苍噩长子,号守良。周灵王二十一年,农历庚寅年,即公元前551年生,原配巢氏,次配史氏。生子二礼延、元延。研公讳虬,楚併国,父子逃难黄龙洞山中居焉。原配李氏,次配巢氏。生子三利超、利远、利达。
  砧公20岁生三子利达公
  祝系87世、匡系第27世:利达,讳闻韶,研公三子。周景王十三年,农历已巳年,即公元前532年生。国亡家弱,逃散川上。配关山叶氏。生子一秀扬。
  利达公21岁生秀扬公
  祝系88世、匡系第28世:秀扬
  秀扬公,讳世正,号瑞杨,利达之子。周敬王八年,农历已丑年(公元前512年生。隐居衡州铁炉门。原配单氏,次配刘氏。生子五、明、学、步、涯、圃
  秀扬公24岁生学公
  祝系89世、匡系第29世:学公
  学公,讳国柱,号学文,秀扬次子。周敬王三十一年,农历壬子年,即公元前489年生。隐逸黄龙洞金瓜墟山林茅屋居焉。原配吴氏,次配彭氏,三配张氏。生子一程政。
  学公26岁生程政公
  祝系90世、匡系第30世:程政
  程政公,讳亿,学公之子。周贞定王五年,农历丁丑年即公元前464年生。斯时王室微衰,各国诸侯多僭。公窥天下无道,不求闻达,逸居楚南洪洞,自称洪洞高士。故今尚存罗洪洞。原配周氏,次配陈氏。生子二秉、乘。
  程政公28岁生次子凌甫公

  四:祝系91世、匡系第31世:乘公。
  乘公讳凌甫,号益,程政次子。周考王甲辰(公元前 437)生。周烈王闻,初为狠守。公晚年,显王时佐秦有功,受封益伯侯,复兴罗国。都于南郡之枝江,今楚南荆州府枝江县旧有罗国城,即公所迁之处也。传曰:“周末徙枝江。”指公之南迁事。公复国后,追寻源流,取祝融火正徵字之韵,切匡正陇西之音,从郡叶音日“陇西郡”,以国为氏,自此而起也。周显王庚辰殁,寿九十七。葬枝江城北,坐北向南。事载枝江县志。原配孙氏,次配袁氏,三配姬氏,四配董氏。生子二图南、圆南。
  凌甫公18岁生图南公
  祝系92世、匡系第32世:图南
  图南公,讳萄,乘公长子。为建国始祖三十二世孙。威烈王辛酉(公元前420)生。荫袭父爵。任中军大夫,从陇西郡。原配陈氏,次配白氏,三配羊氏。生子三守陇、守风、守凰。
  威烈王辛酉(公元前420)生。==威烈王二十四年(己卯,公元前四零二年;
  图南公19岁生长子守陇)
  祝系93世、匡系第33世:守陇
  守陇公,讳宣,号连捷,图南长子。威烈王己卯(公元前402)生。荫袭祖爵。周慎觏王辛丑(公元前320年),82岁领家属二十八口,由枝江迁于岳州府平江县居焉。其后因居潭州,即今之长沙也。自古传日:“罗氏起脉,望出长沙。”公于周赧王丙辰年(公元前305年)丙辰年周慎靓王十六年、八月初十日殁,寿九十八。葬长沙城内天心角,今墓迹犹存。原配吕氏,次配张氏,三配苏氏。生子二茂峻、茂岫。
  (公元前315年,丙午年,纪年为:周慎靓王六年,(公元前305年)丙辰年周慎靓王十六年(公元前305年)
  守陇公21岁生茂峻公
  祝系94世、匡系第34世:茂峻
  茂峻公,讳忠,号中真,守陇长子。居任职陇西而居焉。原配江氏,次配姜氏。生子二宗光、宗邝。茂岫讳直,守陇次子。为建国始祖三十四世孙。周安王己亥(公元前382)十二月十六日寅时生。配韩氏,从陇西郡。生子三宗誉、宗觉、宗举。
  茂峻公22岁生宗誉公
  祝系95世、匡系第35世:宗誉
  宗誉公,讳弘,茂岫长子,为建国始祖三十五世孙。周显王庚申(公元前361)十月望日生。从陇西郡。原配夏氏,次配魏氏。生子二科屏、科呈。
  宗誉公21岁生科屏公
  祝系96世、匡系第36世:科屏
  科屏公,讳庶,号愉山,宗誉长子,为建国始祖三十六世孙。周显王庚辰(公元前341)生。周赧王壬子年仕泰皋都守,历官御史中丞。原配曹氏,次配魏氏。生子四廷荣、廷华、廷升、廷高。
  科屏公23岁生长子廷荣公
  祝系97世、匡系第37世:廷荣
  廷荣公,讳裒,科屏长子。建国始祖三十七世孙。慎靓王壬寅(公元前319)生。秦始皇癸亥仕四川成都太守,转拜御史中丞。原配徐氏,次配狄氏。生子三复任、复仁、复位。
  廷荣公20岁生长子复任公
  祝系98世、匡系第38世: 復任
  復任公,讳嗣薇,廷荣长子,为建国始祖三十八世孙。周赧王辛酉(公元前300)生。仕秦为江南徐州太守,秦二世胡亥间为参军,升光禄大夫,拜进爵舍人。解组归田,仍居湖广长沙。殁,葬长沙天心角守陇公墓侧。原配宋氏,次配李氏,三配陈氏。生子三维翰、维怀、维垣。
  复任公19岁生维翰公
  祝系99世、匡系第39世: 维翰
  维翰公,讳明文,字维汉,复任长子,为建国始祖三十九世孙。周赧王己卯(公元前282)生。从陇西郡。秦二世时,职掌九卿,因号曰“九卿公”。配王氏生天朝、天富、天贵、天爵、天禄。
  维翰公多少岁生天朝公谱书未载,且天朝及君用是取名大忌不合礼制;身为命官更知朝庭法规;应属谱匠别有用心害我姓氏谋反证据暗藏谱中。祝系100世、匡系第40世: 天朝
  天朝公,维翰公长子。仕秦,为长沙郡太守。马氏,生君用、君同、君章三子。天富、天贵、天爵、天禄兄弟四人共辅父兄事政。
  天朝公未有生年不可采信且另谱注述且这二世本属同-人。
  祝系101世、匡系第41世: 君用。《君用公可能就是天朝因为从公元前282年至265只有17、8年一代的代差,已经也很小了。》
  君用公,讳均,字天朝,号道和,维翰长子,为建国始祖四十世孙。周赧王丙申(公元前265)生。文艺超群,道德全备,忠君爱国。秦始皇末,仕湖广常德府武陵县令,督运官铁使,由洞庭城陵经过,被矶石覆舟,溺死洞庭。其女孝烈偕弟珍寻父不获,号泣投水死。其孝义感动天神。三日溯洄至南津港,抱父尸浮出水面,颜色如生。乡人感其孝义,将尸同葬南津港,并立碑表彰。迨宋理宗间,长沙司院为表其义感云天功绩,上奏朝廷。追封其女为孝烈灵妃,至今呼日“灵妃娘娘”;并封其弟珍为孝感侯。事载湖南长沙志。并在潭州立庙塑像祀之.即今长沙善化县小西门外河街,庙配祀麻痘娘、送子娘三尊合座。公原配郭氏,次配黄氏,三配路氏。郭氏生子珠;黄氏生子珍,女珏。
  君章袭兄职继任武陵县令,更名君赞,后仕罗县(今属于湖南汨罗)县令。
  君用公20岁生罗珠公

  五:祝系102世、匡系第42世: 豫章罗氏,名珠,字怀汉,公,
  下面是豫章罗珠,公至《当时的慈溪石台乡》罗江,罗甫,公及至慈溪螺江万八府君的两支世系并行表。
  豫章罗氏珠公世系(33)
  珠系1世:罗珠
  珠公,字怀汉,乃秦朝时期武陵令君用公之子也。公生于秦始皇丙辰二年(公元前245年)四月十四日寅时。幼而岐嶷,长而好学,敦品行,通经术,汉朝高帝时(公元前206-195年),为治粟内史,即大农令职也。出守江西九江,佐灌侯婴筑城有功,因家豫章。殁于汉景帝丙戌二年(公元前155年)九月十八日辰时,寿九十一。但也有另一种记载:珠公生于公元前231年,殁于公元前142年。葬于江西新建县太平乡西山大岭山巅飞天龙公形,未山丑向。明堂左水到右,四季长流不息。数年来高冢隆然,丰碑屹立,诚可敬也。墓碑为东汉永兴二年甲午年(公元154年) 正月十五日, 八世孙太尉叶公,字立成,立碑。娶张氏,封许国夫人;傅氏,封萱国夫人。子六:居厚、宣礼、子成、知正、抵德、成通。
  因此珠公47岁或33岁生居厚公。
  珠系2世:罗居厚
  居厚公,行一,字廷相,号竭中,始祖罗珠公长子。汉高祖壬寅(公元前199年) 八月十八日子时生。汉武帝二十五年(公元前116年)世袭父爵大司农。汉武帝建元(公元前138年)中仕集贤院景灵宫大学士,转大尉,赠卫国公,升用兵宰相。后卢父墓,同弟祗德公环墓而居。今大罗洞是公所居之处。汉武帝元封乙亥(公元前106年) 十月十五日卒,寿九十四。葬九江城北北沙下,蟹形。子山午向兼癸丁分金。即今罗家园是也。配王氏,桃州王智远公女,赠相国夫人。葬九江东坑大石桥,人形,乙山辛向。生子二: 忠、悉。继配黄氏,生子一:志。
  居厚公48岁生悉公。
  珠系3世:罗悉
  悉公,字子立,号敦笃,廷尉尚书、光禄大夫,居厚次子。汉景帝己丑(公元前152年) 十月十日寅时生。汉武帝元封(公元前107年-公元前105年)间任廷尉尚书,转升光禄大夫。配吴氏,陕西咸宁县令进士忠桂公女,赠唐国夫人。景帝丙申(公元前145年)生。夫妇合葬大神口,蛇形,丁山癸向。生子三:臣良、臣恭、臣敬。女一。
  悉公47岁生臣恭公。
  珠系4世:罗臣恭
  臣恭公,字舒泰,行真二,悉公次子,汉武帝元封丙子(公元前105年)六月二十五日辰时生。本始庚戌科登进士第。四十六岁出仕长乐少府。历永兴军酒税司,转任京堂茶司都州,调河南汝宁府罗山县令。致仕还乡。于平帝五年(公元5年?)避王莽乱,隐新建县西山,托迹仙游,修炼辰黔山,即今湖广辰州府黔阳县辰黔山是也,公多道术。士民祈祷,即应,故今名为罗公山。世传山下罗公祈祷法术至今甚广县验;山顶有真情武庙。事详楚国志并辰州志,汉成帝鸿嘉辛丑(公元前20年)年8月13午时卒,寿八十五。葬白沙寺,月形,壬山丙向兼午子分金。配严氏,严通判都公女,汉武帝天汉辛已(公元前前100年)年四月初八未时生。敕封长乐少君,同葬夫墓。生子二:诚、谌。
  臣恭公41岁生长子诚公
  珠系5世:罗 诚
  诚公,讳奉,字奉诚,号好尚,臣恭长子。汉宣帝元康丙辰年(公元前65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午时生。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五十八岁出任广西谏议大夫,详见广西省志。王莽篡汉己卯年(公元19年)九月初一寅时卒,寿八十四。葬严城岭严家山,虎形,丑山未向。今新建县高安分界处是也。原配李氏,李丞相广利裔女,封夫人。生子:微。副配,万氏,进贤县万汝弼公女,生子: 征。二妣同葬夫坟。
  诚公41岁小老婆生次子征公
  珠系6世:罗 征
  征公,字可政,诚公次子。汉成帝河平丙申年(公元前25年) 十二月初四日寅时生。东汉光武年时五十二岁,任南阳太守。宽恕仁慈,百姓讴歌。致仕回家,隐居西山。永平乙亥年(公元75年)10月15日子时卒,寿一百岁。葬西岭凤凰山观音山,乙山辛向。配李氏,李丞相广利裔女,封南阳夫人。生子一:达公。副配宗氏,生建武己丑年(公元前29年)2月12日午时。《建武己丑年应该是公元29年》二妣同葬夫处。生子二:远、逵。女一,适丰城县同造孙利宾。远公赘徽州姿原县滑氏,因家其地;逵公,辛丑年生,赘江南宁国府太平县勺村。再配朱氏,因家其地。
  征公40岁生次子达公。
  珠系7世:罗 达
  达公,字彦绣,征公长子。王莽篡位初始甲戌年(公元14年) 十二月初二日子时生。汉朝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8年)升任临江军尹,转为士门结事八座驾,升光禄大夫。致士还乡,隐居豫章新建县忠孝乡西山黄古巷屋佑,今金氏蓬屋左,即达公所居处也。晋旌阳令许逊访郭等名山,因求金宅求修炼处,公七世孙瑭公,字柏林,与许逊重友盟义让居处。逊斩蛟于铁树宫前,即今万寿宫是也。殿前池塘至今仍呼 “柏林塘”。许真人许逊于晋宁康甲盛开年八月十五日举家升天,即是此处。公于汉安帝永初癸丑年(公元113年)卒,寿一百岁。葬西山潭源,坐西向东,与梦山罕王庙相近。原配吴氏,进贤县吴崇季公女,封夫人。副配郭氏,在城郭绍贤公女, 生子四:叶、英、芄、艾。二妣同葬夫处,即今潭源街上。英公,字秀华,生子冲霍公,元兴中年徙居云南广南府;艾公,字秀甫,徙居河南开封府上林罗艾山。
  达公39岁生长子秀茂公。
  珠系8世:罗 叶
  叶公,字秀茂(大司马太尉),号立成,又名永成, 达公长子。东汉光武壬子年(公元52年) 三月二十九辰时生。建初中与同邑程秀升着《五经通难》;《孟子章句》系公编校。元和四年(公元86年)仕大司马,尝亚献郊社之礼,治大丧,国有大造大疑。公与司徒、司空论之,国家有过,公与三公通诤之。赐金印紫绥,掌武事功课。永元初(公元89年),为河南开封府校尉,掌城门屯兵司马,以待胡扰,出为西域长史。公卒于三国东吴建康甲申年(公元144年),享寿九十三。葬武阳渡辟邪,东向。女婿杨友龙表墓。配杨氏,杨子洲杨万户侯子文客公孙女。葬凤凰山浇湖,辛山乙向。副配张氏,张家园良万公女,光武甲寅年生。葬西山真君殿前阙家坑。生子三:暹、升、昱;女一:适同邑杨友龙。
  秀茂公51岁生次子升公。
  珠系9世:罗 升
  升公,字奇祯(光禄大夫),号祈郎,叶公次子。东汉永元壬寅年(公元102年)六月初六日子时生。东汉建和中(约公元148年)任宣州路主执院,升光禄大夫。因奉父祠,居武阳渡辟邪。东汉中平甲子年(约公元184年)二月十三日卯时殁,寿七十三。葬西山大神园,丁山癸向。配胡氏,胡太守胡建侄女。葬大神园。生子四:季德,季实,季华,季霍。季德公徙浙江馀饶县;季霍公徙南京三尺街。
  升公44岁生次子季实公。
  珠系10世:罗季实
  季实公,讳茂(东郡太守),字祀山,升公次子。东汉永嘉乙酉年(公元145年)十二月十六日卯时生。自幼继薜令羊和为嗣,事羊尽礼,冬坐自羊皮以悬榻后,要处单板塌,以彰羊皮于上,饮食不食羊,肺次思羊父之恩。徐高士劝公复姓,终不忍心。光和时(约公元178年-183年),以才智出仕尖广通城令。建安中年(约公元200年-215年),升为东郡太守。致仕还乡,居洒洲即今徐埠。三国蜀国后汉建兴丁巳年(公元237年)卒,享寿九十三。葬徐埠,时有东吴太守顾郡,下车祀先贤,故封其墓于南昌县徐埠里,今名罗思羊墓。配姚氏,分宁双溪姚选公女。葬凤凰山,己山亥向。生子四: 霅、霄、云、霓。副配赵氏,双村赵汉公女。葬凤凰山。生子一:薛雍,继薛令羊和世系。晋初徒居山东,后见唐将。生女一,适丰城县姜舍万诚。
  季实公42岁生长子霄公。
  珠系11世:罗 霄
  霄公,字公盟(洪州府总管大都督),季实次子,东汉中平丙寅年(公元186年)九月初三日寅时生。自幼学孙吴法,以将材自雄,整套都亭侯孙贲,每以礼宾之。到三国时期后汉建兴间(约公元220-230年),有诸葛恪为幕宾,参议都督中外诸军事,时集义士于东兴,作大堤,筑两城,魏国曹丕帝遂命诸葛诞攻围两坞,图坏堤以遏诸葛恪,公设智,率兵四十万与诸葛诞敌战于长驱,魏兵惊退,因公谋出奇异,号曰罗智万,且须长,又称须将军。有功于东吴孙氏,仕安成郡大总管。以旱祷雨于萍乡石潭,浮木四太,即雨,遂封其山以神其事。后诸葛恪与诸葛诞轻敌,常违众举师,公以书谏之,逐怒不从,遂告疾,解政回家,隐居江西萍乡,即今罗霄山,由此而来。三国东吴天纪未庚子年(公元280年),吴主降晋,公深痛之,乃吊三闾大夫屈原,自乘龙舟,五月初五寅时,投武阳之水而逝。享寿九十五岁。葬西山逍遥山,癸山丁向。配钟氏,南昌钟违公女,敕封吴国君;又配闾氏,闾太守艺文公女。二妣合葬夫处。生子三:令恭、令云、令仪。
  霄公17岁生长子令恭公===可采信
  珠系12世:罗令恭
  令恭公,字佐之(中郎将),霄公长子。东汉建安七年壬寅年(公元202年)二月初二日丑时生,三国时期仕后汉蜀国刘先主(刘备),为折中中郎将,佐事先主。建兴元年甲辰年(公元224年),中流矢,卒于军因整盐井城(今云南省昭通盐津县盐井镇,罗德富注)南十里,今名柏林山,壬山丙向。事迹载于乌蒙志。配徐氏,北历徐仁公女,建安丁亥年(公元207年)生。葬大石桥。生子四:璒、瑭、环、璜 。
  令恭公19岁生瑭公
  珠系13世:罗 瑭
  瑭公,字公秀(南昌柏林罗氏始祖),名秀居,号柏林,令恭公次子。东汉建安庚子年(公元220年)十月初八日丑时生。西晋太康(约公元280-289年)时,迁武阳渡,居八年。因梦中联语云,柏移林北,塘居南塘。及旦,访道于宗大伯、二伯,适至其地北林,行及土名南池塘,即石池塘,今官厅堂以符梦,改名塘,遂自武阳赘北林黄日向公女。遗下柏种,分种北林前后。垂七十年后,柏成林,故土名为柏林,因号柏林公。配黄氏,黄日向公女。葬春花冈下,水龟形,即今桥头西岸,古铃曰断头雍春花园,水洋洋,左边山障,右边沙芒。葬下三年后,白壁献君王。生子二:文通、文慧。副配谌氏,仓部郎中谋礼公女。葬歙上通德乡,即天尊墓。生子一:文佑。女六:长女号罗救小娘,适许旌阳族许太本。后在宋朝熙宁乙卯年(公元1075年),龙泉村裔孙审礼复传瑭公, 字公秀、名秀居、号柏林,令恭次子。植柏种于北林塘前后,垂数十年而成林,该地改为柏林,故号“柏林公”,此地后称柏林罗氏,乃柏林罗氏始祖。
  瑭公26岁生文通公
  珠系14世: 罗文通
  文通公,字诏贤,瑭公长子。三国蜀国延熙乙丑八年(公元245年)二月初二日丑时生。屡诏不起,因号诏贤先生,事迹详祠谒书院记并一统郡邑志。东晋咸康庚子年(公元340年)卒,寿九十六。葬丰城县池山,即今大罗山善士坪后,南向。配胡氏,大湖胡应善公女,封劝善夫人,三国蜀国延熙己巳年(公元249年)生。葬象牙西源南义坊。生子三:钟、铁、铿。女一:适西山潭源刘罕王刘严。敕封罕王夫人,即今潭源梦山罕王娘娘是也。事迹迹于罕王庙碑记。 文佑公,号淑行,塘公三子,三国蜀汉延熙庚午年(公元250年)生。性至善。两晋惠帝(约公元290-306年)时,入新安黄山学道,即今丰城县呈坎天尊是也。
  文通公31岁生三子铿公
  珠系15世:罗 铿
  铿公(太子舍人),文通三子。西晋咸宁乙未年(公元275年)十二月初二日亥时生。幼名坑,因重祖塘公名土字傍,遂改名铿。性好养生,才高学博,善作诗文。自六岁出外游学。大兴元年戊寅(公元318年),中诏州县秀才,复试经策,公举秀才。进京就试,上第。妻父御史中丞熊远,奏公行义高,拜太子舍子,为乘舆箴称旨。避王敦乱,隐象牙冈西源,结茅于上,养真修性,凡吐哺出纳,飞腾点化,祈祷药医,无不精晓。每遇大旱,祈雨即应,救病即愈,兄弟三人,活民万计。去后,乡人思恩,立像祀之于丹陵观。配熊氏,亭山熊御史中丞熊远公女。唐朝元和戊子年(约公元808年),奉旨敕封劝善夫人。葬同宗氏墓所,南向。生子二:均章、尹章。长女:适新昊冯川告;次女适上谌谌德明。铿公46岁生长子均章公。
  珠系16世:罗均章
  均章,讳绥(散骑常待郎),铿公长子。东晋大兴庚辰年(公元320年)闰四月十八日辰时生。幼名含,同湖广耒阳县宗人含之名,遂改名绥。苑宁为豫章太守时,公徙讲学,即今丰城罗山也,常师太原孙盛之门,人称公为子路。时筑书室于上岸山南,室前一湖。尝曰:兴吾祖在丰城者,同一鸢飞鱼跃处,后人名其湖曰罗湖。复结卢于圆湖,讲学其处一名罗池湖,其初遇一异人,授以《遁甲兵书》、《都天遁书》,公于二皆精通。今遁甲书中所载罗先生者,即公也。康帝建元甲辰(约公元344年)举秀才,除郎中,转尚书郎,拜散骑常待郎。大元癸未年(约公元383年),陈伐燕三策,选兵以趋洛间,分兵以断归路,遗轻骑以绝粮饷,谢玄用其策,同领兵趋洛,因乘胜长驱,身中六流矢,遂卒。长子企生,扶丧归,葬肖像以祀之。后谢玄奏功,奉恩敕封扬州罗湖岱王。后何无忌,讨卢循,闻岱王忠勇,请恩立祠,奉恩申敕,有司要祠像,加封上岸里五十户。配胡氏,西山双岭胡尚书少广公女,讳龙,太子左卫,谥庄侯,胡藩公之姑氏,世传胡宰臣妹,即今华林胡氏之先也,生子二:企生、遵生。按胡氏以节义闻,时桓元知企生忠晋,豫令人遣胡母以羔裘,遂受之以释疑。桓元企杀生,即焚之。至唐郡人来撰焚羔裘说以义之。元和丁酉年,翰林学士同平章塥太原王涯着传。卒葬双岭,即今新建县桃花乡三十一都云溪寺南西源,系石岐万君贤葬母,假曰:龙妈妈生基者,即龙母墓所是也。《另有记载中间有友公》
  均章公43岁生长子企生公。
  《均章公是罗江罗氏和匡堰罗氏的共同祖先,下一代是罗江罗氏与匡堰罗氏的分界线罗江罗氏的祖先是罗企生;而匡堰罗氏的祖先是罗遵生》

  六:珠系17世:罗企生
  企生,字宗伯(著作郎),均章长子。东晋兴宁癸亥年(公元363年)四月十二日寅时生。为人忠厚,多才多艺,初以母命,师袁崧。崧授以图书音律体,悟甚速,崧尝谓门人曰:罗子刚不激,柔不靡,真吾畏友岱王教以《遁甲兵书》并《都天遁书》。公三复,对父说曰:天镜地镜人镜有用之书也!其馀出天门,入地户,秘局藏形,履符禁敌,皆纪语也!岱王奇之,命举秀才,补临海令。与民兴水利,均赋役。公文名益达,迁秘书监著作局著作佐郎,掌三阁图书,权国子祭酒,修三国志救济不,因直言国政,忏导子及殷仲堪,镇江陵,出为公曹。表兄胡藩劝曰:“殷侯倒戈授人,宜见机而去。”公曰:“余去殷侯是去天王藩镇,吾所以不去者,将望兴复,以彰国耳!”藩哀之而去。遂迁为武陵太守。未之郡,桓元攻仲堪,堪委以长史事,公辞谢不已,又表为咨议参军。公见仲堪多疑少诀,谓弟曰:“殷侯仁而无断,事必无成。”及败,文武无送者,惟公从之,路经家门,其弟遵生曰:“家有老母,欲将何之?”公曰:“今日奉养惟有一死耳!弟奉养不失子道,吾愿足矣,夫复何恨!”或劝其从桓公,公曰:“始焉蒙晋之恩,不能全君臣之义,继焉蒙殷国士之遇,而又不能殄丑类何面目以求生乎?”玄闻之大怒,遂获其兄弟,玄曰:“尔将何言?从吾释耳!”公曰:“乞一弟,以养老母,余遂死无怨!”遗诗三律,载《世征集》。玄释遵生。生于彼处假设葬地时,即背母携孤儿,束兄骸潜居原祖涂埠。安帝隆安已亥年卒(公元399年),寿三十七。
  配徐氏,北沥徐孺子世孙广公女,封夫人。副配孔氏,浙江会稽县孔仆射孔安国公女,封夫人。二妣痛夫死于非命,哀毁成疾,忌日致祭,深谷古礼,终身惟服素衣,元年十二月国子祭酒御史大夫岭南等使孔戳着传,但葬西山清蓝。次子昌植柏于墓次,故今名“柏林”。生子二:昱、昌。女二:长女适双岭胡北侯胡藩之子胡世降;次女适潭邓博士邓鲁贤。
  企生公31岁生昌,于公安帝隆安已亥年37岁卒(即公元399年)。昌6岁被遵生公收养抚幼。《遵生公是企生公的弟弟,是现在匡堰罗姓的祖先。因此罗江罗氏和匡堰罗氏的上代是兄弟关系,他们两兄弟的下代散居湖南、江西、浙江等地,下代直至珠系30多世,虽分居各地,但很多个分支的派行字还联系在一起,这些分支企生公支其中有:慈溪罗江罗氏、江西秀川罗氏等。遵生公支有:有浙江山谷洋罗氏、浙江慈溪匡堰罗氏可能还有慈溪螺江万八公支罗姓?》
珠公 17世孙是:企生公。
其下代:

珠系18世:罗 昌

19世——智达

20世——元祖

21世——景义

22世——万平

23世——元晖

24世——世义

25世——志

26世——尹时

27世——有作

28世——汉直

29世——宏爱

30世——绍忱

32世——先物

33世——天直《即罗甫 公》
也即为: 罗江始迁祖1世

2世____________ 0

3世____________ 0

4世____________ 0

5世_____________0

6世____________ 0

7世____________ 0

8世____________ 0

9世____________ 0
珠公 17世孙是:遵生公。
其下代:

珠系 18世——世昊。

19世——智友

20世——诚中

21世——景哲

22世——官奉

23世——元朗

24世 ——-世推

25世——志为

26世 ——26尹宁

27世——怀洛

28世——汉卫

29世——宏广

30世——邵筠

32世___赠

33世——吏伯

34世——肄

35世——熙载

36世—庆矩

37世——觉

38世——安中,

39世:——文弼。公
39世<为慈溪螺江1世>文弼公

40世< 2世>——世南。

41世<3世>——谦。

42世<4世——神继。

43世<5世>4——从彦。

44世<6世>——世敦。

45世 <7世>——颐。

46世<8世>——宪章。

47世<9世>:是慈溪螺江始迁祖万八府君

  下面是新桥罗氏的一世至每一个自己的世系填写表如下:
  1世可能是唐末时期罗江始迁祖罗甫公。(如果新罗氏是属于这一组那么之间一定有很多世代被遗漏)
  1世也可能是出生于北宋时期的文弼公。(如果新罗氏是属于这一支,那么9世就是慈溪螺江万八公支)
  10世名讳_________公,生卒年月日及间历
  11世名讳_________公,生卒年月日及间历........。
  12.......。
  在下面可以印发刷很多世代,由每个家庭自己填写。一户一本对自己每个家庭的直系祖先上至一百六、七十代以前都可以一目了然。不知道这种新模式的家谱会不会受到需要?希望大家能在网上交流意见。也希望《罗氏家园》网站能给我们广大罗姓家属提供这个平台。谢谢了!


oooooooooo家园提示:人自为谱,家自为说,正误自辨,取舍自酌。引用注明作者和出处。 来源:罗氏家园
阅读:24094
日期:2018/6/9

查看评论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字体: 】 
上一篇:《豫章罗氏源流考》内容简介
下一篇:抗日战争中的“模范医生”罗盛昭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站长提示:这里不是互动留言处!
点  评: 字数0
用户名:  密码: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家园地址:http://www.luos.org  粤ICP备13039246号-2
家园创建:罗良富   技术支持:AssumeYessure   法律顾问:罗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