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肩抗日寇,风范昭后世 ——祖父生平回忆录
作者:罗冠东http://www.luos.org 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隆重纪念之际,深受感染,思绪万千,不免回忆起了我的祖父。因为祖父青年时代曾经会同数以万计的中华儿女亲身经历了八年的抗日战争,共同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世界历史和人类维护正义的不朽篇章,为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起到了波澜壮阔的推动作用,为今天勿忘国耻的后世警示给予了历史启迪。虽然祖父已故十余年,但值此纪念之日,特就祖父生平予以整理,以此缅怀和纪念祖父,并与众人分享战乱年代的点点滴滴和历史缩影。
(一)出身民国,投身革命 祖父文奇先生,字庚长,系扶风贤官罗氏宗族第六代传脉。祖父生于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腊月初九,殁于古历二○○三年十月三十日,享寿九旬有一。 祖父自幼家境贫寒,七岁丧母,由其年迈祖母抚养长大。由于族系长期从事农耕,虽然有着传统的耕读传家理念,但出身晚清时代的曾祖父给祖父起名文奇,其目的当然是希望祖父在这国家交替的时代能够以文报国、脱离农门。因此,祖父虽然出身动荡年代,童年苦难,但在其舅家(晚清扶风四大绅士之一的杨姓)的资助下,幼时依然就读了私塾,并且上了县立高等小学,徜徉文墨,诗书继世,为祖父一生的修养和风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民国十八年(1930年),全国性的旱年疾荒、民不聊生,陕西关中一带尤为严重,这就是史称的“大年馑”。当时祖父年仅16岁,庄稼无收,迫于无奈,随父(吾曾祖父)北上一直逃荒至甘肃平凉一带,依靠打小工、做零活维持父子生计。祖父曾经给我讲到,民国十八年大年馑期间,所到之处均是饥荒贫瘠、饿尸堆积的惨烈景象。儿时的苦难给了祖父深刻的记忆,因此祖父一生生活节俭、爱惜粮食,也以此教育和要求后辈儿孙。 就在逃荒期间,祖父18岁时投身了国民政府十七师49旅(国民党西北军冯玉祥部队)。当时当兵入伍叫“吃粮”,因为当兵最起码可以糊口保命,按照曾祖父对祖父的愿望我能想象当时先祖父子的生活困境和万般无奈的心情,为了祖父能有一口饭吃,先祖父子断然决定让祖父弃笔从戎,保全有用之身,当兵入伍,父子分离,就此拉开了祖父一生的革命生涯。
(二)黄埔立志,铁肩抗战 由于祖父良好、坚实的文化功底,书写俱佳,因此入伍后一直担任随军文书、机要员等职务。战乱年间,随军征战,后国民政府抽调西北军十七师49旅改为新五师,开赴前线,驻河南商丘整顿、休练一年后,改为一百六十七师(抗战期间后又改为一百一十八师)。 1937年初,时年祖父24岁。鉴于祖父在部队的良好表现,以行伍下级军官身份由师长王治岐(甘肃天水人)亲点保送至黄埔军校(全名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湖南武岗二分校十四期军官队学习。当时全师近万人仅保送了两名年轻军官,祖父便是其中之一。在我童年时期,祖父每次回忆谈及此事,总是眼神明亮,欣喜异常,充满了自豪。我想这是祖父人生辉煌的一笔,是祖父巨大的精神财富,祖父也是为了借此勉励当时尚处年幼的我,鼓励我奋发有为、勇攀高峰。 国家危难之际,黄埔军校成了有为青年成长和锻炼的摇篮,也成了培养和培育抗战中坚力量的领导集体。祖父与众多的青年才俊、军事精英、时代伟人一起栉风沐雨、沉淀积敛,在黄埔校训“亲爱精诚”的鼓舞下,不断提升革命热情,心存民族大义,磨练斗志,学习知识,练就本领,立志抗战。祖父后来给我讲到,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不仅学习军事科目,同时还学习文化课程。因此,祖父的身上积累了特有的刚毅、坚强的军人气质,也有了儒雅、仁义的文人风范。黄埔军校的学习经历锻造了祖父正义的革命情怀,积淀了深厚 的人文修养。 “七?七事变”发生后,抗日战争一触即发,校区划归战区,校址急迁贵州,军官队做短暂结业。带着满腔的民族仇恨与抗战热情祖父离开黄埔军校,回归原部队参战。1937年12月10日,南京沦陷,祖父随部队赶至长江北岸参加会战。据祖父回忆,当时日寇已经炸掉了南京长江大桥,浦口摆渡已断,国民政府紧急调集部队在长江北岸驻扎,与日寇隔江对峙。日寇的飞机不时的掠过中国军队的头顶投下炸弹,特别是夜间日寇向北岸投放探照信号搞袭击,刹那间像白昼一样明亮,紧跟着高射炮的炮弹就会落入阵中。听祖父讲,就在这千钧一发、生死攸关的情况下,中国军队从未退缩,坚决的用高射机枪射击日寇的飞机,进行顽强的战斗。 在隔江对峙期间,祖父亲眼目睹了南京城的滚滚硝烟和枪炮之声,听说了一岸之隔的南京大屠杀的惊世血腥和日寇灭绝人性的滔天罪行。每每回忆此情此景,祖父情不由己,潸然泪下,对惨遭涂炭的三十万中华儿女深表衰惋,对日寇的血腥罪状深恶痛绝。曾于1989年黄埔军校扶风同学会成立及扶风县政协纪念“七?七事变”扩大会议上,76岁的祖父与众多黄埔校友和爱国人士深情回忆并交谈,奋笔写下了: 依稀五十二年前,日寇铁骑袭锺山。 雷惊金陵风云起,硝烟滚滚国门环。 中华儿女三十万,血风腥雨遭涂炭。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谷寿夫。 关于这段历史,祖父后来在个人回忆录上做了特别注解:“1937年8月13日发生上海事变,紧接着南京沦陷,我中华民族危在旦夕,但三十万华夏儿女用钢铁长城、血肉长城抵挡日寇侵略,在南京城惨遭涂炭。谷寿夫为南京大屠杀的首犯,另一犯叫松井石根,日本投降后,此二犯最终被远东军事法庭判处绞刑”。从祖父的特别注解,我们便自然理解了中华民族当时的历史景象,更体会到祖父等中华儿女当时对日寇的倾肺痛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感受了全国人民对日寇投降、战争胜利的豪迈情怀。 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遗忘的国耻和国难,从祖父的讲述中,我们能体会当时的战争局势中国军队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因为战争刚开始也是为了保全有生力量与日寇长期作战,同时也为了保护南京城的历史全貌和文物古迹不受破坏,更重要的是南京城里面中国民众与日寇混杂一起,如果全面开战,必然伤及无辜民众。虽然各级将士及全体军官均纷纷请战,要求部队下令渡江,开进南京城与日寇决一死。但国民政府从民族大计出发依然下令沿岸守军全线撤退,战略转移,从长计议。作为一名军人必须服从国家及部队的调遣和指挥,每当回忆到此情此景,祖父便立刻从座位上弹起,并且摩拳擦掌。儿时,我只是觉得祖父好像是在给我们讲战斗故事,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这段历史的解读,我能想到祖父以及战友们当时马革裹尸、战死沙场的革命情怀和被迫后撤的无奈心情,同时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祖父作为一名军人的喷血情怀和对国家民族的深仇大恨,以及对日寇咬牙切齿和同仇敌忾的心情。即使到了晚年,只要谈起南京大屠杀,祖父依然不能搁置自己的青年志向和革命情结,义愤填膺,情绪激动,让我们后辈对祖父刚毅、正义、热血的爱国情怀倍受鼓舞和感染。 随着战争岁月的推移,祖父随部队转辗于祖国的大江南北,主要在长江流域与日寇展开殊死的斗争,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安徽、广西等地均留下了祖父战斗的足迹和身影。其中,祖父在安徽蚌埠随部英勇抗击日寇并与日寇发生白刃战,左手背被日寇刺伤,永久的留下了一匝长的刀疤。祖父讲,那一战,敌我势均力敌,伤亡均很惨重。但祖父每次回忆时,内心从来没有战争带来的伤痛之情,反而是杀敌致胜的豪迈情怀溢于言表。 1945年初,祖父随部转战至广西柳州,祖父率一个连奉命看守军用机场时,被日寇突袭的飞机炸伤,左腿留下了永远的伤疤,并且恢复后明显比正常的右腿要细很多,但是直到晚年,祖父走路依然坚挺有力,不因曾经受伤而有失军人风范。由于此次受伤较为严重,祖父被送到第七陆军医院(具体院址不详,祖父个人回忆录未做说明)疗伤,后与原部队失散。在祖父转至后方住院疗伤期间,医院里面集中了众多的伤员病号,由于都是从战场上下来的军人,因此脾气均很暴躁,众多因素的影响,医院里面常常会出现相互的打架和刁难医护人员的情况发生。祖父良好的黄埔风骨和修养,以及多年战争的历练与带兵打仗的经历,经常会集结医院里就近的战友、病友、难友们进行思想情绪的疏导和交流,尽力维护医患关系和相互之间的人际关系,避免不良情况的发生,积极配合医院治疗。祖父虽受伤疗养,但依然在进行另类“战斗”,祖父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军人身份和职责。 同时,祖父曾经给我讲过,抗日战争期间,他们所在的部队俘虏了很多日本士兵,但按照国民政府的命令,必须优待俘虏,不得处决。因此,部队给予了俘虏最大的尊严和宽容,将最好的食品发放给日本俘虏,并且未进行集中羁押。初期由于相互语言不通,虽然中国军队给予日本俘虏最大的优待,但日本俘虏不是拒食就是寻死。后经师部派来的翻译与其交流后,才得知部分俘虏本为日本渔民,被迫参军参加侵华战争,俘虏自身的厌战情绪亦很严重,也期望息战回家与亲人团聚。也许是中国政府和部队的优待政策感化了这些日本俘虏,在祖父部队平时训练期间,这些日本俘虏归依归顺,还给中国军队教会日本军队特有的旗语。随着部队的转战,俘虏不断转移至上级部队,但均遵从优待政策。侵我之敌,我善待之,这是何等的大度和包容,这就是中华民族!人类向往和平的本质内心,与生俱来。战争只是心存鬼胎的个别政客驾驭了人民的良知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日本政府发动的侵华战争不仅受到了中国军队和广大民众的顽强抵抗,而且受到了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反对。邪不压正,众志成城,中国人民用正义的力量和坚强的精神必将赢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万里长城永不倒,血肉之躯不可摧。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向国民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结束了!中华民族的龙脉精神,中华儿女的刚强斗志,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时年祖父32岁,同众多的中华儿女一样,祖父无怨无悔,不屈不饶,奋勇杀敌,多少次的枪林弹雨、多少次的生死存亡都比不上抗日战争胜利的喜悦!祖父讲到,当时他在后方医院疗伤,整个医院得到消息后,一片沸腾,战友们纷纷拥抱、呐喊、流泪,各种欣喜、各种激动瞬间汇成战争胜利的海洋。那怕到了晚年,祖父依然思维清晰,只要谈起抗日战争,依然清楚的记得这一天!
(三)投诚起义,参与民主 日本投降后,1945年秋,祖父结束疗伤,由医院出据证明返回原籍陕西,并在国民政府西安警官学校二十二总队十三大队31中队学习,一年半后于1947年春天毕业,被派至本县警察局任第一科科长,主要负责全县的军事和治安管理等工作。时年,祖父34岁,孓然一身,回到家乡,二老(曾祖父续娶了后曾祖母)依然健在,父子离别15年后再次重逢,母子阔别15年后首次见面,人间悲情莫过如此,人间喜悦从天而降。随后,祖父结婚,我的父亲于1948年农历8月出生。每当回忆祖父抗战结束后回到家乡的情怀,让一个战乱年代几近濒临破散、杳无音讯的家庭得以生存和延续,我们后辈儿孙不禁潸然泪下,感恩涕零,倍感珍惜,家庭的荣誉感油然而生。 1949年,祖父36岁,正值英年,在解放战争的后期,祖父得到了撤退至台湾的命令。但是由于当时二老已经年迈,我的父亲尚在襁褓之中,祖父经过深思熟虑断然放弃撤退。后来学习了中华民族解放战争的历史,我能深刻的体会到祖父当时的艰难抉择,那是一种政治情节、历史使命、军人情怀与个人情感的相互交织和纠结。如果祖父当时选择了随部撤退至台湾,也许同样可以保全家庭,但可能我们的家庭与今天大有不同。历史没有如果,我们无法评论。 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深入以及时局的转变,祖父与本县地下共产党员进行了联络,于1949年5月17日深夜,将全局38支长枪和1支短枪以及两箱档案、电讯器材和全局人员,一一登记造册,冒险送至中共扶风高中温鸿儒、乌世英手中,并率部投诚起义(祖父的这段历史,《扶风县志》有所记载)。在今天看来,我非常庆幸祖父的时务之举和饱满的家庭情怀,因为祖父用自己的政治前途和个人生命维护了家庭的延续,同时也保护了众多战友的生死存亡和攸关利益。 从16岁逃荒,18岁当兵,到36岁解甲归田,祖父的战斗生涯和革命之路就此结束!祖父二十年的青春年华留下了动荡不堪的苦难记忆和人生经历,祖父二十年的风华正茂毫无保留的献给了激情如火的战争岁月,祖父不仅用自己坚硬的铁肩英勇抗击日寇,而且用自己宽大的臂膀呵护家庭的成长,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双重洗礼,祖父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和新中国的成立。岁月沧桑,留给祖父无限的回忆。时代兴替,留给祖父继往开来的气息。 解放后,祖父与祖母回归田园,从事农耕,赡养二老,抚养子女,生活平淡。“文革”期间,祖父本人曾深受迫害,但祖父任劳任怨,从不因为历史的原因,悔恨自己的命运和抉择,始终如一的劳耕不辍,教育子女爱国爱民。即使在“文革”期间,我的父亲因为招工受到祖父历史成分的牵连而未能成行落入农门,祖父也从未向命运低头,从未抱怨国家和政府,同时父亲依然而然的选择了耕读传家的传统家庭发展之路,也从未怨恨祖父半点。今天,我们后辈儿孙从不评论这段国家历史的对与错,从不评论祖父走过的人生道路,只是坚守家庭发展的理念,继承先祖的光荣传统,奋发有为的工作和生活。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2年祖父适得平反,洗去三十多年的不白之冤,并以民主人士的身份列席扶风县第二届政协会议。1989年,黄埔军校扶风同学会成立,祖父专心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遵照“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志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的黄埔宗旨,先后与扶风籍台湾人士谭卓越(又名谭俊秀)、郑爷爷(名字我已经忘记,此处暂称郑爷爷)等人多次书信往来,深谈家乡建设的美好蓝图,表达个人的祖国统一心声。与祖父书信联系的多位老战友、老同志于90年代从台湾先后回到家乡探亲,与亲人相认,与祖父见面。在我小的时候,有幸亲眼见证了祖父与上述两位爷爷见面的情景,那个时候我体会不到什么是骨肉分离、亲情断割的感受,只是见到爷爷们之间抱拳作揖的礼让和握手拥抱的欣喜,并没有想象中的老泪纵横和悲喜交加的情景,后来我懂得了这些爷爷们永远有着中国军人坚强、乐观、大气的风范,见到的、看到的只有爷爷们相互之间的谈笑风生和畅怀叙旧以及到处拜访故友、参观家乡建设的情景。祖父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实际行动为两岸和平统一默默地做着应有的贡献,不失一个民主人士的身份!
(四)宗亲礼仪,昭示后世 根据族谱记载,扶风贤官罗氏宗族自明朝万历年间从晋入陕,先祖兄弟三人携眷迁徙至扶风老城北街,故族谱记载,前称罗氏宗族为扶风北街罗家。后由于农业发展,其中先祖兄弟二人又迁至午井贤官落户,从事农耕,长兄留在县城,祖父一系即为扶风北街罗氏宗族长兄一脉。岁月流逝,历史变迁,贤官罗氏宗族一脉得以发扬光大,人丁兴旺,县城北街罗氏宗族一脉仅存一户。因此,罗氏宗族后代改称宗族存续为扶风贤官罗家,两系至今均已有九代传脉。 受传统思想的熏陶,祖父是一个宗族观念极强的人。解放后,祖父及时与贤官罗氏宗族取得联系,恢复往来。据父亲讲,在他幼时,每逢祭祖思亲之日,祖父便带他到午井贤官祭拜先祖,共叙宗族亲情。祖父晚年,整理编写了自有一脉的家谱,并与贤官罗氏宗族交换族谱,延续宗族记录。祖父的宗亲礼仪和思想,对后世子孙起到了积极的昭示作用。自从祖父建立宗族联系以来,至今扶风北街和午井贤官罗家几代人长期友好交往,同为一家,宗族存续,亲情备至。祖父去世后,午井贤官罗家宗亲不仅来人祭拜,而且送来“罗氏一脉、同根同祖”的挽联,这是对祖父一生宗亲礼仪的最高诠释。 祖父自幼同胞姊妹四人,祖父排行为季,上有年长胞兄、胞姐,下有年幼胞弟。胞兄在旧社会早年夭折,胞姐解放前出嫁后不久丈夫去世,年轻时期便开始守寡,并育有一对儿女。胞弟也在战乱年间入伍,随军征战,失去双腿,导致残疾,解放后返回家乡,但终生未娶。解放后,祖父不仅要赡养二老,同时也要照顾胞姐、胞弟,更要抚养子女,全家生活的重担压在了祖父及祖母的身上。祖父硬是凭着军人坚强、刚毅的性格和骨气,依靠勤劳的双手,勇敢的承担着全家的生活重负。我的曾祖父与后曾祖母都最终活了80多岁,祖父一直将其二老养老送终,尽到了人间孝道。祖父对胞姐及其后世子孙照顾有加,一直照顾到胞姐80多岁安详离世。祖父对胞弟更是悉心照料,不离不弃,从无怨言,直至1967年夏天胞弟去逝。黄埔校训“亲爱精诚”在祖父的身上体现出人性的光辉和人间大爱的光芒,对国家、对亲人,祖父均是真情奉献,无微不至,这也造就了祖父的男人情怀和伟岸气质,耳濡目染,世代传承,必将深远的影响着我们后辈子孙的每一个人。 同时,祖父膝下一子五女,子孙众多。祖父对孙辈从来不分里外,不分男女,均是亲爱有加,因为祖父深受三民主义的影响和熏陶,思想开放,观念出新。但祖父生前,家教极严,重视子女教育。在我幼时,祖父已经给我讲了很多待人接物、人情礼世的道理,甚至对我吃饭坐姿、走路姿势、逢人问候等方面都进行一一的讲解和要求。在我未上小学之前,祖父已经教会了我算术和很多古诗词,耳熟能详的“离离原上草”、“红军不怕远征难”、“天翻地覆慨而慷”的诗句在我四五岁时便已经背诵的滚瓜烂熟了。从小到大,祖父给我讲了很多的历史知识和典故,“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道理就是祖父最早讲给我的。在我就读大学期间,祖父给予了我莫大的鼓励与鞭策,家书中说到,“知识塑造人的性格,人们精神上的种种缺陷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错误源于无知”等寄往深情之言。祖父生前,留下了“要做事,先做人,精诚团结”之遗训。每当回忆起祖父,我总是泪眼迷离,情不自禁,祖父的一生留给我无限的回忆,祖父的一言一行给了我深刻的记忆,我时刻不忘祖父的教诲、培养和熏陶,铭记祖训,继承家风,用心的工作和生活,我想是对祖父最大的安慰。 祖父不仅重视宗亲,也对亲朋、睦领和蔼友善。由于在写对联、祭文、契约等文事方面以及人情礼仪、风俗习惯等人文方面,祖父样样在行,通晓事理。所以日常村上的红白喜事、兄弟分家、大凡小事等都会邀请祖父去帮忙、策划和处理,因为村里人觉得祖父不仅能作能写,而且见多识广,更重要的是祖父德高望重。此类事情,祖父从不拒绝,并且竭尽全力,得到了全村老少的一致认可与仰慕。听父亲讲,他小时候最自豪的事情就是,每年春节各村“耍社火”时要成立社火会,祖父是社火会的核心成员,因为祖父对历史、戏曲等方面甚是精通,所以对社火节目的编排、演练、装束等都由祖父一一策划和安排,每年我们北街村的社火都会推陈出新,重磅出世,赢得好评,用旧时的话讲就是“今年北街的社火赢了”,这会成为全村人一年的美谈!出身行伍的祖父,能文能武,虽然祖父不是一座历史的丰碑和时代伟人,但永远是后辈子孙学习的榜样!永远是后辈子孙仰望的对象!永远是后辈子孙心中的高峰!
(五)皈依佛门,平淡养性 祖父晚年,依然康健体铄,每天均是早睡早起,并且白天必须将床铺打理清楚,被子叠成“豆腐块”,继续保持着军人的生活习惯。同时,祖父晚年依然重视身体锻炼,从不生病和吃药打针,虽然背驼了,但耳聪目明,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从我小时候记事起,祖父就每天练习书法,勤耕不辍。祖父练习书法常写的一幅字就是“联络同志感情,发扬黄埔精神”。即使到了晚年,祖父都没有忘记青年时期的黄埔军校经历,“黄埔人”是祖父一生的烙印和写照,祖父用一生的情怀阐述和发扬着黄埔精神,用一生的情怀践行和奉行着军人气质! 在祖父80多岁时,受我家隔壁三爷(现扶风县城积福寺主持灵彰氏,按辈分我叫三爷)学佛的影响,祖父随后皈依佛门,在家修行。苦难、动荡的一生留给了祖父挥之不去的记忆,青年时代的热血报国和枪林弹雨的洗礼见证了祖父光辉的一生,文革时期的忍辱负重积累了祖父内心的宽广和博大,晚年时期的淡然使祖父放下红尘,回归原始,祖父念佛修道,平淡养性。每天礼拜三宝,研习佛经,从未停歇。祖父去世时,手掌合十,嘴中连念“阿弥陀佛”,阖然长逝。佛国没有苦难,只有光明和智慧,祖父在佛国必然荣归佳城,恒顺众生,同圆种智。祖父十年的念佛经历,深深的影响了后辈子孙,至今我们家族已经三代学佛。 祖父去世了,走完了他人生91年的艰苦历程。祖父的一生是军旅戎马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无尚光荣的一生,留给后人的是无限的思念,祖父的风范与德尚永远的昭示着后人。青松随风起,大地批白素。祖父出殡当天,虽是寒冬,但县政协、统战部、黄埔军校同学会以及祖父生前的老战友、老同志、老朋友和贤官罗家、北街全村老少等几百人一起为祖父送行,村委会组织召开了盛大的追悼会,众人一同回忆了祖父平凡、伟大的一生,表达了无尽的哀悼之情。祖父以土为安,直奔极乐,愿祖父安息!
(六)结束语 峥嵘岁月风雨程,大江东去青山在。 德高望重风范显,世纪乾坤照子孙。 祖父虽逝,但祖父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中年时代的艰难历程以及晚年时代的平淡修行永远的留在我们的心中。值此纪念之日,也值祖父诞辰102周年之际,鉴于祖父对我的深远影响,我不得不用尽内心最深的情怀去回忆和纪念我的祖父,让祖父同祖国的纪念和缅怀同乐,让祖父在天之灵感受祖国的和平繁荣、昌盛强大。始做此文之时,几度落泪,难忍哽咽,字字斟酌,唯恐不能真实还原祖父的生平。在即将成稿之际,我依然不能释怀,祖父的音容笑貌长久的出现在我的双眸之中,我仿佛回到了儿时,回到了祖父的身边,鹤发慈祥的祖父依然在教我算术、历史和诗词。无奈不知如何停笔,只因回忆无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