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发送稿件
我的母亲罗永芬

我的母亲罗永芬

作者:桑叶(方西峰)http://www.luos.org

  【编者按】本文原名《母亲》,作者方西峰系罗氏后代,外祖父罗世辅与烈士罗世文是堂兄弟,其母罗永芬随夫(黄埔教官,后为河南大学教授)方镇中,曾在编者老家铜梁留下过足迹。本文既是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也是对罗氏家族根的找寻,读来别有一番感慨。
  从十一世起,罗氏家族的字辈是:
万世永昌大,孝友必贤良。善庆存诗训,养正韶书香。

(一):引子

  母亲离我而去已经五十七年了。
  小时候,听妈妈拉家常多次提到她的家乡四川省自流井罗家湾,那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附近有一座长满龙眼树的山。她家祖祖辈辈靠盐井、经销盐业生存……她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在她7、8岁时,父亲到上海收取欠罗家的盐债,从此就没有回来,据说是被暗杀在上海,母亲只记得是奶奶把她带大。她虽有4个哥哥,其中一个哥哥很小的时候就死于肺病,两个哥哥从军后不知下落,最后一个哥哥抗战时在滇缅公路上亡故,母亲也难忘牺牲在重庆歌乐山松林坡的叔父罗世文。
  那罗家湾的龙眼山、自流井的盐、会冒火的井;那罗家的亲人、连母亲都记不清楚的外公、外婆……还有在我心目中杀身成仁的英雄外叔公罗世文,这些在我童年、少年时代的脑海中,母亲的娘家像一团看不见、摸不到的雾,飘渺而神秘。
  谁知道第一次见到母亲的罗家人,竟然是在江南名城苏州。

(二):相逢在苏州

  1948年,父亲方镇中作为国立河南大学的教授随该校迁苏州复课,居住在苏州观前街附近的祥符寺巷。1949年,苏州解放的前夕,家中突然来了一位英俊潇洒的舅舅——罗永乾。这位年轻的舅舅是母亲的堂弟,充满活力,所以深得我这个当年7岁小女孩儿的喜爱,而且舅舅第一次到我家,就带来了一包让小孩子垂涎欲滴的苏州采芝斋糖果,所以我总是围着他转,听他和父母说话……
  大概这位堂弟是孤苦伶仃的父母难得有的亲戚,对于跟随父亲走南闯北离开家乡的母亲来说,这次在战乱的江南与堂弟相逢,无疑对我们家显得较为重要。
  苏州解放后,我们全家又随国立河大回到了开封,永乾舅舅给母亲寄过几封信,我才从父母的谈话中得知舅舅是共产党地下工作者,他对那次苏州之行,在我家住了几天得到了父母的照顾和掩护,深表感谢。这时,我也得知舅舅在苏州已经给母亲带来了罗世文叔父已经遇难的沉痛噩耗……
  有幸的是舅舅离别时,留给母亲的一张他的照片,而这张照片即便历经了多年来我们家破人亡的磨难,我也一直将这张和父母的仅有的两三张照片珍藏在一起,保存至今。前两年,我已经将这张照片翻印了正反两面,即正面是照片,背面是舅舅的题字:“镇中先生、永芬姊存念,弟永乾赠,三八年於苏州”的这套照片,交给了苏州档案馆。
  那么,在中国政权更替的1949年,“地下工作者”的永乾舅舅到苏州肩负了什么使命,作为普通百姓的笔者是不可能知道的。但是,在父亲1957年9月4日所书写的《自传》(现存有关档案馆)中,却留下了这段历史的一个小小的注脚:
  “……到苏州不久又和地下新青团员罗永乾取得联系(改名罗渝,现在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在我参加学校维持会前,罗即告我尽力维持学校为人民立功。因此在苏州解放后我立即接受军管会文教部长徐步同志的领导,随时向徐部长请示。”
  以上这段平和的文字,父亲留下的却是在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中,国立河大的动向及他作为无党派人士的政治态度。
  母亲生前,曾多次谈到她的叔父罗世文的身世,在母亲心目中,叔父是一个和其寡母相依为命的神秘人物……母亲还说道有一次叔父文静漂亮的未婚妻到罗家湾探望婆母(即罗世文母亲),婶娘高兴得翻箱倒柜,恨不得把家中所有的好东西都送给儿子的未婚妻。但是,罗世文来无影、去无踪地离家干革命,这位婶娘盼儿子盼的经常以泪洗面。
  不久,母亲的奶奶病重,奶奶抱着幼小的母亲哭“‘十妹儿’(母亲在罗家女娃中排行十)可怜呵,我走了你咋办哟……”奶奶断气后,母亲还睡在奶奶的怀中,母亲每讲到这里就哽咽起来。
  奶奶逝世后,母亲后来就寄养到重庆的一家亲戚家。母亲在被送到重庆之前,还曾经去探望和她一样孤苦伶仃的罗世文的寡母——婶娘。

(三):难忘的往事

  如果,你一闭眼,父母的冤魂就双双站在你的面前!你还能够就此抛置脑后而忘却吗?不,不会的。我从来不信“一手遮天”之“厚黑”邪术,我坚信:再“深”的水,也会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
  1958年之秋,父亲方镇中又一次遭“开封师范学院”不法之徒的诬告陷害,一个遵纪守法的教书之人,在熬过一连串疾风暴雨的政治运动之后,“他们”竟然胆大包天篡改国共合作时期的中国抗日战争史,推翻共产党组织给方镇中政治历史的结论,私设公堂、欺上瞒下玩弄“政术”,妄图以“封口”、“断根”的残酷手段,为他们编造伪史扫清道路,为掩盖自己政治身份向上爬,要彻底搬掉方镇中这块“绊脚石”,不惜以诬告陷害,制造了铲除国立河南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方镇中大冤案……
  在断绝了方镇中全家六口弱妻幼儿的生路,四个未成年的孩子失学,三个孩子相继沦为童工,其中16岁的我已经离家出“逃”,到焦作煤矿王封矿作了矿工。1959年夏,“他们”步步紧逼,在驱逐一无所有的方镇中全家扫地出门(即将已经撵至炉坊胡同7号院的一间10平米的杂物间后,还要撵出7号院)时,就地逼死了走投无路的母亲。
  一时间,在“他们”一手遮天的“暗箱”操控下,“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母亲,真格的应了曹雪芹那句“一载赴黄梁”的传世名句。
  等我接到电报,赶回“开封”时,因天热,母亲已经被草草下葬了。父亲带我到埋葬母亲的开封城东北角的铁塔附近稀疏的乱坟堆,见到沙土地一座埋葬母亲的新坟,我傻傻地站在坟边,简直是不明白,一个勤劳干练、善良至极、活力四射、呼来唤去的年轻母亲,怎么会说没有就没有了。当我意识到母亲确实和我已经阴阳相隔,永远和我不能相见时,我才放声大哭。父亲这时真正像一个“罪犯”,卷曲在我身边,不断地向我赎罪般慑嘘道:“是我对不起你妈,是我害了你妈……你妈跟着我没有过一天安生日子,生前她一直惦念着她的家乡自流井,可惜我没有能力让她回去看看,我只能在你妈下葬时,让她面朝西南,遥望家乡”。
  从此,开封城的东北隅,又多了一个凄厉的冤魂。母亲临终时我不在她身边,留下了我终生的遗憾;母亲的悲惨命运,也就成了我永远的“最痛”。
  文革后,有两位老街坊都悄悄给我说过母亲惨死的情况。其中有一位目睹者告诉我:“你妈死的那天夜里,我爹(一位从农村来照顾这位街坊孩子的善良老人,当年我们家的小孩子都叫他“老爷”)半夜偷偷到你家,看见你爸跪在你妈床前哭泣道‘是我害了你,是我对不起你……’你弟弟妹妹站在你爸身后哭成一团,太惨了。你走后,你妈几个月不吃不喝,天天喊冤、嚎叫不已,死时人已“抽巴”到几十斤……你妈下葬那两天,我爹几夜都没有睡好觉,在屋子里转来转去,唉声叹气不停地说‘好人呐……好人咋这样的下场……好人呐……’我爹不忍,偷偷送了一只‘打鸣鸡’陪你妈下葬”。
  但愿这样的悲剧不要重演!老百姓哪个不盼望党纪国法渗透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每一个角落,让那些人性尽丧、违法乱纪、草菅人命的不法之徒无处遁形。

(四):母亲的遗嘱

  1958年之秋,笔者在“倾巢之下”离家出“逃”,想不到与母亲竟成永诀。那么,之前母亲究竟给我留下了什么最后的遗言,现在到了公诸于世的时候了。
  这些出自一位家庭妇女临终遗言的犀利直白,是利令智昏、“政术”高超、手段残酷,以为就可以掩盖其偷梁换柱的斑斑劣迹的势力团伙,始料未及的。
  这就不能小觑我那炒菜、做饭的亲娘,她可是正宗的四川盐帮出身,吃朝天椒就白开水的“辣”妈,她生性刚烈,是非分明,揉进她眼中的“沙”粒粒有数。
  作为父亲跟随国立河南大学“南迁北返”这段历史的第一当事人的母亲,历经解放战争、迁徙苏州的风风雨雨,对牵动全校师生员工轰轰烈烈的校政维持委员会的民主选举活动,对丈夫方镇中当选主任委员的辉煌历程了如指掌;她一个人带着四个未成年的孩子(7岁、5岁、3岁,还有1948年8月出生,没有满月就来到苏州吃奶的娃娃),全力支持丈夫,为保护国立河南大学而冒着战火四处奔波筹粮、筹款……苏州解放前夕,她的中共地下工作者的堂弟就在她身边,1949年在苏州她便得知叔父罗世文已经惨遭杀害而遇难的噩耗,她和共产党人有着实实在在的血缘关系,她会不热爱共产党?
  苏州解放时她欢欣鼓舞,每天都让我们几个孩子拿着她用大红纸糊的小红旗,到门口去欢迎解放军进城,看解放军列队、唱歌、操练……1949年4月29日,他一直等着回家吃饭的丈夫,告知她军管会进驻河大设在苏州怡园校部的接管情况……1949年7月3日,母亲为了不影响父亲工作,自己拖儿带女和几个帮助扛行李的学生,登上了解放军派来送河大回归的“专列”(即军用货车,我家乘的是一节很多家庭挤在一起敞篷车厢),风雨兼程,欢天喜地胜利北返河南。
  1949年7月9日回到河大法定校园,8月父亲就落入不法之徒“乱中取胜”挖好的要斩草除根的“陷阱”,到1950年3月仅仅七个月的工夫,国立河南大学校委会主任方镇中就被非法定为莫名其妙的“伪官吏成份”,以“解放后留用”的手段“净身出户”,即撤销一切职务,沦为非正式教工(给予高教六级待遇),这时,母亲强忍对父亲非法的种种不公正待遇……她只是多次告诫丈夫:“不能给这个学校干了,你到西安找你的同学侯外庐……”(侯外庐先生这时任西北大学校长)。但是,母亲哪里知道这时父亲已经走不了……
  1952年在国立河大法定校园的大礼堂的千人大会上,拉开了第一个将无辜的方镇中推上了“批斗”舞台的先例。母亲得知后在家中哭的昏倒在地,像火山爆发般喊出了:“‘他们’欺人太甚呵,解放前他们就欺负你爸爸,派特务监视他,只要不加入‘他们’一伙,就不让你爸爸当法学院院长……不该从苏州回来呵!上‘他们’的当了……你爸爸是好人呵,解放前你爸爸尽是给共产党办事呵,他有什么罪?‘他们’那里是共产党呵,‘他们’……”字字句句掷地有声。
  仅仅一句“不该从苏州回来呵!上‘他们’当了……”就点明了,1949年违法乱纪团伙的“他们”,破坏共产党和平接受文化教育的政策,撕毁了对国立河南大学北归河南之后“各照其位,继续上课”承诺的卑鄙行径。
  可以说,母亲用最简单、直接的道白,给我留下了1948—1949年国立河南大学南迁北返的这段历史真相关键的一斑;留下了开启国立河南大学及其校委会主任方镇中大冤案密码的一把钥匙。
  从1949年8月开始,年年交待问题、年年挨整的方镇中,1955年又历经七个多月的审查。庆幸的是,这次在开封师范学院共产党组织领导的肃反运动中,执行的是《中共中央转批中央十人小组关于反革命分子和其他坏分子的解释及处理的政策界限的暂行规定》的政策法规,击碎了不法之徒对方镇中的长期纠缠不放的无耻陷害,给予父亲政治历史“不以反革命论处,免予处分之结论”的解脱。然而,令人震惊的是领导这次“肃反”运动的开封师范学院党组书记郭晓棠,反而即刻以执行了“极左”路线的罪名……1957年1月被调出了河南省教育界(见网文:一路坎坷与险阻:理想 抱负 人生——郭晓棠沉冤始末(三)……郭晓棠1968年11月12日书写的交待材料)披露的内幕。1969年4月,共产党员郭晓棠在西平县死于非命。
  1956年父亲解除了隔离审查回到家中时,整整担惊受怕了七个多月,以泪洗面的母亲平静后又道出了“你爸爸是好人呐,在苏州是解放军的座上宾呵,解放军的领导同志拍着你爸爸的肩膀夸他‘方先生是进步教授,是河南大学的功臣’……”无疑母亲又三言两语揭开了国立河南大学留在苏州,等待解放,以方镇中为首的校政维持委员会代表学校接受了解放军接管的事实。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民革”河南省委从1952年开始邀请父亲,在父亲政治历史有了共产党组织的光明磊落的结论之后,终于冲破阻力,父亲于1957年初填表加入了民革。谁知,共产党组织给父亲的这种“解脱”,即刻在1958年招来的却是方镇中的全家灭顶之灾,这个诬告陷害方镇中的团伙,竟能登峰造极捏造出莫名其妙的“反革命一案”开除方镇中“留用”资格,法办了。
  而陷害手段之“绝”不可想象:不公布方镇中“右派”言论、不公开批判方镇中反动言行、不公布方镇中“反革命”罪恶事实……以此造成方镇中“罪大恶极”的神秘而恐怖的谜团。“他们”却暗中散布谎言:方镇中是“河南大学最大的国民党反动派势力”、“国立河大‘南逃’的头子……维持会会长”、“最大的国民党反动军官”……编织了谁都不用负责的“谣言”来惑众,这样一来,方镇中“罪恶滔天”的禁区,谁敢触摸!而且,多年来,多位方镇中的同事、学生根本不知道有“逮捕法办”之事。改革开放后,有教工偷偷告诉我:“当年,法院宣布你爸爸是‘反革命分子’的布告,就贴在学校7号楼后面的墙角上……”
  为了查清父亲的右派、反革命言、行,我翻遍了河南省的那个阶段公开发行的报纸,几乎没有找踪迹。这只能说明方镇中根本没有右派、反革命言、行……也就是说在 “他们”如此这般精心设计的“政术”阴谋下,一时间方镇中连同国立河南大学及其这段历史的真相,也就神不知、鬼不觉的蒸发掉了。当然,最大的副产品还有方镇中作了原国民党河大直属区党部的骨干分子的替罪羊,一箭三雕也!
  这种连续的无理纠缠“诬告陷害”,终将方镇中推入无底的万丈深渊时,家庭妇女母亲在极大的冤屈中崩溃,母亲最后只有拼上了仅有的一条性命,呼天吁地要辨明真相,为夫申冤……她惊天动地的呐喊着:“你爸爸可怜呵……他无帮无伙、无党无派、无亲无故,你们又小……‘他们’解放前就欺负你爸爸,解放后要害死他、要害死我们全家,不给我们全家留一丝丝活路呵……共产党都放过了你爸爸,‘他们’都不放过呵,‘他们’哪里是共产党呵……我活不了啦”。
  母亲真的就这样走了!“无帮无伙、无党无派、无亲无故”的父亲、母亲,就这样相继消亡了。“他们”一句“剥夺其政治权利”,致使父母丧失了做人的一切权利,失去话语权、没有申诉权,失去了工作权,也就丧失了生存权。
  “朋党兴,政事乱”。“无帮无伙、无党无派、无亲无故”的父亲、母亲,终将作了河南省那座曾经著名过的国立河南大学的陪葬品……
  命运是什么?我和母亲的16年缘分就这样尽了吗?
  一个甲子过去了,我时常触景生情怀念着我那苦命的妈……想到母亲自1938年在重庆与黄埔教官父亲结缘后,随黄埔14期辗转到铜梁安居镇,几经周折又随父亲调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戎装八载的父亲前后参与为抗日前线等军政部门培养了约4万名黄埔员生……1945年抗战胜利,父亲抛弃一切名利,带着母亲来到家乡河南。思想起,母亲和父亲二十年的缘分,鹣鲽情深、妇随夫唱、生死与共,共育五子女的情分与悲惨命运,往往不能自己……
  至今,当年母亲的哭喊声仍然萦绕耳畔,此情此景历历在目,永生难忘。多少年呐!依然会在梦中惊醒时触摸着枕头,感知母亲曾经抱着我哭诉时的气息,还有她那打湿了枕头的泪痕。的确,当年16岁长的高头大马的笔者和实际年岁并不相仿,似乎是母亲唯一可以倾诉、依靠的成年人,每每想到这里,想到亲娘对我的爱、对我的养育之恩、对我无尽的期许……心如刀绞、夜不成眠,时常痛恨自己的无能,恨不得抽自己几个大嘴巴……而她痛彻心肺的申诉喊冤、她以生命的代价,留给我的她生前未完成的遗愿,我又能完成多少?
  大概唯一能告慰父母亡灵的是,父母的磨难及悲惨的命运,催我努力、催我奋进、催我一丝不苟地“认真”做人;
  今生使我得到最大的安慰的是,1961年我被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参加解放军后,政委给我谈话时郑重、明确的告诉我:
  “你父亲那段历史完全在国共合作的抗日战争时期,历史清楚,没有问题。”

(五):寻找罗氏家族

  人生几何?时不待我。
  为了却“面朝西南,遥望家乡”亡母的心愿,弥补我的愧疚,前两年稍有空暇,我就按母亲生前不经意提到她的叔伯叔父是罗世文,以手上那张苏州解放前夕曾住在我家的舅舅罗永乾的照片为线索,开始寻找四川的罗氏家族。
  我想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不会找不到牺牲在渣滓洞的四川前省委书记罗世文烈士的下落,不会找不到母亲出生的罗氏家族。
  终于,经四川省党史研究会的指点,在威远党史研究会、自贡档案馆、自流井区档案馆等的热心帮助下,找到了母亲的族叔罗世存前辈,我喜悦不已,即刻写信联系。

  方西峰给罗世存的信
罗世存前辈:
  因我母亲罗永芬是永字辈,外叔公罗世文,所以外公应是世字辈了。
  因我要写方镇中年谱,必须要把母亲的罗氏家族录入书中,所以近年来一直在寻找自流井罗家。母亲于一九五九年辞世,那年我才十七岁,如今我已是七十开外的老人了。能找到你们我甚感欣慰。
  先寄照片和最近出的书。罗永乾舅父一九四八至一九四九期间,在苏州曾住在我家,有一张他穿西服的照片,还未找到,不会丢的,找到后给你们再寄去(已寄去了)。
  敬礼

罗永芬长女:方西峰000000000
2014年10月7日于北京00000000

  外叔公罗世存给方西峰的回信
西峰:
  感谢你多年来,为了解你母亲的家史所作出的努力和你对罗氏家族的眷念之情。年逾古稀,你仍不懈坚持查询你父母的身世,这份至诚和那种勇气,令我十分感动和敬佩!
  我们有责任将被尘封的事实真象,告白于天下,让正义与公理得以延续,这是社会文明和进步之所在。
  昔日的罗氏,是一个庞大且聚族而居的名门望族,是“信守儒素家风,重人伦,爱名节,以诗书为根本,科第为余事”的文明礼仪之家。
  你的外祖父世辅与外叔公世文和我是同曾祖父、母的兄弟,并都是罗氏长房后裔。我们的祖辈六人:修之、问之、思之、辨之、振之、动之。俗称“六一堂”,我们的父辈至清光绪年间,已多达46人(未含女姓)。
  你外祖父生于1888年,大概1933年在上海旅次去逝后,葬于上海四川公墓内。你外祖母尹氏,生于1887年,殁于1920年,葬于罗家塆故宅后山。你有四个亲舅父:永春、永德、永馨、永全。大舅父抗战时期在武汉保卫战役中在汉口阵亡。
  现仅能如此简告于你。预计续修《罗氏族谱》年内可付梓,成书后随及与你寄去。
  感谢你寄来的珍贵照片和资料。
  谨此祝 幸福安康

罗世存000000000000
2014年10月11日00000000

(六):拟续修《罗氏族谱》告罗氏子孙书(笔者摘录)

  随信附:
  1984自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对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视,人民物质生活逐年得以改善,对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与日俱增,各地重新掀起修谱热潮。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名以国档字(1984)年7号文件“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该文称“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资料。它不仅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
  悠悠岁月,物换星移,人世苍苍,宙宇茫茫。纵观今古,多少浮沉事,不朽风雅文章。国以史为鉴,县以志承先,族以谱溯源。家之有谱,则族之有宗,邑之有志,则县之尚存,国之有史,则治之有训。古往今来,不论国之大小,族之兴衰,民之强弱,无不为其著史立说,新撰史志,续修家谱,以承其前政,昭穆后世,播荫子孙。
  今有幸觅得《罗氏族谱》三修稿本,弥助珍贵。倘不及时续修,恐吾辈等知事者辞世,日后尤难如愿,岂不惜哉。现经议定,拟续修《罗氏族谱》第稿本,望罗氏子孙,务必相助,各尽其能,出谋献策,热心此务,相互转告,复印传递,速填履历,争取早日付梓,共成夙愿。
  据现存谱考,元末战乱,吾族先辈,别楚入川,早年游居巴蜀。明万历间,始祖(入川有谱载始)尚凤,寓居富顺洪合乡,新口田(即今观音滩)。至此,吾族祖辈乃聚族而居,公元一九五〇年,家族解体,成员分居各地。历时四百余年,迄今传世十八世矣。
  吾族先贤,历经沧桑,躬耕垄亩,挖窑采煤,凿井吸卤,经数代敬业。清乾隆中,七世孙义栋,励精图治,奠定基业,经济繁荣,百业俱兴,人增物旺,乃建祠扩庐。外界四邻,内理家政,举学育才,家威大振,蜚声巴蜀。
  …………
  吾族前贤,立志高远,艰苦卓绝,曾为家庭、社会创造力极其丰富的精神,物质财富。清代已有:进士、举人、贡生、放任同知、县令等数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庭文化,并融儒家和西方文化于一体,成为治家教育新思维。清代开办的《花萼山房》和民国时期建立的《威远县罗氏私立养正小学》,都堪称是早期家庭和社会义务教之典范。在清代开办诸多工厂、作坊之后,民初又在威远、自贡,率先开创了酒精、制革及水利和火力发电之先河,惠及社稷。并在威远碳业、自贡盐业开发史上,曾有过辉煌的业绩和超然之贡献,奠定了两地资源开发、与沟通的基础,成为将自流井盐、卤,航驶三峡,远销楚、湘第一家。留下了《凿井煎制》及《盐场土木工程》二册专著,对自贡盐业后续发展,有其深远影响。至今自贡保存最早开凿的《小桥井》遗址,实为吾族第七世孙义栋主持开凿(有史料记载,另发专稿)。
  辛亥革命前后,国难当头,吾族先辈舍家救国,变卖、典押家产,鼓励有志子弟数余人,分赴国内外读书、留学,学成在各自学科,均有较高建树,其中不乏有国家民族之精英,由中山先生《同盟会》会员:万瑞,抗日阵亡:世泽、世辅、世伦、永春等,留学法、苏、日学者、教授:万春、万键、万震、世嶷、世襄、世芬、世齐、世魁、永麟等。中共四川省委书记世文烈士,早期地下党成员:万钧、世良、世帅、世法、永扬、永烨(通)、永尧、永乾等三十余人。吾族不愧为历代书香门第,革命家庭,尔等应身为罗氏子孙而倍感自豪、自信。
  抚今追昔,非为家族昔日之富丽。实为传承文化之光辉,研读家史,澄清史事,辨别是非,重论功过。缅怀先辈创业之艰辛,追念先烈牺牲之壮伟,明白续修族谱之必须,知晓保存文化遗产之重任。用“诗礼传家,文章华国”思想教子,以先烈献身精神育人,为民立业,为国建功,对家庭多一些责任,于国家多一分光热,为中华之复兴而奋斗。
  祝
  中华民族繁荣富强
  罗氏子孙万世永昌

罗氏族谱编辑组000000000000
第十二世孙世存敬书000000000
二〇〇六年五月二十日00000000


  尾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国以史为鉴,县以志承先,族以谱溯源。”
  作为罗氏的后代,我为罗氏族谱的重光而感到欣慰。为外叔公罗世文作为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從来壮烈不贪生,许党为民万事轻”①,为建设民主自由的新中国,忠诚于信仰、坚贞不屈、壮烈牺牲的英雄气概而骄傲。
  抗战时期在武汉保卫战役中阵亡在汉口的大舅父——罗永春烈士永垂不朽!
  向川军的抗日将士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母亲罗永芬,不畏惧恶势力,为坚持正义、揭露真相,不惜以生命的代价为夫伸冤的贞烈气概“急风知劲草,抱璞守忠貞”②不愧为满门忠烈的罗氏家族的后代、不愧为罗世文烈士的侄女。
  ……………………
  ①1938年秋,罗世文拟作“别渝留念(二首)”共勉,“從来壮烈不贪生,许党为民万事轻”为第二首的句子。不久即离渝赴蓉(1979年11月25日载重庆日报)
  ②1925年共产党刊物《爝光》,接着重庆版《向导》之后于“五卅”运动中创刋。编辑人是肖楚女,发行人是罗世文,该刋主要是反映革命运动和宣传党的政策的文章,刚出两期即被刘湘的卫戍司令部勒令査封,肖楚女拟草《肖楚女的人生观》一文,在《新蜀报》上刋载,义正词严的驳斥揭露了真象,罗世文1925年7月,义正词严写下“為《爝光》停刊(三首)”(1979年11月25日载重庆日报),“急风知劲草,抱璞守忠貞”是第二首中的一句。

方西峰2015年6月9日00000000



oooooooooo家园提示:人自为谱,家自为说,正误自辨,取舍自酌。引用注明作者和出处。 来源:罗氏家园
阅读:6419
日期:2017/11/16

查看评论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字体: 】 
上一篇:清正廉洁的近代疆臣罗遵殿
下一篇:我的祖父罗文奇的“黄埔”情怀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站长提示:这里不是互动留言处!
点  评: 字数0
用户名:  密码: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家园地址:http://www.luos.org  粤ICP备13039246号-2
家园创建:罗良富   技术支持:AssumeYessure   法律顾问:罗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