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罗店镇“金罗店”之由来
作者:张宝明http://www.luos.org 上海罗店古镇,因“罗升开店”而名。
罗店镇位于上海北效,是宝山区的第一大镇,与嘉定区接壤,和江苏浏河、太仓相邻,是二省三地的交汇处。镇域面积约45平方公里,人口近9万,(其中外来人口占半),素有“金罗店”的美称。 话说古时候,从嘉定外冈到金山这一条斜线被称为“冈身”,也就是过去的海岸线。罗店地区在“冈身”以东,也就是在大海之中,后因流沙沉积,形成陆地。罗店成陆于唐代略前,宋朝起始有渔村,南宋时已有黄白泾等村落。 500多年前,闻名于世的黄姚镇(地处今石北侧)开始衰落,官家税收大减。朝廷见盐税日减,派遣赵孟(我国古代书画家)之父为黄姚盐场使,名为视察盐情,实为强征盐税。 赵盐场使到了黄姚后,因黄姚不能产盐,而百姓的生活又如此艰苦,因此,盐税仍无从着落。朝廷不满,便以“政绩不佳”将赵罢归故里。 再说赵盐场使赴黄姚就任时,带去一名家童,姓罗名健。赵盐场使被罢归故里时,罗健留子成婚。一年后,罗健得一子,取名罗升。 罗升16岁时,父母得病去世,留下罗升一人,生活清苦、孤独无助。忽然,有一天,罗升见东海暴涨,紫光冲天,罗升奇之,便用手捧起海水,用舌尖舔了一下,顿觉奇苦难当。此时,罗升大喜,这不是老一辈所说的“苦水煮盐”之水吗?于是,罗升便开始用海水煮盐,获得的盐是往日的十倍。如此三年,罗升大发。 三年后,海潮紫色隐去,海水不能再煮盐了。罗升见自己谋生之路断绝了,逐只身离开了黄姚。 罗升往西走了十余里地,来到一个村落,名为大溪村。罗升发现这里南来北往、东去西来的人很多,便用三年煮盐所得的钱买下了一座房子,开始开店经商。一年下来,所得颇丰。 自此,罗升的生意越做越旺,于是开始购田造屋,立招牌为“罗氏店堂”,堂内设“窝铺”(相当于今之旅馆、招待所),便于客商“度夜”。日长时久,店越开越多,人气也越来越旺。到了明朝,已形成“三湾九街十八弄”的规模,仅商店就达七百来号。清代诗人范连曾作《罗溪杂咏》诗提及此事:
练水西来清且涟,波光近与界泾边。 不须更访罗升宅,烟火今经五百年。 此时,天南地北的客商皆称“罗氏店堂”谓罗店。久而久之,那“大溪村”村名便逐渐被“罗店”取代。因“罗氏店堂”设在大溪边,练祁河横贯该镇,故亦名罗溪、罗阳(山之北为阴、河之北为阳)。 此后又经数十年的发展,罗店渐渐超过当时的“东海三雄”(黄姚镇、严家村、薛家宅),成为首富。 明代前期罗店已成大镇,属嘉定辖境,是嘉定七镇之首。七镇为罗店、南翔、安亭、黄渡、江湾、清浦(今浦东海滨,即人工堆筑的“宝山”所在地。)、娄塘。当初罗店集市稠密商业繁荣,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1722年)“比闾殷富”“徽商輳集”,其因生意兴隆,市场规模和交易金额超过了同为嘉定所辖的南翔、大场、江湾、等古镇,排名第一,如此便有了“金罗店、银南翔”之称。 完整的民谣为“金罗店、银南翔、铜江湾、铁大场,叫化嘉定贼娄塘。”当然,这是历史,现在的嘉定、南翔远比罗店好得多。 这就是金罗店之由来,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宝山开始建县,罗店划入其中,隶属江苏省的范围,直到1958年1月1日,罗店才进入了上海市的版图。 从罗升开店算起,罗店至今已有将近七百年的历史,早于宝山建县四百多年。在“冈身”以东地区,可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随着罗店经济的发展,镇上名流住宅日益增多,人文荟萃,一派兴旺。自明开始,“春阳堂”、“玉兰堂”、“江楼”等名流住宅拔地而起;范纯、顾其国、黄与坚等七进士先后及第;“东皇庙”、“水龙庙”、“观音阁”、“东岳”、“玉皇宫”等庙宇寺院日益为罗店增辉。这一切,皆为“罗升开店”而有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