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石罗氏始迁阳新分播大冶忠孝永存
作者:东楚晚报 肖婷/文 熊峤/摄http://www.luos.org
【今志】
罗氏一族迁入黄石地区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时期,罗汉壑为避祸隐居在兴国朝阳(今阳新县洋港镇),成为黄石地区罗氏的始迁祖。阳新罗氏均为罗汉壑后裔。大冶罗氏则分为两支,一支为从阳新迁来的罗汉壑后裔,另一支为元朝从江西上饶迁入的罗万二、罗万五及罗万六的后裔。
【姓氏起源】
火神之后以国为氏
关于罗姓的起源,史书多有记载。
《元和姓纂》载:“罗,祝融之后,妘姓国。初封宜城,徙枝江。周末居长沙。”《通志氏族略》:“罗国之后,一曰祝融之后。”据《史记》考:“罗氏,乃祝融之后,本妘姓,都於郐。”
从这些记载看来,罗氏是源自火神祝融氏,祝融氏名黎,是颛顼帝的儿子,祝融的后裔,到了周朝的时候,被封于宜城(今湖北襄阳),称为罗国。春秋时期被楚国所灭,子孙便以国为氏,称罗氏。后来,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于枝江(今湖北省枝江县),周末时又迁居于湖南长沙,最后还繁衍到现今江西的南昌一带,成为长沙和南昌两地的望族。
【姓氏之旅】
开宗始祖与鼻祖分别为两人
大冶罗家桥,光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这里一定与罗氏家族有关。果不其然,在罗家桥街道办事处至今仍有五罗庄和六罗庄,几乎所有的居民都姓罗。两个庄门分别修建了罗氏祖堂,供奉着各自建庄的始祖。
不仅在大冶罗家桥居住着罗氏族人,在大冶汪仁、金山店镇、陈贵镇、金湖办事处、殷祖镇各处还居住2万多罗氏族人,甚至在阳新还有8000多人。罗氏家族的庞大,由此可见。
从罗氏族谱中了解到,罗氏最早的祖先是祝融,这个被后人尊为火神的上古人物,因其后裔被封于罗国,而被后人视为罗氏的开宗始祖。然而被罗氏后人奉为鼻祖的却是另一个人,罗珠。
罗珠,生于公元前245年,知识十分渊博。曾先在秦朝为官,担任武陵令,后又辅佐汉王刘邦打天下,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汉惠帝时,罗珠因刚正不阿,不与恶势力为伍,被迫出守九江郡(约辖今江西省全境)。罗珠亲手在护城河边种植豫章树,从此在这里定居下来。后来,朝廷决定在此设郡,为了纪念罗珠的筑城之功,便将该地命名为“豫章郡”。豫章罗氏,因此而闻名,“分布天下者皆为其后也” 。
罗汉壑唐朝迁入成为黄石始祖
从罗氏宗谱中得知,罗氏一族迁入黄石地区最早可追溯到唐朝。
晋朝罗企生、罗遵生兄弟以“一门忠孝”名著,成为最早为罗氏赢得巨大声誉的人。罗企生的后裔罗汉壑,唐玄宗时期,拜为尚书,任膳部天官员外郎,因鄂宗异人得罪明皇,为了躲避祸害,他隐居在兴国朝阳(今阳新县洋港镇),并在此定居下来。罗汉壑因此成为黄石地区罗氏的始迁祖。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罗汉壑的子孙中,除了继续留在阳新这片土地之外,也有部分迁回江西的。其中不乏能人。罗汉壑的曾孙罗昌儒为唐僖宗年间进士,后来拜为广东省循州(今广东省龙川县)刺史,由此成为开基龙川的始祖。罗昌儒的四世孙罗孟郊为宋大学士,因反对秦桧和约而被贬到兴国做知军。罗孟郊咽不下这口气,一怒之下辞官,去寻访先辈罗汉壑生活的遗址,从此隐居下来。由此,罗孟郊成为阳新罗氏的复迁始祖。
罗氏族人在阳新不断繁衍壮大,发展到一定时期,后人觉得是时候往外发展了。于是,在明朝正德年间,罗汉壑的一批后裔子孙们纷纷从阳新迁到大冶,分布在大冶金山店、陈贵、还地桥、保安、金湖等地,人口多达11000多人。
大冶罗氏另一支系发展壮大
就在罗汉壑的后裔们从阳新迁往大冶的同时,罗万二、罗万五及罗万六纷纷从江西迁来大冶,成为大冶罗氏的另一支。
与罗汉壑迁入阳新相比,罗万二、罗万五及罗万六迁入大冶的时间要晚几百年。大约是在1338年至1345年间吧,当时正是元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时期,由此推断他们的迁徙必定与“江西填湖广”的移民大潮有关。
据宗谱记载,罗万二曾任参知政事,大约于1338年间,携夫人及家仆从江西沿江而上至大冶,辗转几处,最终定居于现在的汪仁枯树咀庄。罗万五则定居在大冶果城里,即如今刘仁八、殷祖一带。至于罗万六,他迁入的时间则稍晚一些,他是在1346年携妻子与儿子从江西上饶到大冶罗桥桃花咀落业发展的。
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宗谱中没有详细记载,后人们也不敢妄加推测。如今他们的后裔已经发展到12000多人,成为大冶罗氏族人重要的一部分。
【后世忆访】
罗祖友 罗氏宗谱编委会负责人,大冶罗汉壑后裔
罗显中 罗氏宗谱副主编,阳新罗汉壑后裔
罗高翔 罗氏宗谱副主编,大冶罗万二后裔
罗高义 罗氏宗谱副主编,大冶罗万六后裔
记者:你们的堂号“柏林堂”是怎么得来的?
罗祖友:这个堂号是由罗瑭而得来的。罗瑭是罗珠的第13世孙,他与妻子迁居江西北林后,秉着“积玉不如积德,种玉不如种树”的原则,在房前屋后种满了柏林。随后他又将“北林”改为“柏林”,并自号为“柏林公”,子孙不断繁衍壮大,后人便称为“柏林堂”。
记者:过去有罗氏宗祠吗?
罗显中:过去在阳新有“南祠”与“北祠”两处宗祠。“南祠”在洋港镇中罗村,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2003年重修;“北祠”建在白沙镇,目前只剩下框架。
罗高翔:在大冶汪仁也曾有一处罗氏宗祠,后来“文革”期间被毁,之后并未重建。
罗祖友:大冶金山店的宗祠始建于清朝,也是在“文革”期间被毁。目前大冶地区并无宗祠,但各庄门都建有祖堂。与其他家族的祖堂不同的是,我们的祖堂除了供奉祖先神像外,也是老年人活动中心。室内都装有电视机、影碟机,还有电扇、桌椅,供大家休闲娱乐。
记者:现在看到的《罗氏宗谱》似乎有些年头了,是什么时候修的?
罗高义:你看到这本竖版的宗谱是1988年修订的,是大冶、阳新两地的罗氏族人合修的。《罗氏宗谱》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是一篇罗氏族谱序,写于宋开宝元年戊辰,即公元968年。但黄石地区现存最早的族谱,是1936年罗万六一支编修的。
记者:整个黄石地区共有多少罗氏族人?分布在哪些地方?
罗祖友:目前大冶地区共有23000多人,阳新共有8000多人。大冶罗氏主要在金山店、陈贵、殷祖、金湖、汪仁、罗桥等镇及地区。
罗显中:阳新罗氏主要分布在白沙镇、洋港镇、陶港镇、木港镇等地。
【名人志】
罗氏鼻祖罗珠
罗珠(公元前232年-?),字怀汉,号灵知,称大农令,又称洪崖先生。生于湖南浏阳,后徙豫章(江西南昌)。汉高祖刘邦时为参军,治粟内史,后驻守九江郡。为罗姓始祖。
罗氏入粤始祖罗昌儒
罗昌儒,江西吉安人,为唐僖宗年间进士,唐昭宗时(889年-904年)循州刺史。后迁居广东兴宁罗岭(今宁新镇长陂岭)望先楼,为罗氏入粤始祖。
阳新复迁始祖罗孟郊
罗孟郊(1092-1153年),字耕甫,号休休,广东循州府兴宁县刁坊镇罗坝村人。罗孟郊少时家贫却聪颖好学,精通经史。宣和五年(1123年)他考中举人。宣和六年(1124年)考中进士,为一榜(亦称一甲)第三名探花,始就太学博士职。后累官至谏议大夫、翰林院学士、掌制诰。因反对秦桧和约而被贬到兴国做知军,他一怒之下辞官,从此隐居兴国。由此,罗孟郊成为阳新罗氏的复迁始祖。
章回小说鼻祖罗贯中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代表作《三国演义》等。其故里有多种说法,山东东平罗庄、山西太原、清徐、祁县、福建建阳。目前尚无确切最终定论。其墓地也有山西清徐、福建建阳等处,另有祠堂、纪念馆等。
青海军区司令罗荣
罗荣,大冶汪仁人,1930年参加红军,抗日期间战绩卓著。1949年任兰州军区司令,1967年任青海军区司令,同年10月病故。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余立金
余立金(1913年-1978年),湖北省大冶殷祖人,本姓罗。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曾任空军政治委员。1968年3月,在“杨余傅事件”中被打倒。1974年后任中国民航总局第一政治委员、空军第二政治委员。1978年病逝。
【轶闻志】
罗家桥的来历
在大冶人人都知道“罗家桥”这个地方。至于这个地名是怎么来的,还要从明朝开始说起。
过去,在如今的罗家桥街道办事处所辖的五罗庄与六罗庄的东边,有一条大港,顺着长乐山蜿蜒而下,阻碍了人们的出行。明朝永乐年间,五罗庄与六罗庄的先辈们便想到了在大港上建一座桥。于是他们用肩挑、用背扛,在洪水肆虐的大港上合修了一座宏伟气派的石拱桥,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因为这桥是由罗姓人所建,因此取名为“罗家桥”。
1969年,为了适应现代机械运输,原来的石拱桥被拆掉,重建成现代化的双拱公路桥,一直使用至今。如今的罗家桥街道办事处、罗家桥大道便以此桥来命名。
生前姓余,死后姓罗
在大冶殷祖镇花市村有五个湾子的余姓人十分奇怪,活着的时候姓余,可是死后马上就变成姓罗,连灵位上也写的是罗姓。
相传,大冶殷祖过去有一对往年交,两人分别姓余和姓罗。姓余的这人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但他欣赏和喜欢这个姓罗的人,便让他做自己的女婿,并入赘到自己家中。于是,姓罗的这人便跟随岳父姓余。
过了若干年后,没想到这姓余的人老年得子,生了一个儿子。高兴之余,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女婿:“我现在后继有人了,你就不用再跟着我姓余了,还是改回姓罗吧。”罗姓人十分感激岳父,为了报答他,便对自己的子孙说:“我们要懂得报恩,活着的时候还是要姓余,死后再改回罗姓吧。”从此以后,他的子孙活着姓余,死后才改成罗姓。祖籍是殷祖镇花市村余信钦湾的解放军中将余立金就是如此。
相关链接:湖北兴国罗氏汉壑公世系综述
〇〇〇〇〇湖北大冶余罗氏华三公族源流
附:浅谈兴国罗氏的来龙去脉
兴国罗氏一族迁入黄石地区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时期,珠公28世孙罗汉壑,为避祸,隐居在兴国朝阳(今阳新县洋港镇),成为黄石地区罗氏的始迁祖,开籍兴国的始祖。
汉壑,生于唐开元丁丑年未月初吉。字尚志,号柏谷,唐开元进士。以鄂宗罗公远荐,授膳部员外郎(未见《唐郎官考》,待考)。后因道仙罗公远异术取桂枝,造仙桥,请唐明皇玄宗遐游月宫,遂动皇志,要学隐身升举之术。公远不尽传其妙,得罪玄宗,被宰天街。汉壑公为人正直,生性胆小怕事,惧怕祸及自己,即弃官隐居永兴朝阳,开店为商,又改官名“壑”为“合”。唐时永兴,宋改兴国,今阳新县中罗是也。汉壑公古墓仍在朝阳。公妣谌氏,生子一,宏戴。戴占籍兴国,妣程氏,生子三,宗质、宗贤、宗赞。宗贤妣宋氏生子一,昌儒。昌儒,唐僖宗进士,官循州刺史。时值黄巢之乱,道路梗塞,遂寓龙川。昌儒公赴任之始,唯嘱老仆罗驮,守好兴国梓园坟墓。今尚有罗驮汉之遗名。
阳新罗氏多数均为罗汉壑后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罗汉壑的子孙中,除了继续留在阳新这片土地之外,也有部分迁回江西的,其中不乏能人。罗汉壑的曾孙罗昌儒为唐僖宗年间进士,后来拜为广东省循州(今广东省龙川县)刺史,由此成为开基龙川的始祖。罗昌儒的四世孙罗孟郊为宋大学士,因反对秦桧和约而被贬到兴国做知军。罗孟郊咽不下这口气,一怒之下辞官,去寻访先辈罗汉壑生活的遗址,从此在兴国隐居下来。由此,罗孟郊成为阳新罗氏的复迁始祖。妣周氏,知史书。生子二,鍧、钧。侧室何氏随公来兴国,公殁后敕赠礼部尚书,钦葬甘棠山,今上甘地也。钧留居龙川,钧因兴国公墓所在,遂家而世籍。钧字任重,号毅斋。妣枢密院编修澹庵胡铨之女胡氏。生子三,尧明、尧文、尧思。尧明,字日新,颖悟高超,外祖胡澹庵深器之。妣程,生子一昱。尧明、尧文、尧思兄弟三人,开籍中罗、上罗、下罗,晚年各安居第,岁腊相聚,以敦孝爱之情,远迩仰之,故有三罗之称。
尧思之裔迁居大冶,圻春青石岭等地。昱公字启东,妣刘氏,生子一彦。彦字好美,妣吴氏,生子一显。显公字丕光,妣华氏,生子二,国俊、国和。国俊字大用,号愉斋,妣章氏,生子三,德彰、德华、德谟。德华字贵文,号实庵,宋进士,官评事。宋殁,耻事二姓,遂隐居中罗不出。妣程氏,生子三,思玮、思瑞、思理。思理,字朝佑,号愚逸,妣吴氏,生子三,三贵、三雍、三光。思瑞迁居四角山坪石口立业,今通山长滩罗姓皆其后裔。三光字世荣,号大同,妣吴氏,生子四,应明、应鳞、应信、应登。应明字智夫,号行恕。妣程氏,生子三,舜日、舜庆、舜云.应信字友夫,号理斋,妣程氏,生子七,舜德、舜铭、舜儒、舜隆、舜福、舜荫、舜禄。舜隆公裔居鄂州胡林华容葛店一带,人口众多。舜庆字余远,号洗世,蒙难遵养绍复旧业,今大冶金山店一带罗姓多为舜庆后裔。
舜禄字街远,号感杜,资颖甚高,过目成诵,人以“五经先生”称之。复兴中罗始祖。适逢元季乱,里有杀人夺妻者,公等为歌谣喻之,反激仇杀,一门星散,惟公被仇家追急,临江无舟渡。公仰天大哭日“孟郊公一生忠直,子孙岂无噍类乎?前有洪涛,后有追贼,吾其死矣。”遂闷于地,仿佛有人告云:汝可乘芦而渡。醒觉,便伏芦以渡,得不死于贼手。广济蓝氏见公饱蕴经史,以女许公。洪武大定,始迁中罗而中兴。妣蓝氏,生子四,尚礼、希礼、孟礼、周礼。希礼字以荣,号松间,胸次悠然,与物无忤,兄弟四人,惟公独盛。妣郑氏,生子五,道鉴、道铉、道钊、道钦、道琛。侧室陈氏生子一,道锐。道钊字天象,号屏山,妣刘氏,生子三,云纲、云纯、云绣。道鉴、道铉二公裔孙均大冶、鹿山、丹岩等地,道钊生十予,均迁阳新长乐源、罗坊、大冶、蕲春、英山、罗宇坵等地。道钦生子十,均迁阳新长乐源、罗坊、大冶等地。道琛部分裔孙迁居阳新州城、大冶、三溪。云纲字公常,号二泉,生子九,除朝阳广敷,木港山口外,其裔孙散居江西武宁、陕西安康。云纯,字公太,号云居,秉性刚毅,见义必为,振大纲,饬大纪,挺然无所屈挠,远迩推重之,生子五。云绣,字公彩,号月塘,为人雅量,有经济能逊,器宇豁达,必好施济,立观音岩天竺寺香火堂一所。生子六,其裔孙除世籍阳新中罗、江西武宁、湖北武汉、武穴盘塘外、陕西安康等地都有。
罗氏族人在阳新不断繁衍壮大,在明朝正德年间,罗汉壑的一批后裔子孙们纷纷从阳新迁到大冶,分布在大冶金山店、迪天桥、陈贵、还地桥、保安、金湖等地,清嘉庆年间,又有大批后裔子孙们纷纷从阳新迁到河南、四川、以及陕西的商洛市、和安康市的汉滨区、白河县、旬阳县、平利县、岚皋县等地,足迹遍佈祖国各地。(陕西安康罗厚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