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系族谱》和《姓氏通谱》之异同简述
作者:罗训森http://www.luos.org 何为《支系族谱》,何为《姓氏通谱》,很多关注、热心、热爱谱牒文化的人士,经常咨询笔者,谨再简述如下。 《支系族谱》、《姓氏通谱》都是族谱。
一、《支系族谱》 重点在开基祖以下的血缘认同。 很多族谱都有开基以上的“中古世系”、“远古世系”。谱牒学界共识,一般明、清流传的,较为“靠谱”,明清以上,人为编撰的“文化认同”成分较大,体现该族谱编委会或主编的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但不排除有唐、宋留传下来的世系,甚至族谱珍本。 族谱负有本支系收族任务,即本支系子孙,有权进入族谱世系,编委会有责任尽量收编所有本支系成员。 支系族谱重视的是血缘世系!强调本支系族人都有义务参加。
二、《姓氏通谱》 重点在同姓的文化认同,不分国别、地区、民族等。一般从得姓渊源开始编纂,收录从古至今的各类型本姓氏精英,不同姓氏的《通谱》编委会,收录标准大同小异。《中华罗氏通谱》将各地各支系开基祖列为重点收录对象。 据唐末五代初,《罗氏通谱》参与者进士、员外郎罗衮,对《通谱》提出更易理解的代名词:宗盟。 不同国别、地区、民族的支系或个人,参加《通谱》,就是参加宗族联盟。用现在语言讲,就是自愿的“强强联合”,强调资格、“自愿性”,义务和责任。 对编纂《通谱》的目的,唐末五代初,著名诗人罗隐,甪诗歌艺术表述:
敢将衰弱附强宗,细算还缘血脉同。 学富五车的民国元老于佑任先生,归纳总结为“敦族强宗”,题赠民国抗日将领罗启疆,刊载在罗启疆主修的贵州《罗氏族谱》上,进一步明确编纂《姓氏通谱》的目的。 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姓氏通谱》,已进化为姓氏文化之主要组成部分。其以人物为主线,重视史料真伪。 《姓氏通谱》的基础,是各国各地区的《支系族谱》及宗彦贤达。
三、结语 简言之。《支系族谱》主要是血缘认同。 对上源世系的认同认可,仅体现其支系或主编的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姓氏通谱》主要是同姓的文化认同。 对历史文化的认同认可,要体现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因此,《支系族谱》和《姓氏通谱》是有很大的不同,不能用编修《支系族谱》的思维,来编纂、评价《姓氏通谱》。 反之亦然,不能用编纂、评价《姓氏通谱》的思维,评价《支系族谱》。
阅读原文:http://www.hualuoshi.com/?p=127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