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历史,实事求是 ——再论以史为据,还是以谱为纲
作者:罗训森http://www.luos.org
在编纂2007.5,中国文史出版社版《中华罗氏通谱》筹备之时,有关以史为据,还是以谱为纲问题,已争论很久。
所幸,德高望重的开国中将罗元发,早在1999年就介入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的筹备工作,并多次指示:修谱要求真、求实。并于1999.10,题词:弘扬祖先业绩,促进祖国繁荣。实际提出了本会宗旨。
随着2004.9.19,《中华罗氏通谱》首次北京座谈会的成功召开,德高望重的开国中将罗元发,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
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上仰列宗,下对子孙,经得起历史检验。
作为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的指导思想,仰制了错误言论和做法,2007.5成功出版了《中华罗氏通谱》。
正确的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思想观念有传承性,错误的也会遗毒流传,也不会一下子消失,有时,还会沉渣泛起。
《初研清教育家罗信南世系》公布后,有人提出商榷,有些认识不清的问题,有必要正面回应,更因涉及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原则问题,更有必要予以论述,避免传承、发展中华罗氏文化进程走弯路。
一、血缘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区别
1. 血缘认同
各个支系开基始祖以下的族系,为血缘认同为主。
2. 文化认同
各地各支系、各不同时期开基始祖,荜路篮缕,经历艰辛,开创了一个支系。据统计,平均六代后,方会出现人才,方有能力修谱、建祠,我们不能想像开支祖们带着族谱迁徙,因此,上源不清就很正常、也是无可指责的。
国人的寻根热情是世界各民族所罕见的,方形成文化认同炎黄子孙的凝聚力。对于文化认同是不必用世系血缘去考证的。
但是,在文化认同过程中,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宋代著名诗人吉水杨万里是“一门九进士,祖孙四举人”罗绋的女婿,《鹤林玉露》作者罗大经之父“竹谷老人”罗季温的好友,而罗季温是吉水《桃林罗氏》续谱者。以杨万里与吉水罗氏各支系的亲密关系,其在《罗氏万卷搂记》一文中记述:“罗氏,皆豫章别也。其在于晋,君章以文鸣降;及五季,则有江东公;今庐陵之罗,其后也。”他有关吉水罗氏上源文化认同之说,应足以代表《桃林罗氏》,更有资格代表罗绋家族。
至于有人说,杨万里是外姓人,不能代表罗氏,那是偏见和无知。那朝那代,编修族谱、撰墓志铭时,不是以请名人题词、撰序为荣?
名人在为罗氏争光的同时,他们的文集中,可能就珍藏了罗氏史料。
文化认同,是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民国·于右任代表抗日将领罗启疆,认同认可唐之罗隐。提出著名的“敦族强宗”口号。
清·湖南娄底教育家罗信南,认同认可明·罗洪先,唐·罗隐。
明·罗洪先代表吉安吉水罗氏崱公系,认同认可晋之罗含。
宋·杨万里代表吉水罗氏,认同认可晋之罗含,唐之罗隐。
唐五代·沈崧代表罗隐家族,认同认可晋之罗含。
开唐将军罗端,认同认可晋之罗含。
许多罗氏宗祠大门口对联:豫章世泽,湘水琳琅。凸显罗从彦、罗含在民间获得广泛的认同认可和普遍赞誉。
当代,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文化认同认可,历朝历代为传承、发展中华罗氏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杰出贡献的各民族罗氏,直至黄帝!
二、如何对待各支系的上源问题
各支系上源问题,实际上是与族谱主编传承的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有重大关联。如:有人认同认可晋之罗含,唐之罗隐,明之罗洪先。有人认同认可开汉将军罗珠系的晋之罗企生、罗遵生兄弟。
其中,期盼子孙当官的,认罗企生。希望子孙孝顺的,认罗遵生。
各地各支系《罗氏族谱》主编的学识、社会地位,尤其他的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决定了该谱的学术和史料价值。
在各地各支系追溯上源的过程中,千差万别,在长期编纂《中华罗氏通谱》实践中,本会形成明确原则:
尊重当地本支系族人意见,不予删改,涉及罗氏名人史料,仅加注、按。
直至民国,江西吉水等罗氏支系,上源部分,仍仅追溯至唐·罗崱为止,其后人至今仍然十分发达,维持、发展着该支系的声誉。个別族人要更换门庭,那是个人自由,没有资格修改罗崱的世系上源及文化认同。
何况吉水罗氏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修谱严谨态度,还获得元·从祀孔庙的哲学思想家吴澄的大力赞赏(详见附文)。
著名历史学家、谱牒学家、广东兴宁人罗香林,对《罗氏大成谱》收集世系资料予以肯定,同时,对它不尊重历史,创以已意,随意给支系加上源,搞乱罗氏世系,予以批评。
有的《通谱》类族谱,随意编造世系,对罗氏名人世系,如宋儒罗从彦的祖籍问题,用不实世系上源,挑战国家级、福建省级结论,重新引发福建沙县、南平之争,起了很不好负面作用。
海外不乏对族系较有研究的宗彦,他们多次向本会反映,对国内某网站,强行修改支系上源的做法,表示强烈不满。
修谱的宗旨之一,敦宗睦族。若因对支系上源的看法不同,引起不必要的纷争,就有违初衷了,除非另有目的。
简言之,对待各地各支系的上源部分,要非常慎重,不能强行修改支系的上源。尊重历史,族谱、名人史料上怎么记载,就怎么传承。只有当地本支罗氏,在其族谱中,方有权认同认可。
若有历史名人参与该支系族谱编纂,如何处理,参见本文第四条目。
三、国史、地方志、族谱的关系
此本是常识,在某些鼓吹“以谱为纲”的人那里,却成了问题。
国史是中国历史最权威的史料,地方志次之,族谱更次之。
国史、地方志中,也会有错误,所以,才有历史学科。
按错误的程度,国史较小,地方志可能大些,而参差不齐、量大面广的族谱,存在错误的可能性最大。
正因为有些族谱的严重错误,至使有些史学家对族谱持完全否定态度。即使支持的,最多也只说:不可全信,不可全疑。至今,谱牒学在学术殿堂上,尚无一席之地。
某些修谱人士,口头上,高喊对族谱要“去伪存真”,对族谱不可全信、全疑,可实质上,却是“以谱为纲”,不加扬弃地照搬老族谱思路、套路。
匪夷所思,族谱本是补国史、地方志之不足,但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有人竟无知地提出以国史、地方志,补族谱之不足。
看似常识的问题,在民间却有各种奇谈怪论,足见以民间之力,编纂《中华罗氏通谱》之难。
四、支系上源文化认同的代表性问题
一般说,各支系上源认同认可,最具代表性人物,是该支系族谱主编。
但是,如果该支系历史名人有史料存世,而其又与现族谱观点不同,那么,就要研究谁的观点,能代表该支系主流的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所幸,在谱牒学领域,中华罗氏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许多罗氏名人不但关注谱牒,而且,还亲自参与谱牒编纂。
唐末五代初,浙江余杭籍著名诗人罗隐与湖南长沙籍邺王罗绍威、四川成都籍进士、员外郎罗衮编修《罗氏通谱》。在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全唐诗》、《全唐文》中留下珍贵史料。
宋朝,罗点家族主修《江西罗氏世征录》,除了在《抚州府志》留下记载外,在真德秀、魏了翁文集中,也留下不少史料。
宋从祀孔庙的理学家、朱熹祖师爷罗从彦,参与修谱活动,在《豫章文集》中留下《诲子侄文》。
他拜访江西吉水《鹤林玉露》作者罗大经家,留下“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的题词,是宋代罗氏联谊的史实记载。
宋·罗大经的父亲“竹谷老人”罗季温,对理学深有研究,一篇《畏说》,让杨万里、周必大十分惊诧。他续修《桃林罗氏族谱》时,请其好友、罗绋之婿杨万里作序。
罗从彦到吉水罗大经家,其题词背景,是否与参加修谱活动有关,留待后之贤仁考证。
宋朝,还出现谱牒学经典著作《路史》,凡研究谱牒学的专家学者,必读之书。他的作者是宰相周必大十分赞赏之人,罗泌。
明朝,罗氏名人参与谱牒编纂活动的更多。
状元、哲学家罗伦留下“戒族人书”。在《一峰文集》中,留下许多罗氏谱序。
从祀孔庙的哲学家罗钦顺,在《整庵文集》中,留下许多罗氏谱序,他退休后,亲自参加修谱、建祠活动。
状元、哲学思想家罗洪先更典型、更传奇。他受父、山东副使罗循之命,用三十多年时间编纂《秀川罗氏族谱》,在《念庵文集》中,留下许多罗氏谱序、家训家教以及谱牒学论文,对族谱的格式进行创新,增设“名位表”、“内外传”等,为史上罕见的状元谱牒专家。
清朝、民国参与谱牒编纂的罗氏名人,数不胜数,一言以蔽之。
即使现在,某个时段,国内视谱牒类图书正式出版为“禁区”,但2007.5,中国文史出版社版《中华罗氏通谱》,仍然有十几位省军级罗氏关注、支持、参与编纂工作,直至2004.9.22,德高望重的开国中将罗元发,直接出任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主席。
同时,在各个历史时期,各支系罗氏的修谱活动更多、数量也更大。
无须讳言,罗氏名人所修族谱与农村基层罗氏所修族谱,不但在质量上有很大差别,在本支系上源的文化认同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总的趋势,罗氏名人的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在起主导的作用。
如罗元发、罗青长、罗瑞卿大将夫人郝治平等宗彦的题词、讲话,就作为本会的宗旨、指导思想。
经过历史检验的罗氏名人,他们的上源认同史观,应具有主导性的作用。
然而,也有例外,比如,近日发布的湖南娄底罗信南的支系。
罗信南在其自撰的墓志铭体传记中,文化认同自己是“江东生之后”,应是最权威的史料!可是其当代族人中,却有人不知出于何原因,否认其是唐·罗隐之后。
一个支系的族人,人多口杂,对上源认同,有分岐,很正常。作为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该采信谁的观点?
无疑,必须采信十三岁起,就接触“宗牒”,并以明·思想家、哲学家罗洪先为榜样的清·教育家罗信南观点。
五、结语
族谱上源文化认同部分的更改,是十分慎重的。尤其,有罗氏名人参与其中的罗氏族谱,因有史料存世,其上源世系变动、文化认同,更须严谨考证,否则,有“数典忘祖”之嫌。
罗氏历史名人,他们在不同朝代,与广大罗氏族人一起,传承、发展了中华罗氏优秀传统文化,逐步形成体系,代表了中华罗氏优秀的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他们有史料支撑的本支系上源文化认同,不可轻易更动。
支系上源文化认同,十分慎重,宜粗不宜细,否则,难以自圆其说。
本支系族谱的重点,在于开基祖以下的血缘认同。
大型通谱类族谱的重点,在于不分国家、地区、民族、政见的同姓文化认同,即重同姓,重各支系的开基祖。
若把编修支系族谱的思维、办法,套用、引伸到大型《通谱》类族谱中,提“梳理源流,正本清源”口号,将引发以下严重问题:
1. 大量历史及现实的少数民族罗氏,情何以堪?
即执行“梳理源流,正本清源”,将产生严重的民族问题。它与“天下罗氏是一家”的口号,是不兼容的。
2. 未理清上源,又不愿轻易并入其它堂号的支系,情何以堪?
支系上源,人人念之,重之,可认祖宗,支系大事,可轻率行事?
3. 历史及现实,都是独立的支系,情何以堪?
历史及现实,某些支系,代有闻人,维持、发展本支系声誉,没有必要攀附其他支系,提高本支系在当地的声誉。如江西吉水桃林支系,其族谱世系至今仍处于全封闭“密不示人”状态。
4. 台湾仲素公祭祀公业及很多罗氏,文化认同认可罗从彦,情何以堪?
时任台湾赖罗傅宗亲联谊会会长罗丰裕,在大会上公开、自豪地宣称,自己是罗从彦后彦,能用“梳理源流,正本清源”,把他们清出?
5. 海内外很多罗氏认同认可晋之罗含,唐之罗隐,情何以堪?
海外罗氏华侨在离开祖国出外发展时,不大可能身带族谱,但中国人,姓罗,却代代相传,以晋之罗含,唐之罗隐,宋之罗从彦为自豪,文化认同认可中华罗氏优秀传统文化,便顺理成章。
“以谱为纲”、“梳理源流,正本清源”口号,易引发民族问题、某些支系之间的纠纷、对立问题。
严重时,甚至发生宗族支系之间的争斗。此不是耸人听闻,在某些兄弟姓氏编纂《通谱》时,确实发生过,笔者时任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副会长,恰在现场。
我们提倡各支系对自己的上源进行研究,提倡互助交流,欢迎专家学者对罗氏名人世系进行研究。不反对在自愿的基础上,支系之间合并。但反对强行为各支系添加、更改上源世系及文化认同。
因此,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必须遵照德高望重的罗元发、罗青长、罗瑞卿大将夫人郝治平、罗箭将军、罗援将军、罗亚拉将军等宗彦,为本会归纳、总结的宗旨、指导思想,紧紧抓住四根主线:
1. 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上仰列宗,下对子孙,经得起历史检验。
2. 中华一脉,渊远流长;包罗万象,有容乃大。
3. 敦宗睦族,敦族强宗。
4. 弘扬“老实罗”、“罗家将”精神。
注:
1. 血缘认同,用几世祖、几代孙表述。
2. 文化认同,用“奉”某人为先祖表述。
参考文献(略)
阅读原文:http://www.hualuoshi.com/?p=12442
相关链接:试述姓氏谱牒的“血缘认同”和“文化认同”
附:《吉水桃林罗氏族谱》序
元·吴澄
自井田废,而天下无善治,家法废,而天下无世家。嬴秦以前,国有本系。李唐以前,家有谱牒。宋则微矣。贤士大夫往往自谱其族,如欧阳氏,老苏氏,其彰彰可称者也。
余所见诸族,其族或志在追远,或志在合异,未免涉于传疑。今观吉水桃林罗氏之谱,谱其所可知,而已远不必追也,异不必合也,确乎其为传信之书,可以为修家谱者之法矣。
然,其间鸣世者,声光赫然,有非诸族所可及,固可嘉者。
而谱系庐陵剌史讳崱,字山斗,始谱之者。
其十五世孙时发成之者,其十七世孙季温继之。
以示余者,其二十世孙德懋,介其通家子,大史院校书郎孔思则也。
嘉谱之善,而识其端者,临川吴澄、幼清也。
训森注:
1. 吴澄,在《四库全书》有《吴文正集》,入祀孔庙。
2. 吴澄文集中有《敕封宜人孔母罗氏墓志铭》,孔思则为罗氏外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