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发送稿件
刘罗同裔不同宗之谜──浅谈“刘罗二姓是一家”

刘罗同裔不同宗之谜──浅谈“刘罗二姓是一家”

作者:罗华飞http://www.luos.org

平地干戈闹如蛙,雄兵赶散各天涯,
麻城孝感麒麟党,还有一人丹桂花,
一户分为三五户,十户分为千万家,
谁人记得诗八句,刘罗二姓是一家。
  这是一首本家流传下来的传家八锦诗,广泛流传于贵州遵义、大方、清池、金沙、禹谟,我是禹谟分支的脉系,小时候不小心翻了爷爷的笔记,当时看到了这首诗时,也只是好奇了下,并未在意,后来家道中落,被迫辗转流离,自广东到福建,福建到浙江,浙江到河北,已有十三年载。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外面历尽了悲欢离合,尝遍了酸甜苦辣,每每在最失意的时候,心里总有个温暖的角落。那里有同学发小美好的童年,那里有爷爷奶奶期待的眼神,于是力量源源不断的从心底涌出,从而让我变得更坚强,让我变得也更成熟。也由此知道了落叶为何要归根,狐死为何要首丘,也体会了那种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隐隐之痛。也对家、根这两个简单的字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爷爷的年纪越来越高了,虽然家有流传八锦诗,但是我脉出自何处,为何迁移,八锦诗真正的意义,刘罗同姓的故事由来,却一无所知。爷爷对此耿耿于怀,多次苦苦寻觅,最后都无果而终,作为爷爷奶奶含辛茹苦一手带大的我,突然萌发了利用网络的便利,为爷爷解开心中此惑的想法,一为了聊表孝意,次而为了认祖归宗。于是几年前开始大量收集资料,经过几年的积累、整合,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先看看本宗各个版本的传家诗,和清池罗氏宗亲的家谱:
鼠标指向看大图 鼠标指向看大图 鼠标指向看大图
鼠标指向看大图 鼠标指向看大图 鼠标指向看大图
(鼠标指向放大图片)

  可以看出八锦诗基本相同,只是历代相传导致了一些细微的变动,但是说到宗源,除了清池罗氏支脉,俱都是到英豪祖就断了,往前皆无从考证,有传说西汉孺子婴后人,有传说北汉,后汉刘知远后裔,但从正史的角度来看,都是不能成立的,后来查阅了大量宗谱无果,突然想从一个正规可信的途径来查询此事,于是看了很多元史,明史,很多县志,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一份明朝孝感谱牒中查阅到一位祖人,罗卿。

鼠标指向看大图
(鼠标指向放大图片)


  可以看出,罗卿老祖也是湖北迁四川,传家诗也一样,当是本家无疑,而且其传家诗出自于谱牒,应该是最原始的诗句,于是又从网络上搜索罗卿老祖得此下资料,一个源于百度百科,一个源于罗氏通谱网。
鼠标指向看大图 鼠标指向看大图
(鼠标指向放大图片)

  由谱牒的真实性,百度百科的权威性,还有罗氏通谱网的认证,可以得出这样的结果:
  1,罗卿老祖是本脉无疑;
  2,我脉传家诗中红巾赶散各天涯,可得知故事发生在元末清初,受红巾军迫害流离失所,卿祖即为元内阁大学士,也是原籍江西,那么卿祖肯定是这个传家诗故事里的最开始的核心人物之一;
  3,很多宗门家谱都传传家诗出自于英豪公之手,英豪公于明十二年(1379)入住重庆浮图关,那么卿公当是英豪公长辈,既然卿公也有一样的传家诗,那么可以得知此诗非出自英豪公一人之手。于是继续查证卿公的族人,得卿公之堂兄汝公资料:

鼠标指向看大图
(鼠标指向放大图片)


豫南楚北罗氏汝公系
  豫南楚北罗氏汝公族为一大派系,元末,因避难而自江西徙湖北的有汝公五子,胞弟渭公四子,两堂弟各四子,共十七人落籍湖广黄州府各县,蕃衍迁播于豫楚各地,蔚为旺族。特直录相关资料汇为一篇,以为宗人从总体上了解该支罗氏之参考。
  一,汝公世系概况
  罗汝,豫章罗氏珠公之第四十世孙,字文宽,号海涵,祖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竹溪村。父祖事迹不详,但史料谓罗汝“荫袭武略”,推之当为武官世家。罗汝同胞兄弟二人,胞弟罗渭,字文会,号海博。罗汝兄弟二人勤敏好学,学问精进,于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同时进举,传为千古佳话,为当时世人所敬重,史载“吉水罗氏双风朝阳赠赐之”。
  罗汝公(按:孝感罗木桥永祀堂谱载其为尚冠之子),原配夫人何氏,继娶胡氏、李氏,三位夫人共生育五子,长子罗威、次子罗武、三子罗汉、四子罗杰、五子罗宿。
  汝公胞弟渭公,元代文官之职,生四子:安(六)禄、安(七)文、安(八)毓、安九。
  汝公长堂弟卿公,元末大学士,生四子:道清、道澄、道泮、道汜。
  汝公次堂弟浚公,生四子:承春、承夏、承秋、承冬。
  罗汝进举之后,授举人教习,又授江宁府高淳县令,赴抚州,后征镇守南康,由于军功卓著,于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擢升为镇南总管大将军(待考)。夫人何氏诰封淑德夫人,胡氏、李氏恭命夫人。罗汝的五个儿子俱被赠赐武爵主之禄位。
  当时正值元末战乱时期,南方红巾军起义风起云涌。罗汝既受朝廷之职,即对朝廷忠贞不二,克尽职守,在数年之间,与佐相总帅李甫、副帅李坚等率领元军,同红巾军徐寿辉、陈友谅、方国珍、刘福通部大小凡百余战,后南康孤城陷入重围,罗汝挑亲兵数十人,扶保威、武、汉、杰、宿五公子突出重围,潜回原籍以图生存,不料隐身之地为红巾军所知,追索甚急,只好于元顺帝至正十九年(1359)冬天降大雪之际,乘船潜出危境,到罗汝公好友--浔阳府刘斌仁府中投宿,红巾军首领刘福通闻之又率兵而至,刘斌仁公选亲兵五人扮成罗威兄弟,另携荐书、符照,隐姓埋名,使罗汝公之血脉得以存续。
  渭公之子四人,随尾其后,北过长江、入湖北汉阳府,黄陂邑地,时作充军之用,达湖北之江汉平原。以及卿公之子四人、浚公之子四人以不同路线逃入湖广黄州府各县。
  罗汝公送走诸公子,则抱必死之心,坚守孤城,与红巾军决战,终因势孤力穷,城破后于南康沙场滩自刭殉国。三夫人亦同时尽节。因不幸殁于战乱之中,亲人离散,罗汝公卒日不详,生日亦失考。
  明洪武八年(1376)秋,明廷实行天下大赦,免元臣无罪,罗威兄弟这才恢复真姓,向世人昭明自己是元朝旧臣罗汝之后,告慰罗汝公英灵于天上。分别由江西九江、帆渡、湖广、麻城、黄州迁徙豫南罗山县、光山县、信阳县、息县、固始、正阳、汝南等地、市落籍:
  谱载,武公祖籍江西吉水竹溪村,父汝公,子五:威、武、汉、杰、宿;武公居二。在元明鼎革时汝公镇守江西南康城,被红中军围困兵败身亡,武公兄弟五人突围投湖北麻城刘鸿仁处,改姓刘氏求存。明洪武八年秋大赦天下,武公兄弟五人始复姓罗氏。
  查询到此,可能心生刘罗二姓一家乃空虚来凤,无稽之谈的本宗,还有一直认为自己乃大汉朝刘氏皇朝后裔的本宗可能要大跌眼镜了,没错,这就是传家诗前两句的真实由来,由于卿公是本宗的证据确凿有力,无可厚非,那传家诗诗里的故事的第一位主人公,当是坚守南康的汝公无疑,那么宗门可能又要问了,这顶多说明刘罗二姓是一家的确有莫大的渊源,但很多本家的家谱都以英豪公开始,最早的也就是统宸公,那么跟上述改罗为刘的五公有什么关系呢,好吧,咱继续往下看。

綦江刘姓
  (2008-03-14,22:23:27)转载▼
  标签:杂谈,
  一、入蜀进綦综述
  刘姓是中华大姓,也是綦江的大姓。根据族谱资料记载,现居住在綦江县境内的各支刘姓,均属祁姓刘的后裔,系蜀汉昭烈帝刘备次子刘永的分支,是刘永的第三十五世孙刘天锡的后代。綦江刘姓第131代祖刘天锡,唐朝末年人,仕唐僖宗(880-888年在位)为翰林学士、观察使。时因黄巢起义爆发,为避战乱,刘天锡弃官南下,避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洞(今石碧乡)。刘天锡生四子:刘洋、刘洵、刘沐、刘诏。长子刘洋的第二十一世孙刘璞,人蜀重庆较场坝,随后转迁巴县车亭子。刘璞次子刘迁义,分迁巴县桂花湾。大约明朝中后期,刘迁义之九世孙刘加进(161代),从巴县桂花湾迁来綦江县东溪场后柏杨坝,其后代繁衍为东溪柏杨坝支脉。綦江其余各支刘姓,乃刘天锡三子刘沐第二十世孙刘广傅(传)的后代。
  元朝时期,刘广傅(传)之父刘开七,官授广东潮州总镇,遂由福建汀州府宁化县迁居广东惠州府兴宁县北厢高东岭黄峰嶂,立业世守。151代祖刘广傅(传),有些族谱上记为“傅”,有些族谱则记为“传”,繁体字“傅”与“傅”字形相近,难于考证。刘广傅(传),进士,官任江西瑞金县令,在任未回,即在瑞金立业。他生有14个儿子,84个孙,散播全国各地。在明、清时期,刘广傅(传)的后代,有多人先后从北京、湖北、广东、贵州、江西等地人蜀,进入綦江。其中,十二子刘巨汉的后代进入綦江时间最早(1369年),十一子刘巨河的后代进入綦江人数最多。在已收集到的族源明确的39个支脉中,属十一子刘巨河之后的多达29支,长子刘巨源之后4支,三子刘巨洲、四子刘巨渊、八子刘巨涟、十二子刘巨汉、十四子刘巨深之后各1支,另有1支属132代刘洋之后。现将刘广傅(传)之后各支刘姓的人蜀进綦情况概述如下。
  (一)巨源、巨洲、巨渊之后(共6支)
  刘广傅(传)长子刘巨源,官任山东济南知府、江西南康知府,生有九子。次子刘福,生居祖籍广东惠州府兴宁县北厢地名水罗圹,其十世孙刘沧波,迁居广东惠州府龙川县十一都司汤湖约地名下村水口。刘沧波之四世孙刘运通(165代),于清朝乾隆十九年(1754年)甲戍岁冬月,携家迁来四川重庆府綦江县,先落脚安里十甲东溪,随后落业遥渡河岩上刘家屋基(今分水遥河村内),繁衍为分水遥河支脉。
  刘巨源七子刘魁祥,生于明朝永乐十二年(1414年),任贵州思南府安南县正堂,遂由江西临江府新易县迁贵州安南县定居。刘魁祥的八世孙刘泰(160代),生六子,长子刘功远、四子刘功述,仍留居贵州安花县,次子刘功奕、三子刘功宣、五子刘功备、六子刘功约兄弟四人,于1702年相约同齐人蜀,迁来綦江县。刘功奕、刘功约落业石角涪滩(今石角丰岩村打鱼堡),刘功宣落业三江大田坝(今一0三厂背后),刘功备落业石角双山子(今石角土台双山子),其后代繁衍为石角三江支脉。后来,刘功奕的四世孙刘绪先,曾迁往贵州仁怀,其孙刘金贵(166代)又复迂回綦江,落业赶水深坑子,繁衍成赶水深坑子支脉。
  刘巨源八子刘景钊,生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住北京顺天府长寿县山寒里,明朝宣德戊申科进士。后迁居河涧府宁津县,再转迁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最后于明朝景泰年间(1450-1464年)携家人蜀,落业綦江县瀛山红岩坪长五间,后代枝叶繁茂,成为綦江境内有名的三角红岩坪支脉。
  刘广傅(传)三子刘巨洲,任浙江仁和知县。生二子:致中、致和。现散居在綦江东溪永乐河马坎、永久凼凼土和大安柴坝村等地的有支刘姓,即永乐河马坎支脉,系刘巨洲次子刘致和的后代。这支刘姓迁入綦江境内的时间约在清朝后期,至今人数不多。
  刘广傅(传)四子刘巨渊,由祖籍广东兴宁县北厢迁广东龙川县七约四都东水丰林公门里头谭坝立业。至十一世孙刘弘德(162代)时,由于门衰诈薄,遂于清朝乾隆十七年(1752年),携家入蜀,落业巴县廉里四甲湾子。刘弘德五子刘云旦(163代),又于清朝乾隆癸已年(1773年),再迁綦江县永里大茨沟(今石角瀛山兴隆村内),发展成为瀛山茨岩支脉。
  (二)巨河之后(共29支)
  刘广傅(传)十一子刘巨河,举人,任湖广黄州府麻城县教谕,致仕归,仍住江西瑞金县。生六子:时后、时泰、时通、时贵、时吉、时祥。三子刘宁远(时通)的第十二世孙刘登高(164代),清朝初年奉圣旨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迁到贵州,历年病逝。刘登高次子刘朝辅,于清朝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人蜀,落业綦江大卢坝(今石壕大罗),世代开发大卢。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因开垦田地挖得大罗一面,故更大卢坝为大罗坝,沿用至今。近300年来,大罗支脉刘姓,代代相继,永居大罗,字派不乱。
  刘巨河次子刘时泰,迁住江西吉安府安福县。生三子:汉臣、汉卿、汉志。长子刘汉臣,官江南统兵,迁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生子刘燕宸,元朝至正时翰林学士,官兵部尚书。次子刘汉卿,生子刘统宸,翰林学士,官户部尚书。155代祖刘燕宸,生于元朝大定四年(1315年)乙卯岁二月十二日,卒于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戊寅岁四月二十七日。明朝洪武十二年(1379年),避红巾军战乱,刘燕宸率其长子千一英俊、次子千二英杰、三子千三英才,及刘统宸子英豪,由楚(湖北)入蜀,经夔府山峡、忠州、涪州,落脚重庆府巴县浮图关石峡口,随后转迁江津县高湖里(杜里)桐树坪。洪武十八年(1385年),落业江津麻山岗,更名为刘家沟。綦江刘姓中,属刘燕宸的后代最多(共25支),民间常有“三弟兄人川”的说法,族谱上多称刘燕宸为人蜀始祖。
  刘燕宸长子刘英俊,号尧仁,生于元朝至正八年(1348年)八月十七日,卒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丙戍岁六月二十三日。随父入蜀后,招募人军,任复兰桥守备,遂携家迁贵州遵义府北郭里。生三子:长子刘读,迁四川成都金堂县;次子刘诗,迁思南府务川县;三子刘诚,仍住遵义。刘诗生四子:乾政、元政、亨政、利政。长子刘乾政(158代),迁贵州安花县,随后迁来四川綦江青狮桥(今何处未查明),再转迁芋头坝(今文龙亭山村内);其子刘兹,又迁小河台(今瀛坪强干村)定居,后代发展成为瀛坪小河台支脉。刘诗次子刘元政的后人,有一支从贵州务川县,迁四川江津县荔枝坝,转迁到大足县,再迁来綦江檬子林(今通惠思南坝),最后落业石角丰岩,繁衍为石角英俊丰桶岩支脉。刘诚生二子:长子刘德政,迁平越府;次子刘仁政,生四子:桂、槐、椿、梅。长子刘桂,举人,任遵义府绥阳县教谕,迁往绥阳县定居。第十世孙刘国番(168代),迁来綦江县藻渡石家屋基创业,发展为藻渡煤山支脉。次子刘槐,举人,任大定府黔西州教谕,落业大定。三子刘椿,武举,任遵义府正安州汛,遂立业正安,后又复迁遵义;第七世孙刘永德(165代),迁来綦江县丁山狸狮坝,发展为丁山狸狮坝支脉。四子刘梅,迁住遵义府遵义县团溪镇八甲地名香樟坪,生四子:克绍、克兴、克成、克盛。长子刘克绍的第六世孙刘登举、刘登弟、刘登籍兄弟三人(165代),于清朝康熙年间(1661-1722年),携家从贵州遵义府遵义县红花园迁来綦江东溪坝,堂号“玉字堂”,随后转迁丁山狸狮坝,发展成为丁山狸狮坝“玉字堂”支脉。刘梅四子刘克盛之孙刘继先(162代),从香樟坪迁来綦江县三会中间榜,发展成为三会中间榜支脉。以上刘英俊的后代,现住在綦江县境内计6支。
  刘燕宸次子刘英杰,号舜仁,生于元朝至正十年(1350年)十月十四日,卒于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年)癸已岁五月初六。人蜀后居江津麻山岗刘家沟守业。生二子:长子刘谓,生均政、达政;次子刘谟,赴江西会昌县任宾师,落业会昌县。刘均政,人管伍黎州大渡河守关隘,生二子:长子刘德卿,生克昭、克清、克魁;次子刘仁卿,从军后落业成都华阳。
  刘德卿长子刘克昭,从江津麻山岗刘家沟迁来綦江沙坪坝跃龙湾(今升平五村周家湾)。生六子:金、书、于、免、庆、昌。除第六子刘昌留居跃龙湾外,其余五子均迁出綦江县境。刘昌长子刘元祥,其长子刘昆龙,分迁四角井(今升平四村瓦窑坝);次子刘昆虎,分迁富家坝(后代迁徙不详,今住永新富家坝的一支刘姓,不属刘昆虎的后代)。刘昆龙长子刘魁(164代),其后代繁衍为升乎支脉;次子刘柯,其五世孙刘祥凤(168代)迁往贵州,六世孙刘天福(169代)又复迁回綦江三会,发展为三会榴石坪支脉。刘昌之四子刘元雄(即刘元祥之弟),分支古佛坎金钗山(今升平七村山底下),其后代汇人升平支脉。刘克昭之后,另有一支曾迁去广安,后人刘可旺(代数不详)又复迁回綦江北渡蟠龙李家嘴,发展为北渡蟠龙土地湾支脉。
  刘德卿次子刘克清,居刘家沟守业,生三子:典、概、谋。次子刘概之三世孙刘春阳迁绥阳县,五世孙刘凤迁永川县太平乡牛皮庄,八世孙刘乾贵(168代)分迁来綦江东溪街上,发展成东溪街上支脉。刘克清三子刘谋,迁往江西吉安府太和县柑子园,其子刘富(162代),又复迁回四川綦江,落业东溪河马坎。刘富之孙刘三俸,于清朝康熙四十年八(1709年)买业鸡子山石板溪(今镇紫吉龙村内),传衍为镇紫苏家坡支脉。
  刘德卿三子刘克魁,生于明朝嘉靖二年(1523年),创业江津荔枝坝。生五子:时、厚、松、柏、祖。长子刘时之五世孙刘一兆,迁贵州仁邑大溪里卢村刘家嘴,十世孙刘应登(170代)和十一世孙刘万祯(171代),又由黔复迁回四川綦江,落业附里中坪和曹家湾(今中峰境内),发展为中峰支脉。刘克魁次子刘厚,生四子:文栋、文权、文炳、文桂。刘文桂之子刘元(163代),举人,任綦江县教谕,落业綦江县城北关沙溪口,后代迁徙不详。今居住在北渡蟠龙独井坡等地的一支刘姓,世代口传称刘元之后,但无族谱资料考证。另有刘厚的后代刘文杰(代数不详),迁来綦江,落业柴坝大滩,至今已200多年,发展成柴坝大滩支脉。刘克魁三子刘松,其四世孙长子刘昆启之孙刘尚宽(166代),由江津荔枝坝迁入綦江永新蛇蟠溅,发展为永新蛇蟠溅支脉。另有刘松四世孙次子刘昆彩(即刘昆启之弟)的后代,迁居綦江福林金竹村,发展成福林金竹支脉。刘克魁四子刘柏之四世孙刘金贤(164代),从江津荔枝坝迁来綦江分水大辽坝团山堡,其孙刘炳凤(166代)转迁藻渡河窑罐厂,传衍为赶水藻渡河支脉。刘克魁五子刘祖之六世孙刘一樊(166代),也从江津荔枝坝迁来綦江,落业扶欢大石板,传衍为扶欢大石板支脉。
  刘谓次子刘达政,居江津麻山岗刘家沟,生三子:长子刘良卿,迁大足县;次于刘玉卿,迁山东济南历城县;三子刘贵卿,迁巴县车亭子冷水垭。刘良卿子刘统宗,迁江津荔枝坝。刘统宗之六世孙刘天仁(165代),生三子:长子刘世番,分迁綦江赶水偏岩子,发展成赶水偏岩子支脉。次子刘世琳,分迁綦江赶水钦差坝,发展成赶水钦差支脉。三子刘世璋,分迁綦江扶欢半边街,发展为扶欢东升支脉。以上刘英杰的后代,现住在綦江县境内计14支。
  刘燕宸三子刘英才,号禹仁,人蜀后与父同居,后分迁綦江县思里七甲思滩坝檬子林牛屎凼(今通惠思南坝)。据族谱资料记载,刘英才生于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年)六月初三,人蜀后于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迁江津麻山岗,卒于明朝永乐十四年(1416年)丙申岁四月十九日。因此,刘英才由江津麻山岗迁进綦江的时间,应在1385-1416年之间,至今600年左右,是最早进入綦江的刘姓之一。刘英才生四子:长子刘宣,迁合江;次子刘详,迁巴县;三子刘谊,守业檬子林;四子刘瓒,迁南川。刘谊生三子:长子刘福政,守业檬子林;次子刘祥政,迁涪州;三子刘礼政,迁泸州小市,其孙刘明悟(160代)又复迁回綦江藻渡,发展为藻渡大竹林支脉。刘福政生四子:尚卿、相卿、公卿、名卿,除名卿守业檬子林外,其余均外迁。刘名卿生三子:克昌、克仁、克俊。长子刘克昌生刘嘉善,刘嘉善生四子:金、玉、满、堂。刘金之子刘德正(163代)迁去江津后,其后代又复迁回綦江福林,发展成福林唐家坝支脉。刘满长子刘明山(163代),一直留居檬子林,发展成通惠思南坝支脉。刘名卿次子刘克仁,迁贵州遵义后,其子刘宁远(161代)又复迁回綦江檬子林,后定居石角丰桶岩,发展成石角英才丰桶岩支脉。刘名卿三子刘克俊,生四子:嘉才、嘉德、嘉谟、嘉训,全部外迁。长子刘嘉才,迁湖广麻城县,其曾孙刘怀茂(164代)又复迁回綦江碾盘(今文龙亭山村内),发展成文龙碾盘支脉。以上刘英才的后代,现住在綦江县境内计5支。
  刘统宸之子刘英豪,号汤仁,明朝洪武十二年(1379年)入蜀后,与刘燕宸父子同住江津麻山岗刘家沟。生五子:长子刘荣,迁永川;次子刘华,迁合州;三子刘显,住江津麻山岗;四子刘茂,迁贵州仁怀;五子刘盛,迁贵州。刘华长子刘道谟,分迁广安州石堰坪。刘道谟四世孙刘攀凤(161代),于清朝初年入伍当兵到云南,卸任后未归故里,落业綦江城南滩子口,后于清朝乾隆年间迁至石角涪滩(今石角丰岩打鱼堡),发展成石角涪滩支脉。刘显之子刘道泮,妣罗氏,从江津麻山岗迁来綦江沙溪口,随后转迁三溪镇后山(今三江镇),因有罗姓同往,故更后山名为刘罗坪,沿用至今。刘道泮长子刘廷灼(159代),分迁桥河堰塘坪,后创业刘家岩等地,发展为桥河刘家岩支脉。刘道泮三子刘廷彦的五世孙刘儒(163代),分迁郭扶梅子桥,发展为郭扶梅子桥支脉。以上刘英豪的后代,现住在綦江县境内的有3支。

家谱:万盛麒麟刘氏族志
  2015-07-10,14:40:42,中华树
  姓氏:刘氏
  始祖:刘月明
  堂号:不详
  地区:中国重庆市市辖区万盛区南桐镇,相关分支
  字辈:
月渊汉奠之,在天大世思,光华显茂盛,文朝定国基,
后嗣承先泽,诗书启圣咨,昌明福正远,百代一贤齐。

  历史起源:该刘氏分支于《年份不详》从《中国江西省吉安市》迁徙至目前所在地《中国重庆市市辖区万盛区南桐镇》
  重庆万盛麒麟支系寻根问祖:
  我是刘氏家族--重庆万盛麒麟支系第十三代,因家谱凌乱记录了以下几段话(烦请各位宗亲帮忙分析,寻根):
  入川始祖刘月明系“英豪祖后裔”,又说“十三房祖人杨氏祖婆之子刘巨浩之嗣孙”。(1995年续谱)
  吾祖籍贯江西吉安,自明朝洪武二十年(一说洪武二年)由湖广麻城县孝感乡迁江津李子坝,居数年后移至綦邑永里流江河,后落业麒麟坝。
  月明公偕祖妣封儒人,落拓于綦之刘家河生二世祖渊聘,徒桐邑刘家坝;生三世汉文,当时为明清交代之际,闯贼四起之秋,一派离乡背逃之象,而汉文祖转迁于刘家河居住,生四世祖奠魁,娶杨氏生五世祖之玉、之璧、之用、之鼎(幼亡)。
  月明祖葬于刘家河宅后,有碑于公乃伯仲叔三人,然仲第月彰、季第月彩(失考),聚封氏与公同葬刘家河。(注:或为曰明、曰彰、曰彩三兄弟)
  (1995版第10页)先代遗诗曰:
平地干戈闹八哇,洪兵赶散各天涯;
一姓改为三五姓,一家散处万千家;
湖麻太子麒麟种,永合綦南保贵巴;
吾今亲笔传于后,是吾子孙莫记差。
  [家族字辈排行四十个字]
月渊汉奠之,在天大世思,光华显茂盛,文朝定国基,
后嗣承先泽,诗书启圣咨,昌明福正远,百代一贤齐。
  另分支:月渊汉奠之、在天万世思、光茂永福元、文朝定国先
  (1995版第9页摘抄旧谱)祖干、统宸均系兵部尚书、乡进士、翰林院大学士,干宸迁居北京顺天府宝坻县。统宸祖生英豪、英才弟兄二人于大明洪武十二年己未岁改罗各迁,英才胡氏生刘忠、刘孝、刘芳三人。忠祖未迁,孝芳二祖迁入福建。英豪祖于洪武十二年统五子荣、华、显、茂、盛入蜀,至古于渝浮图关分支开七公子生一广传公,妣马、杨氏生九、五子共十四房,发派迁居各省府县,普天之下军民人等凡姓刘者非马氏之后即杨氏之后也,然分支派别本由一脉所出,因时俗扰乱十四房分派各迁省府州县居住。
  祖干、统宸均系兵部尚书、乡进士、翰林院大学士,干宸迁居北京顺天府宝坻县。统宸祖生英豪、英才弟兄二人于大明洪武十二年己未岁改罗各迁,英才胡氏生刘忠、刘孝、刘芳三人。忠祖未迁,孝芳二祖迁入福建。英豪祖于洪武十二年统五子荣、华、显、茂、盛入蜀,至古于渝浮图关分支开七公子生一广传公,妣马、杨氏生九、五子共十四房,发派迁居各省府县,普天之下军民人等凡姓刘者非马氏之后即杨氏之后也,然分支派别本由一脉所出,因时俗扰乱十四房分派各迁省府州县居住。
  先代遗诗曰:
平地干戈闹八哇,洪兵赶散各天涯;
一姓改为三五姓,一家散处万千家;
湖麻太子麒麟种,永合綦南保贵巴;
吾今亲笔传于后,是吾子孙莫记差。

六、川黔始祖英豪公世系(3代)
  珠系55世、第1世:罗英豪
  罗英豪,讳祥茂,字胜一,统宸公之长子。约元文宗“至顺”三(1332)年壬申岁生于大都(今之北京);约元惠宗(顺帝)“至正”十五(1355)年乙未岁,廿三岁时举进士,点翰林国史院学士;配李氏,生荣、华、显、茂、盛五子;明初“洪武”二(1369)年,奉旨出任“红巾军残部征剿使”;于明“洪武”十二(1379)年己未岁,约四十七岁时统五子入蜀,任重庆府知府,后来落业于綦江三溪镇黑石台。,五子散居川黔各地,惟恐世久年远,弟兄异地分居,视弟兄如路人,目同宗为异姓,于是题八景诗:
平地干戈闹若蛙,红巾赶散各天涯,
胡麻太子麒麟种,永合綦南江贵巴。
一姓改为三五姓,十家分作万千家,
吾今举笔传后世,世代儿孙永不差。
流传后裔,世代相承。罗英豪,李氏,殁于重庆,双葬浮图关,民国十一年修公路,祖墓迁葬在扶坝沙沟。
  罗英贤,统宸祖次子,讳祥胜,字胜二,李氏生二子:友忠、友文;(按:有资料记其明洪武二年迁松溉镇落业,修罗氏宗祠名“世德堂”,六代勋祖起修谱五次。)
  罗英才,统宸祖三子,讳祥森,字胜三,胡氏生四子:忠、孝、联、芳;(按:有资料记其明洪武之时孝、芳二祖迁福建省,其后迁连城落业。)
  罗英华,统宸祖四子,讳祥麟,字胜四,吴氏生四子:友忠生字福、友志生字禄、友亮生字寿、友良生字喜;(按:有资料记其迁湖广今之湖北省府城县仙居乡落业,著“木本水源诗”传后。)
  罗英相,统宸祖五子,讳祥麒,字胜五,生三子:飞、凤、鼎;(按:有资料记其迁江西吉安府落业)
  罗英秀,统宸祖六子,讳祥凤,字胜六,司氏,生八子:禄、位、高、升、联、科、级、第。(按:有资料记其徙居云南滇池等地。)
  罗英侯,统宸祖七子,讳祥翔,字胜七,冷氏生四子:光、昭、宇、宙。(按:有资料记其迁黔西北等地。)
  祝系157代、珠系56世、第2世:罗荣
  罗,荣,英豪祖长子,明洪武之时迁四川省永川县西充坝西来山(按:现双石镇),李氏生二子:道明、道星。葬永川。
  罗华,英豪祖次子,荆氏,迁居合川县,生子三:道臣、道谟、道远。(道臣迁四川省广阳县,道谟迁四川省中江长林坝,道远迁四川省南部县)。
  罗显,英豪祖三子,汪、洪氏,生道泮,明洪武之时迁綦江县,今石角,罗汪村,1368年修河水林宗祠,三江(原三溪)修罗氏义渡,在扶坝修英豪中学一间,续谱三次。
  罗茂,英豪祖四子,杨氏,生子道清、道谏。茂祖后迁水西沙土楠木坝(今毕节沙土试验区),娶王氏,生子坚固。
  罗盛,英豪祖五子,张氏,生二子:道政、道敏,XX氏,生子:坚固。洪武之时迁贵州省石阡府张元坝。道政迁思南县塘头落业。坚固迁毕节沙土试验区、金沙县沙土镇。
  珠系57世、第3世:罗道明
  罗道明,荣祖长子,字会轩,李氏生六子:罗宗、罗唐、春芳、春书、元郁、元松。
  罗道星,荣祖次子,字会元,迁仁怀今习水县天堂头、生期弯下宅底、官田沟落业,殁后双葬童子台大天弯,“珠朝穴”今名罗珠朝。杨氏,生罗福;封氏,生平、旺、兴。
  罗道臣,华祖长子,道臣迁四川省广阳县(今南充市)。
  罗道谟,华祖次子,道谟迁四川省中江长宁坝。
  罗道远,华祖三子,道远迁四川省南部县。
  罗道泮,显公之独子,约生于明“洪武”卅(1397)年丁丑岁,刘氏,生廷彦一子,二老殁后皆葬于綦江县沙溪口仙人现掌穴。
  罗道清,茂祖长,迁居四川巴县云笩山,明洪武之时迁江阳县。
  罗道谏,茂祖次子、杜氏迁遵义清水塘(现金沙县清水池),迁湖广黄州府黄安县落业生罗明,建文时任江西提督后迁四川重庆府忠州丰都县南里四甲地名西大山葫芦井罗家桥落业。坟葬古佛堂宅后立碑,陈氏、黄氏二坟俱葬罗家桥大湾。
  罗坚固,茂祖三子,迁毕节沙土试验区、金沙县沙土镇,氏,生一子,孔臣。
  罗道政,盛祖长子,道政迁思南县塘头落业。
  罗道敏,盛祖次子,迁分干府张园坝。

  一世祖:罗英豪,讳祥茂,字胜一,统宸公长子,约元文宗“至顺”三(1332)年壬申岁生于大都(今之北京)李氏,生荣、华、显、茂、盛五子。
  二世祖:罗显,字瑞兰,英豪三子,约生于明“洪武”二(1369)年己酉岁;落业綦江县三溪镇罗黄村黑石台;配洪氏、娶汪氏,生道泮一子。三老寿终之后皆品葬于綦江县三溪镇圣贤坝莲花滩虾蟆口。
  三世祖:罗道泮,显公之子,约生于明“洪武”卅(1397)年丁丑岁;配刘氏,生廷彦一子。二老殁后皆葬于綦江县沙溪口仙人现掌穴。
  四世祖:罗廷彦公,道泮公之独子,约生于明“宣德”三(1428)年戊申岁;落业綦江县三溪坝访后山,配贺氏,生福缘一子。殁后双葬于綦江县河水林飞凤衔珠穴。
  前两族谱摘自于刘氏家谱,一是基江刘氏,一是重庆万盛麒麟刘氏,后随摘于俩同宗罗氏家谱,可能很多宗门又要迷糊了,为什么,自统宸公始,到廷彦公止,罗氏家谱和刘氏家谱竟有五辈甚至更多的吻合,这真的是巧合吗?再回头看看故事的开始。

鼠标指向看大图
(鼠标指向放大图片)

  罗汝进举之后,授举人教习,又授江宁府高淳县令,赴抚州,后征镇守南康,由于军功卓著,于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擢升为镇南总管大将军(待考)。夫人何氏诰封淑德夫人,胡氏、李氏恭命夫人。罗汝的五个儿子俱被赠赐武爵主之禄位。
  当时正值元末战乱时期,南方红巾军起义风起云涌。罗汝既受朝廷之职,即对朝廷忠贞不二,克尽职守,在数年之间,与佐相总帅李甫、副帅李坚等率领元军,同红巾军徐寿辉、陈友谅、方国珍、刘福通部大小凡百余战,后南康孤城陷入重围,罗汝挑亲兵数十人,扶保威、武、汉、杰、宿五公子突出重围,潜回原籍以图生存,不料隐身之地为红巾军所知,追索甚急,只好于元顺帝至正十九年(1359)冬天降大雪之际,乘船潜出危境,到罗汝公好友--浔阳府刘斌仁府中投宿,红巾军首领刘福通闻之又率兵而至,刘斌仁公选亲兵五人扮成罗威兄弟,另携荐书、符照,将兄弟五人以花筐从城上缒下,投湖广麻城刘鸿仁公处,隐姓埋名,使罗汝公之血脉得以存续。
  渭公之子四人,随尾其后,北过长江、入湖北汉阳府,黄陂邑地,时作充军之用,达湖北之江汉平原。以及卿公之子四人、浚公之子四人以不同路线逃入湖广黄州府各县。
  罗汝公送走诸公子,则抱必死之心,坚守孤城,与红巾军决战,终因势孤力穷,城破后于南康沙场滩自刭殉国。三夫人亦同时尽节。因不幸殁于战乱之中,亲人离散,罗汝公卒日不详,生日亦失考。
  明洪武八年(1376)秋,明廷实行天下大赦,免元臣无罪,罗威兄弟这才恢复真姓,向世人昭明自己是元朝旧臣罗汝之后,告慰罗汝公英灵于天上。分别由江西九江、帆渡、湖广、麻城、黄州迁徙豫南罗山县、光山县、信阳县、息县、固始、正阳、汝南等地、市落籍:

  威公,大悟丰店、河南罗山县周党罗寨威公单传四世,后裔散居豫南楚北,六世憬公之十世作朋迁江西,十一世万祯迁荆湖,六世愫公之八世万寿迁江西,九世俊明迁四川,十一世经公迁陕西。
  武公,湖北大悟丰店罗畈。武公生四子,长子万一公之次子瑞公迁成都,四子万四公之四世孟齐迁江南,本支人丁繁衍较众,总数四万余人,其中缙公之后裔达2000余,至十一世延默公住三处,十二世志金在汉公后裔十九世罗有义督修下于2002年重修分支族谱成。
  汉公,鄂汉阳府黄陂县北乡金鼓会顺山。汉公生三子,长子万钟之四世经伦迁四川南充,六世延广、延炫、延煜、延炬迁河南南阳,七世明侠、明威、明振、明华俱为武举,全迁山西大同,六世延宏之八世嗣子昭臣迁江苏,九世启功迁河北石家庄县督,十一世有兰迁河南周党,十四世居先与子天发、天清全迁汉阳。汉公后裔十八世孙罗耀富被推任理事长,与十八世罗炎初,字永长,罗发道,字贯一(主编)于1988年续修成《楚北豫南32支联宗统派谱》,1995年又由十九世有成、有义补修本支支谱,续至二十一世。
  杰公,鄂黄州府罗田县永新三里堂。杰公原迁居今鄂罗田县杨二巷,后有一支迁往红安一至六世先祖名讳存于河南罗荣洲之手,待整理。
  宿公,红安华河,黄州麻城太仙乡姜家畈金厂河龙湾。本支繁衍较快,已续谱收人丁8000余人,红安县为全国乃至世界少有的出200余位将军之县,其中有七位罗姓将军。

  《澴西罗氏宗谱·雍睦堂序》(崇祯12年首修,光绪14年续修,民国25年重修):“遗诗一首,叙其源流:
平地干戈闹若蛙,红巾赶散各天涯。
湖庥太守麒麟种,永合綦江丹桂花。
一姓易为三两姓,数家分出几千家。
吾今题笔留于后,唯愿儿孙读五车。
卿公生四子,一二三子皆徙于蜀之永胜,其后不详”
  刘巨河次子刘时泰,迁住江西吉安府安福县。生三子:汉臣、汉卿、汉志。长子刘汉臣,官江南统兵,迁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生子刘燕宸,元朝至正时翰林学士,官兵部尚书。次子刘汉卿,生子刘统宸,翰林学士,官户部尚书。155代祖刘燕宸,生于元朝大定四年(1315年)乙卯岁二月十二日,卒于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戊寅岁四月二十七日。明朝洪武十二年(1379年),避红巾军战乱,刘燕宸率其长子千一英俊、次子千二英杰、三子千三英才,及刘统宸子英豪,由楚(湖北)入蜀,经夔府山峡、忠州、涪州,落脚重庆府巴县浮图关石峡口,随后转迁江津县高湖里(杜里)桐树坪。洪武十八年(1385年),落业江津麻山岗,更名为刘家沟。綦江刘姓中,属刘燕宸的后代最多(共25支),民间常有“三弟兄人川”的说法,族谱上多称刘燕宸为人蜀始祖。
  刘统宸之子刘英豪,号汤仁,明朝洪武十二年(1379年)入蜀后,与刘燕宸父子同住江津麻山岗刘家沟。生五子:长子刘荣,迁永川;次子刘华,迁合州;三子刘显,住江津麻山岗;四子刘茂,迁贵州仁怀;五子刘盛,迁贵州。刘华长子刘道谟,分迁广安州石堰坪。刘道谟四世孙刘攀凤(161代),于清朝初年入伍当兵到云南,卸任后未归故里,落业綦江城南滩子口,后于清朝乾隆年间迁至石角涪滩(今石角丰岩打鱼堡),发展成石角涪滩支脉。刘显之子刘道泮,妣罗氏,从江津麻山岗迁来綦江沙溪口,随后转迁三溪镇后山(今三江镇),因有罗姓同往,故更后山名为刘罗坪,沿用至今。刘道泮长子刘廷灼(159代),分迁桥河堰塘坪,后创业刘家岩等地,发展为桥河刘家岩支脉。刘道泮三子刘廷彦的五世孙刘儒(163代),分迁郭扶梅子桥,发展为郭扶梅子桥支脉。以上刘英豪的后代,现住在綦江县境内的有3支。
  统宸祖生英豪、英才弟兄二人于大明洪武十二年己未岁改罗各迁,英才胡氏生刘忠、刘孝、刘芳三人。忠祖未迁,孝芳二祖迁入福建。英豪祖于洪武十二年统五子荣、华、显、茂、盛入蜀,至古于渝浮图关分支开七公子生一广传公,妣马、杨氏生九、五子共十四房,发派迁居各省府县,普天之下军民人等凡姓刘者非马氏之后即杨氏之后也,然分支派别本由一脉所出,因时俗扰乱十四房分派各迁省府州县居住。
  由此可看出,刘姓族谱自统宸公以上,均有记载,然罗氏族谱上,却鲜有记载,而且同裔不同宗,也是很奇怪的事,那么问题都纠结在统宸公身上,为什么统宸公以及后四代即可以入罗氏宗祠,也可以入刘氏宗谱,为什么统宸公往上的祖源罗氏宗谱都鲜有记载,而刘氏宗谱却基本都有记载,所以很多疑点都聚集在统宸公身上了,看看传家诗里的故事第一个时间,1359年汝公死守南康,其他宗亲仓皇而逃,除了汝公,其他宗祖二十人逃至湖北各地,汝公之五子由刘氏所救,又重投麻城刘鸿仁公处,改罗姓为刘,那么什么情况可以出现同裔不同宗的情况呢,从古自今无外乎两者,一是过继,二是入鳌,无论是过继还是入鳌,其后裔出现了复姓和不复姓的两脉,都可以出现同裔不同宗的情况,再分析下传家诗,这首诗只可能是在湖北迁四川时所作,平地干戈闹如蛙,红巾赶散各天涯,说明了本宗从江西到湖北的真实缘由,麻城孝感麒麟党,永合基江单桂花,说明了宗祖现在居住的地方和将要的去向,从1359年江西到湖北,再1379年湖北迁四川,短短的二十年,既然卿公和英豪公都持有此传家诗,证明了卿公和英豪公非比寻常的关系,再看看卿公的四子,除了罗道汜老祖入鳌郭氏创造了郭罗姓外,其余三子道清、道澄、道泮的去向却戛然而止,再看看统宸公,除了刘姓宗祠记录外,罗氏的族谱往统宸公以上的祖源也是戛然而止,那么问题就明朗了,既然统宸公是避难而改名换姓的,那么刘统宸公确实存在,但是罗统宸公就不一定存在了,看看道汜公支脉
  根据郭罗氏历代谱牒记载。始祖罗卿公,原籍江西,为元朝时期时内阁大学士,元末明初,因遭红巾军起义战乱,流落入湖广麻城,再迁祈水之永乐里隐居,并遗诗一首,叙其源流:
平地干戈闹若蛙,红巾赶散各天涯。
湖庥太祖麒麟种,永合綦江丹桂花。
一姓易为三两姓,数家分出几千家。
吾今提笔留与后,惟愿儿孙读五车。
  罗卿公生四子,一,二,三子皆徙于蜀之永胜,其后不详。惟第四子罗道汜,字友富,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迁居湖北孝感西门外龙井社(今湖北孝感西开发区罗家八塆郭家砦),落业于郭荣家,并入郭家赘。郭荣为明朝卫运军船户,军船在湖北黄州,为卫运军第二班。郭荣为正旗丁。罗道汜入赘后,随郭氏军姓,承郭氏名册,领郭氏运粮军船事。
  自此,罗道汜既承郭氏,亦继罗氏,亦即郭罗二姓并行称郭罗氏,自罗道汜开始。从此,该族子孙,既可继始祖父姓为“罗”,亦可随始祖母姓为“郭”,该族之宗谱即为郭罗氏宗谱,罗道汜即为该支郭罗氏宗族之开基祖。
  该支郭罗氏后裔,听闻《中华罗氏通谱》编纂的信息后,认祖归宗的愿望强烈,再三提出入谱的要求。《中华罗氏通谱》编委认为,该支系始祖罗道汜,入郭家赘,按中华民族习惯后裔理应从郭氏,但其后裔永不忘“罗”,创造了“郭罗氏”复姓,而用“郭罗”二姓并行之法传承“罗氏”。经慎重研究,同意将该支系编入《中华罗氏通谱》。
  虽然易名郭罗氏,但是传家诗是一样的,所以卿公当是和英豪公是一家无疑,所以所谓的刘统宸公,应该就是道清、道澄、道泮三公之一,只是具体是谁,现在还无可考证,为什么统宸公以上的祖源戛然而止,一是当时避祸,为了保全子孙,尽量不提及汝公,二是统宸公不是入鳌,因为入鳌也可以像道汜公郭罗姓一样,不至于那么刻意抹掉这段信息,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统宸公是过继的,而且此事跟当时救助罗氏的恩公刘氏有莫大的关系,即是过继,又是欠刘氏莫大的恩情,在加上避祸,所以就刻意抹掉了这段信息,当时情况应该是,汝公受困于南康,罗威、罗武、罗汉、罗杰、罗宿,五祖先逃到了湖北刘府,卿公也携四子紧随而来,后来由于个种原因,将其中的一子过继给了刘汉卿公,后来同来的汝公五子,在明大赦天下后复姓,各脉迁移各地,均有实可查,卿公此脉,除了汜公入鳌创造了郭罗氏,余三子中其中一人过继给了刘汉卿公,其他俩人待考,正因为是其中有一子过继给了刘汉卿公成了刘统宸公,继而有了英豪公,最后在迁移四川的大前提下,才会导致卿公和英豪公同时拥有一样的入川传家诗,后来英豪公后裔复姓或大部分复姓,所以也才导致了罗氏,刘氏族谱上同裔不同宗的现象,那么入川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呢,一说为了避红巾军,一说为了讨伐逆贼,因为明十二年发生了一件大事于四川。
  洪武十二年(1379)四月初六日,四川眉县百姓彭普贵不堪赋役重苛,率众起义,攻掠州县,杀眉县知县颜师胜,声势大振,先后占据十四个州县。明廷遣四川都指挥音亮征剿,亦多次为起义军打败
  明洪武十二年的时候,明太祖早就平定天下,独掌牛耳,说避红巾军并不符合历史,再说四川反而在兵荒马乱之中,何来避之,那第二种说法呢,基本也不靠谱,因为把起义镇压下去的是御史大夫丁玉,也没有哪里记载说当时入蜀的英豪公或者说卿公另二子有官衔在身,那入川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呢,看看当时的明朝
  元代末年,红巾军农民大起义的烈火四处燃烧,原来属于徐寿辉部下的明玉珍率军攻入巴蜀,以后在重庆自称陇蜀王,再改元称帝。明玉珍是湖广随州(今湖北随县)人,他的军队也基本上是湖北地区的农民。明玉珍不仅带来十几万军队,也有大量少田缺地的农民随之进入人少地广的巴蜀地区开垦务农。这应是著名的“湖广填四川”的开始。如吴宽在《刘氏族谱序》中所说:{“元季大乱,湖湘之人往往相携入蜀”(见《匏翁家藏集》卷四)。明玉珍的“大夏”政权只存在了两世9年,就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所统一。明代初年,湖广地区的移民继续大量入川,到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四川人口就上升到146万,外地移民,特别是湖广移民占了这一时期所增加人口的主要部分。正如光绪《潼川府志》卷五所载明人王维贤《九贤祠记》所说:“元法,军所至,但有发一矢相格者,必尽屠之。蜀人如余玠、杨立诸公坚守不下,故川中受祸独惨。明初,中江县开设,土著人户业七八家,余皆自别省流来者。”这些移民,不久也就成为四川人。
  再分析下传家诗第四,五,六句,永合基江丹桂花,永指永川,合指合江,基指基江,这是说明了要去的具体地方,丹桂花,古人称人子为桂子,所以代表了子息,丹桂也代表了优秀的人才,就是说本脉要在永胜,合川,基江发枝展叶,并期望有一番好的作为,一姓易为三两姓,数家变为千万家,也浅显的说明了当时入川始祖卿公希望子孙兴旺的简单愿望,再结合当时湖广填四川,刚镇压住起义,经历过战乱,万象萧条的四川大背景下,卿祖只是顺应明朝廷而作的不得已的迁途罢了,至于小众的刘罗二姓是一家的说法,当是英豪祖或者卿公余二子入川后,后裔有复姓罗者,也有继姓刘者,当同脉二姓在一个不大的地域散乱的聚居时,随着子孙的繁衍,宗族人口的增多,为了不犯道德伦理的错误,细心的宗祖,就把八锦诗里面最没有意义的最后两句,吾今提笔留于后,惟愿儿孙读五车,巧妙的改成了谁人记得诗八句,刘罗二姓是一家,既避免了犯伦理上的错误,也提醒子孙谨记刘氏之恩情,

  上述资料有点繁多,表述也有点凌乱,现在整个简单的逻辑推论下:
  1),从孝感谱牒(从时间上来说是最接近原事件的记载,因不是查询家谱搜索出来的资料,更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百度百科,以及郭罗氏支脉家谱(崇祯12年首修,光绪14年续修,民国25年重修,)可以清楚的知道卿公的真实性,以及是本脉无疑;
  2),既然确定卿公是本脉先祖无疑,那就要承认豫南楚北罗氏汝公系族谱记载的事实,其记载的事件从时间,迁移的地点,事件的合理性都与本脉族谱吻合,毋庸置疑;
  3),本脉传家诗定是在湖北所写,因为原事件中各祖在江西仓皇而逃,也不可能知道二十年后四川的迁移,传家诗的目的旨在迁移后的各脉能识宗辨祖,所以当是在迁移四川前所拟定;
  4),至于传家诗都是本宗哪些派系所持有,当是入川的派系,因为汝公其五子威,武,汉,杰,宿族谱中清楚的记录了改罗为刘的事实,后复姓迁往各地都有实可查,却没有一样的传家诗,所以此传家诗仅入川派系所持有;
  5),那么传家诗是入川派系何祖所作,有两说,一说卿公,一说英豪公,卿公所作的佐证见于孝感谱牒澴西罗氏宗谱,其中直书为卿公所作传家诗,也指明了卿公三子入川,还有就是郭罗氏支脉的族谱,也比较详尽,传家诗的两次迁移,卿公是第一次江西迁湖北麻城的主人公之一,而英豪公是第二次麻城迁四川的主人公,那么证明卿公是英豪公长辈,既然是传家诗,当是老辈传于小辈,所以此诗当是卿公所作无疑;
  6),既然是卿公所作无疑,那卿公传于郭罗氏理所当然,传于现在失考的三子也名正言顺,那么为什么英豪公会有其传家诗?,其中道理不言而喻;
  7),卿公三子记述戛然而止,英豪公祖脉至其父统宸公也戛然而止,再加上刘氏,罗氏都承认统宸公--英豪公为祖脉,但是罗氏和刘氏往统宸公上的族谱却完全不同,这种同裔不同宗的情况,这种故意抹除了统宸公往上祖谱的缘由,一个是当时的避祸,尽量避免提及汝公,二是,排除了入鳌的可能性后,统宸公为过继的可能性非常大,也合情合理,因为既然是过继,刘氏对罗氏又有天大之恩,再在其族谱中言及卿公,当是不仁不义,但而后英豪公也的确继承了卿公的传家诗,所以刘统宸公当是卿公失考三子之一无疑,
  8),关于英豪公入蜀的缘由,上文有述,说避红巾军的,当是看了传家诗前两句断章取义,但是并不符合历史,二说剿灭叛军的,明十二年川的确是有民造反,但是平反的并不是英豪公,而且也没有可信的记载表述入川的卿公后裔有谁授有军衔,再从年纪上来推敲下,(将兄弟五人以花筐从城上缒下,投湖广麻城刘鸿仁公处),再加上江西迁湖北的时候并没有记述卿公等有三世系孙,可以证明威公等二世子年纪尚轻,也可由此推断过继的合理性,既然卿公在湖北短短的二十年就有了三世孙英豪公,那么英豪公的年纪也是尚轻的,也就不可能奉旨讨伐逆贼,更不可能说四十七岁率五子于明十二年入住浮图关,至于有宗谱为什么有此记述,当是历代相传,在当时资讯局限的情况下,加入自己的感情色彩而撰写,此事刘氏多宗谱也可佐证《次子刘汉卿,生子刘统宸,翰林学士,官户部尚书。155代祖刘燕宸,生于元朝大定四年(1315年)乙卯岁二月十二日,卒于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戊寅岁四月二十七日。明朝洪武十二年(1379年),刘燕宸率其长子千一英俊、次子千二英杰、三子千三英才,及刘统宸子英豪,由楚(湖北)入蜀,经夔府山峡、忠州、涪州,落脚重庆府巴县浮图关石峡口》。
  《刘统宸之子刘英豪,号汤仁,明朝洪武十二年(1379年)入蜀后,与刘燕宸父子同住江津麻山岗刘家沟,生五子》。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很多资料还待商榷,还请宗门的长辈指正。

豫章氏罗系后裔 罗华飞敬上00000000
2015年10月26日初稿00000000000
QQ邮箱:490313073@qq.com00000000

相关链接:豫南楚北罗氏汝公系资料辑录
相关链接:刘罗同祖来源探讨
相关链接:刘罗二姓是一家又一说
相关链接:一门承两姓的湖北孝感郭罗氏道汜(友富)公系
相关链接:“刘罗二姓是一家”传说初识


oooooooooo家园提示:人自为谱,家自为说,正误自辨,取舍自酌。引用注明作者和出处。 来源:罗氏家园
阅读:37755
日期:2015/10/28

查看评论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字体: 】 
上一篇:广东潮汕普宁罗氏基祖概述
下一篇:江西吉安云楼花树下罗氏诵公系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站长提示:这里不是互动留言处!
点  评: 字数0
用户名:  密码: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家园地址:http://www.luos.org  粤ICP备13039246号-2
家园创建:罗良富   技术支持:AssumeYessure   法律顾问:罗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