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南充罗姓支系分布探源 ──从捕鸟部落走来的百家大姓
作者:南充晚报记者 张松http://www.luos.org 夏商时代,河南罗山山脉中生活着一个以织网捕鸟为生的部落,相传为罗姓最初的先民。他们学习和创造了新的谋生技能之后,部落结构开始瓦解并促使族群最终汇入中华文明的发展史。罗姓族裔在黄淮流域繁衍壮大, 像绝大多数姓氏发展一样,逐渐走向迁移、扩张和多姓氏杂居的全球分布格局。 记者从白塔中学历史高级教师、四川民俗文化专家何汝怀的研究中发现, 罗姓支系入川呈现点多面广、推向纵深的迁移特征。历代数次向川内移民,让四川成为江西之后,为罗姓族裔分布最为广泛的省份。
A 罗姓的起源与繁衍 “以丝罟鸟,从网从维。”许慎《说文解字》对“罗”字如此释义,称其繁体字很像拿着网捕鸟的样子,网中除了鸟(隹)之外,还增添了糸(丝),表示捕鸟的网是用丝等纤维织成,这种会意说法某种程度上揭示了罗姓族群与其姓氏起源的关联。可以佐证的是,汉语中“罗”字从来就有“丝织物”之义,从而引申出“天网地网”、“张罗”等词语。 以“罗”字的本义溯向求证,相传远古“三皇”之一的伏羲,其手下有一名得力的干将叫句芒,此人善器,手里时常握着一把圆规,掌管四季轮回。而句芒其人鸟身人面,身着白色素服,他从伏羲发明了渔网一事当中得到启发,进而发明了捕捉鸟雀的“罗”。句芒的形象,类似于古埃及的狮身人面神,这也显示东西方的人类古文明的某些趋同性特征。 何汝怀告诉记者,综合《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及《通志·氏族略》的论断,罗姓族裔的始祖为祝融。然而古文献中所记载的“祝融”有两个,一个是炎帝后裔,其名为祝融。《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而另一个是颛顼之孙,老童之子“黎”和“回”。黎与回为火正之官,而“祝融”则可能是火正的职务名称。《路史·前纪八》明确记载,“祝融氏,号也;祝融,职也,本非人名。黎为祝融,回为祝融,皆职。”而史学家罗元鲲考证为:“我姓(指罗)始自祝融。按祝融有二,皆司火神……而罗为颛顼后,则是老童之子祝融官,非古帝祝融也”。而据何汝怀的研究,现在诸多版本的罗氏家谱,皆从此说,均以颛顼之孙祝融为始祖。 罗人既已得姓,他们又从哪里开始繁衍呢?何汝怀说,河南省罗山县,自夏商开始,这里就有一个善于捕鸟的部落生息。因为罗山毗邻大别山,这里重峦叠嶂、群峰环抱,正是鸟雀密集之地。罗人于是张网捕鸟为食。后来罗人在此建国,名为罗子国。公元前690年,春秋初期,楚国强大起来,将弱小的罗子国灭掉。后来族人为纪念先祖建国,于是纷纷以罗为姓,以强调自己与楚民不同。
B 罗姓族裔辗转入川 罗子国灭亡后,罗人的部落结构全面解体,在与其他族群的交流过程中,罗人开始背井离乡,向更宽广的北方迁移。他们北进山西,并向东北迁移。但是主要迁移地还是湖北、江西一带。 何汝怀曾经在湖北麻城考查时发现,有史料证实,在两宋时期,罗姓已发展为江西第一大姓,而当时全国罗姓人约有34万之多。此后罗姓再度迁移,进而向南方纵深扩展,进入广东广西,数百年后再度回迁,一部分从湖北进入四川,向川南推进,一部分从两广进入四川,向川北发展。 “罗姓的迁移与其他姓氏大多躲避战乱为主的迁移特征略有不同,他们常常是根据族群生存和繁衍需求来迁移,而其流向大多是土地肥沃、水草丰茂的富裕之地。”何汝怀说。 从丰富的史料中不难疏理出罗姓的大致迁移路线图:先秦时期,罗姓族裔主要活跃在湖北、河南、甘肃地区。楚文王时,罗姓族人向南进入湖南的汨罗;两汉时,迁至江西南昌,因为江西在宋代开发较好,罗姓逐渐在此稳居并繁衍。 此后,他们向西进入湘西和湘南,再进入川东、贵州、云南。到了唐代以后,尤其在明代,罗姓已经分布到祖国大江南北,在广东、福建、四川等地得到稳定发展,清初,罗姓族人迁入台湾。 何汝怀说,由于罗姓族人在秦汉时期已大量南迁,因此北方战乱和王朝更替对他们伤害并不严重。在南方分布当中,主要集中分布于江西、四川、湖南等地。清代以后,全国罗姓族裔分布主要形成湘赣浙、四川两大块。以省份而论,四川成为罗姓族人分布最多的地区。
C 我市罗姓支系分布探源 罗子国被灭亡之后,一部分罗姓族裔不愿臣服楚国,于是为避免祸害而向西迁移,越过神农架,进入川东,定居阆中,成为古巴国“板楯蛮七姓”之一。板楯蛮系古巴人曾使用“虎皮衣楯”的武器而得名。 《华阳国志·巴志》载,因板楯蛮帮汉高祖打仗,屡建功业,汉高祖登基之后,“复除罗、朴、昝、鄂、度、夕、龚七姓不供租赋”,这在一定程度上和在一定时期内减轻罗姓族人的经济负担,为其族裔人丁繁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初期,蒙古人南下,一度攻占川北重镇。蒙古人的姓氏大多为多音节词,他们在征战过程中逐渐汉化,一些人开始启用汉名,其中有人以罗为姓,形成一个特别的罗姓支系,被蒙古族人称为罗氏蒙古族。除了蒙古族外,清时满族人已有改用罗姓的,但主要分布在江北三省。 “阆中罗姓人家后来向川北绵阳、广元、巴中一带迁移,而留在阆中本地的罗姓族人反而大为减少。”何汝怀说。 清乾隆年间,湖北宜昌一支罗姓族裔在罗素先的带领下,越秦巴山脉入川,在营山县茶盘乡居住并繁衍。此后向附近乡镇迁移,诸如大庙乡、清源乡、带河乡、安固乡、东升乡等,此后还向仪陇县境内扩散、渗入。至今,营山县境内很多罗姓族裔都有聚集一起举行清明祭祖和寻宗认亲的习俗。 而仪陇马鞍镇的罗氏族裔则由广东乳源迁入,其支系始祖名叫罗尚超。这也是罗氏族裔中少见的客家支系。何汝怀说,从湖广迁入南充境内,并逐渐发展壮大的还有一个支系,就是开国大将罗瑞卿的祖上。这个支系从明清时代迁入南充,其支系始祖罗统宸,其子罗英豪,元末翰林院大学士,官至监察御史,任重庆府知府;其次子罗华,即为罗瑞卿所在支系。 何汝怀介绍,西充县罐垭乡罗姓族裔,为湖北麻城孝感乡经水路迁入,其支系始祖为罗世昌,该支系在西充立足之后,往西北迁至盐亭、往北迁至旺苍、梓潼等地。 市纪委退休干部罗荣试图从南充多地罗氏族裔的字辈入手,找到龙泉、回龙、新复、李家、盘龙、孔雀、安固等地罗姓族人之间的联系,但是其字辈纷纭,难于找到明确的规律。
D罗氏族裔名人及掌故 关于罗氏始祖祝融的神话传说,古代典籍记述繁多。相传祝融年轻时候,生成一副红脸膛,长相威武英俊,生性聪明伶俐,不过性情火爆。那时候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但不会保存和利用火,而祝融特别喜欢跟火亲近。他不但会用火烧烤食物,还会用火取暖、照明、驱逐野兽、赶走蚊虫。这些本领,在当时非常了得,大家因此非常敬重他。 有一次,祝融与族人长途迁徙,带着火种不方便,于是把钻木取火的尖石带上。大家定居下来,需要生火,祝融用尖石与大筒木钻了半天,仍然不见火星,只有青烟。他气极了,把尖石扔向旁边的山石,不料这一扔,尖石碰到石头冒出了火星。祝融灵机一动,找了一些干芦花做引子,用尖石敲山石,几个回合火星就把芦花引燃,成功取火。他用石头取火的办法被黄帝知道,说:“以后你就专司火种吧!”这样,祝融就成为一个火工官。 后来蚩尤经常侵扰中原,弄得中原人无法生活。黄帝于是对蚩尤开战。但蚩尤兄弟众多,人力强大。后来黄帝被蚩尤围在涿鹿。祝融见状,心生一计,决定用火巧攻。他叫手下举着火把,四处放火,烧得蚩尤的人马丢盔弃甲,焦头烂额,慌慌张张地逃跑了。黄帝驾车南追,终于在黎山之丘,将蚩尤杀死。祝融因此成为黄帝的重臣。黄帝册封五岳之后,把南岳衡山奖给祝融治理。祝融教会当地居民学会用火,深受人民拥戴。后来,人们为纪念祝融,把衡山最高峰称祝融峰,并修了一座祝融殿,纪念他的功德。 而罗氏族裔有史记载的名人不少,兹择要摘录于下: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今山西太原人,号湖海散人。相传作过“十七史”,现存《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等,代表作有《三国演义》。 罗聘:清代画家,江苏甘泉(今扬州)人,画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无所不工,其笔调奇创,超逸不群,为“扬州八怪”之一。 罗荣桓:湖南衡山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党、国家和军队卓越领导人。中国十大元帅之一。 罗瑞卿:四川南充人,中国工农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公安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总参谋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