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媳妇万月娘
作者:罗益平http://www.luos.org 古新登县《万历志》沿袭《嘉靖志》记载着一位名叫万月娘的贞节烈女,对于她的事迹,在当地世世代代受到人们广为传扬。近期,从《罗氏宗谱》中,发现了有关万月娘至今最为详尽的传记。 《罗氏宗谱》为何要对万月娘立传,还附多篇诗文呢?问题很简单,她是罗家媳妇。古代修撰宗谱有规定:女儿不上谱,谨以某氏适(嫁)何处某某而一笔带过。相反,对于贞节烈女的媳妇倒会在宗谱中大加弘扬,就是在县志里也专门辟有烈女章节。 对于万月娘,古新登县志是这样记载的:“万月娘南安乡万制三女也,制三以月娘许罗篪,未婚而卒,月娘欲奔丧,父母止之。后,父欲更许人,月娘泣曰:‘天可容二日乎?’逾年父卒,月娘年二十,事母极孝,日与母躬织纺,阖门谨守,年七十卒于家。”县志还载:“万氏桥,一名万寿桥。在槎源坞口距万市镇数百步,相传为贞女万月娘以纺织之资建,今人皆呼为万氏桥。” 作为万氏女儿的万月娘,《万氏宗谱》也有记载。始修于宋嘉定四年润七月的《万氏宗谱》,在明正德年间重修时,对万月娘的贞节载有褒扬性的句子;到清乾隆四十九年,有了“钦褒贞女月娘”节段,以及重建纺织楼的记载,还载入:“元时贞女万月娘所建女儿桥,通济往来,绵亘塔山岭……”及颂扬万月娘的诗文。据此说法,月娘所建桥,在万氏家族居住的上万家附近,据万氏族人说“这座桥,早已没有遗迹了”。 从嘉靖年间修纂的《东安罗氏宗谱》得知,万月娘的未婚夫为万市槎源人,人丁谱与行传中注明万月娘是槎源罗寿一的次子罗篪的未婚妻,族谱除与县志相同内容外,还立有“贞节万氏月娘传”:“月娘生穆宗四年壬午(1402年),十四岁许配篪公,方过聘后公告殒,即号泣,欲奔丧……”通观全文可知,月娘之所以“立誓守制彦纲”,其主因是与父母不让她奔丧而怄气。月娘二十岁时父亲去世了,居渔洲罗家村的罗氏族长太公,曾数次前去规劝月娘另择贤夫,月娘谢绝,并说“既为罗家媳,死乃罗家鬼”。对月娘的贞烈行为,罗族太公辈深为感动,当即讨论决定从祠产中“提取银贾、田一亩二分”相赠。月娘用这笔银两购置了足够的原材料,织布经商,在自己的纺织楼度过了五十多个春秋。 祖传,槎源坞口的那座万寿桥,始建于宋祥符年间,月娘古稀之年,被山洪冲毁,短短的一二年内有数位罗氏在涉水过溪时不幸溺水身亡。因为,此时的新登“上四乡”罗族总祠堂,就在万氏槎源,这里也是槎源罗氏到万市集镇赶集的唯一通道。为此,罗族太公就发起了修桥倡议。万月娘得知消息后,毅然将自己一生躬织的所有积蓄全部奉献了出来,当地的一些乡贤绅士为此深受感动,纷纷助资,终于修复了这座双孔石拱桥,“时为成化九年(1473年),月娘卒,年七十二岁,葬万公山,与母合穴。县尊林良申明司府建贞节牌坊于万墓塘,后,府县给匾共一十二块”。(该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改道时被拆除,至今桥基遗迹犹存)。
附:东安散人(朱健文)《万月娘与真假万市桥》 源于南新百丈岭的渔洲溪,与源于釜源坞(又称阜源坞)滴水岩的釜源溪,蜿蜒流淌数十里后,汇流于镇头村南的安吴桥(今称花家桥),再下约二华里,又与源出南安灵隐洞的盘石溪汇合,一直注入葛溪。这一段溪流上,有两座著名的石拱古桥:一在盘石溪上,已毁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而今只剩有遗迹,它叫 “万寿桥”;另一桥在盘石溪与葛溪交汇点上游近百米处,连通镇的南北两岸,至今依旧巍然,系石砌双孔拱桥,桥面全长二十一米,宽四米有余,全部用山区特有的坚硬青石板铺成,这叫“和气桥”。 万市镇的命名源于万市桥,而万市桥即由“万氏桥”谐音而成。真正的“万氏桥”既不是“万寿桥”,也不是“和气桥”,而叫“女儿桥”或“菖蒲桥”。相传,万氏桥系贞女万月娘出资建造。查考民国十一年《新登县志》与万市镇新民下万村民国六年重修的《万氏宗谱》,知万月娘是明代下万村万智三之女,她幼年许配浩邑坞(今南新后源坞)罗彪为妻,可怜未待结褵,夫婿便撒手西去。万月娘从此洗却粉黛,为“夫”守节,独居一楼,终日辛勤纺绩。 由于她“操行”高洁,《万氏宗谱》赞她“好清修,赒贫令,和亲睦,族内外无闲言。”赢得了大伙尊敬,加之手脚勤快,交易守信,因而“渐致殷富”。于是便出资独建一桥,号曰“菖蒲”,又名“女儿桥”,并以平日所诵法华经藏于桥底。这座“女儿桥”才是真正的“万氏桥”。《万氏宗谱》收有《女儿桥》古诗一首。诗云“桥创当年万月娘,女儿功迹古今扬。矢心守节名无玷,甃石成杠姓愈光。过客不劳忧历揭,行人宁复问津梁。狂澜泛溢难摇动,为有莲经圯底藏。”这座桥今日已无蛛丝马迹可寻,考之《万氏宗谱》它应当离现在的上万村不远。可见,说槎源坞口现在仅剩遗址的那座石拱桥为万月娘出资建造的“万氏桥”是不正确的。事实上这座古桥原名万寿桥,之所以衍为万氏桥,原因可能有二:一是由于万月娘确曾出资独建一桥,特别是万月娘头上有皇恩褒奖的光环,故而后人张冠李戴,意冀以人扬桥,而桥又可使人流芳;二是万寿桥的确乃万姓之人兴建。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建万寿桥序》曰:“本邑南安乡,其源之远约五十余里,而源之尽处,上通徽严,下达苏杭,为行人必由之路。万姓先人因念厉揭之劳,不惜千金,乃积石而成桥,爰命其名曰‘万寿桥’。至今数百余载。” 至于那座连接今日新老万市镇的石拱桥,大约比万寿桥后建数十年,民间俗称新桥,其实它的大名叫“和气桥”。关于它的来历,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南安有两亲家为了点琐事打起了官司。虽经三番五次开庭,但总也判不下来,以至花了许多冤枉钱,于是,两人都有了一丝悔意。这一天,俩人又要到县城去听审,便一前一后来到葛溪边。由于山洪暴发,原来捲起裤腿可渡的葛溪此刻成了难以逾越的天堑。俩人无奈,便在溪边找了块石块坐下来抽起了闷烟。其中有一位亲家早上出门时太匆忙,忘了往自己的烟袋中装满烟丝,刚抽了几口便断了“粮”,眼巴巴看着对方吞云吐雾,忍不住泪涕横流了。另一个亲家见了,便将自己的烟袋递了过去,说:“亲家公,抽我的吧。”就这样,俩人开了口。慢慢话就多了起来,话题不知不觉扯到了他们之间的官司,俩人都觉得自己过了火,结果是“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一个说,“为了一口闲气,我们竟然打起了官司,白白地将钱打了水漂,实在太过冤枉。”另一个说:“有这些钱,倒不如在这里造一座桥,方便他人,也算做件好事。”那一个认为是好主意, 马上答应。于是,两亲家有说有笑地回了家,不久果真出钱在此造了一座两孔石拱桥。由于这座桥充满了“和为贵”的精神,所以命名为“和气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