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攸县罗氏自强公系
作者:家元/(整理)http://www.luos.org
湖南攸县枫林罗氏(长房)和云阳坪罗氏(二、四房)同宗同源,皆为庐陵秀川崱公之裔,同出于崱公十六世孙、迁攸始祖宏公。
谱载,江西吉水县戡村大始祖崱公──达──皎──议──遵──耕──仇──缔──上达──维翰──沂──天党──焘──霞。
十四世霞公子三,缔振、缔绳、缔豁。缔振子一,宏(迁攸县一世始迁祖):缔绳子四,俱迁江西南昌(不详);缔豁子一,世杰。世杰子二,性、明(俱是迁攸县城南一世始迁祖)。
宏公字道远,号自强,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 1312),乃崱公十六世裔孙。元末明初,攸县累遭兵燹,人烟稀少,田园荒芜,当地郡守以免收三年粮税的优惠政策向外招募移民。洪武四年(1371)自强公从江西吉水携带五个儿子到达云阳坪,看到此地一望平坦,绿水萦绕,就按招募的规矩建标于擢秀乡之云阳坪,确定耕作的范围,落户下来,开拓云阳罗氏六百年之基业。自此,筚路蓝缕奋发蹈厉,建设自己的新家园,建设遭兵燹严重破坏的攸县。其后,自强公这一族便永远定居在云阳坪一带,至今600多年,瓜瓞绵延,传28世,生齿则以数万计。
宏公五子为:长日碹(荣一)、次日宜(荣二)、三日守(荣三)、四日宽(荣四)、五日富(荣五)。
长房日碹子四:居善、关善、能善、相善。居善分迁枫林(今大同桥枫林陇);能善六世裔孙分迁衡山。荣一子嗣称枫林罗氏。
次房日宜析居太和。
三房日守徙郴州之宜章。
四房日宽仍居云阳。
五房日富失考。
荣二荣四两房,居处相望,称云阳坪罗氏,故于1999年合修家乘。
宏公一族最突出代表人物是枫林罗氏的罗吉庭。
罗吉庭,男,教授,中共党员,核物理专家,研究生导师,少将正军级,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系枫林罗氏廿一代学华之子,1930年农历9月24日午时,生在攸县大同桥镇观东村罗家铺,1952年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于湖南大学物理系,曾工作在兰州大学物理系,于1960年奉命调入军队,任第二炮兵工程学院一系教授。曾任陕西省政协委员,湖大校友委员,中国计算物理学会会员、蒙特卡罗专业会委员、计算物理西北分会理事、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院“学报”编委,“陕西物理”编委、“科学与工程计算丛书”编委、中国国际出版社顾问兼编委等职。
附:罗泽贤《攸县云阳罗氏家族的起源与繁衍》
“尊宗敬祖”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任何时候我们都不会忘记祖宗的养育之恩,不会背弃祖宗的教导。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族谱(或称家乘、宗谱),将家族的世系、有关事迹或族规等记载得非常详明,以便子孙有所遵循。这种族谱不在社会公开刊行,只供族人内部阅读,因此可说是我们汉民族特有的家教课本。据传,族谱早在周代就已开始纂修,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民国末年,然而新中国建立后,事情却发生了变化,由于族谱所载的内容与封建宗法制度有所牵涉,某些人或书刊就断定它是“维系封建宗法制度的一种手段”,以致国家虽未明令禁止,但几乎全都自行辍修。按照惯例,每隔30年(俗称一世)就要续修一次。这期间,老一辈人有的或已物故,新一代则相继降生,这种生齿消长的状况以及族中发生的某些大事,理应记录在谱,不然的话,世系继承关系的表述就会中断,生葬殁娶无可稽考,长幼失序,亲疏不分,裔孙不知先祖为谁,祖籍原在何处,族号表示什么意思。长此以往,“尊宗敬祖”岂不成了一句空话!先辈总结“同姓相婚,其生不蕃”的优生理论,也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负面影响便日益凸现出来。世人咸以此为忧。改革开放以后,极左的意识形态终于失去了市场,人们以理性的态度对待族谱了。1984年底,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出了“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对族谱作了正面的肯定,指出它“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消息传到了民间,各姓氏纷纷开始续修中断了几十年的家谱,掀起了一股小小的热潮。就在此时,我受我们攸县云阳罗氏八修族谱编委会的委托,承担撰写八修族谱“谱序”的任务。“谱序”是一谱开篇之作,一般应将该族的起源、生息、繁衍、迁徙以及出现过对社会有较大影响的人物等有一个概括评介。作为云阳罗氏裔孙像我这样从事文化教育工作的人,实在没有理由可以推卸。可是族谱中辍的时间毕竟太久,解放那年,连我也还是个少年,从未接触过族谱,对于我们先祖的情况,脑海里基本上模糊不清,这下我必须对我们的族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方能取得动笔的资格。我便以古籍与罗氏历届族谱为对象,开始细致地寻根问祖。
清代秦嘉谟辑补的《世本》说:“周大罗氏掌鸟兽,其后氏焉。”邵思的《姓解》说:“罗,按颛顼之末裔,受封于罗国,今房陵也,子孙以国为氏。”有了古籍这些记载尤其罗氏历届族谱,综合起来,我获得了罗姓先祖的许多信息。
罗姓的起源。远古的罗人是一个以编织罗网捕捉鸟雀为生的部落,后来就以“罗”字作了部落的族号。这,我们从罗字的构造也可以得到印证。罗是一个会意字,繁体字写成羅,由网的形状、织网的丝绳和一只短尾巴鸟组成,表示鸟被网扣住了。原始的人,以采集和狩猎为生,黄帝时的《弹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说的是初民们砍下竹子做弓箭,拾起泥巴石块做武器去捕捉鸟兽,狩猎的手段非常简陋,效率自然很低。罗人想出了用树木纤维扭成的绳子编织成罗网,捕捉低空飞行的鸟雀,极大地丰富了食物的来源。这在当时无疑是一大发明创造,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发展了经济,且鸟兽属肉食品,营养丰富,吃了能增强体质,所以我们罗人祖先对汉民族身体的健康成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值得重重写上一笔。
罗姓的祖先是颛顼的后裔,周初受封为子爵,其地房陵在今湖北荆山西北面的房县,位于大巴山神农架原始森林区附近,是候鸟南北迁徙中途麇聚处,与罗人的狩猎生活很是合拍。名为罗子国,其后人就以国为姓。无论说以国为姓或以族号为姓,都源自罗人谋生的技能,并不矛盾。周初大封亲戚、功臣,号称诸侯八百,由于各个诸侯实力相差很大,又各怀野心,到春秋时王室衰微,诸侯间展开了激烈的兼并战争。楚是南方一个强大的诸侯国,罗是一个小国,又与楚靠近,所以成了楚国首当其冲的兼并对象。公元前701年、700年,楚武王派莫敖(楚国官名,即司马)屈瑕先后打败并鲸吞了贰、轸、郧、绞等四国,前699年,又派屈瑕攻打罗国,一连串的胜利,让屈瑕骄傲轻敌,但这次遇到了强劲的对手,罗国人民团结一致,奋勇抗楚,结果楚国一败涂地,损失惨重,赫赫有名的统帅屈瑕无法向楚王交待,只得在荒谷自缢而死(事见《左传?桓公十二年》)。小小的罗国打败了一个实力强大的楚国,确是一次辉煌的胜利,证明罗人有反抗侵略的勇气,又有抗敌的智慧和能力。但罗国毕竟太小了,不是实力雄厚的荆楚的对手,几年后还是被楚国吞并了。
罗姓族谱中对先祖世系的记载,一般都断自西汉罗珠公。因为这以后,世系的记载才条理分明,准确可靠。罗姓失国后,其遗民迁至长沙。秦时,罗氏后人罗君用为武陵令,督运官铁,不幸在洞庭湖溺死,君用的遗孤罗珠仕汉,拜相国,为大司农。惠帝(公元前194-187)时,奉命守九江郡,与灌侯在郡人张交所献的土地上,筑起新城一座,在护城河边广植豫章(大樟树),并命这城叫豫章(今江西南昌市)城。罗珠公为巩固西汉新政权做出了出色的成绩,罗氏家族也定居于此,并逐渐发展为一世家大族,号豫章罗氏。其后,部分族人从这里向外迁移,多数到达湖南、湖北、广西等地,有的还融入到泰、苗、瑶、彝、等少数民族中,还有一位远迁到婆罗洲,建立过一个叫兰芳的共和国。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近年对我国常见的100个汉族姓氏人数的统计,罗姓名列第20位,分布于天下的都是珠公的后裔。
攸县云阳坪这一支罗姓也是从江西豫章迁徙过来的,云阳族谱上至今仍明白无误地写着“豫章堂罗氏”,一个家族或家庭的搬迁自有其客观原因。元末农民大起义,混战中攸县遭到了惨极人寰的大屠杀戮,人称“血洗茶陵、攸县,带杀醴陵、湘潭”。凶犯不外朱元璋、陈友谅及元统治者三股政治军事势力或其中一股势力。血洗者,就是人被杀光,鸡犬不留,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攸县成了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没有了人丁,谁来耕种这些土地?谁来养活新朝的官吏?所以,明初当地郡守不得不向外招募移民,诱惑的条件是免收三年粮税。据《攸县志》(2002年版)《迁攸姓氏录》记载,当时入迁者达109个姓氏(不包括没能记录在表的),而这109姓中有67姓来自江西,罗姓占三个,时间基本上在元末明初。当时有位避难在江西的攸县贡生彭友信,曾于元至正25年、明洪武4年两次回乡探亲,见到了迁攸“流民”的情况,作《流民叹》诗说“四远新来户六千。”可见迁徙规模之大。这些入迁者也并非每人都乐于背离自己的故土。彭诗又说:“传道攸县多荒田,开荒三年无科征。忍抛墙屋弃乡土,逐岁逐日逃此生。”实际上是在原地难以生活下去才走上这条路的。没有证据表明云阳坪罗氏始祖自强公也是不得已而搬迁的,但按中国人向来怀土思乡的事实,估计他的搬迁也不会是毫无隐衷的。洪武四年(1371)自强公从江西吉水携带5个儿子到达云阳坪,看到此地一望平坦,绿水萦绕,就按招募的规矩在荒地上插标为记,确定耕作的范围,落户下来。自此,筚路蓝缕奋发蹈厉,建设自己的新家园,建设遭兵燹严重破坏的攸县。其后,自强公这一族便永远定居在云阳坪一带,至今600多年,传28世,生齿则以数万计。
以上就是自强公一脉迁居云阳坪前后的概况,仅此简单的介绍,不难看出,我们云阳罗氏走过的道路多么崎岖不平。我为他们勇于开拓创新、勤奋劳作,敢与强敌拼搏的英雄行为所感动,深受教育,内心的敬意油然而生。正是有了古籍尤其是罗氏历届族谱的忠实记载,补充了正史所没有的内容,我才得以在短时间内知晓我们家族的生息、繁衍、婚姻、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貌,一下拉近了我与祖先的距离。这记录一个家族生命史的族谱,实在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值得很好地保护,于是,我神情激动地提笔开始了“谱序”的撰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