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发送稿件
中国航空航天“罗家将”

中国航空航天大军中的“罗家将”

作者:罗良富(集)http://www.luos.org

  在中国高速发展的航空、航天事业中,有为数众多的罗氏亲众,为祖国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也有不少高技术领军人物,在不同领域攀登新科技高峰,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做出卓越贡献。他们是国家的精英,家族的骄傲!兹介绍几位如次:
(排名不分先后)
罗舜初 罗时钧 罗时大 罗健夫 罗荣怀 罗 阳 罗巧军 罗群辉
罗海银 罗福山 罗 斌


  罗舜初──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工程具体组织领导者
  罗舜初(1914-1981),福建上杭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抗战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屡立奇功,有“旋风勇将”的美誉。1965年4月任国务院国防工办副主任兼国防科委副主任,圆满完成了试验场地和观察站建设任务,参与组织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
  1970年4月24日晚上9时35分,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就是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具体负责卫星工程组织领导工作的罗舜初中将,通过电话专线,第一个向周恩来总理报告的。
  1964年年底,罗舜初调任国务院国防工办副主任,兼任国防科委副主任。1966年底,正当“文化大革命”局势越来越混乱时,中央专门委员会作出了把人造卫星工程改由国防科委直接领导的决定。国防科委又正式确定,由罗舜初将军具体负责卫星工程的组织领导。面对这个特殊的年代和特殊的使命,他克服重重困难,采取了一些特殊措施,使卫星研制工作从混乱转入了正常轨道。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打倒聂荣臻!”的大字报在北京前门贴了出来。“革命”的矛头对准聂帅,无疑对我国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带来极大的干扰和危害。聂荣臻找到叶剑英元帅等人商议,并通过与罗舜初的秘密联系,一个大胆而秘密的“零点会议”行动计划,终于开始了实施。
  1967年1月22日深夜,北京京西宾馆的一个会议室里坐着20多名风尘仆仆、头发斑白的老军人,他们全是承担人造卫星研制工作各个基地的司令和政委。时间已近零点,一身疲惫的聂荣臻来到了这里,热情地与在场的司令、政委一一握手后又关切地说:“现在风声很紧,到处抓人,你们可一定要注意安全啊!”罗舜初将军看到聂帅担忧,急忙说:“放心吧,全是秘密通知的,他们到北京后直接到这里,哪儿也没去,一直都在等您。”聂帅非常满意,并用湿润的眼光回敬了大家以后开始了讲话。看到聂帅满意的眼光,罗舜初情不自禁地流出了激动的泪水。他为这次会议作出关于在国防科委所属基地不搞“四大”,只搞正面教育的重要决策而鼓舞。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作出了对各个国防工业部门实行军管的决定,人造卫星研制工作又正常进行了。
  1970年3月26日,经过钱学森、孙家栋等专家和“航天十八勇士”及全体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东方红一号”卫星及其运载火箭──“长征一号”都研制成功了,并经周总理批准从北京出发,运抵茫茫大西北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
  4月24日,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的预定日期。罗舜初担负着发射基地与北京的专用电话联系、并与周总理互通信息的重要任务。下午3时50分,电话铃声响了。总理在电话中激动地说:“罗舜初同志,毛主席已批准了今晚的发射。”他一听到这个消息,十分兴奋和激动,立即拨通了通往发射基地的专用电话,传达了毛主席批准发射的命令。
  晚上9时35分,运载“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火箭──“长征一号”发射升空。15分钟后,指挥所传来了“星箭分离,卫星入轨”、“已收到《东方红》乐曲声”等一系列喜讯。这一切的喜讯,都是首先传到罗舜初的耳朵里,将军把它准确地记录下来,直到人造卫星在预定的轨道上正常运行,准确无误为止。10时整,罗舜初将这一特大喜讯报告了周总理。

TOP  


  罗时钧──我国超声速飞机气动力学设计的开拓者罗时钧
  罗时钧,空气动力学家、力学教育家。长期从事跨声速空气动力学与大迎角空气动力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较早将计算流体力学应用于我国的超声速飞机设计,在大迎角气动力计算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1923年4月1日出生,江西南昌市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庭,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饱读诗书。当时中国国力衰微,民不聊生,科学落后,日本侵略军的飞机大炮狂轰滥炸,这一切深深地刺伤了少年罗时钧的民族自尊心,他由此立下了“科学救国”的志向。194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1945年,在该校获航空工程学士学位。由于品学兼优,被留校任助教。1947年9月考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航空工程系,1948年8月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同年9月考入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航空系攻读博士学位,主修空气动力学,副修数学,导师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950年9月获得航空数学哲学博士学位。由于急于学成归国,报效祖国,罗时钧在美就学期间抓紧分秒的学习时间,连假期都不曾外出游玩,因而在一年内即攻下了硕士学位;接着两年内又攻下了博士学位。此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诞生不久,这片倍遭战乱摧残的、养育了他的土地,深深地吸引着这位年仅27岁的、已学贯中西的青年学者。还在他毕业之前,他和他的导师钱学森及加州理工学院的留美同仁赵忠尧、沈善炯等就计划着要返回祖国大陆,他们几经周折,于1951年1月返回祖国。
  回国后,罗时钧被安排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从事力学研究工作。1952年,我国第一个军事工程学院在哈尔滨组建,罗时钧听从派遣,于1952年11月奔赴当时生活条件很艰苦的哈尔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和岳毅等组建空气动力学教研室。当时国内空气动力学专业没有中文教材,罗时钧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于1955至1956年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空气动力学讲义,以后又相继编写了多部空气动力学专业教材,教育、培养了几代空气动力学人才。1958年,他为中国的第一架新型超声速飞机设计提出了气动力计算方案,并指导学生用手摇计算机完成了这一计算。
  “文化大革命”期间,罗时钧身心及其家庭受到了摧残,在那倍受磨难的年月里,他仍怀着爱国的赤子之心,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他所热爱的科研工作。1970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航空系并入西北工业大学,罗时钧也随之转到西北工业大学。他争分夺秒地工作,率先开展了跨声速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在国内首次将有限差分方法用于飞机空气动力计算。70年代,他主持并完成跨声速-机翼-平尾-立尾组合体纵向空气动力差分计算程序,获1977年陕西省科研成果奖,被选入1977年全国国防科研成果展览。1978年,他参加全国科学大会,获科研成果奖和先进工作者奖。1976年,在国内首次解决了大迎角非线性气动力计算的收敛性问题。1988年,将计算迎角提高到60°,在国际上首次得到大迎角非对称气动力计算结果。1983年,合作研究了跨声速小扰动速势流二级近似方法及其在翼型和机翼绕流计算上的应用,获航空工业部理论成果奖。1986年,合作研究了S形进气道流场的计算机模拟,获陕西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他曾应邀去瑞典皇家工学院、联邦德国宇航院、美国康奈尔大学、马里兰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南加州大学等十几所国外大学、研究所,进行科学研究和讲学活动,并协助建立了西北工业大学和联邦德国宇航院的科技协作关系。由于他的积极推荐,使得一批空气动力专业的年轻科研骨干能赴联邦德国、瑞典学习深造并进行科技合作。罗时钧从空气动力学学科发展的高度出发,指出“自修正风洞”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指导研究生进行了这方面的探讨,并敦促空气动力学研究室将这一工作深入下去,使得这一课题取得较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均受到了关注。
  罗时钧先后受聘为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昆明云南工学院名誉教授,长沙国防科大兼职教授,美国马里兰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圣他克罗那大学、南加州大学访问教授;航空航天部干线飞机总设计师顾问;美国《数学评论》学会评论员,联邦德国《应用力学与工程中的计算机方法》顾问、编委,《航空学报》、《力学进展》编委,《空气动力学学报》副主编。他还是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航空学会理事、名誉理事,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会理事,全国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届跨声速流学术讨论会组织委员任委员。曾任航空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理论与应用力学学科组组员、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工程力学分组成员、黑龙江省人民代表、陕西省政协委员。
  罗时钧长期从事飞机部件空气动力学、跨声速空气动力学、大迎角空气动力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40年来一直奋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流体力学方面的专门人才,先后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几十名,其中有些已成为国内知名学者。罗时钧为我国航空教育与科研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TOP  


  航空工程专家罗时大
  罗时大,1924年10月11日出生,江西省奉新县人。1939年初中毕业时日本侵略军侵华的战火已烧到江西。1940年奉新沦陷,日本侵略军烧毁了他家的房屋,并炸死不少乡亲。罗时大逃到铜鼓县,考入国立十三中学。由于亲历日本侵略军狂轰滥炸的疯狂暴行,深感中国若能制造飞机和日本侵略军作战,这些灾难就可能避免或减轻,因而萌生了学好航空、卫国保家的信念。他高中毕业后,步行一百三十余天,途经六省,奔赴重庆去考大学。1945年7月,他怀着航空报国的志愿考入了中央大学航空系。
  1949年7月,他学成毕业,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被分配到华北军区航空处南苑航空机械大队任技术教员,后调空军11厂发动机工场任副主任兼技术员。1951年11月,调沈阳112厂(后为沈阳飞机制造公司)任施工科技术员。开始,他参与了米格-15等四个机种的修理及相关备件制造的技术工作。由于工作勤奋,很快升任组长和副科长。1954年,任工厂的副总工艺师,开始参与我国仿制首架歼击机米格-17Ф(后命名为歼5)制造技术的组织领导工作。
  1960年,罗时大任工厂的代副总工程师兼总工艺师。他遵照上级关于整顿产品质量的指示,协助总工程师恢复了技术科室和技术管理的整套规章制度,使生产技术工作走上正轨。1961年1月,罗时大组织领导了重新试制米格-19C飞机的技术工作,确保了优质过关,1963年9月即顺利试制成功。1963年,罗时大领导了仿制米格-21Ф-13飞机的技术工作,实现了优质快速。1966 年1月,比计划提前一年多仿制成功,后命名为歼7。
  1978年12月22日,罗时大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2年1月,罗时大晋升为高级工程师。1988年6月,晋升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1983年4月,三机部任命罗时大为沈飞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从1985年至1989年,他组织厂、所、院校的专家、教授,主编了《飞机制造技术丛书》。
  罗时大曾担任多届航空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和工艺及材料专业组组长。
  1990年1月,罗时大离休。
  罗时大是中国飞机制造技术主要带头人之一。曾参与并领导了15个机种飞机的修理、仿制、改进改型及自行设计研制。1955年,在中国第一次仿制喷气式歼击机时,他提出合理建议,解决苏联提供的图纸资料与实物不协调的重大问题,飞机提前试制成功。1960年他组织解决了我国仿制的飞机发生的水平尾翼抖动问题。1965年研制歼8飞机时,他提出采用综合协调方法,使研制周期缩短了6个月。他在飞机制造中通过传、帮、带,培养出大批飞机制造技术专家,在全国各飞机公司发挥着骨干和领导作用。

TOP  


  罗健夫──“中国式保尔”
  图形发生器,这个今天早已被淡忘的普通电子设备,却承载了我国电子工业发展的一段辛酸历史。如今这个不起眼,甚至显得粗笨的“大家伙”,早已被先进的CAD技术取代,但在30多年前,它的研制成功为航天电子工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镌刻着一位英年早逝的科技工作者的名字——罗健夫。
  罗健夫(1935-1982),湖南省湘乡县人,中共党员,全国劳动模范。1950年距初中毕业尚差一学期,带头报名参军。在部队利用业余时间,学完初中三年二期及高中三年全部课程。1956年考入西北大学原子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学业成绩优异,工作积极。1959年4月14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先后在母校及西安电子计算机技术所、骊山微电子公司工作。1965年,开始研究微电子技术,1968年,参加北京电机厂技术攻关协作,次年,主持国家空白项目——图形发生器攻关。“文革”力排干扰,以顽强毅力,短时间内掌握第二外语,攻读电子线路、自动控制、精密机械、应用数学、集成电路等多门课程,有时整日不出工作室,饿了啃块馒头,困了就躺地板打个盹。1972年、1975年先后研制出第一台“图形发生器”、“Ⅱ型图形发生器”,为我国航天工业作出重大贡献。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后,他再接再厉,继续研制Ⅲ型图形发生器,至1981年10月已独立完成全部电控设计。一次调试设备时他突然病倒,诊断为晚期淋巴癌,医治无效去世,年仅47岁。
  他平日酷爱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并以书中主人公保尔为榜样,身体力行,忘我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利害,从不表现自己,多次自动放弃评聘高级职称和提升干部的机会,颁发奖金分文不受,被同事誉为“中国式保尔”。
  2007年罗健夫逝世25周年,771研究所为他塑像,号召新一代航天科技工作者学习罗健夫忘我工作、勇于攻关的精神。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罗健夫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TOP  


  罗荣怀──“枭龙”研制总指挥
  罗荣怀,男,汉族,1961年12月生,湖南永州人,工商管理学硕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中共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代表。1982年8月参加工作;199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飞机设计专业,获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1982年在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以来,长期从事航空制造技术、生产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1992年4月任转包车间主任;1995年9月任公司生产指挥长;1997年9月任公司副总工程师;1998年3月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2003年3月至2007年6月任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曾担任歼十飞机、枭龙/FC-1飞机现场总指挥;2007年6月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兼上海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航商用飞机有限公司总经理。担任新支线项目现场指挥部总指挥,全面组织协调科研生产工作;2008年3月至今,任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
  2003年3月,枭龙飞机研制之初,担任总经理仅十几天的罗荣怀便挑起了研制现场总指挥的重担。几个月的艰苦奋战后,2003年8月25日,枭龙战机登场首飞,这是所有成飞人扬眉的日子,这天,42岁的现场总指挥罗荣怀,特地穿了一件鲜红的T恤——他想用大吉大利的中国红为心中的梦祈福;枭龙01战机呼啸着刺穿苍穹的那一刻,全场的人都在欢呼雀跃,而罗荣怀却热泪横流。
  袅龙01战机连飞8个起落,回回圆满,很快就进入了机动飞行,这在任何型号的机型首飞史上都是前所未闻的。枭龙01架飞机首飞成功,也被评为“2003年度中国公众关注的十大科技事件之一”,枭龙飞机研制获国防科技工业武器装备研制银奖。
  枭龙横空出世,负载着多项突破与创新,负载着罗荣怀航空报国的无限豪情、无穷智慧和无尽心血,在中国航空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里程碑,对于罗荣怀而言是他的“梦想成真”。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科协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劳动模范”、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航空报国杰出贡献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四川省第六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担任的主要社会职务有: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终身教授。

TOP  


  罗阳──歼-15舰载机总指挥
  罗阳,1961年6月29日生,辽宁沈阳人。烈士、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航空报国英模。歼-15研制现场行政总指挥、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198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员。2012年11月25日12时48分,在大连执行任务时,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经抢救无效,在工作岗位上殉职,享年51岁。
  他投身祖国航空事业30年来,秉持航空报国的志向,坚持敬业诚信、创新超越的理念,兢兢业业,攻坚克难,长年超负荷工作,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完成了多个重点型号研制,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决定授予罗阳“航空报国英模”称号,并在全集团深入开展向罗阳学习活动。
  航母“辽宁舰”于近日出海,此次出海一项重要科目便是舰载机的起降试验训练。24日,我国航母舰载机歼-15成功起降“辽宁舰”,创造了中国的历史。罗阳18日登上辽宁舰,参加舰载机起降试验训练。在此次辽宁舰海试过程中,罗阳曾经感到过不适。但他并没有中途下舰,而是一直在辽宁舰上与科研人员和官兵搜集整理起降试验的相关数据,一直坚持到起降试验成功。25日中午,辽宁舰海试完成后他与全舰官兵拥抱告别,走下航母后罗阳告诉同事身体很难受,在送往医院过程中发生大面积心肌梗死,到达医院后经抢救无效去世,享年51岁。
  罗阳遗体已运回沈阳。据央视报道,载着罗阳遗体的车辆围绕着他曾经工作的厂区、研究所区开过。得知罗阳逝世的消息后,沈飞公司员工们在厂区内形成了近5000人的队伍哀悼送别罗阳。沈飞集团发讣告称:“罗阳同志的一生是航空报国的一生,他将自己30多年的全部精力和智慧都奉献给祖国的航空事业,践行了航空报国的伟大宗旨,直至生命最后一刻。”沈飞集团设立了两处公祭堂,11月29日10时,沈飞集团在沈阳市回龙岗革命公墓回龙厅为罗阳举行追悼会。   
  罗阳于1999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多次立功受奖。是辽宁省劳动模范、“航空报国金奖”获得者。生前组织实现了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快速研制成功的杰出成果;他以追求卓越的治企理念,实现了管理创新的升华,改变了沈飞公司的面貌。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6日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指出,罗阳同志不幸因公殉职,我谨致以沉痛的哀悼,并向他的家人表示深切的慰问。罗阳同志秉持航空报国的志向,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英年早逝是党和国家的一个重大损失。要很好地总结和宣传罗阳同志的先进事迹,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罗阳同志的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习近平还要求有关方面妥善照顾罗阳同志的家人。
  中华全国总工会27日决定,追授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以表彰先进,弘扬中国工人阶级优秀品质。
  11月28日,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罗阳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30日,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广泛开展向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罗阳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11月30日,经与国务院法制办、国防科工局、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等部门研究会商决定,民政部评定在执行武器装备科研试验任务中因公殉职的罗阳同志为烈士。

TOP  


  罗巧军──长三甲火箭副总设计师
  罗巧军,女,陕西咸阳人。1989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分配到北京11所参加工作至今,一直从事长征三号甲火箭三级氢氧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参与并主管了多项关键技术的研制工作,为长三甲系列火箭,特别是嫦娥一号卫星的准时发射、准确入轨作出了突出贡献。2007年底,她荣获人事部等五部门联合授予的“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称号。2008年她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
  六次发射 实现飞天梦
  2007年是长三甲系列火箭高密度发射之年,发射嫦娥一号卫星是第六次执行发射任务。
  由于发射任务频繁,发动机的生产、试验长达8个月,罗巧军像一只高速旋转的陀螺,不断地奔忙于生产、试验一线和卫星发射中心。尽管某型号发动机经过了三个批次的研制,但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及以往试验的局限性,在第四批试车中连续出现了7个问题,历时8个月才完成试验,比预计周期晚了4个月。
  为了在送“嫦娥”前把所有问题彻底“归零”,罗巧军顶着巨大的压力,组织了包括设计、工艺、生产等人员在内的研制队伍集思广益,互相启发,进行质量“归零”和举一反三的复查工作。在那段日子里,加班加点成了她的正常工作。“五一”期间,忙于处理测试中发现的问题、试车故障“归零”和举一反三工作,罗巧军连续四五天工作到凌晨。此外,她还奔忙在卫星发射中心、试验站和车间之间,一周下来,她瘦了3公斤。提起这件事,罗巧军笑着说,这是工作压力大对女同志保持身材的好处。
  在研制工作中,她深刻地体会到“成功不等于成熟”的道理,认识到吃透技术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为此,她经常深入到设计、生产、试验一线,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协调解决研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以后,罗巧军平静而欣慰地说:“一年连续进行6次发射,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能坚持下来,真是一场对自己和研制队伍能力的重大挑战。”
  一个心愿 忠孝难两全
  “我还算是一个称职的火箭发动机设计师,但我不是一个称职的女儿。”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罗巧军将“忠孝两全”的夙愿挂在了“心愿树”上。
  罗巧军的父亲不幸患上了脑溢血,2007年6月份突然第三次发作。这一次父亲陷入昏迷状态。接到电话后,罗巧军回到家中,在父亲最危险的时刻,她在父亲床前陪护了3天,但这3天时间中,工作电话一直不断,这正是某一重要问题解决和协调的关键时刻。罗巧军只能带着对父亲的愧疚和歉意匆匆回到了工作岗位上。没有时间探望父亲,不能在患病期间尽一份孝心,成了她的最大遗憾。但是一踏进办公室,想到身上肩负的重担和使命,罗巧军就立刻融入到了繁忙的工作中。
  作为长三甲系列火箭副总师,罗巧军把成绩归功于研制队伍。她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注重发挥青年技术人员思想活跃、创新大胆的特点,为他们提供成长的舞台。研制任务繁重时,她主动找设计员谈心,给大家鼓劲。大家有难处,也愿意找她交流。提起对她的印象,一位女设计员认真地说:“她就是一株默默绽放的兰花,散发着清新的香气,深深地吸引着大家。”
  望着越飞越远的“嫦娥”,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的罗巧军清楚,更加艰巨的任务和挑战还在前方。

TOP  


  罗群辉──中航工业航宇的掌门人
  罗群辉,男,湖北襄樊人,1982年毕业于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历任520厂总工程师、厂长,江汉航空救生装备工业公司总经理兼610所(即中国航空救生研究所)所长,中航工业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现任中国航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分党组书记、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特聘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管理学博士。 
  为彻底解决我国航空救生装备研制领域“专业分散、各自为战”的格局,2003年12月8日,经国防科工委批准,我国唯一的航空生命安全中心——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挂牌成立。罗群辉被委以重任,肩负起航空救生领域重组整合的历史使命。
  作为中航工业航宇的掌门人,在罗群辉的带领下,中航工业航宇迸发出勃勃生机。刚组建时公司总收入不足5.7亿,2008年完成23.47亿,年均增长34.94%,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28.73%,总资产从2003年的14.61亿跃升到2008年的近50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16.21%。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6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拥有有效专利21项,主持和参与制订的国家及行业标准达29项。公司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中国优秀诚信企业” 、“航空报国优秀贡献单位”“中国优秀企业公民”等荣誉称号,公司在多领域的进步和成就赢得了行业和社会的承认和尊重,成为在古城襄樊怒放的一朵工业奇葩,为航空工业在鄂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他本人荣获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中国一航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被授予国家八部委某重点工程先进个人、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等荣誉称号,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TOP  


  罗海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副总设计师
  罗海银, 1941年出生,湖北武汉人,1957年9月入当时的武大附中(武汉市第十四中学前身)高中部就读,196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总装备部后勤部副政委,少将,原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前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副总设计师。因其在幕后运筹帷幄,少有受到媒体关注,他人亦无从知晓。是一位真正的航天“幕后英雄”。

TOP  


  罗福山──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副主任
  罗福山,男,1941年10月28日生于邵东县石株桥乡。1965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无线电遥控遥测专业,分配到中国科学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现空间中心),从事空间探测技术研究工作。原任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探空火箭与空间电子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参加和主持“实践二号”和“东五”星箭载仪器研制、中层大气激光雷达研制、中美空间首次科学合作--空间电场探测与研究、电场探空系统研制、太阳活动与大气电场变化相关性观测与研究等工作。其中“实践二号”和“东五”及“日环食联合观测和研究”集体分别获得中科院重大成果一等奖、国防科工委重大成果三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旋转式电场仪”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名),“空中电场探测系统”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名),“1680MHZ电场探空系统”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名),箭载电子场仪于1991年在美方探空火箭上联合探测获得圆满成功,开展了南极大气电场与太阳活动相关观测,参加“亚星”、“神舟”等飞行器升空安全保障工作。共申请专利7项。在《地理物理学报》等刊物发表文章20余篇。合著《电 静电 雷电防护》获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三等奖,参加“雷电及其防护”等系列电教片摄制,获首届全国优秀教育音像出版物三等奖。曾获得中科院每年千分之一人次晋级一次,中科院载人航天工程优秀工作者。其工作简况先后被收入《中国当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大辞典》、《中国专家人名辞典》、《跨世纪·中国专家人名辞录》和《中国跨世纪专家》等多部辞书。

TOP  


  罗 斌──神舟六号飞船副总设计师
  罗斌,1968年12月生,上海市人。如果说罗斌小时侯爱梦想,那么他最大的梦想一定是实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飞天之梦。
  高考时,罗斌倒填志愿,从下到上都选上海院校,在唯一外地志愿里,选择了国防科技大学液体火箭发动机专业。结果在湖南长沙四年,罗斌学的导弹课程,班里谁也考不过他。1992年,也是他进上海航天局第二年,恰恰赶上了中国航天历史新页的翻开──921航天载人工程正式启动。罗斌常说,是飞船事业给了他展示聪明才智的舞台,是飞船事业让他成长起来。1996年,他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1999年调到院科研四部,成为八院飞船总调度;2002年,他被晋升为研究员,2003年7月被任命为飞船总设计师助理,2005年7月,又被上海航天局破格晋升为飞船副总设计师。
  飞船线上年轻的“老总”
  37岁晋升为飞船副总设计师,可他已经在飞船线上奋斗了13年,可以说,从党中央正式批准载人航天工程上马的那一年起,他就成为飞船研制线上一名年轻的科技人员了。
  他说他是幸运的,踏上航天战线没多久,就开始从事如此神圣而伟大的事业。当时他在八院下属的研究所,承担飞船推进分系统的设计研制工作。他知道,如今面对的是一项国内航天领域内最新、技术难度最大、综合性最强、前所未有的载人航天工程。这样的工程,不要说新同志,就是对老同志来说,也都是全新的领域、全新的技术。因此,他要做到的必须是虚心、虚心、再虚心,努力、努力、再努力。他拜老专家和老科技人员为师,勤学苦钻,变“门外汉”为“门内汉”。他刻苦努力没有白费,他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迅速长进,没多久就被提升为飞船推进系统的设计主管。在他担任主管的几年里,罗斌和同事们一起,充分发挥群策群力的作用,吸取已有型号成功的经验,同时积极开发新技术、新方案,并将之应用于飞船推进系统上,使得推进系统的设计在不断完善中得到改进,最后满足了飞船总体的任务要求。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在技术上的创新,整个系统的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由于神舟一号飞船首飞成功,801所承担的推进分系统设计研制方案的正确性得到了充分验证,该推进分系统于2000年获得国防科工委颁发的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
  淡泊名利 宁静致远
  了解罗斌的人都讲,罗斌是一个平时工作忘我、淡名利的年轻人。比如他在1999年首发神舟飞船试验成功后,由于此时他刚好调往院里工作,所以在申报成果时原单位和八院两边都不沾边,但罗斌没有丝毫怨言,工作起来依旧很投入,加班出差成了他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因此还落下了胃病,但罗斌从不计较这些,总是乐呵呵的。
  每次为了飞船罗斌出差到唐家岭或酒泉基地的时间总要在半年以上。1999年他出差了6个月;2000年他出差了8个月;2001年他出差了9个月;2002年他出差了10个月;2003年他出差的时间也将接近半年。他夫人也是航天战线上一名出色的科技人员,为了他们共同所钟爱的那份事业,夫妻俩总是交替着出差,天南地北,把试验厂房当成他的家。
  但罗斌却感到与149厂总装工人相比,自己做的还很不够。他对记者说,神六飞船在唐家岭长大8个月之久的试验过程中,149厂的老师傅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长期离家在外地工作,并兢兢业业、一丝不苟、默默地奉献出自己的对我们伟大事业的忠诚,他们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团队:陈为、成大钢、沈蔚松、吉生原、顾丹……。
  人生信奉“做事先做人”
  罗斌虽然是年轻人,但多年来一直坚持“做事先做人”的朴素理念。这个理念不断塑造着他的品质,不断提升着他敬业的热情,使他成为一个业务精、能力强、作风硬、素质高的副总设计师。
  如有次飞船在唐家岭进行联试时,外系统一单位安装在推进舱内的一单机,因为在加注时碰到了问题,他们就怀疑这一单机有质量问题,需要八院的试验队员配合将这一单机拆下来进行检查。推进舱内本身空间就很狭窄,这一单机安装的部位又很偏,周围还布满了许多的阀门、管路、高压容器、电缆和单机等,非常难拆不说,万一在拆的过程中不小心将别的东西碰坏了,那就更麻烦了。罗斌通过自己长期来对产品情况的掌握和了解,经过仔细琢磨及与试验队员一起商量,最后通过现象看本质,摆出大量的事实,说明质量问题肯定不在这一单机上面,而是由于别的原因所引起的。对方单位在听取了罗斌的分析意见后,认为言之有理,不再坚持己见,而是眼睛向内查找自己系统内的原因和问题。经过他们认真复查,最后终于确定了问题发生在他们系统的操作上。这样,避免了一次不必要的风险操作。
  敢于对困难说“不”
  这两年罗斌的岗位从2003年7月,任命的飞船总设计师助理到目前的飞船副总设计师,从事的工作也发生了变化,任务特别多。面对这次 神舟六号高要求的政治任务,罗斌始终有“如履薄冰”的危机感。因此,如何全面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和研制能力得到发展,成了罗斌的“心病”,但是,面对这两年如此大而紧张的工作压力,罗斌没有被困难所吓到,敢于向困难说“不”,为此,他潜下心来修炼“内功”,虚心地向老同志、向周围同事、向一线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学习,并付出了许多心血,他经常判读数据至深夜。遇到问题时,他总抱着一种正常的心态:“心平气和、不埋怨,真诚对待、不责备”,正确面对问题、积极地处理好问题,很好地负起了岗位赋予他的责任。
  罗斌作为副总设计师,最大的心愿首先是圆满完成好神舟六号的发射任务,其次要把载人航天的研制队伍团结好,使大家踊跃加入型号研制工作,并在工作中得到快乐,工作得到更多的回报。总之,他想的都是大家,而惟独不考虑自己,这就是一个奉献“载人” 青春无悔的航天人。

TOP  



oooooooooo家园提示:人自为谱,家自为说,正误自辨,取舍自酌。引用注明作者和出处。 来源:罗氏家园
阅读:11359
日期:2012/12/6

查看评论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字体: 】 
上一篇:关于预订四川罗氏族谱(川南卷)的通知
下一篇:《中华罗氏走访记•江西丰城京堆罗氏》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站长提示:这里不是互动留言处!
点  评: 字数0
用户名:  密码: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家园地址:http://www.luos.org  粤ICP备13039246号-2
家园创建:罗良富   技术支持:AssumeYessure   法律顾问:罗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