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永安槐南西华罗氏亿四公系
作者:家元 上滨、祥圻http://www.luos.org
永安槐南乡罗氏始祖罗亿四(后补称讳陞、字翌、号希升)公,乃宋朝名儒罗从彦公第六世孙,于元朝中叶携子孟一和孟二,从南平罗源移居西华村大垅东坑口,初在佘坂林东坑下厝圳(位于今大垅村村部下方)结庐栖身。元武宗至大三年岁次己酉(1309),迁至其村白泉坑头筑屋居住。其间,元顺帝至元三年岁次丙子(1337),孟二公迁往槐林龙潭(今槐南罗厝曲)建屋居住,今已繁衍二十七世。
一,永安西华罗氏亿四公世系
第一世(珠47)
亿四,良佐四子。讳陞、字翌、号希升公,于元朝中叶携子罗孟一和罗孟二公,自从南平罗源移居西华村,初在林东坑下厝圳(位于今大垅村村部下方)结庐栖身。元武宗至大三年己酉(1309),迁其村白泉坑头筑屋居住,其间,元顺帝至元三年丙子(1337),罗孟二公迁往槐南建屋居住。此时,罗亿四公之孙寿六公,亦在坑头筑屋居住。子三:孟一、孟二、孟三。
第二世
孟一,升公长子。旧谱载:公与父从罗源迁来村东坑口,后迁白泉坑埔头垅大路后居焉。元大德年间迁坑头罗屋。殁葬下村垅前仓,坐寅。配马氏,生殁失考。子二:福一、福二。
孟二,升公次子,讳袖聪。与兄孟一同迁在村东坑口,后移居槐东龙河后罗屋“龙渊祠”而居。殁葬罗岭头,坐坤,麒麟形。配 张氏二娘,葬后坑,坐巽兼辰,化凤形。子二:福三、福四。
第三世
福一,孟一长子。生殁配葬失考。子一:寿五。
福二,孟一次子。配何氏三娘,子一:寿六。
福三,孟二长子。生殁失考,旧谱载葬西华林东坑。配魏氏三娘,祠在龙潭边,名为“瑞松祠”,文革时被毁。子二:寿七、寿八。
福四,孟二次子。配郭氏二娘,子一:均二。
第四世
寿五,福一公子。生殁失考。子三:翰二、翰四、翰五。
寿六,福二公子。配李氏,生殁失考。元顺帝至元择白泉坑开基。子三:翰三、翰八、翰十。
寿七,福三长子。配刘氏,生殁失考,葬西华白泉坑头乾屋垅。子二:翰六、翰七。
第五世
翰三,寿六长子。殁塟大田县太华乡罗丰村梓岭柯坪后,丙山千向虎形。妣魏氏荣九,塟梓岭秋竹仓。子五:琼三、琼五、琼六、琼七、琼八(迁福州洪塘开基)。
翰六,寿七长子。妣郑氏八娘,子二:斡三、斡五。
第六世
琼三,翰三长子。妣金氏未祥,子二:彭六、彭七。
琼五,翰三次子。生于明正统年间。殁于景泰年间。塟白泉上要耗子下田形。妣陈氏富大娘,生正统正间,塟大田县元厝顶隔下;继配胡氏新三姐,生于正统年间,塟白泉坑头老厝边;再配蔡氏福九娘。子四:彭二、彭五、彭八、彭九。
琼七,翰三四子,妣李氏金大娘。子二:富一、富二、富三、富十。
斡五,翰六次子。配李氏金大娘,子二:惠二、惠八。
第七世
彭七,琼三次子。妣李氏尊使,公塟四十一都青水池,坐酉。子二:忠五、忠八。
彭八,琼五三子。生于明天顺年间,塟白泉坑头梧桐圪,坐申。妣何氏闰且,塟本乡上后溪贯尾,蛇形。子三:忠二、忠四、忠七。
彭九,琼五四子。生于明天顺年间。殁塟白泉坑铁炉崦口,坐辛。妣胡氏尾娘,生天顺年间,与何氏姐同穴。子三:忠九、良二、良三。
富一,琼七长子。妣李氏银娘,子三:学二、学五、学八。
富十,琼七四子。妣黄氏首十娘,子三:学一、学四、学九。
惠二,斡五长子。妣欧氏秀娘,子四:坦二、坦三、坦八、绣一。
惠八,斡五次子。配欧氏秀娘,子四:坦四、坦六、坦十、绣一。
(按:绣一为两房第四子,存疑)
第八世
忠五,彭七长子。塟百丈圪仓尾蜈蚣形。子一:善五(迁大田县太华乡国丰村梓岭)。
忠二,彭八长子。生于明成化年间。殁塟里崦,坐申兼庚。妣池工贵使,殁塟秋竹仓大丘下。子二:善四、俨二。
忠四,彭八次子。 生于明成化年间,殁塟白泉草埔坑。妣蒋氏招娣,子二:善一、善二。
良二,彭九次子,讳宗宝。生于明弘治二年九月廿八亥时。殁于嘉靖四十一上十二月十六酉时,塟 罗厝顶峡上。妣连氏珠使,生于明弘治三年六月十一了时。殁于嘉靖四十二年九月十四未时,塟林东坑头,坐辛凤形;再妣饶氏妹哥,塟林东坑祖厝边,坐戍虎形。子四:善三、俨六、俨八、金茂。
良三,彭九三子。生于明弘治年间。殁塟梓桥亭头夏林山,坐巽巳。妣宋氏秀瑛,塟白泉坑夏园祠后门山。子三:俨四、俨八、俨七。
(按:良二三子、良三次子均为俨八,存疑)
学二,富一长子。妣郑氏新娘,子三:珠三、宣一、珠四。
学一,富十长子。妣陈氏细娘,子四:珠六、宣二、宣三、宣六。
坦八,惠二四子。妣饶氏秀锑,子一:彰四。
绣一,惠八四子。殁塟乌窟。妣郑满姑,子二:纪六、纪七。
坦四,惠八长子。妣郑氏新女,廖柳妹,陈惠女,子二:纪一、纪三。
绣一,惠八四子。殁塟乌窟。妣郑满姑,子二:纪六、纪七。
第九世
善五,忠五之子。迁居梓岭,塟下岭后垅,坐乾向巽。妣熊在姑,塟后垅尾。子一:琥八。
善四,忠二长子。生于明弘治年间。妣池闰使,塟尚园埔边;再妣黄新使,与云合塟罗厝。子三:孔一、孔三、孔四。
俨二,忠二次子。生于明正德年间,妣池氏金使,子四:孔五、孔六、孔七、孔八。
善三,良二长子,讳金。生于明正德三年。殁于隆庆元年二月初二巳时,塟白泉高厝垅头,坐坤凤形。妣池金兰,生明正德十五年五月初六卯时。殁于万历九年,塟白泉秋竹仓,坐庚申继妣欧观明,生正德十五年九月廿五申时,塟白泉火坑垅,坐申凤形。子六:经一、经二、经三、经四、经五、经七。
俨六,良二次子,讳金祖。生明嘉靖三年十月十二午地,塟白泉坑岭头。妣余桃使,生明嘉靖十五年七月初七申时,塟下后溪牛角坑。子二:经八、绶二。
俨八,良二三子,讳金腾。生明嘉请十一年十一月十一巳时。殁明万历十一年正月十六戍坑垅龟形;继妣林居娣,生明嘉靖廿一年十月初六午地。殁于万历廿一上十二月十八申时,与公合塟。子二:绶一、绶二。
俨四,良三长子,讳金石。生明正德己巳年,塟陈厝洋龙身山尾,坐巳蛇形。妣林金娘,生于正德年间,塟郭桥垅。子二:经六、经十。
俨八,良三次子,讳金腾。生明嘉请十一年十一月十一巳时。殁明万历十一年正月十六戍坑垅龟形;继妣林居娣,生明嘉靖廿一年十月初六午地。殁于万历廿一上十二月十八申时,与公合塟。子二:绶一、绶二。
俨七,良三三子,讳金深。生明嘉靖七年。妣朱金妹,张雪使,子一:经九。
珠三,学二长子。妣林细娘,子二:玉六、玉七。
珠六,学一子。妣张雪使,子二:玉二、玉九。
……
(以上家元整理)
二,永安西华罗氏拓殖与发展概况
永安市槐南乡西华之罗氏后裔,为宋朝名儒罗从彦公的后代。於宋昺帝祥兴二年(1279),由罗从彦公第六世孙罗亿四公,偕同妇子,从南平城郊的罗源村经沙县七都罗源,择百舍而辗转来到原辖尤溪县华桥司万积里丰城乡佘坂筑屋定居。明景泰三年(1452)在新设永安县治时,佘坂划归永安县,同时将佘坂更名为西华。
据宋儒李侗为罗从彦所撰墓志铭称:“先生之先,出祝融之后裔炎伯,其弟炎仲国于罗,厥姓遂仍之”。上溯到远祖罗珠(字怀汉)公,初居湖南长沙,后分居枝江。汉惠帝时,官居大农令,受命到江西开发新地。约公元前190年前后,来江西筑成新城,取名“豫章”,罗氏子孙在此繁衍昌盛。于是,罗氏以此为望郡。(豫章位于今南昌西至新建之间)。
上祖罗周文(字源达、号绍簠)公,是珠公第三十一代裔孙。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岁次庚子(820),任沙县尉,遂举家从豫章郡柏林里迁至沙县,居沙县城西。唐季乾符时,亦受王审知编制,以故罗从彦墓志铭云:“唐有乾符之乱,各镇分制。而王审知实制乎闽,因择七姓随乎节钺,罗居其一”。此后,罗姓在沙县子孙蕃衍昌盛,其居处称罗家巷。
罗从彦墓志铭说:“而剑宗为先生远祖京成公,初居剑郭,久之,复居溪南篁乡”。罗京成(名安中、字静叔)公,系周文公第八代孙。约于宋乾兴元年岁次壬戌(1022),与子文弼、文贵、文略、文韬自沙县迁往南剑州(今名南平)城郊罗源里居住。于宋庆历元年岁次辛巳(1041),京成公与子文韬复返沙县居住。文贵与文略兄弟,谱载亦先后迁往漳州与泉州发展,但无后述。文弼公后来定居在离罗源十五里远的篁路村(今属南平市延平区东坑乡)。
罗从彦公(字仲素、学者称豫章先生、谥文质),是文弼公之曾孙,生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岁次壬子正月十五日辰时;宋绍兴五年(1135)岁次已卯自广归,十月卅日卒于武平县。寿六十四岁。从彦从学于杨时,学者称:“杨时弟子千余人,而任重诣极,唯仲素一人而已。”从彦公曾鬻田裹粮,徒步往洛阳拜谒程灏。著有《遵尧录》献于帝,六十岁时,登乙科特奏进士。著有《豫章文集》传世。世称宋儒延平四贤之一 。 有“承杨启李汇于朱”之功。
罗亿四(后补称讳陞、字翌、号希升)公,当时携子孟一和孟二,初在佘坂林东坑下厝圳(位于今大垅村村部下方)结庐栖身。元武宗至大三年岁次己酉(1309),迁至其村白泉坑头筑屋居住,其间,元顺帝至元三年岁次丙子(1337),孟二公迁往槐南建屋居住。同时,罗亿四公之孙寿六公,亦在坑头筑屋居住。自元朝天历三年至明朝正统初期(1300—1430)的一百多年中,祖辈们经历的文字记载遗失。但祖辈们,艰苦创业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志,至今传诵不绝。西华罗姓先辈亦在艰难曲折中繁衍昌盛。族谱文字记载了祖辈们定居西华后,自明朝以来屡遭磨难:明朝正统十二年(1447)邓茂七起义,这时,四处匪患成灾,我祖深受其害。平定后,官兵又以补征粮税为名,横征暴敛,致使田地荒芜,断炊者无数。明正德三年(1508),有一股匪盗流窜我境,肆无忌惮地到处放火杀人,把我祖钱粮抢劫一空,复焚我坑头住宅。族人只好聚栖在原寿六公所建的住宅内。迫于无奈,决定在下林建屋,经一番努力,当年建成(即今重建的夏林祠)。正德十四年(1519),又有股匪抢劫我下林住宅,钱粮抢劫一空后,将该住宅烧毁。明嘉靖元年(1521),我族祖先们又动工重建原坑头被匪盗烧毁的住宅。可是,该屋修建尚未完善,于明嘉靖三年,被四十四都(今名:铭溪)三图郑新为首贼众抢劫一空。继而,嘉靖五年,又有匪盗陈沓七者,假号杨再兴,到处烧杀抢掠。为保卫我坑头刚建不久的住宅,族人奋起自卫,但终因力不敌匪,被杀戮多人。嘉靖九年,官兵剿灭匪盗后,祖辈们以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坑头住宅又一次在废圩上重建起来。明嘉靖十六年(1537),有流窜匪盗鸠集在附近,一天夜里,匪盗们包围了坑头住宅,将族人一一拿住,抢走所有粮食及细软,把男女押解到半路方肯放归。松绑后,忠二公父子,跟踪探明盗匪巢穴后,请求官兵往剿获胜。但过了不久,剿捕时漏网的匪盗,邀集他方贼党前来报复,将我坑头住宅及粮仓等烧为灰烬。明嘉靖四十一、二年间,漳平三十都匪首官信兵、邓兴溥等结党,在四邻杀人放火,抢掠钱粮。为躲避贼匪,先辈们在各险要处修筑寨堡,以抵御匪寇。嘉靖四十四年时,筑成后隔万全城。后来,凡遇匪难,人们多躲避于此城堡中。到了明隆庆三年(1570),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才把猖獗一时的匪盗剿灭。永春林俊造反时,途经我乡,时在清朝咸丰七年(1858)五月廿五日,向我族索取银元三千三百圆、池姓七百圆、槐南一千圆。还四处抢粮、抢物、抢人。吸取这次教训后,为了避难,先辈们修复了后隔万全城。最惨痛的要数民国八年(1919),这年六月十四日,军阀孙本戎带领二、三十名兵驻扎在《福寿寺》庙堂里,因其兵痞的匪气盗行,引起与我乡自卫民团与其冲突。我先辈们虽以地形熟悉而初战告捷。然而,孙本戎在羞怒之下,调来精良武器和大批士兵,对我西华进行惨无人道的屠杀,其中无辜被杀的妇孺就有十馀人。孙本戎扬言:若要休战,要西华民众交纳饷银五万圆,限时要我答复。孙见我先辈不肯就范,于是,在七月初六日上午,命令其部下,原西洋杉林后土匪头子詹凯,焚烧西华乡房屋三十三座;为了避免更多的房屋被烧,西华坂面的先辈只好同意筹银一万二千圆交给孙本戎。但西华后隔的先辈宁愿玉碎,不为瓦全,拒不交纳饷银。于十月二十七日早晨,军阀孙本戎再次点起罪恶之火,又烧毁了我乡民房六十六座,导致数百家流离失所,其行为惨绝人寰。
罗亿四公的第八代孙罗良二(讳宗宝)公,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购得位于现在洋头村墩兜的陈姓遗业青钱祠,该屋始建于元朝,在附近乡村很难见到现存之元代建筑风格。但保留到1997年,当时的洋头党支书籍故将该屋拆毁,实在遗憾。罗良二公去世后,其子孙承其遗志,于明朝隆庆元年(1567),在青钱祠附近建成洋头嵌兜龙兴祠祠堂。这座仿宫殿式的、木质结构建筑,形势独特,这种建筑风格,只在东经118度、北纬26度,方圆约五十华里的区域流行,而龙兴祠堪称这种建筑的标准模式。该祠堂占地约两亩;屋后有花台秀土,房前有鱼池养路,两边有扶厝托砂;正堂雕梁画栋,屋脊燕尾高翘,寓意燕贺华堂,正梁雕有凤凰牡丹,寓意凤凰来仪、富贵悠长;神龛中供奉着良二公牌位,神龛四周有以木质、镂空、镶金的围屏,围屏上雕刻的故事生动,人物栩栩如生。当年曾任大理州牧的槐南黄三槐,在屋成之日,亲书:“祖有北宋名儒,金石文章还未艾;派衍西华贤胤,溪山茆屋岂无师。”以示庆贺。本祠虽经四百三十多年的风雨沧桑,其龙蟠虎踞之势依旧;兴旺昌盛之气日新。
明朝天顺间,罗亿四公第六代孙罗琼八向外迁徙,族谱载称,琼八公迁往福州洪塘定居,传说其后裔曾回西华认宗拜祖, 但在1989年续修族谱时,曾派员查询,无功而返。
明嘉靖年间,罗善五公携家迁往离西华二十里的大田县太华乡罗丰村枣岭小村垦田定居,由于该地处于山旮旯,生活条件极差,繁殖至今,只有一百多人。清顺治年间(1644--1660),罗士胜(排名宦四)公,迁居本乡小龙逢。立志于稼穑,披星戴月,辟荆棘为良田;粗粮淡蔬,咀薯粟为珍馐。克勤克俭,始得建成房屋,以作永久定居之基。清朝康熙二十六年岁次丁卯(1687),罗维传(排名十)公:维传公当时以牧鸭为业,寄宿于前坌安焦坑大帝菩萨龙兴宫内。一日祈菩萨庇佑,翌晨,鸭群列队行十馀里山路,至现属大田县广平镇丰庄村管辖的麻林,停而不前。于是,维传公便在此处建茅庐以作栖身之所,辛勤劳作,逐成大业。现有二百馀户,一千五百多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前后,罗如璨(字玉章、排燧四)公:深谋远瞩,每以拓殖新村、蕃昌巨族为志向。四处打探可以开发的地方,一日前往溪南村考察时,时在新正望后,适逢乡里演戏娱乐。此时的溪南,每逢一、六日,在中城有集市贸易传统。如璨公见溪南乡间广阔,土地丰腴。且风俗淳厚,可称仁里德邻。认为此处正是君子久居之地。于是在溪南岩前买得旧屋,作为临时栖身之所。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将原旧屋改建,取名旋吉堂。如璨公带领子妇,披星戴月,辛勤劳作,粗蔬淡饭,稍有盈馀。十年后再建新屋,广置山场,求买良田。在短短的二百三十多年,十二代繁衍中,现在已有一百七十多户,近千人丁。可谓我族蕃衍迅速之最,如璨公当年的心愿,如今已如愿以偿,他在天之灵,也应当感到欣慰。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岁次庚子,罗加梓公携家带口,自西华迁徙到四十里外的现属青水乡管辖的炉坵村居住。罗加梓公生于清道光二十一年辛丑三月初八日,中年以贩卖茶叶为业,经营有道,稍有盈馀。加梓公在西华百福坊与弟加椐合建一座房屋,取名永隆堂,在迁徙前两年,在屋后修建围墙。围墙修好后,在该房屋后方的住房,认为该围墙有碍他们的观瞻。以本地风俗,当后建房屋有碍观瞻时,先建者有权干涉后建者,俗称“罢碍”。由于加梓公家族人多,围墙最终是保住了,但得罪了邻居,因而使生活带来不便。在一次途经炉坵时,见炉坵土地平整,一条溪流缓缓贯穿乡村,认为此地是大有作为之处。于是,买得朱姓遗业,一座荒废的土堡,名曰:治元堡。这样,加梓公一家除了留下长孙在老家守业外,便在炉坵村生活下来。加梓公一生辛勤节俭,正直善施,曾为首集资拓宽西华至龙头,全长六十多里的道路,完成路面全部砌石工程。使西华至永安来往行人更加方便和安全。罗加梓公于1921年十月十二日逝世后,其子凤璇、凤沼承其志,以助人为乐。罗上进公在他们的鼓动和帮助下,于1922年亦携家眷迁徙到炉坵村定居。这年上进公五十四岁,老骥伏枥,带领着子孙们,早出晚归,创建家园。现在炉坵建有九座房屋,现共有七十多人。1944年,族人上窕公因往永春贩货,中途遭土匪抢劫后生活无着。在凤璇兄弟帮助下,迁居炉坵,得到发展,现有二十多人。1949年,罗联栋公看到加梓公发展迅速,跃跃欲试。也在得到凤璇兄弟的帮助下,加入到拓展炉坵的行列中,现已繁衍四十多人。罗加梓公的子孙们,在这一百多年来与自然斗争中,勇往直前的毅力,敢于拼搏的精神,同舟共济,战胜种种灾难。如愿以偿地得到了迅速发展。七代的繁衍,共有五十二户,现有一百九十三人,建成二十四座房屋。这就是加梓公积德积善,育人有方的结果。
西华罗氏第八代祖罗良二公之坟墓。址在大垅洋山边,其坐向壬丙,其龙脉迢递蜿蜒而至,其左右山势环抱,多层扶卫而孕育灵粹。古称铜锣形,然以笔者看来,恰似一把平卧之琵琶,正发出悠扬的琴声。墓前凝目:近观书案巧排;远望层峦叠嶂,有如仪仗之队,整齐排列,丕显雄伟之形势。置身其中,举目眺望,有心旷神怡之感。四百多年来,祭奠不缺。
西华地处山区,且距离永安县城特远,匪盗猖獗,人们忙于温饱,无暇顾及荣耀。因而,自定居到第一位秀才出现,时越四百八十年。在清朝乾隆二十六年(1762)岁次辛巳,罗世祚(号梦中)公始得考取延平府学第十九名。清道光八年(1828),罗绍音(字起五、排铭三、学名荣、号华亭)公,考取戊子科第三十四名举人,为拣选知县。公祖上历代以稼穑为业,且公乐于畎亩生活,不谋仕进,故毕生隐居乡里,以尊祖敬宗著称。罗联添,生于民国十六年(1927),解放前赴台湾大学求学。1952年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系,后留任于台湾大学中文系助教、讲师、副教授,1965年任教授。为唐史专家,著有《韩愈研究》、《韩愈传》、《唐代文学史两个问题的探讨》、《隋唐五代文学理论的发展与演变》等论文;编有《中国文学论文》四册、《唐代文学论著集目》,《隋唐五代文学批评资料集编》。联添幼时学习专心致志,少与人嬉戏,且天资聪颖,学绩屡居榜首。1997年曾回家省亲。
罗应钦(字焕然、官名文、排袖六)公。在南明末期,公元一六四五年五月,清兵攻下南京,南明弘光帝殉国。时,朱聿健来闽即位,建明隆武,以福京(福州)建都,组织军民抵抗清兵入闽。当时,应钦公年二十九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抱着忠君到底的决心,积极参加抗清斗争。由于为人机智勇敢,战功卓著,故被授为正三品昭勇将军参将。后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年仅卅五岁。罗加梓公,生于民国十二年(1923)岁次癸亥农历四月十二日未时。1951年,抗美援朝时,参加志愿军。后在朝鲜长沙廊战役中牺牲。国家颁给《革命烈士》称号;罗联来(字明喜、学名冠兴)公,生民国九年(1920)岁次庚申五月初十日。解放战争时,任上坪区公所文书。1949年农历四月廿八日上午,为区公所送信给槐南时,在西溪水尾遭国民党残余王仁锋伏击牺牲,时年三十岁。国家授于《革命烈士》称号;罗旌学公,生于民国十七年(1928)农历九月廿二日辰时。1951年六月五日参加剿匪时牺牲,年仅二十四岁。国家授于《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勋章。
根据旧谱记载:“祖彭八、彭九公,坐想间,欲委能人修谱”。后裔承其志,约于明朝嘉庆后期委请槐南孟二公后裔珪三公,始创族谱。但此前已有很多有关上祖们繁衍、创业及罹难的文字记述。现存最早的族谱,乃是由罗斯履公於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抄写的。现引其为此谱所撰叙文数句,以明其志:“忠厚立其本,勤俭培其根,积德积学,朝夕灌溉之,使保世以滋大。吾子孙相与劝而勉之,毋刻薄而伤和气;毋骄侈而铄天真;毋宴佚嬉耍而陨家声。则吾家奕叶弥茂,无忝家风”。有文字清楚记载的,为清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由道光戊子科,考取举人的罗荣(讳绍音)公,执笔编成《夏林祠家谱》。清同治十二年岁次癸酉(1873),由族人罗加齐(字蕴芳)公为总理事,罗续义(号化龙)公执笔续修《夏林祠家谱》。民国三十二年岁次癸未(1943),罗邦俊等公为首,由罗联绪(字明缵)公执笔编成《溯源祠家谱》。族谱以欧式五代线,牵引各支派衍殖过程;记述了名讳、字号、生辰、学历、仕途、妻室、生育、建筑、殁期、墓葬等。但在迁徙记述中,模糊不清,导致在一九八九年续修族谱时,耗费很大精力,才查清渊源;但很多外迁者已无法查清。本次续修族谱,是响应盖竹山罗自穗发起的以沙县为中心,续修《豫章郡闽沙罗氏族谱》。我罗孟一公支系以上财(字传源)为理事长,仁铅、凤霖为副理事长,锦章为财会理事,由上滨执笔编成《豫章郡·闽沙罗氏族谱·文弼系》。
自宋昺帝祥兴二年(1279),我祖定居西华以来,时越七百二十五年,繁衍二十六代,现有三千四百二十一户,一万三千三百八十七人。西华罗氏的祖辈们以忠厚善良,勤俭耐劳,刚毅顽强的炎黄子孙的特性,在艰难的历史沧桑中求生存,谋发展,终于有了繁荣昌盛的今天。西华罗氏的后辈们,也将在炎黄子孙的大家庭里,发扬祖辈的优良传统,放眼世界未来,奋力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现引宋丙戌科进士罗必元,于宋绍定元年戊子为罗氏族谱所撰谱序,作为本文结束语:“古重宗来,以其一本也。己私之,而后亲疏厚薄出焉,何谓己私?有我之谓也,兄弟我同父也,手足也;推而上之,同祖之兄弟,于我远矣;又上之,同高曾之兄弟,又远矣;愈上则愈远,愈远则愈疏,愈疏则愈薄,积薄之甚,乃有相视如路人者。嗟乎!拔一毛而头动;剔一爪而足缩。痛痒相关,天下宁有无本之人哉?人能去其所谓我者,乃以始祖之心为心,则无间然矣。盖有我则私,私则狭小,狭小则乖争起;无我则公,公则广大,广大则和顺生;和顺既生,八荒皆我闼,况其族乎。此颜氏克己之学,孔子无我之学,袁伯贤笃孝友而学孔颜者也,族谱之作有以哉。予因族请,并录诏予罗氏。”
作者:罗从彦第二十七代孙 上滨
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二十八代孙 祥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