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从彦地籍考述
作者:罗小平http://www.luos.org 近年来,随着人们重视国学,历史上对文化做出贡献的人物不断被挖掘出来,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但由于古代行政区划的变更,或一族南迁落籍一郡多个属县,出现地籍混淆的现象,“延平四贤”之一的罗从彦就是其中之一。罗从彦的地籍有延平说、沙县说、明溪说,其中以延平、沙县说居多,而又以延平说最为普遍。笔者粗略搜索网络和查阅史料认为,沙县说的史料不仅不全面,而且多数是明清时期的,相反延平说的史料全面、丰富,内容翔实,可以肯定罗从彦是延平人。 考证一个人的地籍,不仅需要祖先具体翔实的繁衍播迁过程,更需要出生地、生活地、成长地、婚嫁、墓地、祠祀等诸多方面的记载。本文重点从族谱、关系人、墓葬、祠堂四个方面对罗从彦的地籍进行考证。
一、从族谱记载辨析 最近收集到两本《罗氏宗谱》,一本为延平区篁路罗氏族人提供的复印本,一本为1983年4月南平市文化馆等3单位和罗氏后裔众孙民国三十七年(1948)的翻印本,前者虽无重修时间,但更为详细,以下以复印本为蓝本参考翻印本进行考证。复印本《罗氏宗谱》收录有宋、明时期族人和学者、官员的文章,如淳佑九年(1249)端午前一日,罗从彦第五世孙(罗文弼第八世孙)罗良佐的《罗氏得姓考》和《豫章文质公为元祖序》、明宣德七年(1432)冬北流(今广西北流)教谕刘佑《罗氏重修谱序》等。世系之后,有多篇宋明时期族人、友人、门人的诗文。说明此谱应为明代以后重修之谱。 族谱记载罗从彦祖先入闽定居剑浦的经过大致是:有远祖罗京成,原籍江豫南昌后洋刷水[1]人,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随王审知入闽(罗从彦的弟子李侗说唐末乾符之乱,即874-879年入闽),定居南剑州剑浦县城郊。三传罗文弼迁剑浦县罗源里篁乡(今延平区夏道镇篁路村)后山开基,后人称此地为罗篁。罗文弼辟田百顷,罗氏族人追溯其为剑中始祖。罗文弼生世南,世南生神继,迁居儒岭窠(今延平区太平镇儒罗村)。宋熙宁五年(1072)正月十五日,罗从彦出生于儒岭窠。因出生后“泣声喤喤”听相卜者所言“行止之处,是安居之地” [2],寄居罗源里姑妈家。罗从彦所居之罗源里与罗氏祖居地罗篁相距仅6公里。 《罗氏宗谱》记载罗从彦的世系脉络清晰:以罗文弼为一世,文弼生四子世南、启南、忠南、朝南,是为二世。世南生一子神继,是为三世。神继生三子从奇、从彦、从龙,是为四世。从彦有二子,一为亲生,名敦叙;一为继子永(罗从奇之次子,即罗从彦侄儿),是为五世。敦叙生振宗;永生淑茂(无考),是为六世。振宗生锦,是为七世。锦生良佐,是为八世。良佐生七子鼎、贲、鼐、萃、升、原姓乐、丰,是为九世。鼎生二子英、芳,是为十世。英生二子卓一、卓二,是为十一世。卓二生四子紊、绨、努、愚,是为十二世。努生四子梦瑦(左边“王”改为“全”字)、梦鷟、梦虎、廷论,是为十三世。廷论生六子日庆、日荣、日中、日明、日益、日洪,是为十四世。日明生一子崇桐,是为十五世。崇桐生二子文贵、文第,是为十六世。文贵生二子本、辉,是为十七世。辉生三子志权、志环、志仕,是为十八世。志仕生一子成爵,是为十九世。成爵生五子思舜、思约、思爱、思谦、思仁,是为二十世。思舜生三子邦璋、邦瓉、邦琯,是为二十一世。邦琯生三子光翰、光黉、光雷,是为二十二世。光雷生一子子厚,是为二十三世。子厚生四子万钧、万韵、万策、万紫,是为二十四世。 在《罗氏得姓考》中,罗良佐对南剑与其他地区罗氏的异同作了说明:“惟豫章罗族最繁,其与渤、湛、洪、虬、揭、涂、悖、幸、函、壉、旴诸族实同其郡而祖。文质公远祖京成乃出其间,既徙闽中,家剑浦,历祖善始迁于罗篁后山,由是子姓繁聚,族有百余。钟灵毓秀而生公,自时罗姓显赫,咸自公始。” [3]本文转自罗氏家园 上述“渤、湛、洪、虬、揭、涂、悖、幸、函、壉、旴”是地名,其中“虬”即今沙县。史料载:“沙县,别名虬……由沙源地沿革而得名,因县治在沙溪之北……沙县又称沙阳。” [4] 由此可知,包括沙县在内的渤、湛、洪、揭、涂、悖、幸、函、壉、旴的罗氏诸族是同郡同祖,但不同支。迁南剑州剑浦县的是罗京成,开基罗篁后山的是善公,即罗文弼。 在《豫章文质公为元祖序》中,罗良佐既对南剑罗氏家族繁衍情况作了记述,又对“篁乡”理学文化给予赞美:“融氏有胤封于罗,子孙遂以罗姓,其来旧矣。惟是豫章之罗乃元祖文质公八世祖京成实出其地,后随王避徙闽中,卜南剑邑居焉,生子二,一居沙易(“阳”的异体字形像“易”,因异体字无法打出,以“易”代之。同下),一止镡城。至善公始迁于镡乡之罗篁,祖复蕃庶,分立兴、胜二房。兴房有数十余支,胜房亦有数十余支,共聚族百烟。历数传而生公鲁祖文弼、迨公父神继,其生卒娶葬略纪未详,惟至元祖文质公生。”“宋之英,大开斯文之教,(罗从彦)潜养力行,任重诣极,不以一时达仕为荣,而以千秋统绪为虑,开来继往,裕后光前,此诚篁乡间未有之奇,而为罗族奕世所不朽之品也”。 [5] 前引罗京成迁南剑生二子,其中长子罗天和,居镡城(今延平)的就是此人;次子罗意和,迁居沙县。 罗良佐撰文时间在淳佑九年,其中说南剑罗京成生二子,一个迁居沙易,“易”是“阳”的异体字,沙阳是沙县的别称;一个留守南剑。文中还对迁居篁路的罗氏有兴、胜二房及繁衍支裔情况作了详细的记载。可见,罗从彦上溯第七世祖,也就是留在剑浦与迁居沙县的罗氏是胞兄。 族谱不仅须有世系,而且要有重要人物的婚姻状况。《罗氏宗谱》记载罗从彦夫人是南剑郡人李氏,名金翠,“为人庄淑清静、语言不苟”。因家贫不能与罗从彦合葬,只能葬在篁乡水井后窠头半作山。[6] 沙县说罗从彦是沙县城西洞天岩人,其依据是“宋故殿撰罗公(畸)墓志铭”,以罗畴是沙县人推断罗从彦与罗畴同出“唐代沙县尉罗沂”,罗从彦是罗周文(罗沂)的第十二世孙,但语焉不详。《八闽通志》(下)卷之六十九《人物》把罗从彦、罗畴、罗博文归入同一卷中的“延平府”之内。其中说罗畴是“从彦之从父兄弟”,罗博文是“殿撰畴之孙”。从文字看罗从彦与罗畴同为一脉,但疑问诸多。且不说沙县罗氏的始祖是罗沂,时间是唐元和十五年(820),与南剑远祖罗京成不同,时间也相距89年。罗从彦是罗沂第十二世孙,时间至少三百多年,罗氏族人是否世居洞天岩,还是有过迁徙?罗从彦的曾祖父、祖父、父在何处开基?罗从彦出生何地、又如何迁居剑浦篁乡?杨世泉《罗从彦籍贯归属考略》列举了罗沂第四世、五世、六世、十一世、十六世、十七世、十九世的迁徙地[7],唯独第十一世罗神继(罗从彦父亲)、十世罗世南(罗从彦的祖父)、九世罗文弼(罗从彦的曾祖父)的迁徙却没有提及,何以就下结论罗从彦是沙县人?
二、从关系人记述辨析 罗从彦是“南剑三先生”、“延平四贤”、“闽学四贤”之一,因其在道南学派中是上承下启的中坚人物,宋代以后,人们在记述其理学德业时多提及其生平地籍,志书中涉及罗从彦地籍亦所在皆是。但从信史的角度看,越近的史料可信度越高,相反可信度越低。 杨时的女婿陈渊(1075~1154),与罗从彦为同窗学友,交往40余年。他说:“自吾友仲素,日闻所未闻,奥学清节,真南州之冠冕也。” [8]陈渊是沙县人,如果罗从彦也是沙县人,为何不说“吾乡之冠冕”!杨时、罗从彦、李侗相师授受,攻二程之学,学者以南剑人并称。南宋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陈振孙(1181—1262)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说:“从彦师事杨时,而李侗又师事从彦,此所谓南剑三先生者也。” [9]宋咸淳六年(1270)农历十二月五日,建安黄大任(生卒不详)在《遗集跋》中也说:“考亭集濂洛之大成,所传闻者龟山,所闻者豫章,所见者延平,三先生皆剑津人。” [10] 南宋礼部尚书冯梦得(生卒不详)作《罗豫章先生遗藁序》,其中曰:“考文质先生居罗源里,晚年乃为博罗尉。” [11]罗从彦的履历简单,冯梦得只用两句话就概括出他生平的两个阶段:一居罗源里;二是晚年外出为官。查史料得知,罗从彦居罗源里是60岁之前,为博罗尉是61岁之后。而居罗源里时,罗从彦到过将乐、萧山、洛阳求学,也到沙县讲学,甚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至绍兴元年(1131),年近花甲的罗从彦还到过连城讲学,但以罗源里为生活成长中心的事实不能改变。宋人罗环诗曰:“维予小子,别驾建州。维州之篁,有公之俦。……” [12]建州即今建瓯,设于唐武德四年(621),绍兴三十二年(1153)升为建宁府。淳佑间,罗良佐修《罗氏宗谱》,淳佑九年九月重九,临安府判吴一鸣(延平人)应罗良佐之请,作《罗氏宗谱序》称:“文质诞膺篁里,毓秀镡津。” [13]上述诗文说明罗从彦南传理学,使篁乡名声大振,与南剑州相邻的建州也以此为傲。至于沙县说认为,朱熹有言罗氏是“南剑州沙县人”,但未说明是哪支,或许所言罗氏有可能还是罗从彦的后裔。 在大量宋人记载罗从彦的史料中,以罗从彦最密切的关系人李侗(1093~1163)的记述最可信。他在《豫章罗先生墓志铭》中对罗从彦地籍记载甚详:本文转自罗氏家园 先生之先,系出祝融之裔炎伯,其弟炎仲国于罗,厥姓遂仍之。数十传而后,或徙江之豫章,逾周,而汉而唐。会有乾符之乱,各镇分制。而王审知实制乎闽,因择七姓随乎节钺,罗居其一。数传来,惟罗最蕃衍,迁徙靡一。于时或沙或剑。而剑宗为先生远祖京成公。初居剑郭,久之,复居溪南篁乡。其曾大父文弼、大父世南、父神继,奕叶潜鳞,代有齿德,以故积美厚,而发祥宏。先生出于其间。[14] 李侗的记载之所以可信理由有三:一是李侗与罗从彦二人不仅同郡(南剑州)、同县(剑浦),而且“同乡”。这里所说的“同乡”是指李侗、罗从彦生活过的杜溪里、崇仁里都属南剑州剑浦县管辖,其中李侗的樟岚乡距罗从彦的罗源里仅10余里,距罗氏祖居地篁乡不过20多里。民国《南平县志》卷四《城市志第五》说:“崇仁里统图一,西南六十里,李侗世居里中。”黄仲昭说,杜溪里有“豫章罗文质公祠,在府城东南杜溪里。祀宋儒罗从彦。……此亦其故居也”。[15]二是李侗是外人,但并非一般的外人。有道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作为罗从彦弟子的李侗,24岁师从罗从彦,是罗从彦最密切的关系人。他们师生二人“终日相对静坐”[16],不可能、也不应该把老师的地籍搞错。三是李侗的《豫章罗先生墓志铭》时间比罗良佐的《罗氏得姓考》、《豫章文质公为元祖序》早近百年,而且内容相近。其中不仅提到迁居南剑是远祖罗京成,而且提到开基篁乡的是罗文弼、曾祖父世南,更重要的是明确指出“(罗从彦)先生出于其间”,不是出于沙县。 罗从彦地籍沙县说,引用多是明清时期的史料,甚至是当今之作,只字不提与罗从彦同时代学者的记述,更不提李侗《豫章罗先生墓志铭》中所言,罗京成的后裔“复居溪南篁乡……(罗从彦)先生出于其间”的断言。如果一味以一些语焉不详的史料为依据论证罗从彦是沙县人,岂不是把责任推给陈振孙、陈渊、冯梦得,也推给了李侗,为何沙县说的作者不敢直言李侗的《豫章罗先生墓志铭》搞错了罗从彦的地籍。
三、从墓地辨析 落叶归根是中国人的传统,古代尤其如是,罗从彦也不例外。宋明史料大量证明,罗从彦葬归故里罗源黄漈。 民国《南平县志·名胜志》载:“先儒罗从彦墓在罗源里黄漈,宋郡守刘永(允)济刻志,吴宗尧有祭文。” 吴宗尧是明代益都知县、滇南后学,其《祭先儒罗从彦墓文》说:“罗先生严毅清苦,箪瓢隐居。逾耆就官,仅一主簿,丧不能还。族人罗友判惠,特护以还。抵汀值寇,旅榇刹中。又数年,门人李先生侗,始归葬罗源黄漈坑之麓。” [17]民国《南平县志》载:“罗豫章先生,晚就特科,授惠州博罗簿,卒于官。赖其族人,罗友为惠州判官,遣人扶护以归。至汀,遇寇窃发,寄藏于郡之开元寺,门人李愿中始为归葬于本郡,母夫人坟之侧。” [18] 同样,最可信的是李侗的《豫章罗先生墓志铭》:本文转自罗氏家园 越剑州罗源之乡,出十有五里许,为黄漈之阳。有兆焉,乃藏宋大儒罗先先者也。其向丁癸,其脉迢递,其形委蛇而蜿蜒,其林木茏苁而森葳,其环拱苞灵而孕粹,美哉佳兆乎!先生于侗,逊长于一日,实则沆瀣一气焉。梦楹之夕,敦匠执绋之举,侗既不能以不肖供其役。今幸得偕先生继嗣,求之汀之武邑,归先生柩而穸之。[19] 查史料得知,吴宗尧所说的罗友是罗从彦四叔罗神熹之子[20],也就是罗从彦的堂弟,时任广东惠州判官;李侗所说的“继嗣”即罗从彦的继子罗永[21]。李侗所言与族谱记载“继子公永、族弟友数人扶归卜葬于本里黄漈之原” [22]相同。范来贤所说的“后山”为罗源里之后山,即李侗所说的篁乡,也就是今天的篁路村。估计宋代篁乡属罗源里,且罗氏开基之前尚无地名。至于墓在黄漈、罗源亦无矛盾,因为古代乡、里区划归属不一,今黄漈则归属延平区水南上地村。 因杨时、李侗“苗裔昌炽……代不乏人”,而罗从彦“嗣微弱”,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官员捐俸一并为杨、罗、李三先生置墓田若干亩,每年派博士员致祭。其中督学熊尚文捐俸四十两,知府倪朝宾捐俸十两,合计五十两,在罗源置罗豫章墓田。[23] 李侗是罗从彦的弟子,没有亲自参与,何以知道如此详细,连墓形都一清二楚。如果说罗从彦是沙县人,李侗为何不将其灵柩归葬沙县,而要费时、费力、费财归葬百里之外的异乡。要知道罗从彦去世的时间是宋绍兴五年(1135),“公自广归至汀州武平,得病三日,衣冠就寝而卒” [24](一说病逝于广东),寄柩武平开元寺。此时的李侗“结茅水竹间”近20年,处于“箪瓢屡空” [25]维艰时期,直到五年后的绍兴十年(1140)才得以归葬[26],既然归葬何以要舍近求远,越过“故里”沙县葬于罗源黄漈?罗从彦的地籍和墓葬总有一个地方出现差错,坚持沙县说,就意味着李侗不仅写错了罗从彦的墓志铭,又葬错了罗从彦的灵柩,有着“静中气象”之誉的李侗何以如此糊涂?退一步说,即便李侗办事毛糙,继子罗永、堂弟罗友竟然也不懂罗从彦的地籍,岂不是天大的笑话。为官一任的熊尚文、倪朝宾何以兴师动众、煞有介事地为罗从彦墓置墓田,并派人祭墓,难道他们也造假?
四、从祠庙辨析 家祠家庙是族人慎终追远、缅怀祖德之地,见庙如见人。从史料记载看,罗从彦之前有同宗罗氏迁居沙县,此为不争的事实。罗从彦先居延平,后“徙沙县”、“徙于沙”虽查考无据,但后裔迁居沙县也有可能。因此,以祠庙论证罗从彦地籍依据并不十分可靠。但从延平、沙县两地罗从彦祠多少还是能看出些许端倪。 一是数量多。延平的罗从彦祠有专祠,也有合祠。邱浚说:“三先生于南、沙、将乐,旧各有专祠。” [27]这里的“三先生”指的是杨时、罗从彦、李侗,因为他们生活的地方都属南剑州,所以有“是三先生者,皆剑产也” [28]的说法。何维柏说:“遍式道林,则知四贤各有专祠,龙山道南,文质杜溪、霞洲,阙里庙貌并新。” [29]黄仲昭证实杜溪里有“豫章罗文质公祠,在府城东南杜溪里。祀宋儒罗从彦。元至正中,其五世孙天泽请建祠堂于沙县,此亦其故居也。故复建祠。国朝景泰中,其十世孙富重建”。[30] “杜溪”是延平区的一条河流,《八闽通志》载:“杜溪,发源自坑柄岭下,十里汇流入崇仁里,又四十里至水东口”。[31]而“杜溪里”是延平的行政区划,即今延平区炉下镇的古地名。《南平地名录》载:“炉下古称杜溪里。”不过,严格地说黄仲昭把杜溪里与沙县并称为罗从彦的“故居”并不准确,因为“故居”是指住过的房屋,“故里”才有家乡之意。 因朱熹出生于南剑属邑尤溪,与上述三先生同郡,在道南学派中的然相承,一脉渊源,又有四先生并祀的合祠。如建于宋瑞平中的延平府学内的先贤祠,祀24位乡贤,其中有杨时、罗从彦、李侗。建于宋绍兴年间的延平府学大成殿后的四贤堂,祀道南师友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南平的道南祠、四贤书院、峡阳屏山书院等,都是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合祀一祠。本文转自罗氏家园 二是罗从彦特祠。此祠在罗源里南山,明弘治间建。南山是罗从彦生活、成长的地方。黄仲昭说:“南山在罗源里。宋罗从彦家其下。” [32]编纂志书需要严谨的态度,没有依据黄仲昭不敢妄言。延平郡守范来贤详细论述了创建罗从彦特祠的初旨:“我国家崇德报功,既敕建道南祠于郡,合而祀之矣。乃先后长吏,复即诸先生讲授之地特祠之,盖爱其人,怀其迹,无穷思也。” [33]范来贤强调创建特祠的地方是罗从彦“筑室山中” [34]的“讲授之地”,让人们爱之、怀之、仰之、思之。 范来贤还详细记述创建、重修此祠的经过:正德初,新淦罗环任延平判官,自称与罗从彦同出豫章一系,“访其遗躅甚勤,即后山之址。赞郡守邹公始创为先生今祠”。[35]嘉靖三十五年(1556)五月三日,时任延平郡守的范来贤重修,六月二十六日落成,九月作《重修豫章先生罗源祠记》称,罗源里是“千载神游之地”。万历二十八年(1600)、四十年(1612)和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五十七年(1718),乾隆十三年(1748)等五次重修重建。其中康熙四十五年重修,督学沈涵撰《重修豫章罗先生祠碑记》。记文说:“太学生罗圻彬,偕其从子祠生罗峋然,踵门告云:‘我祖祠在南平之罗源乡,创自明正德间(《南平县志·祠祀志》载为弘治年间建),重修于嘉靖,今岁久尽圮,峋然独力修之,工竣,恭勒御书于石,而请为文以记之。’” [36] 沙县的罗从彦祠则少之又少,《八闽通志》记载沙县罗从彦祠只有元代一座:“罗仲素祠在洞天岩西麓。元至元中建。祀宋儒罗从彦。国朝洪武中修。” [37]沙县说根据清代志书记载就说罗从彦入籍沙县。清康熙版《沙县志》卷之十一记载:“豫章先生辑龟山语录第四卷毗陵所闻注云:辛卯(1111)七月自沙县来,至十月去。肖山所闻注云:壬辰(1112)五月又自沙县来,至八月去。若非居沙县,何云自沙县来?” 这种情况让人产生罗从彦“徙于沙县”的印象,但仔细分析却甚为牵强。因为人口是流动的,如果以一时之“居”定籍,罗从彦岂不是有将乐人、萧山人、洛阳人、连城人、博罗人多个地籍!以人口的流动就说罗从彦是沙县人不足为据。 综上所述,罗从彦是延平人,不是沙县人,此为不争的事实。如果说罗从彦是沙县人,就必须让古人改口。当然,不能以此否定沙县罗氏慎终追远、缅怀遗德之举,因为罗从彦裔孙有迁居沙县的可能,他们也是罗从彦的后裔。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财富,没有地域之分,没有先后之别,只要是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文化,都可以共同弘扬,这是本文的初衷。
注释 [1] 二十八世裔孙罗益谦《罗氏宗谱序》作“后详刷水”,《罗氏宗谱》翻印本。 [2] 罗积年、罗怀年《宋代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罗从彦》,2011年12月。 [3] [5] [12] [13] [20] [21]《罗氏宗谱》(复印本),第26~27页、第27~29页、第78页、第4页、第41页、第41页、。 [4] 宋文经、林湘生主编《寻根揽胜三明情》,第3页,海风出版社1997年。 [6] [22] [24] [26]《元祖豫章文质公行传》,《罗氏宗谱》(复印本),第101~102页、第101页、第101页、第101页。 [7]《福建史志》,2003.4。 [8]《元祖豫章文质公行传》,《罗氏宗谱》翻印本。 [9]《四库全书·史部·目录类》。 [10] [14] [17] [19]民国《南平县志》卷十七《艺文志第二十一》,第864页、第847页、第881页、第847页。 [11] 同上,卷十六,第811页。本文转自罗氏家园 [15] [30]《八闽通志》(下)卷之六十《祠庙·延平府·南平县》,第401页、第401页。 [16] [25]《宋元学案》卷三十九《豫章学案》。 [18] 民国《南平县志》卷二十四《杂录传第三十三》,第1238页。 [23] 明·倪朝宾《置三先生墓田记》,同上,卷十四《艺文志第二十一》,第701~702页。 [27] [28]明·邱浚《道南书院记》,同上,卷十三,第659页、第658页。 [29] 明·何维柏《重修李延平书院记》,同上,第667页 。 [31] [32]《八闽通志》(上)卷之九《地理·延平府·南平县》,第171页、第170页。 [33] [35]明·范来贤《重修豫章先生罗源祠记》,民国《南平县志》卷十三《艺文志第二十一》,第685页、第685页。 [34] 宋·李侗《豫章罗先生墓志铭》,同上,卷十七,第847页。 [36] 同上,卷十五,第789页。 [37] 《八闽通志》(下)卷之六十《祠庙·延平府·沙县》,第403页。 (转自李侗文化研究网,罗小平:南平市台办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