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苍南百家姓第四十一位——罗姓
作者:苍南县史志办http://www.luos.org
罗姓始祖——颛 顼 颛琐帝的孙子祝融氏的后裔。“妘”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据记载,鄢、郐、路、逼阳、禹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祝融,名黎,为帝喾时的火官(掌管民事),后人尊为火神。祝融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时候,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并,于原地建立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枝江县),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长沙,就以国名“罗”为氏,尊颛顼为始祖。
罗姓封国始祖——会 郐 据《客家史料汇编》和《罗氏族谱》所载,罗国第一代始祖罗会郐,字匡玉,殷纣王时人,从周伐纣有功,于周武王三年被封于宜城,为子爵,因地在南漳县八十里“有罗水焉,故国号曰罗”。春秋之际,罗兵常败楚师于鄢水,楚人怨恨。罗国传至二十四世万通时,被楚国所灭,万通与次子苍噩逃至襄阳(今属湖北)黄龙洞金瓜墟避难,其长子芳噩逃往四川。
渊 源 罗姓起源与演变 据《中国姓氏》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罗姓起源主要有两支:熊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为熊姓罗氏。罗姓出自颛顼之后,祝融氏吴回之孙季连,是以羊为图腾的芈部落的首领,芈姓之祖,也为春秋时楚人的先祖。夏朝时,季连的后裔芈部落穴熊氏族已经活动于有熊氏之墟和熊山之间,地区大约在今河南中部的新郑和郾陵一带。罗氏族分自穴熊氏族,以熊为姓,因善于制造罗网,并勤于罗捕飞鸟,而称罗氏族,他们活动于大别山南北的河南罗山和湖北罗田之间,北靠穴熊氏族。这一地区森林茂密,鸟类群集,也是大批候鸟南北迁移的重要的中间地带。直至解放前,这一地区的农民仍保留着围网捕鸟的谋生职业和技术。 在夏朝,穴熊部落进入河南北部的楚丘,今滑县东,改称楚部落。商朝初期,楚和罗部落逐渐发展为国。到了商朝后期,商王武丁(公元前1250—公元前1192年在位)征伐夏朝的残余势力楚、罗、卢等国。迫使楚、罗、卢等向西迁移,楚迁到今陕西渭河流域的荆山,部落改称荆楚,罗人迁移到荆楚北面的甘肃正宁县东的罗山。商朝末,荆楚、罗人追随周武王讨伐商。周武王灭商后分别封楚、罗等国于丹阳、房州。楚氏族越秦岭,沿淅水南下,到达今河南西南的淅川(古丹阳地),罗氏族跟随荆楚向东南跋涉,沿汉水到达湖北西北的房县。此时的罗国是依附于楚国的小国。后来,罗国又东迁到湖北宜城西的罗川城。公元前690年楚武王灭罗国,罗国子孙遂以国名为氏,也有以熊为氏。罗姓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春秋中叶国灭后,罗姓正式使用也有2700多年的历史。 第二支主要来自外族的改姓。我国的罗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秦汉时,罗姓已经播迁两广地区,与古越骆族融合,形成当代广西的壮族、毛南族等罗姓的先民。向西进入湘西和湘南,与当地土著混居,形成土家族、瑶族罗姓的先民,再向西进入川东、贵州,成为彝族、布依族、白族等族罗姓的先民。进入云南的罗姓一支进入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罗斛国,成为今泰国人的先民。南方和西南地区的罗姓少数民族长期与汉族混居后被同化,成为南方汉族。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北方地区民族大融合和中国历史上人群大迁移的时期。北方的战乱和民众的迁移,中原百姓中融入了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罗姓中也流入了外族人的基因。主要的事件有:南北朝北魏鲜卑族破多罗、叱罗、西域斛瑟罗等氏族集体改为罗姓;随后唐朝时西域曹国人、天竺人进入中国后使用汉姓罗氏;宋朝西夏国党项族也有罗姓,清朝满洲八旗姓萨各达氏、罗佳氏、鄂穆绰氏、爱新觉罗氏等氏族的全部或部分改姓罗。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逐渐同化为北方的汉族罗姓。
罗姓郡望 罗姓豫章郡。楚汉之际置,治所在南昌,辖境相当于今江西省。
越 国 堂
苍南罗姓迁徙 罗姓迁徙与演变 苍南罗姓,据苍南各地《罗氏宗谱》记载,由于年远代湮,清初又遭“奉旨迁界”,致世系鸿支散佚俱难查考。但经望里、渎浦张家山等地《罗氏宗谱》记载,最早者为明万历、天启年间入迁,其次为清及民国期间入迁。今将部分迁徙概况收录如下: 云岩石岗下罗姓 始迁祖罗德明(1637—1718)、罗德辉(1640—1733)兄弟,系罗昌鹏之子。原籍福建漳州府漳浦县朝南山林篮内八角井。其上辈罗若山、李山、常山、节山、兄弟五人于何时由漳浦县同舟入迁福宁府福鼎县(注:福鼎县于清乾隆四年(1739)建置,原属霞浦县劝儒乡,此处必须更正)朱坑底定居不详。但五兄弟中哪一位于明万历年间由朱坑底转迁浙江温州府平阳县江南二十五都仪山八岱罗城内(今属苍南县宜山镇铁龙办事处八岱村),有待进一步查考。罗德明、罗德辉兄弟于清康熙年间由仪山八岱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藻溪青山内隔头罗姓 始迁祖罗文横(1868—1932),字佩横,于清光绪年间由石岗下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藻溪矴埠头罗姓 始迁祖罗文局(1865—1932),字佩局,于清光绪年间由石岗下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澄海沛垒罗姓 始迁祖罗步算(1894—1952),字继算,于民国年间由石岗下入迁来此定居。 石砰罗姓 始迁祖罗文火(1875—1924)、罗文青(1879—1924)兄弟,于民国年间由石岗下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金乡城内罗姓 始迁祖罗正到(1847—1901),于清光绪年间由石岗下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藻溪东溪白漈脚罗姓 始迁祖罗维奎(1603—1661),字聘信,系罗亿兆之孙,罗由仁之子。原籍福建泉州府南安县石鼓林。约于明天启年间由南安县石鼓林负亲骸入迁来此定居。配谢氏,生子三:君华等。 望里半港罗厝罗姓 始迁祖罗君华,名富,系罗亿兆曾孙、罗由仁之孙、罗维奎之子。原籍福建泉州府南安县石鼓林。其父罗维奎约于明天启年间由南安县石鼓林负亲骸入迁浙江温州府平阳县藻溪东溪白漈脚(今属苍南县)定居。配谢氏,生子三:长子被虎伤而佚名、次君华、三君岳。君华(1640—1720)于清康熙年间由藻溪白漈脚入迁来此定居。配蔡氏,生子三:世英、世俊、世达(女三出嫁略)。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赤溪罗姓 始迁祖罗汉霓(1836—1874),约于清咸丰年间由半港罗厝入迁来此定居。配郑氏,生子二:宗胡、宗錾(女二出嫁略)。 括山西括罗姓 始迁祖罗笑山,系罗亿圣之子。原籍福建泉州府南安县石鼓林。其父罗亿圣于何时由南安县石鼓林入迁浙江温州府平阳县南港东溪(今属苍南县藻溪镇)定居不详。罗笑山约于明万历年间由南港东溪入迁来此定居。配郑氏,生子一:心明。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渡龙屿兠罗姓 始迁祖罗昇吾,系白沙第七河、渎浦相助宫、矾山南山坪脚、桥墩陈罗垟和福鼎等地诸始祖。公原籍福建何时入迁平阳县四十一都北港显桥不详。公又从北港显桥入迁南港二十八都始居。因遭寇乱无法考查。公生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乙未二月十五日,卒于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二月十五日。配李氏,生子三:长君杨,为诗房,徙居江南第七河;次君清,为书房,徙居渎浦相助宫;三君照,为易房,兼继吕姓,居本地。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白沙第七河、渎浦相助宫、矾山南山坪脚、桥墩陈罗垟、大坪山、四岱王内厝基、杨家井石门楼、五十三都大湖、矾山街、县城灵溪镇和四沙上硐桥、福鼎十九都南巅顶、福鼎后垟覆鐤岗、福鼎店下塘牛屎墩、瑞安县五都梅头前岗、瓯海庄泉蒲门以及玉环等地。 白沙第七河罗姓 始迁祖罗君扬,讳一仲,系南港二十八都屿兠罗昇吾长子。公何时由屿兠入迁江南十都第七河(今龙港镇白沙办事处第七河)定居不详。配康氏,生子一:名应綮。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渎浦相骂官(今称相助宫)罗姓 始迁祖罗君清,讳一进,系南港二十八都屿兠罗昇吾次子。公何时由屿兠入迁双树宫大汇(今灵溪镇渎浦办事处郭家车相助宫)定居不详。公生于明崇祯七年(1634)甲戌八月十六日,卒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甲午九月二十七日,享寿八十一岁。配萧氏,生子三:长应美,迁福鼎牛屎墩店下塘;次子应珍,居本地;三子应茂,字其昌,徙居玉环十六都江北新浦渡船门方严浦小山外。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矾山南山坪脚罗姓 始迁祖罗应瑞,讳其桑,系南港二十八都屿兠罗昇吾公之孙,易房君照公长子。何时徙迁亲仁乡三十一都赤垟南山坪脚(今属矾山镇)定居不详。配许氏,生子三:长廷日、次廷旭、三廷文。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桥墩陈罗垟罗姓 始迁祖罗应季,讳其性,系南港二十八都屿兠罗昇吾之孙,易房君照公次子。何时徙居归仁乡三十七都陈罗垟定居不详。配萧氏,生子四:长廷懋、次廷端、三廷驾、罗廷阳。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渎浦张家山(平南村)罗姓 始迁祖罗猶廷(1601—1658)。约于明万历末或天启初由福建漳州府南靖县入迁来此定居。配卢氏,生子四:心丹、心明、心怜、心白,分天地人和四房。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洞头、瑞安、永嘉、乐清、平阳、象山、建德、福鼎,以及县内各地。
苍南罗姓人口 苍南罗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县,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1990年7月1日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全县罗姓在籍血缘人口为5116人,占全县总人口0.41%,分布全县69个乡镇,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罗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苍南县(2005年)罗姓人口 2005年,据县公安局户口统计资料,全县罗姓在籍血缘人口为6055人,占全县总人口0.49%,每平方公里4.98人,名列全县第40位,分布全县35个乡镇,其中千人以上的有灵溪镇。今按人口多少为序,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罗姓(2005年)人口统计表
附 录 一、罗姓在历史上的分布和迁移 罗姓是中国第二十位大姓,尤其在广东和四川地区中最有影响。罗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86%,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罗的人至少有86个,总人口大约在1000万。 先秦时期,罗氏一直活跃在湖北、河南、甘肃地区。到楚文王时,罗姓族人向南进入湖南的汩罗县。秦汉时,罗姓已经播迁到江西南昌地区,一直到宋朝,罗姓在江西发展很繁荣,为江西的大姓。随后罗姓从湖南和江西向南进入两广地区,向西进入湘西和湘南,再向西进入川东、贵州、云南。到了唐朝以后,尤其在明朝,罗姓已经分布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广东、福建、四川等地得到了稳定的发展,清初罗姓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罗姓大约有3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4%,排在第五十二位。江西为罗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罗姓总人口的38.8%,占江西总人口的1.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四川、安徽、湖南,这四省罗姓占罗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河南、福建、山西、广西,这四省的罗姓又集中了19%。全国形成了赣皖湘、四川两个中心的罗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罗姓大约有7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5%,为明朝第二十四位大姓。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罗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600年中罗姓人口总增加率为106%,净增加了36万。由于罗姓主力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北方进入江南地区,中国北方几次战乱对罗姓的伤害相对要轻。江西仍为罗姓第一大省,约占罗姓总人口的29.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四川(10.1%)、湖南(10.1%),这三省罗姓大约占罗姓总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福建、浙江、陕西、广东、甘肃,这五省的罗姓又集中了33%。宋、元、明时期,罗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其中向西北的移民也很明显。全国重新形成了湘赣浙、四川两大块罗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罗姓的人口已达1032万,为全国第二十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86%。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罗姓人口由70万激增到1000余万,达15倍之多,而同期的全国人口增长了13倍,罗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宋至今1000多年罗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三省,大约占罗姓总人口的53%;其次分布于江西、云南、湖北、贵州,这四省又集中了21%。四川居住了罗姓总人口的21%,为罗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2%。全国形成了四川、粤湘闽赣两块高比率的罗姓区域,以及甘肃中西部的北方罗姓集中区域。在明至今近600年间,罗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南的迁移,向西、向南的移民成为主流,同时也出现了向西北河西走廊的流动。
二、当代罗姓的分布 罗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广东东部,每平方公里的罗姓人口达到7.8人以上,中心地区高达9人以上。罗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2.6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3.3%,罗姓人口大约485万;1.3—2.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5.1%,罗姓人口大约270万;不足1.3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1.6%,罗姓人口大约277万。 罗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罗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罗姓在长江以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罗姓在云南大部、四川南部、广东东部、甘肃张掖地区,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最高,在2%以上,尤其在云南南部,有的达到3.6%,这部分高比例的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8%;广东东部、福建南部、台湾北部、江西大部、湖南、广西北部、海南、贵州、四川北部、云南东部,罗姓频率在1%—2%,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8.1%;台湾南部、广西南部、福建北部、浙江南部、江西北部、安徽南部、湖北、河南西部、陕西南部、山西西南、青海东部、甘肃西北、内蒙古东北角,罗姓频率在0.5%—1%,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5.4%;罗姓在其他地区的频率不足0.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61.7%,其中频率0.4%以下的占国土面积的54%。
三、罗姓历史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罗姓历代名人196名,占名人总数的0.4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五十三位;罗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45%,排在并列第五十五位;罗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49%,排在第四十四位。 西汉有成都(今属四川)人罗衰,成帝、哀帝时在长安、巴蜀间经营商业,资财达钱千余万,是著名的大商人。西晋尚书郎罗尚,武陵太守罗宪,东晋宜都太守罗含、武陵太守罗企生。北魏平西将军、四部尚书罗斤,吏部尚书罗拔,范阳太守罗弥,镇远将军罗道珍,襄阳太守、广、益二州知州罗友,侍中罗结,散骑常侍、库部尚书罗敦,司农卿、光禄大夫罗伊利,中散大夫罗阿奴;南朝梁散骑侍郎罗研。隋代有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罗艺,隋末任虎贲朗将,后归唐,曾赐姓李,封燕郡王。唐代的天节将军、江西观察使罗让,庐州刺史、襄阳县男罗,礼部员外郎罗衮,节度判官、给事中罗隐,陕州道行军总管、郯国公罗士信,河阳节度使罗元杲,司农卿、京兆少尹罗立言,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罗弘信,殿中侍御史罗希奭。宋代有天章阁待制、青、颍、秦三州知州罗拯,兵部尚书罗点,汀州刺史罗,庐陵知府罗烈,太常博士、福州知州罗畸,南剑州、鄂州二知州罗愿,广东道宣慰使都元帅罗璧,直宝章阁兼宗学博士罗必元,吏部尚书罗汝辑,郴州、苏州、袁州三知州罗克开,中散大夫罗希古,感义军节度使罗承之,谏议大夫罗孟郊,沣州、筠州、常州三知州罗荐可,安国军节度使罗彦环,承议郎罗博文,都江知州罗彦辅。元代有资政大夫、晋国公罗良,骁骑将军罗景庄,医学家罗天益,国子监祭酒罗复仁,元末明初有小说家罗贯中,撰写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和《隋唐志传》等。明代有兖州知州罗凤,宾州知州罗玮,福建道御史罗贤,台州知府、广东左参政罗侨,右都御史罗通,湖广按察使罗铨,山东副使罗循,南京国子监祭酒、左副都御史罗亨信,御史、巡按云南罗国献,都指挥使、左都督罗秉忠,太常寺少卿罗洪先,四川总督罗绣锦,鸿胪寺卿罗义。清代有湘军将领、布政使罗泽南,顺天府尹、贵州巡抚罗绘锦,画家罗聘,四川巴州农民起义军首领罗其清,乾隆年间曲艺西域调“子弟书”早期作家罗松窗,太平天国将领罗大纳等 (苍南县人民政府《中国苍南》网)
相关链接:浙江苍南、平阳罗氏如德公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