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发送稿件
山东淄博《罗氏通谱》

山东《淄博罗氏通谱》

作者:罗光洲http://www.luos.org

写在谱前的话  罗姓始祖溯源  罗姓氏族源流  山东历城士信公世系资料

写在谱前的话

  山东济南历城,古称齐郡。是罗氏著名的五个郡望之一。在唐代林宝编纂的《元和姓纂》中,第一为齐郡;第二为襄阳郡;第三为河东(今太原)郡;但不知为何,较早出现的长沙、豫章(今南昌)二郡,却未被列入。大陆的罗姓,多数聚居于南方,今国内的四川、广东、湖南、江西、湖北、贵州等6省的罗氏,约占全国罗氏总人口的75%。
  秦末汉初,罗珠的子孙便陆续北迁于山东境内,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时,逐步发展成为大姓。如:
  罗臣建(珠公四世孙),志公长子,生于汉元鼎乙丑(公元前116年)。本始(公元前73—前70年)时,任山东齐东县令(齐东县于1958年撤消,划归邹平、博兴两县),遂家焉,支分新城县。
  罗谊(珠公五世孙),臣远长子,生于汉后元壬午(公元前159年)。同妻熊氏徙山东兖州府邹县。
  罗詒(珠公五世孙),臣先之子,生于汉始元庚子(公元前81年)九月。其后,居青州府益都、乐安、蒙阴、昌乐、寿光等处。
  罗钦(珠公六世孙),善公长子,就读山东曲阜孔府,配孔氏,遂家曲阜。
  罗隐(珠公六世孙),善公次子,后裔散居山东滋阳、宁阳、邹县、滕县、泗水、金乡、东昌、武城等处。
  罗巍(珠公六世孙),字思秀,评公之子,生于汉元凤甲辰(公元77年)。初元中仕中军大夫,徙湖广荆州。后裔支分山东齐东县(齐东县于1958年撤消,划归邹平、博兴两县)。
  罗伯(珠公七世孙),字庄伯,崙公长子,生于汉建平丙辰(公元前5年)四月十六日。避王莽乱,徙山东莱阳县坝村。配虞氏(莱阳坝村虞家邦公女),生子一:秀伦。
  罗越(珠公七世孙),嶷公之子,生于汉永始乙巳年(公元前16年)。避王莽乱,合家二十八口,入青州古之齐国鲁国界居焉。
  罗昙(珠公九世孙),蒋公长子,生于东汉光武乙巳年(公元45年)三月十三日卯时。因货殖贸易山东兖州府曲阜县,遂家曲阜城东。配孔氏(曲阜孔端公女),生子一:季羡。副配胡氏(双岭文志公女)生子二:季彦、季崇。
  罗冲斋(珠公九世孙),苍公之子,生于东汉元和甲申年(公元84年),桓帝永兴(公元153—154年)间,领合家徙山东兖州鲁城北乡之穷桑。配刁氏(黎坊中村龙勾公女),生子二:季仁、季耀(季耀后兖州府)。
  罗仁和(珠公十世孙),奇秀长子,建宁(公元168—172年)间,徙居山东莱州府高密县高村墟。
  罗季淮(珠公十世孙),昊公之子,生于汉永元乙未(公元95年)二月十二日卯时。居山东曲阜城北新坊。配孟氏,合葬新坊。生子二:长子国思,徙泗水县,支分成武、曹州等处;次子国念,配孔氏,徙东平州。
  北魏时,有一批鲜卑族(代州人)屈蛇节侯罗结(《魏书》有传)家族,在山东为官。如罗拔,官至济南王;罗杀鬼,官任南青州刺史;罗念,官任州刺史;罗忸,任兖州刺史;罗盖,任济州刺史;罗衡,任光州刺史;罗伊利,任过安东将军、兖州刺史等。
  隋末时,山东籍的罗氏与湖北襄阳籍的罗姓族人,共同参与了十六姓兴唐的战争。其代表人物,有的封王,如燕王罗艺(正一品)。有的封国公,如郯国公罗士信(从一品)。有的封侯,如:大唐左骁卫将军、上柱国(正二品)安山县侯罗君副(齐州历城人);翊卫神羽大都督罗端(洛州洛阳人);果毅将军罗承先(从二品,河南南阳人);开国县公罗君预(从二品,德州平原人)等。(见训森《通谱》第1册第43页)唐代定姓族时,以当朝仕官品位排列,所以,在《元和姓纂》中,“齐郡罗”被列在了首位。齐郡罗,在全国罗氏中虽然历来占比重不大,但在人才素质方面却很高,比如淄博《罗氏世谱》始祖士信,便是著名一例。
  淄博的《罗氏世谱》是断代谱,或曰支谱,且创修谱序因为毁损,“只余三十余字、故不载”,而开首第一句,便是“始祖士信”,究竟其父其祖名讳为何,先祖祖籍及播迁途径等重要信息,也只字未提。若干年来,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2000年前后,广东、福建等地的罗氏族人,正酝酿编纂《中华罗氏通谱》。为此,我与夫人傅爱芳于2004年12月8日,作为山东省“士信一族”的罗氏代表,前往福建省沙县(罗从彦纪念馆),与海内外(包括台湾、新加坡)的宗亲,共同参加《通谱》编纂研讨会,在异乡异地,我终于找到了有关线索。
  在江西南昌县柏林村1993年重修《豫章柏林罗氏大成族谱》中,明确记载着:罗士信之父就是罗艺。在福建省1986年重修《闽沙罗氏族谱》中,则更清楚地记载着:罗艺公之子“名成、讳士信”。
  自隋唐迄今大约一千五百年,我们并不知道江西有个大成谱,也不了解福建有个闽沙谱。而江西与福建的宗亲,也许未必知道士信公的后裔,早就从历城迁移到今天的山东省淄博市,然而,那里的罗氏先贤,却在许多年前,同时在《族谱》中清楚地记载了罗艺与罗成父子。
  《中华罗氏通谱》现有两个版本,均已问世:一个是2002年广东版,由罗河胜主编,共3册;一个是2007年福建版,由罗训森主编,共6册。两套书内容基本相近,编法略有不同。可喜的是:这两部《通谱》中,不仅都确认罗艺与罗士信的父子关系,而且,在福建版《通谱》第五册第3126页上,还认可了“本人确为黄帝、颛顼之后裔。当是祝融吴回公的第一百六十九世孙”。
  祝融氏,姬姓,都于郑,即今河南省密县东北与新郑县交界处。传至57世“奎公”,迁移甘肃陇西,后人称之为“陇西宗派”。建国始祖匡正公,妘姓,原籍陇西。周武王三年,因功封于襄阳府宜城,是为罗国,后人称之为“襄阳宗派”。周朝末年,凌甫公迁都于南郡枝江,易“妘”姓为“罗”姓;迨后公之孙“守陇(第93世)”,再由枝江迁至湖南长沙湘阴(今长沙县北),称之为“长沙宗派”。
  汉朝初年吾祖珠公,字怀汉,原籍长沙浏阳,仕汉,为治粟内史,官至相国打司农,守九江,手植豫章树于庭前,以市操节,珠公后裔,派衍繁盛,中原罗氏,多宗豫章(今江西南昌)。
  罗姓族根起长沙,罗氏始祖在南昌,事实有时也很无情:你也许不知,我也许不知,但不一定别人不知。北方的世谱没有记录,江南的族谱上反倒写得清楚明白。家谱都是自己的祖宗们写的,他们能胡编乱造吗?他们能胡说八道吗?所以他们敢写,我们就该信,当然也没有理由不相信。
  今淄博市淄川区东北隅,有一地名叫罗家冈,有一村庄名叫罗家庄(今称罗村),附近还有个罗家湖遗迹。历史上的罗成,曾经在此地隐居,但千百年来,全村至今无一罗姓,而只有鲁姓及其他部分杂姓。究竟是何缘故?
  罗成少年英雄,年十四时即披马上阵,帮助齐郡郡守张须陁(tuó,亦作张须陀)破击长白山王薄等人领导的农民义军。其后又勇战疆场,忠义佐唐。据说:罗士信的另一名字为“罗德隽”,有赐“李”氏的记载(见训森《通谱》第一册第121页)。唐王朝为表彰罗成的功绩,于武德元年至六年(公元618—623年),特地在般阳县西北、在罗村西侧的新沓县旧址,专门为其析置“长白县”(见《新唐书·地理志》)。当时,县城设有五门:东为锦川,东南为企暾,南为书岱,西为古城,北为望奎(或谓奎星)。县城虽然不大,却也玲珑壮观。遗憾的是,罗成英雄短命,只活了20岁便英年早逝。其后人遂在长白县城东建立罗家庄(即今罗村)。
  隋朝末年,罗艺跟随时任山东济南府参军的父亲罗官奉,由豫章(今南昌)之西山,析徙山东之济南。罗艺为襄阳籍。罗成是罗艺的独生子,罗成出生在齐郡历城,传说故居就在历城县县东巷罗姑泉,成年后迁居淄州般阳(今淄川县)居住。
  唐朝初年,是罗艺、罗成父子叱咤疆场的年代,一条独门传授的“罗家枪”,驰名幽州及山东。罗艺最初为隋朝武将,炀帝死后,因迫不得已而降唐,被敕封为燕山王。罗艺暮年,轻信巫婆鬼道企图叛唐夺权,致害于外戚人之手,不仅导致自己身败名裂,而且也祸及子孙。噩运传来,居住在罗家庄的罗姓人,一部分南逃浙江、福建,少数隐姓埋名,就地蛰伏。
  据湖北省孝感市的罗氏后裔说:罗艺反唐,因诛灭九族,其子孙潜逃南下,居于长江南面的一条较大支流——清江上游的山沟里。地名为“乐家沟”或“乐家界”,后来,外姓人知道他们是罗艺的子孙,称其为“罗家将”。(见训森《通谱》第五册第3008页)
  罗艺与罗成父子,一为唐逆臣,一为唐忠勇,导致了从罗艺以下数代,国史与家谱多处不相吻合的历史事实。唐朝统治近三百年。罗氏后人续修《家谱》心有余悸,因罗艺反唐而不敢显称祖讳。在江西、福建等地的族谱中,罗艺被改写为罗恩或罗安庆;罗艺之妻,原本是太宰秦旭的女儿,是秦琼元帅之姑母,《家谱》中故意把“秦”字改为“余”字,意为脑袋被砍,“除头三横”。淄博的罗氏在创修《世谱》时,索性把李世民的名将罗士信确立为始祖,既不记籍贯,也不写父祖。
  根据多年来编写史志和阅读氏族谱牒的经验,以及“文化大革命”间的经历,我们有理由设身处地的进行大胆推断:
  淄博的《罗氏世谱》是士信公的五世孙祥儒公创修的,祖孙(士信公与祥儒公)间相距仅百余年,祥儒公不会不明白罗士信的父亲是谁,为什么他没有写?也许他怕冒险,也许他怕闯祸。罗艺在太宗贞观元年率兵反唐,在当时看来,他是社会的罪人,他是历史的罪人。唐朝人唐朝创修家谱,敢将“社会罪人、历史罪人”立为始祖吗?士信公则不然,他是建唐保唐的开国名将,是郯国公。如果将士信公立为始祖,不但顺应时势,而且光宗耀祖,又何乐而不为呢!
  当时,罗成有一个名叫罗潜的后辈,为躲避灾祸,独自携带家谱逃往山东诸城。至北宋神宗年间,罗成的16世孙罗希古得中进士,并陆续升迁为大理审刑官、大名府知府、中散大夫。罗希古眷念故土,与其弟罗希道,阖家重返故籍。他们或许缘于睹物伤情、易生不悦之联想,没有回归旧址,而是选在淄川县孝义乡碑坡里(即今淄川区昆仑地区)定居。并在今淄川区二里乡苏王庄东南隅,修墓建营,竖立“宋故赠金紫光禄大夫罗公神道碑”。
  罗村系士信公的子孙所建,历史悠久,一度辉煌。其后虽然有他姓入住,但庄名始终未改,因而导致了“罗村无罗姓”的可以被世人理解的怪异现象。
  现在,《中华罗氏通谱》已经出版,我们有责任根据现实的资料,将全国的《通谱》与我们淄博的《世谱》加以顺理成章地对接,至少可以让后人通过这份系统的资料,能够完整地贯通家族历史。进而明白:为什么说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为什么说我们罗姓人是黄帝的传人。
  在福建,我还结识了江西省南昌市的罗贤访宗亲,他是豫章罗珠研究会的负责人。“贤”字辈,是珠公68世孙,恰巧与淄博的“光”字辈同代。罗贤访说:罗艺、罗士信(罗世推)、罗志为(即罗通或罗童),确为祖孙三代。但《柏林罗氏大成族谱》中并未出现“罗成”字样,而在福建省1986年丙寅重修的福建《闽沙罗氏族谱》中,已经得以确认。他还说:2004年夏,距南昌60公里的高安市的宗亲,曾发现了罗成墓,估计是座副墓。
  ——这份资料,当算是我参加全国《通谱》研讨会的收获和心得,原想自己存留,但罗庆昌爷爷曾多次催促我尽快将其整理成册,让族人广泛享用。虽然我自知学识浅薄,拿不出手。但也希望借助这份资料,能得到族人更多的指导和教诲。
  附录:豫章罗氏八十字名、字班辈字派
  (见训森《通谱》第四册第2328页)
  (四十字)——由南宋吏部侍郎罗盛得(正三品)制定。
  盛(珠公43世)应实用君,成彦伯公叔;以德懋宪光,秉兴克允福;亨运会时(珠公66世孙)来,贤(珠公68世孙)嗣序昭穆;富有本日新,得业是常禄。
  (新派四十字)——由明代儒学训导罗文溥(正四品)制定。
  忠孝全鸿烈,芳名振豫章;立朝荣甲第,奕世萃冠裳;理学家声远,英才国瑞长,灵礽同绍述,庆衍发麟祥。
  【释义】
  盛应实用君——罗氏要繁荣昌盛,实实在在要靠你、要用到你。
  成彦伯公叔——你要像公公、伯伯、叔叔一样,成为有才学、有德行的人。
  以德懋宪光——要勤奋努力,以德治国,用德行使法律增光。
  秉兴克允福——主持朝政,兴旺发达后,能够使人信服,受人敬重,才是有福的人。
  亨运会时来——亨通的时运会经常到来。
  贤嗣序昭穆——贤达的后裔,会将祖德宗功,很好地继承传序下去。
  富有本日新——富有的人,每天都有收获,帐目天天更新。
  得业是常禄——选择一种好的职业,就像官员一样,有长期、经常的俸禄。
  忠孝全鸿烈——罗氏一门忠孝,名扬当时,都是鸿烈的壮举。
  芳名振豫章——孝友罗企生、罗遵生的名字,振兴了罗氏“豫章”郡的声望。
  立朝荣甲第——在朝立名,要以科甲的名次为荣。
  奕世萃冠裳——代代都会有很多做官的子孙。
  理学家声远——罗氏是理学世家,宋代罗从彦是朱熹的祖师,罗氏族人引为自豪。
  英才国瑞长——罗氏精英们,将使国运长久。
  灵礽同绍述——后辈儿孙们把罗氏的光辉历史继承到永远。
  庆衍发麟祥——庆贺繁衍的后代,很好地发展罗氏的王族的祥瑞、优良的传统。

TOP

第一部分 罗姓始祖溯源
(一)

  罗氏,是中华古老的大姓之一。据公安部2007年4月公布的调查资料显示:罗氏位居全国100个大姓中的第20位(见训森《通谱》第一册第160页)。人口约1300万,包括汉、回、满、苗、蒙古等民族(见训森《通谱》第五册第3001页)。
  罗姓的远古先祖,是从轩辕黄帝开始的。国内各地及海外历代传留的罗氏谱牒,大致记为:黄帝生昌意,昌意生乾荒,乾荒生颛顼(zhuānxū)……(如图)
  1世、黄帝——昌意——乾荒——颛顼——卷章——重黎(祝融氏)——宸佐——任——猺卢——10世、和仲——荣学——弼后——立德——凤——邦——襄——宣宜——道迈——性——20世、清——信——金梧——知足——孔发——逸——礼荣——至望——晋——南峰——30世、仿——伦——佑——世辅——日盛——云——仁玉——沛——履喆——皐启沃——40世、元——维——瑺——超辅——秉文——世杰——立明——承休——茂相——鹏——50世、贡——凤兆——璇——世富——思——百发——祚——觉——奎——休——60世、炳——孝——郐(匡正公)——昌允——祥——甲应——文波——德——凝猬——进贤——70世、宏——璇——辇——赞——静——洪统——和——班——震——博吉——80世、乾——晖——缙——敬——家斯——万通——苍噩——研——利达——世正(秀扬)——90世、学——程正——乘(凌甫公)……
  在《豫章罗氏谱系宗支易见图》中,是如下表示的
  第1世:黄帝—→第2世(昌意)—→第3世(颛顼)—→第4世(祝融)—→第5世(勾龙)—→第6世(米师、嚣术、临陈)
  第6世:嚣术—→第7世(猪卢、岳卢)
  第7世:岳卢—→第8世(鹗、凤、鹏、鸱[chī])
  第8世:凤—→第9世(邦、都)
  第9世:邦—→第10世(襄、衮、敏、政)
  第10世:襄—→第11世(宣宜、兴宜)
  第11世:宣宜—→第12世(道迈、道遵)
  第12世:道遵—→第13世(戈)—→第14世(顾)—→第15世(性、忻[xīn])
  第15世:性—→第16世(清、水、君)
  第16世:清—→第17世(逸)—→第18世(豫)—→第19世(至望、至明)
  第19世:至望—→第20世(晋、留)
  第20世:晋—→第21世(敏)—→第22世(仿、效)
  第22世:仿—→第23世(伟)—→第24世(佑)—→第25世(云、霓)
  第25世:云—→第26世(沛、沐)
  第26世:沛—→第27世(维、纲)
  第27世:维—→第28世(瑺[cháng]、珉)
  第28世:瑺—→第29世(超、起轸、走猷)
  第29世:超—→第30世(休、林、桓)
  第30世:林—→第31世(炽、煌、烜[xuǎn])
  第31世:炽—→第32世(郐[kuài,住陕西]、邾[zhū,封罗国])
  第32世:郐—→第33世(昌胤、昌祚)
  第33世:昌胤—→第34世(隆)—→第35世(凝猬、凝蝠)
  第35世:凝猬—→第36世(洪美、洪吉、洪彦)
  第36世:洪美—→第37世(芳噩)—→第38世(砧[zhēn]、斫[zhuó])
  第38世:斫—→第39世(茂峻、茂岫)
  第39世:茂峻—→第40世(宗光、宗誉)
  第40世:宗光—→第41世(嗣夤[yín][一作嗣彝])—→第42世(君赞、君用)
  第42世:君用—→第43世(珍、珠)
  第43世:罗珠公。居湖广长沙,徙江西豫章沟,而为罗姓开基始祖也。

(二)

  颛顼,号高阳氏,生三子:鲧(gǔn),穷蝉,称。其中,称生老童(老童又名“卷章”)。老童生二子:重黎,吴回。因为重黎发明了敲石取火,为天下带来了光明和温暖,兄弟二人共同担任“司火”之职,官名为“火正祝融”。祝融氏初为“姬”姓,后为“妘(yún)”姓。
  颛顼之重孙——祝融吴回,生一子,名“终”,因封于“陆乡”,故名“陆终”。陆终娶鬼方国君之女“嬇(或作媿,kuì)”为妻,生六子:一子樊,二子惠连,三子篯(jiān)铿,四子求言,五子晏安,六子季连。陆终第四子求言,封于郐(今河南新郑),亦称郐人或会人,为妘姓。妘姓是罗人的正统先祖。
  陆终第六子季连,是以“羊”为图腾的“芈(mǐ)”部落的首领。夏朝时,其后裔析分为“穴熊氏”和“鬻熊氏”两支,活动在今河南中部的新郑和郾(yǎn)陵一带,后来,穴熊氏进入河南北部的楚丘(今滑县东),演变为“荆楚”部落。“芈”姓在春秋时代,既是楚人的先祖,也是罗人的先祖。
  鬻熊氏,主要活动在大别山南北的河南罗山,以及湖北的罗田之间。该地区森林茂密,鸟类麇(qún)集,是大批候鸟南迁北移的宿营点。“罗”字,繁体为“羅”,在甲骨文中,颇似一张扑捉鸟类的网;发展到小篆体,网(四)下的右边是鸟(佳),左边是丝(糸),表示捕鸟的网是由丝等纤维物编织而成。鬻熊部落因善于制造罗网、并勤于罗扑鸟类,而被称之为“罗人部落”或“罗人”。
  商朝末年,荆楚部落和罗人部落,追随周武王伐商灭商有功,进封子爵:“侯、伯、子、男”,共封大小七十二国。荆楚分封于丹阳;罗人分封于房州(今湖北省西北的房县)。
  祝融吴回的60世孙为“源公”,仕周,为中谋参将。源公生子“匡正”,匡正是祝融的第61世孙,为妘姓,原籍陇西。周武王三年(公元前1118年),因被封于“鄫(céng)”地(今河南新郑县),谓之“妘鄫公”。武王九年,匡正奉命征南有功,又被封为“安南罗国公”,并在湖北襄阳府宜城,正式建立“罗子国(属于异姓诸侯国)”。匡正公被视为早期罗姓的先祖,至今约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像赞有诗云:“讨纣公有功,封国有宜城,罗氏自此始,世系衔子爵。”(见训森《通谱》第四册第2369页)后来,罗人又东迁至湖北城西的罗川城(即罗子国遗址)。
  周成王时,季连的后裔中有位名叫“熊绎”的人,被封于荆楚,成为楚国的先君,都郢(yǐng)中(今湖北省江陵县),尽有江汉之地。当时罗国极小,地盘只五十里。依附于楚国,同为“熊”姓。因此,妘姓和熊姓,都是现在罗姓氏族的主要来源。当然,这里未包括其他赐姓改姓融入罗氏的部分。

(三)

  匡正公生奕(yì)芳、昌允、昌兰、昌祚等四子,奕芳始为都司,后袭父爵于罗。
  匡正公的24世孙(祝融84世孙)是万通公(字思晦),万通公生有二子:一名芳噩、一名苍噩。周庄王七年(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的武王吞灭。当时,芳噩为了躲灾避祸,出逃四川,全家19口人全被楚人杀光;苍噩因随同父亲避居于襄阳黄龙府金氏圩(wéi)而幸免。苍噩生有二子:砧、研(讳虬)。自此,罗子国的遗民亡国失邑,四处逃散,隐逸深山。有的“赤足下长江,光身入洞庭”,来到湖南,建立罗城(亦称罗子国城)。后裔遂以国名为氏。匡正公作为罗国的创始人,被尊为早期的“罗氏一世祖”。其源流受氏世次如下:
  1世:匡正——2世:奕芳——3世:祥——4世:甲应——5世:文波——6世:德——7世:操(或捷)——8世:进贤——9世:慎——10世:璇——11世:辇——12世:赞——13世:静——14世:洪统——15世:彦一——16世:班——17世:震——18世:博吉——19世:乾——20世:晖——21世:缙——22世:敬——23世:家斯——24世:万通——25世:苍——26世:糺(jiū)——27世:利达——28世:秀扬——29世:学——30世:程正——31世:凌甫——32世:图南——33世:守陇——34世:直——35世:弘——36世:科屏——37世:延荣——38世:复任——39世:维翰——40世:天朝——41世:君赞——42世:珠。
  公元前538年,楚国的灵王武力强大,霸气十足。他先灭赖,继灭罗,后灭傅。首先将赖国灭亡并欲杀光赖姓子孙,赖氏人为求自保,或改为罗姓,或改为傅姓,以躲避死亡之祸;随即,灵王又灭罗姓,罗氏人分别改为赖姓或傅二姓;当楚灵王再欲灭绝傅国时,傅氏人又分别改为赖姓或罗姓……历经数代杀戮之后,赖、罗、傅三姓子孙,已经混淆难辨,均未重复原姓,自此视为同宗同源,且规定互不通婚。
  赖、罗、傅三氏,均系黄帝子孙,原本聚居于河南地带,各因有功于国,被封地赐爵。台湾现在仍有《赖罗傅联宗大族谱》,三姓人至今视为一族,且有《赖罗傅宗亲会歌》,歌词云:“赖罗傅,我宗亲,休戚相依齿与唇,不论富贵,不论清贫,同是(周)文王后代人。”(见训森《通谱》第五册第3480—3481页)
  先秦时期,罗人一直活跃在湖北、河南、甘肃及山西地区。到楚文王时,为躲避楚国的侵扰,开始向南迁徙,进入湖北的汨罗县。秦汉时期,罗人又向东发展,沿长江而下,进而播迁至江西省的南昌地区,逐渐成为大姓。

(四)

  豫章罗氏,始于汉,忠于晋,昌于隋,兴于唐,荣于宋,显于明,盛于清——这是一段辉煌显赫的历史。江西《罗姓大成谱》说:“吾族世系,出于黄帝……延至周,妘鄫公,号匡正,分封罗国(在宜城县山中)。至凌甫公,以功显秦国,遂迁国于枝江。守陇公,徙长沙,以国为氏。秦有君章公,次子讳珠,仕汉,与灌婴侯,定九江郡,筑城于南昌首府,工成告竣,手植豫章(樟树),因家其地。景帝间……请定为郡,始有豫章之称。其后,罗氏为豫章郡望,派衍繁盛,星罗棋布。”
  匡正公的31世孙(祝融91世孙)是“凌甫公”(名乘,字凌甫),生于周考王四年甲辰(公元前437年),晚年佐秦有功,被敕封为“益伯侯”。凌甫公于周显王三年(公元前366年)迁国于荆州枝江。
  匡正公的33世孙(祝融93世孙)是守陇公,仕楚,为长沙太守,由枝江徙长沙。
  匡正公的40世孙(祝融100世孙)是“天朝公”(名天朝,字嗣彝),官拜翰林学士。生有三子:君权、君赞、君用。
  罗君用,古长沙罗县人,是匡正的41世孙(祝融第101世孙)。据传:古罗县城南面有铁罗坪,是铸铁的地方。君用公,曾任秦武陵郡守(秦时,武陵为郡——见训森《通谱》第二册第1409页)令,因为督运官铁,溺死于洞庭。其兄君赞,率君用子女,沿江号泣不止,寻尸不获,乃投水而殁。君用公的妻子刘氏,亦投水自尽。君用公被朝廷敕封为“孝感侯”。乡人感之,于长沙城东建祠纪念。
  君用公生有二子:长名珍,次名珠,系匡正公42世孙、祝融公的102世孙。
  罗珍,又名罗孝子,罗县人,年十二时,与其姐罗氏女(年十六岁),循涯哭求父尸,弗获,皆赴水死。宋元丰(公元1078—1085年)间,罗珍敕封孝感侯,罗氏女敕封孝烈妃。
  罗珠公,仕刘邦的儿子汉惠帝。先为治粟内史,后为大农令,世称“大农公”。汉景帝时,罗珠与灌婴平定九江郡,在南昌一带置“豫章”郡,建筑城堡,环城广种豫章树。其后世子孙,遂被称为“豫章罗氏”。在《柏林罗氏大成族谱》中,将西汉“豫章罗氏”的开基祖罗珠,正式确定为豫章罗氏的开基祖及“罗氏新一世”鼻祖。
  罗珠的子孙,于南朝的晋、宋、齐、梁之际,繁衍并散居各地,难以悉述。其第13世孙名罗瑭,定居江西省南昌县富山乡柏林村(今已改称“南昌市小蓝工业园区柏林村”),开基创业,独为称著。
  珠公的第16世孙,名君章,生有二子:企生和遵生。企生公的子孙,分布于今赣江区域及闽粤地区;遵生公的子孙则多半移居别省。
  山东省淄博市士信公后裔,系遵生公的后裔。其中,扬名海外、妇孺皆知的历史名将罗成,是淄博罗氏的始祖。清代道光二十六年岁次丙午(公元1846年),珠公67世孙、赣州司马罗明高(赣邑古富坪人),在《重修罗氏大成谱序》中明确指出:“隋唐相继间,我祖遵生六世孙艺公,讳元朗,由豫章之西山,析徙山东济南府历城县;其子成,讳士信,忠义佐唐,赠郯国公。其后,尹宁被难,不敢显称祖讳,因改艺公之名曰恩,改秦祖妣之姓曰余。当斯时,离山东,回豫章,由豫章迁于浙江会稽居焉。”(见河胜《通谱》下册103页、150页;亦见训森林《通谱》第二册1374页)。
  江西南昌的《柏林大成谱》、福建省沙县的《闽沙谱》,以及台湾的《赖罗傅联宗大族谱》,对于始祖珠公世系,记载大致相同。(见下图)
  第1世(珠)—→第2世(居厚)—→第3世(悉)—→第4世(臣恭)—→第5世(奉)—→第6世(徵)—→第7世(达)—→第8世(叶)—→第9世(升)—→第10世(季实)—→第11世(霄)—→第12世(令恭)—→第13世(瑭)—→第14世(文通)—→第15世(铿)—→第16世(绥)—→第17世(遵生)—→第18世(昊)—→第19世(智友)—→第20世(成中)—→第21世(景哲)—→第22世(官奉)—→第23世(元朗)—→第24世(士信)—→第25世(志为、志行)—→第26世(尹泰、尹宁、尹瞻、尹穆,章、英、昌)。
  从祝融(作为第1代)至罗珠(第102代),系罗氏的远古宗亲。祝融大约生于公元前3000年;珠公生于公元前245年。远古宗亲的平均代差为27.4岁。
  从102—130代,系罗氏的中古宗亲:大约从西汉高后吕雉元年(即公元前187年),至唐朝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其中,隋末唐初的襄阳人(豫属籍)罗艺,系祝融氏的124世孙(珠公23世孙);罗艺之子罗士信,系祝融氏的125世孙(珠公24世孙)。中古宗亲的平均代差为33.0岁。
  从130—152代,系罗氏的近古宗亲:大致从唐朝垂拱元年(公元685年),至元朝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近古宗亲的平均代差为29.6岁。
  附录:《罗氏谱序》(撰者:南唐进士、企生公十世孙·罗颖)(见训森《通谱》第二册第1337页)
  罗氏出于祝融,为高阳火正。传自周初封于罗,因以为氏。凡罗,皆其后也。至春秋时,罗为小国,数被楚人所侵,至战国而微灭。秦武陵令(罗)君用,督运官铁,溺洞庭。其女与弟,求尸不获,俱赴水死。乡人感其义,于长沙城东祠祀焉。
  君用遗孤(罗)珠,仕汉,为治粟内史,奉命守九江。郡人张交,献地,遂与灌婴筑城,环十里许,辟六门,告成,遂家豫章。晋安隆间,(罗)颖十八世祖(罗)企生,为晋殉节。泰始间,豫章太守胡公藩、邑令鲁侯攀,特请恩表其闾,曰“一门忠孝”。企生公之高祖以前,世家西山武阳。至瑭祖(罗瑭),手植罗汉柏,因曰“柏林罗氏”。
  是故抗节不屈,而死晋之难,则君臣之道立;安誓不嫁,而投缳以死,则夫妇之义正;因父名万年,而植冬青树,则父子之情慰。观哀忠之台,则为孝孙可知也;观退居之楼,其为高士可知也。他如:新吴之柏林观,武林之总管太尉祠,上鹤之罗湖岱王祠,其系思又可知也。望望烟之楼,可以见周急之仁;谒崇节之堂,可以见慕义之正。或举开元进士,而仕至刺史,历科甲第,后先继美,明经贡举,代有其人,我子孙当知先泽之难忘也。
  吾祖家豫章,抵颖(罗颖)身数百年……等处,皆其支裔,而欲联一本之谊,合离萃涣,不亦难乎!幸世系足征,故备录原委,庶后之人知所考云。(该文当撰写于宋开宝元年戊辰,即公元968年)

TOP

第二部分 罗姓氏族源流
(一)远古黄帝世系

(选自训森《通谱》第一册第52页)

  第1世:黄帝,姓公孙,号有熊氏,少典之子。母符宝氏,于祁野感电光饶斗,怀孕二十四月,生帝于轩辕之寿丘,因名轩辕,即今河南新郑县。生出日角龙颜,有景云之瑞。长居姬水,改姓姬。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狥齐,成而聪明,以土德王,即神农之位而有天下,土色黄,故曰黄帝。初都有熊国,因号有熊氏。迁都涿鹿,即彭城是也。传说公元前2697年登位(见训森《通谱》第五册第3503页),在位百年,寿一百一十七岁。崩荆山之阳,葬于桥山。元妃西陵氏女,名嫘祖,生子三:玄嚣(亦作元嚣,即少昊金天氏)、昌意、龙苗。次妃方纍(一作方累)氏女,生子四:青阳、节、休、清。三妃彤鱼氏女,生子三:挥、夷皷(gǔ,鼓)、彭。四妃嫫母氏女,生子二:苍林、禺阳。众妾共生十四子:祁、己、滕、箴、任、荀、嬉、佶、儇、依、夷、姬、大酉、细酉。
  第2世:昌意,黄帝次子,降居若水,为诸侯。若水即江水,古之江国也,皆在四川之蜀地。娶蜀山氏之女,名昌朴,又名女枢。生子一:乾荒。
  第3世:乾荒,昌意之子,娶河女淖(nào)子,又名女枢。于蜀(四川)之若水,感瑶光如蜺(ní,霓)贯月,正白之祥,在幽房之宫。生子一:颛顼。
  第4世:颛顼,高阳氏,乾荒之子。姓姬,生有圣德,首戴干戈,能专正天人之道,故号颛顼。山东濮州(或作溪州)旧有陵碑尚存。言颛顼十五岁佐少昊为政,二十岁师事绿国。少昊氏崩,遂即位(传为公元前2514年登帝位——见河胜《通谱》下册第47页)。自穷桑迁都于帝坵(一作帝丘),即河南大明府清县东北七十里。以水德王,而有天下。复国都高阳,称高阳氏,即开封府祀县。在位七十八年,寿九十八(或谓九十七),崩,葬东郡西濮阳顿坵(顿丘),即东昌府城门外广阳里中。娶滕隍氏,生子二:称、孺帝。
  第5世:称(亦作伯称),颛顼长子。生子一:卷章。
  第6世:卷章,字老童,称之子。娶根水氏女,谓之骄福。生子二:重黎(祝融)、吴回(祝融)。重黎,号余,称祝融氏。伏羲时十九氏中之一氏。

(二)开宗始祖祝融世系
(选自河胜《通谱》上册163页)

  第1世:祝融,讳吴回,卷章次子,姬姓,系沃土荆源人。为帝喾高辛氏之士,以功列五祀。居火正(火正官),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都于郐国(河南密县),今河南郑州府新郑县祝融墟,即郐都也。在位百年,天下治平,万物咸宜,听弇(yǎn)州之鸣,鸟谐神明,而和人声,是以耳目聪明,血气和平,寿命长百岁,而移风易俗。则乐歌为之节文也。寿终,葬于新郑,娶鬼方国筑氏女,生子一:陆终
  第2世:陆终,讳震,祝融之次子。娶鬼方氏之妹,生六子:长子名樊,封于昆吾,赐己姓。次子惠连,封于参胡,董姓。三子名篯,字铿,受封于大彭,因名彭祖。四子求言,赐妘姓,封于郐,又称会人,今新郑也。五子晏安,曹姓,居河南灵宝县。六子季连,芈姓,楚,其后也。
  第3世:求言,讳辰,陆终四子。封于郐,亦称郐人(会人),妘姓,其属地在河南密县、新郑、郑州。崩,葬永平府昌黎县。娶凤璞女,生一子:勾龙。
  第4世:勾龙,讳左,求言之子,妘姓,居郐国,袭职。娶泰壹氏女,名女周。生子四:临陈、米郎、嚣术、震佐。
  第5世:嚣术,讳任,勾珑三子,袭职箕裘。娶陶唐女风氏,生子三:祝卢、猺卢、猪卢。
  第6世:猺卢,讳正虎,嚣术次子。为帝后土,能平九州,辨土地之宜,以教后世,兆民祀之配社。娶共正氏女,名廷娇。生子二:羲、和。(或作义仲、义叔、和仲、和叔四子)
  第7世:和(一作和仲),讳宣朝。猺卢次子。同兄羲,佐唐,勘正日月星辰大数之岁历。娶郑氏之女都娇,居妘水之阳。生四子:仕学、荣学、友学、制学。
  第8世:荣学,讳子居,和公次子。娶阴阳氏女,名赵嫫。生二子:弼后、良后。
  第9世:弼后,荣学长子。佐唐尧帝,官拜御史,巡阉州郡。娶风钱氏女,生子一:立德。
  第10世:立德,讳採,字佐,弼后之子。佐唐尧为官,食粟千钟。娶山谷李氏女,生子五:鹗、凤、鹏、鴟(chī)、采。
  第11世:凤,讳振晖,立德次子。娶女修氏,名姜极。生子四:达、庭、邦、都。
  第12世:邦,讳纲,号邦正,凤公三子,娶氏伏女。生子四:襄、衮、敏、政。
  第13世:襄,讳廷,邦公长子,娶伯陵氏女管定。生子三:宣宜、兴宜、桂宜。
  第14世:宣宜,讳升,襄公长子,娶姜氏之女,名如田。生子二:道迈、道遵。
  第15世:道迈,讳桂,宣宜长子。娶水州陈女,生子五:廉、戈、佳、结、束(一作东)。
  第16世:戈,讳世选,道迈次子。娶因人茅氏女,生子一:孟元。
  第17世:孟元,讳顾。娶陶唐之女,名德姜。生子三:性、忻、惆。
  第18世:性,讳周旦,孟元长子。娶民惜女江氏,生子三:清、义、钦。
  第19世:清、讳思仁,性公长子。以孙“畅”佐夏帝“启”,有功,恩赠谏议大夫。娶顾天氏女,名武极。生子一:信。
  第20世:信(一作信瑞),讳伯因,清公之子。娶刘氏女,名伏达。生子一:金梧。
  第21世:金梧,讳畅,信瑞之子。夏禹受禅,封同姓宗人于有扈国之南郊。有扈氏无道,公二十岁佐帝“启”,大战于甘。以公灭有扈氏有功,留为相国,勒封伟烈将军。帝以夏后氏之女嫘娇妻之。又娶孙藏氏。生子三:知瑞、知廷、知富。
  第22世:知廷,讳允,号知足,金梧次子。夏时,居轩辕乡,富盖巨卿,施田乡里。娶施田曲女,生子一:孔发。
  第23世:孔发,讳运洪,知廷之子。娶赵顺氏女,生子一:逸。
  第24世:逸,讳大德,孔发之子。娶化生将女,生子三:礼荣、达荣、盛荣。
  第25世:礼荣,讳豫,逸公长子。娶程卜氏女,名从极。生子二:至望、至明。
  第26世:至望,礼荣长子。娶高峰氏女,生子二:晋、留。
  第27世:晋,讳敷政,至望长子。娶天中氏女,生子四:东峰、南峰、西峰、北峰。
  第28世:南峰,讳敏,晋公次子。娶一民氏女,名刘姜。生子三:倣、傚、傲
  第29世:倣,讳衮元,号充元,南峰长子。娶高峰氏女,名陈姜。生子一:伦。
  第30世:伦,讳文均,倣公之子。娶天中氏女,名祖刘。生子二:叠、舋(xìn。舋,或作亹wěi)
  第31世:舋,讳佑,号佑恒,伦公次子。娶山谷吕氏女,生子二:世佐、世辅。
  第32世:世辅。舋公次子。娶夏后司徒氏女,生子一:日盛。
  第33世:日盛,讳祐,世辅之子。娶风匡氏小女,生子二:云、霓。
  第34世:云,讳腾龙,日盛长子。娶一民女己氏,生子一:仁玉。
  第35世:仁玉,讳璋,号章安,云公之子。夏后廑(jǐn)时。仕于江南徐州太守。清正廉明,不徇私欲。迨至西汉时,珠公卜居漳水,植樟树于庭前,以示不忘原祖璋公(即章安)之恩也。娶理程氏女,生子三:沛、沐、明。
  第36世:沛,讳仲,号仲明,仁玉长子。娶屈姬氏女,生子二:履喆、履吉。
  第37世:履喆,讳和,一名忠,沛公长子。娶周氏女,生子一:皐(gāo,皋)启沃。
  第38世:皐启沃,讳志,履喆之子。娶风门陈氏女,名郑娇。生子四:元、亨、利、贞。
  第39世:元,讳秉乾,皐启沃长子。娶巢孙女姬氏,生子三:维、纲、绽(一作绂)。
  第40世:维,讳镇,号时真,元公长子。娶郏氏蒋女,生子三:瑺、镗、珉
  第41世:瑺,讳常任,维公长子。娶刘任女苏娘,生子三:超辅、超轸、超輶(yóu)。
  第42世:超辅,讳安,瑺公长子。娶应卜张氏女,生子二:邬峰、秉文。
  第43世:秉文,讳典,超辅次子。夏桀王无道,公于乙未年,从商汤伐桀有功,敕封护国将军。转膺州施沙哈和番国。娶东方氏女,生子一:世杰。
  第44世:世杰。讳宣城,秉文之子。商太丁时,官任参军,复命射天,进爵上卿。致仕还乡,仁厚处世,教子流芳。娶夏侯氏女,名江娇。生子一:立明。
  第45世:立明。讳各,世杰之子。娶骆州陶氏,生子二:承休、承纪。
  第46世:承休,讳经,立明长子。娶夏侯氏,生子二:茂相、茂尔。
  第47世:茂相,讳万,承休长子。商朝为仕,官至刺史。娶陈氏女,名封娇。生子二:赍(jī)弼、贤弼。
  第48世:赍弼(或作赉弼、齐弼),讳鹏,号宗臣,茂相长子。娶庾钱氏女,生子一:冲斗。
  第49世:冲斗,讳贡,赍弼之子。盘庚辟封宅侯。娶杨介欧姜女,生子二:凤兆、凤祥。
  第50世:凤兆,讳凤召,冲斗长子。娶李西女,生子二:璿(xuán,璇)、瑻(kūn,琨)。
  第51世:璿(璇),讳承胙,凤兆长子。娶赵氏女,生子三:世富、世贵、世贤。
  第52世:世富,讳懽(欢),璿公长子。商大戊时,赈粟贫邻千余石。娶宋蒋女,生子三:恩、思、忠。
  第53世:思,讳权,字宗胜(一作胜宗),号施恩,世富长子。商朝为中相。黜公既去,转涉河南蔽芾。娶商吴秀女,生子五:百发、百达、百通、百逵、百迎。
  第54世:百发,字亿中,思公长子。娶蔺童之女,生子四:祚、禄、礼、衿。
  第55世:祚,讳兆先,百发长子,仕邑令。娶刘棠氏女,生子二:觉、庆。
  第56世:觉,讳愷亨,祚公长子。仕幽州卿大夫。娶白相女姬氏,生子四:奎、寮、圭、星。
  第57世:奎,讳士文,觉公长子。仕殷,辅太子郊。解组归老。择陕西巩昌府陇西县居焉。娶袁阴姜员氏女,生子四:休、林、樸、术。
  第58世:休,讳旭,奎公长子。受职宰司。娶王阳氏女,生子四:炽、炳、煌、烜(xuǎn)
  第59世:炳,讳昺(bǐng)日,休公次子。高宗武丁初年,鬼方无道。公从武丁伐之,受封军中紫微,三年乃克。因伐鬼方有功,勒封中军大夫,晋爵镇定侯(或作镇定君)。娶黄刘之女,生子二:孝、里(一作衷)。
  第60世:孝,讳源流,炳公长子。佐周,初为文王卿士,官至中谋参军。娶公羊氏之女,名禹娇。生子五:邾、郐(匡正)、邬、邝、郧。(一说生子二:匡越、匡正(罗子国建国始祖)。

(三)罗子国建国始祖匡正公世系
(见河胜《通谱》上册167页)

  第61世:匡正,名里,孝公次子。因都于郐(即河南密县),而称郐公。又因迁居妘水之阳,而姓妘氏。商纣王八年甲寅生。匡正、匡越兄弟二人,随父源公,辅佐周武王伐纣,周武王九年,在周师鬻熊公之周密策划下,奉命南征。武王三年,晋子爵,赐封“安南罗国公”,降旨“食采湖北宜城”。国于罗水之阳,易“妘氏”为“罗氏”。后移都至古“罗川城”(今湖北省南漳县,遗迹尚存)。原配江氏,次娶殷氏,殁后合葬襄阳谷邓地鹿溪山。生子三:昌允、昌兰、昌祚。
  第62世:昌允,讳宣,又名奕芳。商纣受辛戊辰生。周武王之时,先为罗国都司,后袭父爵“罗国侯”。配党氏女,生祯、祥、禧三子。
  第63世:祥,讳祥德。周成王己亥生。荫袭卫守府推官。配黎侯氏女,生甲应、中应二子。
  第64世:甲应,讳隆,周康王甲子生。袭父爵,仕江南扬州刺史。配孟氏女,生文波、文海、文沧三子。
  第65世:文波,周康王丁亥生。世袭子爵。配仉氏女,生德、善、安、漋四子(一说:生德、衡、衍三子)。
  第66世:德,讳象贤,号德智。周昭王庚戌生。袭父爵。配元颜氏女,生凝蝟(操)、凝蝠(捷)二子。
  第67世:凝蝟,讳操,德公长子。周昭王乙亥生。世袭爵侯。配亓官氏女,生进贤、进贵、进贡三子。
  第68世:进贤,讳真,周穆王乙亥生。世袭祖爵。配施氏女,生宏、容、宜三子。
  第69世:宏,讳顺,号慎(或慎之)。周穆王乙丑生。世袭祖爵。配芊氏女,生璇(xuán)、施二子。
  第70世:璇,讳严,字琢先,宏公长子。周懿王庚寅生。世袭祖爵。配郯氏女,生辇。
  第71世:辇,讳日通,周孝王丙辰生。世袭祖爵。配言氏女,生赞、舜二子。
  第72世:赞,字胜,周夷王戊寅生。世袭祖爵。配公叔氏女,生静、仲、晏三子。
  第73世:静,号善,周厉王乙巳生。世袭祖爵。配孔氏女,生洪统、洪美、洪吉、洪彦四子。
  第74世:洪统,讳郁,字岩,周厉王丙寅生。世袭祖爵。辛未年,平王即位东迁,王室渐衰,号令不行,列国干戈烟起。公仍守城坚固。配中山氏女,生积、和二子。
  第75世:和,讳彦一。周宣王甲申生。世袭祖爵,固守城郭。配郧国氏女,生班、瑶二子。
  第76世:班,讳煌,号怀沙,彦一长子。周宣王三十七年庚戌生。世袭祖爵。周桓王十三年甲戌(公元前707年),楚庄王率兵北征犯境,即“伐绞之役”,楚师分涉于彭(即古彭水,今汉水中游支流南河及其支流马栏河,在今湖北省谷城附近),而“罗人欲伐之”未遂。次年春,楚将屈瑕(莫敖)再度兴兵伐罗,“及鄢,乱次以济”(鄢,即今汉水支流蛮河)。就鄢水一战,骄楚乱阵涉河,被班公大败,屈瑕羞归楚国,逃至荒谷山林自缢身亡。为此,班公被嘉封为“罗国公”。时人赋诗云曰:“胆略骁勇楚屈瑕,征郧伐绞智慧堪夸;奈何不慎罗侯戟,空使功名丧谷崖。”配蔡侯氏女,生震、雯、零。
  第77世:震,讳广英。周宣王丙辰生。世袭祖爵。以鄱水胜楚。配邹国氏女,生博吉、博告(一作博浩)、博古。
  第78世:博吉,讳宣溥,号先博。周幽王庚午生。世袭祖爵。配小邾氏女,生乾、坤二子。
  第79世:乾,讳尊大。周平王戊戌生。世袭祖爵。配姜氏女,生晖、旺、晆(kuí)、暄四子。
  第80世:晖,讳焕彩。周桓王乙丑生。世袭祖爵。国势渐衰,被楚吞税。配韩侯氏女,生缙、绅二子。
  第81世:缙,晖公长子。庄王癸巳生。世袭祖爵。渐衰,被楚并吞贡税。缙、绅兄弟二人游学于鲁,事教,立黄文学馆(时约公元前541年—公元前500年),发派儒生至众,学馆受赠巨匾“儒林堂”。晚年,纂《儒林罗氏源流纪》遗后。配有鬲氏女,生敬、敦等子。
  第82世:敬,惠王壬子生。国势渐衰,被楚吞税。袭父职于鲁,事教。配渥(wò)山氏女,生家斯(亦作家思)。
  第83世:家斯,惠王己巳生。世袭祖爵。国势渐衰,被楚吞税。配庸国氏女,生万忠、万通、万严。
  第84世:万通,字思晦,家斯次子。周襄王二十二年辛卯生。袭父职于鲁,事教。定王十一年乙丑,楚庄王报荒谷之耻,遂减罗国(侵占罗国)。万通公遂出亡下邑,徙居楚地,避隐南阳(今湖北襄阳)黄龙山林,其后宗室散逸。罗国经历二十四君,五百三十七年,为楚所灭,迄凌甫公复国,已隔三百三十年。配扶国氏女,生芳噩(芳噩逃蜀,合家十九口被楚杀尽)、苍噩二子。
  第85世:苍噩,讳仓(苍),定王丙辰生。随父逃难襄阳黄龙金瓜墟,山林草野居焉。配昆吾氏女,生砧、研二子。
  第86世:研,讳糺(jiū,或作虬),号守良。苍噩次子,简王戊寅生。楚并国,父子逃亡黄龙洞山中居焉。配李氏、巢氏,生利超、利远、利达三子。或说:糺公是罗子国的最后一位子爵,因不满楚国的欺压,入山洞修炼,成仙后改名罗洪(见训森《通谱》第五册第3002页)。
  第87世:利达,讳闻韶,研公三子。灵王癸丑生,国亡家弱,世爵被削,徙还罗地,逃散川上。配叶氏女,生秀扬、秀光二子。
  第88世:秀扬,讳世正,号瑞阳。景王庚辰生。隐居衡州铁炉门(居楚之罗地)。配卜氏女(或云颜氏),生明、学、步、涯、圃五子。
  第89世:学,讳国柱,号学文。静王庚戌生。居地被秦并吞,隐逸黄龙洞金瓜墟山林茅屋居焉。配冉氏女,生子程政。
  第90世:程政,一作程正,讳亿。周贞定王乙亥生。斯时,王室衰微,各国诸侯多僭。公窥天下无道,不求闻达,隐逸楚南洪洞,自称“洪洞高士”。配吴氏女,娶涂氏女,生凌轩(秉)、凌甫(乘)二子。

(四)复国始祖凌甫公世系


  第91世:凌甫,名乘。号益。程政次子。为建国始祖匡正公三十一世孙。周考王四年甲辰(公元前437年)生。先事楚之临湘(今湖南长沙)侯;预见秦定灭楚,遂于秦将之师进临湘之时,亲率众部恭迎,因此有功于秦,周显王三年乙卯(公元前366年),被秦献公封为御史、益伯侯。复兴罗国。古稀之年,受封楚南之枝江郡侯(今湖北枝江县有罗国城故址)。罗氏之有谱,自凌甫公始也。凌甫公薨于周显王二十八年庚辰岁(公元前341年),享年九十有七。配袁氏董氏、姚氏女,续赵、柳氏女,生图南、圆南、图舆等六子。与董氏合墓于枝江城北。(有复“罗子国”、修谱之说)。(见训森《通谱》第二册第1161页)
  第92世:图南,讳萄,凌甫公长子。威烈王辛酉生。荫袭父爵辅秦,伐楚有功,加封中散大夫。从陇西郡。配白氏女,娶于氏女,生守龙、守凤、守凰、守连四子。
  第93世:守龙(亦作守陇),讳宣,号连捷。威烈王己卯(公元前402年)生。荫袭祖爵,仕秦之长沙(今湖北长沙,有云仕楚)郡府太守。周慎靓王辛丑(公元前320年),领家属二十八口,由枝江迁于岳州府平江县居焉。其后因居潭州,即今之长沙也。自古传曰:“罗氏起脉,望出长沙。”即今湖南长沙府浏阳、善化二县是也。公于周赧王十年丙辰(公元前305年)八月初十殁,首九十八。葬长沙城内天心角。配吕氏女,娶吴氏女,生茂峻、茂岫。
  第94世:茂岫,讳直,守龙公次子。周安王己亥(公元前382年)十二月十六日寅时生。袭父爵。从陇西郡。配韩氏女,生宗誉、宗觉、宗举(一作宗学)三子。
  第95世:宗誉,讳弘,茂岫长子。周显王庚申十月望日生。袭父爵。从陇西郡。配魏氏女,生科屏、科呈。
  第96世:科屏,讳庶,名钊,号逾山。周显王庚辰生。周赧王壬子年仕秦皋都守,历官御史中丞。配曹氏女,生廷荣、廷华、廷升、廷高四子。
  第97世:廷荣,讳裒(póu),周赧王壬寅生。秦始皇癸亥,仕四川成都太守,转拜御史中丞。配徐氏女,娶何氏女,生复任、复仁、复位三子。
  第98世:复任(一作馥任),讳嗣薇。周赧王辛酉生。仕秦为江南徐州太守,秦二世胡亥间为参军,升光禄大夫,拜进爵舍人。解组归田,仍居湖广长沙。殁后葬长沙天心角守陇公墓侧。配宋氏女,生维翰、维怀、维垣三子。
  第99世:维翰(一作维汉),讳明文。周赧王己卯生。从陇西郡。秦二世时,职掌九卿,因号曰“九卿公”。配王氏,生天朝。
  第100世:天朝,字嗣彝,维翰长子。仕秦,为长沙郡太守。配马氏,生三子,众说纷纭:一谓君用、君赞、君庶;二谓君用、君同、君章;三谓君权、君赞、君用。
  第101世:君用,讳均,号道和。天朝长子。长沙罗县人,秦为武陵令,食禄二千石,相当正二品。秦始皇时,奉命督运官铁,水运途中,因故沉船,溺亡于洞庭湖中。其弟君同、其妻黄氏,及其子珍,遍湖寻尸不着,皆投湖而殉亲。乡众感其烈举,义募于其故居长沙城东建“忠义孝悌祠”祭祀之。后世豫章郡府太守胡藩,及邾县县令鲁攀,闻讯后,特请恩于朝,表其义举,皇上赐天朝长沙家府“一门忠孝”金匾高悬,并于巴陵(今湖南岳阳)洞庭湖畔,立君用公石像,昭表其节。配郭氏、黄氏、路氏。生珍、珠、珏(一作玉)三子。
  珠公系匡正公42世孙、系祝融公102世孙。居湖广长沙,徙江西豫章沟,而为罗姓开基始祖也。

(五)豫章罗氏始祖珠公世系
——河胜《通谱》上册172—173页
——训森《通谱》第一册第57页

  第一世、珠公(祝融102世孙)
  珠公,名溪,字怀汉,号灵知,称大农令,又称洪崖先生,君用公次子;郐公(匡正公)四十一世孙。原籍湖南长沙府浏阳东乡纯江。秦皇政丙辰二年(公元前245年)四月十四日寅时生。自幼游潭州读书,即今长沙是也。故今彼地有山名罗汉峰,又云罗汉尖者,即公读书处。因公刚直不阿,为奸臣不容,及后出守豫章沟时,蔓植松柏,以示己节操也。世传罗汉柏、罗汉松,即公遗名。一说罗汉柏一名,在萍乡城南宝积寺,名士多题咏志颂之。公谢病隐于洪崖山颠,今名罗汉坛,大书其庐曰:“昔张子房为赤松之游,吾今为洪崖之游。”盖上有洪崖异人与禽鸟为乐,天子不得臣而役之。卒于汉景帝丙戌二年(公元前155年)九月十八日辰时,寿九十一。葬江西新建县太平乡西山大岭山颠,九节蜈蚣形,又云飞天龙公形,未山丑向。幕后旌阳令许逊,葬其父肃公,坤山艮向。因重友盟也。及齐建武时,二十二世孙名玳,迁居茔旁,生二子:厚谊、厚政,皆奉祀公茔。唐末,三十三世孙天典、天明,战死草寇,其地又名曰大罗头、小罗头。公种茶叶,如豆苗者,香味奇异,墓之前后左右十余里。茶叶甚茂。西晋十五世孙铿,采此茶叶贡上,用昭先德,故今传曰罗汉茶乃公所遗。在缑(gōu)岭,罗汉树有异香者,铿公斩至墓前焚荐,馥郁异常,四方因取此以祀先祖,故今传曰罗汉香。
  原配张氏,赠许国夫人(官职待考),葬新建县忠孝乡黄古巷侧茅园,今铁柱宫西岭;
  继配傅氏,赠萱国夫人(官职待考),亦葬忠孝乡,离铁柱宫五里槽坊乌龟岭埂,甲山庚向。明万历间,有南昌县柏林之裔斗山公,置祭田一百三十八弓,屋二所,柴山一处,以及园地数段,俱坐落忠孝乡槽坊,其田均系槽坊本族子孙耕种,立户名罗柏宗户。完税纳条兑,除完兑外,余租仍还柏林宗祠,收为春秋祭祀之费,永垂勿替。生子六:居厚、宣礼、子成、知正、祗德、成通(倶傅氏祖妣所生也)。
  附录一:有关汉朝珠公的记载
  一、世传罗珠,为豫章始祖,怀汉,于汉时居豫章沟,因筑城之功未毕,公偕郡人张交(或云张文)、妹婿石固,相继成功。民劳无怨,克守城郭,遂家其地,手植豫树、樟树于庭前。戊午七年(公元前183年),避诸吕之乱,隐居洪崖,结草为庐。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终(薨)于其地。丁亥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濞连七国作叛,景帝命大尉周亚夫讨其叛,灭之。亚夫请建置,以新南服,以九江郡属有新城,系灌侯婴公之所计,大农令珠公之所筑。因大农植有豫章,隶十八邑,请定为郡,始称郡城曰豫章郡,罗为豫章所由来也。
  二、汉高祖颖阴侯灌婴定九江郡,始筑省城十里许,辟六门。至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大农珠,守是邦,始毕其功。郡人张交,献德之祀于北沙下,今豫章,即其台、即其祀也。至南唐李煜,复举大农之后升公(罗升),号宗江,重筑其城,今南昌城抚州白铺二门,砖上犹存升(罗升)名。系保大主间,追封灌为辅德王,封大农珠为员惠王。大农决意仙游者,避诸吕之乱也。
  三、记汉大农令讳珠者,皆记其闻见其实。公隐洪崖山,改名汉,又曰怀汉,盖死不忍背汉之意。记曰: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丞相灌婴阳访大农于洪崖,高其行也。
  四、记珠公仕汉惠帝(刘盈,公元前194—前188年)时,,为治粟内史(掌货财之官),赋税宽平,国用优足。景帝初年(公元前156—前150),改治粟之官为大农令,故称曰大农令,遵汉制也。
  五、记有十三世骑罗之显大岭,曰出一十三代黄金带之墓,即大农墓也。
  六、崇仁县高珀(疑为高垍[jì])直觉愚公云:“大农卜居漳水,手植豫章于沟,不忘原祖章安(即祝融35世孙仁玉,讳璋)之恩,其树高七丈五尺,二十五围,垂荫数亩之田。”详于志。
  七、记洪都城西四十里西山,左右石壁相向斗绝,飞湍汪洋。其下为洪井,即大农讲道处,故世称洪崖先生(编者注:《江西通志》洪崖先生另有其人)。又有名钓矶,周回皆水者,大农游钓处也。
  八、记郭景纯、许逊阳、罗柏林,偕至大农墓侧,揖柏焚香曰:“与公十三祖珠公,共幽宅,公可逊否?”柏林曰:“唯命。”旌阳遂葬其父许肃,于珠公墓后。珠公葬在肃公墓前。景纯题其墓钤(qián)曰:“仙桥玉骨似蜈蚣,九曲奔腾对九峰,案拱秀星前列帐,朝东(一作朝来)大港气冲融。”又曰:“东日西月,主朝金阙,东鼓西旗,臣僚便至,东狮西象,百代侯王。”(见河胜《通谱》上册172—173页)

  附录二:《江西柏林大成谱》谱首专文
  公讳珠,字怀汉,长沙人,秦武陵令君用子。仕汉高祖,为治粟内史,奉令守九江郡。因郡人张交献地,遂与灌婴侯筑城,环十里,闢(辟)六门,告成,遂居豫章沟。宏才钜略,智识超群,督运粮饷,静洗秦暴,灌侯特奏,起为参军知政,节制诸镇,官拜相国大司农,赋税宽平,国用优给。至惠帝时,以直道出守九江,民及趋之。七年(高后吕雉七年,公元前181年),避诸吕之乱,遂隐西山洪崖,托迹仙游,结草为庐。上友洪岩异人,手植罗汉柏、罗汉茶,遗名洪洞,迄今诵之。卒隐不起,自称罗汉,亦不忍忘汉之意。殁景帝前元二年丙戌(公元前155年),寿九十一。
  赞曰(唐人陆龟蒙题):“城上一抔(póu)土,手中千万杵,筑城畏不坚,坚城人何处;莫叹将军逼,将军要却敌,城高功亦高,尔命何在惜。”
  ——选自南昌柏林2003年癸未《合修罗氏大成谱》谱首专文
  ——姑苏陆龟蒙作《筑城辞》,亦见河胜《通谱》下册第455页、见训森《通谱》第四册第2371页
  第二世、居厚公(祝融103世孙)
  珠公长子:居厚,字廷相,号竭中,汉高祖壬寅(公元前199年)八月十八日子时生。武帝二十五年(公元前116年)时,袭父爵,任大司农。建元中,仕集贤院景灵宫大学士,转太尉,赠卫国公,升用兵宰相(注:汉无“大学士”之称,官职、封赠待考)。后庐父墓,同弟抵德环基而居,今大罗埇(yǒng),是厚公所居之处。元封乙亥(公元前106年)十月十五日卒,寿九十四。葬九江城北北沙下,蟹形。子山午向兼癸丁分金,即今罗家园是也。配王氏,洮(táo)州王智远公女,赠相国夫人,葬九江东坑大石桥,人形,乙山辛向,生子二:忠、悉。继配黄氏,生子一:志。
  珠公次子:宣礼,字霭中,汉惠帝丁未(公元前194年)十一月初九日生,建元中五十二岁,任诏书台宋正殿大学士(注:官职待考);元光(公元前134—公元前129年)中,转授中书省令。致仕还乡,仁义处世。元封辛未十月卒,寿八十二。葬九江府大石桥,南向。配李氏(中书大尉李绍广公女),敕封相国夫人(注:官职待考)。葬大石桥,申向,生子二:恕、惠;女一:适洮州萧端品长子“临”。
  珠公三子:子成,字辉忠,汉惠帝庚戌(公元前191年)正月十八日生。居小罗洞(一作小罗埇[yǒng])。元封丙子年(公元前105年)卒,寿八十七。葬西山潭源,座西向东。配文氏(潭源文节公女),葬西山大神园,艮山坤向。生子三:孙、悳(dé,德)、惒(hé,和)。后有九世裔孙“一仁”,东汉永元时任四川益州刺史(注:未见《四川通志》记载,待考),卒於任(卒於官),其后遂家焉。
  珠公四子:知正,字英中,汉惠帝壬子(公元前189年)十二月十八日辰时生。建中任河南归德府鹿县令。任满谢仕,同妻张氏,仍居河南归德之鹿邑。有烈女名罗氏姑堆者,其派处也。
  珠公五子:抵德,字优忠,汉少帝丙辰(公元前185年)六月初六日酉时生。太和辛卯(公元前90年)卒,寿九十三。葬白沙寺,月形。与侄臣恭墓左离十余丈,乾山巽向。配张氏(丞相良公侄女),葬西岭凤凰山,艮山坤向,生子三:制、悡(lí)、列。女一:适赵家园赵文虎。
  珠公六子:成通,字善忠,汉文帝壬戌(公元前179年)十月十六日申时生。元封丙子(公元前105年)八月初二十八日寅时卒。葬九江北沙下,即今之窑头。其后裔多居此地。配李氏(李丞相女,汉文帝甲子年生),同葬窑头。生子三:勃、慇、懃。(其中,慇、懃二兄弟,于汉元鼎[公元116—前111年,西汉武帝]间,徙山东齐东县蒙历潭罗家坪(齐东县于1958年撤消,划归邹平、博兴两县),开基立业。——见河胜《通谱》下册487页。)
  第三世、悉公(祝融104世孙)
  居厚长子:忠公,字子忠,号昱斋,汉景帝乙酉(公元前156年)五月戊子日生。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为廷尉、宗正尚书第光禄大夫(注:官职待考)。妣孙氏,合葬西山大罗埇,坐北向南。生子一:臣端;女一:适小罗埇杨右迁。
  居厚次子:悉,字子立,号敦笃。汉景帝己丑(公元前152年)十月初十寅时生。武帝元封间任廷尉尚书,转升光禄大夫(注:官职待考)。配吴氏,陕西咸宁县令进士(注:汉朝尚无开科取士)忠桂公女,赠唐国夫人(注:官职待考),景帝丙申生。夫妇合葬大神口,蛇形,丁山癸向。生子三:臣良、臣恭、臣敬。女一:适李丞相孙“敬”。
  居厚三子:志公,字子士。汉景帝辛卯(公元前150年)十二月望日生。元狩(公元前122—117年)间,徙山西怀仁县井坊。葬井坊后龙背。配井坊田芹夫公女田氏,建元壬寅生。生子二:、臣建、臣违。(按:臣建,生于西汉元鼎乙丑年(公元前116年),本始时任山东齐郡齐县令,遂家焉。支分新城县。)——见河胜《通谱》下册488页
  第四世、臣恭(祝融105世孙)
  悉公长子:臣良,字善泰,行真一,汉元封辛未(公元前110年)十月初五日寅时生。葬新建县西山茅冈。配胡氏,双岭胡暹(xián)公女。合葬夫墓,癸向。生子二:详、謌(gē)。
  悉公次子:臣恭,讳禹,字舒泰,行真二,汉元封丙子(公元前105年)六月二十五日辰时生。本始庚戌(公元前71年)科登进士第(编者按:汉朝无开科取士,此为讹传)。四十六岁出仕长乐少府。历永兴军酒税司,转任京堂茶司都州,调河南汝宁县罗山县令。致仕还乡。于平帝五年(公元4年,汉平帝刘衍)避王莽乱,隐新建县西山,托迹仙游,修炼辰黔山,即今湖广辰州府黔阳县辰黔山是也。公多道术,士民祈祷即应,故今名为罗公山。世传:山下罗公祈祷法术,至今甚广灵验;山顶有真武庙。事详楚国志并辰州志。鸿嘉辛丑(公元前20年)八月十三午时卒,寿八十五。葬白沙寺,月形,壬山丙向兼午子分金。配严氏(严通判都公女,天汉辛巳四月初八未时生,敕封长乐少君),同葬夫墓。子二:诚、谌。
  悉公三子:臣敬,行真四,汉太初戊寅年(公元前103年)八月二十八日辰时生。河平癸巳年(公元前28年)卒,葬茅风东北向。配阮氏,葬西山印冈山,西向。生子一:誈。女一:适西山潭源熊亨。
  第五世、奉诚公(祝融106世孙)
  臣恭长子:奉,又名诚,字奉诚,号好尚。汉元康丙辰年(公元前65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午时生。汉成帝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五十八岁,出任广西官谏议大夫,详载广西省志。王莽篡汉己卯(公元19年)九月初一寅时卒,寿八十四。葬严城岭严家山,虎形,丑山未向,今新建县高安分界处是也。原配李氏(李丞相广利裔女),封夫人。生子一:微。副配万氏(进贤县万汝弼公女),生子一:徵(征)。二妣同葬夫坟。
  臣恭次子:谌公,行二,字道尚,汉五凤甲子年(公元前57年)三月生。元始年间(公元1—5年),任判粮科院永静酒税通判殿正检粮关较量奉直大夫,转为执金吾临清太守。因家湖广来阳县。配李氏(李广丞相侄女),封夫人。生子二:嵩、徽。女一:适萧何元孙朗宽。其十二世孙君章,讳含(晋朝罗含),号“湘中琳琅”者,公后裔也。
  第六世、徵(征)公(祝融107世孙)
  奉(诚)公长子:微公,字可谊,汉建昭癸未年(公元前38年)正月初四日未时生。配程氏(程万先公女)。葬江南宜城县芸田南,生子一:连。副配宋氏(宋文宗孙女)。葬茅冈山,癸向。生子二:通、进(未详)。
  奉(诚)公次子:徵(征)公,字可证,汉河平丙申年(公元前25年)十二月初四寅时生。东汉光武时五十二岁,任南阳太守。宽恕仁慈,百姓讴歌。致仕回家,隐居西山。永平乙亥年(公元75年)十月十五日子时卒,寿一百岁。葬西岭凤凰山观音山,乙山辛向。配李氏(李丞相李广利公裔女),封南阳夫人(编者注:其夫官职待考)。生子一:达。副配宗氏,生建武己丑年(公元29年)二月十二日午时。二妣同葬夫处。生子二:远、逵。女一:适丰城县同造孙利宾。
  第七世、达公(祝融108世孙)
  徵(征)公之子:达公,字彦绣,王莽篡位初始甲戌年(公元14年)十二月初二日子时生。汉和帝永元(公元89—105年)申任临江军尹,转为士门结事八座驾,升光禄大夫(注:待考)。致仕还乡,隐居豫章新建县忠孝乡西山黄古巷屋佑(右),今金氏蓬屋左,即达公所居处也。晋代,旌阳令许逊(字敬之,道号许真君),访郭璞等名山,因求金宅,为修炼处。公七世孙瑭,字柏林,与许逊重友盟,义让居处。逊斩蛟于铁树宫前,即今万寿宫是也(注:系神话故事)。殿前池塘,至今仍呼“柏林塘”。许真人许逊,于晋宁康甲戌年八月十五日举家升天,即是此处。公于永初癸丑年卒,寿一百。葬西山潭源。坐西向东,与梦山罕王庙相近。原配吴氏(近贤县吴崇季公女),封夫人。副配郭氏(在城郭绍贤公女),二妣同葬夫所,即今潭源街上。生子四:叶、英、芃(péng)、艾。
  第八世、叶公(祝融109世孙)
  达公长子:叶,字季茂,号立成,又名永成。东汉光武壬子(公元52年)三月二十九日生。建初(公元76年)中,与同邑程秀升,著《五经通难》;《孟子章句》,系公编校。元和四年(公元87年)仕大司马,尝亚献郊社之礼,治大丧。国有大造大疑,公与司徒、司空论之;国家有过,公与三公通诤之。赐金印紫绥,掌武事功课。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为河南开封府校尉,掌城门屯兵司马,以待胡扰,出为西域长史。十三年辛丑(公元101年),窦宪出击匈奴,乃与都护班超协谋,击虏于蒲类海。龟兹王自将一万骑于西界,温宿王自将八千骑于东界。公遂遣骑,与超密召诸部,鸡鸣勒兵,驰赴莎车,胡大奔溃,斩首五千余级,莎车遂降,威振绝域。遂领行军节度使。永初时,累官太尉(注:全国“太尉”或“南阳太尉”,其事迹,未见史、志记载,待考),镇守郁林,凿峻山以便徙行,浚水渠以便水走,故今浔州有名曰“罗叶水”,又名“罗丛崖”。今峻山有名“罗洪祠”。公能占望云气,省察休咎,教以趋避之方。今郁林,又名“罗望江”。时,偕弟艾,于彼赞化,艾,卜山川之秀,遂居之。今上林有罗艾山。熹平(公元172年)中,豫章太守张躬,感太尉公之义,于武阳西,装像建祠祀之。
  妣杨氏,有赞襄之功,配亨后室。三国中,吴孙贲(吴国都亭侯)、顾邵(吴国太守),率民恢拓之。唐季末,有相国魏暮,辞官来隐其地,祀后亭,今曰相公庙,即汉时之太尉祠是也。迨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知州夏峻极,分后为相公庙,前为太尉庙。公卒于建康甲申年(公元144年),享寿九十三。葬武阳渡辟邪,东向。女婿杨友龙表墓,
  配杨氏(杨子洲杨万户侯子文客公[一作文和公]孙女),葬凤凰山浇湖,辛山乙向。副配张氏(张家园良万公女),光武甲寅年(公元54年)生。葬西山真君殿前阙(quē)家坑。生子三:暹(xián)、升、昱。女一:适同邑杨友龙。按:杨友龙系大宋景定(公元1260—1264年)间,官金溪主簿。
  达公次子:英,字秀华。配氏失考。生子一:冲霍,元兴(公元105年)中徙居云南广南府。
  达公三子:芃(péng),字秀盛,东汉永平辛酉年(公元61年)十月初八日亥时生。徙居分宜县罗村,后支分袁州府。配熊氏(自坊熊时泰公女),葬袁州铃冈山。生子三:昃、晃、易。(昃,居袁州府铃冈山;易,居分宜县罗村。)
  达公四子:艾,字秀甫,徙居河南开封府上林罗艾山。
  第九世、升(昇)公(祝融110世孙)
  叶公长子:暹公,字奇节,号祜郎,汉永元己亥年(公元99年)生。建和(公元147—149年)中,为屯骑校尉。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任濠州学政,转任江宁府通判。葬西山潭源。配周氏(吉安府周平章女),葬山下,盆形。无嗣,立从兄子“季贵”为嗣;女一,适西山黄古巷金仙。
  叶公次子:升,字奇祯,号祈郎。汉永元壬寅年(公元102年)六月初六子时生。桓帝建和(公元147—149年)中,任宣州路主执院,升光禄大夫(注:官职待考)。因奉父祠,居武阳渡辟邪。中平甲子年(公元184年)二月十三日卯时殁,寿七十一。葬西山大神园,丁山癸向。配胡氏(胡太守胡建侄女),葬大神园。生子四:季德、季实、季华、季霍。
  叶公三子:昱,字冲霭,号立郎。汉元兴乙巳年(公元105年)四月二十日卯时生。配李氏。桓帝时,由西山黄古巷,徙居江南江宁县。后又迁扬州、徽州、通州等处。有后裔重一、重二,居临江府湖村。生子一:仁夫。
  第十世、季实公(祝融111世孙)
  升公长子:季德(或作仁安),徙浙江余饶县,未详。
  升公次子:季实,讳茂,字祈山。东汉永嘉乙酉年(公元145年)十二月十六日卯时生。自幼继薛令羊和为嗣,事羊尽礼,冬坐白羊皮,以悬榻后,夏处单板榻,以彰羊皮于上。饮食不食羊,肺次思羊父之恩。徐高士劝公复姓,终不忍心。光和(公元178—183年)时,以才智出仕湖广通城令。建安(公元196—219)中,升为东郡太守。致仕还乡,居泗州,即今涂埠。后汉建兴丁巳年(公元237年)卒,享寿九十三。葬涂埠。时有东吴太守顾邵,下车祀先贤,故封其墓于南昌县涂埠里,今名罗思羊墓。后因祠于墓前,即今思羊祠,故又号罗思羊,盖卒不易薛父之姓。而薛令羊公卒,葬于严城岭,与五世祖诚公之墓相近。迨唐贞观十年,洪州都督安抚使刘公政,会檄长史张公惟善,整其祠貌,焕然一新。后裔罗欢,思仰祖德,故附祠前置义田,以赈贫享祀。
  配姚氏,分宁双溪姚选公女,葬凤凰山,己山亥向。生子四:霅(zhà)、霄、云、霓。副配赵氏,双村赵汉公女。葬凤凰山,生子一:薛雍。薛雍继薛令羊和世系,晋初徙居山东,后见唐将。生女一,适丰城县姜舒(一作姜舍)万诚。
  升公三子:季华。汉建和己丑年(公元149年)二月二十二日生。居桃林,葬西山茅冈,坐北向南。配林氏,葬袁州铃冈山。生子一:冀(迁居外地)。
  升公四子:季霍,徙南京三尺街。后以柏为思,改姓曰柏,世传贞节,其后也。
  第十一世、霄公(祝融112世孙)
  季实长子:霅(zhà)。汉光和癸亥年(公元183年)生,后汉延熙庚午年(公元250年)卒,寿六十八。葬仪土坑,东向。后裔居仪土坑新坊。
  季实次子:霄,字公盟。汉中平丙寅年(公元186年)九月初三日寅时生。自幼学孙吴法,以将才自雄,吴(三国东吴)都亭侯孙贲,每以礼宾之。迨后汉建兴(公元223年)间,有诸葛恪为幕宾,参议都督中外诸军事,时集义士与东兴,作大堤,筑两城。魏曹丕,遂命诸葛诞攻围两坞,图坏堤以遏诸葛恪。公设智,率兵四十万,与诞敌战于长驱,魏兵惊退。因公谋出奇异,号曰“罗智万”,且须长,又称“须将军”。有功于孙氏,仕安成郡大总管(编者注:官职待考)。以旱祈雨于萍乡石潭,浮木四丈,即雨,遂封其山以神其事。后,恪与诞轻敌,常违众举师,公以书谏之。逐怒不从,遂告疾,解政回家,隐萍乡,即今罗霄山。天纪末庚子,吴主降晋,公深痛之,乃吊三闾大夫,自乘龙舟,五月初五寅时,投武阳之水而逝。有太守泥秀发,以屈原相公为词,以明公志。隋开皇间,杜彦应取木祷公于罗霄山,致雨,录功上奏,奉隋敕封洪州总管府总管大都督。唐初武德间,有都督李大亮,索公遗像,得于裔孙罗元干,祀于奉新县,为屋数十椽(chuán)安神,榜曰“三管总祠”,享寿九十五岁。葬西山逍遥山(即今承天阁后),癸山丁向。配钟氏(南昌钟违公女,敕封吴国君);又配闾氏(闾太守艺文公女)。二妣合葬夫处。生子三:令恭、令云、令仪。
  季实三子:云,字祥集,生于汉初平癸酉(公元193年)三月十八日未时。后裔孙,散居蜀井、剑川、苍溪、灵台、什邙、莹山、大蓬罗、小蓬罗、鲁城、香柏城等处。唐义督鲁其后也。
  季实四子:霓。汉兴平乙亥年生。后裔散居湖广荆州、夷陵州、宜都、远安等处。
  第十二世、令恭公(祝融113世孙)
  霄公长子:令恭,字佐之。东汉建安七年壬午(公元202年)二月初二丑时生。后汉仕蜀国刘先主,为折冲中郎将,佐事先主。建兴元年甲辰(公元224年),中流矢,卒於军。因葬盐井城南十里,今名柏林山。事迹载乌蒙志。配徐氏(北历徐仁公女,建安丁亥年生),葬大石桥。生子四:璒(dēng)、瑭、环、瑝(一作璜)。女一,适大州萧汉佑。
  霄公次子:令云,字迪之,号志海。东汉建安丙戌年(公元206年)生。同弟起义兵,相刘正礼辅政,事载刘城庙碑记。(后裔孙子鲁官分宜。晋永嘉四年,督灌山昌山堰,因家焉。)
  霄公三子:令仪(令义),字藏之,号志容。建安己丑年(公元209年)闰七月十七日生。与兄令云起义,事刘主,事载刘城庙碑记。后居水西新坊。
  第十三世、瑭公(祝融114世孙)
  令恭长子:璒(dēng),字公洁,号洁生。汉建安戊戌年(公元218年)正月生。西晋泰始间,为曹参军。太康时,任潭州知事,今长沙是也。葬南昌县黄河陂,即今上谌皂角树下。后居福建漳州龙岩县,今名罗汉潭。配赵氏,副配王氏,二妣葬夫处。子三:文靖、文峻、文冀。
  令恭次子:瑭(亦作塘),字公秀,名秀居,号柏林。东汉建安庚子年(公元220年)十月初八日丑时生。西晋永嘉六年(公元312年)十一月十六日卒。西晋太康(公元280—289年)时,迁武阳渡,居八年。因梦中联语云:柏移林北,塘居南塘。及旦,访道于宗大伯、二伯,适至其地北林,行及土名南池塘,即石池塘。今官厅堂以符梦,改名“塘”,遂自武阳,赘北林黄日向公女。遗下柏种,分种北林前后。垂七十年后,柏成林,故土名为柏林,因号柏林公。后,梦五龙腾于沙冈,次日至沙冈,掘地得五宝剑(注:柏林罗氏,乃道士世家,流传有许多神话故事。罗塘在《南昌志》罗文佑传中有提及)。后,黄氏三乳,生五女,稍长,悉聘黄姓五男。五男遭疫同死,均葬西湖东南埂。五女往泣五男墓所,结黄丝五步,以示已为黄氏妇意,故今地名黄丝埂。因此,公令五女各持一剑,守节新吴山,五女拜授而去。比至(一作皆至),编草为衣,种蔬为食,结茅为居,终身不笄,惟于兹地(一作彼地)植柏,微示彼为柏林罗氏女意。后咸和间回宗时,与司徒舒公女元春,讲道城中湖西,即今建德观。过三月复去。至许旌阳(许逊)逐蛟及象湖,蛟在湖南埂化为牛,即黄埠,因改名栏牛埂。宗大伯、二伯,以禾槎逐之,公以箭射之。旌阳知其有道术,因请曰:劳三秀才,故来慰谢,弟余失斩蛟之剑,欲为周道相求。宗惠仙曰:“惟罗柏林有宝剑,常持其剑斩蛟于浇窟。”遂同至公家。公与旌阳同至沙冈,得剑穴所。公曰:昔日掘地得剑,将剑卓地,冽泉(一作洞泉)涌出,因号剑井。公洗圆石瓷之,又名石井。又名真君井。其井在般若寺后,百数十丈。旌阳问曰:剑今何在?公以实对。因偕旌阳至新吴。见柏翠茂如故园,遂同憩彼柏树下。时,五女通慧,各持宝剑献。旌阳问曰:“仙女何以预知?”对曰:“十年来,先生急于去害,父偕至此,盖必有为,况从者之肩剑囊皆空,是以知之!”旌阳以为剑仙。及闻旌阳冲升,五女卒隐彼柏树下。乡人奇而祀之。今祠名柏林观,神名柏树仙童。唐朝,丰城御史中丞王季友著传。公居新吴罗塘大泽村,结茅,学逊秘术。五月悟而始归,与宗大伯、二伯,结庐于象湖南埂。时,乡人立宗道、二伯及公三神像。今枫树庙中,有神名罗公驰射神,即公也。后裔汝邦,因塘像坐宗氏,后遂移像于黄埠庙,止(只)存宗氏二像。至治二年,洪水泛滥,沉倒望烟楼。公之遗像,遂不存矣。后与兰陵尚书左丞彭沅,贞官萧正法、大尉黎蒋二,讲道于城西北一隅,即今彭贞宫也。偕许旌阳问道于谌,母植柏建塔于山颠,故今遗名柏塔。乡村之人,号曰九天道源。梁大同十一年(公元546年),敕加至孝至顺(一作至孝忠顺)。唐贞元甲申(公元804年),翰林学士京兆韦执谊著传。钱起题剑井诗曰:“片霞照仙井,泉底桃花红,那知幽石下,不与武阳通。”葬屋后柏树下,即今株树山。
  配黄氏(黄日向公女),葬春花冈下,水龟形,即今桥头西岸。古鈐(qián)曰:“断头山雍春花冈,水洋洋,左边山障,右边沙芒。葬下三年后,白璧献君王。”生子二:文通、文慧。
  副配谌氏(仓部郎中谌礼公女),葬歙(xī)上通德乡,即天尊墓。生子一:文佑。
  凡学士颖之柏林集,侍郎盛得之号柏园,进贤上屋叔廉之柏树桥,罗田之柏坊,进士鹗之居咏柏林,丰城荆皮垅之柏林,折桂乡之柏山,贵甫之亭曰柏秀,新吴之柏林观,新建青蓝之柏林,歙上后土之大柏山,新建溪洪之书院曰柏香,皆因柏林公而名也。仰山之号柏园,高柏枢密院点之号北庵,点第四子愚之号北林,杨桥直宝章阁必元之号北谷,君庸之号北麓,亦因柏林公而名也。按:未植柏林时曰北林,既植柏之后曰柏林。然名虽不同,皆不敢忘祖之意也。
  瑭公定居柏林开基创业,子孙繁衍昌盛,后裔分居全国各地。海外也分布很广。
  女六:长女,号罗救小娘,适旌阳令许敬之族许大本,夫妇皆易姓,隐西山。大本诗曰:“自从天府升仙境,出入尘寰直至今,不是载名混世俗,卖柴沽酒过生平。”小娘诗曰:“醉舞狂歌踏落花,绿罗裙带有丹砂;往来城市卖仙药,那个西山是我家。”又隐几山,以善医名世,至今祠于彼处。初辞去,母遗以罗裙,嘱曰:视此罗裙,要为罗氏女。故终身服此。夫妇同葬几山,所葬之处,人不敢至。有取石者便觉有声,故今名雷公咀(嘴)。(唐)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宋季方著传。后,(宋)熙宁乙卯年(公元1075年),龙泉村裔孙审礼复传,
  令恭三子:环,字公贵,号贵实。后汉章武壬寅年(公元222年)四月十二日午时生,仍居涂埠。妣许氏,葬涂埠。生子二:文仲、文伯。
  令恭四子:璜(一作瑝),字公美,号美远。后汉建兴甲辰年(公元224年)十一月戊午日生。由黄古巷徙居南昌木山。配熊氏,葬木山。生子一:文达。
  第十四世、文通公(祝融115世孙)
  瑭公长子:文通,字诏贤。后汉延熙八年乙丑(公元245年)二月初二日丑时生。屡诏不起,因号诏贤先生。事迹详祠碣书院记,并一统郡邑志。东晋咸康庚子年卒,寿九十六。葬丰城县池山,即今大罗山善士坪后,南向。配胡氏(大湖胡应善公女),封勤善夫人,西晋延熙己巳年生,葬象牙西源南义坊(一作南羲坊)。生子三:钟、铁(或作鈇)、铿。女一:适西山潭源刘罕王刘严,敕封罕王夫人,即今潭源梦山罕王娘娘是也。事迹详于罕王庙碑记。
  △先生(瑭公)年方八岁,便知以圣贤自师,读严氏春秋、京氏易、欧阳尚书,为南州高士之学。觅丰城县池山尚友高士,著学道书十四篇。(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诏为军咨祭酒。固不往。既而,王敦檄为别驾,叹曰:以臣抗君,小人道长之时,吾今无意於天下事,将为汉梅仙矣。但结茅种菊,蔬食饮水,授徒八百有奇。殁后,门人祠于其地。唐开元间,都督吴君,兢表公所居之乡,曰“诏贤”。(——见训森《通谱》第3册1546页)
  塘公次子:文慧,后汉延熙十一年戊辰(公元248年)闰七月壬寅生。同兄学道。东晋大兴元年,为北汉刘聪汉阳府尚书。葬丰城池山,即今名小罗山。坐北向南。配谌氏(上谌信父公女),葬今墓东冈。生子二:俨、伟。女三:长适丰城槎村苑越(一为范越),次适上谌谌桢,三适坝溪叶绩。
  瑭公三子:文佑,号淑行,后汉延熙庚午年(公元250年)二月十九日寅时生。性至善,西晋惠帝时,入新安黄山学道,即今丰城县呈坎天尊。
  第十五世、铿公(祝融116世孙)
  文通长子:钟,后汉炎兴癸未年(公元263年)四月十三日辰时生。幼名坤,盖取土生金也,因重祖“塘”名“土”字旁,遂改名钟。兄弟三人(钟、铁、铿),自六七岁时,出外游学,郡举贤良,对策高第,出为西域校尉(待考)。戊己出征边寨,擒贼而返。东晋大宁二年甲申,诏公兄弟三人,从将军假秀,讨王敦之叛。敦以书诏之,不从。十二月,敦族王舍督江西军,获公母谌氏为质。公居象牙冈西源修德讲学,时晋旌阳令许逊仲娣之子钟离嘉,字公阳者,从许逊馘(guó)斩蛟蟒,因许逊求金氏宅为修炼地,乃与郭璞,字景纯者,访名山于公所居处,见林木丛植,山水萦回,璞憩息曰:“可为习仙之所!”公兄弟三人闻之,出迎至家讲学,终日大悦。璞曰:钟离仙,寻幽胜为丹宝汝,公兄弟三人,叩符仙格遵价愿,逊否乎?公曰:惬意唯命奚较焉,自迁于飞凤山,祀祖塘公于上,故名曰罗塘庙,又名塘头庙。宁康甲戌秋,旌阳拔宅上升之时,语公伯仲季曰:“终始相扶。吾升天后,理应护佑之。因与一药臼,为地之价,子宝藏之。凡民苦旱,汲吾井水救之,自然降雨,子其不显乎?”公曰:“善哉!”因此善医药,祈祷救苦旱及疾疫,活民以万计。去后,乡人皆思其德,故装像立庙,祀之于钟王府,即丹陵观、塘头庙等处。唐朝元和戊子年(公元808年),江西观察使韦公丹,录行上奏,奉恩敕封中大夫,逊义大德灵官第七,号七神。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八月,加封“威烈灵应惠泽明德王”。其后,蔓延罗渡等处。葬象牙冈西源,在丹陵观东北角知炉山,南向。古鈐(qián。按:不作铃)曰:大象牙,小象牙,富贵达金华。文鈐曰:丹陵咫尺金牛湾,尤尽江头浪泼翻,坎山坤水天然六,独占鳌头第一班。配宗氏(沙冈宗惠仙道宗惠伯女)。唐元和戊子年(公元808年),敕封赞善夫人,享瑭庙,葬飞凤山左丹陵观北塘头庙后。生子二:源章、俊章。女一,适双岭胡太守勃。
  文通次子:铁公,幼名坎,亦因重祖“塘”名“土”字旁,遂改名铁。西晋泰始丙戌年(公元266年)八月初八日巳时生。自幼出外游学,通老庄,知五行,建武(公元304—318年)中举秀才,为议郎。大兴二年己卯(公元319年),从将军假秀。避王敦之乱,隐居象牙冈西源,修德讲学,逊地于钟离嘉为丹宝,善医药,祈祷苦旱及疾疫。去后,乡人皆思其德,立祠祀之,今立公兄弟三人祠,于钟王府丹陵观、塘头庙等处。唐元和戊子(公元808年),江西观察使韦公,请恩,追封御灾捍患逊义大德灵官第八,号八神。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八月,加封“文烈显应惠泽英顺王”。葬西源,同兄墓傍左厝,坐北向南。配许氏(西山翠岩许旌阳族孙许简公女),元和间,敕封劝善夫人,葬同宗氏墓所,东向。生子三:廷章、彦章、英章。
  铁公长子廷章,妣金氏(金塘喻女),生子二:锜生、颖生。二子俱于东晋隆和元年,徙居山东济南府历城县历山居焉。迨唐,罗兴、罗盛、罗达辈皆其后也。
  文通三子:铿公,幼名坑,亦因重祖“塘”名“土”字旁,遂改名铿,西晋咸宁乙未年(公元275年)十二月初二日亥时生。性好养生,才高学博,善作诗文。自六岁出外游学。晋大兴元年戊寅(公元318年),诏州县秀才,复试经策,公举秀才。进京就试,上第。妻父御史中丞熊远,奏公行义高,拜为太子舍人,为乘舆箴称旨。后避王敦乱,隐居象牙冈西源,结茅(庐)於上,养真修性。凡吐哺出纳,飞腾点化,祈祷药医,无不精晓。每遇大旱,祈雨即应,救病即愈,兄弟(钟、铁、铿)三人,活民万计。去后,乡人思恩,立像祀之于丹陵观。唐元和戊子年(公元808年),江西观察使韦丹,见丰城厚田谭绍继修铿庙于塘头时,录实上奏,奉圣旨恩封“广济惠泽英毅王”;追封“御灾第九号九神。”唐裔孙罗让,任江西观察使,捐俸修飭(shì,饰)本祠。元和中,世传瑞河口塘头庙,有一木乘三螺,浮至其地,乡人神之,以为罗铿三位复显神通,立祠塑像于其地。相传钟离嘉梦中语人曰:欲得罗氏复故土,除非日月并行。后梁开平二年戊辰(公元908年),周本因督袁吉兵攻洪都,次及象牙,潭本闻铿神预知福应,跪祷铿祠。本梦云:兵移象潭,以除象贼,洪归淮南,以兴南塘。后悉符所梦。公祈祷,用玉帝亲机之书,庙食西山六七祠。相传公甥,号罕王,母舅胡詹大王,与吴王同显。凡御灾捍患,其术出自胡詹罕王。凡风雨雷部,其术出自钟离祖师,行虽类虚无,其功实广大。宋朝丁塘进士丁铸,著一木三螺辞;崇宁己酉科赐进士出身丁爽,著《塘头庙记》。(唐)开成五年(公元840年),魏徵丞相五世孙右拾遗、起居舍人魏谟著传。葬西源,同兄处,坐北向南。南唐开宝间(公元968—976年),裔孙罗颖,宋淳熙(公元1174—1189年)间,抚州崇仁高垍(jì),裔孙罗点,俱立石墓道。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八月,加封“武烈孚应惠泽英毅王”。(见训森第三册《通谱》1438—1439页)
  配熊氏(亭山熊御史中丞熊远公女)。唐宪宗元和三年戊子(公元808年),奉旨敕封劝善夫人,葬同宗氏墓所,南向。生子二:均章(绥)、尹章(缕)。女二:长女适新吴冯川冯告;次女适上谌谌德明(一作谌明德?)。
  原文通公婆、旌阳高弟胡詹大王之姑,生一女,归为罕王之母。唐元和戊子(公元808年),奉恩敕封胡氏并罕王之母,皆为劝善夫人。初,胡氏、宗氏、许氏、罗氏、熊氏,俱有像于塘头庙第二重,故今西山各处,乡祠称曰:罗铿三位中大夫逊义大德灵官,并后宫五位劝善夫人。胡氏,葬胡詹岭下,罗氏女,葬游仙乡潭源。唐封十五神,诰载敕命,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正月日奉诏云云。详诰敕中。
  按:钟、铁、铿,兄弟三人,幼嗜学,长掇高科,晚避王敦之乱,退隐象牙冈西源,讲学修德,后又让住宅於许逊、侣锺离嘉字公阳者,为修仙炼丹室。公兄弟亦因是得道,善医药,祈祷救旱,愈疾活人无□。去后,人思其德,立祠祀之,即今飞凰山塘头庙及钟王府、丹陵观等处,神像威严,预知福应,庙食西山六七祠,非泽人深者能如是乎!塘头庙前重塑罗铿三位中大夫,逊义大德。灵官像第二重,文通公夫人胡氏,系许旌阳高弟胡詹大王之姑(暨胡女罕王之母罗氏),及宗氏、许氏、熊氏五位劝善夫人像。详诰敕例。
  第十六世、绥公(祝融117世孙)
  铿公长子:均章,讳绥,幼名含。东晋大兴庚辰年(公元320年)闰四月十八日辰时生。同湖广耒阳县(或作来阳县)宗人“含”之名,遂改为绥。苑宁为豫章太守时,公徙讲学,即今丰城罗山也。常师太原孙盛,盛门人称公为子路。时,筑书室于上岸山南,室前一湖。尝曰:与吾祖在丰城者,同一鸢飞鱼跃处。后人名其湖曰罗湖。复结庐於圆湖讲学,其处一名罗池湖。公初遇一异人,授以《遁甲兵书》、《都天遁书》。公於二书皆精通,今《遁甲》书中载罗先生者,即公也。晋康帝建元甲辰(公元344年)间,举秀才,除郎中,转尚书郎,拜散骑常侍郎。至太元癸未年(公元383年),陈伐燕三策,选兵以趋洛间,分兵以断归路,遗轻骑以绝粮饷。谢玄(谢元)用其策,同领兵趋洛,因乘胜长驱,身中六流矢,遂卒。长子企生,扶丧归,葬肖像以祀之。后谢玄奏功,奉恩敕封“杨州罗湖岱王”。后,何无忌,讨卢循,闻岱王忠勇,请恩立祠,奉恩申敕,有司立祠像,加封上岸里五十户。(唐)元和戊戌(公元818年),邕管经略招讨使,朝散大夫,持节督邕州诸军,守邕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文皇帝元孙李位著传。公祠堂在上岸山南,葬上岸山南,即今公祠堂后毛(茅)家林。至今有神名罗湖岱王,即公也。有水名罗湖者,亦本祠本墓之祭湖也。
  ??东晋初,公为桓温参军、州主簿。尝于丰城聚徒讲学。桓温重其才,以为江右之秀。后累迁为廷尉、长沙相,致仕而卒。公尝梦鸟入怀,自是藻思日鹿。桓温徵为秘书郎,叹曰:此湘中琳琅,为荆楚奇才!
  配胡氏(西山双岭胡尚书少广公女),讳龙,太子左卫,谥庄侯(疑为壮侯),胡藩公之姑氏,世传胡宰臣妹,即今华林胡氏之先也。按:胡氏以节义闻。时桓元(桓玄)知企生忠晋,预(豫)令人遗胡母以羔裘,遂受之以释疑。后,桓元杀企生,即焚之。至唐,郡人来鹏撰焚羔裘,说以义之。元和丁酉(公元817年)年,翰林学士同平章事太原王涯著传。卒葬双岭,即今新建县桃花乡三十一都,云溪寺南西源,系石岐万君贤葬母,假曰龙妈妈生基者,即龙母墓所是也。生子二:企生、遵生。俩兄弟一忠一孝,且均有才名。女一,适俚阳安众里宗少文。
  铿公次子:尹章,讳缕。东晋咸和壬辰年(公元332年)十二月初四日未时生。晋兴宁时为奋武将军,取置河州。配孙氏(丰城同造孙淳公女)。
  第十七世、遵生公(祝融118世孙)
  ——河胜《通谱》上册212页(企生)、357页(遵生)
  ——训森《通谱》第一册第83页
  绥公长子:企生,字宗伯。东晋兴宁癸亥年(公元363年)四月十二日寅时生。为人忠厚,多才多艺。初,以母命师袁崧,崧授以图书音律,体悟甚速。崧尝谓门人曰:“罗子,刚不激,柔不靡,真吾畏友。”岱王(企生之父名“绥”,号为“杨州罗湖岱王”)教以《遁甲兵书》并《都天遁书》。公三复,对父说曰:“天镜地镜人镜,有用之书也。其余出天门入地户,秘局藏形,履符禁敌,皆幻语也。”父(岱王)奇之,命举秀才,补临海(临汝?)令,与民兴水利、均赋役。公,文名益达,迁秘书监著作局著作佐郎,掌三阁图书,权国子祭酒,修《三国志》未就,因直言国政,忤导子及殷仲堪,镇江陵,出为功曹,表兄胡藩劝曰:“殷侯倒戈授人,宜见机而去。”公曰:“余去殷侯,是去天王藩镇。吾所以不去者,将望兴复,以彰国耳。”藩哀之而去。遂迁为武陵太守,未之郡(一作未之任),桓元攻仲堪,堪委以长史事,公辞谢不已,又表为咨议参军。公见仲堪多疑少决,谓弟曰:“殷侯仁而无断,事必无成。”及败,文武无送者,惟公从之。路经家门,其弟遵生曰:“家有老母,欲将何之?”公曰:“今日奉养(一作奉义),惟有一死耳!弟奉养,不失子道,吾愿足矣,夫复何恨?”或劝其从桓玄。公(企生)曰:“始焉,蒙晋之恩,不能全君臣之义,继焉,蒙殷国士之遇,而又不能共殄丑类,何面目以求生乎!”玄(元)闻之大怒,遂获其兄弟。玄曰:“尔将(一作欲)何言?从吾释尔。”公(企生)日:“乞一弟,以养老母,余遂死无怨!”企生就死,遗诗三律,载《世徵集》。玄(元)释遵生。遵生於彼处假设葬地时,即背母亲携孤儿,束兄骸,潜居原祖涂埠。晋隆安己亥年(公元399年)卒,寿三十七。宋太始间,豫章太守胡藩,奉太祖玺书,申敕有司。令尹鲁攀,表其宅于南池塘,曰“一门忠孝”,立祠奉祀。尝以正月祀以中牢。唐时,裔孙请谥,太常谥曰“忠”。贞元,江西提举东阳柳贯重新牌坊。元和七年(公元812年)间,翰林学士、刑户部侍郎同平章事、赞皇李绛著传。开元丁卯(公元727年),豫章太守、曲江张九龄撰墓碣,瓜州刺史张守珪书并篆。南唐开宝(公元968—976年)间,枢密使门下侍郎陈乔,论公死难,以誌之。宋刑部(一作礼部)待郎、邑人京堂诗云:“柏林罗氏忠孝全,鲁攀牌楼万万年。”盖言一门忠孝之坊也。宗伯思先,赋邑民歌曰:“豫章松柏,留待宗伯;临汝苍生,实赖企生。”葬西冈,即今诏贤北乡四十七都。次子昌,庐于墓次,高封其茔,故今名为罗墓。西冈鈐曰:“五马并驰,走逆州塞水口鱼袋,居兑方,先富后贵世间少。”又曰:“罗氏有三墓,富贵连天府。”益言东墓及罗墓。唐开元(公元713—741年)中,有十三世孙仰山,于罗墓西北垅(一作城),置有祭田一百亩,故今名罗家田。
  配徐氏(北沥徐孺子世孙广女),封夫人(注:企生公品位不足以封“夫人”,待考);副配孔氏(浙江会稽县孔仆射孔安国女),封夫人。二妣痛夫死于非命,哀毁成疾,忌日致祭,深合古礼,终身惟服素衣。元年十二月,国子祭酒、御史大夫岭南等,使孔戬著传。俱葬西山清蓝。生子二:昱、昌。次子昌,植柏于墓次,故今名柏林。女二:长适双岭胡壮侯胡藩之子胡世隆,次适潭源邓博士邓鲁贤。
  附:罗企生传略
  公讳企生,字宗伯,豫章人,多材艺,初拜著作郎,政声大振。及殷侯(殷仲堪)引为功曹,屡迁武陵太守。未之郡,而桓元攻仲堪,时,公初咨议参军,仲堪多疑少决。公谓弟遵生曰:“殷侯仁而无断,事必无成,及败走,文武无送者,惟公从焉。”路经家门,遵生曰:“家有老母,将欲何之?”公垂泣曰:“今日之事,义必死之。尔等奉养,不失子道,一门之中,有忠有孝,吾愎(复)何恨?”或劝其诣元。公曰:“殷侯遇我,以国士不能共殄丑逆,何面目复求生乎!”(桓)元闻之大怒,遂伤之。远近悼焉。时公年三十有七。先,(桓)元以羔装遗公母胡氏,因公伤,母夫人即焚之。
  赞曰:古人有言,非死之难,处死之难也,是知殒节苟合其宜义,夫岂吝其躯,若得其所,烈士不惜其死。故能守铁石之刚励,松筠之操书,名竹帛垂像,丹青前史,以为美谈。后人仰其徽烈。重义轻生,忘躯殉节,劲松方操,严霜比烈,白刃可蹈,贞心难折,道光振古,芳流来哲。——魏收题
  按:公殉节后,豫章太守胡君藩,邑令鲁君攀,请恩,表门曰“一门忠孝”。因题其墓曰“鹬以翠没,猩以红亡,抗节弧立,贼必中伤。时既大变,直道被戕,义不可废,君恩难忘。”事详墓志。迄後,公孙智慧公,痛祖死难,筑台於屋後,以思先德。豫章太守王伦之,表彰忠义,榜其台曰“哀忠”;赐进士及第袁州通判玉山汪应辰,撰记,以附诗曰:“杜宇声声泣鶺鴒,夕阳带血满沙汀,心悬一寸追思义,情寄三间怨慕亭。梦断荆江萱草绿,愁随浩气石苔青,一门忠孝人何在,冷雨寒烟锁墓铭。”
  绥公之次子:遵生,字永伯。生东晋兴宁乙丑年(公元365年)十月初九日巳时。好学尚义,初僻(一作辟)为州祭酒,后作侍御史。未之任,因母胡氏疾,即归侍药。时,兄企生累官荆州,公扶母就养。以孝闻名,官著作郎。值桓元(桓玄)作乱,兄弟被获。兄企生抗节死难,叹曰:“兄弟之仇,义不反兵。但老母及孤侄,俱在桓贼携(一作境)内,二者势不能全。与其报不能报之仇,孰若养母抚孤,以全宗祀。”遂披发佯狂,请囚。桓元(桓玄)矜之,并感企生乞弟养母之义,遂释之。公乃扶老母及孤侄昌,归宗继嗣,并束兄骸归葬。母胡氏疾,归仙后,公庐墓三年,孝感天神,白云罩体,世称孝友。事详《江西省志》。卒葬罗舍东罗山。今涂埠庙中,有神名曰“涂埠大王”者,即公也。唐朝大历庚戌(公元770年!),江西观察使判官李秘撰墓碣。妣陶氏(江州栗里陶太守陶茂公女),封夫人(编者注:待考)。子二:昊、勗(xù,勖)。女一:适城南喻载。
  附:《江西柏林大成谱》谱首专文
  罗遵生:公讳遵生,字永伯,少颖异,恒与兄企生讲学至家国之事,治国教家,始於事亲,终於事君,乃能立人之道。及兄遇桓元(桓玄)之难,离袂时相向哭别。事母胡夫人至孝,焚裘承欢。朝夕勤菽(shū)水、问寒暄,躬亲侍养,克尽子职。及母殁,葬双岭新建桃花乡云溪寺南。公庐墓三年,衣不解带,孝感天神,白云罩体,乡人奇之,事详庙碑。屡诏不起,后,豫章太守胡公藩、邑宰鲁公攀重其孝行,奏请表其宅曰“一门忠孝”。时因亦封公为著作郎。赞曰:花萼日相辉,临袂嘱孝思,升堂闻声欬(kài),入室想容仪,默念秋云冷,高眠刻漏迟,楣间揭华匾,千古墨林漓。——胡俨题
  ——选自江西南昌柏林2003年癸未《合修罗氏大成谱》谱首专文
  ——训森《通谱》第四册第2373页
  第十八世、昊公(祝融119世孙)
  遵生长子:昊,讳友卿,字友行,号开益。生东晋元兴壬寅年(公元402年),宋元嘉(公元424—453年)间,任湖广湘阴县主簿。孝建时,升襄阳府知府。刘宋泰始(公元465—471年)初年,授侍御史。居南昌武阳渡之水西。卒于齐隆昌甲戌年(公元494年),享寿九十三岁。葬新吴龙山巅瞰井柏。配王氏(灌城王德卿公女),封夫人,葬夫墓。子一:智时。副配杨氏(杨子洲杨鹤公女),葬严坑,南向。子二:智友、智隆。女一:适双岭胡侍御史廉。
  遵生次子:勗(xù),字水卿(一作永卿)。生东晋义熙乙巳(公元405年)。徙西洋。配吴氏(新吴吴敷政公女)。子一:智衍。
  第十九世、智友公(祝融120世孙)
  昊公长子:智时,字圣孙。生刘宋元嘉庚辰年(公元440年),居南昌县祖屋,即今大安寺。因地颂名曰大安先生。配谢氏(城北谢尚书谢琼公女),合葬谢氏故居,今大安寺后夫墓傍。子二:太中、宝中。
  昊公次子:智友,字玉孙。生宋元嘉癸未年(公元443年)六月十八日丑时。元徽癸丑年(公元473年),任福建延平府学政。精于星理堪舆之学,士者称为“金谷先生”。齐建元(公元479—482)间升为长信卿(注:官职待考)。卒大同乙卯年(公元535年),享寿九十三岁。葬金谷院,在新建县桃花乡,今为石城王坟。配许氏(新吴罗塘许主簿淳士公女)。子一:温中。副配陈氏。二妣俱封夫人,合葬夫墓。子二:诚中、英中。
  第二十世、成中公(祝融121世孙)
  智友长子:温中,讳蔼阳。生宋大明庚子(公元460年)。后迁金谿(xī)县苦竹。有裔孙名“念一”,后居罗舍。“万禄”之后,迁居北沙、安仁等地立业。配孙氏(丰城县同造振公女),子三:景信、景伦、景任。
  智友次子(注:河东罗结家族):诚中,讳泰阳,字允,号胜一,宦名阿奴。生齐明帝建武乙亥年(公元495年)三月十二日亥时。大同间(公元535—547年),任福建建宁府参政,转授侍御史。以父长信卿恩,除御史,迁中散大夫。少时,同兄中阳、均阳,三人读书好学,善文辞,晓音律,登山咏风,涉水吟赋,遍历州郡。与尚书仆射沈休文为友。兄弟三人相议论,止以讲学修德为心,总部郑伯伦、陈伯之等,虽宾之檄之而不起不屈。时隐匿于秀峰之下。及后象潭有三蛟,甚为客舟之害,公遂以镇铁除之。至四岭有五虎,实为行道之患,公伏剑斩之。三洲野狐为闺德之羞,公设室以捕之,为民除害如此。迨陈天嘉二年辛巳(公元561年),豫章太守周敷,率乡民在大江之西秀峰下,立罗坊庙,即今罗中散祠,装像祀之,以酬其惠。唐大中十三年己卯(公元859年),江西观察使韦宙(疑为韦丹),上奏其功,以诚中公尝官中散,故奉旨并追封其兄弟中散大夫御灾捍患大德使。卒陈天嘉庚辰年(公元560年)八月十四日申时。事详祠记并古今志。葬刘村庙前。配杨氏(广东扬子洲杨僖、字冲隆公女),葬夫墓。子二:景显、景哲。女一,适赵丞相赵知礼。副配李氏(柘[zhè]林李信公女),葬庙前。子一:景章。女一:适新吴罗塘许道要。
  智友三子:英中,失考。
  第二十一世、景哲公(祝融122世孙)
  诚中长子:景显,讳顺。生梁绍泰乙亥(公元555年)。隋炀帝大业初年,为秘书丞。寿九十,葬吴村。配陈氏,长城(一作丰城)陈卿道臣公女,卒葬泽岭。副配吴氏,葬今丰城县罗塘。子二:万方、万邦
  诚中次子:景哲,讳庄。生陈(陈霸先)永定丁丑年(公元557年)六月初二日巳时,卒唐贞观甲辰年(公元644年),享寿八十八岁。葬金山罗桷(jué),配程氏(西昌下大村程侍郎器孙女),葬夫墓,西向。子三:官正、官达、官奉。女二:长适西昌双岭胡颖;次适丰城同造孙衍。
  诚中三子:景章,讳熙,字子元。生陈永定戊寅年(公元558年)。隋仁寿间,任河南开封府祥符县知县。后裔派居庐陵罗团,并龙泉、玉泉、石泉、钱塘、西龙等处。唐待郎淼,字宗海,赠上柱潞国公,宋殿丞觉知州,冲县令,审礼司理,日成解举,显之,衍同、衍弥、邵烈、浚尧(一作滩尧)、开应、如愚、应辰、炎子、奉贡、士天、成观、先彬,皆其后也。配赵氏(江宁尉赵梁公女);副配陈氏(陈知县陈藩公女)。子二:官连、官运(官运,字仕评,配刘氏,未详)。
  第二十二世、官奉公(祝融123世孙)
  景哲长子:官正,字证(一作字澄),号福智。生南陈太建己亥年(公元579年)。唐贞观(公元627—649年)时,任淮阳刺史。配刘氏(西山枫林刘史公女)。子二:癸、辰。倶徙居湖广湘阴县开基立业。
  景哲次子:官达。生南陈太建辛丑年(公元581年)。唐贞观(公元627—649年)时,任起居舍人。卒贞观乙巳年,寿七十五岁。配杨氏(杨林杨锦公女),合葬碣岭。子一:元定。女二:长适雩(yú)山龚怀庆,次适东源蔡弦郎。
  景哲三子:官奉,字福濬(一作福睿)。生南陈太建癸卯年(公元583年)十月廿八日酉时,景朗公继子,任山东济南府参军。配许氏(南昌新吴罗塘许景春公女),生殁失考,与夫合葬廖家巷,东南向。副配许氏,与夫合葬廖家巷,东南向。子三:元朗、元稔(rěn)、元明。女三:长适西山方居齐;次适历山冈方楷;三适高田左怀庆织染署令。
  第二十三世、元朗公(罗艺)(祝融124世孙)
  官奉长子:元朗,字恩,生南陈贞明戊申(公元588年)十二月初三日午时。隋末,由豫章南昌西山,迁于济南府历城县居焉。公原名艺,因被(蒙受、遭受)难,其后不敢显称祖讳,遂改公之名“恩”。初,为虎贲郎将,隋炀帝时为燕山王。大业十二年丙子(公元616年),转为幽州总管。至武德二年己卯(公元619年)降唐,敕封为燕郡王,赐姓“李”氏,事详唐列传。卒唐上元乙亥(公元675年),寿八十八岁(注:《唐书》载:罗艺被诛于贞观元年,即公元627年。——此说应为可信)。配秦氏(山东武卫将军秦彝之姊、秦琼元帅之姑)。彼时被难,不敢显称妣姓,(将“秦”字)除头三横,改为南昌新吴东坪)“余”氏,与夫合葬高安县景山。上、下数代,旧谱与史不合,因避难之故也。子一:世推。女一,适西昌杨林村凌元明。
  官奉次子:元稔(rèn)。生隋开皇辛亥(公元591年)六月初二日酉时。唐永微(公元650—655年)间,为门下省主书,葬新昌三(新昌山)五峰,故今名为罗溪岸。长子后,徙居靖州,即今瑞州府华林、金华等处,又于新昌新安乡居者植柏,以记柏林之恩。次子后徙珠鸡(疑为珠玑)、笼厂、天宝、珠监、西北岭等处。
  官奉三子:元明,生隋仁寿甲子(公元604年)。仍居山东历城县。
  附录:有关罗艺的资料——选自河胜《通谱》下册第433页
  北燕王,元朗公也。又名子延,后更名艺,字彦超。生南陈贞明戊申(公元588年)十二月初三日午时。隋末,由豫章南昌西山,迁山东济南府历城县居焉。后寓居湖北襄阳,投师学艺,练就一身绝技,枪法得到祖上独门传授,马上步下武功精湛,刀枪剑戟,十八般武艺无不精通。南陈时,年荒大歉,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遇太宰秦旭,见其枪法娴熟,武艺超群,收为爱将,并将其女胜珠,许与为妻。隋朝无道腐败,官僚穷奢极侈,民不聊生。三十六路英雄,纷纷举兵反隋。秦旭公则是其中精锐一路,威震中原,大败隋军。罗艺身先士卒,勇猛善战,一枝枪连败隋将韩擒虎、贺若弼、伍建章等八员大将。强渡长江,回师江北,横跨黄河,兵临河北,轻取幽燕九郡。秦旭死难后,罗艺公独自领兵取西门,破河东,夺霍州,势如破竹,杀得隋军闻风丧胆。逼得隋炀帝议和,封艺公为靖边侯,号燕山王,听调不听宣,镇守幽燕九郡。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瓦岗军大败隋军,唐王李渊大军声势浩大,直捣隋都。罗艺公知真主将至,遂佐唐反隋,败窦建德,惊走刘黑闼。唐王敕封艺公为大将军,称燕郡王。
  ——选自训森《通谱》第一册第229—232页、第四册第2374页
  “罗家智将监门后,攻战善射能弄矟(shuò,槊),天下大事君明定,奉表归国封燕王,襄阳郡望位至尊,虽有遗憾功犹在,隋唐演义传公事,贯中妙画罗家将。”
  罗艺(?—627),字子延,本襄阳(今属湖北)人也。寓居京兆之云阳,父(罗)荣,隋监门将军(官至三品,见训森《通谱》第五册第3002页)。(罗)艺性桀黠,刚愎不仁,勇于攻战,善射,能弄矟(shuò,槊)。
  大业时,屡以军功,官至虎贲郎将。(隋)炀帝令受右武卫大将军,李景节度,督军于北平,(罗)艺少习戎旅,分部严肃,然任气纵暴,每凌侮于(李)景,频为(李)景所辱。(罗)艺深衔之。后遇天下大乱,涿郡物殷阜,加有伐辽器仗,仓粟盈积,又临朔宫中多珍产,屯兵数万,而诸贼竞来侵掠,留守官虎贲郎将赵什住、贺兰谊、晋文衍等,皆不能拒。唯(罗)艺独出战。前后破贼不可胜计,威势日重。什住等颇忌(罗)艺,(罗)艺阴知之。将图唯乱,乃宣言于众曰:“吾辈讨贼,甚有功效,城中仓库山积,制在留守之官,而无心济贫,此岂存恤之意也!”以此言激怒其众,众人皆怨。既而旋师,郡丞出城候(罗)艺,(罗)艺因执之陈兵,而什住等惧,皆来听命。于是,发库物以赐战士,开仓以赈贫乏,境内咸悦。杀渤海太守唐祎(yī)等不同己者数人,威震边朔,柳城、怀远并归附之。(罗)艺黜(chù)柳城太守杨林甫,改郡为营州,以襄州太守邓暠(hào)为总管,(罗)艺自称幽州总管。
  宇文化及至山东,遣使召艺,(罗)艺曰:“我,隋室旧臣,感恩累叶,大行颠覆,实所痛心。”乃斩化及使者,而为炀帝发丧,在临三日。窦建德、高开道亦遣使于艺,艺谓官属曰:“建德、开道,皆剧贼耳,化及弑逆,并不可从。今唐公起兵,皆符人望,入据关右,事无不成,吾率众归之,意已决矣。有沮众议者必戮之。”会我使人张道源绥辑山东,谴人谕艺。(罗)艺大悦。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率表归国,诏封燕王,赐姓李氏,预宗正属籍。
  太宗之击刘黑闼也。艺领本兵数万,破黑闼弟什善于徐河,俘斩八千人。明年,黑闼引突厥,俱入寇,(罗)艺复将兵,与隐太子建成,会于洺(míng)州,因请主朝。高祖遇之甚厚,俄,拜左翊(yì)卫大将军。(罗)艺自以功高位重,无所降下。太宗左右尝至其营,(罗)艺无故殴击之,高祖怒,以属吏,久而乃释,待之如初。时,突厥屡为寇患,以艺素有威名,为夷所惮(dàn),令以本官领天节军将,镇泾州。
  太宗即位,拜开府仪同三司,而(罗)艺惧不自安,遂于泾州诈言阅武。因追兵,矫称奉密诏勒兵入朝。率众军至于幽州。治中赵慈皓不知(罗)艺反,驰出谒之,(罗)艺遂入据幽州。太宗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右武侯大将军尉迟敬德,率众讨(罗)艺。王师未至,慈皓与统军杨岌,潜谋击之,事泄,艺执(即“关押”)慈皓系狱。岌时在城外,觉变遽勒兵攻之,(罗)艺大溃,弃妻子,与数百骑奔于突厥,至宁州界,过乌氏驿,从者渐散,其左右斩(罗)艺,传首京师,枭之于市,复其本姓罗氏。(罗)艺弟(罗)寿,时为利州都督(从三品),缘坐伏诛。
  先是,曹州女子李氏为五戒,自言通于鬼物,有病癞者,就疗多愈,流闻四方,病人自远而至,门多车骑。高祖闻之,诏赴京师。因往来(罗)艺家,谓(罗)艺妻孟氏曰:“妃之贵者,由于王;王贵色发矣,十日间当升大位。”孟氏由是遽劝反,孟及李皆坐斩。
  载《旧唐书》卷五十六,第七册第2277页
  ——训森《通谱》第一册第230页载:
  罗艺(?—627年),字子延,(隋朝)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家京兆之云阳,父(罗)荣,隋监门将军。(罗)艺刚愎不仁,勇攻战,善用槊(shuò)。大业(公元605—618)中,以战功补虎贲郎将。辽东之役,李景以武卫大将军督饷北平,诏(罗)艺以兵属,分部严一。然任气,尝慢侮景,频为景辱。
  天下盗起,涿郡号富饶,伐辽兵仗多在,而仓庤(zhì,储备)盈羡,又临朔宫多珍宝,屯师且数万,苦盗贼侵掠,留守赵什住、贺兰谊、晋文衍等不能支。(罗)艺捍寇,数破却之,勇常冠军,为诸将忌畏。(罗)艺阴自计,因出师,诡说众曰:“吾军讨贼数有功,而食乏。官粟若山,而留守不赈恤,岂安人强众意耶?”士皆怨。既还,郡丞出郊谒,(罗)艺执之,什住等惧,争听命。(罗)艺即发库赀(zī,资)赐战士,仓粟给穷人,境内大悦。杀异己者渤海太守唐祎(yī)等,威动北边,柳城、怀远并归附。黜(chù)柳城太守杨林甫,改郡曰营州,以襄平太守邓暠(hào,皓)为总管,(罗)艺自称幽州总管。
  宇文化及至山东,遣使召(罗)艺,(罗)艺曰:“我,隋旧臣,今大行颠覆,义不辱于贼。”斩使者,为炀帝发丧三日。时窦建德、高开道亦遣使于艺,(罗)艺谓官属曰:“建德等皆剧贼,不足共功名,唐公起兵据关中,民望所系,王业必成,吾决归之。敢疑议者戮!”会张道源抚辑山东,亦谕(罗)艺降。武德二年(公元619),乃奉表以地归。诏封燕王,赐姓(姓“李”),豫属籍。数与建德战,多所擒馘(guó)。秦王击刘黑闼,高祖诏(罗)艺弟监门将军(罗)寿以兵从,(罗)艺自率众数万,破刘什善、张君立於徐河。黑闼引突厥入寇,(罗)艺复以兵与皇太子建成会洺(míng)州,遂请入朝。帝厚礼之,拜左翊(yì)卫大将军(正三品)。
  (罗)艺负其功,且贵重不少屈,秦王左右尝至其营,(罗)艺疻(zhǐ)辱之。高祖怒,以吏属,久乃释。时突厥放横,藉(罗)艺威名欲惮(dàn)虏,诏以本官领天节军将,镇泾州。
  太宗即位(公元627),进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罗)艺内惧,乃图反,诡言阅武。兵既集,称被密诏入朝,军至豳(bīn),治中赵慈皓出谒,遂据州。帝命长孙无忌、尉迟敬德击之,未至,慈皓与统军杨岌,谋诛(罗)艺,艺觉,执(即“关押”)慈皓。岌居外,即攻之,(罗)艺败,弃妻子,从数百骑奔突厥,抵宁州,骑少亡,左右斩之,传旨,枭于都市,(罗)寿,时为利州都督(从三品),亦及诛。
  先是,济阴女子(一作“女氏”)李,自言通鬼道,能悆(yù,愈)疾,四方惑之,诏取至京师。尝往来艺家,谓艺妻孟曰:“妃相贵,当母天下。”孟令视艺,又曰:“妃之贵由于王,贵色且发。”(罗)艺妻信之,亦赞以反,既败,与李皆斩。
  ——据《新唐书》卷八十九,第十二册第3806—3807页
  ——据训森《通谱》第5册第3008页载:
  唐代罗艺,襄阳人,封为燕王。因听谗言,受所驱使,后至反唐,致害于外戚人之手。因罗艺反叛唐朝,朝廷抄家,株(诛)灭九族,故后裔潜逃南下,涉长江,居于长江南边的一条较大支流——清江上游的山沟里。初居住地名“罗家沟”或“罗家界”,后来,外姓人知道是罗艺之子孙,所以,顺口曰“罗家将”谐音。此支后裔初来,与世隔绝,隐姓而居。后来改朝换代,复归原姓罗。原靠打猎为生,后垦种山野。现今(2005年)已繁衍3000多人。罗文珍、罗文炳兄弟,是打猎好手,其儿子枪法准,会打野鸡、野兔(编者注:待考)。

(六)淄州般阳士信公世系

第1世、士信公(珠公24世孙;祝融125世孙)
  据广州2002年岁次壬午孟秋版《中华罗氏通谱》、2007年5月版的福州《中华罗氏通谱》(上册362页)记载:元郎(朗元)公子:世推,讳士信。生隋大业戊辰年(公元608年)五月十八子时。唐初时,为河南陕州道行军总管。太宗时,年十四(公元622年),太守(郡守)张须陁击贼,士信公执长矛驰入营中,刺杀数人。须陁乘之大破贼寇。因讨贼有功,封为郯国公(从一品)。忠义佐唐,又赠护国公。卒于河南麻依县明关城中,后葬长安。详国史。配庄氏(编者注:名为庄金定),封赠护国夫人。
  据福建省公元1986年丙寅重修《闽沙罗氏族谱》载:元郎(元朗)公子:世推,名成,讳仕信。生大业戊辰年(公元608年)五月十八子时。唐初时,为河南陕州道行军总管。太宗时,年十四岁,有郡守张须陁击贼,信公执长矛驰入营中,杀数人。须陁乘之大败贼寇。因讨贼有功,封为郯国公。忠义佐唐,又赠护国公。卒于河南麻衣县明关城中,于淤泥河归天主庙为神,葬于长安。详国史。配庄氏,封赠护国夫人。乾隆丙子(公元1756年)修谱载:配程氏,葬高白云山。子二:志为、志行。传云:罗安、罗春,亦是武艺超群。
  据山东省淄博版《罗氏世谱》记载:士信公:唐初拜陕州道行军总管、绛州道行军总管。封”郯国公”,谥曰”勇”。以节义诏子孙嗣封。事详《淄川县志·忠节传》、《历城志·忠烈传》、《唐书·忠义传》。传载谱前。邑(淄川县)中四牌坊亦以”忠节”二字表之。配□氏,诰封夫人,子一:童。隋末由历城迁居般阳西门里。墓在北邙山。
  士信公生于齐郡历城县,隋末由历城迁居般(pán)阳(今淄博市淄川)城西门里。隐居于今淄川区东北隅罗村。事详《淄川县志·忠节传》、《历城县志·忠烈传》、《唐书·忠义传》。殁后,先葬关中,墓在北邙山。谥曰“勇”。或说:归天主庙为神,葬于长安,古淄川县城中四牌坊亦以“忠节”二字表之。配庄氏金定,诰封护国夫人。
  附录:有关罗士信的史料
  “智取世充千金堡,绛州总管郯国公,散财收敛裴仁基,仁义两全谥曰勇,齐郡罗氏君增辉,元和姓纂扬族名,化身罗成百姓颂,优良基因传山东。”
  《旧唐书》第十八册第5501页记载的罗士信
  罗士信,齐州历城人也。大业(公元605—618年)时,长白山贼王薄、左才相、孟让,来寇齐郡,通守张须陁(陀)率兵讨击。士信年始十四,固请自效。须陁谓曰:“汝形容未胜衣甲,何可入阵!”士信怒,重著二甲,左右双鞬(jiàn)而上马,须陁壮而从之。击贼潍水之上,阵才列,士信驰之贼所,刺倒数人,无敢逼者;须陁因而奋击,贼众大溃。士信逐北,每杀一人,辄(zhé)劓(yì)其鼻而怀之。及还,则验鼻以表杀贼之多少也。须陁甚加叹赏,以所乘马遗之,引置(?)左右。每战,须陁先登,士信为副。(隋)炀帝谴使慰喻之,又命画工写须陁、士信战阵之图,上于内史。
  及须陁为李密所杀,士信随裴仁基率众归于(李)密,署为总管,使统所部,随(李)密战王世充。士信跃马突进,身中数矢,乃陷于世充军。世充知其骁勇,厚礼之,与同寝食。后,世充破李密,得密将邴元真等,尽拜为将军,不复专重之。士信耻与为伍,率所部千余人奔于谷州。(唐)高祖(李渊)以为陕州道行军总管,使图世充。及大军至洛阳,士信以兵围世充千金堡。中有大骂之者,士信怒。夜遣百余人,将婴儿数十至于堡下,诈言“从东都来投罗总管。”因令婴儿啼噪。既而佯惊曰:“此千金堡,吾辈错矣!”忽然而去。堡中谓是东都逃人,遽出兵追之,士信伏兵于潞,俟其开门,奋击大破之,杀无遗类。世充平,擢授绛州总管,封郯国公(从一品)。
  寻,从太宗击刘黑闼(tà)于河北,有洺水人以城来降,遣(罗)士信入城据守。贼悉众攻之甚急,遇风雪,大军不得救。经数日,城陷,为贼所擒。黑闼闻其勇,意欲活之,士信词色不屈,遂遇害,年二十。太宗闻而伤惜,购得其尸,葬之,谥曰“勇”。士信初为裴仁基所礼,尝感其知己之恩,及东都平,遂以家财收敛(liǎn),葬于北邙。又云:“我死后,当墓此墓侧。”及卒,果就仁基左而托葬焉。
  中华书局版《旧唐书》卷一八七上,第十五册第4867页
  《中华罗氏通谱》第一册第240页、第四册第2375页
  《新唐书》第十八册第5501页记载的罗士信
  罗士信,齐州历城人。(隋)大业(公元605—618)时,长白山贼王薄、左才相、孟让来寇齐郡,通守张须陁率兵讨击。士信以执衣,年十四,短而悍,请自效。须陁疑其不胜甲,少之。士信怒,被重甲,左右鞬(jiàn),上马顾眄(miàn)。须陁许之。击贼潍水上,阵才列,执长矛驰入贼营,刺杀数人,取一级掷之,承以矛,载而行,贼皆眙(chì)惧无敢亢。须陁乘之,大破贼。士信逐北,每杀一人,辄(zhé)劓(yì)鼻纳诸怀。暨还,验以代级。须陁叹伏(服?),遗以所乘马。凡战,须陁先登,士信副,以为常。炀帝谴使图须陁、士信阵法,上内史。
  后,须陁为李密所杀,士信与裴仁基归密,署总管,俾(bǐ,使)统所部讨王世充。身被重创,见获於世充。世充爱其才,厚遇之,与同寝食。后得密将邴元真等,故士信稍稍疏斥。士信耻与伍,率所部千余人来降(唐)高祖(李渊),拜陕州道行军总管,因谋世充。
  士信行则先锋,反(返)则殿,有所获,悉散戏下有功者,或脱衣解马赐之,士以故用命。然持法严,至亲旧无少贷,其下亦不甚附。师次洛阳,攻千金堡,有恶言诟军,士信怒,夜遣百人载婴儿啼噪堡下,若自东都出奔者,既而阳悟曰:“非也,此千金堡耳。”因散去。堡兵开门追掠,士信伏入,屠之无类。贼平,授绛州总管,封郯国公(从一品)。
  从秦王击刘黑闼(tà)洺水上,得一城,王君廓戍之,贼急攻,溃而出。王语诸将:“孰能守此?”士信曰:“愿以守。”乃命之。士信已入,贼悉众攻,方雨雪,救军不得进。城陷,黑闼欲用之,不屈而死,年二十八。王隐悼,购其尸以葬,谥曰“勇”。
  初,士信为(裴)仁基所礼,及东都平,出家财敛(liǎn)葬北邙以报德,且曰:“我死当墓其侧。”至是,如所志。
  ——见训森《通谱》第一册第240—242页)
  ——见训森《通谱》第四册第2274—2375页)
  罗士信:原籍为“齐郡历城”人。于隋朝末年迁居淄州般阳县城里。
  隋炀帝大业(公元605-618)时期,废州改郡,以郡统县,恢复秦制。全国共设立190郡。山东地区分属15郡,其中“齐郡”的治所设在“历城”。
  大业七年(公元611),大水淹没30余郡,隋炀帝征高丽,徭役奇重,百姓穷困,天下骚动。铁匠出身的王薄(今属济南市章丘县人),自称“知世郎”,作《勿(无)向辽东浪死歌》,聚众章丘县东北部的长白山起义。章丘、邹平、长山等县的灾民纷纷响应,隋末农民大起义全面爆发。
  大业九年(公元613)冬,隋王朝集中来护儿、张须陀(tuō,或记为“张须陁zhì”)等主力,围剿长白山等起义军。
  唐朝高祖李渊武德元年(或称义宁二年,即公元618),全国罢郡为州,实行州、郡二级制。
  公元618年,王薄率军南下鲁郡(今曲阜市),折而北渡黄河,与起义军孙宣雅、郝希德等部汇合,众至十余万,南下包围章丘县城,被隋将(齐郡通守)张须陁水陆联军打败。此为古代山东内河水军作战见于史书的唯一记载。
  是年,长白山王薄、左才相、孟让攻打齐郡。张须陁率兵击敌。罗士信年方十四,个子矮但长得粗悍,请求出战。须陁怀疑其不适宜穿戴沉重的甲胄,士信十分生气,穿上重甲,行动却非常自如,上马左右顾眄(miǎn),显得很轻松,于是同意了他的要求。当时,两军阵势才列,士信手执长矛冲如敌营,刺杀数人后。取一首级往空中一掷,然后以矛挑之,“载而行,贼皆眙(chì)惧无敢抗”。乘敌慌乱之际,须陁、士信等领兵大破敌阵。是年十二月,张须陁被李密所杀。
  武德二年(公元619),罗士信归降高祖李渊,拜陕州道行军总管。
  武德三年(公元620)五月,李世民率军进击王世充。王世充降唐。
  武德四年(公元621),七月,窦建德于长安被害,其部下刘黑闼起兵漳南。
  武德五年(公元622),罗士信跟随秦王李世民进攻刘黑闼(tà)于洺水占领一座城池,先是由王君廓戍守。刘黑闼调集部队进行反击,形势十分危机。王君廓问诸将“谁能在此坚守”?士信慨然应允“我愿守”!当时,雨雪交加,援军无法前来,而刘黑闼攻势迅猛,城池终于被攻破。罗士信被执,刘黑闼想让他归顺,却遭到严词拒绝,于是被杀害,年仅23岁。谥号“勇”。(注:在《世谱》中,士信公被记为28岁,可能不确。据《资治通鉴》的作者考证认为:罗士信当死于大业十二年(公元616),时年应为20岁。——此说较为可信)。
  罗士信每次行军作战,他进则先锋,退则殿后。战斗中得了战利品,全都散赠部下。对有大功者,甚至脱衣解马以赠,因此,兵士乐于争先恐后为其效命。他执法森严,即使是亲戚故旧,也决不姑息。
  公元1994年修谱时,淄川区昆仑镇43世孙罗庆昌为士信祖绘像且撰写楹联:“祖士信、迁般阳、开唐功勋、威名华夏、一千四百载,赖祖德、家族旺、历经七朝、遍及鲁中、子孙满堂红。”
  勇猛善战的罗士信
  罗士信,齐州历城人。随大业时,长白山王薄,左才相、孟让攻打齐郡。通守张须陁率兵击敌。罗士信年方十四,个子矮但长得粗悍,请求出战。须陁怀疑他不适宜穿戴沉重的甲胄,士信十分生气,穿上重甲,行动却非常自如,上马左右顾盼,显得很轻松,于是同意了他的要求。
  当时两军阵势才列,士信手执长矛冲如敌营,刺杀数人后。取一首级往空中一掷,然后以矛挑之,“载而行,贼皆眙惧无敢左”。乘敌慌乱之际,须陁领兵大破敌阵。
  以后,须陁被李密所杀,士信降唐高祖,拜陕州道行军总管。
  每次行军打仗,他进则当先锋,收兵时为殿后。战斗中得了战利品,都散赠给部下。对有功者,有时脱衣解马赠之,因此兵士乐于争先恐后为其效命。他执法森严,即使是亲戚故旧,也决不姑息。
  他跟随秦王李世民进攻刘黑闼,占领一座城池,由王君廓戍守。刘黑闼调集部队进行反击,形势十分危机。王君廓问诸将:“谁能在此坚守?”士信慨然应允:“我愿守!”
  当时,雨雪交加,援军无法前来,而刘黑闼攻势迅猛,城池终于被攻破。罗士信被执,刘黑闼想让他归顺,却遭到严词拒绝,于是被杀害,年仅28岁。谥号“勇”。
  (——训森《通谱》第四册第2374—2375页)
  《资治通鉴》中有关罗士信的记载
  据中华书局版《资治通鉴》第12册(5654—5670页)记载:
  隋纪五,炀帝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秋,七月……山东、河南大水,漂没三十余郡……(第5654页)平原东有豆子岗(帝改德州为平原郡,岗,各朗翻,盐泽也)(第5656页)……大业九年癸酉(613)……惟齐郡丞閺(wan)乡张须陀(tuo),得士众心,勇决善战。将郡兵击王薄于泰山下……(第5669页)
  历城罗士信(历城县,旧置济南郡,隋为齐郡治所),年十四,从须陀击贼于潍水上(潍水,在北海郡下密县)。贼始布陈(阵),士信驰至陈前,刺杀数人,斩一人首,掷空中,以矟(shuo,槊)盛之(矟,色角翻。盛,受也,时征翻),揭以略陈(揭,担揭也);贼皆愕眙(chì),莫敢进。须陀因引兵奋击,贼众大溃。士信逐北,每杀一人,劓(yì)其鼻怀之,还,以验杀贼之数;须陀叹赏,引置左右。每战,须陀先登,士信为副。帝(隋炀帝)遣使慰谕,并画须陀、士信战陈(阵)之状而观之。(第5670页)
  据中华书局版《资治通鉴》第13册(第5859—5947页)记载:
  卷一百八十七,唐纪三: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秋,七月……王世充遣其将罗士信寇谷州,士信帅其众千余人来降。先是,士信从李密击世充,兵败,为世充所得,世充厚礼之,与同寝食。既而得邴(bing)元真等,待之如士信,士信耻之。士信有骏马,世充兄子赵王道询欲之,不与,世充夺之以赐道询;士信怒,故来降。上(唐高祖李渊)闻其来,甚喜,遣使迎劳,赐帛五千段,廪食其所部,以士信为陕州道行军总管。……(第5859页)
  冬十月……行军总管罗士信帅勇士夜入洛阳外郭,纵火焚清化里而还。壬戌,士信拔青城堡。(第5869页)
  卷一百八十八,唐纪四:武德三年庚辰(公元620年),夏,四月,……罗士信围慈涧(该地属河南郡),王世充使太子玄应救之,士信刺玄应坠马,人救之,得免。(第5880页)……冬十月,……甲辰,行军总管罗士信袭王世充硖(xiá)石堡,拔之。士信又围千金堡,堡中人骂之。士信夜遣百余人抱婴儿数十至堡下,使而啼呼,诈云“从东都来归罗总管”。既而相谓曰:“此千金堡也,吾属误矣。”即去。堡中以为士信已去,来者洛阳亡人,出兵追之。士信伏兵于道,伺其门开,突入,屠之。……(第5892页)
  卷一百九十,唐纪六: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春,正月……获刘黑闼尚书刘希道,引兵与秦王世民会洺州。
  刘黑闼攻洺水甚急,城四旁皆有水,广五十余步,黑闼于城东北筑二甬道以攻之;世民三引兵救之,黑闼拒之,不得进。世民恐王君廓不能守,召诸将谋之,李世勣曰:“若甬道达城下,城必不守。”行军总管郯勇公罗士信请代君廓守之。世民乃登城南高冢(段王墓),以旗招君廓,君廓帅其徒力战,溃围而出;士信帅左右二百人乘之入城,代君廓固守。黑闼昼夜急攻,会大雪,救兵不得往,凡八日,丁丑,城陷。黑闼素闻其勇,欲生之,士信词色不屈,乃杀之,时年二十。……(注解:经八日,昼夜被攻,木石俱尽,士信被左右执之以降贼。五年正月,城陷。……《高祖实录》:士信死时年二十八。《旧传》云:年二十。按士信始从张须陀击王薄等,时年十四,若死时年二十八,则在大业四年(公元608年),于时王薄未为盗。年二十,则在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是岁须陀死。今从之。)(第5947页)
  关于唐枣碑(有枣树照片)
  《唐枣》碑,乃由庆云县筹措资金,该县文化局督办,泰山石料厂刻制。碑料为济南粟山花岗岩,高两米,宽八十公分。正面“唐枣”两个大字,由山东大学教授、中国著名书法家蒋维崧先生书写。篆书雍容典雅,遒劲灵秀,实为书法珍品。背面碑文,由笔者(张连生)撰写,领导及诸位同仁,多次商榷修改,最后由蒋维崧先生过目并修改定稿。碑文共三百三十五个字,乃山东艺术学校宗维成教授所书。宗老虽已七十六高龄,三百余字楷书,一丝不苟,笔意到,平正峭劲,清新俊逸,是不可多得的书法佳品。树碑并立,相得益彰,必将为庆云这块古老的土地增光添彩。
  附录:唐枣碑碑文(325字)
  唐枣,亦称枣寿星,位于后张乡周尹村东北一里许,北傍漳卫新河,东临漳马河,相传为隋末唐初所植,其清荫红枣惠及人间千载而不衰,实乃世之奇珍。据载:瓦岗英雄罗成,曾于此树系马息鞍;明燕王扫北至此,忽降大雾,凡匿于树下百姓均免于难。民间传说虽无籍可考,然世人皆视唐枣为奇木。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欲伐此树,村民冒死相护,中华之浩气使敌不敢妄为。唐枣虽饱经沧桑,屡罹兵燹,仍根固叶茂。今树高约计二丈,胸围丈三有余。坐北南观,贞斡似镂龙雕凤,苍劲俊逸,由南观北,则腹腔空可以容人,偏枝虽多枯槁,主枝仍甚繁茂。初夏花开,蜂飞蝶舞,仲秋果熟,叶碧珠红,年可收长红枣百余斤。四方游客慕名而至,或以丹青,或以词赋,写其壮观、颂其寿永者代不乏人。此树已载入《中华名胜大辞典》。公元一九七九年,曾砌围栏立钢架,予以佑护。今逢建国四十周年,复加修葺,以期千秋古树与世恒昌。公元一九八九年十月一日立石。
  中共山东庆云县委员会
  山东省庆云县人民政府
  (选自《德州文史》第二辑(风物专辑)第184—186页)
  王培荀(清朝淄川人)《乡园忆旧录》(第440—441页)中记载的罗士信
  历城西郭黑龙潭侧,有唐护国公秦叔宝故里碑。裔孙犹存,居县之东北五十里唐家道口。或云其墓在此,未详也。迄今西关市间贩鬻棉花者,皆秦氏收地租。俗传秦(叔宝)与罗士信为戚谊,罗氏亦来收。按:罗士信,《唐书》为立传,武臣,以节著,历城、淄川两县志中皆载,莫定其为何地人。以予考之,吾淄人也。里巷妇孺皆呼士信为罗成,士信或以字行。淄邑七里菴有罗成墓,石虎犹存,石人半身埋土中。坟小而碑甚巨,字虽残阙,大略可读,云:昔太公有勲劳于周,封之以齐;罗成有大勲劳于唐室,封为越国公,自历城以西,属护国公;历城以东属越国公,盖食邑即在其乡。唐时实封,不似宋之虚名。据此,其为淄人无疑。历城毫无故迹可考,或迁于历下,仍葬故里。录此以补史传之缺。
  余以罗士信为淄人,第以碑为据,反复推求,亦多可疑。秦叔宝封胡国公,兹云护国公,《唐书》或称武卫大将军、辅国大将军,不应称公。史例,列传以字行者,必开卷表明。《唐书》士信本传无此文。士信封郯国公,而碑称“越国公大元戎罗成”。士信为裴仁基所礼,感知己之遇,云死后必依其侧,后果葬裴仁基墓左。按:唐平东都,仁基被诛,葬洛阳北邙山,则士信不应在淄。唐山东武臣封公者,尚有二人:褒国忠壮公临淄段志元;东阿程知节(泸国公),别无功臣姓罗者,则罗成非另一人可知,或碑立于其祖墓。碑首篆字大如碗,回里时当再考。第墓久平,所有小坟不知后来谁何?(历城城内罗姑井,云即士信故宅,今井亦无考)。
第2世、童公(珠公25世孙;祝融126世孙)
  世推公长子:志为公,原名通(童),改名照,一字君用。袭封郯国公。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八月十二日戌时生,卒武则天丁酉年(公元697年),享年七十二。居今东乡罗坊稽山。唐太宗议(通公)为御子,称皇儿。元帅尉迟恭亲征扫北,彼时被困,程咬金奉旨回朝领兵,公考取胜,为二路元帅。后薛仁贵征西,公转为先锋,有功于唐,赠潞(越)国公,赐姓李。先妣应氏,娶建城调露鄉应刺吏智项孙女。公葬漕城(即罗公山),载(战、戟)溪兵部侍郎龚赏志墓。妣殁,葬高安白鹤山后。生子四:尹泰(尹太)、尹甯(尹宁)、尹瞻、尹穆,四子皆繁衍于南方。
  复妣(配)史大奈将军女,诰封夫人,生子三:章(傽)、英、昌。其中:五子章、六子英、七子昌:三兄弟后裔孙,均居山东历城县,至今昌盛。
  世推次子:志行,失考。
  附录:扫北二路元帅志为公(——见河胜《通谱》下册434页)
  志为,字照,生于唐太宗贞观丁亥(公元627年)八月十二日戌时。东乡罗坊稽山人,自小赖母谆谆教导,尊师勤学,苦练罗家枪法,立报国大志。贞观末年,唐太宗与元帅尉迟恭亲征扫北,被困木阳城。时,程咬金奉旨回朝领兵救。当朝丞相魏征告示:校场比武选将。正是男儿报国之时,志为公毅然提枪奔赴校场,通过三场考核,马上功夫,马下步战,行军布阵,均获得主考赞许,并战败各路英雄,一举夺取帅印。受封二路扫北元帅,领兵直抵木阳城。志为提一支回马枪,专挑敌人上将,勇敢善战,势如破竹,败番王,杀敌主将,遂解木阳之困。唐王李世民甚悦,收其为爱将,认其为御子。世称“罗通扫北”故事,家喻户晓,即赞志为公也。后薛仁贵征西,公为先锋,先锋,遇敌杀敌,陷阵冲锋,逢山过山,逢战必胜,逢攻必克。志为公以身作则,事事皆模,视兵卒如同兄弟。西征成功后,志为公被敕赠越国公。
第3世、傽(章)公(珠公26世孙;祝融127世孙)
  罗傽(罗章):志为之五子,袭封”郯国公”。配□氏,诰封夫人,子二:奭(shì)、哲。
  附录:
  志为长子:尹泰(尹太),讳昌逊,又名锜(qí),直学士。公葬吴村象形壬山丙(西)向,配梁氏,葬高安飞霞(飞遐)山。子二:怀槐(槐大)、怀洛(槐洛)。
  志为次子:尹宁(尹寗),字廷春,避讳改宁。生唐永徽庚戌(公元650年)十二月初六日子时。则天无道,隐逸不仕。因难,由历城回祖籍豫章西山黄古巷。历数年,又迁浙江绍兴府会稽县。殁于天宝甲申(公元744年),寿九十五。妣胡氏,太州胡德公女(胡氏),合葬会稽城东。生子三:怀洛、怀操、怀持。
  志为三子:尹瞻,数传至明智达(后裔孙昭,名智挞),入庐山学禅,载南阳康志。
  志为四子:尹穆,数传善道自净(后裔孙,善道自然静,),居长乐,载南阳(南康)志。
第4世、奭(世)公(珠公第27世孙;祝融128世孙)
  奭(世):配□氏,子一:祥卿。
第5世、祥卿公(珠公28世孙;祝融129世孙)
  罗祥卿,配□氏,子一(在宫)。其叔伯兄弟”祥儒”为始修谱者。
第6世、在宫公(珠公29世孙;祝融130世孙)
  在宫:配□氏,子二:佶、凤。
第7世、佶公(珠公30世孙;祝融131世孙)
  佶(jí):配□氏,子二:举、隲(zhì)。
第8世、举公(珠公第31世孙;祝融132世孙)
  举,配□氏,子二:烒(shi)、焕。
第9世、焕公(珠公32世孙;祝融133世孙)
  焕,配□氏,子一:达方。
第10世、达方公(珠公33世孙;祝融134世孙)
  达方,配□氏,子一:致和。
第11世、致和公(珠公34世孙;祝融135世孙)
  致和,配□氏,子一:潜。
第12世、潜公(珠公第35世孙;祝融136世孙)
  潜,配□氏,子二:渤、浩。五代纷争之会,族属逃散,后无所考,惟公避居诸城,慎守谱牒,世系详明,以下四世坟墓,后迁葬淄川县城南二里乡苏王庄巽(东南)隅。
第13世、浩公(珠公第36世孙;祝融137世孙)
  浩,赠太常寺卿。配□氏,诰封淑人,子一:巨源。时在五代十国末。
第14世、巨源公(珠公第37世孙;祝融138世孙)
  巨源,赠御史大夫,配□氏,诰封淑人。子一:仲宣。时在宋初。
第15世、仲宣公(珠公第38世孙;祝融139世孙)
  仲宣,字灿臣,赠工部尚书,加赠金紫光禄大夫。配孙氏,赠高密郡太夫人,子二:希古、希道。墓移淄川县苏王庄巽隅。希道公,至和甲午(公元1054年)乡贡举人,调恩州清阳主簿,未赴而卒。
第16世、希古公(珠公39世孙;祝融140世孙)
  罗希古,天圣辛未(北宋仁宗,公元1031)进士,仕至大名府知府,德性浑厚,才学卓异,以经术登第。弱冠即连登云路,屡为大理寺审刑官。明达平恕,出贰雄藩典名城,所至有遗爱(即:所到之处多办实事,留下关爱之心),人皆颂歌之,此诚科第之英才,仕途之名宦也。以朝议大夫致仕。元丰八年(北宋神宗,公元1085)加封中散大夫。配□氏,诰封恭人,子三:民先、孝直、孝先。以上四世皆窆(biǎn)于诸城县。公归(返迁)淄川大昆仑,并启四世还葬于七里庵西苏王庄巽隅。公之墓亦在此,有碑(神道碑)焉。载《淄川县志》。谱载:希古公第三子罗孝先,为熙宁乙卯(公元1075年)乡举人,任应天府尉。
  宋故赠金紫光禄大夫罗公神道碑(全文)
  元丰八年(公元1085)春,天子新即位,乃大赉(lài,赏赐)群臣,虽已告于朝、退休里闬(hàn)者,咸赠秩爵,又推宠于亲无(一作“亡”)间存亡,于是,朝议大夫致仕,罗公(罗希古)得迁为中散大夫。中散之皇考(罗仲宣)工部尚书,得加赠为金紫光禄大夫。中散公(罗希古)既已荣上之赐,且思有以发扬光禄之潜德,乃嘱于里人王积中曰:吾父虽生不见知于世俗而殁(mò),乃见褒称于天子,虽昔无一命,而今乃官列二品,为善之报亦可亡憾矣。唯是墓隧之间,于今得有碑,以昭示后世,求铭于人,无如子宜,谨状其行实之一二以告子,其为吾父铭之。积中辱知与中散公甚厚,乃不能辞。唯光禄公,讳仲宣,字粲臣,密州诸城人,曾祖(罗)潜,祖(罗)浩,父(罗)巨源,皆不仕。公少朴,重喜读书,不以书资进取,而独取圣贤要语以履之,敦慈和惠,孝于亲,睦于宗族,忠信于其朋友,乡人皆爱,敬之为善人君子。父死既葬,庐于墓侧哭,昼夜不止,亲友不堪其哀,数劝还舍,不从,合闾里恳请之,不得已,逾三月乃归,毁瘠(jī)以终其丧。尝有相者告公,曰公他日必贵,何不求仕?公曰:吾于世物一无所嗜,唯嗜为善,况声利本无意,安得贵!吾有二子,尝教之使就科举,其成与否,有不在己者,吾不责此。吾所以贵之者第,使不为不善。尔故常择师儒,以教其子。其后二子,皆以经术获第:长曰希古,即中散公也,屡为大理审刑官,明达平恕,多有阴功,在人出贰雄藩典名城,休声美实,洋溢中外,所至有遗爱,人皆颂歌之;次曰希道,调恩州清阳主簿,未赴而卒。公(罗仲宣)于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十一月六日以疾,终于家,享年四十有六;夫人孙氏先公而殁,今赠高密郡太夫人。孙三人:长曰民先(民贤),光州军事判官;次曰孝直,早亡;次曰孝先,应天府宁陵尉,任满而亡。孙女四人:长适建州关隶县令卜早;次适进士张祐;次适龙州江油县令朱良弼;次适乡贡进士李尧臣。曾孙二人:长曰居正,次曰安祖,皆太庙斋郎,而居正早亡。公始窆(biǎn,埋葬)于诸城,中散公后家于淄(川),乃于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八月庚申,举公与夫人之丧并三世祖属之丧,皆葬于淄川之孝感乡(编者注:应为孝义乡)柏多里。公始亡,时中散公方为海州朐山尉膺子之禄未久,而又年末及倦,乡人咸呼“天日报德何约也”!
  至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中散公登朝,始赠公为大理评事,乡人已为荣矣。中散公后益贵显,公之封典日益加,今则“金紫”重号,上亚三公,宠厚恩隆,耀荣幽显,又得纪德丰碑以暴白为善,有子之庆,然后知天之报公者大而无穷也。
  呜呼!今人之冒耻竞进,触刑祸不知止,贪得苟取,褒资殖产,务为不可撼动,计者其实皆为子孙虑耳,然或颠踣(bó)以死,不得厌所欲,幸得所欲而身死名灭,子孙不得有,至转落为沟中瘞(yi,掩埋)者皆是也。光禄公独能不乐声利,而唯以善遗其子,其子卒为当世名卿,以大其门,未尝为不朽计,卒能垂荣不朽,其贤于人也。远矣!乌得不铭。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春碑具,乃刻词而铭焉。
  铭曰:邈哉罗国,颛帝之裔,厥后子孙,因国为氏;或齐或魏,播迁东北;至唐有闻,郯公垂烈;三代绍威,乘时振发,公出诸城,潜光晦德;以善遗子,不诘其成,卒能有成,为世名卿;邦有宠光,章金绶紫,天子赠公,荣动闾里;始疑其约,今享其丰,揭铭以碑,照耀无穷。
  乡贡进士、里人王积中撰。刊者:苏从礼
  承议郎知大明府元城县、事武骑尉——苏企书丹
  朝奉郎通判淄州军兼内劝农事护军——邵奎篆额
第17世、民贤公(珠公40世孙;祝融141世孙)
  民贤(罗民先),嘉祐丁酉(北宋仁宗,公元1057)京贡举人,任光州军通判,配□氏,例封安人,子二:居正、安祖。
  罗孝先为熙宁举人,任应天府尉。
第18世、居正公(珠公41世孙;祝融142世孙)
  居正,国学生,任太庙斋郎。配□氏,例封孺人,子四:准、粹、纯、确。
第19世、准公(珠公42世孙;祝融143世孙)
  准,配□氏,子二:道行、道立(罗道立为今淄川区大昆仑地区属祖)。
第20世、道行公(珠公43世孙;祝融144世孙)
  道行,配□氏,子一:存诚。
第21世、村埕公(珠公44世世孙;祝融145世孙)
  村埕,原名存诚。配□氏,子二:翱、翔。
第22世、翱公(珠公45世孙;祝融146世孙)
  翱(áo),配□氏,子三:克济、必济、既济。
第23世、克济公(珠公46世孙;祝融147世孙)
  克济,配□氏,子二:太、望。
第24世、望公(珠公47世孙;祝融148世孙)
  望,配□氏,子二:坫(diàn)、失讳。
第25世、坫公(珠公48世孙;祝融149世孙)
  坫,配□氏,子一:想原。明永乐初移居新城(今桓台)县东关。
第26世、想原公(珠公49世孙;祝融150世孙)
  想原,赐赠承德郎。配□氏,赐赠安人,子三:显、兴、顺。
第27世、兴公(珠公第50世孙;祝融151世孙)
  兴,配□氏,子三:齐、治、臻。移居桓台县田庄镇旬召庄。
第28世、齐公(珠公第51世孙;祝融152世孙)
  齐,籍墨云军。配□氏,子三:逢吉、失讳、逢秋。
第29世、逢吉公(珠公第52世孙;祝融153世孙)
  逢吉,配□氏,子一:可求。
第30世、可求公(珠公第53世孙;祝融154世孙)
  可求,配□氏,子三:玘(qǐ)、瓒、棐(fěi)。
第31世、玘公(珠公54世孙;祝融155世孙)
  玘,配耿氏,苦志守贞,善事舅姑,入节孝祠。子三:英节、英选、英聘。
第32世、英节公(珠公55世孙;祝融156世孙)
  英节:配□氏,子一:云。
第33世、云公(珠公56世孙;祝融157世孙)
  云,配□氏,子三:文炳、万希、万有。
第34世、文炳公(珠公57世孙;祝融158世孙)
  文炳,邑庠生。配□氏,子五:褒、衮、褧(jiǒng)、襄、裳。
第35世、褒公(珠公58世孙;祝融159世孙)
  褒,配□氏,子三:绵宗、继宗、虎宗。罗绵宗、罗继宗兄弟二人由新城县旬召庄迁居尹家坞(今张店区卫固镇区西尹村),继宗固守本姓,绵宗更姓入赘,当了本村苗姓家的养老女婿,故村中世传“苗罗一家”。
第36世、继宗公(珠公59世孙;祝融160世孙)
  继宗,配□氏,子三:德功、德宽、德言。(德功公之重孙第63世全周公一支由西尹村迁居中埠镇郭家庄)。
第37世、继宗公(珠公60世孙;祝融161世孙)
  德言,字泽久,邑庠生,配□氏,子一:失讳。
第38世、□□公(珠公61世孙;祝融162世孙):(失讳)
  (失讳),配□氏,子一:君重。
第39世、君重公(珠公62世孙;祝融163世孙)
  君重,配孙氏、张氏,子一:济周。
第40世、济周公(珠公63世孙;祝融164世孙)
  济周,配孙氏,子一:廷义。
第41世、廷义公(珠公64世孙;祝融165世孙)
  廷义,配朱氏,子一:象瀹。
第42世、象瀹公(珠公65世孙;祝融166世孙)
  象瀹(yuè),配乔氏,子二:维贞、维云。
第43世、维云公(珠公66世孙;祝融167世孙)
  维云,配卫固镇小寨村杨氏,子三:懋崘、懋岗、懋峥。
第44世、茂岗(珠公67世孙;祝融168世孙)
  茂岗,字崑山,生于1917年。娶妻卫固镇傅山村朱秀美。子二:光福、光洲。
第45世、光洲(珠公68世孙;祝融公169世孙)。娶妻卫固镇傅山村傅爱芳。

TOP

第三部分 山东历城士信公世系资料
(一)淄博地域的罗氏宗谱及线索

  据明朝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淄川县志》记载:“唐,罗士信,高祖时为陕州道行军总管,以为烈著名。”此处的罗士信,被广泛作为古典小说《隋唐演义》中的艺术人物“罗成”的化身。但在正史及《世谱》中,没有确切的材料能够证明“罗士信”就是“罗成”。
  旧《济南府志》把罗士信(公元599—622年)列为历城县(今济南)人,罗士信14岁时,为隋朝大将张须陁(或记为“张须陀”)麾下偏裨(pí,副将),后归瓦岗军,又归唐,骁勇善战,屡建功勋。20岁任绛州总管,封郯国公。后为刘黑闼(公元?—623年)所败,被杀时仅28岁(但在文学作品中写为23岁)。自此而后,23岁的年龄被称作“罗成关”(即青少年男子的灾厄之年)。今(历城)县东巷罗姑泉处,传为罗士信的故居所在。
  在民国9年(公元1920年)《淄川县志·忠节传》和《淄川县志·三续世职》中分别都有记载。
  忠节传云:唐罗士信,邑(淄川)人,后迁历下(济南)。年十四,齐郡守张须陁击贼潍水上,士信请自效,须陁少之,士信怒披重甲左右鞬,上马顾盻(xī)。须陁壮而许之。阵始列,士信执长矛驰入贼营,刺杀数人,取一级掷之,承以矛戴而行,贼皆眙(chì)惧,无敢亢。须陁乘之大破贼。(罗士信)后归李密,为王世充所获,复降高祖(李渊),拜陕州道行军总管,封郯国公。从秦王(李世民)击刘黑闼,守洺水城,城陷不屈而死,谥曰“勇”。初,士信为裴仁基所礼,及东都平,出家财敛葬北邙,以报德,且曰:我死当墓其侧,后如其志葬焉。《唐书·本传》曰“历城人”,旧志曰“邑人,迁历下”,未知所本,姑仍之。
  三续世职云:罗童,字君用,以父士信袭封郯国公。罗章,童之子,袭封郯国公。
  案县旧志载:”士信,淄州人,后迁历下。《济南府志》载:士信,历城人,后迁淄州。今于南乡罗姓家觅得族谱,内载:士信,历城人,迁居淄州西门内,历十二世,至五代(公元907—960年)纷争之,会族属逃散,后无所考,惟有名(罗)潜者,避居诸城,慎守谱牒,世系详明,以下四世俱葬诸城,至五世(罗)仲宣,以子(罗)希古贵,赠工部尚书,始复回淄州,并迁葬潜以下四世之墓,于淄州城南苏王庄巽隅卜茔兆焉。今翁仲碑志尚存。“
  据《淄川县志》记载:”宋(朝)罗希古,(祖)先为密州诸城人,迁于淄。以经术登第,屡为大理审刑官,明达平恕,出贰雄藩典名城,所至有遗爱。以朝议大夫致仕,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迁中散大夫。”
  今淄川区二里乡苏王庄村东南,曾遗有“宋(朝)紫光禄大夫罗公神道碑”。据《淄川县志》记载:“罗仲宣神道碑,正书元祐三年(公元1088)”。“罗希古墓,邑南七里店(今属淄川区二里乡)西有碑。”《淄川县志》卷七及《罗氏世谱》中均记载了全文。

(二)淄博各地区各村寨辈名对照

  第26世:原
  第30世:尚、可
  第31世:应、(或以单字三滴水旁)
  第32世:绣、尽、(或以单字木字旁)
  第33世:国、从、英、士
  第34世:文、臣、思
  第35世:世、继、先、有、振、天
  第36世:允、宜、远、在、天、宗、子、桂、闻、世、文、晋、福、(或以单字心字旁)
  第37世:祯、宗、应、亦、焕、仕、秉、文、相、万、启、德、思、常、清、国
  第38世:元、新、肇、修、正、蔓、凤、锡、大、丕、开、明、琳、长、承、添、永、际
  第39世:昆、特、元、镇、汉、永、贵、司、之、修、记、其、万、盛、峰、兴
  第40世:敬、太、咏、启、汝、登、员、峰、英、上、周、学、际、福、成、继、运、心
  第41世:建、廷、宝、魁、青、蔓、廪、云、存、嬴、广、起、裕、亭、兴、希、鸿、凤、殿
  第42世:象、广、洪、万、颜、毓、才
  说明:
  ①本地域自25世以前上,全族未形成规范辈名。自从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公元1994年修谱时统一制定,自42世“象”字辈起,必须遵照下列名辈取名:即“象、维、懋(或茂)、光,汉、公、怀、芳;保、家、兴、庆,兆、隆、传、长;克、绍、鸿、烈,峻、发、吉(或祯)、祥”;同、丰、顺、至,周、年、宁、康(“康”为73世)。
  ②截止1994年底,本地域已经蕃衍最盛至第49世“芳”字辈。
  ③古齐郡的罗士信世系,绝大部分聚居于今山东省淄博市的淄川区和桓台县。
  ④历史上有记载、有大成就的名人主要有:一世祖(唐)罗士信;十六世祖(宋)罗希古。

(三)淄博罗氏族人播迁概况

  1世:罗士信,自历城(今济南)迁居般阳(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
  12世:罗潜,自般阳避居山东省诸城县
  16世:罗希古,自诸城县迁返今淄博市淄川区的罗村及大昆仑地区
  25世:罗坫,自淄川县迁居今淄博市桓台县
  25世:罗垣,自桓台县迁居乐陵县杨安镇杨家庄
  25世:罗培,先自桓台县迁居临淄县,越六世后迁居安丘县白坟河南庄
  25世:罗壁,明朝初年迁居安丘县谢家庄;36世:罗世官,自桓台县迁居安丘县;40世:罗敬嵋,自昆仑迁居安丘县城东(距城四十里)
  28世:罗臻(罗蓁),自淄川区昆仑迁居莱芜县小高庄,31世:罗应诚,自莱芜县小高庄迁居枣林;32世:罗凤岗,携长子罗应龙自杨家寨迁居莱芜县盐庄;36世:罗珏,自杨家寨迁居莱芜县盐庄;40世:罗继利,自泉头迁居莱芜县五色埃
  34世:罗爌,自南罗家庄迁居济南西大刘庄
  35世:罗茂,自桓台县东关迁居蒙阴县东如来村。时为清初,茂生五子:长支声远,定居城东宋家庄;二支武远,迁居莒县;三支文远,迁居城西北白杨庄;四支治远,迁居滕县;五支迁居沂水。
  37世:罗焕章,又自蒙阴县宋家庄迁居江苏省邳州市新集乡罗塘村;38世:罗闻,又自蒙阴县宋家庄迁居沂水县花石沟;42世:罗广宁,又自蒙阴县宋家庄迁居沂州兰山县老小屯;43世:罗奉晋,又自蒙阴县宋家庄迁居江苏省铜山县白家楼。该支系截止1994年,已历经14世,约计300余年。
  35世:罗进公,自桓台县迁居沾化县罗家场
  35世:罗振兴,自桓台县迁居高苑县(今高青县)樊家林;38世:罗正孟,自桓台县迁居高苑县河东庄;39世:罗元吉,又自樊家林迁居高苑县龙王套;40世:罗学理,自底桥街迁居高苑县大蔡家;42世:罗象坊,自罗道迁居高苑县泊茔;44世:罗茂富,自棘托迁居河北省南皮县底桥街,至45世:罗光正,又由南皮县底桥街迁居山东省高青县大蔡家
  37世:罗钦,自北岭迁居益都县黑旺庄
  37世:罗思刚,迁居顺天府(北京)
  37世:罗德祯,自昆仑迁居蒙阴县杨庄
  38世:罗蔓信,自南罗家庄迁居博兴县魏家庄(现居西闸);41世:罗东魁,迁居博兴县魏家庄
  38世:罗正杰,自桓台县北岭迁居泰安县
  38世:罗德祯,自昆仑迁居沂源县杨庄
  39世:罗元叙,自北岭迁居临朐县杨家庄
  39世:罗贵杰,自马家桥迁居邹平县郭家庄;40世:罗汝楷,自史家庄迁居邹平县田家官庄;40世:罗学渭,迁居邹平县罗三里;40世:罗英义,迁居邹平县陈度村;41世:罗宝廷、罗宝秀,自南罗庄迁居邹平县牛家子;44世:罗茂成,自罗道迁居邹平县陈度庄
  40世:罗学珠,自南罗家庄迁居易州(河北省)涞水县王郭庄
  40世:罗学致,自荆家庄迁居顺天府(北京)
  40世:罗学襄、罗学武,自桓台县旬召迁居关东宽城
  40世:罗学魁,迁居辽宁省红树沟;43世:罗维烟、罗维同,自北岭庄迁居高苑县南门里,后世又迁居辽宁省红树沟
  40世:罗咏明,自昆仑迁居沂源县曹家庄;40世:罗咏泉,迁居沂源县灰水峪;41世:罗廷杆,自灰水峪迁居临朐县暴庄
  41世:罗存太,迁居新泰县柳子沟村
  41世:罗宓廷,自罗道迁居山西省介修县;41世:罗应廷,自罗道迁居山西省屯留县滚村;41世:罗翥廷,自史家庄迁居山西省相元岭北阎庄村;41世:罗兰享,自旬召迁居山西省平阳府赵城县东董村;41世:罗禀文,自傅家坡迁居山西省洪洞县;41世:罗建楷、罗建阶,自昆仑奎四迁居山西省高陵县;42世:罗象嶒(增),自史家庄迁居山西省潞城县安场镇;42世:罗象随,自罗道迁居山西省延安沂川;42世:罗象峦,自史家庄迁居山西省屯留县王村庄;43世:罗维钉,迁居山西省屯留县黄雁北大向庄;43世罗维俊、罗维堵、罗维登,迁居山西省路安府屯留县王村庄;43世:罗维仁,自三里庄迁居山西省潞城县罗家沟;43世:罗维芙,自北岭村迁居山西省
  42世:罗象坤,自急公官庄迁居益都县李家官庄;43世:罗维升,自南岭迁居益都县半截店子
  42世:罗象法,自荆家庄迁居陕西;43世:罗维佑,自淄川杨家寨迁居陕西省三原县;43世:罗维华,自南岭迁居陕西省榆林县
  43世:罗奉晋,迁居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
  43世:罗继赵,自荆家庄迁居沈阳铁法矿务局
  43世:罗维忠,自淄川迁居辽宁省本溪市南分区
  43世:罗维水,自顺河庄迁居辽宁省阜新市水泥厂
  43世:罗维域,自宗王庄迁居广饶县马头
  45世:罗清光,自桓台县北岭迁居黑龙江省海伦市红旗街

(四)淄博市罗氏历代名人


  (第1—3世,约在唐朝[618—907]初年)
  第1世、罗士信:唐初拜陕州道行军总管、绛州道行军总管。封“郯国公”,谥曰”勇”。以节义诏子孙嗣封。事详县志”忠节传”、《历城志·忠烈传》、《唐书·忠义传》。传载谱前。邑中四牌坊亦以”忠节”二字表之。配□氏,诰封夫人。(世谱1页,载县志、府志)
  第2世、罗童:字君用,袭封”郯国公”。配□氏,诰封夫人。(世谱1页,载县志)
  第3世、罗傽(章):袭封”郯国公”。配□氏,诰封夫人。(世谱1页,载县志)
  (第13世,约在宋朝[960—1279]初年)
  第13世、罗浩:宋朝初年赠太常寺卿。配□氏,诰封淑人。(世谱7—8页)
  第14世、罗巨源:赠御史大夫。配□氏,诰封淑人。(世谱7—8页)
  第15世、罗仲宣:字灿臣,赠工部尚书,加赠金紫光禄大夫。配孙氏,赠高密郡太夫人。(世谱7—8页)
  第16世、罗希古:天圣辛未(北宋仁宗,公元1031年)进士,仕至大名府知府,德性浑厚,才学卓异,弱冠即连登云路,屡为大理审刑官。明达平恕,出贰雄藩典名城,所至有遗爱,人皆颂歌之,此诚科第之英才,仕途之名宦也。以朝议大夫致仕。元丰八年(北宋神宗,公元1085年)加封中散大夫。配□氏,诰封恭人,有(神道)碑焉。载(淄川)县志。(世谱9—10页)
  第17世、罗民先(罗民贤):嘉祐丁酉(北宋仁宗,公元1057)京贡举人,任光州军通判,配□氏,例封安人。(世谱9页)
  第17世、罗孝先:熙宁乙卯(1075)乡贡举人,任应天府宁陵尉。配□氏,例赠孺人。(世谱12页)
  (第18世,约在宋朝宣和[1119—1125]年间)
  第18世、罗居正:国学生,任太庙斋郎。配□氏,例封孺人。(世谱9页)
  第26世、罗想原:赐赠承德郎。配□氏,赐赠安人。(世谱21页)
  第27世、罗显:赐赠承德郎。配□氏,赐赠安人。(世谱21页)
  (第28世,约在明朝正德[1506—1521]年间)
  第28世、罗齐:籍墨云军。(世谱24页)
  第28世、罗富:字多文,弘治辛酉(1501)举人。建登科坊。配□氏,例赠孺人。(世谱21页)
  第28世、罗述:字肖彭,明朝正德八年癸酉(1513)举人,仕至常州府通判,授承德郎。建“折桂”坊。配□氏,敕封安人。(世谱第23页,载县志)
  第28世、罗臻:拔贡生,(明朝)任龙溪县丞。配□氏,例封孺人。(世谱第25页,载县志)
  第29世、罗逢春:(明朝)岁贡生,配□氏,例封孺人。(世谱第25页,载县志)
  第29世、罗逢运:字泰来,明朝嘉靖甲申(1524)岁贡生。配□氏,例封孺人。(世谱第21页,载县志)
  第29世、罗洲:吏员,任宣□府青边口堡仓副使。(世谱27页)
  第29世、罗江:援贡生,任临潼县丞。配□氏,例封孺人。(世谱31页)
  (第31世,约在明朝隆庆[1567—1572]年间)
  第31世、罗让:廪膳生,文职。明朝任怀庆府大使。配□氏,例封孺人。(世谱77页,载县志)
  第31世、罗洋:字观澜,廪膳生。(世谱44页)
  第31世、罗瀹:字浚川,廪膳生。(世谱46页)
  第31世、罗琲:邑庠生。(世谱70页)
  第31世、罗瓒:廪膳生,候选训导。配□氏,例赠孺人。(世谱72—73页)
  第32世、罗斗南:邑庠生。(世谱75页)
  第33世、罗冠英:字殿元,廪膳生。(世谱35页)
  第33世、罗汉英:字杰三,廪膳生。(世谱37页)
  第34世、罗炤:字荣卿,邑庠生。(世谱36页)
  第34世、罗文炳:邑庠生。(世谱67页)
  第34世、罗鸣凤:邑庠生。(世谱75页)
  第35世、罗振儒:字士林,恩赠八品。(世谱54页)
  (第36世至第38世,约在清朝康熙[1662—1722]、雍正[1723—1735]和乾隆[1736—1795]年间)
  第36世、罗世相:字天赐,监生。(世谱231页)
  第36世、罗允孔:康熙乙未(1715)邑庠生。(世谱281页)
  第36世、罗允斗:字升宇,从九品。(世谱281页)
  第36世、罗文聘:字莘野,邑庠生。(世谱379页)
  第37世、罗耀:字光三,恩赠八品。(世谱210页)
  第37世、罗森:字木三,监生。(世谱231页)
  第37世、罗标:字锦归,武生。(世谱232页)
  第37世、罗思舜:字重华,邑庠生,才学出众,言语服人,排解纠纷,望重当时。(世谱270—271页,载县志)
  第37世、罗思参:字贯一,吏臣。(世谱281页)
  第37世、罗思雍:字君度,邑庠生。(世谱282页)
  第37世、罗思游:字冠南,监生。(世谱284—285页)
  第37世、罗德言:字泽久,邑庠生。(世谱309页)
  第37世、罗千祯:字子俊,监生。(世谱364页)
  第37世、罗国秀:大学生。(世谱377页)
  第37世、罗国瑞:大学生。(世谱379页)
  第37世、罗国用:字中节,恩荣寿官。配韩氏,例赠孺人。(世谱380—381页)
  第38世、罗正旺:字兴隆,恩荣八品。配马氏、周氏,例赠孺人。(世谱202—203页)
  第38世、罗正品:字相臣,恩荣八品。配孙氏,例赠孺人。(世谱204页)
  第38世、罗德言:字泽久,邑庠生。(世谱309页)
  第38世、罗正心:康熙己未(1679)庠生。(世谱217页)
  第38世、罗正希:字景声,邑庠生。(世谱225页)
  第38世、罗锡文:字灿章,监生。(世谱227页)
  第38世、罗丕承:字伯绪,邑庠生。(世谱270—271页)
  第38世、罗丕基:字季统,邑庠生。(世谱272页)
  第38世、罗丕烈:字仲功,邑庠生。(世谱274—275页)
  第38世、罗元仪:字仲常,监生。(世谱346—347页)
  第38世、罗永顺:字象坤,邑庠生。(世谱382页)
  第38世、罗永纯:恩荣寿官。配傅氏,例赠孺人。(世谱392页)
  (第39世,约在清朝嘉庆[1796—1820]至咸丰[1851—1861]年间)
  第39世、罗汉亭:字峰南,恩赠寿官。(世谱173页)
  第39世、罗永春:字锦亭,邑庠生。(世谱179页)
  第39世、罗永鉴:字汇三,廪贡生。(世谱183页)
  第39世、罗元霖:字雨亭,监生。(世谱199页)
  第39世、罗元调:字□廷,号鼎元,由监生举乡饮介宾。邑尊“李公”,赐给“硕德可风”匾额。(世谱210页)
  第39世、罗元珠:字媚川,应试名鸣楼,邑庠生。(世谱225页)
  第39世、罗浮山:字双峰,清朝嘉庆辛巳(公元1821年)岁贡生,候选训导,学问博洽,文艺清超,循循善诱,北方名士多出其门。配袁氏,例封孺人。载县志,时在道光丙申(1836)。(世谱272—273页)
  第39世、罗元勋:字赞臣,监生。(世谱282页)
  第39世、罗俊:恩赠寿官。配□氏,例封孺人。(世谱376页)
  (第40世—41世,约在同治[1862—1874]至光绪[1875—1908]年间)
  第40世、罗列宿:字星垣,同治癸亥(公元1863年)邑庠生。性端严,多才艺,尤精歧黄,堪与诸学。甲申(公元1884年)修谱自任其劳。乙酉(公元1885年)建祠堂。咸(丰)同(治)间,捻军猖獗,公赞襄同志督修”四河寨”以防御。(世谱138页)
  第40世、罗学佑:字介孚,号佑人,太学生。(世谱146页)
  第40世、罗学诚:字无息,监生。(世谱174页)
  第40世、罗省三:原名灿章,字孝曾,邑庠生。(世谱181页)
  第40世、罗学广:字新斋,武生。(世谱199页)
  第40世、罗学海:字东瀛,监生。(世谱206页)
  第40世、罗学键:字刚毅,应试名洵,邑庠生。(世谱217页)
  第40世、罗学典:字叙五,号松宕,按察司照磨,例封登仕郎。配黄氏,例封孺人。(世谱260页)
  第40世、罗学田:字蓝溪,监生。(世谱282页)
  第40世、罗学忠:字国桢,监生。(世谱293页)
  第40世、罗敬胜:字铭堂,邑庠生。(世谱346—347页)
  第40世、罗继春:字剑南,乡饮大宾。配陈氏,例封孺人。(世谱392页)
  第41世、罗佩廷:字玉堂,从九品。(世谱421页)
  第41世、罗协廷:字子恭,监生。(世谱570页)
  第41世、罗纪云:字瑞亭,例贡生。(世谱641页)
  (第42世,约在中华民国初年[1911])
  第42世、罗象台:公早年在南博山青龙岩处研究医道,为民治病几十年,深得群众热爱。现当地群众在其岩中为公塑像纪念。(世谱746页)

(五)淄博历代续修《罗氏世谱》叙(序)
(标点)

  第一次:淄川5世祖罗祥儒创修。时在唐朝玄宗李隆基先天壬子(公元712年),创修叙破损,只余三十余字,故不载。
  第二次:淄川10世祖罗达方续修。时在唐朝昭宗景福癸丑(公元893年)。“续修世谱叙”如下
  余家世谱,自我祥儒祖(即罗祥儒,公元712年)创修之,迄今百余年,久无继其志者,世渐远,编渐残,倘迟之久,而篇章脱落。祖宗之功德将自此而俱没。高、曾之名讳,亦自此而无传矣。吾为此惧,按次接续,改旧为新。事成,理当作叙,以明深情,但自愧无文。谨识年月,以示后世。
  峕(时)

景福癸丑仲冬(十一月)上旬00000000
十世孙达方斋戒敬识000000000000

  第三次:淄川12世祖罗潜?修。时在五代后唐闵帝应顺甲午(公元934年)(续修全文?)
  第四次:昆仑18世祖罗安祖续修。时在宋朝徽宗宣和庚子(公元1120年)。“述修世谱叙”如下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史若绝笔,则朝廷之政事不全;谱不重修,则祖宗之名讳必失。所以,修史为国之要务,修谱为家之急事也。今余承先人手泽,踵而增之,非敢自以为功也。惟期继志述事而已。使后之人能继,继志者之志述,述事者之事。俾弓冶箕裘之绪,永传不替,是固(故)祖宗在天之灵,所默为佑焉者也!我后人可以奋然兴矣。
  峕(时)

宣和庚子孟春(正月)上旬00000000
十八世孙安祖斋戒敬识0000000000

  第五次:昆仑23世祖罗克济续修。时在元朝顺帝至正辛巳(公元1341年)。“复修世谱叙”如下
  余族世谱之修,非一次矣。其立叙而可考者有三;其无叙而续修者,更不知有几。是以孝弟(孝悌)之道,佑启后人者,固深且远也。虽宣和庚子(公元1120年)以后,宋都南迁,中原鼎沸,而乘间添续,先人犹未尝怠,况兹烽烟既靖,余后辈敢忘累世之贻(yí)谋耶!爰(yuán)集族人,遵安祖祖(罗安祖)所修,及以后添续,原本依次编辑,务使昭穆井井,伯仲秩秩,孝弟之道胥於是乎!存后之阅,是编者思燕翼之德泽,睹燕行之次序,孝弟之心亦可以油然生矣。
  峕(时)

至正辛巳十月既望(月圆之次日)00000000
二十三世孙克济斋戒敬识000000000000

  
  第六次:桓台28世祖罗富(字多文)续修。时在明朝武宗正德十年乙亥(公元1515年)。“缵(zuan)修世谱叙”如下
  大传曰: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祖。族之修谱,正收聚族人,俾(bǐ,使)知亲亲、尊祖敬宗也。余族元末国初(明朝初年)之时,迭遭兵燹(xiǎn),故多徙居他邑,阅时既久,渐至族属不识,履历莫知,非修谱以联族姓、详世系,人将昧其支派之相关。而亲亲之情,何以起忘?其本源之所,自而尊敬之意,何以生不亲不尊,则非族矣。故夙有修谱之意,特以少年进修,有志未逮。今老矣,尊亲之思,时萦于怀。爰(yuán)鸠聚族人,遵先人手遗草册,详为编次,庶览斯谱者,见夫支分派别,万殊根于一本,蔼然起亲亲之情。见夫祖功宗德,一本散为万殊。肃然生尊敬之意。敦睦之风,充溢于族,修明之事,及时而兴,世谱可继此册替与故,既明深心,而又望后人之善体此心,率祖攸(yōu)行也。是为叙。
  峕(时)

明朝正德乙亥孟春之月(正月)00000000
二十八世孙富熏沐谨识000000000000

  
  第七次:桓台31世祖罗瀹(yuè,字濬[浚]川)续修。时在明朝穆宗隆庆五年辛未(公元1571年)。“增修世谱叙”如下
  周官曰:宗以族得氏。自宗法既坏,而谱牒以兴。修谱者,所以收族也。念我曾祖兄弟(指28世祖罗述、罗富、罗述、罗臻等)登科,宦声远扬,书香世继,迄今仅四传耳。不意家道遽(ju)衰,纷然四散,兄弟之间,数年不得一遇。昔也,歌《常棣(即棠棣,tángdì)》于堂间。今则,嗟(jiē)《葛藟(gélěi)》于河漘(chún)矣。尤可虑者,支派愈分,而谊愈薄;迁移愈远,而情愈漓。数传而后,势必致昭穆失序,亲疏莫辨。当斯时也,老成既谢,谁将远搜?而远绍世代已摇,谁知继别与继祖?余族世系,不且归于散乱无纪乎!今欲萃(cuì)既涣之,人心聚将散之,支派非急急修谱不可!爰(yuán)访邑中,并及淄(川)、长(山),遵曾祖手录原稿,依次序编次,多多抄写,各领一本。俾(bǐ)知某居某邑、某居某村,虽属异地,俨若同堂,庶隐动其”亲亲”之意焉。然则是谱之作,非敢于先人,自负孝贤也。惟缵(zuǎn)弓冶箕裘之绪,联瓜瓞(dié)云礽(réng)之情,使共读一本之亲也,云尔。
  峕(时)

明朝隆庆五年岁次辛未仲春(二月)00000000
三十一世孙瀹熏沐谨识00000000000000

  第八次:傅家坡36世祖罗宜爵(字君封)续修。时在清朝圣祖康熙五十五年丙申(公元1716年)。“继?修世谱叙”如下
  忆自癸未(公元1703年)春节,届清明,宜爵(罗宜爵)自淄邑(淄川县)旋里,过伯父家,偶检其书笥,率皆残编故籍。忽得一抄本,开卷视之,乃余家族谱:始于唐、继于宋、终于明,系我浚川(罗浚川)祖遵多文(罗多文)祖遗稿,而修于(明朝)隆庆辛未(公元1571年)者也。即奉之以告伯父:罗氏家世来历备载于斯,何意得之于古书中耶?伯父曰:谱之传来久矣,几经凶荒,意必无复存者。今既幸获,子其珍而藏之,庶使后世子孙睹此犹有本源之思乎。但恨简册已残,祖先之字讳以及官阶事实,间有不可考者,不又令人增叹!与应之曰:简册虽残,其缺无多,若异日继修,信传信而疑传疑,于谱例亦无妨也。余秘之箧中,惟恐或失。迨戊子(公元1708年)秋,族弟桂栋(罗桂栋)过我,索谱翻阅,久之乃曰:兄存是谱厥功大矣,惜其多所略也。倘能因是而加详焉,令先人遗绪昭彰奕叶,何幸如之,况自辛未(公元1571年)缵修以后,生齿日繁,支派日众,迁徙日多,谱内之所不载者不知凡几,不惟死者不知名,即生者亦不识面,无怪乎流离涣散,并不自知其为一公之裔也。不禁慨然曰:是皆族谱不修之故。间尝读司寇王公家乘(shèng,家谱),昭穆伯仲,星灿眉列,俨若同堂,批阅甚便,兄盍(hé,何不)仿而行之。余曰诺:吾蓄此意久矣,但恨力不给耳。今谨按原谱,复多方采辑,慎为叙次焉。我始祖郯国公,唐之开国元勋也,功焕旗常,节媲(pi)金石,德业所致,子(罗童)若孙(罗傽)世受宠封,猗屿(yiyu,感叹辞)盛哉。阅十余传,我中散公(16世祖罗希古)父子兄弟,克振家声,书香世宦,绳绳相继,亦可谓家运之一兴也。嗣后仕途久寂,兵燹迭遭,我想原(26世族罗想原)祖遂迁居新邑(新城县),立业东关,勤俭治家,耕读课子,延及三代。我多文祖(28世族罗富,字多文)兄弟(罗富、罗齐)接踵而生,二公稍自振拔,遂各获乡荐,闻者佥曰:此罗氏中兴之一兆也!奈天不我将,二公又仅以孝廉终。嗟乎!自兹以往,书香如线,日近式微,罗氏世系可听其泯没而无传乎!余是以预为编次,以俟后之有力者再为增补,付之剞劂(jijue,刻板印书),使后世子孙永守无替,是余所深望也夫。

康熙丙申中秋(八月)上浣(上旬)00000000
三十六世宜爵熏沐谨识00000000000000

  第九次:桓台县罗道39世祖罗浮山(字双峰)续修。时在清朝仁宗嘉庆元年丙辰(公元1796年)。“继修世谱叙?”
  第十次:桓台县北岭庄38世祖罗正标(字锦斋,号静庵)续修。时在清朝宣宗道光二十八年戊申(公元1848年)。“继修世谱叙?”
  第十一次:桓台县东史庄40世祖罗列宿(字星垣)重修。时在清朝德宗光绪十一年乙酉(公元1885年)。“重修世谱叙”如下
  族之修谱,皆曰尊祖也、亲亲也,然必有旧谱可凭。上溯本源,下联支派,乃克尽尊亲之道焉。道光戊申(公元1848年),族叔祖锦斋公(罗正标),整修世谱,刊梨成帙,力甚厚、心甚善矣。惜彼时。未获老谱,祗(zhǐ,只)即城北数村各支所知名讳,略微记载,五世以上皆失讳;廿(niàn)里以外皆未访。揆(kuí,考察)诸尊亲之道,未免有阙。同治(公元1862—1874年)初,宿(罗列宿)自张王庄得老谱一册,本源昭著,支派分明。观其叙:多文祖(罗富)修于正德乙亥(公元1515年);濬川祖(即浚川祖罗瀹)修于隆庆辛未(公元1571年);君封祖(罗宜爵)曾大夫修于康熙丙申(公元1716年);双峰祖伯(罗浮山)修于嘉庆丙辰(公元1796年)。捧读数遍,心窃幸甚!即奉之以示族众,佥(qiān)曰:向周咨而未得,想已无存,今乃倖(幸)获。殆(dài)祖宗在天之灵,假手于子,与他年宜速改修!宿因达孝,所重首在宗庙,故辛未(公元1871年)先建享堂,越十二年癸未(公元1883年)清明会祭,公议修谱,命予秉笔。宿以任大责重,且道谋难筑,易滋物议,初固辞,继念老谱无多,倘迟之久,而或失后人。欲探本溯源而不得责将奚辞,遂不揣谫(jiǎn)陋,妄膺(yīng)斯命。谨照老谱,一一誊清,且按所载村庄,托族侄翠云等,广询博访,新(城)长(山)淄(川)蒙(阴)诸处,不论遐迩,务期靡(mǐ,无)遗。而后,已越甲申(1884)孟春,草稿乃成,夏正(农历正月)后,遂付剞劂(jījué,刻版印书)。氏迄于今,已三易寒暑矣!嗟嗟(jiéjié)。余岂好自劳哉?所以殚(dān)精毕虑,三年不倦者,惟尊亲之心,迫于不容己耳。顾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今我以此心为心,谱之修,诚难已矣,后人亦以此心为心,谱之修,可无替矣。使后之阅斯谱者,兴木本水源之思,敦同气连枝之谊,及时修明。俾(bǐ)箕裘之绪,永传而不坠,此固尊亲之善道也。有志者可以兴矣。
  峕(时)

光绪十一年岁次乙酉榴月上浣(huan,上旬)00000000
四十世孙列宿熏沐谨识0000000000000000

  第十二次:由桓台县荆家庄、姚郭庄41世祖罗锡廷、43世祖罗维檀等共同续修,有六人分别作叙。时在中华民国九年庚申(公元1920年)。“重修世谱叙”如下
  ①39世孙(罗永鉴)
  自来: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凡事皆然。况谱牒之修,尤为承先启后之事。其所系岂浅鲜哉!故先世列祖,各具精心,参考世系,详订支派,或创修、或继修,简册所载,无非示后世,以木本水源之思也。但世远年湮(yān),别户分门,谱牒或有遗失,前功几于废坠矣。时则有族侄列宿,重念此事,遂不惮(dàn)勤劳,旁收远访,汇为世谱,俾(bǐ)昭穆不紊,尊卑攸(yōu)分,实有以慰先灵而昭来世也,斯非族中之一大快事哉!然自谱事告成,迄今又三十余年,门户愈多,生齿益繁,苟非有人焉。继志述事,以为重修之举,则异地而居者,能勿昧其所自起,误其所从来乎!幸而复有族孙锡廷辈,深虑谱系之失,公议踵前事而增修之,则族属虽众,皆可按谱以稽(jī,查考),晓然于亲疏远近之谊,即祖宗之功德,亦垂裕于无穷矣。予也学疏识浅,极知固陋,既见此举,有不禁乐为执笔者。是为叙。

民国九年岁次庚申孟秋(七月)上浣(上旬)00000000
三十九世孙永远鉴沐手谨识0000000000000000

  ②41世孙(罗锡廷)
  民国八年岁次己未(公元1919年)春,族人议定修谱,推余从事,固辞弗获。乃协同族孙维檀辈,遵列宿伯所修者而增修之。先采访,次编辑。九年(公元1920年)秋七月事竣,略志数语,用昭颠末云。

民国九年岁次庚申秋七月00000000
四十一世孙锡廷谨识0000000000

  ③42世孙(罗毓兰)
  溯吾族自李唐以来,谱牒之修盖十有余次:达方(10世罗达方)祖修于景福癸丑(公元893年);安祖(18世罗安祖)祖修于宣和庚子(1120年);至正辛巳(公元1341年)、正德乙亥(公元1515年),续修者则有克济(23世)祖、多文(28世罗富)祖;他若濬(浚,jùn)川(31世罗瀹yuè)祖,君封(36世罗宜爵)祖,双峰(39世罗浮山)祖,锦斋(38世罗正标)祖,亦皆及时续修。克绍前烈,迄今千有余年,世传四十七世,子孙相继,世世相承,并无失讳。悬疑之处,而族叔祖列宿公(40世罗列宿)于光绪甲申(1884年开始,次年告竣)重修。
  世谱乃以前二十五世为总谱,后按新(新城县)、淄(淄川县)两分编修:淄川分上承,总谱尊士信祖为始祖;新城分尊想原祖(26世罗想原)为始祖。其所以如此分载者,不过因南、北分修说起,暂作一时权宜之计耳,岂有异议哉!此次续修,不分新、淄两分,仍尊士信祖为始祖。所有以下支分,按长幼尊卑依次递叙。谨将想原祖名讳上“始祖”二字去而不载者,示统一也。诚有念,夫一本之木,发生万枝,不可因万枝之多,又谓有二本也;一源之水,流分万派,不可因万派之广,又谓有二源也。知此,则亲亲、尊祖之义可昭然矣。
  至所定双祧、兼祧、分祧,名义与先人原订两继、三继、四继,谱例迥不相侔(móu,齐、相等),亦以近世承祧等事,名既不同,事亦各异,记载过事笼统,殊难明了,不得不略微釐(厘,lí)定,以资区别而证事实。此亦先人所欲为而未及为之者也。特是国体变更以来,世变无常,族人之原居故乡者不难查明汇辑,其远处异域者,因一时采访未周,遗漏失叙,揆(kuí)诸敬宗收族之义,未免有遗憾焉。惟冀后之同志者,兴木本水源之思,敦尊亲睦族之谊,广询博采,入入无遗。俾弓冶箕裘之绪,永垂不朽;高曾云礽(réng)之裔,永传弗替。是尤吾祖之深幸也夫!

民国九年岁次庚申秋七月00000000
四十二世孙毓兰谨识0000000000

  ④42世孙(罗毓苞)
  族之有谱,所以联宗支、重一本也。吾族自李唐以来,历年千有余岁,世传四十七世,其间,谱牒之修,久屡屡矣。叔祖列宿,于光绪甲申(公元1884年),谨照老谱合订汇集,三易寒暑,厥功始成。后以世运迭更,饥谨(饥荒)频仍,迁居异地者甚夥(huǒ,多),而土著之生,岁久日繁,使不再重修之,势必涣散无纪,族众莫辨,后之人隆欲继述,岂可得乎!岁次己未(公元1919年)春,族人佥(qiān)以修谱为急务。推族叔锡廷、族侄维檀,董其事;苞谨从其后而襄(xiāng,协助)成之。再历寒暑而工乃告竣,是役也,非云继也、非云述也,不过承乏一时,使宗支不至有所涣散,共笃一本之亲云尔。

民国九年岁次庚申孟秋(七月)00000000
四十二世孙毓苞谨识000000000000

  ⑤42世孙(罗象渡)
  民国八年春,族叔锡廷、族兄毓苞、族侄维檀,因族众提倡修谱,即任编辑事焉。依次递续,秩序井然,厥功伟矣!监修者毓兰,族兄对于此举尤为热心:既补助于前,复接济于后,事得以完全成立者,此尤族兄毓兰之力也。渡(罗象渡)素愿续修族谱,特以公务羁(jī,拘束)身,有志未逮。是年冬,渡以公暇,得与事末。越明年秋七月蒇(chǎn,完成)事,爰(yuán)赘数语,以志梗概,俾(bǐ)后之继志述事者,有所观感焉。是为叙。

民国九年岁次庚申秋七月00000000
四十二世孙象渡谨识0000000000

  ⑥43世孙(罗维檀)
  凡事独任难成,众擎易举。余世家谱,自族曾祖列宿镌(juān)修后,迄今三十余年矣。值此过渡世代,兵燹(xiǎn)迭见,继述之事难再稽延(拖延)。爰邀族叔祖锡廷等,谨照老谱,按支编次,再历寒暑,谱稿始成。用付石印,以垂久远,庶辈高曾云礽(réng)之绪,不至有所混淆,即亲疏远近之分,亦得有所区别焉。檀赞襄(xiāng)其间,从事检阅,非敢自以为功也,然相敬宗收族之义,亦未始(未尝)无不补云。

民国九年岁次庚申孟秋(七月)00000000
四十三世孙维檀谨识000000000000

  第十三次:由桓台县北岭庄,淄川区昆仑镇43世罗庆昌、桓台县北岭庄44世罗茂连(发起)、44世罗茂恩、45世孙罗增光、45世罗光灿等共修。时在公元1994年。

(2009年5月8日成稿)00000000
(2009年6月10日修改)0000000

TOP



oooooooooo家园提示:人自为谱,家自为说,正误自辨,取舍自酌。引用注明作者和出处。 来源:罗氏家园
阅读:37630
日期:2011/4/15

查看评论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字体: 】 
上一篇:浙江省三门县罗氏源流概况
下一篇:成都市蒲江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罗超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站长提示:这里不是互动留言处!
点  评: 字数0
用户名:  密码: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家园地址:http://www.luos.org  粤ICP备13039246号-2
家园创建:罗良富   技术支持:AssumeYessure   法律顾问:罗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