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黄埔大沙镇横沙村罗氏
横沙村在今广州市黄埔区大沙镇北0.5公里处,穿过“横沙”牌坊往里走约100米,便是横沙大街,这里聚居着一千多户罗氏人家。在这条南北走向、长约230米,密布宗祠和家塾的的书香街,到处蕴藏着深厚的乡土底气,密布着传统的罗氏根脉。
一,横沙罗氏溯源
横沙罗氏聚居于横沙中部,据横沙罗氏族谱记载,罗氏远祖罗贵,讳以达,字天爵,号琴轩,宋南雄府贡生,宋绍兴元年(1131)度宗咸淳九年,因避苏妃之难,组织97家33姓南迁,从南雄府始兴郡迁广东新会。罗贵居冈州大良都古甲朗底村,娶金氏,生五子,清之、慎之、辉之、光之、曦之。继娶田氏,生四子,温之、淳之、绍之、信之共生九子,又育养子良之(实祖子,贵祖侄)。
贵公长子清之,字大用(1106~1163),到新会时已二十五岁,至三十六岁时,官授宋将侍郎转中宪大夫侍郎。迁番禺车陂永泰里(今属广州黄埔区),卒葬车陂上塘边(今107国道车陂路段广州往东莞方向右边)。清之生四子,长子风,次子鸣,三子翔,四子冈。翔徙东莞英村,是为英村罗氏始祖。 翔之曾孙应庚(五世)迁章村(今名樟村),是为章村罗氏始祖。 英村罗氏传至七世孙罗亨信致仕后居莞城西门,是为“西门罗”之始(《英村罗氏族谱》、《章村罗氏族谱》)。
清之长子凤、次子鸣、四子冈,留居车陂永泰里。鸣生二子,长维盛,次维清。维清字沙堂,号涧谷。宋末,元兵南下,德佑二年(1276)维清避兵乱,迁居番禺横沙(今广州黄埔区横沙),是为横沙罗氏始迁祖,其族人仍以清之为一世祖,维清为三世祖(黄埔横沙《罗氏族谱》) 。罗氏定居横沙后,距今已700多年历史。
维清生四子:应奎、应娄、元振、复振。第三子元振,官于南昌,弃官,游莞,爱铁冈山水秀美,卜居焉。后迁寒溪水(今属东莞茶山镇)是为寒溪水罗氏始祖。其时,当在元代。
元振生七子:映箕、映壁、映奎、映娄、映胄、映毕、映恭,分为七大房(东莞茶山《寒溪水罗氏族谱》),其子孙原散居于广东省东莞县戽斗冈一带,因被邻乡强族所欺,本乡小细难以栖身,于清光绪元年(1875)由罗贮辉带领迁居横沙,并在土名“大方”的山边建房定居,乃为横沙新村之居民。1947年,因与邻村为争河水灌溉农田而引至乡村械斗,横沙新村全部被烧毁,新村村民逃到横沙村居住。至2008年底,横沙罗氏户籍人口为2816人。
二,横沙街的祠堂和私塾
横沙罗氏聚居的横沙大街,是有名的“书香街”。“书香街”南北走向,长约230米,宽约3米多,这是一条仍保存着较完好的明清街巷,有着不同寻常的文化内蕴。街内有祠堂、私塾书舍20多间,多为青砖灰瓦、浑厚清秀的明清风格建筑。
罗氏大宗祠建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重修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罗氏大宗祠坐落横沙大街,建筑面积694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珠江三角洲祠堂建筑。祠堂面阔三间,深三进,两天井,硬山顶,龙脊鹅耳,墙体青砖石脚,祠顶碌灰瓦筒,前门两侧包台,虾公樑,石柱托檐,包台前石鼓,护漆大门。祠额石刻“罗氏大宗祠”,门两侧门联:展鸟夢之祠章文成锦绣;绍龟山之道学理致精微。祠两边青云巷,祠内两进之间石板天井、石阶,第一进门厅左边迴廊,石碑刻誌建祠、修祠年代、募捐修缮款项等。第二进大厅,上悬挂堂匾,木刻“垂裕堂”;第三进悬木匾“夢鸟流徽”,靠正中后墙为安置祖宗神位之神阁,阁上方正中刻“兰桂腾芳”,两边联为:垂青千秋枝枝秀;裕传万代个个贤。大宗祠正前方面对一口大池塘,祠前广场上竖有几方麻石功名碑,两边有旗杆夹。
除上述的罗氏大宗祠外,除上述的罗氏大宗祠外,还有壶天罗公祠、德星罗公祠、于野罗公祠、艮石罗公祠、槐州罗公祠、桂山罗公祠、磻江罗公祠、海月罗公祠、江罗公祠、百忍罗公祠。罗氏大宗祠供奉罗氏先祖,其它的罗公祠分别归属罗氏后裔的不同房派支系。
在横沙,每个罗氏房系都拥有一座宗祠、一座家塾。在街巷两旁,至今仍保留着众多“家塾”,计有:日新家塾、敬德家塾、锦江家塾、广仁家塾、留芳家塾、绣轩书舍、英士家塾、斐士家塾、思屏家塾、荣显家塾、文清家塾、槐州家塾、桂山家塾、功甫家塾、玩卿书室、旭堂家塾等。街中祠堂的外貌、规格,大致如大宗祠一般分二进或三进,而私塾的风格就各有不同,如英士家塾门厅小巧,通透玲珑,月门点缀,楹画相携。斐士家塾外观不扬,但入得门来,曲径通幽,引人入胜。文清家塾简洁大方,书堂设在后厅,两廊夹天井,采光极好。最值得着墨的是功甫家塾,它宅大庭深,颇具大家风范,是街内最大的书院,边门上有一更楼,门楣石匾上“绕香”二字,乃名家手笔,古朴典雅。正门上“功甫家塾”四个字格外显眼,里面分门官厅、神厅、耳房和两边厢房,中间为天井,典型的西关大屋风格。正堂前一个大花园,高大围墙与外界分隔,园内有古井、花圃,数株白玉兰、鹰爪兰,一株桄榔树,满院香气袭人。东围墙上有一直经为两米的圆形灰塑,上塑一“寿”字。两旁一对联:隔岸晓烟杨柳绿;满园春色杏花红。南墙一幅灰塑山水画,两边伴一对塑雕对联:好鸟清于笛;疏梅瘦似诗。家塾正堂宽敞明亮,乃供弟子学习之所,厅堂靠里之后墙上方樑上,悬挂一木匾,上刻“永兴堂”。
横沙大街内的祠堂、书塾、里巷都保留有规格不一的门匾,匾上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名家笔迹,为这条“书香街”增添了不少文化底蕴。其中罗氏大宗祠和磻江罗公祠的门匾,为清代进士、翰林院编修罗惇衍所书;英士家塾门匾,为清代著名书法家刘华东所书;斐士家塾门匾,为清代书法家熊景星所书;吉祥别墅门匾,为晚清进士吴道镕所书。更有价值的是,建于清咸丰年间的斐士家塾,除嵌有清代熊景星所书的“斐士家塾”门匾外,门前墙上还保留民国、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3个门牌,4个门牌,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横沙村许多的祠堂、厅所以及私塾书室,历来多被军政部门利用,是驻军重地。民国十四年(1925),中共广东区委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主任罗绮园,曾在横沙村秘密进行农民革命运动,领导乡民成立横沙农民协会,会址设在磻江罗公祠。民国二十三年(1934),国民革命军一五八师四七二旅驻扎于罗氏大宗祠和于野罗公祠,并把文清家塾作为旅部,横沙沙煲咀(即现在的横沙小学所在地)为部队休息公园。民国二十七年(1938),日寇侵占横沙,驻扎在壶天罗公祠、德星罗公祠、日新家塾,在吉祥别墅设警备司令部,还在罗氏大宗祠开办日华同明小学校,对乡民进行奴化教育,日军海军部队驻在广仁家塾、常春家塾、星堂罗公祠、锦江罗公祠等,并在日新家塾开设了一间广大公司,经营销售油粮杂货,刮尽本地老百姓的脂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2~1957年间,罗氏大宗祠是横沙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日新家塾曾为村幼儿园,后来又改建为大沙街文化站,广州图书馆书香街分馆。
横沙大街的“横沙民俗建筑群”,于1999年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文化站于2007年获评为广东省特级文化站。
三,横沙罗氏名人
横沙罗氏几百年历史中,人才辈出,显名者有:
罗长堂,清康熙举人。罗应元,清同治举人。罗荣芬,清光绪举人。罗鸿彬,清光绪举人。
罗清,字丽河,号雪谷,同治至光绪年间诗人、画家,善指画兰竹,遗作“风吹竹”指画现存于新会棠下良溪村委会,曾自画像,题横沙居处为“月圃居”,有月圃老人之称。
罗宇衡,国民大革命时期横沙农民协会主席,1927年在中共广东区委常委、省农民协会常委罗绮园带领下,组织横沙农民参加广州起义,失败后藏匿于增城新塘虾公岩村至病逝。
现代显名者有:罗建勋,黄埔区国资委办公室主任,区财政局调研员。罗善祥,黄埔区第三、四届政协委员,横沙村旅港乡亲联谊会主席,香港番禺会所会长。罗学英,原黄埔区人大城建工委主任,调研员。
参考资料:《广州文史》第十四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