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鹤山罗姓源流考
作者: 雅柏菲卡http://www.luos.org
得姓始末 罗,出自妘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指出:“祝融之后,妘姓国,初封宜城,徙枝江,周末,居长沙,汉有梁相罗怀,襄阳记有罗蒙。”《姓氏考略》:“世本,熊姓,广韵,本自颛顼末胤,受封罗国,子孙以为氏,望出豫章,长沙。”《通志氏族略》:“罗国之后,一曰祝融之后。”《魏书》:“破多罗氏,斛瑟罗氏,叱罗氏,皆改为罗氏。” 从以上这些记载看来,罗氏是源自火神祝融氏,祝融氏名黎,是颛顼帝的儿子,祝融的后裔,到了周朝的时候,被封于宜城,称为罗国,当时的宜城,就是现在在湖北省的襄阳,在汉代曾被置为宜城郡。后来,由于该地为楚国所有,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于枝江(今湖北省枝江县),至周末定居于湖南长沙,最后还繁衍到现今江西的南昌一带,成为长沙和南昌两地的望族。唐代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中,曾经提到罗氏是一个“妘姓”国,所谓“妘姓”,就是历来姓氏学上用以表示源自祝融氏的一个古姓,据《说文通训定声》的记载,鄢、郐、路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则论起家世渊源来,罗氏与这五个姓氏,自然也是系出一源的一家人了。 始封于周朝初年的罗国,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子孙才“以国为氏”的?根据史书的记载,其始封于宜城,是在周武王得天下后大行封建之时,到了距今约2200年前的春秋末期,宜城为当时的强楚所并,子孙失国南迁,才开始以罗为姓的。
入粤罗氏 据《广东通志》载,远在汉朝时期,广东已有罗氏的足迹,其中罗威者,字广仁,番禺人,事母至孝,天寒时先以身温席。事绩《广东通志》有载,惜缺世系源流。又:干宝《搜神记》卷十一第二十五条载:“罗威,字德仁。八岁丧父,事母性至孝。母年七十,天大寒,常以身自温席,而后授其处。” 据族谱载,罗昌儒者,江西吉安人,为唐僖宗年间进士。昭宗时为广东循州(龙川)刺史,值战乱道路梗阻,遂卜居兴宁罗岭(今宁新镇长陂岭),筑望先楼以居,其抒怀诗云:“明朝拜命刺循州,桑梓轻离不自由;一片丹心忧国难,两行眉皱望乡楼。”思乡情深,跃然纸上。其孙清臣生孝忠,孝忠生居敬,居敬生孟郊。孟郊于宋仁宗戊辰科中式进士,累官至谏议大夫、掌制诰。北宋末年时,国势危殆,吏治大坏,孟郊乃策动大学生陈东等上书,指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李彦、朱勔为六贼,说“六贼异名同罪”,请把他们处死,“传首四方,以谢天下。”结果,王黼、朱勔、李彦、梁师成、蔡攸、蔡翛七人被处死,蔡京在流放途中死于潭州。使人心振奋,濒于灭亡的北宋,又显出了一线转机。罗孟郊亦因之而声名大振。 南宋初,又力斥“议和”之非,为宋高宗赵构、奸相秦桧所忌,被贬至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县),卒贬所,年六十二,天下冤之,有传。
罗贵与南雄珠玑巷 罗彦瓌,(“瓌”字通“瑰、环”),字彦环,名威,号宝兆,别字南庄,他在建隆元年(960)“陈桥兵变”中,是襄助建立北宋王朝的关键人物,历领武信军、彰德军、安国军节度使,开宝二年(969)卒,时年47岁。据族谱载,彦环公在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中,见微知著,乃迁居南雄珠玑巷,是北宋豫章罗氏入粤南雄的始迁祖。 彦环生一子元佑,领封镇国将军。元佑生子:文达、文启。文启为南雄府学廪生,任福建兴化府莆田县教谕,生子:纯德、纯义。纯德生子:维业、维基。维基,南雄府学廪生,任福建省福州府古田县宣教儒林郎,生子锦裳。锦裳生子:贵、赉。 北宋年间,大庾岭已取代湘桂走廊和骑田岭而成为迁徙广东的主要通道,《浈水馆记》载:“故之峤南虽三道,下浈水者十七八焉。”而地居交通要冲的南雄州保昌县(今南雄市),便成了各地移民南下广州的中转站。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4)广州(含珠江三角洲全境)有143261户,占同期广东全境21州军总户数575937户的25%弱。到南宋初及南宋末年,为逃避金兵、元兵,更有大量的各地移民相继南迁到广州各县,“辟地以种食”(黄慈博:《珠玑巷民族南迁记》)。 1998年出版的《罗氏源流》序言亦云:“自北宋至元初这200多年间,由于天灾兵燹等原因,南雄珠玑巷人陆续南迁到广州、南海、中山、顺德、番禺、东莞、新会等地,先后达130余次,其中宋绍兴元年(1131年)以罗贵为首的98家37姓大规模南迁为最著。”香港罗氏宗亲会主席、广东省政协常委罗景云先生也在同一书中的序言中云:“罗贵挺身而出,毅然率领37姓98家履险南徙,各安居于珠江三角洲一带。罗贵一家卜居于冈州朗底(今新会良溪),至今880多年,子孙蕃衍,播迁广东、广西、海南诸省,港澳台以及海内外各地,庞然三百余支近百万众,蔚为南国望族。”
鹤山罗姓源流 据开平县月山镇罗氏族谱载,罗贵次子慎之生八子:冈、衡、蜜、恺、岳、渎、嵩、湖。 三子蜜公,号纯宥,南宋赐进士,文林郎,授山西太原府新兴县知县;其子纹公,进士,翰林院编修。纹公次子瑞照,贡生(文学明经)。密公偕同恺公第六子元麟公,由新会良溪迁居开平县月山镇罗村。 恺公生子怀奇、怀德、元熊、元龙、元凤、元麟;怀奇迁居肇庆砚州;怀德初迁肇庆砚州,再迁英德九龙镇金造村,丁繁族旺,世泽彝伦。本地有四万余人;外迁三万余;合计约七万余人。 蜜公与元麟公在开平县月山镇繁衍发展,至今已历二十余世,今约有人口四万多人,其中二万多人分迁海外在南亚及香港等地。 开平大罗村族谱记载,蜜公七世裔孙时荣,迁居鹤山宅梧镇布尚里;时遇,迁居鹤山宅梧镇荷村;十一世裔孙荆济,迁居石版、朝石、塘口;荆轩,迁居石版;罗素,由南塘迁居阳江;梅兴,迁居南塘、锦州、锦华;廷实、南浦、乐畴兄弟三人,俱迁居南塘、锦州;十二世绮翁;迁居龙安;性朴,迁居塘口、金居;冬泽,迁居塘口;君晃、君实兄弟二人,俱迁居石版;君城,迁居石版、岗凹;承恩,迁居南塘;园隐、契山、宗永兄弟三人,俱迁居南塘、锦州;十四世北屏,从石版迁居金居楼凹。 但《鹤山荷村族谱》另有一说,其谱载,慎之三子密公,字纯宥,号肇基,南宋乾道四年(1168)登进士第,授山西大原府新兴县令,生一子;华熙,原名纹,字汝辑;汝辑生二子:思济、用光;用光公,原名衍,字瑞照,号用光。思济生一子:时宜;用光生二子:宏先、元炳。宏先,名大振,字丕显,别字相文,号宏先;生三子:重德、重贤、重厚。元炳,生四子:重简、重清、重文、重举。 宏光房五世重德,生六子:桂苞(迁居布尚村)、桂秀(迁居大坡村)、桂馥、桂彩(原居罗村厦坊是其子孙)、桂胄(即叔太翁,迁居荷村,为荷村始迁祖)、桂锡(出继姑丈陈解元)。 五世重贤,生一子:桂茂,迁居开平县罗村石版。五世重厚,失考。 元炳房五世重清,生二子:桂林、桂枝;俱迁居开平县罗村洲。重简、重文、重举三人俱失考。 六世祖桂胄,名叔大,字桂胄,号汝霖,乃重德公五子,原居开平古博都罗村乡,于南宋度宗咸淳二年(1266)迁至云浮县双都,以其形似荷花,遂改称荷花村。生三子:朝服(早丧无嗣)、永华、永昌。 七世永华,桂胄长子,生二子:秉德、德相; 七世永昌,桂胄次子,妣简氏,生三子:可舒、达舒、景舒;又在顺德经商,于该地继娶一妻,生一子:发舒。永昌公于顺德病故,发舒葬公于顺德,子孙昌盛;可舒等兄弟三人仍留居故土。 自迁居荷村,埀今七百多年,历传二十多世,丁口茂盛。期间,秉德房绳昌,迁居怀集。十八世仲和,于清雍正初年创立鹤山县城时,公变卖家产,捐巨资助建县城,雍正十二年(1734)县令黄大鹏亲书“饮和食德”匾其家,今仍存本村翠林祠。 按:该谱慎之三子密公等名讳及其后世子孙与罗鸣銮《罗氏族谱》、《豫章罗氏源流考》等谱皆大相迳庭。(待考) 今鹤山罗姓主要分布在宅梧荷村、布尚等地,为宅梧镇大姓之一。 鹤山另有客家罗姓一支,是清康雍乾年间由粤东迁来的客家人。 (注:转自博客,作者“雅柏菲卡”真名不详)
相关链接:广东罗氏源流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