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华日报》社到西藏自治区文化厅的罗石生 000000000000──记革命征途永跋涉的西藏自治区原文化厅长罗石生
作者:叶玉林 廖东凡http://www.luos.org 罗石生,男,1913年生,四川省武胜县人。学生时代即投身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荣县县委组织部长、荣县县委书记、《新华日报》成都营业处主任等职。四川解放后,任西南局统战部政权科科长,不久随军援藏,历任西藏自治区筹委外事处任副处长、文教局文化副局长、自治区文化厅长等职。1985年离休。
罗石生1913年出生在四川武胜县沿口乡,上中学时,就参加地下党的活动,阅读了大量的革命理论和革命文艺书籍,思想进步,行为勇敢,在自贡私立中学被推举为学生领袖组织学潮,一度被学校挂牌斥退(即勒令退学),引起了全校师生的抗议,才改斥退为记过处分。 后来在成都上学时,又冒着生命危险,为党为革命保存马列主义书籍。1936 年重返自贡,参加秘密的救亡运动,在农村发动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呼吁停止内战,团结抗日,救亡图存,开放民主。1938 年入党,1939 年担任荣县县委组织部长、荣县县委书记。在荣县三年期间,始终和贫苦农民在一起,工作和生活极其艰苦。皖南事变后,形势非常严峻,地下党遭到破坏,敌特活动十分猖獗,四处盯梢,捉拿地下党成员。在这种十分危急的情况下,既要做艰苦细致的撤退疏散工作,又要识破敌人阴谋、斗智斗勇,既要保护同志,又要保护自身,保存革命的力量。在万难之中,罗石生巧妙地躲过了敌人的搜捕,离开了荣县。但因组织遭破坏,失去了联系,只好和几个战友结伴去重庆,直奔《新华日报》营业部,申述了自己的处境。报社的同志答应帮助找南方局联系,告诉他有位负责同志正在报社,要他去见见,当他发现自己竟是站在周恩来副主席面前时,心潮澎湃,像孩子找到娘一样,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周恩来和他亲切地握手、交谈,并用车把他送到曾家岩,让秘书龙飞虎在办公室为他支了铺,安排住下。第二天,又把他送到红岩村的八路军办事处,他被安排在《新华日报》工作,管文化版和报童。在重庆《新华日报》工作期间,由于他尽心尽责,积极工作,获得过毛主席颁发的奖金。那时,《新华日报》有两个高个子,个头都在一米八以上,一个叫高乔,也就是乔冠华﹔一个叫高罗,就是罗石生,大家叫他罗长子。 抗战胜利后,党组织把罗石生从重庆《新华日报》总馆派往成都营业分处,担任营业分处主任。成都营业分处对外主要通过送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联系教育群众,使人民群众能了解和把握自己的命运。但国民党反动派不让人民听到真理和正义的声音,《新华日报》屡遭抵制、禁查。在当时的情况下,一方面要揭露敌人的反动面目,另一方面又要扩大发行,保护读者,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始料未及的是,营业部混进了国民党的特务分子,罗石生及时抓住了特务分子的贪污行为,理直气壮地把他赶出了营业部,使工作得以顺利地开展。 1947 年2月,国民党反动派查封了重庆《新华日报》,预示着一场严峻的斗争已经来临,成都营业部已和总馆失去了联系,种种迹象表明,敌人将要对成都营业部下毒手,在这种情况下,罗石生领导同志们争取时间,作好准备,赶在敌人行动的前面,抢先销毁重要文件和读者的联络地址,然后处理重要书刊,把它交到读者手里。不出所料,几天后,成都警备司令部通知:《新华日报》成都营业分处停止营业,然而罗石生不顾国民党的阻挠,带领大家照常开门营业,照常发行报纸,传播华东人民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七个师的胜利消息。国民党反动派准备把营业部的同志押送西安,大家深知到西安只有死路一条,于是他们一方面和国民党进行正面抗争﹔另一方面通过邓锡候等上层人士和国民党周旋。成都警备司令部才答应将罗石生他们送到重庆,到达重庆《新华日报》总馆后,大家都非常兴奋,可他正在和战友们交流、欢聚中,又被国民党军警拘押。一天深夜,突然要把他们押走,大家以为是要被关进集中营,或者是去刑场,都作好了牺牲的准备,但出于意料地,竟是把他们送到了机场。 1947 年3月8日,飞机降落在延安机场,大家都流下了喜悦和激动的眼泪。到延安后才知道,敌人为什么没敢杀害他们,是因为周副主席、董老在南京不断呼吁抗议,揭露敌人的阴谋,捆住了国民党的手脚。还听说,毛主席在延安扣留住了马歇尔的联络组,毛主席说:“只有《新华日报》200多人安全回到延安,你们的联络组才能离开延安。”罗石生和他的战友们是在毛主席、周副主席的关怀和营救下才安全飞到延安的。 罗石生在延安住了一段时间,参加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他没能在延安久留,由于工作的需要,他又回到四川,做四川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先是住在雅安刘文辉的司令部,接着又到成都促成邓锡侯、潘文化等川军将领的起义。 四川解放后,罗石生调到重庆中共西南局担任统战部政权科科长。很快,解放军进军西藏,西藏和平解放,急需一批政策水平高,有胆识、有能力的业务骨干,罗石生又被派去援藏,在自治区筹委外事处任副处长,处长是我国著名的外交家扬公素同志。罗石生奉命调西藏工作的时候已经40多岁了,他没有半点犹豫,毅然告别了妻子和儿女,从天府之国的四川,只身来到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 罗石生进藏后不久,又任自治区筹委文教局主管文化工作的副局长,在这个岗位上,他兢兢业业,实实在在地干了近30个年头。在长达二三十年的高原岁月里,我们一直在他的领导下工作。对于他的为人处事、工作作风、生活态度有很多近距离的观察和切身的体验,更加引起我们对他的钦佩和敬重。 罗石生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热心西藏的文化事业,关爱各民族特别是藏族文艺人才。在这一点上,他可以说是含辛茹苦、呕心沥血、身体力行、从不懈怠。他对西藏的文化艺朮,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不止一次对我们说:“你们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深入民间,深入群众,学习藏族的传统文化,学习藏族的歌舞、曲艺、藏戏艺朮,只有真正弄懂了西藏的文化艺朮,才能很好地为西藏人民服务。”他在主持文化工作期间,提倡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实践,向民间艺朮家学习,向藏民族传统文化艺朮学习。 1964 年春天,西藏举行首次群众文艺汇演,这次大规模的群众文化演出活动,是在罗石生亲自主持下进行的。他一再强调,参加汇演的节目要注重民族形式,突出地方风格,带有浓郁的泥土气息和酥油糌粑味,来表现新的生活、新的时代。用过去的话说:“旧瓶装新酒”。用现在的话讲是:“宏扬民族文化遗产”。 这次群众汇演非常成功,出现了一批好节目,一些好歌曲,像“在北京的金山上”、“哈达献给毛主席”、“雪山顶上”、“远飞的大雁”;还有一批好演员,像昌都的雍西、那曲的日桑和次仁德吉等等。正是在这次会演的基础上,组织了西藏群众文艺代表团,到北京参加当年国庆节举行的全国群众文艺汇演。西藏的节目大受欢迎,一炮打响,演员们受到了毛主席和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不久,“文革”的风暴席卷了西藏高原,革命了几十年的罗石生也未能幸免。“文革”结束后,他被重新安排了工作,还是担任自治区文教局主管文艺的副局长,后来又出任自治区文化厅厅长。 罗石生给我们的另一个印象是,清心寡欲,与世无争,对名利和地位看得很淡。在西藏的文化战线的领导干部当中,他参加革命的时间最长,资格最老,但是不论在什幺时候,在什幺地方,他总是那样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从来没有看见他发过脾气,也从来没有觉得他有什幺架子。他办公室的门,总是对所有的同志开放,有事找他说,有意见找他反映,他总是热情接待,从不把人拒之门外。 因为工作的需要,也因为机遇的不同,有的同志原先是他的部下,有的同志原先是普通干部、一般演员,后来提拔成了局级干部,和罗石生平起平坐。在这些情况变化面前,罗石生总是坦然对待,和他们团结共事,合作得非常愉快。这种精神和品德,得到西藏许多领导和群众的钦佩和赞扬。 记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天宝同志从四川调到西藏担任主要负责人。文化局有人知道罗石生和天宝的关系很深,当年在西南局统战部的时候,罗石生是政教科科长,天宝是民族科科长,两个人是同级干部,关系十分亲密。我们不止一次的劝他,您应该找找天宝,把自己的情况跟天宝好好谈一谈,而他每次都是笑一笑说:“有工作可以去找他,私人的事情我是不会去找他的……” 在与罗石生多年的接触中,他公正廉洁,生活简朴,坚持不懈地锻炼身体,给我们的印象极为深刻。他不止一次地对我们说:“西藏地势高寒,空气稀薄,生活条件和饮食条件非常艰难,我们一定要注意锻炼身体,只要有了好的身体,才能长期建藏,才能为西藏老百姓做些有益的事情,没有健康的身体,什幺都是白搭。” 正因为他坚持不懈的锻炼身体,使他有一副强健的体魄,能够担负西藏高原的繁忙而沉重的工作。凡是有高原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每次从内地返回西藏,都有一个高原反应期,即使年纪轻轻的人,也要休息一天半日,才能上班。可他从来没有休息过,上午下飞机,下午便工作,第一天回来,第二天便上班。而且精力充沛,神采奕奕。 我们在罗石生身边工作多年,切身感受到他的生活是非常朴素的。有好多年,他只住一间房子,既是办公室,又是卧室,开水自己打,衣服自己洗,吃饭到食堂去排队。那时候生活确实太清苦了,好几次下乡回来,已经深更半夜,我们饥肠辘辘,没有地方可以吃饭,他便打开煤油炉,煮上一挂面,面里没有佐料可放,也就是一点盐和一大勺子味精调味,当时我们觉得能吃上这幺多味精已经很奢侈了。 1985 年,71岁的罗石生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回到四川,住进了成都西藏干休所,安安静静地过着离休生活。他走南闯北,辛苦了大半生,这次才和同甘共苦的老伴团聚。离休以后,他依然很忙,对西藏的事情还是很热心,还伏案写回忆录。 (据2005年2月13日《中国西藏新闻网》)
作者简介: 叶玉林,男,1932年生,浙江遂昌人。1961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49年参加解放军,曾赴朝鲜作战,历任文化干事、宣传干事,山东荷泽小学教导员,西藏自治区文化厅文艺处副处长、文联创研室主任,《西藏文学》主编,西藏自治区作家协会主席,文学创作一级。西藏自治区文联委员及第五、六届政协委员。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金珠》、《飞瀑》、《神猎》、《雪山强人》,散文集《我的山——阿里散论》、《圣城挂历》,电影文学剧本《梅朵》(合作)等。 廖东凡,男,1938年1月8日生,湖南宁乡人。1961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在西藏从事群众文化和民间文化事业二十四个春秋,有“西藏民间故事大王”之美誉。1985年调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任书记处常务书记,1990年调《中国西藏》杂志社主编,执笔记译《西藏民间故事》,曾获全国民间文学一等奖,著作包括《雪域西藏风情录》、《西藏谚语》、《墨脱、神灵鬼怪的故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