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发送稿件
关于麻城孝感乡

关于“麻城孝感乡”

作者:钟利戡http://www.luos.org

  “祖籍是那里?”
  “湖广麻城孝感乡。”
  这是四川人常说的一句话。笔者从有记忆开始,家里的长辈、邻里的长辈无不如此说。后来进学校里读书到参加革命,周围的四川人也无一不如此说。南下的同志说:“你们四川人说是湖广麻城孝感乡来的,我们北方常说的老家山西大槐树。”在政协从事文史工作的十多年中,也听到很多老先生都提出这个问题。笔者则请其看各自的家谱及入川始祖墓志,后来十之八九都说并非麻城孝感乡。
  这话显然不妥。四川这样多人,祖先来自湖广麻城孝感乡,那个乡有多少人?全部迁入四川,也难开垦一个县吧,何况四川这样大。
  为解开这个谜,看过很多墓志,读过四川很多旧的地方志,翻阅过好些族谱,还读过《元史》、《明史》和《清史稿》,也还读明、清人的笔记。大致弄清了这句话的来龙去脉。

明洪武年间入川的多为湖广麻城人

  元顺帝至正中,人民不堪蒙古人的残酷统治,袁州和尚彭莹玉操妖术,与麻城邹普胜聚众起义,以红巾为号,号为红巾军。见徐寿辉相貌奇伟,遂推之为主。至正十一年(1 3 5 1)攻克蕲水及黄州路,大败元军威顺王宽彻不花。徐寿辉于是年九月称帝于蕲水,国号天完,建元治平,以邹普胜为太师。同时,明玉珍起义于随州,徐寿辉遣使召之,明玉珍遂与徐寿辉合兵,以明玉珍为元帅,总揽全军。至正十七年(1357),明玉珍攻取重庆,执元将哈麻秃,献之寿辉。徐寿辉又授明玉珍陇蜀行省右丞。至正二十年(1360),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明玉珍以陈友谅悖逆,乃以所部拒守瞿塘,自立为陇蜀王。徐寿辉旧部多归之麾下。至正二十二年(1362),明玉珍称帝于重庆,国号夏,建元天统。其部下全系湖广人,尤以黄州府麻城县人最多。明玉珍立国后,尚节俭,薄赋税,定田赋为十分取一,四川在元朝遭到的蹂躏特深,人口逃散,全川仅12万多人。明玉珍在重庆自立政权,多招徕湖广的百姓到四川开垦。明洪武四年(1371),明太祖朱元璋遣汤和、廖永忠、傅友德平定四川,明玉珍的部队皆在四川解甲归田,与招徕的湖广老乡融为一体,定居四川,奉明正朔,这就是明朝四川大多数人的祖先。到明朝万历六年(1578),四川人口已增至310多万,耕地已有1836.3万多亩。两百年间,经济和文化都有相当的发展。新都杨廷和的祖先就是明初由湖广麻城迁来四川的。内江王慕吉、大邑牟氏家族,潼川王新命,谭行义,绵州汪东洋,遂宁张鹏翮,南部李先夏,在明朝都是地方望族,并多是明、清朝廷显要,他们的祖籍都是湖广麻城孝感乡,洪武初年人蜀。此外,也有他省之人。清朝四川状元骆成骧写的《刘太公文刚墓志铭》说:“其先徽人也……讨献贼不胜,举家殉焉,遗一子,窜隐名山以终,传至应良,徙大邑安仁镇定宅至今。”大邑刘氏的祖先为明朝时入四川的安徽人。绵州孙桐生的祖先为江南上海人,明初军屯利州卫中所而定居绵州。明末兵燹后,避居陕西的孙氏后裔孙续通,于顺治中返回绵州而延祀。平武县的王、薛二家皆为宋末宦游龙州而入藉,薛家为山东历城籍,王氏为江南扬州兴化籍。两姓世为土官,只有平武的白马藏人,北川的羌人,凉山州的彝人,黔江的土家人,恐怕才是四川的土著人。

清朝招徕百姓垦荒

  明末清初之际,四川连年遭受丧乱,造成的灾难,触目惊心。据康熙《四川总志》记载:康熙十年(1671),全省承粮民户47,973户,男女计为97,155人。耕地仅有153.046万亩。百年以内人口减少300万有余,耕地减少1683.254万亩。成都平原的温江县,康熙六年(1667)仅31户705人。川南的资州仅74户,乐至县仅27户人家。川北山区的苍溪县康熙三十年(1691)还只有85户。《南溪县志》载:“故家旧族,百无一存”,《巴县志》载:“角闳旧家,存者盖寡”,《威远县志》载:“乔木故家,一无存在”。《富顺县志》载“世家宦族,流离播迁,莫之所往。”《云阳县志》载:“邑无世家巨族。”温江所存姓氏,仅范、陈、卫、蒋、鄢、胡数姓,潼川仅有潭、李、罗、殷、张少数孑遗。
  顺治三年(1646)清肃王豪格率师入川,五年(1648)置四川省,擢李国英为四川首任巡抚,驻节保宁(今阆中),出榜安民,控制川北数府、州、县。在土地荒芜,赋税无从编征,军响无从筹措的情况下,向朝廷上《屯田安川疏》,请求拨银五万两,往陕西购耕牛和种籽。买回后发给龙安20支,绵州30支(只发出20支,剩10支寄养),兵燹过后,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情况已可见一斑。顺治时花很大力气,要流散在外省的川民重返家园,不愿返回者,一经发现,即强制回藉,四川民间传说:“湖广填四川,是把人的手捆住押解来的,所以称解便为解手。”用这种办法只是对不愿返川的少数人。解手也是“解溲”之误。《大邑县志》有这样一段记载:“蜀处西陬,代多兵劫,元末重罹其毒,至明末而益甚。十室九空,几于靡不孓遗,计全川……顾于其中求一唐宋人家,殆不可得。大抵今日所谓土著者,率皆国(清)朝定鼎以后,自粤东、江右、湖南北来。其来自前明洪武初年,麻城孝感乡者则旧家矣。大抵大邑牟氏,先世麻城人,始祖名及以下皆无可考。盖兵燹之余,谱牒久亡也。明末避兵洪雅止戈街,国初始复旧业,聚族而居,团练自卫,今其地犹名牟家营。”《内江县志》记载有个黄荣捷,其先祖于明初由湖广麻城迁安岳走马岭定居,传至其高祖黄启胜,避清初四川甲申之乱,走遵义,顺治中迁至内江东乡安居。兵燹中逃至外地避乱的不少,乱后回原藉的不多。陈锦堂《壁山县志》载:“明末之变,土著几空,国初招徕复业者,十分之一二,余皆楚粤黔闽人。”
  曾经读到四川巡抚张德地于康熙二年(1663)向朝廷的奏疏中说:“臣初至保宁,见民人凋耗,城郭倾颓,早不胜鳃鳃忧悸。迨泛舟遍历,日歉一日,惟重属为督臣驻节之地,哀鸿稍集,然不过数百家。此外州县,非数十家或十数家,更有止一二家者。寥寥孓遗,俨同空谷。而乡镇市集,昔之棋布星罗者,今为鹿豕之场……复自泸州西指,乘骑陆行,亦步亦趋,咸周旋于荆棘丛中,而遇晚止息,结芦为舍。经过比城败堞,成封茂草,一二残黎,鹑衣百结。”这时清朝入关已整20年了,四川还是一幅凄凉景象。在奏疏中还说:“川省现在孓遗,祖籍湖广人氏……访问乡老,俱言:川中自昔每遭劫难……迁移外省人氏填实地方。”朝廷对四川官吏招垦有政绩的还准升迁,原规定招徕七百名升官,康熙十年(1671)六月,朝廷同意川湖总督蔡毓荣的请求,改为招民三百名即予升迁,垦荒起科年限由三年延至五年,再延至六年。雍正八年 (1730),还从六年延至十年。并宣布:“各省贫民,携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人籍”。这些条例在四川贯彻执行是兑现的。《掌故丛编》中记载:康熙二十一年(1682)四川遵义县(今贵州遵义市)班衣绣招徕难民50余口,照例加一级,又康熙五十一年(1712),四川巡抚年羹尧上疏保举蓬溪知县徐缵功,因安插移民1,200多户功,晋级加官。
  当时客民开荒成熟地后,往往有人出来指认故业,酿成官司。康熙二十九年(1690),朝廷又颁布:“凡他省民,愿在川垦荒居住者,准子弟入籍考试;凡流寓之人,将所垦荒地给为永业,发给照票。”从此,外省贫民迁入四川的才多起来,康熙三十五年(1696)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这段时间,是湖广移民人川的高潮时期,到四川的贫民也容易得到土地开垦。移民插标占地,称为“插占”或“插业”。还可从以下两个奏疏中可证这一事实:一是康熙四十年(1701)湖广提督俞益谟给朝廷的密奏中说:“湖南衡、永、保三府百姓,数年来携男携女,日不下数百口,纷纷尽赴四川开荒。”二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湖南上朝廷的奏折中说:“查楚南人入川百姓,自康熙三十六年(1697)以迄今日,即就零陵一县而论,已不下十余万众。”还有一些地方志和笔记记载这场事。雍正《四川通志》记载《楚民寓蜀疏》中说:“楚省宝庆、武冈、沔阳等处人民……托名开荒,携家入蜀者,不下数十万家。”乾隆《遂宁县志》记载:“康熙戊子(1708年),楚民以遂土平衍,且水陆便利,陆续至遂报垦,丁粮至五千余两。”
  除湖广移民四川外,也还有其它省民。阆中毗邻陕西,以陕西籍移民为最。《达县志》记载:“隶版籍者,为秦、为粤、为江左右。”嘉庆《汉州志》中记载有王氏家族于康熙中由江西泰和县到四川开垦的“不下数百家”。《绵州志》中记载有王秉政、姜世兴自陕西渭南、户县等地于康熙早年来绵州铜鉾(今丰谷)开垦,《蜀游纪略》记载:康熙初,王沄至成都见到“茅舍寥寥,询问其居民,大都秦人。”说明陕西人至四川开垦的较早。
  还有的是由于灾荒而入蜀就食不归,人籍四川的。年羹尧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四月上朝廷奏疏中说:“陕西上年歉收……自去年冬至今,有挈其妻子,随带驴骡,数十成群,来川就食。”杨锡绂《四知堂文集》中写道:“惠潮嘉地方,土少人满,其有产业者十分之六七,其无产业者即有十之三四。”甘汝来《甘庆恪公全集》中说广东人入川都是不敷口食而流入四川的。在雍正初年,广东的潮州、惠州、嘉应州,福建的漳州、泉州等地,人多地少,加之旱涝为灾,人民因饥饿而流往四川,巡抚宪德都予以安置。特别是雍正五年(1727),楚、粤、赣等省灾民人川觅食的为多。《夔州府志》记载:楚省饥民,日以千计地溯江而上入川觅食。乾隆年间也有因灾荒而流入四川的。《清高宗实录》记载:从乾隆八年(1743)至乾隆十三年(1748)的五年间,湖南、广东民户经贵州入川就食者计24.3万户。《蜀故》记载:乾隆十八年(1753)湖南、广东、广西、江西、福建五省向四川移民1,738户,乾隆十九年(1754)2,106户,二十年(1755)仅湖南、广东两省就有2,450户人川。若以每家五口计,三年就迁入四川三万多人。再从《金堂县志》、《什邡县志》、《广安州新志》、《仪陇县志》、《叙永县志》、《泸县志》、《云阳县志》、《巫山县志》等旧地方志记载,这段时间因灾入蜀的外省流民湖南藉占三分之一以上,其次湖北藉、广东籍,陕西、江西、福建籍的又次之。夔州府所属,湖广移民占绝对多数。

入川开垦,为何偏说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呢?

  从《明史》、《清史稿》,旧地方志、谱牒、墓志铭、历史笔记等记载,四川人的祖籍以湖南、广东为最多,湖北、江西、陕西次之,福建、浙江、安徽、江苏、贵州、云南等省又次之。为什么偏说“湖广麻城孝感乡”呢?《内江县志》有这样记载:“内邑旧尸,祖籍多属楚麻城,邻邑亦然,今多不识其故,沿称明洪武二年(1369),奉诏迁麻城孝感乡实蜀事”。洪武二年(1369)四川还是明玉珍的孙明昇统治,明朝政令未达,怎有“奉诏填蜀”事?《明史》中记载朱元璋移狭乡之民实宽乡的举措,也没有实蜀这件事。幸好编纂者用“沿称”二字。其真实原因可大致表达如下:
  托望族为同乡,免受欺凌。元末随明玉珍入川之人,多系黄州府麻城、蕲水一带的人,入川时赤手空拳,开垦荒地,为四川经济复苏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一部分人成了望族,还有的由科举跻身于缙绅行列。如新都杨廷和,绵州金献民、高氏三兄弟,内江王慕吉等为明朝朝廷显宦,清初遂宁张鹏翮、潼川王新命、谭行义,南部李光复等都是清廷显要。他们祖先都是湖广麻城孝感乡人,其宗族在地方上则为一方望族,受到地方官绅的青睐。托望族是同乡,少受欺凌。
  建会馆多为士绅旺族董其事。清朝康、雍、乾三代除各县城建有大小会馆外,较大的集镇也有同乡会馆。建会馆必须经官府批准,不能私设。申请建会馆的领衔人,都是地方士绅望族首领。建成后为同藉人服务,同乡也赖会馆为之撑腰。城乡会馆大都以湖广馆、广东馆最大,陕西馆、福建馆、江西馆之类多在县城,湖广馆首事皆托望族籍隶,以麻城孝感乡为籍。
  土地争讼中,多以麻城孝感乡籍贯指认旧业而胜诉。康熙三十六年(1697)以后,湖南等省移民纷至沓来。在这些人中的奸猾之徒,不安分守已,强占熟田,结党斗殴,倚强凌弱,此告彼诬,甚至挟持官府,往往以麻城孝感乡人为川民旧户。回川指认旧业,兴起诉讼,正当的与非法的交织在一起,往往以麻城孝感乡原主旧业而胜诉。兵部尚书李先复(南部人,祖籍麻城)上疏直陈湖广人入蜀之害。朝廷还令四川清理湖广移民,逐户造册登记,移送湖南等省查对,如系作奸犯科之人,混入垦荒移民之中,遂令押解回籍服刑。雍正五年(1727)将土地进行一次彻底丈量,实行授田。麻城孝感乡藉才成为历史。麻城孝感乡这块牌子,在清代的四川社会上事事都觉高三分。而事实是麻城孝感乡於明成化六年(1470)因户口太少并入了仙居乡,又於嘉靖四十二年(1563)在麻城县姜家畈置黄安县,仙居乡这块地方就在黄安县了,并将黄冈、黄陂二县地入黄安县(即今湖北红安)。到清朝湖广填四川时,哪还会有湖广麻城孝感乡。
  (作者钟利戡是绵阳市政协文史委主任,知名学者。本文原载四川客家研究中心、四川客家海外联谊会:《四川客家通讯》2004年第2期)


oooooooooo家园提示:人自为谱,家自为说,正误自辨,取舍自酌。引用注明作者和出处。 来源:罗氏家园
阅读:10459
日期:2008/10/15

查看评论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字体: 】 
上一篇:罗先骥:《秀川罗氏徙居志》
下一篇:麻城孝感乡──湖广填川移民之转运站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站长提示:这里不是互动留言处!
点  评: 字数0
用户名:  密码: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家园地址:http://www.luos.org  粤ICP备13039246号-2
家园创建:罗良富   技术支持:AssumeYessure   法律顾问:罗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