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雅县罗坝坎上罗氏支派概况
四川省洪雅县罗坝(现槽渔滩镇)坎上罗氏,原籍陕西渭水。始祖罗六经,本不姓罗,而是姓赵。是一鲜为人知的神秘罗姓宗支。在坎上,有一座措辞十分奇怪的古墓,墓前一通明朝洪武年间、一通清代所立的石碑,就向人们透露出该罗姓家族的传奇来历。
明朝初年,黄河流域暴发洪水.原本任渭水巡府、黄河总府的赵太原指挥民众,在当地沿河一带“严防死守”,却因水势太大,最终无法守住大堤。堤溃二百余丈。水决。洪水犹如脱缰的野马,咆哮而去。赵太原巡府因此便被奸人“密奏”所害,说他渎职失守。于是,赵巡府获罪只得离开渭水老家,带着一家几十口人来到西蜀眉州──洪雅易俗乡(槽渔滩)古田村小地名“坎上”的地方定居下来,改名换姓为“罗”,成为罗氏大家庭的一员,至今已六百多年。
坎上罗氏自六经公“北雁南飞”以来,繁衍迁播,人丁兴旺。房分双槐树、桢楠树、弯柏树和枇杷树几大支系,总人口有几千上万人了。现在,省内成都、雅安、眉山、乐山、西昌等地多有该支罗氏后人分布。
坎上罗氏家族,忠孝一门、节义两顾,文德武功,名留简竹,子孙后代繁衍不息,贤德辈出。中国最后一次武举夺魁者罗展,其“甲辰恩科武魁罗展敬”的石质桅杆于今尚存;参加罗泉井会议“攒堂议事”, 将辛亥革命在四川由保路同志会的和平请愿发展为同志军武装斗争的罗子舟等,都是名垂青史的人物。
由于社会变迁及地域所隔,该支罗氏各家支的发源、迁徙、生息和繁衍,都多为外人所不知,甚有异地宗亲同处一县一镇、一乡一村而不识者。幸逢盛世,经雅安桢楠树罗氏支系中多位老、中、青热心族人抽身奔走,并有族内茶商巨子罗怀祥自愿捐出所购清代罗氏宗祠中堂建筑,永以作罗六经后人祀祖之用。终于使桢楠树罗氏族人于今年清明节,在原罗祠堂内举行了隆重的第一届祀祖典礼。
2008年4月4日(农历二月二十八 清明节),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严桥镇新和村,来自成都、雅安、眉山、乐山、西昌等的1000余罗氏后裔,欢聚罗祠堂,祭祖联谊、讨论四川保路运动100周年纪念活动方案、为中国末代“恩科武魁”碑揭碑、举行原生态民俗表演、开千人乡村“坝坝宴”,以崭新形式开展清明祭扫活动,翻开了坎上罗氏家族新的一页。
(根据《雅安日报》记者罗光德报道和桢楠树支系祀祖典礼公告等资料整理)。
相关链接:
雅安发现中国最后一次武举夺魁者罗展的桅杆
勇跳蛾眉山舍身岩的反清义士罗子舟
附记:
罗坝镇位于洪雅县城西25公里处,地处“科甲名山”呵吒山下的青衣江南岸。罗坝建制历史悠久,晋初为开邗县地,北周属洪雅镇地,唐武德元年(618年)洪雅县改设为犍州,罗坝为平乡县治,开元七年(719年)随洪雅县改义州复属平乡县管辖,宋朝为易俗乡,明朝为中保乡东吴党和洪川乡箐河党地。因境内竹箐关设巡检司,住弓兵30名,故场集改为武镇,明嘉靖《洪雅县志》记载:“武镇,县西六十里。”清代命名罗坝场,嘉庆《洪雅县志》记载:“罗坝场,县西五十里”可为佐证。
兴建罗坝场镇的始祖叫罗六经,原名赵太原,籍贯不详,生于明初,赐进士出身,曾在贵州施秉县任职文林郎,后调黄河总府任职,管理水利工程。永乐元年(1403年)夏,连日大雨,六月六日黄河陡涨,大堤被冲垮数百米,河水泛滥成灾,淹死百姓无数,按《大明律》赵自知难逃死罪,只得改名罗六经弃官逃亡。明成祖朱棣听信奸臣谗言,发海捕文书通缉赵太原。为避免言多有失暴露身份,他装成哑巴,手提一面六斤重的铜锣闯关过卡,每遇盘查他手指铜锣表示自己姓“罗”,用手语表示铜锣重六斤,以示名为“六经”。他辗转逃亡到川南叙府(今宜宾市)住了一段时间,怕不安全又逃向川西南僻远的洪雅避难,在现在罗坝镇的地方搭了一座茅屋卖饭为生。那儿是去青衣江北岸中保镇的渡口,饭馆方便来往行人,生意红火。罗六经在此安家落户,娶妻生子六人,繁衍分枝为六大房人,在原地周围修建了不少房屋,引来许多外姓人家到此定居,逐渐形成罗坝场镇,至今罗六经的后人已在罗坝镇及其周边地区繁衍近30代人,经历了近600年的风风雨雨。罗坝镇的历史,是一部明代以来的移民史。罗六经的故事,通过罗氏后人代代相传,直至如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