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罗氏概况 【按】此世系概况摘取自《中华罗氏通谱》第五册第3001-3010页。 湖北荆楚,乃罗子国发祥之地,川、渝之氏,大多言“家在麻城孝感乡”,故历为寻根圣地,转此资料,或许对川、渝罗氏寻根有所帮助。由于“湖广填四川”和“江西填湖广”的历史原因,迁徙情况十分复杂,需要联系其他材料综合考查,方有可能理出线索。
中华罗人先哲集族论、谱论、宗祠祭祖沦落之大成者,明代罗钦顺(1465--1547)在《上模曾氏族谱序》中云:“语世族之盛,大率有三:源流深长,枝叶蕃衍一也;簪缨蝉联,墙屋华润二也;才贤辈出,猷为克敏三也。三者之中,才贤为之本,苟有其人,则所以维持之者有其方,光大之者有其实为江乡之所推重,岂直蕃衍,富贵云乎哉!”由于这位罗人先哲作了精辟的论述,从而启示和激发天下的罗人后裔,致力追根溯源于远古祖先。 翻开中国地图,显眼的长江与京广铁路线交叉处有一个三镇合一的华中最大的城市——武汉湖北的省会,九省通衢。湖北省位于长江中下游,长江穿境而过,洞庭湖以北,大巴山东南余脉,及桐柏山、大别山以南,地势西高东低,鄂西北、鄂西南多以山地丘陵为主,中南部为“古云梦泽,,之“江汉平原”,省内河流众多,以汉水、荆江、清江、演水、府水、沭水、滠水、举水、巴水、浠水等河流,属长江水系,湖泊分布在江汉平原,享有“千湖之省’’的誉称,而今,长江一出西陵陕,飞流直下天下第一坝一一葛洲坝。大江东去,尽为平原,真是“山随平野旷,江入大荒流”。湖北省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热多雨,冬干雪少,为北方寒流与南方季风缓冲地区,四季分明,有利于动、植物生长繁衍。 湖北省周初为“蛮荆”,春秋战国时为“楚国地”,汉时为“荆州”,宋曰:荆湖北路”,元为“河南江北行省”,明末清初(1630年湖广分治)置“湖北省”。总面积18万平方千米,在二十九个省市中占第十五位,辖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神农架区、武汉、黄石等11地级市,大冶、丹江口市25个县级市及39个县、2个自治县、1个自治州;就人口而言,湖北总人口为现代全国第九位,总人口为6028万人,罗姓人数就全国而言占第20位,有汉、回、满、苗、蒙古等民族。“天上的九头鸟,地上的湖北佬”。湖北佬的罗姓居住人数占全国罗姓总数的(六大省之一)第五位。 一、罗人罗国,源自湖北 商末周初,罗氏先民奉周天子之令,离开黄帝陵,沿泾水南下,渡渭水随楚人跨过秦岭,直达长江以北,为周立下了汗马功劳,周武王为固其基,旨曰:“晋阻三河,齐负东海,秦固雍州,楚介江淮”,将强国重侯布于“周”之周围,封楚都于“郢”(今湖北江陵市)。周封的罗子国,初设罗国都于房州,在楚国都之西北,与楚国国土相连。 罗氏先民从一个以“罗”捕鸟的小部落,经过长期的长途跋涉,其间历经艰苦奋斗发展成为一个小的国家。罗国人既是楚国人的兄弟,濡沫与共生活了几百年,又相互成为竞争对手。罗国小,也学着楚国要发展。罗氏先民走出深山老林,离开神农架,向东迁都于南漳县城东南45公里,安集镇邓家咀村“罗家营”,若干年后,罗氏先民不满足现状,再次东迁至襄阳府管辖之“宜城”,曰:“罗川城”。 自西周初至春秋时,这是罗人在湖北繁衍生息的高峰时期。湖北有句俗语:“人随雀鸟旺处飞”。“自契至汤八迁”、“成汤至盘庚五迁”、“楚之六迁都”、“两别都”、“古罗国”之小,更有迁址之频。郭祟焘在《罗氏族谱序》中说:“子因考杜预(左氏注),罗在宜城县西山中,后徙枝江,而南漳县南亦有罗国故城”。颜师古《急就篇》注:“罗在今房州(湖北,盖江汉之间,数百里,为罗国城者四:今平江县南亦有罗子城,与湘阴故‘罗川城’相望数十里……罗氏为族大矣…楚之有罗……其源固远矣哉。” 罗子国在周天子与强楚之间。桓公十一年(前701),郧国联合随、绞、州。蓼诸国攻打楚国,莫敖率楚师败郧于蒲骚。由此,借势引乘胜之兵欲攻罗国。桓公十二年(前700),楚国出兵攻伐绞国,罗国大夫伯嘉乘此机会前往刺探军情,被楚所知,震怒不已,楚伺机报复。桓公十三年(前699),楚莫敖率骄兵征伐罗国,打了一场恶仗,据《罗氏族谱》载,罗国班公当政,使谋土说服卢国,出兵联合夹击之,大败强楚。 据《罗氏族谱》载,罗子国的最后一位子爵罗钆公。娶安韦氏,生三子,利超、利延、利达,后因不满楚国对其欺压,竭力反抗,以计称入山洞修炼,成仙改名“罗洪”,后人曰:“罗洪洞”。以此避乱,家人不知去向,楚亦追捕之而不及,后隐居山林洞中,娶吴氏,生子纪“罗凌甫”后成大器。 从坚守在古罗国“宜城,,的罗人先辈到新罗国城“枝江’’的罗国人后裔,经过了几百年的艰难困苦但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尊严“罗姓”。 后来,罗子国遗民“赤脚下长江,光身入洞庭”,来到湖南,建立“罗城”,由于当地人均是“罗子国”遗民,所以亦称“罗子国城”,秦为罗县。 二、汉晋发祥,襄阳郡望 姓氏郡望的形成,要以人物为基础,襄阳能形成罗氏郡望之一,是有其深厚的历史积累。 封地宜城的罗子国于春秋时并入楚国,其大量遗民经枝江迁徙至湖南汩罗江流域,但仍然有少量的罗氏子孙留在湖北襄阳发展。至汉代,就有蜀广汉太守罗蒙彪炳史册,其子“罗宪,字令则,襄阳人也。父蒙,蜀广汉太守。宪年十三,能属文,早知名。师事谯周,周门人称为子贡。”封西鄂侯;罗蒙的另一个儿子罗式,时任牂牁太守;罗蒙的孙子、罗式的儿子罗尚亦累官封夷陵侯;其另一个孙子、罗宪的儿子罗袭(唐罗垧的墓志铭记为“龚’’)官至给事中、凌江将军。由于罗蒙尤其罗宪、罗尚“一门双节侯的出现,襄阳罗氏形成了“姓族”,产生了罗氏襄阳郡望。 晋代,襄阳罗氏还出现罗友、罗崇兄弟,罗友任广州、益州刺史,罗崇任竞陵太守,并与当时大族习家通婚,根据古代婚姻需门当户对”,故佐证襄阳罗氏为晋代的阀阅之族。正史、地方志还有不少襄阳罗氏的记载。 北魏时,维持罗氏声誉的主要是由少数民族改姓的罗结家族,但是“罗道珍,襄阳人,从夏候道迁归魏,除齐州东平原相,有治称,卒于镇远将军、屯骑校尉。’(据《魏书》、(湖北通志))等)为襄阳罗氏增光添彩。 发展至隋朝,有罗达父子封“伯爵”,罗荣任监门将军,官至三品,罗荣的儿子罗艺更是显赫至“封燕郡王”,罗荣的另一个儿子罗寿亦担任利州I都督、监门将军。将罗氏襄阳郡望推向了一个高峰。 据《唐书》载:罗珦,越州会稽人。宝应初(763),诣阙上书,授太常寺太祝。……擢庐州刺史。民间病者,舍医药,祷淫祀,(罗)珦下令止之。修学宫,政教简易,有芝草、白雀。淮南节度使杜佑上治状,赐金紫服。再迁京兆尹(三品),请减平耀米,以常赋充之,人赖其利。以老病求解,徙太子宾客正三品),累封襄阳县男。(元和四年十一月<809>),卒,谥曰夷。” 据《罗珦墓志铭》载:“公讳 据《罗珦墓志铭》载:“公讳珦,其先会稽人。蜀广汉太守蒙,晋西鄂节侯宪,给事中袭,皆以茂绩,焯于前载。曾祖彦荣,皇同州长史。祖思崇,韶、睦、常三州刺史。父怀操,桂州兴安县令,赠华州刺史,实有清行藏于家牒。”说明其奉“襄阳”为郡望,又据《唐书》,罗珦的儿子罗让,进士出身,累官福建、江西观察史、散骑常侍、赠礼部尚书,其家族为“襄阳罗”又增添了很大的光彩。因此,唐·林宝在官方的《元和姓纂》中将“襄阳罗,,列为姓族。 唐末期,长沙、豫章罗氏开始崛起,尤其宋·罗从彦出现,时士人学者尊称为“豫章先生”,大大提高了“豫章罗氏”的声望,又由于元末明初,江西罗氏大量入鄂,与当地罗氏融合在一起,许多襄阳罗氏逐渐改奉“豫章”为郡望。笔者目前仅见江西吉水山原罗氏还是坚奉“襄阳郡望”。此是罗氏郡望演变、发展的结果。 三、当代湖北罗氏先祖大部分来自江西 秦汉时,罗氏进入江西,并迅速发展。据《罗氏族谱》载,自汉代罗珠传至元末,江西吉安人罗汝公,已达四十世,罗汝公升镇南辅帅总管,守南康,扼岭南,与农民起义红巾军对峙,败于南康(今江西南康市),罗汝公配氏有三,生五子(威、武、汉、杰、宿),“汝公胞弟谓公,元代文官之职,生四子(安禄、安文、安毓、安九),长堂弟卿公,元末大学士,生四子(道清、道澄、道泮、道汜),次堂弟浚公,生四子(承春、承夏、承秋、承冬),堂叔伯弟兄共一十七人。汝公败于红巾军后,身亡,元遂灭之。明初立,元代遗臣及其后裔,为明朝钦犯,为逃脱株连九族之祸,或隐姓、或埋名、或潜逃、或投他乡。元末明初罗氏大量入伍,进入湖北境内。例如,罗汝公之子五人,在友人相助之下,先潜投入湖广黄州府刘斌仁门下,暂姓刘。谓公之子四人,随尾其后,北过长江、入湖北汉阳府,黄陂邑地,时作充军之用,达湖北之江汉平原。以及卿公之子四人、浚公之子四人以不同路线逃入湖广黄州府各县。自元末至明初,在这一时期内,豫章江西罗氏迁入湖广行省黄州府汉阳府,到达各县及“麻城中继站”者,多达百余祖(多为年轻力壮者)。这是近代罗氏距今600多年前后迁入湖北的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批先祖源。 元代至大三年(1310)“湖北襄阳等地”、“六月襄阳,峡州路”、“涝’’(即今湖北三峡宜昌地区),“坏官所民居21829间”、“荆州大水,山崩、死者3467人”、“长阳、峡州大雨、水溢涝,死者万余人。(长阳即今鄂西南清下流之长阳县) 元代天历三年(1330)“湖北安陆——沔阳、三月饥”。“赈粮”,后有兴峡州,归州,“安陆——沔阳”,“饥户三十万户有奇”。由上可见元末湖北乃至云梦大平原包括湖南,连年“干早水灾接蝗灾,血吸虫病瘟疫多”,元朝腐败,地方官吏乘机横征暴敛,官逼民反,红巾军起,诸地响应,征战十数年,民众之累,元军土崩瓦解,逆灭亡……。后又农民军内争,前后之战,“积尸原野”,“汉北地区沃野千里,人丁大半死亡,及至外流,造成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兵灾尤酷,其时流血满野,伏尸骸骨无算,人烟萧索……”,由此可知,长江中游水系的古泽云梦大平原(包括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及至云梦大平原的周边丘陵山区,这个广大的地域内自元末至明初近六十余年或至更长的时间内,是人烟稀少的地区,据《罗氏族谱》载“逮我大明定鼎,趋明年已酉,诏江右户口殷繁者,员移土著……”、“明王朝立,有鉴如此,于洪武二年应诏,从江右,鄱阳、吉安、临川等邑,移民十万户,填补汉北地广人稀之虑也”。明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朱元璋)皇诏:“限一月内,拨发湖北麻城士民,于外府、外县、垦种、立草为标,认赋者,永为世业。 据笔者多年来搜集楚北豫南,及江汉平原所居住诸姓近30余姓之宗谱文意综合云:“吾祖某某公于,明洪武二年自江右(江西)某府、某县、某村而迁(因何而迁)迁湖广黄州府(或某府、某村、某地)麻城遂籍某地,插草、拖犁、圈地、卜居、赘居,人丁繁昌至今繁衍某代”。 例一:“湖北云梦县沙河镇(旧名练溪港)张氏宗谱”云:“吾祖文聪公于明洪武二年自江右豫章(南昌)而迁……。有可能是汉代罗珠公设郡时,献地之乡人张交之后裔”。 例二:“湖北孝感西河镇方氏宗谱’’以及例三:湖北孝感卧龙乡王家河王氏宗谱中载有:“限一月内……认赋者、永为世业”之文。 由此可证,朱元璋讲实话,办实事,皇令一下仕民即行,江西诸地诸姓之仕民,(不管是强迫还是自愿),分期分批从赣江——鄱阳湖流域进入云梦大平原(包括湖北、湖南、河南南部)。 罗氏是这一次诸姓人口大迁移中的一部分,但又是湖北当代罗氏从元末明初初迁入湖北的“开基祖的主要来源。也就是说,当代湖北罗氏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以上的是元末明初从江西迁入湖北的开基祖的后裔。 四、湖北罗氏支系 元末明初罗钰的父亲(名待查)自江西豫章之柏林堂昌都,奉皇诏(也可能属潜逃避株连九族之祸)迁湖广楚北至汝宇府,赘居遂籍。 1438年,罗钰中进士,科赠中寺郎,守光州府(今河南光山县),罗钰在科赠中寺郎后二十年时,明皇景泰八年春(即1458年已年过八十),当时撰有“豫章罗氏制谱序”,谱序文尾署名自称“二世孙”是明统系,其制谱序中云:“稽查校阅,湘、粤、蜀、晋、豫、楚、赣、闽旧谱牒,诸载世系,故知始祖,汝公、渭公、港公、瀛公、卿公暨百忍公,百一公、百二公、绳武公、其武公、祖武公、祥武公、玄武公、晶川公、进川公、瀛川公、文雅公、奉雅公、开硕公、开程公、汝高公、汝溪公、仁义公、焕章公、泗济公、乃明公、桀栋公、骏骥公等祖。(另处获知有浚公、焕公)”。 据文中之意,可知其一:以上五十位先祖当为罗人原住地江西未迁或部分外迁之祖,至于何祖居住何地何村(尚待查证)。其二:上述五十位先祖与元末明初迁入湖北的“开基一世祖”是有关联的,或为“父子代”。其三:为云梦大平原(湖北乃至诸省的当代罗人居住基点追根溯源)提供了元末明初时代确切可信的先祖名讳,有利查对,理清世序。 谱序中又云:“吾祖家豫章罗氏徙出者……威、武、汉、杰、宿、安禄、安文、安毓、安九、道清、道澄、道泮、道汜、鼎、鼐、鼐、国器、本善、恺、怀:承春、承夏、承秋、承冬,吴公、步云、辽中,贯贞、戒勉、宏道、炳、焕、奶、煌、妮、浩、洁、智、信、祜、臻,有道、有德、有信、南贵、南芬、晋国公等昆季同堂之气运……,兄弟列纪百世后一世之祖(另文所获,还有吉隆、朝新、善成、道炳、道权、道坤、道鑫,鹏公),共五十五位先祖”。此谱中又云:“关谱辑于元末明初,豫章至柏林(堂)昌都等,居士焉,徙湖广楚北至汝宁府,赘居遂籍各邑……”。 从以上文间可知有三:其一,以上五十五位先祖为同堂弟兄:其二,都出自江西豫章柏林堂昌都人、吉安人:其三,都是元末明初迁入湖北(楚北豫南)之“一世祖”(江北开基祖),但不知这迁入湖北之“一世祖”者,为江西原住地未迁祖之何祖之后裔(已查对部分)。 至于湖北罗人居住点,人数到底多少,因收集资料不全不足之因,仅是挂一漏万,尽己所尽之力,知之甚少,分列如后。 豫章鄂东南罗氏阳新县志六公支系 “罗志六”,汉代珠公之后裔,海越公之后,原籍江西(住地不详,待查),于明代初期(确切年代不详)迁湖北阳新县城西北三十里赤马山落籍,即今湖北省阳新县的沙河镇罗志六村:志六公葬于亦马山下大路边,外地往来之人,见碑名口传,久之传流在外:“忘记赤马山,顺口志六湾”。至1987年时,后裔以显其不忘祖,顺名曰:“罗志六村”(行政村名),全村2350人全为罗姓。至1988年在罗德家倡议下,组建“罗氏宗谱总局”,总局设湖北大冶县湖山乡乡政府隔壁罗德家家中,简称“大冶谱局,总局长 罗德家,副局长罗为礼,主编:周杰、汉章、锦文、文涛、辉军等。 经搜集仅获一套不完全老谱,现存于十八世罗显华家中(中共罗志六村支部书记),经过两年时间于1989年修成新的“罗氏宗谱”,规格一尺见方,字派为:“是、德、广、厚、克、显、祖、光”截录),在世子孙最高“德”字辈,最晚“光”字辈,七代同堂,计18000余人。并于19195年在罗显华的倡议和主持下,在赤马山“千年巨龟”半山腰建有“东港寺”,并将‘“罗志六”神像供奉其中。本支后裔除留居赤马山的,并多次分支,播迁三省(湖北、江西、安徽)八县基点(大冶、阳县、鄂城、通山、瑞吕、浠水、罗田、英山等十一大宗支)。如: 迁大冶市湖山乡湖山村(罗德家)。 迁阳新县木港镇吉山村山口罗组(罗祖诗)。 迁黄石市阳新县淖源口镇罗塘滨村(罗克兴)。 大冶市罗屋下分支:本支计万余人,字派:江南通用“八十字派歌”,已筹建“大冶联络处”。 大冶市金山店镇燕山村罗显模、罗显兴、罗祖友、罗汽华。 豫章鄂东北红安罗氏宿公,国器,本善支系 汉代罗珠公后裔三十七世孙元公,生子刚,刚生汝溪,汝溪生百一、百二,生二子,长国器,次本善公,皆同宿公于明洪武二年,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汝溪村,迁于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太仙里金厂河龙垸,其后裔分居湖北红安、河南新县、诸地,宿公、国器公、本善公与国鼎公,一并被楚北豫南罗人尊奉为明系“一世祖”。自四世璇公之后四续修宗谱,截录字派为:“培基以厚、居业思良、永为之计、克福其样”。由明统系十七世以模、十八世罗厚训、罗厚仁主编修成“楚北红安、豫南新县,四维堂罗氏宗谱”(1995年10月),清道光年间“湖北提台”罗思举则出自本支,中共大别山纵队司令罗厚福也属本支十八世孙罗厚福之孙罗军,现任武汉市公安局副局长。红安县是百名“将军县”,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惟一县内出200多位将军的县。(此支宗谱中还收录有春秋后、或汉代后、或唐末后之迁居者之后裔,有待费时详查)。 五、湖北部分罗氏支系概况 威公,大悟丰店、河南罗山县周党罗寨威公单传四世,后裔散居豫南楚北,六世憬公之十世作朋迁江西,十一世万祯迁荆湖,六世愫公之八世万寿迁江西,九世俊明迁四川,十一世经公迁陕西。 武公,湖北大悟丰店罗畈。 武公生四子,长子万一公之次子瑞公迁成都,凹子万四公之四世孟齐迁江南,本支人丁繁衍较众,总数四万余人,其中缙公之后裔达2000余,至十一世延默公住三处,十二世志金在汉公后裔十九世罗有义督修下于2002年重修分支族谱成。 汉公,鄂汉阳府黄陂县北乡金鼓会顺山。 汉公生三子,长子万钟之四世经伦迁四川南充,六世延广、延炫、延煜、延炬迁河南南阳,七世明侠、明威、明振、明华俱为武举,全迁山西大同,六世延宏之八世嗣子昭臣迁江苏,九世启功迁河北石家庄县督,十一世有兰迁河南周党,十四世居先与子天发、天清全迁汉阳。汉公后裔十八世孙罗耀富被推任理事长,与十八世罗炎初,字永长,罗发道,字贯一(主编)于1988年续修成《楚北豫南32支联宗统派谱》,1995年又由十九世有成、有义补修本支支谱,续至二十一世。 杰公,鄂黄州府罗田县永新三里堂。 杰公原迁居今鄂罗田县杨二巷,后有一支迁往红安一至六世先祖名讳存于河南罗荣洲之手,待整理。 宿公,红安华河,黄州麻城太仙乡姜家畈金厂河龙湾。 本支繁衍较快,已续谱收人丁8000余人,红安县为全国乃至世界少有的出200余位将军之县,其中有七位罗姓将军。 安禄公,湖广汉阳府孝感城西河口、孝昌花园。 本支原有祠、谱,清代戊申年毁于水,后续一至四世无主名(1938),先祖数代追溯未果,于1993年始获红安文献、河南罗山老谱,借修罗人通谱之机,再转湖南、广东对谱,江西南昌寻根,豫章柏林祭祖,南康赣州访人,再至黄陂木兰、大悟孝昌、安陆云梦等地验证,遂至2003年笔者溯源如愿,实乃中华罗氏“千年一遇”共修通谱,逢机遇之成效。 安文公,汉阳孝昌北乡秉公会“罗家城”。 安文公、安毓公明初迁楚北同住,二世分居,安文公居大悟城北双桥,安毓公迁居应山,此支十八世罗贯一与汉公十八世耀富、炎初等主修《楚北豫南32支联宗统派谱(1988年)》。 安毓公,应山广水孝子店罗家河。 安毓公先同安文公同居楚北,后迁应山广水孝子店,曾参与1987年楚北豫南联宗续谱。 安九公,汉阳黄陂东乡毛清会栗子园。 安九公首迁湖北汉阳府黄陂东乡,后裔又迁黄陂北部蔡店,再迁大悟河口店,故宗人较难收录,尚未续谱。 道汜公,孝感西门外井社。道汜公入赘郭荣家,承袭军务,一门两姓两不绝,修有“雍睦堂”、“郭罗氏宗谱”,收丁5256人。 承冬公,湖广汉阳黄陂姚集。 此支为明洪武二年自江西迁湖广黄陂邑,公为“湖北明系一世祖”(待查)。 黄陂罗汉寺罗氏:本支罗作瑶、罗述高口述:“吾祖自江西而迁”,1945年曾修有谱,现无。已分居大新、杨桥两行政村,7个自然湾,计1200余人。字派:仕宗作述,仁上才良。 黄陂研子岗罗氏:本支罗文均述:“两位先祖来自木兰山(黄陂)。”本支住细罗,大小罗、东西罗计400余人,原有谱,现无。字派:正大光明,德序传恒。 黄陂木兰山东坡罗广湾罗氏:本支属江西明初而迁,首住孝感城西,二世迁黄陂鸭儿湖,五世罗丹桂官至汉中知府,告老返乡,落籍于此。奉丹桂公为一世祖。存有谱续至八世,已繁至二十三世未续,再分支古塘湾、罗岗等地计2000余人,另分支至信阳、明港等地:字派为:承先光大业,修道德成仁,忠厚传家宝,贤良永世珍。“光”为本支十六世,明统系二十世。 黄陂县木兰山东坡西罗湾罗氏:始祖不知名,首迁湖广楚北,生三子,老三富、老大穷、老二中,时三弟兄聚一处,老三有皮袄两件,戏言老大若随子喊老三“一声叔”,遂给皮袄一件,故忿而各立宗谱。后另分居罗家岗、罗家冲。西罗湾与罗家冲同字派:仕奉正明,元亨利贞,乾坤既定,正大远。 孝昌县花园镇罗家官塘支: 始祖明初自江西迁湖广楚北,传至八世后裔有三子,因遭诬陷,劫皇纲而避嫌,一子投亲,一子出走河南,一子随母姓冯氏迁居于此地“红毛山”后,日“冯山”,改名冯道贵,尊奉为此地“一世祖”,传至三世时,后政革平息,复归“罗”姓。现已传十四世,后裔繁衍较快,才贤辈出,出仕多,修一较大水库,日:“罗家官塘”,以济全族之水用。现住罗家官塘974人,还分居罗家松林400余人,罗家榨房1000余人,原有宗祠,内立旗杆(中进士者可立),皇上赐匾日:“芝山水秀”,原有谱无存,只记字派:“万国民学友,文起炳心良,仁本先务立,生道地绵长”,已传至十四世“务”字辈。现筹建“孝昌联络处”,续修入通谱。 孝昌县磨山罗氏:始祖自江西而迁,首居孝感城西,再住孝昌,西临环水,东依磨山而居,曾有大孝子吉恒公墓,“八把珍珠伞”之誉。磨山北有明代衣冠冢,其砖瓦有“鱼龙花纹”,并有“罗家制造”之字样。此支繁衍较甚,分居罗家坡、罗家埂子,计490人,原有罗祖庙,有老谱无存,原字派:云自修德,1996年与孝感城西河口联宗合谱己流派。 孝昌县罗盘岗罗氏:“本支罗齐吕述:吾祖自磨山罗家坡而迁。”此支人文底蕴较深,三百年古柏仍苍翠,明代三栋民居仍尚存。现有4000余人,分一支去河南罗山未收,曾有谱无存,只记字派:口东金国,正齐本业,敬启忠心,永保和平,“齐”为明统系十八世。 孝昌县铁石港罗氏:本支明系十九世罗祖升述:始祖(无名),从江西、麻城(又日湖南)过籍而来,落籍铁石港,祭祖时,肉上插支筷子。后又生四子,发二房,分居大湾罗450人,小湾罗170 1人,杨畈罗150人,曾有祠有谱,现无存,未续,只记字派:正大光明,学、万世祖业,安存善良,“祖”宇为明系十九世。 安陆市陈店镇东罗村罗氏:本支十八世罗明池述:“先祖弟兄有五,威、武、汉、杰、宿,族兄弟有三,鼎、善、器,此地为第四或六先祖之居。”(待查),本支字派:才德之大,学成明高,先友克首,永世光昭。本支繁衍较众,已分居成8个自然村1000余人,罗明池所在之湾占总罗姓人百分之四十,全为北分人(此支分为南、北两分,不知何年何代所分),北分行政人首,稍有素差,故未续谱,尚待细查。 孝昌县小河溪罗氏:据称始祖江西而迁,居孝吕县小河镇上,现有170余人,其字派为:发其祥,万年知春。 孝昌县花园河边罗氏:据传,“先祖由麻城过籍而来”(麻城乃江西迁湖北之中继站),原住址:花园罗家挡,因随年代或建筑物,而随人叫名,日:“天主堂罗家,河边罗,桥头罗”后分居多地,现住地仅50多人,但历史较久,有谱无存。字派:学大新维。 孝昌县花园草墩子罗氏:本支十八世孙罗经刚口述:“听老人讲,祖宗从麻城过籍而来:初来时,环河东岸河边有一茅草墩子,遂为落籍。”日:草墩子罗,后随口曰“萆头罗”、“萝”再名“罗家寨”。后传人丁繁多。于寨南“柏树林”聚而分支,一支迁东罗孝感罗盘岗,一支迁西罗(安陆东罗村)(待查),一支迁河南光山一带,此处现居500多人,曾有谱火焚,字派:宏立宁,天经地义,世代光明,贤良昌达,辅助朝庭。 汉川杨水湖罗氏:本支分居两地,杨水湖罗家垸500余人,麻洋渡罗家门1000余人,同祖共派,派字“为”是二十世,“善”是二十一世,已传至二十三世。 黄陂姚集伯云公支:伯云公首迁黄陂姚集,再迁大悟河口,后迁定远县易店伊河,明初一至二十一世,派字全有:胜全宗正,显清荣起。“起”为二十一世。 天门彭市河罗支:由孝感河口罗家贵口述:靠彭市河东北岸一长条子湾,全部罗姓,有三个组,计600余人。 安陆木梓罗支:此处一组全部罗姓。 云梦太和罗支:住汉丹铁路北,有三个自然湾,计800余人,字派:修开志平。 梦县下辛店镇太和村八、九组罗发祥。 汉川丁家集支:湖北省省委副书记罗清泉属于本支(待核实)。 新洲老屋岗罗支:本支已上送单行资料,阅不详述。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方杨乡老屋岗人罗炽,为湖北大学政治系教授。 武汉汉阳玉贤支:自江西而迁“车岭”,字派:“宏开德业,家声远传”,家存“罗氏宗祠”石门牌一块。 湖北的武昌县,至今已有500余人,源自湖南“湖田堂”的“大海公”支下,“秉亨公”后裔,迁居湖南礼陵,华山墩,后来再分一支迁往。 孝感陡岗罗望公支系:罗望公,祖籍江西省临江府新淦县城(西北五十里)安乐乡上管龙虎山瓦墀巷罗家庄,于明正统十五年庚午(1450)迁湖北汉阳府孝感县西北三十里,郭下乡陡岗埠东北三卫,娶付氏之女为妻,已繁衍至今二十一世,计890余人,原有谱无存,现重修新谱。字派:正宗光明,家道兴荣。 湖北天门罗场楚壁公支系:楚壁公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人,为罗询之后裔,罗钦顺之叔祖,于明代成化元年(1465)自江西吉安迁入湖北天门县,至今已传二十世,计800余人,已续有谱。 唐罗艺的族人或后裔 唐代罗艺,襄阳人,封为燕王,因听谗言,受所驱使,后至反唐,致害于外戚人之手。因罗艺反叛唐朝,朝廷抄家,株灭九族,故后裔潜逃南下,涉长江,居于长江南边一条较大支流——清江上游的山沟里。初居住地名:“乐家沟,,或“乐家界”,后来外姓人知道是罗艺之子孙,所以顺口曰:“罗家将”,谐音。此支后裔初来,与世隔绝,隐姓而居,后来改朝换代,复归原姓罗。原靠打猎为生,后垦种山野。现今已繁衍3000多人,罗文珍、罗文炳弟兄是打猎好手,其儿子枪法准,会打野鸡、野兔。(待考) 孝感新铺罗家巷子罗氏:始祖凤彩公、凤仪公原居“江西南昌(豫章)大头巷”。为元末文官之职,或元末文官之后代。明代初年迁“湖北孝邑熙丰铺等地,后迁随州岗头店、塔儿湾,枣阳吴家店(今江汉平原北缘),河南桐柏毛家集、泌阳条山、保子镇、马谷田……”。(枣阳、随州乃罗古国国域之近地)。此支原分三大宗支,字派不一,于1993年合谱统派。 孝感西河镇上、下罗氏:始祖子先、子军公系江西吉安吉水人,为武官之职,或为元末武官之后裔,首迁“湖北麻城筷子街”,再迁“端阳乃鱼米之乡,故又携家西进,行至洪乐乡……落籍”,后裔文关公居原籍,文广公、文尉公分迁他处,“自孝邑之似鼓墩、东山头、花园、洪乐乡、徐邑、应邑(应山县)之东岗咀,川邑(汉川县)之小里滩、回流湾,随州之长沙店、老屋河、大洪山,以及沔邑,天门、京山应邑(即今江汉平原之沔阳县、天门市、京山县、应城市),枣阳之乌金店,兴山、谷城等处”。 (即今鄂西北宜城、南漳县西,神龙架南部的兴口县、神龙架以北的谷城县)。以上两大宗支之分支后裔,完全进入了湖北古罗国国域。已繁衍成较旺宗支。 周代封古罗国首设国都于鄂西北山区房县、南漳,后迁江汉平原宜城、枝江,有古罗国人的后裔自湖北古罗国出发,经数十代、数省又回到湖北来,与从未迁移的、祖居湖北的、古罗国后裔掺杂而居,又相融相共生活在一起。 部分地区罗氏分布 黄陂县(区)沙畈镇罗家湾650余人。 武汉市黄陂县(区)王家河镇罗家岗800余人。 湖北省应城市长江埠镇老虎山村罗家门500余人。 阳新县木港镇吉山村山口罗组400余人。 湖北省嘉鱼县新街镇罗家洲村800余人。 赤壁市官塘镇双秋村1200余人。 枝江市颜家店镇罗家河村500余人。 随州市马坪镇店子村五组200余人。 随州市广水市马坪镇下街108号40人。 随州市广水市淅河镇小家河130人。 随州市广水市马坪镇劳山村二组276人。 随州市何店镇集贸市场30号摊位,此地经营服装80人。 随州市小林镇祝林村五组200多人。 钟样市旧口乡前进村400余人。 京山县孙桥镇小花园村三组300余人。 郧西县河夹(加)镇云观村六组400余人。 老河口市北京路光华办事处光华村200余人。 谷城县官防乡红峪村800余人。 湖北省十堰市全国罗姓第二故事村。 襄樊市南漳县刘集镇白龙池村三组700余人。 以上数支罗人群体及数个罗人家庭,溯其源流是始自江西赣江流域,迁入湖北江汉平原及鄂西北山区的罗人代表。特别是这六家罗人代表,时牵现在,才完成了迁居古罗国国域的这一历史任务;已成为罗人在古罗国国域内生存蕃衍的“当代一世祖”,又正值“中华罗氏通谱”的编纂,有汇入通谱希望,这是其他罗人不能享受的殊荣。 六、湖北罗氏迁徙的主要原因 罗人的繁衍、迁徙,同其他姓氏一样,同为炎黄子孙,有源有流。湖北罗氏之源有群体迁入,也有个体迁入,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其源大体有两个历史时期: (1)罗人因助周灭商,有功于周,封地湖北宜城或房州,后子孙以国为氏,其大部分外迁外,亦应有部分留居,是湖北最早的罗氏来源。 (2)元末明初,湖北江汉平原,沃野千里,地广人稀,江西罗人奉皇诏,连续不断地迁入湖北,这一时期是罗氏迁徙湖北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时期。 七、湖北明清进士(15人) 弘 湖广蒲圻 明永乐2年/3甲/338名 以礼 湖广桂阳 明永乐13年/3甲/116名 英 湖广江夏 明正德9年/2甲/121名 傅 湖广荆门州 明嘉靖8年/3甲/151名 瑶 湖广巴陵 明嘉靖29年/3甲/35名 宰 湖广南漳 明万历47年/3甲/253名 俊 湖广江夏 清康熙21年/3甲/41名 人文 湖北安陆 清乾隆10年/2甲/44名 芝芳 湖北监利 清乾隆16年/3甲/67名 正墀 湖北汉川 清乾隆37年/2甲/38名 世材 湖北隋州 清嘉庆4年/3甲/56名 梦元 湖北南漳 清嘉庆13年/3甲/76名 家彦 湖北天门 清嘉庆13年/2甲/18名 廷煦 湖北武昌 清光绪16年/3甲/45名 良弼 湖北麻城 清光绪21年/3甲/86名 八、结语 无数的炎黄子孙中,其中一支一一中华罗人,同兄弟姓氏一样,走过了人类部落、氏族公社(奴隶社会),进入封侯立国(封建社会),再进入现代高科技社会……。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中华罗氏与其他兄弟姓氏有着大致相同的经历,但又有着不同的迁徙路线。中华罗氏始于湖北,春秋时,自罗子国为楚所并后,大部分进入湖南,秦汉时在湖南、江西均取得长足的发展。终于发展成中华之大姓!
世系资料等由湖北孝感罗硕华提供,罗训森整理00000000 二OO四年六月二十三日00000000000000000 相关链接: 寻根圣地──湖北麻城孝感乡 麻城罗氏入川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