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发送稿件
罗炳辉将军家世和族属揭秘

罗炳辉将军家世揭秘

作者:罗晋华http://www.luos.org

点击看大图  罗炳辉将军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是中央军委确认的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三十六位军事家之一,被外国人称为“难以研究的军事怪才”,也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民族英雄。
  历史上真实的罗炳辉家世怎么样?将军的祖籍在何方?真正的家族在哪里?
  以汉代罗珠公为鼻祖始,宁南侯罗结,忠义之士罗企生,武英神将罗成,国子编修罗颖,大唐总长罗芳伯,诗人罗隐、罗邺、罗虬,小说家罗贯忠,被乾隆皇帝称为“正经老实人”的大教育家罗典,“扬州八怪”之一的著名画家罗聘,抗击八国联军的英雄罗荣光,炮击倭寇的罗世以及毛泽东主席高度赞颂的元帅罗荣恒、将军罗炳辉、大将罗瑞卿……无不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中占有重要章节。
  秦始间,罗珠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曾在秦朝时出任武陵令。汉高祖时,封为治粟内史,随后升为参军知政,官拜相国大司农。汉惠帝时,罗珠终因刚直不阿,为同僚所不容,被迫出守九江(今江西南昌),郡人张交献出一块地方,罗珠立刻与灌侯婴筑起一座城池,亲手在沟内种植豫章树,从此定居下来。
  从罗荣公开始,至六十二世祖琛公之子铎公被授神威将军镇守九江后,罗炳辉将军的先祖已在播州世袭了二十六代。
  明朝正德年间,在九江任太守的罗钦云就是罗炳辉将军的第六十八代先祖,在九江任职的他,由于不满官场腐败,直言敢谏,得罪权奸,辞职回家后“固以罗之血脉,益宗族之繁昌,欣合族之心同,联宗亲之渊源,合谱敬祖,垂深根基”,于明嘉靖十年(1531)嘱光、辉、永、振、世、代、繁、昌八子以薪火传承念祖钦云公诗联,派次,自吉水西门一都九图腾桥祠堂分庆天下。
  “由柏林而开基,洪州古槐,腾桥八嗣,族姓联绵流世泽;自豫章而胥宇,吉水黑石,国子三朝,人文蔚起振家声。”这副八弟兄分房祖联,就是罗钦云留下的沉韵之一,而真正颇具家族思想并牵引出祖宗德范的八族联名诗则留下了永不消隐的诗韵:

腾桥如月闪霞光,世泽绵远帝德扬;
吉水古槐素辉耀,万代同源膺鼎昌;
姓名祠庙永昭穆,华夏繁荣赖典章;
八嗣齐振先祖德,盛世隆昌富而康。

  罗炳辉将军的先祖罗紫世排行第五,为保小宗大族,扩其孝悌之心。从吉水西门一都九图的腾桥祠堂,以罗钦云薪火传承诗联,派次带罗蕴宥、罗蕴宬流蔓至湖南益阳府安化田心村里居,后七十五世祖庭奭公率朝稷、朝和公分迁宝庆府邵阳县大树桩安居置业。
  历史上,罗炳辉将军的家族有两次大的迁徙。大清顺治l5年(1658)清廷出兵屠攻黔滇,湖南战火惨烈,庭奭公再率族众迁居西蜀叙州(今宜宾),途艰匪悍,饥寒病弱,经隆昌圣天时六十馀人仅剩四十丁口分避而居。
  清雍正四年(1726)蜀行改土归流,干戈又起,哀声连天,七十八世祖守联公眼看兵匪恶煞,恣意抢劫,骨肉分离,率族迁徙至镇雄迤东角魁(今彝良),随入下北长庆里一甲两河口,见此南耸龙峰,西峙凤冠,北挟两河蜿蜒而来,东则天马奔腾而上,羡其山水清丽,地腴泉甘,出银置福地荆林里聚族而居,世笃雍睦。
  彝良县阿都一个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的普通墓葬显示,墓主罗凤鳌就是罗炳辉将军的第八十一世先祖。按照清朝的礼制,当时的石匠们在墓碑上刻下“皇清待赠故显考罗公讳凤鳌老大人之灵墓”和湖南省邵阳县移居四川叙州府隆昌县的碑文。墓的两侧埋着罗炳辉将军的父母。
  从碑上记载的罗凤鳌的生辰和罗有德(名守清)的生辰来推算,中间间隔90多年,按当时罗家的婚史和家境来看应有三代人。罗有凇在“罗氏第五支系迁徙实证”中写道: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二十二岁的罗登枢囊萤映雪,以书为砖,敲开仕门,中庚戌会员从两河赴镇雄州任学政。不到三年因刚直敢言,愤奸除逆,遭陷害于乾隆五十八年辞官回乡。
  当时的彝良属镇雄州管辖。罗登枢在回乡的途中遇奸人洗劫误入陷阱,被上南一甲陈贝屯人救起,陈姓族长见罗登枢英俊,将其招赘为婿,于是罗登枢便易名罗凤鳌,开始了新的生活。
  嘉庆十年(1805)下秋,一场天灾洗劫了陈贝屯,在暴雨倾盆、泥石横流中,罗凤鳌奋力救出其子——十多岁的罗位铭,其岳父、岳母及妻子皆被冲走,悲痛难忍的罗凤鳌带着罗位铭来到阿铁戛定居。
  嘉庆丙子年(18l6),罗位铭的孪生子罗国瀚、罗国泷出世,罗国瀚就是罗炳辉的曾祖,这时的阿铁戛罗家田奋骥足,商贸有道,交效乐业,礼义孝德具显名望。
  道光十五年(1835),罗国泷准备赴京备考乙未礼闱,因朝政衰败,贪吏横行,到大关白水乡,结友行至青龙嘴,见青龙高耸,白虎横跃,铜鼓钟鸣,水美山青,回阿铁戛向铭公言创业雄心,聚银八十两购得杨世修、陈明文田地,因国泷公字为长春,故将此易名长春,备驮马贩运山货药材,数年后家业丰盈。
  道光二十四年(1844),罗国泷回阿铁戛拜望祖父母,罗凤鳌已病重在身。待处理完鳌公的丧事后,国泷同父母及兄国瀚一起到长春守业。同治九年(1870)八月十七,近百盗匪将国泷公三十余年的家资劫洗,五十多岁的罗国瀚持镰刀杀匪十数,仰天狂笑而亡。罗国泷及父、母、家人共七十余口被大火吞噬。罗政揿、罗政择、罗政挺逃生后将匪首文七除去,归隐山林于艰危困顿中繁衍生息。
  罗国瀚仙逝后,其子罗政道仍操持着阿铁戛的祖业。罗有凌、罗有德(名守清)成人后,炳辉将军的叔父罗有凇来到了阿铁戛,约请伯伯罗政道及伯娘张氏到四川西宁交售商货,由于水土不服,初到西宁的罗政道和张氏一病不起,得疟病双逝西宁。罗有凇含悲将双老埋葬后,到阿铁戛将此噩耗告诉长兄罗有凌。
  罗有凌受其打击,神智错乱,去向难明。
  l5岁的罗有德连失亲人,孑然一身,生路艰辛,只得将地主霸去的田地租来耕种。由于受到祖父经商的熏陶,罗有德仍利用农闲经商,不管隆冬寒苦,还是烈日炎炎,一个瘦弱的身影常在风中摇曳。
  清光绪丁酉年(1897)l2月,罗炳辉出生在一个饱受欺压的贫苦农民家庭。奎香抚夷州下西升平里二甲阿铁戛这个地方,从此埋下了一颗革命的种子。阿铁戛是个古地名,在今天彝良县的大河乡。
  三十四岁喜得长子的罗有德(名守清)将其视为掌上明珠,便把厚望寄托在儿子的身上,用其名的最后一字取名德福。按罗氏宗谱的二十八字派次,罗炳辉将军应是“道”字辈。罗炳辉则是将军到部队后自取之。
  罗炳辉将军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两个弟弟,待家道渐有好转时,罗炳辉走进了学堂,勉强读了三年私塾。这时,罗家再一次遭受恶棍的血口榨剥,一贫如洗,饱尝炎凉,不到5岁的小弟罗道银病饿早夭,1O岁的罗炳辉沦为奴隶。
  罗炳辉将军身材伟岸,志向奇大,聪明睿智。17岁时,因不堪忍受恶霸的欺凌,罗炳辉毅然离家出走,因父亲罗有德胆小,其母黄氏一改丈夫的软弱,希望罗炳辉长大成人后“杀掉这些恶霸豪绅,死了才闭眼”。就是这样一位刚强的母亲,让将军从小受到了熏陶,他含泪抛下了父母、妻儿,去寻找救苦救难的真理。罗炳辉出走后,其母黄氏惨遭恶棍毒打身亡,其父下狱生死难卜。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罗炳辉将军在得知父亲罗有德逝世的消息后,他含悲仰望着遥远的家乡,在苏皖防次的书桌上泣血挥毫,写下了悼父祭文和长联:“痛吾父幼小困穷厄,备尝炎凉,劬劳七十又六龄,到老来只剩一身孤苦,易箦呼儿难瞑目;感不孝早岁事戎机,历尽艰辛,转战二万五千里,看今日挥戈大江南北,誓歼倭寇奠先灵。”联语既悲且壮,表现了一个革命家誓歼倭寇,祭奠其父在天之灵和对民族的一颗赤子之心。
  彪炳千秋,奴隶将军威海宇;光辉万里,英雄浩气薄云天。罗炳辉将军活了49岁,他的一生参加过军阀混战,经历了北伐护国。血雨腥风的厮杀使他懂得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将中国引向和平与幸福。于是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加入了红军继而转战湘赣,组织反围剿,参加长征,投身抗日,解放战争初期任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兼新四军第二副军长,一生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奋斗到生命的极限。
  “逐鹿中原一世雄,沙场百战笑秋风;神州民主花开遍,奴隶将军居九重。”昭通,这大山大水的地方,是产生英雄的地方,是震荡回旋着天地正气的地方,是挺起不屈脊梁的地方。山川永在,英雄长存;斯人虽逝,浩气长存。
  (原载《人民功臣罗炳辉》)

附:邓沛《罗炳辉将军族属辨误》
  罗炳辉将军(1097-1946),是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人民军队杰出的高级将领。他是由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将军的典型。1989年11月,中央军委在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人物分册》“军事家”名单时,决定从近半个世纪人民革命战争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指挥人员中选出33人(1994增为36人),授予“中国无产阶级军事家”的殊荣。罗炳辉以其对中国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和在革命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杰出军事才能,在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为代表的33位军事家中,成为云南籍惟一的一位军事家。所以,陈毅元帅在《悼罗炳辉将军》一诗中,有“戎马三十载,将军滇之雄”的赞誉之句。
  由于罗炳辉出生地滇东北昭通市属之彝良县的多民族聚居县,除汉族外,今天尚有彝、苗、回等少数民族近约7万人,故长期以来,许多介绍罗炳辉将军生平事迹的通俗读物,甚至人物传记,常将罗炳辉将军的族属误为彝族。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拍摄的故事影片《从奴隶到将军》,其主人公即以罗炳辉将军为原型,而该片却将主人公的族属说成是彝族,故更多的人认为罗炳辉将军是彝族奴隶家庭出生,以讹传讹,以至这种说法影响越来越大。如2005年3月15日新华社发《永远的丰碑——从奴隶到将军:罗炳辉》一稿,也称罗炳辉1897年12月22日出生于云南省彝良县一户彝族贫苦农民家中。实际上,罗炳辉将军是汉族人,而非彝族人。
  据《罗炳辉自传》(载《怀念罗炳辉同志》一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出版)的记载,以及中共彝良县委、中共昭通地委党史征研室编著,杨维武执笔的《罗炳辉传》(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11月出版)的考证,再加上笔者于2003夏天自费前往罗炳辉将军的出生地彝良县角硅镇原阿都办事处偏坡寨的走访调查,确认罗炳辉将军确为汉族人,祖籍是根本没有彝族的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地区),后来其先祖又迁出到湖南宝庆府(今湖南省邵阳地区)。明末清初,由于长期战乱和连年灾荒,使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呈现“白骨遍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其时,兵燹、瘟疫及自然灾害使四川人大量死亡和逃匿流徒,四川境内人口锐减,田地荒芜,成为地矿人稀,有可耕之地而无可耕之民的荒凉之地。在这种情况下,从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到乾隆年间(公元1736—公元1796),朝廷倡导并掀起了后来被称为“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潮,在这次移民大潮中,罗炳辉的先祖由湖南邵阳经贵州进入川南沱江流域的叙州府(今宜宾市)属之隆昌县(今已划归内江市)。但由于隆昌县人口稠密,土地紧张,于是罗氏先祖又再次南迁至云南省镇雄州属地,复分系至今的彝良县。
  罗炳辉的高祖父罗凤鳖于清道光初年,携家带眷,向着莽莽苍苍,人烟稀少的乌蒙山腹地进发。他们穿过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涉过金沙江支流横江上源的洛泽河,攀上离今彝良县城角奎镇不远的阿都山偏坡寨定居下来,开荒造地,繁衍子孙,到罗炳辉时已是第五代了。罗凤鳖于道光乙己年(公元1845年)逝世并安葬在阿都山,其墓至今尚存。作为罗家在彝良这一支的始祖,后辈均称他为“老天天”(即“老祖宗”之意)。
  从罗炳辉家的家谱来看,为“国、卫、天、星、凤、成、学、守、德、代、安、宁”(按:罗炳辉原名罗德富,为“德”字辈),完全是标准的汉族家谱体系。据彝良县有关部门调查,迄今为止,从未发现罗家曾有人与彝族联姻,罗家的姻亲均为汉族。如罗炳辉的父亲罗守清便娶汉族农家女黄氏为妻成家,先后生了一女三男。长女无名,成年后嫁本县汉族蒋姓农民。三男分别是:罗德富(即罗炳辉)、罗德生、罗德银。据《罗炳辉家谱》记载,罗炳辉家到父辈时已由富家变成穷家,但仍不忘古训对子孙的教育,他们的日记中随时谈到父母的严格管束,要为弟妹们作榜样。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从彝良县的历史来看,最早的世居民族是彝族、苗族,少部分汉族为明初洪武年间随军征战而来。但雍正五年(公元1737年)的“改土归流”及雍正八年节公元(1740年)彝族反“改土归流”战争后,彝族人口锐减,从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迁来的大批汉族移民填充户籍,彝良县的主体民族遂由彝族转为汉族(参见周朝云:《从族谱看彝良的早期开发》,载《昭通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这也可以对罗炳辉将军的族属作出佐证。
  综上所述,罗炳辉将军的族属确是汉族,而非彝族。
  (作者单位:四川省宜宾县第二中学。原载《昆明党史》2007年第1期》)


oooooooooo家园提示:人自为谱,家自为说,正误自辨,取舍自酌。引用注明作者和出处。 来源:罗氏家园
阅读:13548
日期:2008/2/28

查看评论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字体: 】 
上一篇:问道天路的罗维孝
下一篇:十一届人大罗姓代表简介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站长提示:这里不是互动留言处!
点  评: 字数0
用户名:  密码: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家园地址:http://www.luos.org  粤ICP备13039246号-2
家园创建:罗良富   技术支持:AssumeYessure   法律顾问:罗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