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罗氏播迁、分布及主要支系
作者:罗训森http://www.luos.org 古代罗氏播迁是个复杂的问题,在“渊源概述”及“发展史简述”中已有所涉及,但太粗略,有必要根据现有资料,对罗氏播迁概况进行初步分析、描述。由于播迁、分支是非常漫长、复杂的过程,存世文献十分有限,而存世的大量族谱中记载的内容,真伪难分,“去伪存真”难乎其难。因此本文仅能肤浅描述。
一、春秋战国时期 约公元前690年,以建立在湖北襄阳宜城的“罗子国”被并入楚国后为起点。遗臣遗民开始漫长的迁徙历史。其粗线条如下: 1、罗氏主国从宜城迁至丹阳附近的枝江。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留有古“罗子国”遗址。 2、由枝江迁至今湖南汩罗一带。湖南省汩罗县留有古“罗子国”遗址。其时,罗氏主力在湖南长沙附近聚居,形成以“罗”命名的“罗县”。 3、春秋时,罗御是唯一见着《史记》的人物。其在卫国任职,可合理推测其本支族人亦随迁卫国。应该说,远古时代能有幸见着史志的罗氏是凤毛麟角。此时,因各种原因从罗县外迁的,应大有人在。但黎民百姓史不见载,不午得其良辰美景。 4、罗氏族谱中记载:匡正公系二十四世万通公,家徙(湖北)襄阳黄龙河。 5、罗氏族谱中记载:匡正公系二十八世秀扬公,世爵外散,隐居湖广(湖南)衡山县铁炉门。 6、罗氏族谱中记载:匡正公系三十世程政公,为五侯名相,见世道不利,隐西山修仙,遂隐罗洪洞(此“西山”似指南昌新建之“西山”,照道理此时罗程政家族应尚在湖广,待考)。后避乱,追者莫及。娶吴氏,生子凌甫。 7、罗氏族谱中记载:匡正公系三十一世凌甫公,时徙荆州枝江。即从湖南衡山又搬回湖北枝江。 8、有学者撰文考证,春秋时,有一支罗氏迁往高丽。但韩国罗州罗氏尚未认同。 9、四川靠近湖北,罗子国遗臣民应有后裔入川。 10、以四川为中心,再向周边地区迁徙。如入黔、入陕、入甘等。
二、秦汉朝时期 1、秦末汉初,以罗珠为代表的一支罗氏从湖南罗县迁至江西南昌。秦朝统一中国后,罗氏开始从湖南东迁江西。其中佼佼者是罗君用之子罗珠,他开启了“豫章罗氏”郡望。期间应不断有罗氏从湖南进入江西发展。 2、以汉侍中罗邵为代表一支罗氏,其先人亦从湖南罗县迁至豫章,是豫章罗氏第一位封侯者。由于笔者所见族谱中均未见其名,估计其另有支系。 3、留在湖南当地的、以汉代梁国相罗怀为代表的支系。在湖南开始发展,其后裔、族人在湖南全境获得很大发展。秦朝时有罗妙容(女)见着史册,汉朝三国时有罗陵见载。 4、以交州刺史、长沙人罗宏为代表,在湖南长沙形成名门望族,逐步形成了罗氏长沙郡望,吸引族人回归长沙。 5、以商人罗裒,儒士罗衍等为代表,在四川成都获得发展。 6、以罗衡为代表在四川郫县发展。 7、以罗横为代表的蜀人,有能力参与刺杀吕叔都行动,封侯后其家族在四川发展。 8、以罗蒙、罗宪、罗尚为代表的罗氏在湖北发展。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汉末三国时期,天下大乱,为避战乱或从军建功立业,罗氏开始大规模迁移。其中代表人物蜀汉的罗宪家族,在湖南获得长足发展。 2、晋朝“叔侄封侯”的罗宪、罗尚,吸引了不少族人投奔襄阳,尤其不少罗氏武将奉罗尚为先祖,最终发展在罗氏“襄阳郡望”。 3、与罗尚对垒的李特,其夫人罗氏,是一位巾帼英雄,其娘家何处待考,她从娘家带一大批子弟兵参与李特王朝的建立,在四川形成罗氏“国戚”力量。 4、以“湘中琳琅”长沙罗含为代表,大大提高了罗氏声誉,同样吸引族人往湖南迁徙,为形成罗氏“长沙郡望”奠定基础。 5、以“一门忠孝”罗企生、罗遵生兄弟为代表,在江西发展,进一步奠定了“豫章罗氏”基础。 6、北魏时,鲜卑族的罗结家族改汉罗氏,掌管半壁江山,其族人分散至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等地为官,因任职,造成罗氏大规模迁移,在北方地区形成强大的罗氏势力。同时,南方襄阳人罗道珍任山东东平原相,南北罗氏互认同宗、互相交融,互相流动。 7、南北朝期,罗艺的先人从湖北襄阳迁至陕西。 8、周朝济南太守罗和,在山东济南获得发展,至其曾孙罗君副护佐秦王李世民,为开唐立下显赫战功,奠定了罗氏“齐郡郡望“的基础,郯国公、少年英雄罗仕信,其传记中未言及父辈,但同是山东历城人,属于同一支系可能性很大。 9、以周朝司隶从事罗业为代表,属于罗含支系,其先人自湖南迁至河南洛阳发展。至罗业孙子罗端,同样参加开唐伟业,授左翊卫大督。 10、以唐初果毅将军、河南南阳罗承先为代表,其先人应在南北朝时,自湖广迁至河南。 11、幽州纳款镇将罗令祖之子罗君预,山东德州平原县人,其与罗君副为同一辈分,应同属“齐郡”罗氏,其先人从历城迁至德州平原。 12、洛阳偃师县人、秦州都督罗日光,其孙子罗甑生起家秦王李世民陪戎副尉,系开唐“罗家将”。其与罗端同居洛阳,同属一个支系可能性很大。 13、晋代江西南昌人罗文通,其后裔迁抚州崇仁县,代表人物为宋代罗点。
四、隋唐朝时期 1、以襄阳人、监门将军罗荣为代表,其子罗艺,官至封王,为开唐事业屡建奇勋。其封地在燕郡,一大批家属族人,从湖北迁至北决。后来反叛唐朝,被李世民杀害后,族人避害又散居各地、典型的因荣辱而大规模迁徙。 2、隋朝以罗达为代表的一支罗氏,是罗尚后裔。再次从湖南入川,在四川得到发展。 3、唐初,罗仕信封郯国公后,其后裔族人迁往当时京城所在地长安(西安)。 4、唐朝中期,京兆尹罗立言的先人从江西迁往安徽发展,在安徽形成罗氏大家族。 5、唐朝中期,罗珦、罗让父子的先人从湖北襄阳迁至浙江绍兴(古称会稽)发展,在浙江形成罗氏的大家族。 6、以唐朝参知政事罗淼为代表,迁至江西吉安地区发展。 7、以庐陵刺史罗崱为代表,其为晋代罗含后裔,他从湖南迁浙江,再迁江西庐陵,在当地形成强大的罗氏家族。其后裔遍布江西、湖南、贵州、福建等地,是罗氏最重要支系之一。 8、唐末,父子封王的罗弘信、罗绍威,其先祖从湖南长沙迁至北方魏博发展。尤其邺王罗绍威与诗人罗隐通谱后,投奔罗绍威的族人当不在少数,而罗绍威介绍族人到各地任职的也很多。再次形成“投奔迁徙”的高潮。 9、著名诗人“唐三罗”罗隐、罗邺、罗虬家族,均系晋代罗含后裔。他们的先人从湖南迁到浙江发展。在当地形成不小的家族势力。 10、唐末诗人、员外郎罗衮,是唐中期刑部郎中罗希奭之后裔,罗希奭从杭州迁家洛阳。其后裔罗济再迁四川,所以,四川人罗衮与罗绍威、罗隐通谱时,代表了四川罗氏。 11、唐代罗令纪从江西进入福建宁化,成为宁化开县人物之一。 12、唐代罗沂,字周文,从江西到福建,任沙县县尉。其后裔人才众多,代表人物为宋代罗畸、罗从彦、罗博文等。 13、唐代罗荣,山西太原人。领军平乱,途经闽、粤、桂,进入贵州,封为播州侯,在遵义安家。其后裔在踽长时间掌权,形成罗氏重要支系。 14、罗韬,庐陵人。南唐征授长沙通判,除端明殿学士,不拜。献丹房四箴礼,赐金币以归。爱匡山山水,徙居之。建书院于山麓。事闻敕赐额:“匡山书院”。“匡山书院”罗氏至今乃兴旺发达。 15、罗汝楫,字彦济。其先世自豫章避五季之乱,徙家于安徽歙县,遂为歙人。
五、宋朝时期 1、廪贡生罗贵以中原汉族南迁重要中转地广东南雄珠玑巷为基地,不但带领罗氏家族南迁,而且率领当地众多百姓南下发展,成为开拓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民间领袖人物。 2、罗洪德以中原汉族南迁重要中转地福建宁化石壁乡为基地,带领罗氏族人转进广东。 3、山西洪洞大槐树老鸦窝下,移民的群体中亦有罗氏身影,甘肃等北方罗氏族谱中,记载了迁徙的史实和传说。 4、韩国罗州罗氏中央宗亲会的函件、族谱,描述了江西豫章罗富迁徙高丽的史实及传说。 宋、元、明、清、民国,乃至当今,罗氏宗族仍在不断不停地运动,不断播迁。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都不是唐及唐之前所可比拟的。具体情况,参见各省源流概况及各支系概况。 罗氏作为“百姓”一分支,其播迁大方向与各兄弟姓氏相同,但有其特别的运动方向,即其主力部分不断南迁,主要在长江、闽江、珠江流域争生存,求发展。更有部分勇敢的先人历尽千辛万苦,漂洋过海到台湾,海南,到东南亚各国、到地球上遥远的地方寻觅生存发展的空间。 清代及民国时期,罗氏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南的迁移,向西、向南的移民成为主流,同时也出现了向西北河西走廊的流动,以至形成罗氏遍布于各个省市的人文景观。
六、主要支系 中华文化有一特殊的现象,即许多历史名人成为民间的“神”,成为后世供奉、景仰的对象,有的发展成宗教信仰。同样,“尊祖敬宗”的中华优良传统,亦发展成宗族信仰,祖先始祖崇拜。由于岁久年湮,许多支系 的始祖名讳无法查考,但“尊祖敬宗”的心必须有所依托,为此各个支系根据实际情况,尤其根据主事者的价值取向,在历代罗氏名人中寻找信仰对象,这与“攀附富贵”有本质区别。 宋儒张载在其名篇《宗法》中开宗明义地提出“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 明儒罗洪先在其三篇《宗论》中,对宗族社会“收宗族”进行反复论述,阐明大宗负有“收宗族”的责任和义务。他说“大宗者,尊之统也。大宗者,收族者也。盖言尊统于上,君也,宗子收族统于下,有君之道焉。比君之义,故降服。降其服,不没父母之名,恩与义两得者也。又曰:为人后者,敦后?后大宗也。盖惧昧为后之义,乱父子之服,故申言以别之,是知为后止于大宗,无二后也。” 他又进一步论述:“故大宗立后,所以收族也,收族所以尊祖也。尊祖者,不敢以先祖之遗,逮于刑戮,故抗宗,法治之。尊祖故敬宗,敬宗故为后尊,服齐衰加而斩三月,进于三年,尊之至也。族人有支子,不敢得而私焉。曰是吾先祖之所托,非吾所独尊也。有宗而后,族可收,宗庙可严。是吾考、吾祖、吾曾、吾高,皆从此而有托,吾何爱焉。”这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 按照上述理论,在宗族发展史中,大支系越来越大,既有其主客观原因,更有其现实的需要。一般情况下,多数弱小支系,只要有人能维持本支系声誉,不会轻易归附其它大支系。但是,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在“适者生存”的进化中,有的显赫支系消亡了,有的弱小支系发展成大支系。如罗氏五大郡望,现在一统于“豫章”。事实上至今能保存下来的支系,实属不易。 “郡望”演变的过程十分缓慢的,可是“支系开基祖”的概念,开创新“堂号”的雄心,仍然十分顽强地生存、发展,各地兴修各种层次的族谱、宗祠即是明证。 宗族祖先信仰,不但古代存在,即使在城市化飞速发展的现在,也仍然存在并不断发展。支系、“堂号”的兴衰运动,至今,仍然演释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以下略述发展、保存至今的罗氏主要支系 (一)湖南、江西罗含——崱公支系 罗含,湖南耒阳人。《晋书》中有本传。他位高、文重、寿长,是海内外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罗氏支系供奉的始祖人物。尤其宋朝时,罗绋女婿杨万里在“罗氏万卷楼记”(《诚斋文集》)一文中,断定“庐陵之罗为罗含之后”。明朝状元罗洪先历时三十余年编纂《秀川罗氏族谱》,再次确认庐陵罗氏始祖为罗含之后。现湖南耒阳聚居着罗含后裔。江西吉安地区聚居着崱公后裔。 广东昭远公、德垂公支系奉罗崱为始祖。湖南省大部分罗氏支系奉罗崱为始祖。浙江“唐三罗”罗隐、罗邺、罗虬支系与四川成都罗衮支系均为罗含支系。四川重庆永川松溉罗氏始冢罗祥胜,字胜二,亦奉东西吉安下□(现为吉水)崱公为始祖。 该支系在唐末五代初在全国范围内编修《通谱》。发展至今,该支系成为罗氏最重要支系之一。 (二)江西企生公支系 企生公支系是罗氏重要支系之一。他是珠公第十七代孙。由于其是晋代人,《晋书》中有本传,是罗氏“忠”的代表人物,在海内外,众多罗氏支系、尤其重视“忠义”价值观的罗氏支系,奉企生公为始祖。现江西南昌柏林村,乃聚居着其后裔。 (三)江西遵生公支系 遵生公支系是罗氏重要支系之下。他是企生公弟弟。在《晋书》罗企生传中有提及其名讳,即有附传。是罗氏“孝”的代表人物,在海内外,众多罗支系、尤其重视“孝悌”价值观的罗氏支系,奉遵生公为始祖。现江西南昌柏林树,乃聚居着其后裔。 南昌东坛人、南朝榜眼罗颖在五代末,曾编纂过《豫章罗氏族志》,奉秦代湖南长沙罗县人罗君用为始祖。现豫章罗氏均奉罗君用之子、汉代将军罗珠为开基祖。宋代侍郎罗盛得制定班辈行第,至今仍在广泛使用。 (四)山东仕信公支系 罗仕信,开唐郯国公。山东历城(济南)人。是古语“老黄忠、少仕信”中传奇人物。“少年英雄”罗仕信是小说《罗家将全传》中“罗成”的创作原型。现山东淄博等地罗氏支系奉他为开基始祖。 (五)福建沙县周文公支系 罗沂,字周文,江西人。唐代因任沙县县尉,留居沙县,子孙入籍沙县。但他是江西何地人,出土文物“罗畸墓志铭”无载。其裔孙罗从彦曾造访过江西吉水罗大经家,在《鹤林玉露朝好人好事》条目占有准确记载。因罗从彦从祀孔庙,海内外不少支系奉他为始祖。现福建沙县、永安、南平、尤溪等地聚居着奉罗沂为开基祖、罗从彦为先祖的罗氏支系。 (六)湖南宁乡弘信、绍威公支系 罗弘信、罗绍威为唐末五代初人,异姓父子封王,史不多见,是罗氏重要支系之一。其原籍湖南长沙,现湖南宁乡罗氏至今仍奉他们为始祖。 (七)贵州遵义荣公支系 罗荣,唐朝罗家将之一,原籍山西太原,官至贵州播州侯。世代封爵,直至明朝,其子孙遵义地区形成大家族,至今仍聚居在遵义地区。 (八)广东南雄贵公支系 贵公,以率领广东南雄珠玑巷三十八姓,九十七家南下开拓珠江三角洲地区而著名。其生九子,有云十子,后裔从多,今珠江三角地区、港澳、部分东南亚国家的罗氏奉贵公为开基始祖。 (九)广东大埔洪德公支系 洪德公,宋代人。有云其为宋朝良吏罗必元,有云其为赐金带汀洲刺吏罗或。他以“九妻十八子”后裔众多,在罗氏谱牒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子孙散居于海内外,尤以广东大埔等粤东地区为众。 (十)江西点公支系 罗点,是宋代罗氏官最显著。其子罗愚等组织编修过《江西罗氏世征集》,遍请当时名贤撰序题词,在罗氏谱牒史中有重要地位。现江西乐安、广东南海紫洞等罗氏奉点公为开基祖。 在大陆几个著名姓氏迁徙点如:福建宁化石壁、广东南雄珠玑巷、湖北孝感麻城、山西大洪洞大槐树等均可见到罗氏身影。其中广东南雄珠玑巷以罗贵为移民领袖。 七、主要分布 1、四川、重庆地区为罗氏人数第一大省市地区,居住了罗氏总人口的21%。占四川省总人口的2%。约210多万人。 2、广东为罗氏人数第二大省,与湖南合占32%,其所分占百分比应高于平均数16%,即人口在160万人以上。 3、湖南为罗氏人数第三大省,其占罗氏总人口的比例应在5%—16%之间,据本次修谱活动中反映的情况,其罗氏人数与广东应不相上下,应在100万—160万人之间。 4、江西为罗氏人口第四大省,其占罗氏总人口的比例应在5%—10%之间,人数在50万—100万人之间。 5、云南为罗氏人数第五大省,在当地是罗氏分布频率最高的人群,即罗氏在云南是大姓。由于云南罗氏少数民族居多,参与《中华罗氏通谱》编纂的支系及个人很少,情况不甚了解。但其占罗氏总人口的比例应在5%—10%之间,人数在50万—90万人之间。 6、湖北为罗氏人数第六大省,其占罗氏总人口的比例应在5%—10%之间,人数在50万—90万人之间。 7、贵州为罗氏人数第七大省,其占罗氏总人口的比例应在5%—10%之间,人数在50万—90万人之间。 据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罗氏总人口为103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0.86%,位列第20位大姓。以上七省罗氏人数已占罗氏总人口的74%,约740多万人。剩下的26%,约260万人,分居在福建、广西、海南、河南、浙江、安徽、陕西、山东、山西、甘肃、宁夏、内蒙、北京、天津、上海、及东北黑龙江、辽宁、吉林三省。 其中福建、广西、海南、河南、浙江、安徽、陕西、山东、山西、甘肃十个省,罗氏人数较多,但即使将剩下的260万左右人口全部分摊十个省,平均数也仅有26万人,何况还有其它省市。实际上在这些省市罗氏均是小姓、特姓。 据2007年4月,公安部公布的姓氏排名表,罗氏仍然名列第二十位。 因此,罗氏在全国的分布是很集中又分布的相当广泛。 注:台港澳地区罗氏数量不详,仅知在台湾,罗氏列为第二十八位,各界均可见到罗氏代表人物。
(《中华罗氏通谱·渊源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