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子国之存疑考 l、罗子国之封地。 史籍记述罗子国封地有房州和宜城两说,但地舆志只记宜城县西南20里有罗川城。 《寰宇记》则记“南漳县东南80里,楚使莫敖伐罗谓此(罗国城)”。宜城在南漳之东,西20里和南漳东南80里实为同一罗国城。近年之《襄樊市志》和《襄樊文物普查实录》记述,南漳县城东南45公里之安集镇邓家咀村罗家营,发掘罗国城遗址,只发现新石器时代和东周两个时期遗物,确定为“东周罗国城遗址”。 而族谱均记为周武王时封于宜城,但据近年“夏商周断代工程”标年,武王灭纣是在公元前1046年,在位只有4年(灭纣前有11年),周平王在公元前770年东迁是为东周,为何数百年不建城呢?故周初封于宜城存有疑义? 2、楚灭罗之年代。 《左传》和《史记》记楚武王三十五年(前706年)讨伐随国(今湖北随州市),将军队驻扎在随国瑕地,等待随国使者前来和谈。四十二年(前699年)楚伐罗而败于罗。五十一年(前690年)再伐随,楚武王卒于军,莫敖结盟而归。楚文王二年(前688年)伐申过邓。申国在今河南南阳市北,邓国在今河南邓州市一带,均在宜城罗国之北,楚都则在南,楚文王必须经过宜城、襄阳方可过邓伐申。而随国在罗国东边,不会绕道去伐随,说明楚武王伐随未经罗国。故楚灭罗是在楚武王末期至文王初年,即楚败于罗(前699年)至伐申过邓(前688年)之间的后数年,《汩罗市志》记为楚武王五十一年(前690年)是可信的。 3、罗子国遗民从枝江迫迁汩罗之年代。《读史方舆纪要》记“荆州府北十里纪南城,即故郢城,楚文王自丹阳迁都于此。枝江县西之丹阳城。 亦曰丹阳聚,楚自秭归之丹阳迁此,仍曰丹阳。《辞海》记“枝江之丹阳,一说在枝江县西,一说在东北沮、漳二水合流处。”则此东北之丹阳距郢城仅数十里。《史记》记楚武王“子文王熊赀立,始都郢。楚强,陵(侵凌)江汉间小国,小国皆畏之。”《水经注》记“楚文王十年自丹阳迁都于郢。”故为了侵凌江汉间诸小国,楚文王即位后即迁都枝江的丹阳聚,胁迫罗子国等亡国子民修建郢城,建成后再迁都郢城,砖江的丹阳城或丹阳聚,只是过渡性的都城。 《水经注》又记“罗县本罗子国,旧在襄阳,楚文王迁之于此。”《汉书》应劭注“楚丰王徒罗子自枝江居此(罗县)。”楚文王害怕都城附近筑城的亡国子民反叛,迁都后即将其远徒。 《汩罗市志》记是楚文王十年(前680年)罗子国由枝江徒居汩罗江畔(楚文王在位只有13年,最迟不过13年),也是可信的。 4、枝江罗子国子民之迁居地。 罗子国被楚灭或并至其子民迁出枝江不过10来年,在枝江未筑城而居(地舆志无罗国城之记述)。迫迁湖南何地,湘阴和平江明清时谱存在争议。平江谱称“平江是罗子旧封地,又有古罗山,先祖坟墓都在平江,在湘阴的很少,时有显达为其立墓碑;自祝融以下墓多在平江。珠公长子居厚,三子子成亦回迁落籍平江(与江西谱迥异)。”其后裔有些本来自湘阴,却说是来自长沙,来自岳州,殊不知湘阴先属长沙郡,后属岳州。 《平江县志》亦记“楚文王十一年(前679年)罗子国从湖北枝江徒于今平江、湘阴一带,县境大部属罗国地,同时有卢戎国于县境南乡一带。”又记“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匡正由湖北技江分封此地。楚穆王十年(前616年),楚先后吞并罗子、卢戎等国。县南30里有罗城,古罗子国也。”县志所记前后矛盾,不合史实。湘阴谱记凌甫公率遗民由枝江迁到汩罗江畔,先筑夹上城居之,后因无水再筑罗城。并在清代发现有秦汉时先祖之墓。 《汩罗市志》记“罗子国遗民由湖北枝江迁湘水流域,筑城于汩罗江尾闾南岸,名罗城。秦始皇元年置罗县,隶长沙郡,县治设罗城。改为罗县城。南朝梁置罗州,州治设夹上城。《路史》记“(罗)东周乃定居长沙,今潭州(长沙)湘阴东北六十里有罗故城,秦之罗县,梁之罗州。”考洞庭湖之变迁,春秋时罗城在湖畔(今距湖40-50里),遗民漂湖土岸后,即在附近择地筑城而居。其子孙再扩居古罗县所辖的今平江,东汉安帝时永芳公长子程远后裔又分居平江。故罗子国遗民是从枝江迁居中罗江之夹上城,数年后又移居罗城。再陆续扩迁平江等地,并非先迁平江,再回迁湘阴、汩罗。 5、凌甫公并未复国。江西谱称“乘公讳凌甫,周考王甲辰(前437年)生,显王时佐秦有功,受封益伯侯。乙卯年(显王三年,前366年)复兴罗日,都于南郡之枝江。今楚南荆山府枝江县旧有罗国城,即公所迁之处也。”其时凌甫公已71岁,是在史籍所载楚灭罗徒于枝江300多年之后,地舆志在枝江亦无罗国城之记述。凌甫公并未复国,在枝江只是主族人(族长)复国是后人之殷切期望而已,应当尊重历史。 6、君用公是秦黔中郡铁官。《湖南通志》载“罗君用秦时官武陵令,运铁至京师,舟覆洞庭。南津港……。”通志是清乾隆二十一年始编,嘉庆中修订,同治间续修,至光绪十年完成。虽历时128年,但对罗君用之官衔,是不加考证照录撰稿,实属荒唐。考汉初以秦黔中郡地始置武陵郡,治索县,今汉寿县,后汉改治临沅县,今常德市区, 隋时改临沅县为武陵县。秦时的罗君用怎能在800多年后的隋代为武陵令,况且一县之长怎能亲自去运官铁。显系后人炫耀其远祖而妄加之。秦汉时郡、国设有管铁之官。汩罗《古罗罗氏族谱》记“君用公古罗城人,为铁官,城南有铁罗坪,为公当年鼓铸处。”后人缅怀其祖泽,其迁居处必有“铁罗山”、“铁罗堤”、 “铁罗巷”、 “铁罗港”、 “铁罗潭”、“铁罗桥”、“铁罗咀”等地名。故罗君用实为秦黔中郡铁官,应当尊重历史,君用公决非武陵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