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主任中医师罗翌
罗翌,女,汉族,1955年7月出生,四川成都人。1982年成都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1988年1月加入九三学社。现任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西医结合急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广东省妇女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政协委员。
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急症、急性脑血管病。
擅长: 内科急危重症诊断与治疗,如急性脑血管病,呼衰,休克,急性心肌梗塞,心衰,心律失常,急性出血,以及头痛,眩晕,各种咳嗽,发热等内科疾病的治疗。
近年主持并参加科研课题19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9项。获省市级成果奖3项、厅局级奖1项。发表论文22篇,主编及参编专著9部。获广东省抗击非典型肺炎先进个人一等奖、广东省中西结合学会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
附:罗翌主任医师专访
九三学社成员、广东省政协委员、省中医院急诊科主任罗翌副教授是一直默默战斗在抗“非典”第一线的众多白衣战士之一。因为罗主任太忙了,我只能做短暂的采访,下面是我们的简单对话。
郭:你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开始接触非典病人的?你曾害怕吗?
罗:我是在今年1月18日开始接触第一例非典病人的。当时我们对这个病一无所知,只是觉得这个病有些怪,发烧、有肺炎症状等,但用抗菌素无效。可是,没几天,近距离接触病人的医护人员都病了,症状相同。发生的一切提醒我们,这病有很强的传染性。随着这类的病人逐渐增加,甚至出现病人死亡,还出现抢救一个病人就倒下几位医护人员的情况,而且,多为青壮年,大家感到很紧张。医院的急诊科本来就超负荷运转,刚好又在春节前后,作为科主任,我觉得有压力,但是,并不觉得害怕。一是我曾在传染科工作,懂得如何隔离;二是我作为科里的领头人,首先自己要稳得住,带好头。当有个别医生提出由于自己的爱人刚怀孕,希望能调离。我不是简单地拒绝,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带动大家。我带头到一线治疗病人,还坚持每天探望或送去慰问品给得病的同事。我感到欣慰的是,得病的同事无一死亡,并逐渐康复;全科的医护人员坚守岗位,没有擅离职守或不服从分配的情况发生。
郭:看到同事病倒了,你首先想的是什么?听说,自3月初至今,你所在的科室无一医护人员被感染,你们主要采取什么措施?
罗:要打赢非典这一仗,人是第一重要的,要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好一线的医护人员。我们急诊科,每天不仅要收治非典病人,而且还要收治其他病人,若像传染科一样,每天穿隔离衣给病人看病,会影响病人就诊的情绪;不注意隔离,医护人员又容易被感染。于是,我们提出了由我带领年轻医生主管非典病人或疑似病人,其他医生尽量减少接触。这样,一方面可以保存实力,防止交叉感染;另一方面可以培养提高年轻医生的隔离技术。
在防护措施上,我们根据年轻医生隔离技术欠缺的情况,对他们进行培训,并在临床上手把手帮教。我们还把隔离事项做成流程图,简单明了;制成小卡片,摆在每位医生的工作桌上。坚持每天上班前做好检查,不合格的马上纠正。同时,做好科室的消毒通风工作,避免感染。
郭:听说在非典发生的初期,你将近一个月没有回家,家里在一个月内被盗两次,你是怎样想的,家里对你支持吗?
罗:我没回家,一是工作忙,为防止过度疲劳而易被感染。二是因为我经常接触病人,担心由于自己的原因,在回家时,感染路人和家人。科里一位合同小护士,住在亲戚家,就是因为她在一线工作,被赶出家门。我知道后,感到很难过,又很无奈。三是在非常时期,住在医院,可以随叫随到。
我家住在人员比较复杂的地区,家里两次被盗,我已无暇顾及,报了警就算了。我最心疼的是,被盗的手提电脑里面的东西,那里面存储着我很多珍贵的资料。
我最感激的是家人对我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我的先生。这段时间,他不仅要照顾家里,还经常给我送来必需品。他说,作为医生的丈夫,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郭:作为省政协委员,你想的是什么?你的多条建议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
罗:我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在防治非典的过程中,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如切实保护一线医护人员,尽量减少医护人员受感染;建议对非典病人集中技术力量治疗,集中管理,确保疗效,避免交叉感染;要警惕非典在民工中扩散等。我提出这些建议,不仅仅是因为我是省政协委员,更重要的是出于医生的职责。
郭:经过几个月的一线工作,你有什么感想?
罗:我的体会是:1、对于我们医生,既是坏事,也是好事。通过对非典从无知到已知的演变,对临床医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培训机会;2、通过防治非典,真正体现了广大医护人员的高度责任感和崇高的职业道德,也可以说,通过这血的洗礼,净化了人们的心田,不愧医生这个称号;3、希望通过这件事,能够形成和培养广大医护人员防护意识和良好的习惯;4、解放后,我国基本没有大的传染病疫情,这一次应给我们敲醒警钟。我们既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也要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要加强这方面的基础性研究,以应付类似的疫情发生。
(郭若萍:九三学社中央社讯──2003年增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