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发送稿件
罗应涛:简论巴蜀与巴蜀古代散文

简论巴蜀与巴蜀古代散文
(宜宾学院 四川宜宾 644003)
罗 应 涛

  摘要:巴蜀这块丰富的人文地理之上产生的古代散文历史悠久。作家如繁星丽天,璀璨夺目;作品汗牛充栋,各体皆备;优秀篇什珠玑满眼,流光溢彩,具有自身与众不同的特色,潜藏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文化审美价值极高。发掘、整理和继承这分厚重的宝贵遗产,对于巴蜀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巴蜀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是何等之重要。
  关键词:巴蜀;古代散文;人文精神;审美价值;特色

  20世纪末四川盆地震惊中外的考古发掘,证明巴蜀先民早就创造了以宝墩文化为代表的古城文明和以三星堆文化为代表的青铜文明,出现了长江上游以成都为中心的最早城市群落,开通了南方丝绸之路,为巴蜀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出了奇诡浪漫、历史悠久的古巴蜀文明。"蜀江水碧蜀山青",巴蜀山川巨丽,是山水崇秀清淑之地,雄、险、幽、秀、清、奇、雅、艳、绝、丽、媚、逸,审美品质百态千姿,美不胜收。巴蜀又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地域,除巴族、蜀族外,还有包括众多种族的"西南夷"。在奇诡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土壤之上生长的巴蜀文化,从商、周、秦、汉以来不断地融汇黄河文化、荆楚文化,产生出个性独具的巴蜀文学人才,创造出了特色鲜明的巴蜀古代散文。"种族、环境和时代是文明发展的决定因素",法国文艺理论家泰纳在其《艺术哲学》中的观点,在这里再次得到印证。
  我们这里所说的巴蜀古代散文,主要是指"在四川写,写四川"的古文,并且是以广义的古文而言,文体既包括各代所写的文言散体文字,也包括用骈体写成的辞赋。巴蜀古代散文自汉代迄于民国,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其中,作家如繁星丽天,璀璨夺目;作品汗水充栋,各体皆备;优秀篇什珠玑满眼,流光溢彩,潜藏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文化审美价值极高,具有自身与众不同的特色,其特色之形成亦有其独异的原因。检点前人留下的这些优秀篇章,我们可以认识到发掘和继承这分厚重的宝贵遗产,对于巴蜀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巴蜀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是何等之重要!
  (一)巴蜀古代散文中,描绘险山秀水的佳作代有传世之品。早在扬雄的《蜀都赋》和左思的《蜀都赋》中,就将巴山蜀水的险阻奇伟、富饶博大、人物传说,风土人情全方位地描绘得令人神驰意往。且不说剑阁之险,夔门之雄,青城之幽,峨眉之秀,有多少文人浓墨重彩给以雕颜壮貌,就是一般山水风光也佳构连篇。
  "剑门天下壮"(杜甫《剑门》)。对这"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的关山,左思的同时代人张载的《剑阁铭》,在极写地形地势高峻险要,为四通八达之战略要塞的同时,更指出雄关险隘"世浊则逆,道清则顺"的道理,说明国家兴衰存亡在德不在险。唐于卲的《剑门记》运用比较手法①,骈散相间的句式,介绍剑门关的地理位置、宏大气势和独特形貌,气势酣畅,似辞赋家的政论,有纵横家的遗风。"丹壑争流,清峰杂起,陵涛鼓怒以伏住,天壁嵯峨而横立",19岁的王勃在《入蜀纪行诗序》中仅用70余字而状蜀中山水之险,真是片言据要,概括殆尽矣!
  张问陶过嘉州作诗曰:"爱看汉嘉山万叠,一山奇处一停桡。"(《船山诗草·嘉定舟中作》之二)范成大的游记《峨眉山纪行》就是为汉嘉山水的代表--天下四大名山之一的峨眉山最早作宣传的杰作之一。作者将峨眉山常见惯见者一律避开,专事描画峨眉山之独特个性与生动气韵,不独写了奇花异草,崇峰峻岭,更顿挫有致地记叙佛光"小现"和"大现"的奇观,读来使人既得情趣的满足,又获审美的享受。历代专写嘉州山水亭榭的游记,如宋代邵博《清音亭记》、杨翬《碧云亭记》,明代魏瀚《竞秀亭记》、熊相《三高亭记》等等,篇篇笔墨清雅,写景如绘,情致婉转,寄意深蕴,都是用心血打造的精短篇什。如果说前者是骏马秋风的阳刚之美,后者便是杏花春雨的阴柔之美了。
  "碧丛丛,高插天,大江翻澜神曳烟。"(李贺《巫山高》)三峡山水神奇瑰丽,神话传说引人入胜,无不激起古往今来骚人墨客的连翩遐想和绵长情思。写长江三峡之文,以郦道元《水经注·三峡》为较早。苏辙的《巫山赋》,承宋玉的《高塘赋》,写巫山实为写神女,以表现其对美好人生理想的热烈渴求和能否现的迷茫。苏辙为神女状形传情,显现出一个端庄、秀丽、痴情的女子坚忍不拔,守志不阿,朝云暮雨,变幻莫测,深处于高杳幽邃的群峰之中,甚至让人不知其有无,而令人们对三峡、对巫山更加神往。陆游的《入蜀记》开日记体记游之先河,以清新朴茂的文笔,对所见景物点染描摹,以展现其审美特征:幽深秀丽,神奇虚幻,雄伟高峻,峭拔苍古,令人无不兴景仰赞颂之怀。
  更有雄浑奇壮者,是明人罗洪载漫游天下之后,盛赞永川松溉大矶硇的江峡景观:江水"排天浴日,旁溢弥漫,陡起千尺",江石相抗相斗,"江欲决石而东注,石欲回江以西折","摇地轴而欲动","震天枢而若裂","日月为之薄晦,风云为之惨恻",从而引出"天下之事所谓奇特者,必有激于不得已","奋发于困阨,振掉于险阻","舍其庸常,抗为雄伟"的深刻道理,其中深蕴着对钓鱼城抗元英烈及一切为正义而奋起而抗争而舍死忘生决战到底的英雄们的颂赞之情。
  山光水色丰富多彩,文亦如之。有的写山水温润秀媚,淡雅朴素,曲折幽深,生机活现。今之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只有到这里才能找到真正的参照。且看一篇写距今不到300年的筠连县的《定川山水图说》:"溪流清冽,山色逼人","绿水清滢,委折如带","渴饮诸水,味最甘。饥则岸间竹笋可攀,又蕨肥如拳,葵藿遍野","花村犬吠,每与禽噪猿啼相继续","说者咸谓可追桃花园之奥"。而屏山县人徐梦楷《锦屏记》中,所写锦屏山,夏冬之景又各异其趣:"其色苍翠,黛光欲流,盖古树荫翳,密箐深黝,烟云助之,故青郁不可名状也。每春夏之交,山花竟发,点缀其间,禽鸟声喧,飞鸣上下,望之如北苑春山"。"及至霰集冰凝,琼瑶满树,匹练横空,又易锦屏为玉屏矣。"以上诸文作者,都是擅长精描细绘,为山水敷容状貌的高手。
  四川人古来讲究游山玩水的学问,游必有道。画家们固然别具眼光去探究林泉之高致,文学家更会用心去领悟山水的情韵。请看清康熙时人叶筠在《游学士木浪亭台暮舂景阳诸山合记》中所说:"计诸山之游,大约学士宜于春,景阳宜于夏,木浪宜于秋,亭台宜于冬,暮舂宜于秋、于月、于夜、于村。宜于春者,芳草铺茵,烟云若绣也;宜于夏者,老树浓荫,危楼习习也;宜于秋者,木叶脱霜,瞻望辽阔也;宜于冬者,蛮缴群峰,皓首拱立也;宜于秋、于月、于夜、于村者,胜不在山也。"俨然一大篇风景审美理论,说出了现代美学所讲的不同审美对象在不同的审美条件下的不同审美意义和价值。而清代乾隆人徐梦楷在《锦屏山记》中讲的与叶筠所言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说这锦屏山"宜晓望,朝晖炫之;宜晚眺,夕曛耀之;宜雨后,其姿润泽;宜月中,其色朦胧;宜远观,岚光隐隐;宜临水,倒影沉沉。时而梅开吐玉,可以作庾岭观;时而雪积堆银,可以作玉垒观;时而月出于巅,可以作峨眉观;时而云生于岫,可以作巫峡观"。作者撮万物到笔端,罗天下于胸内,层层比拟,视界宏阔,想象丰富,气韵生动,虚实相生,在有限之内,领略无穷之艺术魅力,在静止之中,幻化多姿的动态形象。主体与客体不断转换视角,变化条件,使美感气象万千,仪态万方。
  以上仅略举数例而已。还有锦里风日,雅州风采,遂州风姿,达川风貌,江阳风韵,广安风操等,举不胜举,美不胜收,读来如徜徉于巴山蜀水之间。总之,古人于巴蜀裁写山水胜景,无不自然妙肖,表现出他们亲和自然,热爱人生,追求美善的审美情趣,具有很丰富的审美价值和独特的美学意蕴。
  (二)巴蜀文化不仅融会了黄河文化,荆楚文化,它还是道教的发源地,又引进了正统儒教和佛教,因而形成内涵丰富又有自己特色的巴蜀文化特质。巴蜀的名人遗踪、名山古刹、洞天福地、古老园林,寄托了深厚绵长的文化意蕴和人文精神。清代剑阁著名才子李榕,在成都望江公园崇丽阁上题下一幅长联:"开阁集群英,问琴台绝调,卜肆高踪,采石狂歌,射洪感遇,古贤哲几许风流。忽揽起儋耳逐臣,哀牢戍客,乡邦直道尚依然!衰运待人扶,莫侈谈国富民殷,漫话当年俚曲;凭栏飞逸兴,看玉垒浮云,剑门细雨,峨眉新月,峡口素秋,好江山尽归图画。更忆及草堂诗社,花市春城,壮岁旧游犹在否!老怀还自遣,窃愿与幽思丽藻,同分此地吟笺"。作者情思沉厚,抚今追昔,吟咏巴山蜀水胜迹,歌颂先贤圣哲风范,丽藻华章,概括尽了巴蜀古迹名胜。这些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丰富的教育意义的古迹名胜,遍于巴山蜀水。从三星堆、望丛祠、都江古堰到佛道寺院、三国遗迹、名人遗踪,构成了巴蜀特色各异的地域性文化,如成都文化、三峡文化、蜀道文化、攀西文化、僰道文化等等。巴蜀古代散文正集中地反映了各区域的特殊性,具有十分浓厚的乡土特色。我们在此文中无法列叙,只能管窥蠡测。
  唐代著名韬略家、李白的老师赵蕤写的《嫘祖圣地》,介绍了黄帝元妃嫘祖的出生地四川盐亭建嫘轩宫以纪念她的情况。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是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的化身。四川的嫘祖文化十分丰富,有很高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明黄溥的《磨崖碑亭记》是为剑阁东山磨崖碑亭所作的一篇记,赞美元结所撰碑文"体异而正,词简而备",而有"惩劝"之功;颜真卿所写碑书"笔力遒劲,法度森严",而"类其为人"、"刚直英锐"。两人绝妙的"文"与"字"使碑见重于世,而其"事功行义"所体现的"精神心画",亦令后之君子仰慕继嗣。而明代江朝宗所写的《重修宝峰山温泉寺记》,借碑记大胆触及时政,引发对社会现状的思考,不落历述修建原委的窠臼,而别出新意于旧例之中。
  巴蜀土地上,众多的三国历史文化名胜古迹,让人们永远缅怀蜀国的忠臣良将和他们的英雄业迹。唐吕温的《诸葛武侯庙记》既赞颂诸葛亮的功业,又对诸葛亮的成败展开研究,敢于破陈说,批名人,标新立异,独抒己见,是别开生面的纪念文字。此记所记武侯庙,即今成都之武侯祠。另一篇明代张星的《诸葛武侯祠堂记》,是记剑州地方长官李白夫撤东岳庙建武侯祠之经过,颂诸葛亮的勋业和"以劳定国","以死勤事"的公忠于国之精神。
  唐代陆肱的《万里桥赋》对万里桥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义加以发掘和张扬,使之成为后代的一笔精神财富。苏轼应文慧大师之邀作《清风阁记》,抓住"清风"二字,附之以禅理,尽情抒发,挥洒自如,出自天然,不饰雕琢,涉笔成趣,文情并茂。南宋陆游的《筹边楼记》记录史事,颂人功业,一石双鸟,堪称巧思;而盛赞朝廷清明宽大,政通人和,又理足而论正,气盛而言宜。
  成都游乐之风,古来盛行。浣花记游之文便有多篇。宋任正一《游浣花记》记盛夏崇尚游乐的成都人丽服靓妆倾城而往的风俗。而明钟惺的《浣花溪记》则记他避开"冠盖稠浊,磬折喧溢"的烦嚣,清晨独往所作的一次风光加名胜之游。以溪之自然风光为经,由溪而写及沿溪之万里桥、青年宫、武侯祠、百花潭、梵安寺、工部祠……文中重点记了与杜甫相关的事物,有叙有议,盛赞名人于"穷途奔走"之中,"犹能择胜,胸中暇整"的风概。
  (三)"江汉炳灵,世载其英"。《苏学士文集·蜀士》:"蜀国天下险,奇怪生中间"奇怪者,奇士怪杰也。巴蜀古文中很多记载历史人物的篇什,其中被颂扬者或品行高洁,为世典型,或以身许国,为义献身,或才能卓异,贡献巨大,或刻苦磨练,艺术造诣达到极高境界,值得我们发掘和借鉴。
  一类是写忠臣的。如唐代卢藏用的《吊纪信文》,对临危履险,以身代死的纪信的忠烈表达了最高的敬意和崇拜。明罗廷唯的《刘霖传》记刘霖在入侵元兵势如破竹,兵临泸州而四境皆降的形势下,不愿受异族之辱,以布衣之身率乡人起义自保,夺回神臂城,擒杀叛将梅应春,兵败被捕而壮烈牺牲。全文只就刘霖一生中光彩照人者浓墨重彩道来,使传主精神永生,流芳百代。
  二类为名臣。蜀中是名臣又是忠臣者,首推诸葛亮。巴蜀名胜,无处不有诸葛亮在。宋代张方平也是善于治理地方治安的名臣。苏洵《张益州画像记》载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朝廷派张方平去解决益州地区发生的边境骚乱事件。张深知民心,以仁义待民,使一场将要使尸骨成山、血流成河的战乱自然平息,因而民众要在寺庙中画其像来纪念他。
  三类为名僧。清顾光旭《凌云山海师洞记》记唐开元初年,和尚海通集众人之力,在凌云山依高山造大佛像的壮举。尤其是地方官吏敛财,海登禅师剜目拒贿一节,金铿玉振,正气凛然,读来无不令人肃然起敬。
  四类为革命先驱。章太炎的《喻培伦传》记辛亥革命先烈内江人喻培伦率众起义,舍生取义的英雄事迹。梁启超的《刘光弟传》记富顺人刘光第参加戊戌变法,生死置身度外,最后为变法英勇献身的壮举。
  五类为挚着事业,奋斗不息的艺术家。徐悲鸿《五百年来第一人》为难得之至文。以徐悲鸿为张大千序,直若双星耀空,奇光夺魄。五百字序文,历陈四川内江人张大千数十年浸淫于造化之中,师法古人之长,啸傲千古,放浪形骸,蓄势养气。因而于言谈嬉笑之中,手挥目送,熔铸古今,其天才之作尽晶莹洗练,光芒四射。不唯中国,"清丽雅逸之笔,实令欧人神往"。更令人人意外者,是作者于其人其书之外,突发危言于此"上帝震怒,下民酣斗之秋",寄望于大千先生,能"疗此昏聩凶厉之末世,使丰衣足食者不再存杀人想乎?"见出悲鸿身处画室,心忧天下,其绘画与民生疾苦相依相存之艺术观,高出一般画家之外。
  此外,还有个性特异不随流俗者流,如焦夫子、勒襄勤之俦。人物因山川增辉,山川以人物生色。地灵人杰又借鸿文而传于后世,垂之千古。
  (四)四川地域辽阔,各种地形齐备,历史悠久,民族众多,风俗各异。传说中的望帝和丛帝都是治水英雄,功勋显著。李冰父子设计和推动都江堰建设使成都平原8万亩良田旱涝保收。因而物产丰富,古称"天府"。西晋左思《蜀都赋》作了详尽铺陈叙述,宋人王象之《四川风俗形胜考》又加以概括归纳。清赵熙《〈川盐纪要〉序》说盐,清赵懿的《蒙顶茶说》讲茶,徐心余《川竹说》谈竹,明何成瑜的《火把记》记凉山彝族火把节日之由来,苏东坡《眉山远景楼记》叙乡人耘田锄草4月"鸣鼓致众",7月"仆鼓决漏"作乐饮食的民风民俗。特别是《川竹说》以简洁语言,夹叙夹议,说川竹种类之繁,用途之广:"梁山竹帘,细密如丝;雅安竹簟,编织似锦;渝泸之竹席轻而软;叙永之竹炉巧而文"。江安之竹,雕刻精巧,不可思议:"或以火烫,或以刀刻,山水鳞毛,人物花卉,无不纤巧毕肖,栩栩如活……"说明巴蜀竹类既丰富,工艺又精美,仅此也见出巴蜀"沃野千里,号称陆海"了。巴蜀民居建筑、服饰文化、饮食习惯、礼仪特点、节日活动、乡土工艺等都在巴蜀古文中有所反映,其作为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教育、娱乐等方面的潜在功能,正有待于我们从古代散文这个侧面去加以开发。
  (五)中国是训诫文字发达的国家,自孔子以降,历代人士,都喜欢将其人生成长经验,立身处世准则,远害避祸方法,立志建功的途径等,或以格言警语,或以诗词文赋的形式传达出来,以劝诫子孙,垂训后世。巴蜀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很深,耕读家风世代相传,外来人口入住四川后更重视清理来龙去脉。因此上自帝王,下至百姓,都喜欢制作和利用训诫文字以规范后代。
  产生于四川的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劝忠劝孝,家喻户诵,不用赘说。汉末庄遵,撰写的《座右铭》,用以警戒弟子及子孙慎言谨行,忠孝节俭,修身弭祸。他将"慎言"放在首位,认为"口舌者,祸患之门,灭身之斧",指出"出失则患入,言失则亡身",因而应"当言而怀","当而后言"。这是当时临朝者因言贾祸,百姓"发言而忧"的末世的反映,联系后来的社会现实,我们不能不佩服他思虑之深,先见之明。五代前蜀王朝的创建者王建的《诫子元膺文》,诫教"不知创业之艰难"的儿子要修德以安人,特别强调慎刑罚、远奸邪对保国安民的重要性。文章义正理明,辞达情畅。其中之"勿骄勿矜,勿盈勿忌,惟敬惟诚,惟谦惟和"等是任何时代都具有广泛意义的中华传统美德,我们切勿当封建阶级的专利弃而不用,仍当"置之几案,出入观省"。
  此外,蔡松坡写于泸州的《护国岩铭》,劝人爱国护国,黄庭坚写于戎州的《苦笋赋》道"忠谏之可活国",元赵世延的《读书岩记》则劝人要读书。箴言铭语,往往玉振而金铿;片言只字,常常消灾而弭祸。至于所在皆是的记建桥修路、兴学义捐、劝善惩恶之类文章,其对社会安定、道德建设、人民生活的积极意义则不言自明。
  (六)巴蜀古来年代邈远,地形地貌十分复杂,因而讹传讹误很多,这就成了巴蜀考辨史地文章甚多的原因。比如人们出于对大禹的崇敬,凡禹足迹所至,皆附会出一些故事和传说。因此,天下涂山众多。但作为"人"的禹,则应从历史的角度来加以研究。元末涪州(今长寿境内)人贾元的《涂山碑记》一文,为了说明在重庆涂山建庙以祀禹后的历史价值,对各种史书记载和有关传说进行考辨,说明四川汶川广柔石纽乃禹出生之地,重庆之涂山乃禹娶妻生子、留下"三过其门而不入"的佳话之地,安徽怀远当涂乃禹会诸侯之地,浙江会稽乃禹崩葬之所,将禹出生和治水、会诸侯两件大事说得清清楚楚。对古籍中的记载,一一加以甄别而绝不囿于旧说,求实态度和严谨之风堪为表率。明李宽的《石鱼记》为涪陵市长江中白鹤梁上众多题刻之一,清楚地说明白鹤梁石刻的科学价值,为后代观赏、研究白鹤梁石刻提供了依据。而涪州人夏景宣的《群猪滩辨》则通过考辨涪陵城外"群猪滩"之名的由来,说明:世间的人和事,但求其名副其实,价值在于本身,而不在于虚名美誉的道理。巴蜀古来历史散文特别发达,辨讹刊误早有优良传统。某种意义上说,《三国志》、《华阳国志》、《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历史书籍,就是考证和辨刊的结果,因此说"尚实"是巴蜀人治学的一贯传统作风。
  (七)清代末期,内政腐朽,外祸频仍。四川虽远离沿海,然爱国忧民之士,也愤然而起,寻求维新改革,富国强兵之道。富顺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为拯国于濒危之中,不顾个人安危,冒死陈言,写成《甲午条陈》,要慈禧还政于君,整顿军务,严惩昏庸,维新图治,学习和应用外国先进技术。切中时弊。晚清廖正华的《劝同乡父老令子弟游学书》系作者赴日考察,将日本人重视教育、自强立国的经验向家乡父老介绍的一封信,时人广为印发,成为当时的"教育手抄本"流布乡野。自此,富顺人留学者日众。巴蜀古文中,揭露社会黑暗,官吏腐败,兵匪横行,民不聊生之作甚伙。如清康熙十九年(1680)富顺知县钱绍隆《详请禁兵害文》所记官兵掠民祸民情况,触目惊心:"路无行人,道怀荆棘,空城不闻,爨火无烟,里甲胥役,俱潜逃不知去向。"而官兵"炊薪爨火,拆毁庐舍,又有室在人逃,过兵往爨,纵火焚烧。"再如赵熙所写《售粥代赈碑》,反映了戊午(1908)年荣县大饥,"蔬尽,食糠。糠尽,食白土"的饿殍遍野之惨状。清季末世,政权失统,军阀割据,战乱频繁,因而百姓遭殃罹难。作为镜子的文学,作了较为全面深刻的反映。
  古蔺县人邵南轩不顾个人安危,大义凛然,为民请命,所写的《壬申请免征禀》,真实地揭露出国民党统治时期,军阀割据,赋税征收如梳蓖相加,地瘠民盆之古蔺县连续3年,每年要农民交清3-4年田赋,至民国21年(1932壬申),已预征到民国30年(1941)的田赋。真令人难以想象军阀统治下的赋税甚于猛虎,苛刻惨酷如此!
  而清代李承霖的《看笋说》更是一篇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奇文。作者由剖开病笋,见其内"群蛆鼎沸"之状,于是深入引发:"臭、味、声、色,生蛆之物也;权、位、势、利,壮蛆之利也。"进而论说"凡物之蛆,孰有大于此者?是知笋之有蛆,不能成林;则人有蛆,而安望成德哉!"精警动人,生动而形象地说明一切腐败,内因是根本的。这个道理,于修身治国无不有深刻的意义。
  总而言之,巴蜀古代散文体式多样,题材广泛,内容十分丰富,潜藏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文化审美价值极高。
  纵观巴蜀古代散文,我们可以看出贯穿其中的一些基本特点,今略述如下:
  一、巴蜀古文受丰富的神话、传说的影响,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巴蜀山水千姿万态、奇诡险峻就是产生神话传说的摇篮。近人蒙文通考证,《山海经》中的四篇《海内经》可能是蜀的作品,而五篇《大荒经》则是巴人的作品②。古代散文中有许多嫘祖、大禹、神女、茧丛、鱼凫、望帝、丛帝、巴蔓子、五丁开山等的传说。蜀国古来受中原文化、楚文化影响,巴直接受楚文化影响的很深。位于长江三峡的"巫山乃楚始国之山",而"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的"巫山神女乃楚始国之山神"③巫山郁郁苍苍,山高谷深,风啸浪急,鬼骇神惊。宋玉《高唐赋》中神秘缥缈的神女就产生在这里。巴蜀古代的神话传说扎根在人民日常生活之中,常和民间风俗习惯、地方风物名胜联系在一起,以文化积淀的方式代代相传 ,给后来的文学创作和审美习尚以深刻影响。杨雄认为司马相如的赋"非自人问来,神化之所至也。"李太白的诗、苏轼的许多散文气势恢宏,铺张华丽,"瑰诡万变",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便是这种影响的结果。就是属于志传文学的《华阳国志》,也大量采用民间传说,将历史诗意化,充满浪漫主义文学色彩。
  二、传统儒学思想是巴蜀古文内容的思想基础。宋人吕陶《经文阁记》云:"蜀学之盛冠天下,而垂于无穷者,其具有三:一曰文翁石宝,二曰高公之礼殿,三曰石壁之九经。"④西汉文翁作蜀守,首倡官学,派张叔,司马相如等到京城学习儒家经典和法律,取得"博士"资格,回蜀任教授和地方官,使蜀中学风大振,"蜀学比于齐鲁"(《华阳国志》);东汉蜀守高 建周公殿于文翁石宝之东,画远古君臣圣贤像以祭;后蜀宰相母昭裔大兴学校,令镌刻儒家九经于石壁。这些举措,固然繁荣、发展了蜀中文化,但从本质上讲,是将儒学根深蒂固地植入巴蜀人的意识形态之中,"蜀学比于齐鲁"将此说得再透彻不过了。秦对蜀"移民万家实之"的首次大移民,明初和清初的两次"湖广填四川",客观上促进了巴蜀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更促进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的统一。虽然巴蜀四周有雄山巨川作屏障,虽然四川是道教发祥地,虽然佛教的传播在四川很早,但是,政治的直接和强大的动力,仍使传统儒学思想始终成为巴蜀古文内容的核心。产生于蜀地的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一是"忠"人代表,一是"孝"的典范。五代前蜀王建的《诫子膺文》中修德安人、保国安民的思想,是儒家"仁"的体现。历代巴蜀史传文学、人文记胜文字,无不以传统儒学作为思想的支柱。
  三、巴蜀古文简朴质实,少浮华艳丽之风。《华阳国志》认为巴人"质直好义,土风敦厚,有先民之流",蜀人"多斑彩文章"。苏轼在《眉山远景楼记》中以贯通古今的学识和独具的眼光,指出巴蜀文人能避开"五代文弊",直承三代汉唐遗风,因而无六朝"彩丽竞繁"的浮华习气。纵观2000余年巴蜀古文,虽也文彩斑斓,"简朴"、"质实",却是其基本艺术特色。史传文学《三国志》的风格,前人就概括为"体制简朴,叙事质实",《文心雕龙》也认为"文质辩洽"。而初唐真正首先继承魏晋传统,揭起向各梁遗风宣战大旗而开创一代诗风的,正是来自边远蜀乡的陈子昂,其《修竹篇序》就是一篇观点鲜明,文字质朴,极具战斗力的典范之作。陈子昂的其他散文,也朴实畅达,和"文起人代之衰"的唐代古文一脉相承于先秦两汉。巴蜀这种文风到宋代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从牛希济、田锡、苏舜卿,至到风华卓异的"三苏",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巴蜀古文封闭之中激越的开放意识。一位牛津大学的教授认为:"岛屿的特征有时会使人变得狭隘,但也推动了人们关心外面世界的愿望。"中国的学人不是也说过围城里的人总想冲出围城的话么?酷爱自由,喜欢新奇,渴求发展是人的天性。传说蜀人巴人都是黄帝的子孙,本和中原大地有密切联系,他们虽身在蜀中,却心怀天下,随时都热望了解那精彩的外面世界。汉代是巴蜀文学的第一个高峰,西汉文学四大家,除枚乘外,司马相如、王褒、杨雄都是蜀人,都曾离开蜀郡,千里迢迢,不避旅途艰辛去京师长安游学,结交四方文友,从而声名大振。唐和五代是巴蜀文学的第二个高峰,陈子昂、李白是率先冲出盆地的带头羊。宋代是巴蜀文学,特别是古文最为兴盛的顶峰时代,唐宋古文八大家中,宋代六位,巴蜀竟占了一半,这就是"三苏"--巴蜀古代散文史上最灿烂的明星。明代蜀中状元杨升庵,年纪轻轻就入京作官,后被贬"化外之地",一生著作等身,达240卷之多。到了清末,真是"蓄之弥久,其发必速",长期的禁固之后,川人冲决樊篱的愿望愈加炽烈。巴蜀文学人才不仅出了"戊戍六君子"的刘光弟、杨锐等,更有写出气势排山倒海、震撼人心的政论散文《革命军》的邹容,写出振臂疾呼直捣黑暗社会的《〈内江周刊〉发刊词》的公孙长子,写出警示四川父老乡亲要认清民族危亡的天下大势,为反帝救国而发扬蹈励的《警告全蜀》大文的雷铁崖等等。
  五、巴蜀文学品种式样单一:诗词、古文发达,戏曲、小说滞后。川外,在元代杂剧、散曲、南戏就十分发达,出了大戏剧家关汉卿、王实甫等大家和《窦娥冤》、《西厢记》等传世名作,长篇小说出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明代又出《西游记》、《金瓶梅词话》和汤显祖的戏剧;清代更有《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伟大名著问世。可是,在这漫长的历史中,这些新的文学品种和时代的新思潮一起,始终没能越过巴山蜀水,进入四川盆地。除了自然山水的阻却外,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频繁的动乱,小农经济思想意识的根深蒂固和商品经济思潮的步履蹒跚。这实在是我们四川文学、四川历史的遗憾。前车之鉴,后来者岂能不深思?
  西部大开发,正有待于我们用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的论述作指导,去开发巴蜀古代散文,批判地继承和革新,发挥其巨大的潜能,为巴蜀经济和文化的跨越式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①罗应涛·巴蜀古代散文选解〔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以下所引巴蜀古文皆出自此书。
  ②蒙文通《巴蜀史的问题》〔J〕,四川大学学报,1959年第5期。
  ③参看程地宇·巫山神女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
  ④转引自谭兴国·巴蜀文章冠天下〔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第158页。

            (本文发表时有删节)

  作者简介:罗应涛(1942-),男,汉,四川筠连县人,宜宾学院教务处, 教授。 研究方向:文艺理论。


oooooooooo家园提示:人自为谱,家自为说,正误自辨,取舍自酌。引用注明作者和出处。 来源:罗氏家园
阅读:5308
日期:2006/6/11

查看评论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字体: 】 
上一篇:罗应涛:《巴蜀古文选解》前言
下一篇:罗应涛:概说巴蜀古代散文及文学人才成长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站长提示:这里不是互动留言处!
点  评: 字数0
用户名:  密码: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家园地址:http://www.luos.org  粤ICP备13039246号-2
家园创建:罗良富   技术支持:AssumeYessure   法律顾问:罗劲松